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战略是东稳、北强、西进、南下

合集下载

十八大后中国全球战略三大新走向

十八大后中国全球战略三大新走向

十八大后中国全球战略三大新走向(世界新格局变化与中国崛起战略之一)前言综述举世瞩目的中国发展进程中又一里程碑十八大胜利闭幕了,中国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和腾飞的重大机遇期,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定能不负重望,承前启后率领全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复兴、国家和平崛起的康庄大道,成就并展示出中华五千年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发展奇迹,2012年11月29日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

同时习近平又强调,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

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笔者认为: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优秀文明,有二岸四地的近十五亿中华儿女的团结奋进,必将实现宏伟蓝图,实现美好幸福的小康生活,沉睡五千年的中华巨龙从此觉醒?舞起双翼,挥动巨爪,昂起头!挺起胸,一飞九天!纵观世界格局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横看亚太及中国周边地缘局势,中国的和平崛起不是一厢情愿的甜梦,我们面临着空前未有的困阻和挑战,要构筑和谐社会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目前我们面临世界多元化形势的变异动荡,南海和东海,东南亚、东北亚暴露出的乱象,给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全局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危机性挑战!那么世界格局变化会有哪些趋势化异动方向,三十年后世界格局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会出现几种多元多极化模式,中国全球战略面临今后五十年发展中,挑战和机遇并存,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同在的多元化局面,需适时做出前瞻性和方向性国际战略选择。

笔者认为:世界格局的变化的多极化因素自2009年己开始,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号角吹响,西方世界和东方世界的格局便开始了动荡分化,美国战略势力收缩重点转向太平洋后,大西洋方向便随后出现了异动趋向,由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冷战战略布局,挑衅和造成西太平洋东北亚地区和南太平洋东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环中国周边到处都弥漫着冷战的气氛,使原本和平的亚洲,从东亚到西亚再到东南亚陷入了动荡之中,这一乱象促使了中国和俄罗斯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更加趋向同盟化,亚欧中间结合部地区由于美国介入挤压中俄在本地区的战略空间,地区各国因利益需求,突现各方势力的重组诉求,亚太局势随势力再平衡的趋向出现逆美国的战略方向而动,一场世界经济各方势力较量后的必然产物,经贸格局和财富流向的大换手和重新洗牌便顺势展开,最终导致世界格局在未来五十年间将三分天下,三大势力分化与分解(美国、中俄、欧盟),动荡与重合,最终出现三极分化,三足鼎立的世界新格局,由于以中俄两国联合了亚欧两洲的中间新生势力结合成了大板块,促使了美国和欧盟间的紧密联链条的断裂,由一极变为两极,尤其是欧元、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和贸易结算货币地位的确立,世界则完成了三极变化,中国能否主导性促使并实现以上演变,是国家全球战略的聚焦点和规划基础,也是衡量能否完成民族复兴和国家和平崛起的标志。

我国属于什么地缘战略区

我国属于什么地缘战略区

我国属于什么地缘战略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地缘位置特殊重要,拥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战略中心。

我国属于亚洲地区,与东西南北周边国家有着良好的沟通,其地缘战略区的位置十分重要,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首先,作为东亚地缘战略中心,我国拥有独特的地理优势,坐落在国际贸易交通关口,促进国际间贸易往来,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作为和平稳定的领导者,中国有同周边国家就具体地区问题的合作,在维护世界和平的同时,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此外,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加快,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地缘地位加深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领域重视舆论的关注。

中国是国际上独一无二的国家,其地缘战略区位置不仅对中国开放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也成为国际社会树立和平稳定的象征,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之,我国属于亚洲地缘战略区,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视。

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地区发展带来了重要的贡献,其地位的提升也使其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中国全球战略布局之立足亚洲

中国全球战略布局之立足亚洲

中国全球战略布局之立足亚洲论文摘要21世纪的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作为这个世界上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其战略处境显得越来越复杂严峻。

显然,中国的发展态势越日趋强劲,外部世界为应对中国全面崛起越加紧谋篇布局和调整战略。

中国与世界尤其是与周边地区和其他大国战略互动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不断推向新水平并渐入关键阶段。

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

中国想要立足于世界强国之林,亚洲是根基,基础不牢就不可能大步向前发展。

因此巩固中国在亚洲的地位,是中国走出去的第一步。

同时只要中国在亚洲站住了脚,也必然能够在全球站住脚。

关键字全球战略;立足亚洲;战略伙伴;俄罗斯;印度;中日战略互惠;台湾问题正文战略环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

