绍兴名人之绍兴师爷
师爷故事
师爷故事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
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
这是个充满智慧性的群体,尤以绍兴师爷最为出名。
这里带来一组绍兴师爷的智慧故事。
巧治恶钦差清康熙年间,皇帝派某钦差来到浙江巡视,考察行政官吏。
该钦差因未受到绍兴府下会稽知县的宴请送礼,回京后即以会稽知县在祭禹大典上东张西望、大有犯上之心为由,向康熙帝告了御状。
康熙帝当即下旨,令绍兴府台查核此案。
绍兴府台接旨后,回想当时祭禹情景,始终未见会稽知县有什么越轨行为。
钦差告此恶状,其中必有蹊跷。
面对此桩冤案,本来只要写一纸呈文,即可了结此事,但府台越想越感此案难办:若如实向皇上申报,那钦差知晓后必然怀恨在心,此人阴险奸诈,岂肯善罢甘休,弄得不好反而祸及自身;若顺势谎报,那属下会稽知县就得遭天大不白之冤,即便不被处死,也得罢官,于心不忍。
在左右为难之际,就去求教幕下一位绍兴师爷。
师爷问明情况之后,对府台说:“此事不难,鄙人心中已有一计,这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府台详问其意,师爷说:“你只需对皇上实说,钦差来到绍兴祭祀禹陵,下官也曾参加,按例站在会稽知县的前面,祭典开始后,又虔诚叩头跪拜,未能顾及身后之人是否遵守仪礼。
”府台一听,顿觉这一计策妙极:既不说钦差诬告,也不说会稽知县失仪,还表现了自己敬禹之真诚,正是一石三鸟,由康熙帝自去明辨是非。
于是,他按计行事。
皇上见过绍兴府台奏章,案情即了然于心,随即传讯钦差问罪,说:“你告会稽知县祭禹大典中不守仪礼,可是实情?”钦差一口咬定说:“若有谎报,愿受重罪。
”皇上接着又问:“祭禹之时,照大清律例,你位于府台之前,会稽知县更位于府台之后,若专心诚意参拜,怎能看到在你身后的第二个人有大不敬的行为呢?”钦差无言以对,只好从实招认,他害人不成反害己,终于被革职查办。
智斗洋神父清末,一些洋教徒倚仗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领土上胡作非为。
当时,云南发生了一起当地民众联名控告洋教徒的教案,道员耿公达在盛怒之下,把那名助纣为虐、横行霸道的洋教徒给抓了起来。
汪辉祖-绍兴师爷的故事
汪辉祖:最著名的“绍兴师爷”曾捕杀飞贼2009-02-18 10:08:40 来源: 网易博客网友评论15 条点击查看辉祖又清理带黑社会性质的恶乞头子老猴夫妇。
老猴俗称飞天蜈蚣,其妻号飞天夜叉,二人有拳勇,伙党羽近百人,分路强乞,危害里中16、7年。
而辉祖一来,立捕杀老猴夫妇,其党羽也如日下之雪般消融。
《晶报》专栏一说到“绍兴师爷”,可能多数人会皱起眉头,眼前浮出留山羊胡子、猥琐、刻薄的刀笔吏形象。
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绍兴师爷”(也许还是最著名的“绍兴师爷”),将颠覆您对师爷的固有印象。
斯人即汪辉祖(1731-1807),清代绍兴府萧山县人,著名幕客、文人。
他11岁丧父,为两个母亲(徐、王二夫人,一是生母,一是其父之妾)艰难抚养大,因此终身都特别孝顺。
二母去世,他编纂《双节堂赠言集》,四处拜托名士为二母作传、诔、铭、赋、诗,多年积成千数百篇,凡62卷。
他还花不少钱为她们请旌表(清代定例,30岁以前守节的妇女才能请旌表,可见徐、王二夫人均是青年守寡,共同抚孤,殊为不易)。
辉祖20岁时,岳父任江苏金山知县,招呼他去帮忙,这也是辉祖作幕友的开始。
清代的幕友大约有三种:刑名、钱谷、书启。
刑名协助结讼断案,钱谷协助经济民生,书启协助起草公文,其中刑名的待遇最高。
辉祖做的就是刑名。
早年在长洲县幕中,他遇到一老油子,叫李胡子,要传授他纳贿秘技,辉祖坚拒。
恰好他回省乡试,别人代馆,听了李胡子的话,不久就事发被查办。
辉祖在幕中,不但清明廉洁,又常以宽厚之心、严谨之思断案,时有“事经汪君,必无冤狱”之誉。
平湖县有个叫盛大的逃军,回当地纠匪抢劫被逮捕,他觉得自己必死无疑,不想多吃皮肉之苦,问什么劫案都信口诬服,其实有些案子不是他做的。
辉祖发现口供疑点,进而找寻物证,抽丝剥茧,洗清了盛大未犯的罪名。
最终,盛大没有被判死刑。
又有个青年寡妇俞氏,无子有二女,孀居四年,族人援例要充公其夫遗产42亩田为宗祠祭产,县官看援例不假,就批准了。
名幕与循吏:绍兴师爷汪辉祖
70人与事法史春秋间还清了欠债。
幼年丧父的巨大阴影,两位母亲的勤劳付出,塑造了汪辉祖勤奋坚毅的品格,更让他从小就有一颗仁慈之心,体察了世态炎凉,为他日后辉煌的法律人生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一代名幕汪辉祖丧父家贫,两位母亲却用尽一切力量供他读书科举。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汪辉祖勤奋刻苦,17岁便考中秀才,可惜此后屡试不第。
23岁那年,汪辉祖感到自己必须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
恰逢岳父王宗闵担任松江府金山县令,于是汪辉祖便进入岳父的幕府,开始了自己的师爷生涯。
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对法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很快便在一众幕僚中崭露头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传统法律也开始走向儒家化,董仲舒很多人听说过“师爷”这个词,尤其是绍兴师爷,可谓天下闻名。
在清朝的官场上,有句谚语叫“无绍不成衙”,可见绍兴师爷在清代地方政府中的重要作用。
隋唐以降,科举成为朝廷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很少涉及专业的法律知识,远离社会治理实践。
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使得这一弊端更为严重,新选拔的官员们几乎不懂如何处理基层政务,尤其是司法裁判,而这恰是地方父母官工作的主要内容。
因此,地方官员必须依赖专业的幕僚来辅佐自己处理政务,这些幕僚俗称师爷。
在师爷群体中,以绍兴师爷最为著名。