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世界各国的政治集团建立在一定军事、经济实力上的政治关系的基本状况和和总体趋势,其核心是世界范围内的战争与和平问题。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有着众多的陆、海邻国,是亚太地区的大国。

显然,中国要想在全球建立较稳固的地位,对待立足亚洲应是慎之又慎的。

而从以下论述中,我们将会看到我国在亚洲的战略布局。

A.近十五年中国建立的亚洲地区的战略伙伴1994年,中国和俄罗斯宣布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

1996年,中俄双方关系升格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6年,中国和印度共同确立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

1996年,中国和巴基斯坦决心共同构筑面向21世纪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1997年,中国与东盟国家表示确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

2003年,中国和东盟国家宣布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2005年,中印同意建立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5年,中巴同意进一步发展两国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05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2005年,中国与菲律宾决定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战略性合作关系。

大趋势之大国博弈的中国战略

大趋势之大国博弈的中国战略

大趋势之大国博弈的中国战略(2014-07-23 09:10:33)转载▼标签:大变局大趋势大战略大国博弈和中国战略一品周大国博弈一、全球五大国随着世界从单极向多极过渡的过程中,全球五个大国都希望有所作为,争夺多极化世界的区域或全球的主导权。

目前最活跃的大国有五个,分别是美国、德国主导的欧盟、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二、各国优劣比较和博弈(一)美国。

1、美国目前是世界霸权,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其霸权的两个支柱是美元和美军,美元支撑美军,美军保护美元;2、美国经济比较强的是金融和军工,以及相关的航空航天、信息特别是网络技术、文化等领域;但美国经济已经日益空心化、虚拟化,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越来越小,因此美国企图振兴制造业,扩大出口;3、美元的霸权基础是控制石油,和世界银行、国际国币基金组织两大全球金融组织,以保障其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的地位,美国对全球经济的主要影响就是美元货币政策,美联储是世界央行;4、美国影响和控制全球的工具:美元、美军、网络监控、文化或价值观的双重标准、舆论宣传、市场。

1)美元。

影响世界经济的主要手段,利用其世界储备和主要结算货币的地位,控制世界主要大宗产品的定价权;同时通过各种货币政策以谋取超额利润,同时转嫁风险;2)美军。

保护美元的霸权,一旦美元遭受挑战,美国就通过美军干预,通过战争利用世界的避险情绪来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3)网络监控。

美国要维护其世界霸权,充当世界警察,对全球进行网络监控理所当然;4)文化或价值观的双重标准。

(1)即美国的软实力或巧实力。

通过文化输出来影响他国的民众,以价值观所谓的人权民主、意识形态等来把世界化成三六九等,或丑化或抹黑等,分化、打压、削弱和它对抗或不听话的国家,更重要的是通过价值观来干预他国内政,通过街头政治、颜色革命来推翻美国不喜欢的政权;(2)美国的文化本身底蕴不深,同时,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给人感觉归总就是商人文化,所谓其它不过是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战略

21世纪初中国的大国战略

新世纪中国国际战略的中心目标: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 烈的理想和夙愿。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 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 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 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 历史任务。
十八大战略判断的基础:
21世纪初 中国的大国战略
夏 传 海
引入: 十八大特别是明确提出“道路自信、 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三个自信”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一,道路决定命运。 第二,中国梦的价值取向在于摆脱贫 困、落后、屈辱的民族困境,在于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每个人的价值 都能够实现。 第三,为了实现中国梦,全体中国人 民,都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磨砺 和付出。
2.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 有四大机遇
(1)和平转型的国际体系,有利 于中国渐进式地成为世界主要大国;
(2)在全球事务中各方对中国的 借重和需求显著上升;
(3)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不 可或缺的战略依托;
(4)中国的治国理念、体制和 发展模式等受到更多推崇。
3.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是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和经济结 构的低层次;
中国具备大国的基本禀赋和要素, 任何时候都是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 的重要力量。 中国应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但不 是为特定国家或国家集团利益服务的, 不能超越我国的特定国情。
因为如何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新变 化,有三个视角:
第一,客观地用数字、用材料 来看——中国实力显著改变;
1978年中国GDP总量3645亿元人民币,到了 2008年是30多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占世界的比 重1978年只有百分之一点多,2008年提高到9%。 人均GDP1978年只有381元人民币,到了2008年 达到22698元人民币。 进出口总额1978年只有206亿美元,2008年达 到2万多亿美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