在绍兴师爷中,又以汪辉祖的名声最大,在中国法律史上影响深远。
苦难童年汪辉祖(1731—1807),字焕曾,号龙庄,浙江萧山人。
萧山今属杭州,但在清朝属绍兴府,因此汪辉祖是地道的绍兴人。
其父名叫汪楷,娶妻王氏,妾徐氏。
徐氏生有一子,即汪辉祖。
汪楷苦读诗书,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未能高中。
绍兴自古就有重视读书的传统,但科举考试录取名额有限,因此大量的绍兴落第士子便走上了师爷道路。
当时学幕,没有专门的学校、教材,主要靠亲友、同乡之间的传授、举荐,久而久之便有了绍兴师爷的群体与传统。
汪氏家族并不富裕,无力供汪楷专心读书,于是汪楷只好循着家乡先辈们的足迹,成为一名师爷养家糊口。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
“绍兴师爷”,是怎么炼成的?俗话说“无绍不成衙”,如同山东的响马,徽州的朝奉,河间府的太监,扬州的妓女,绍兴藉的师爷也是天下一绝。
而在绍兴,师爷大多数都出自安昌。
撰文/郑骁锋等幕僚据说仅清朝的后两百年,走出去的师爷便不下万人,安昌也因此被称为“师爷故里”。
安昌地理位置示意图师爷云云,其实只是民间的叫法,这个行当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幕僚”,即官员聘请来辅佐治事的参谋或者助手。
不过,相对于书面化的“幕僚”,口语中的“师爷”更精确地体现了这群人的特殊气质。
官员自有朝廷核准的品级身份,而凡游幕者,都是功名不就的潦倒布衣,尊卑高下原本壁垒森严。
但一经聘用,两者的关系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长官一般都会尊称幕僚为“先生”或者“老夫子”,自称“晚生”或“兄弟”;幕僚也无须称长官“老爷”,而是“东家”、“东翁”。
彼此平礼相见,很多时候还得长官屈居卑位:很多清人笔记都曾经提到,长官如若与幕僚共餐,须得幕僚动了筷子酒席方可发动。
航拍安昌古镇一言以概之,双方是主人与宾客,事主与顾问,甚至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幕僚对于长官,名副其实亦“师”亦“爷”。
起码明后期起,“绍兴师爷”就已成了一块响当当的品牌,甚至还出现了许多冒藉的假货。
有这样一则轶事在安昌广为流传:某位知府履新,为了从众多候选师爷中甄别出真正的绍兴人,竟煞费苦心布了一局,每有应征者,便大鱼大肉招待,最终如愿以偿地锁定了一双屡屡舍弃山珍海味,却对一碟霉豆腐情有独钟的筷子——绍兴人对于各种口感怪异的霉腐类食物的强烈嗜好,早已世所共知。
绍兴师爷馆将籍贯作为选择幕僚最重要的标准,数百年后听来似乎有些荒唐,不过在当时,这番机心却大受赞誉:某种程度上,如同世俗人家安放于门楣的“泰山石敢当”,明清以来,一个“绍”字,已然被奉为一道隐秘的镇符,与紫禁城颁发的印绶互为表里,共同护持着天底下的每一座衙门。
绍兴并不太大,安昌更是弹丸之地。
雇主们对于师爷行当近乎固执的地缘挑剔,究竟如何形成?寻常的解释不外是此处人多地仄,稻粱得从书中谋出,故而文风甚盛;然又僧多粥少,科举名额有限,大量高素质的铩羽者需要另寻饭碗;而游幕佐治,正是这群求官不得的失意人退而求其次的出路。
无绍不成衙什么意思?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什么这么出名?
无绍不成衙什么意思?清朝的绍兴师爷为什么这么出名?本文导读:师爷在古代等同于幕僚,因为将领出征常常以幕为府,所以出谋划策的人便称为幕僚。
清朝时期,各个衙门都会聘请一位师爷,担任主官的助手,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
不过师爷中最出名的便是绍兴师爷,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师爷会单独分出一个“绍兴师爷”?实际上这也是因为绍兴籍的师爷很多,而且流传度广,所以一时变成了师爷的统称。
绍兴师爷究竟是有多出名呢?浙江绍兴,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仅留下了许多文化古迹(兰亭公园,大禹陵),物产名品(绍兴酒),还有一些历史轶事,比如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从一些清代笔记小说中听过,但是这到底是个什么职业呢?先说说“师爷”,这个职业大家肯定在古典小说听说过,最有名的莫过于公孙策了,当然,公孙策是虚构的人物,但师爷这个职业却是存在的,不过师爷并不是朝廷官员,他是中国古代各级官员所聘请的私人顾问,毕竟古代官员很多可能都只读过经典,对刑名、钱谷、文牍等繁琐地方事务不熟悉,需要顾问。
而封建制度最顶峰的清朝,师爷制度最盛,清代从总督巡抚到知府县令,皆聘有幕宾(师爷的别称),而清朝的师爷,通常来自绍兴府八县,所以又称“绍兴师爷”,到了后来“绍兴师爷”更是成为师爷的别称。
清代绍兴师爷有多盛呢?绍兴籍师爷龚萼在《雪鸿轩尺牍》中说:“吾乡之业于斯者不啻万家。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可以说师爷已经成了绍兴的地域性职业了,到了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更是实在受不了,下诏:“禁六部经承专用绍兴人”,为啥呢?因为“山阴、会稽、萧山之人,专习钱谷刑名之学,盘踞天下大小衙门,相传已久,积弊渐多”。
可绍兴为什么多出师爷呢?这就和绍兴地方文化有关,实际上从明朝开始就已经形成了“绍兴师爷帮”的前身“绍兴胥吏帮”。
明朝人王士性在他的《广志绎》里说:“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绍兴古称越州,因为此处为古越国都城)。
姜金顺绍兴师爷汪辉祖的职场故事
姜金顺绍兴师爷汪辉祖的职场故事知否,知否,事如春梦可留痕一北宋元丰二年(一〇七九),由于乌台诗案的缘故,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经过了短暂的不适应,苏轼很快接受被放逐的生活,“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描述的就是作者此时安于现状的心境。