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思考中国是一个独踞欧亚大陆东南隅的陆海复合国家,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靠蒙古高原和西部利亚,南邻印度支那半岛,西接中亚和南亚,东临太平洋与日本隔海相望。

数千年来中国的发展史几乎可以看做是中华与周边各游牧民族不断冲突与争夺的历史。

随着地缘政治学的发展,欧亚大陆日益呈现出在国际政治中地缘政治意义上的重要性。

早在20世纪初麦金德就将欧亚大陆和非洲视为“世界岛”,认为“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斯皮克曼以麦金德学说为基础,将欧亚大陆的沿海地区称为“边缘地带”,认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统治了欧亚大陆;谁统治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了世界之命运”。

1997年,布热津斯基在其着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仍把欧亚大陆看做是决定国际胜负的关键地区,“对美国来说,欧亚大陆是最重要的地缘政治目标”。

冷战结束后,美国以“一超”的优势加紧推行其旨在建立单极世界的全球地缘战略:在欧亚大陆西翼,坚持北约东扩,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对不屈从美国的南联盟施以无情的军事打击;在欧亚大陆南翼,发动阿富汗战争,武力打击占领伊拉克,与中亚五国加强军事关系并力图使之纳人北约体系,以控制中东一中亚能源供应带及欧亚交通枢纽和战略制高点;在欧亚大陆东翼,加强与日、韩、澳、菲、泰的五国双边军事同盟关系,并力图使其向中国西南、西北方向延伸,开发部署TMD,意在对中国形成外线包围态势,削弱中国核威慑能力。

北约东扩至中亚国家,也有呼应美日同盟、对中国施行东压西挤的地缘战略意图。

时至现代,长久威胁着中原百姓甚至数度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早已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仍然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但却更加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

二战结束后,在国际冷战的大背景下,美、苏和第三世界国家三大政治力量之间的角逐主导着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和发展。

在此大背景下,军事冲突是这一阶段地缘政治博弈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周边甚至中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地区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如朝鲜战争,中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冲突,三次印巴战争,越南战争,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苏联入侵阿富汗等。

全中国的战略定位如何?

全中国的战略定位如何?

全中国的战略定位如何?一、政府层面的战略定位政府层面的战略定位主要包括国家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战略和对外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开放型经济格局。

同时,政府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倡导多边主义,支持全球自由贸易,维护多边体系的稳定。

通过与各国加强合作,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2.推动科技创新中国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大投入,培育高端人才,推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3.推动经济转型政府提出“新基建”、“新能源汽车”等战略,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通过深化改革,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逐步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

二、企业层面的战略定位企业在全中国的战略定位主要包括品牌战略、市场战略、创新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不断调整战略,适应市场变化。

1.打造强大品牌企业通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和品牌形象,塑造强大品牌,提升竞争力。

建立品牌忠诚度,树立良好企业形象,赢得消费者信赖。

2.开拓市场企业需要通过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需求,制定差异化市场策略,拓展市场份额。

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实现全球化布局。

3.创新驱动发展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满足市场需求。

培育创新文化,激发员工创新激情,提升企业竞争力。

4.追求可持续发展企业需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生产,促进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统一。

三、个人层面的战略定位个人在全中国的战略定位主要包括职业发展战略、学习提升战略和生活规划战略。

“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

“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

“西进”,中国地缘战略的再平衡2012年10月17日来源:《环球时报》作者: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近年来,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以“重返亚太”为主题的“战略再平衡”设想。

俄罗斯、印度、欧盟等全球主要力量也纷纷调整自身地缘战略。

大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新一轮竞争日趋激烈。

当美国战略重点“东移”,欧印俄等“东望”之际,地处亚太中心位置的中国,不应将眼光局限于沿海疆域、传统竞争对象与合作伙伴,而应有“西进”的战略谋划。

西部大开发需新的战略支柱古代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重心一直在内陆,中华民族几乎没有领土疆界向海外延伸的历史。

通向欧亚大陆西部的丝绸之路,曾是沟通东西方文明与商业活动的重要桥梁。

然而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和日本从军事和经济上砸开中国的大门,主要是经由海路,自此现代工业和大城市集中于沿海地区。

改革开放初期,美国、欧洲、日本和东亚“四小龙”是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主要对象,中国东南部先后建立经济特区,进一步强化了沿海的优势地位,而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则长期相对滞后,对外交往亦较晚、偏少。

直到2000年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计划,局面才开始明显改观。

建立和完善西部大开发总体战略的地缘战略支柱,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统筹规划并与多国合作,确保西部境外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他大宗商品的供应渠道畅通。