对于后半句诗,清代著名的州县幕友、州县官员汪辉祖表示难以接受:如果说过去的人生或者理想如同一场虚无缥缈的春梦,梦醒了也就跟着忘了,那么人生的意义又该向何处寻找?为了拒绝遗忘,他宁愿选择相信春梦可以留痕,“余不敢视事如梦,故不免于痕。
虽然梦虚也,痕实也。
实则诚,诚则毋自欺。
硁硁之守,实即在此”,这也是他将个人年谱命名为《病榻梦痕录》的由来(《病榻梦痕录·自序》,《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一〇七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一九九九年版,2页)。
表面上看,汪辉祖纠缠于“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提法与一起私人恩怨有关。
结束了漫长的幕友生涯之后,汪辉祖先后担任过湖南宁远知县、署理道州知州等低级官职,而满洲镶蓝旗人恩长是他的上司。
结合各方面的记载来看,恩长在乾隆五十一年至乾隆五十八年(一七八六至一七九三)担任湖南按察使的官职。
在此期间,恩长还曾多次短暂署理过湖南布政使。
这种官职上的微小变化,直接导致恩长对待“错案”的态度前后不一致。
乾隆五十四年(一七八九),汪辉祖审理过刘开扬、成大鹏争夺坟山的案件。
事后查出,汪辉祖的判决与当时的法律规定存在出入,理应受到处分。
时任署理湖南布政使的恩长出面求情,理由是汪辉祖过去审理了很多上级官员转交的委审案件,即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只要改正判决即可、没有必要追加处分(《病榻梦痕录》,188—190页)。
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〇),汪辉祖审理上级官员转交的桂阳县何刘氏命案。
根据汪辉祖的描述,这起案件存在诸多疑点,需要从其他地区征调经验丰富的仵作;再加上勘验其他案件现场的过程中,汪辉祖跌伤左脚、无法行走,结果导致何刘氏命案超出了二个月的法定期限。
绍兴师爷
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祖
沈文奎
徐渭
明:初形成
清:由盛转衰 两次高潮:
一、雍正、乾隆时期:邬思道为这一时期师爷的代表人物,他以自己丰富的 政治阅历和官场经验,不仅赢得幕主田文镜的宠幸,且为雍正帝所看重,从 而成为绍兴师爷公认的祖师爷。 二、中国社会进入近代以后的几十年间:绍兴师爷以处事灵活、练达、圆通, 深受各地封疆大吏重用。
这种情况下,科举优胜者虽被委以重任,但不善处理各种政事,只能依靠那些没有
死读书、了解社情多、处事能力强的幕僚。 第三,西方文化的东渐、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矛盾的加深,使得清朝政局长期处
于动荡不安当中。为了应付这种复杂局面,客观上促使各级官吏招揽更多的幕僚人
才,为己所用。
一、就幕宜慎
二、律己立品
三、尽心事主
清末,绍兴师爷逐渐衰微以至没落。绍兴师爷刑名、钱谷两大优势的 渐次丧失,其群体土崩瓦解,其作用和影响也就由衰微而趋没落。
一、文风炽盛,人才辈出。
明朝
绍兴籍举人2275人,占浙江省总数的21%;
绍兴籍进士997人,数量位列全国第二。 清朝 绍兴籍举人2755人,进士744人,进士人数位列全国第六。 绍兴籍状元10人,榜眼5人,探花5人,会元4人。 资料来源:《绍兴市志》
格魅力。但是,从少数来看,从后期的一小时段来看,绍兴师爷与其它任何 社会群体一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出现了一些“污垢”,而这正是绍兴 师爷没落的重要内在原因,也是值得后人常读的反面教材。
四、保民便民
一、绍兴师爷为国家留下了资治学识。
大量的“佐治药言”既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幕学理论,又涉及
了众多的学说见解,至今仍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正在越来越
引起更多的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1、刑名方面 2、钱谷方面 3、文牍方面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
能人辈出的“绍兴师爷”作者:马佩来源:《文化交流》2009年第08期说起绍兴师爷,人们就会想到戏曲舞台上那个头戴方巾,身穿大褂,抹着白鼻子,在官老爷身边转来转去,尽出点子的文丑。
陈道明出演的电视剧《绍兴师爷》,把方敬斋塑造成为一个足智多谋,刚正不阿,善恶分明,救民于苦难的好人。
一些研究绍兴师爷的文章、书刊,纷纷出来说好话,绍兴师爷的博物馆也已在绍兴安昌镇建立起来。
师爷是由古代的幕宾演变而来,出现于明代,盛行于清朝,受聘于官场,依附于官场,为官场服务的一种特殊职业。
从事这职业的并非只有绍兴人,全国各省都有。
但是,绍兴师爷的人数最多,名声也最响亮。
在清代,全国各级衙门都竞相聘用绍兴人当师爷,有“无绍不成衙”的说法。
当然,绍兴师爷的出名,并不是单靠人多,还有一些更重要的原因。
绍兴师爷才智出众,具有做智囊的素质。
他们处世精明,治事审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且足智多谋,能为主官排忧解难,创造政绩,谋取官声,带来官运。
有这么一个故事。
康熙八年,圣祖玄烨亲临绍兴祭禹,浙江的巡抚、将军率属下官员陪祭。
在行礼时,藩台不慎朝冠落地,被将军看到。
将军素与藩台不和,向朝廷参奏。
按大清律法,朝冠落地是大不敬,罪责严重。
吏部下令浙江巡抚查核。
巡抚有心保护藩台,又怕得罪将军,左右为难,向绍兴师爷请教两全之法。
绍兴师爷代他拟了一份奏折,说“臣位列于前,礼无后顾”,送了上去,官司就不了了之。
为什么这短短九个字就把官司搅了?原来在祭祀时,按官阶大小列队,将军位列藩台之前,应该看不到藩台落帽。
如他回首后顾,是对皇上的不敬。
将军当然不敢再坚持说亲眼所见,吏部也不想得罪八旗高官,只好息事宁人。
这样就封了将军之口,保护了藩台,巡抚自己也可以不负责任。
这则故事说明了绍兴师爷的智谋和作用,而雍正时期邬斯道为河南巡抚田汝镜上奏折的故事,则更彰显了绍兴师爷的胆识和价值。
邬斯道是绍兴人,自幼好学,但科举不遂,以游幕为生。
客居河南期间,被田汝镜搜罗幕中,成了田汝镜的贴心师爷。