可分南、中、北三线,加快建设中国主导的“新丝绸之路”,东起中国东部,横贯亚欧中部地带,西达大西洋东岸、地中海沿岸各国。

从中国西部通向印度洋的大通道也应尽快建成。

第二,扩大同西部各国(指南亚、中亚、中东、里海各国)的经贸合作和经济援助,设立合作发展基金。

2001-2011年,中国与南亚、西亚贸易额增长逾30倍(中国外贸总额同期增长7倍),占外贸总额比例从2%升至9%;过去7年,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额高于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足见中国经济“西进”的必要性和巨大潜力。

第三,由于新疆、西藏等省区的和谐稳定受到境外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及其他敌对势力的威胁,跨境犯罪现象严重,成为国家安全的心头大患,需要制定和实施内外结合、相互配套、因地制宜的社会、宗教政策和教育方针,筑牢国家安全、民族和谐的战略屏障。

解读中国战略大布局

解读中国战略大布局

解读中国战略大布局在以经济为导向的这个世界中,作为经济血液的石油显然是生死犹关的命脉,世界石油的价格直接指导着这个世界经济的兴衰,石油的供应充足有否,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

去年8月国际原油价格打破一个接一个历史记录,直逼每桶50美元。

价格上涨的速度引一场全球性的经济恐慌,许多专家们忧心忡忡地指出,油价如果在40至50美元之间长时期不退,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性经济衰退,其规模可能与1973年、1979年和1990年的三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相当。

去年4月,中国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负责人张大伟说,2003年,中国原油净进口近1亿吨,对境外石油的依存度达到36.5%,预计今年将超过1亿吨。

由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中国石油产量很难有大幅度增长。

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需求将达3.2亿吨,届时石油进口量将达1.6亿吨。

石油需求在较大程度上依赖进口。

2004年已经过去,外界认为中国原油进口已经直逼50%。

这个世纪将会是石油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石油领域的竞争将会白热化。

过去一个世界著名的战略家曾言道“谁控制了欧亚大陆的北部,谁就是控制了世界的心脏”。

然而时过境迁,在今天的世界中呈现的却是另一副景象,有人说:“谁控制了世界石油的源头,谁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在这个世纪交替之间,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美国,接连打了三场石油之战,用钢铁与鲜血的热战注解了石油的价值。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独霸,同时也是能源消费第一大国。

据悉,美国平均每天消耗掉约2000万桶石油,占世界总需求量的近1/4。

石油在美国的总体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近达到一半,是美国经济血脉,其中一半以上依赖进口。

世界石油市场上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对美国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是致命影响。

美国进口石油量如此之巨大,而其实美国并不是一个贫油国家,美国的石油储量到2002年1月为止,已探明达220亿桶,在世界各国石油储量中名列第12位。

可是美国仍需大量进口石油来支撑经济,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美国的国家战略。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一、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第四纪冰期的出现和消失必然会引起地球表面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变化。

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引起部分地区森林面积缩小,是迫使猿从树栖生活转向草原、灌丛生活而直立行走的重要条件,自然是使这些猿类空出前肢,促进手的进化以及而后的劳动的先决条件。

二、冰后期的环境与新石器时代文化繁荣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大理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也称冰后期。

众多事实证明,距今8000年至5000年的中国大陆与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都是处于一个十分温暖湿润的时期,这给中国新石器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大暖期湿润的气候环境,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距今7200年至6000年),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渭河流域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前期和半破类型都有十分明显的表现。

人地机理是:新石器文化是一种原始农耕文化,它是从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的采集狩猎过度到农业、采集、狩猎并进行的阶段。

气候的转暖自然有利于各个地区旱地农作物生长,也有利于人类原始耕作。

这便是新石器文化繁荣的环境背景。

三、黄河文明产生的气候机理距今5000至4000年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河文明,并不是黄河中下游的人们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聪明,而是其他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地貌条件所决定的。

虽然全球气候走出最适期,气候转向干燥,大陆度增大,但东亚大陆当时的湿润还是比现在高。

就黄河中下游地区讲,气候普遍比现在湿润。

气候的湿润为农作物更好生长创造了条件,自然灾害频率低,为农业耕作稳定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的土壤和植被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黄壤、壤土和下土坟垆粘着性不强,疏松柔和,在生产工具不发达的夏商时代,最易于耕作。

森林分布比现在多,这一切都为黄河中下游农业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交流的必要,文字便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求得精神的寄托,也有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投入,大型礼仪建筑出现了;经济的发展为金属冶炼和加工创造了基础。