绍兴师爷
绍兴师爷作者:来源:《农业知识·百姓新生活》2016年第10期稽山镜水盛产“师爷”,对丰厚的绍兴历史文化而言,只是一朵小小浪花,或者说是“支流”“末节”,但抓人眼球,让人好奇,“挠”人探究。
至今,绍兴这座位于北纬30度,东经120.6度的城市,走过了2500年岁月,绍兴人特自豪。
这自豪来自绍兴的历史,绍兴的文化,绍兴的风物,绍兴的山水……当然,还有“绍兴师爷”响当当的名声。
在绍兴街头你随便抓一个中学生,问他绍兴有哪些名人,肯定会随口报出一长串:勾践、王充、王羲之、谢安、贺知章、陆游、王阳明、徐渭、蔡元培、秋瑾、鲁迅、周恩来、马寅初、竺可桢……可谓群贤荟萃,星光灿烂,让后人高山仰止,倍感自豪。
不过,绍兴人去外地,不少人喜欢含几分调侃味地称之为“绍兴师爷”。
在有些人心目中,师爷几乎成了绍兴人的标签。
所谓“绍兴师爷”,是指明朝中晚期到民国初期,以绍兴人为主的幕僚群体的总称。
“师爷”是对幕僚的一种尊称。
师爷分好几类,术有所专。
如“刑名师爷”,负责打官司;“钱谷师爷”,办理钱粮赋税事务;“书房师爷”,起草公文和书写信函;“挂号师爷”,专门管理公文;“征收师爷”,负责催征钱粮和地丁;“奏折师爷”,负责起草给皇上的奏折;“阅卷师爷”,负责校阅试卷等等。
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徐渭,也曾在当时“威权震东南”的闽浙总督胡宗宪幕府当过5年“师爷”。
而且这段“师爷”生涯,是徐渭一生中最风光时期。
他深得胡的赏识,得到不少特殊待遇,如可以在市中大醉,醉卧胡言而不受处罚;可以着装随便直闯帅府等等。
原因是他帮胡在抗击倭寇中出了许多好点子,屡建奇功。
绍兴师爷当得风光的典型还有一个叫邬斯道。
他在开封当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师爷”,他对田说,你若想做名督抚,请不要管我,任我为之。
田应允,于是,他借田之名,向雍正帝上了一道奏折,参劾权臣隆科多。
隆科多是雍正之舅,位高权重,不把雍正放在眼里,雍正正欲除之,苦于没有借口。
雍正见此奏折,心花怒放,借机杀了其舅。
“无绍不成衙”:谈绍兴盛产师爷的根本原因
“无绍不成衙”:谈绍兴盛产师爷的根本原因“师爷”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由各级地方官员私人聘请的衙门顾问,他们没有正式的官职,社会地位较高,一直以来被视为官民衔接的纽带。
明清以来,各司、道、府、州、县均设置了师爷这一职位。
这一时期绍兴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涌现了一大批有志之士,他们来自民间,游幕四海,在各地府衙中扮演者智囊团的角色。
尤其是清初以来,绍兴师爷群体逐渐庞大,以其专业性和地域性的特点清朝各级官场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群体。
清朝民间更是有“徽州算盘,绍兴刀笔”的俗语广为流传。
自此,“师爷”成为绍兴的品牌名片,“绍兴师爷”也逐渐与“湘军”、“徽商”一样成为独具地方代表性的代名词。
“绍兴师爷”兴起的原因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早在东汉永建四年(即公元129年)起,山阴、会稽等地即设郡守,明清时期的绍兴府下设余姚、萧山、会稽、山阴、诸暨等8个县。
可以说,自从秦汉至明清,绍兴一直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与文化交流中心。
清朝时期,绍兴府与杭州府东边紧靠钱塘江湾,延钱塘江西去可直达江西与福建,南边与宁波相邻,浮海可至粤闽,北部通有运河,亦可直抵中原,可谓交通发达,人员往来频繁。
绍兴府内也是水道纵横,河湖交织,有效地沟通了府内八县。
这些因素为绍兴本地的士人学子提供了四处游幕的基础条件,交通便利为这一群体带来了很大的优势。
其次,在历史文化因素上,绍兴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学,求取功名的历史传统。
根据史籍宋嘉泰《会稽志》记载:“今之风俗好学……弦诵之声,比屋相闻”。
在我国历代王朝之中,东南文化一直没有停止发展,东晋和南宋时期我国经济文化中心更是南移,中原文化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绍兴也一度成为南宋的临时首都,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使得绍兴人才辈出,然而面对科举考试这条道路,他们不得不面对僧多粥少的困境,越来越多的落榜文人为了养家糊口只能暂时选择师爷这条道路。
明朝史籍记载:今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
”万历年间沈德符说:“一人衙门,则前后左右皆绍兴人。
绍兴人为何适合当师爷:精细严谨 善于谋划
绍兴人为何适合当师爷:精细严谨善于谋划正是由于绍兴人具有精细严谨、善于谋划的特点,适于当师爷,所以,绍兴籍师爷特别多,而且干得相当出色。
在中国封建官场上曾经出现过一帮人,他们虽是文人,但却掌握着一般文人难以掌握的、在科考中也不可能涉及的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他们虽无官职,但却是地方行政团队中身居幕后的二号人物;他们参政而不主政,佐治而不主治,服务到位而不越位,这就是被人们称为师爷的一个社会群体。
师爷是幕友、幕客、幕僚的俗称,由于他们是明清时代由地方主官私人聘请的辅助自己处理公务的人员,不占政府编制,与地方主官不构成统属关系,所以也称西宾或西席。
明万历年间曾任礼部尚书的绍兴府山阴人朱赓首开延聘绍兴同乡为书吏的先例,他利用职权聘用许多绍兴籍书吏,这些书吏互相牵引,互为党援,形成了“书吏绍兴帮”,随后,此风便逐渐兴盛于全国各地官衙,到了清代便达到了“无绍不成衙”的程度。
由于来自浙江绍兴的师爷遍布全国各州县大小衙门,一个庞大的绍兴籍师爷群体便开始形成,于是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就不胫而走。
也许正是由于绍兴人具有精细严谨、善于谋划的特点,适于当师爷,所以,绍兴籍师爷特别多,而且干得相当出色。