冷战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特点分析

冷战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特点分析
冷战后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特点分析分享到...
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对外战略也纷纷进行调整,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随之出现了新特点: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改善,且这种势头迄今仍在加强;周边国家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同时也对中国有所防范和牵制;复杂的周边安全环境中稳中有忧,不容忽视。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应对,创造良好安全环境,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一、周边安全环境不断改善,且这种势头迄今仍在加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同一些国家先后复交、建交,与各国的领土和边界问题也不断得到解决。在90年代冷战即将结束前后,中国同越南、蒙古先后实现关系正常化,同印度尼西亚复交,同新加坡、文莱、韩国建交。苏联解体后,中国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先后建立外交关系。继1992年中俄解决东段边界问题后,1994年双方又签署了中俄西部边界协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的边界问题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解决,同越南也先后完成了陆地划界、北部湾划界及相关的渔业问题。与印度的边界问题也在不断磋商,特别是瓦杰帕依访华后,双方还分别设立了特使加强对边界问题的解决。在南沙群岛的问题上,中国和东盟各方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于2002年11月4日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三、复杂的周边安全环境稳中有忧,不容忽视
尽管当前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比较平稳,但是稳中有忧。从当前来说,需要高度重视的是日本和美国的动向,从长远来看,还应该包括俄罗斯与印度的走势。这些与前述的防范和牵制有着根本的不同。
我国与周边邻国的这些大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与信任,进一步改善了我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创造了历史最好局面。
二、周边国家在发展友好关系的同时又对中国有所防范和牵制
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威胁论”一度甚嚣尘上,亚洲各国纷纷对中国的发展和走向表示不同程度的担忧,因而防范和牵制有所加强。从地缘政治角度看,这种担忧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当自己身边慢慢站起来一个巨人的时候,各国必然会有关注和某些担忧。但应该说防范和牵制不同于敌视和对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注意力仍集中于本身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上。俄罗斯是中国在亚洲乃至全球关系最好的国家,但是俄罗斯在售华武器上一直有所保留,相反对印度出售的武器却比售华武器限制更少,更先进、更尖端,与印度的军事及其它合作也很密切。在不久前的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的铺设上,俄罗斯弃“安大”线而选择“安纳”线,除了日本的经济承诺影响外,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恐怕就是对中国发展和未来的担忧了。“中国威胁论”的始作俑者日本更是防范、牵制中国的典型,前不久除了再次削减对华政府援助外,还将亚洲国家援助重点转向了印度。韩国国内也有相当一部分信奉、宣扬中国威胁的人。印度更不必说,作为反华老手,一向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潜在威胁。尽管当前与中国关系有所亲善,但是应该说这更多是处于战术而非战略考虑,防范和牵制是必然的。东盟各国在与中国加强联系的同时,也同日本、印度深化了联系。2003年12月11日,日本东盟高峰会议在东京举行。继2002年11月日本和东盟发表经济联盟的联合宣言以后,2003年日本与东盟再次就2005年开始自由贸易区谈判取得一致,将于2020年之前建立地区性的自由贸易区。非常明显的是双方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是牵制中国,抵消中国在东南亚日益上升的影响。各国对中国进行防范和牵制的另一重要体现即周边邻国同美国合作尤其是军事合作上。巴基斯坦以及中亚各国自反恐战争以来与美国的关系不断升温,并不断有与美方双边或多边的军事演习等各种合作,菲律宾与美国签署了《来访部队协议》,为美军重返菲律宾提供了法律依据。

12俄罗斯当前的国际战略趋向是和美

12俄罗斯当前的国际战略趋向是和美

1、目前我国地缘方向表现为“北稳、南紧、西乱、东困”的不同态势。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2、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特点是多极格局。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3、鲜核问题六方会谈的六方指韩国、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和日本。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4、国际战略格局演变仅仅是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5、战争是导致国际战略格局发生突变的唯一方式。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6、由于国际战略格局本质上是国际战略力量间的实力对比关系,由于中国经济、军事实力不如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不能认为中国是国际舞台上的战略力量。

7、战略环境是指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

其中也包括自然地理状况。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8、国家面临威胁的类型,就强度方面讲,有主要威胁与次要威胁之分。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9、威胁的类型,就时间方面讲,有全面威胁与局部威胁之分。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10、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和平稳定的新局面主要由于与美国等大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各邻国睦邻友好关系发展顺利。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11、2005年以来国际恐怖势力的组织结构由垂直统一向分散网络化转变。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12、俄罗斯当前的国际战略趋向是和美、靠欧、联中。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13、战略思想是对待军事斗争特别是战争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态度。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14、在军领域里,层次最高,指挥的范围最广,各项工作的“龙头”和总纲,各种活动的依据是战略。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15、我国的陆地边界长度有1.8万千米。

试题答案:×学生答案:未做×16、美国总统肯尼迪首次访华时与邓小平主席进行了会见,拉开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

中国全球化新布局的四大战略重点

中国全球化新布局的四大战略重点

中国全球化新布局的四大战略重点2014-08-12 13:54证券时报张茉楠字号: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孕育着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全球价值链革命正在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大势。

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变化内生于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变化。

未来,中国必须顺应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构筑新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及重点。

第一大战略重点是应该以促进双向投资为重点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与出口国,在全球价值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但是,以加工和组装为主导的出口产业会限制中国产品的附加值。

在长期看来,随着原材料价格与劳动力成本的继续走高以及来自其他低成本经济体竞争优势的日益加剧,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比较优势可能会削弱。

目前,全球出口增值的近一半来自服务部门,全球直接投资总存量的60%以上都流向了服务业。

这说明,服务要素已成为决定全球价值链利益分配的关键要素,提升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条应该在这方面多花些气力。

为此,我们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推进服务领域的投资自由化,将外商投资项目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外资准入大门将进一步打开,将吸引更多的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人力资本等来到中国。

同时,2013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达到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成为流出量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使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产业转移承接国逐步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进入了一个对外投资的新阶段。

从长远来看,凡是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均有较高的机会参与国际市场的政府采购。

因此,全球化红利并没有减少甚至消失,只要中国善于利用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不断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它依然能够给中国带来新一轮红利。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是指什么?有何意义?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提供的内容,快来阅读吧。

"一带一路"战略意义深远"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

"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陆上和海上经济合作走廊为依托,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建设中国同沿线各国经贸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一带一路"是知古鉴今、面向未来的合作倡议,相融相近、相辅相成,洋溢着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为沿线各国共谋发展、共同繁荣提供了新的重大契机,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各国的积极回应。

"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了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精神,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质,其战略意义深远。

第一,国内经济社会改革进入深水期。

当前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就是"三期"叠加。

所谓"三期",即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这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这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这就需要统筹国内、国际两大资源和市场,寻求新的经济发展驱动力和增长点。

从当年改革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到积极应对、主动出击,体现了历史的变迁,时代的进步,也反映了问题之复杂,困难之巨大,挑战之严峻,任务之艰巨。

中国外交战略的再平衡

中国外交战略的再平衡
在美 国再 平衡 战略 的牵 引之下 .世界 或地 区各 大
国纷纷调 整 自身政 策 . 或迎 合美 国 的战 略转 向, 或 应对 美 国的战略压 力. 从 而形成 了美 国战略重 点“ 东 移” 。 欧 洲、 印度 、 俄 罗 斯等 “ 东 望” 的基 本 态势 , 全 球 战略 再平 衡颇 有方兴未 艾之势 。 对此 。 中国 自身的战略 也需要考
虑 再 平 衡 的 问题

是 突出外交 重点 , 构 筑“ 东稳 、 西 向、 北 固、 南 下”
的 战略布局 中国正处 于崛起 的关键 阶段 . 表 现 出“ 大 而不 强” 的实力特征 中国外 交应根据不 同战略方 向的
特 点做 出谋 划 , 避 免 多头 出击 、 多点升 温 , 警 惕大 国崛

再 平 衡
广 交朋 友 . 形 成遍布全 球的伙伴 关 系网络 , 增 强 与美战 略博 弈的资本 。 当然 , 美 国本身 也应该 成为 中 国“ 朋 友

圈” 中的 一员。从具体 策略上 来看 , 中美还 需要在 安全
互信、 经 贸合 作 、 人 文交流 、 危机 管控 与 战略 协调 等方
面 多做 努力 . 减少 因“ 第 三方 事件 ” 对 双边 关 系造 成 的
冲 击. 以构建 稳定健康 有序持 久的 中美 关系。 这是 优化 中国周 边环境 的重要 一环 。 也是 一个有 力抓手。
( 摘自 《支风 险。
二是构建 中美 新型大 国关系 .避免 “ 修 昔底德 陷 阱” 。 为此 . 中国应 坚持“ 既斗争又 合作” “ 斗而不破 ” 的
中 国 外 交 战 略 的 原则 .这 符合 中美 关系 竞合 性特征 。更为 重要 的一点 口 陈 是. 中国要“ 苦练 内功” 并在 坚持 不结盟原 则 的前 提下 嘈 治_ . 1 , l