这种鼎盛的局面一直延续到清末,那时由于政府事务较前纷繁,地方主官即“幕主”也没有能力承担众多师爷的酬劳,湖广总督张之洞一改私聘师爷的做法,改由公费支出委任官员入幕,“幕友”逐渐为属正式官吏的幕员所代替,直至民国初这个在中国官场上活跃了长达300多年的独特的师爷群体才趋于衰亡。
在这支庞大的绍兴师爷队伍中,多数人又出自于绍兴县北面的安昌镇,据说200年间由此出去的师爷不下一万之众,所以安昌又被称为绍兴师爷的故乡。
师爷按其职能可以分为刑名、钱谷、书启、账房等许多种。
各衙署幕友人数视事务繁简而定,一般县置均在两名以上,其中处理刑事、民事案件的刑名师爷最为重要。
由明入清,特别是清代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法律体系,从顺治到同治的200多年间,已成文的律法已有1800多条,一般科举出身的官员没有经过专门学习是根本无法掌握的,而且,审案还需要专门的刑侦、解剖等知识,这让这些科考入仕的文人更是一窍不通。
历史趣谈清朝师爷邬思道简介 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师爷邬思道简介邬思道与雍正的关系
导语:邬思道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师爷,因为曾是《雍正王朝》里的一个人物而被观众熟知,但是邬思道的真实性一直都是清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谜,除此之外
邬思道是清朝时期的一个师爷,因为曾是《雍正王朝》里的一个人物而被观众熟知,但是邬思道的真实性一直都是清史上的一大未解之谜,除此之外他和当时的皇帝雍正皇帝之间的关系也很扑朔迷离。
那么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是什么呢,关于清朝师爷邬思道还有哪些简介呢?
清朝师爷邬思道简介
邬思道是浙江绍兴人,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是每每参加科举考试均没有上榜。
因为家庭贫困,后来去到开封做了一个师爷,人又称冯师爷。
其人身有残疾,是个瘸腿之人,走路只能依靠拐棍才能行走。
之后受到好友田文镜的举荐,来处理一件棘手案件,田文镜当时担任的工作是巡抚一职。
邬思道对此案件处理的很是恰当,与众不同上报刑部总部的时候顺利通过,这让邬思道渐渐受到了重用。
一天邬思道问田文镜想不想当督抚,于是就给田文镜出谋划策。
邬思道写了一份奏折,让田文镜上交给皇帝,只要皇帝看到这份奏折就能成就大业,但是前提是田文镜不能看奏折内容。
田文镜深知邬思道的为人,所以就爽快答应了。
然而这个奏折的文章主体是弹劾隆科多的,是当今皇帝的娘舅,是皇亲国戚,而且位高权重,虽然之前屡立奇功,但是恃宠若娇越发不把皇帝放在眼里,雍正也是对此头疼不已。
朝中大臣都知道隆科多的不好之处,但是没有人敢动隆科多,没有一个人敢上书揭发隆科多的罪名。
这件事情后田文镜的地位日益攀升,受到了皇帝的器重,邬思道也
生活常识分享。
绍兴师爷 绍剧 故事内容
绍兴师爷绍剧故事内容摘要:一、绍兴师爷简介二、绍剧概述三、绍兴师爷与绍剧的关系四、绍兴师爷故事内容概述五、绍剧在绍兴师爷故事中的表现与应用六、绍兴师爷故事的可读性与实用性正文:绍兴师爷,是指在明清时期,绍兴地区专门为官府提供顾问服务的文人。
他们精通诗词歌赋,擅长谋划策略,为官府出谋划策,成为官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绍剧,是一种源于浙江绍兴的民间戏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生动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绍兴师爷与绍剧之间的关系密切。
在明清时期,绍兴师爷不仅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同时在文化艺术领域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热衷于参与地方戏曲的创作与表演,将自己在官场上的智慧和生活经验融入其中,使得绍剧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绍兴师爷故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揭示官场黑暗的讽刺之作,也有表现忠臣义士的英勇事迹。
这些故事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民情,展现了绍兴师爷们的才华与风采。
在绍剧《绍兴师爷》中,playwright通过巧妙地将绍兴师爷的形象融入到戏曲表演中,展现了他们在官场上的智慧和勇敢。
例如,在剧中,绍兴师爷们运用自己的谋略,成功地揭露了贪官污吏的罪行,捍卫了人民的利益。
这一情节既展示了绍兴师爷们的正直品质,又突显了绍剧在讲述故事方面的独特魅力。
绍剧在绍兴师爷故事中的表现与应用,使得这些故事更具可读性和实用性。
首先,绍剧以生动的表演形式,让观众对绍兴师爷的形象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其次,绍剧在唱腔、音乐、舞台布置等方面的独特风格,为绍兴师爷故事增色添彩。
最后,绍剧所传达的正义、勇敢、忠诚等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使得这些故事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总之,绍兴师爷与绍剧相互成就,共同塑造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明清社会画卷。
绍兴师爷满天下
绍兴师爷满天下师爷中的第⼀品牌是绍兴师爷,他们乡情意识强烈,成⽴门户、相互提携,成了最闪亮的幕友,雍正皇帝还因此⽽刻意抑制绍兴师爷。
民间俗语常将“师爷”与“绍兴⼈”连在⼀起,因此“绍兴师爷”之称常见于近代各种戏剧⼩说。
实际上,清代各省读书⼈都具有当⼀名师爷的才能及可能性,⽽清代的⼭东、四川、江西、江苏等省也都出过不少“名幕”,清代幕学著作的作者有绍兴⼈,也有江苏⼈、⼭东⼈、四川⼈。