榆林——阻挡日军西进南下的堡垒

榆林——阻挡日军西进南下的堡垒

榆林——阻挡日军西进南下的堡垒
李成东
【期刊名称】《视界观》
【年(卷),期】2017(000)003
【摘要】<正>榆林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

《明史》记载:''''榆林为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

《明朝那些事儿》这样写榆林:''''我曾查阅明代兵部资料,惊奇地发现,秦兵的主力,大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陕西榆林''''''''榆林,是个非常奇特的地方,据说每次打仗的时候,压根不用动员,只要喊两嗓子,无论男女老幼,抄起家伙就上,而且说砍就砍,绝无废话''''。

清康熙14年(公元1675年),周世民叛军围攻榆林城,榆林军民奋起抵抗,坚守城池3个月,迫使敌军退去。

康熙皇帝闻报后,于当年闰五月十四日欣
【总页数】5页(P34-38)
【作者】李成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
【相关文献】
1.中国的全球战略“东稳、北强、西进、南下” [J], 李长久;
2.南下南下——谨以此专题献给为贵州倾注心血的南下西进干部——踏遍青山人未老 [J], 刘奕
3.西进南下热度不减——2013惠普文印管理高级合作伙伴研讨会 [J], 戴欣平;
4.西进南下化工战略转移激活经济 [J], 王志钦;索荣
5.2015青岛国际家具木工机械展览会——让渠道更加宽广:南下、北上、西进三管齐下的市场大拓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周边地区国际形势分析

我国周边地区国际形势分析

我国周边地区国际形势分析内容提要:中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所处的安全状况和面临的安全条件最复杂的战略主体。

步入新世纪10年,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安全环境呈现出总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并存的局面,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继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与此同时,周边安全环境在地缘方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表现为“陆稳海动、陆缓海紧”和“北稳、南和、东紧、西动”的不同态势。

在外部因素中,美国则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最主要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上邻国做多的国家,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统一的大国,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必要条件。

2009年是自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形势发生最为深刻复杂变化的一年。

以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G20峰会召开、新兴大国强势崛起等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为标志,“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

[1]国际关系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科学应对,化危为机,有力维护了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巩固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关键词】周边地区形势地区热点影响因素中国安全形势第一章绪论中国作为邻国最多国家,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与周边国家在领土、领海等权益上,存在巨大问题,但进入21世纪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总体上是稳定的,形成这一稳定局面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的:首先,亚太地区安全格局在发展中保持相对稳定。

美、日、中、俄、东盟和印度是决定亚太地区安全格局的六大力量。

它们在亚太安全事务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复合型战略关系,构成了“一超多强”、合作制衡的亚太安全总体格局。

一方面,各大力量之间保持着程度不同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关系。

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发展时期,能否抓住这个机会,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周边的国际形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谓“西进”,主要是讲中国和中亚和西亚的关系。从中亚到西亚,水的资源主要是中亚,到西亚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非常丰富,美国不是要减少对外能源的依赖吗?那这些资源地区和国家的石油往哪儿出口呢?中国是一个大市场。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到2015年将从去年的4.5亿吨增加到5.4亿吨,到2013年中国对石油的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0%,石油资源来自于哪儿?主要是中美、西亚和非洲,中亚石油和天然气的资源比较丰富,有专家估计,如果从中亚到中国的天然气管道畅通,再加上我们开发费常规资源那我们在天然气方面自给自足的成果奖大大提高,供应商也将更有保障。所以中国在中亚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从维护稳定和安全到扩大经贸合作潜力非常巨大,特别是在中国加强与俄罗斯的协调与合作,对西方搞双重标准、借口干涉内政,甚至动不动搞军士制裁要有所警惕。
如何看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李长久认为,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是多种因素推动的。第一,世界经济中心已经回归亚洲,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最大的投资和贸易市场,从而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美国是全球性的大国、强国、霸权国家,它必须在这个关键地区保持它的主要力量,这是首要原因。第二,美国要维护和扩大它在亚洲的经济地位,美国提出的“TPP”就是所谓“跨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就是要按照它的规则、标准和制度上来制约东亚,从而维护和扩大它在亚洲的利益。第三,涉及到围堵中国的问题。
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将继续是遏制与对话、竞争与合作两手政策,不同时期前者和后者的重点可以不同,但是两手政策是长期的。为什么?因为美国无法离开中国的大市场,中国也不能离开美国的市场。去年,中美贸易额达4400多亿美元,其中中国贸易顺差是2000亿美元。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的贸易顺差?它是由三种原因造成的:首先,转移效应,外贸顺差不都是中国的,60%是外资企业在华生产的,高技术产业80%以上是外资,包括美国在华投资;其次,原产地规则的扭曲,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生产转移了,贸易结构应该随之变化,仍然按原产地规则统计不能反映实际贸易情况;再次,美国控制对中国的高技术出口,中国从2001年到2011年引进高技术产品从560亿美元增加到4630亿美元;在同期内,美国对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却从16.7%降至6.3%。
本人:十分赞同东稳、北强、西进、南下,特别是南下,中国只有和南方国家共同发展起来了挤占自己应有的份额,西方国家(包括日本)份额的不断减少才会逐渐衰落,回到他们自己小国家的地位
李长久:中国全球战略是东稳、北强、西进、南下
12月11日下午,著名世界经济研究专家、新华社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李长久先生作客新华网,主要就近期世界经济形势、中长期世界经济展望以及如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全面具体深刻的演讲。下文是其“对中国如何应对挑战”进行的详细阐述。
适时把握机遇应对挑战
李长久说,综上所述,无论近期世界经济还是中长期世界经济的前景,大家都可以看到,对中国同样也有机遇、有挑战。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调整战略,中国也应当适时进行全球战略调整。那么中国应怎么样调整呢?对此,他提出了八个字:东稳、北强、西进、南下。
所谓“东稳”,就是要稳定亚太地区。最近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在12月4日评出“2012年十大国际新闻”,其中亚洲占半数,可见当前世界热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亚洲,最动荡的是西亚。东亚原来比较稳定,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对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合作有很大的冲击,矛盾、风险凸显,如何能够维护东亚稳定?不仅对中国,对整个东亚地区能不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至关重要。
李长久先生简况:
李长久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潜心研究世界经济,成果丰硕,是《21世纪主战场》、《世界经济十大趋势》、《世界名人传记李根传》等书作者,他曾就读长春会计统计研究学校,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第二外国语学院学习经济专业和英语。先后在中国重工业部、南开大学和新华社从事经济管理、教育和新闻工作。他自1965年起开始新闻职业生涯,1975年起潜心研究世界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从1980年到2002年,李长久先生总共出版专著和与他人合著30多部著作,现在每年发表多篇重量级经济研究方面的论文。
所谓“北强”,就是中国加强同俄罗斯的战略互惠伙伴关系。第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不仅遏制中国,而且从东西夹击俄罗斯。最近美国国务卿希拉里说:不允许苏联复国,而且军事上能够和美国抗衡的只有苏联。所以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有深刻基础的。第二,中俄之间发展大项目核能,基础设施、资源开发、军工技术、航天航空这些领域的大项目前景非常广阔。第三,中国和俄罗斯发展经贸关系前景广阔,在世界经济增速放慢,世界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今年中俄贸易额将接近900亿美元,2015年增至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双方设定这个目标完全能够实现。今年,中美贸易额已超过4400亿美元。所以加强与北部、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至关重要。
再说东盟,东盟和中国的关系发展非常快,双边贸易额从2002年的547亿美元增至2011年的3628.5亿美元,何能增长这么快?因为从2010年1月1日开始中国和东盟的10+1建成了自由贸易区,这对中国扩大贸易额取得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将继续发展,这个市场太大,19亿人口之众。
目前,日本十分嚣张,它不仅仅要把占领中国钓鱼岛合法化、固定化,而且它的野心非常大,也就是说二战以前它靠武力攻城夺地没有实现的目标,它企图在海洋扩张方面成为海洋大国。日本的目标就是要把它的领土领海面积从37万多平方公里扩大到451万平方公里,从而从一个海洋大国按面积比较,它在世界上将一跃成为第六位。日本的野心值得大家警惕。
所谓“南下”,就是传统的发展中国家统称为“南方国家”。所谓的“南下”就是要大大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比如中国同非洲的合作,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经济很困难的情况下,帮助修建了坦赞铁路。1976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称为由非洲国家抬进去的。去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00亿美元,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超过130亿美元,加上中国对其他国家的投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到去年年底将近累计40亿,中国今年同拉美国家的贸易额将超过2500亿美元。对此,人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前景非常广阔。(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