不过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及钱塘江下游地区是全国各衙门师爷最主要的供给地,其中⼜确实以绍兴⼈最多。
皇帝都嫉妒的富庶之区 长江中下游的江西鄱阳湖盆地及赣皖交界地区、安徽的皖南、江苏的苏南太湖盆地、浙北钱塘江下游地区,在明清时是全国最富庶的区域。
这⼀区域是春秋时的吴越故地,经长期开发,成为鱼⽶之乡和丝绸之乡。
同时这⼀区域⽔⽹密布,贯通中国南北的⼤运河,就从此伸往北⽅。
由于整个中国南⽅北运物资主要经过这⾥(赣江——鄱阳湖——长江——⼤运河),故商品经济发达,⼈⼝稠密、城市繁荣、⽂化传统源远流长,乃⾄教育普及,教育⽔准也相当⾼;明清时状元出得最多的,就是这⼀区域。
正因为吴越之地⼠⼤夫集团较为强⼤,所以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有意⽆意地尽量压抑该区的发展,诸如提⾼赋税(赋税之沉重冠于全国)、中央直接设机构在此搜刮财富等。
政治上,朝廷也⼒图限制江南吴越地区⼠⼤夫集团的势⼒。
这在清代最为明显,如官⽅规定的⽣员数额与总⼈⼝的⽐例仅为1.4‰(江苏)、1.7‰(浙江),1.5‰(江西)、1‰(安徽),低于全国总⽣员数额与总⼈⼝之⽐(1.8‰)。
与各省相⽐,不仅低于京畿之下的直⾪(2.3‰),也低于全国其他富庶地区如⼴东(1.9‰)、四川(1.9‰),更⽐不上边远省份云南(6.3‰)、⼴西(3.7‰)、贵州(4.7‰)。
(以上数据参见《中国绅⼠》第⼆章) 逼上梁⼭做师爷 在考虑到江南吴越地区教育普及程度⾼、读书⼈多的情况后,上述⽐例就更显得苛刻了,因为它⼤⼤降低了该地区读书⼈⼊仕做官的可能性。
解读干国祥
解读干国祥作者:杨爱华来源:《师道》2015年第11期干国祥,浙江绍兴人,一个现代网络的教育人,走红现代教育网络的文化人。
1988年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他拒绝成为优秀教师,拒绝参加必要的进修,拒绝走上一条‘仕’的道路。
”(童喜喜)随后是十余年的孤独和坚持:“我只能生活于真正高尚的人中间,真正大度的人中间,真正执着的人中间,真正追求永恒性的人中间……否则,我的小小的种子会被晒干,会枯死。
”他如是说。
1998年,他认为自己开始知道生命中的语言密码如何被书写,2002年第一次携妻陈美丽带女干如云,奔向了永无目的地的人生征程。
这是哪一声文化号角在催促干国祥的脚步呢?!这是行走当代立交桥。
让我们再来跨越历史长河,来到明清时代,中国文化中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绍兴出师爷。
师爷本是专业性极强的幕僚,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褒贬不一。
清代有句俗谚语叫“无绍不成衙。
”绍兴籍的师爷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衙门。
其名声极大,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称谓——“绍兴师爷”。
为什么呢?我想,这可能与“大禹治水”和“卧薪尝胆”不无关系,也许是先祖们的精细谨严、善于谋划特点,在绍兴特有的社会交往、为人处事、思维方式上形成了源远流长的独特文化,人文素质代代相承,这方人的心智素养自然会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当地的后来人。
从清代的绍兴师爷来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处世精明,办事审慎,善于言辞,工于心计,是智囊人物的理想人选,易得幕主的欢心和信任。
自古以来绍兴这地方地少人多,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失调。
离乡背井,另谋出路,又是绍兴人的一种人生选择。
仕途难略,文人走文路。
师爷文化也许是依附于绍兴鲜明地域特色而存在着,且独树一帜。
人们常说,“七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的确如此。
无论如何,绍兴比较牢固浓厚的文化根基就打造出了绍兴的众多师爷们,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
进入华夏文明的现代文化中,1938年10月19日,生于江苏淮安,拥有当代人无限爱戴的周恩来总理,在武汉举行的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大会上作了演讲,他一开头就说:“我想,在今天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大家都是诚意的来纪念鲁迅先生的。
绍兴师爷周作人的真面目
均李荣第郭绍虞这篇纪事的末尾,是“社务之经过及此后进行之方针”:“本社的杂志已出两卷、丛书已出了四种(第一种《科学方法论》,第二种《迷信与心理》,第三种《点滴》,第四种《蔡孑民先生言行录》)。
以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及学术上的贡献而论,也还有可观。
杂志第一卷是已再版过的了;第一种丛书《科学方法论》,现正再版中。
我们既受社会这样的奖励,当然要本着本社固定的旨趣,继续奋斗下去。
我们今后进行的方针,说是:‘注全力于社务之扩充及基金之筹备,以完成由杂志改为学会之精神。
’”到了1935年3月2日,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颇为愤慨地介绍了《新潮》社的最后结局:“‘五四’事件一起,这运动的大营的北京大学负了盛名,但同时也遭了艰险。
终于,《新青年》的编辑中枢不得不复归上海,《新潮》群中的健将,则大抵远远的到欧美留学去了,《新潮》这杂志,也以虽有大吹大擂的豫告,却至今还未出版的‘名著绍介’收场;留给国内的社员的,是一万部《孑民先生言行录》和七千部《点滴》。
创作衰歇了,为人生的文学自然也衰歇了。
”(14)查《新潮》目录,1922年3月出版的最后一期即3卷2号是所谓的“一九二○年名著介绍特号”。
由于蔡元培的《孑民先生言行录》上下两册和周作人翻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点滴》上下两册大量积压,周作人接手编务的新潮社,在帐面上出现了负资产。
然而,从长远来看,正是由于这两部书籍的大量积压为周作人的两名得力助手李荣弟(小峰)和孙伏园,通过处理积压书籍展现经营才干并实现原始积累,提供了绝佳机遇。
据顾颉刚回忆,由李小峰、孙伏园联合创办的北新书局的第一笔资金,就来自于此:“我参加了《新潮》的发起和编辑工作。
创刊时,主编是傅斯年。
1919年底,傅斯年出国留学,由罗家伦主编。
第二年,罗出国,由我接编。
我办了三期,因为北洋军阀政府不发学校经费,学校便不能再给补贴,经费不足;再加上印了不少《新潮丛书》一时卖不出去,积压了资金,才办不下去,停了刊。
明清时期的秘书群体--绍兴师爷
《秘书之友》年第期20061137秘书史话王彪李敏师爷,是对旧时官署幕友的尊称。
师爷在幕府中为幕主或出谋划策、参与机要,或起草文告、代拟奏疏,或处理案卷、裁行批复,或奉命出使、疏通感情、联络关系。
师爷非官非吏,无官衔职称,他们与幕主虽以宾主相待,实系雇佣关系,一般被称作“老夫子”、“西宾”,其所承担职责与现在的秘书相近。
“绍兴师爷”即是明末清初以来的一个重要的秘书群体。
绍兴人做师爷历史悠久,在明朝时就有不少越人学律作幕并闻名于世。
徐渭就是当时绍兴师爷的代表人物。
据《明史》记载:“徐渭,字文长,山阴人。
为诸生,有盛名。
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
”“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令渭草表……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
宗宪以是益重渭。
”为进剿倭寇,徐渭常为胡宗宪出谋献策。
“渭知,好奇计,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预其谋。
”可见,徐渭在胡宗宪处做师爷政绩卓著。
从清朝初年直一、绍兴师爷的兴起明清时期的秘书群体——绍兴师爷至顺治、康熙之时,绍兴师爷才成为一个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秘书群体。
所谓“无绍不成衙”即是这一现象的真实反映。
沈文奎可谓这一时期绍兴师爷的代表。
沈文奎(~年),会稽人,岁只身北上游学,天聪三年(年)冬,被后金八旗兵俘于遵化城,分与贝勒豪格携还沈阳,又被选入文馆,开始为清军入关出谋献策,渐为皇太极看重。
天聪六年(年)八月,皇太极召见沈文奎等,赐以肉食,面询对明言和等朝政大计。
沈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策略,多被采纳且付诸实施。
此时绍兴师爷已初露头角,到雍正、乾隆以后发展成为群体,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活跃了二百多年。
当时,为什么会出现“绍兴师爷”这个秘书群体呢?从体制上讲,它是当时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的副产品。
一方面,封建政府官僚机构受财政、人事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另一方面,如官僚队伍及准官员、享有特权的士大16041660231629163238《秘书之友》年第期200611SECRETARY`SCOMPANION夫阶层过于庞大,就会对皇权产生威胁。
“绍兴师爷”的处世之道及其借鉴
“绍兴师爷”的处世之道及其借鉴[提要] 绍兴师爷广泛分布在清代各地大小衙门中,形成了独特的师爷文化。
绍兴师爷在行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行业规范,这对现代秘书职业发展仍具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绍兴师爷;秘书;职业;借鉴绍兴师爷初指绍兴籍师爷,几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说的是清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他们广泛分布于各地大小衙门,在中国封建统治机构中活跃了300余年,并催生出独特的师爷文化。
绍兴师爷的职业特点与现代秘书职业有很多相通之处,秘书职业发展到今天,其定位、特性、观念及要求都与时俱进地发生了深刻变化。
但认真思考这些变化,不难发现,“绍兴师爷”对现代秘书职业发展仍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及借鉴价值。
一、绍兴师爷的职业特征绍兴师爷大多是一些受过专门训练、具有一技之长的读书人,他们被各级长官聘请为某一方面的私人顾问,帮助长官处理各项专门公务,具备以下职业特征:1、功底扎实、学有所长。
充当师爷的人来源复杂,有一般的读书人,有考功名不中的秀才,也有民间的学者名流等。
从事师爷这行,要具备许多专门知识,如刑名、钱谷、书启、征比等,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通的,因此要想当师爷,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而且要学有专长。
2、克己自律、尽心尽言。
《传家宝·幕友不费钱功德》记云:“不欺东君,不倚官势,不想昧心钱,不做亏心事。
盛寒炎暑谏省刑,细心理词卷。
地方有利弊之事,力劝东家兴除。
民情冤抑,赞成东家剖雪。
东家盛怒,阻其出堂理事。
”这些是师爷应当遵守的准则。
3、分工明确、职能显著。
师爷比较兴盛时,主管都要聘请不止一个师爷,让他们各自分管一摊事务,相互间的分工十分明确。
他们有时要协助主管处理,有时就是独自处理。
二、绍兴师爷的处世之道师爷作为当时社会迫切需要的一个行业,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才能的要求非常高。
无论是师爷个人还是幕主,都十分重视“幕德”,优秀的绍兴师爷不断建树和践行着这一独特行业的道德规范。
绍兴师爷文书职能之我见_何宝梅
绍兴师爷是活跃在明末及清时期的幕友。他们 是各级地方衙门中主官自行聘请的,协助处理政事 的佐理人员。关于绍兴师爷的概念,有多种不同的认 识。有人认为,既然“师爷”前冠以“绍兴”,那么凡是 从事师爷行业的人都是绍兴人。《清稗类钞·幕僚类· 绍兴师爷》 的说法最具代表性: “绍兴师爷之称…… 冠以‘绍兴’二字者,则以操是业者之类皆绍兴人 也。”有人认为,绍兴师爷专指刑名师爷。周作人在 《关于绍兴师爷》 一文中指出: “普通所谓绍兴师爷, 大抵以刑名师爷为代表,别的几种是不在其内的。”② 有人认为,绍兴师爷指清代绍兴府下八个县籍所出
此,虽然这类文书是主官的私文书,但它属于绍兴师 爷的职责范围。据《州县当务二四条》记载,书启幕席 的工作是“多司应酬,亦兼及公事”,说明绍兴师爷中 的书启师爷的主要职责就是起草这种礼节性的文 书。
二、绍兴师爷所拟文书的特点 绍兴师爷在拟写文书时,由于其“非官非吏”、 “似僚非僚、似师非师、似宾非宾”的特殊职业地位, 其所拟之文书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其一,在文书的拟制上,以维护主官的根本利益 为基本原则。由于绍兴师爷是主官私人聘用的,最基 本的道德规范就是“成官之美”,这也是他们拟制各类 文书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奏折、详文、应酬文书 莫不如此。据说,曾国藩与太平军交战,连战连败,乃 自写奏章,向朝廷请援,其中有“屡战屡北”一语,后经 绍兴师爷点拨,改为“屡北屡战”,移动一字位置,事实 未变,但用兵气概全异,主官也得以解脱。!"又如师爷 在拟制报灾公文时,为了让主官获得主动,也非常讲 究技巧。如发现蝗灾时“盖既报则何嫌于多,漏报则 近似于讳”。在报告中要多方渲染蝗虫之多、灾区之 广、扑捕规模之大,且尽量含糊其词。这样万一蝗虫 大群出洞飞入邻境,就可用“已尽全力”来防止遭到 “扑捕不力”的参劾。#$更有甚者,有些绍兴师爷为了 维护主官的利益,竟然把公文作为舞弊的工具,于公 文“节叙呈词,意为轩轾;或传讯之人混写拘字,或将 前稿已抹情节、人名复行列叙。”%&甚至对文件进行 挖改填补。 其二,在拟制文书时,完全抛开自己的身份,以 主官的身份行笔。绍兴师爷是为人作嫁的职业,如许 思湄所说“抱牍非吏,佣笔非胥”。因此,在拟制文书 时,必须忘掉自我,“大要在识时务,再看主人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 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 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 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 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 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 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
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
“无绍不成衙”不仅表现为绍 兴师爷遍布各地衙门,也表现为很 多地方的衙门中书吏多绍兴人,绍 兴籍大名士李慈铭在日记中写到这 种情况:“吏皆四方游民无籍者充 之,而吾越人更多。”此“越人” 即绍兴府人。在京师许多衙门中, 书吏之职几乎被绍兴人垄断。夏仁 虎引《旧京琐记》云:都中书吏, “原贯以浙绍为多”。
“绍兴师爷”在后来是如何发展的呢?
晚清,绍兴师爷中能人辈出,官吏争相聘请,最负 盛名的,有革命先烈秋瑾的曾祖秋桐豫受聘于东三省总 督赵尔巽,章士杰受聘于两江总督曾国荃,马家鼎受聘 于湖广总督张之洞,程壎受聘于直隶总督李鸿章,特别 是号称一代名幕的娄春藩,先后被李鸿章、袁世凯、端 方等六任直隶总督相继聘用,可谓权威高矣!李鸿章任 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时,对部属十分挑剔,然对娄春藩 却十分尊重,凡奏折、刑钱、盐务等皆委娄办理。其时 永定河常有水患,娄经多次实地考察,查明泛滥原委, 为李鸿章制定出一个治水计划,河患大减。在他主持总 督府文案期间,直隶省无冤狱发生。1900年八国联军 攻陷北京,督署同僚皆闻风而逃,娄春藩独留不去,苦 撑局面至事平。庚子和议后,李鸿章拟保奏他出任京官, 但被他婉辞了。
为什么“绍兴人”会更多的充 任“师爷”的角色呢?
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山川形胜,经济发展, 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化深厚。 绍兴府所出的进士特多,京官、外官中都有不 少绍兴人。这些官员或者自己带上可作幕友的 同乡、亲友赴任,或者推荐给同僚同事,而获 得幕席者又提亲携友,把有类似境遇和才智的 朋友或同窗介绍出去当幕友。
清代衙门中多绍兴籍的幕友和书吏。绍兴籍 (指绍兴府,下辖山阴、会稽、萧山、诸暨、 余姚、上虞、嵊、新昌八县)的幕友即著名的 “绍兴师爷”(注:称“绍兴师爷”者并非皆 绍兴籍人,其他地方的人也有,但以绍兴籍人 为多,故常以“绍兴师爷”作为师爷的泛称), 数量极多。 “绍兴师爷”称除了指绍兴籍师 爷以外,又经辗转流传,成为一般师爷的统称。 想当于现在的顾问/律师。职业而已,不能说 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
“绍兴师爷”又是如何消失的呢?
清末,以慈禧为首的清朝政府高唱“变法”, 陆续颁布并实行一些“改革”措施。政府整顿官僚 政制,消减了一些重叠和虚设机构,各省也相应裁 撤了不少衙门与人员。各级官吏的裁减,迫使大量 绍兴师爷离开官场另谋出路,他们的活动和影响随 之弱化。同时,由于清朝政府废八股、停科举、兴 学校、奖游学等,使办学堂和出国留学蔚然成风。 1911年,全国各地兴办新式学堂达5万多所,有学 生 100 多万,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群体。他们 用在国外或新式学堂中学到的知识武装自己,逐渐 取得政治舞台上的优势,从而极大地冲击并削弱了 绍兴师爷在清朝政坛的地位和作用。
徐渭 字文长,号天池山 人,明代文学家、书画 家、戏曲家。
明代三大才子:解缙 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