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整理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0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10篇)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第一篇:
在床头,我习惯放着几本书。
其实我不一定每天都有时间看,有时纯粹是为了心安,有时是等闲暇时间拿起来翻翻,让自己有所收获。
其中吴非老师的随笔录――《不跪着教书》,我看得最多,感受也最深。
买此书,那还是去年夏天在杭城逛书店时不经意间觅得的,《不跪着教书》,一个很有骨气、很有个性的书名,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它透着倔强,透着理性,透着思索!我激动地捧起来翻阅,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和在欢乐中沉思等等系列文章中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
我立刻喜欢上了这本书。
简单地浏览之后,交款,携书回来,细细品味。
轻轻打开书的扉页,一看作者的简介才了解到,原来吴非是王栋生老先生的笔名,他是江苏省特级教师,是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现任于南京师大附中。
他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杂文家,获得过首届林放杂文奖,出版过好几个杂文集,著有《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这次,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一本书,取名就叫做《不跪着教书》。
这本《不跪着教书》记录了吴非老师对当前各种教育问题的思考。
书里没有什么高深的观点,也没有那些晦涩难懂,拒人千
里的理论,它收入的都是作者近年来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有的是对教育现象的反思,有的是教学随想,有的则是和同行或学生的对话。
但是,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到了作者在用沉甸甸的思考印证着他几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的信条:”不跪着教书”。
还有从吴非老师用心书写的文字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思想行走的力量,胸中澎湃着一股教育的激情,为他言他人之所不敢言的勇气而深深敬佩,对他充满思辩理性的文字而拍案叫绝!这股力量让我思想徘徊者顿时猛醒,让那些不思进取者努力奋进!
在《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吴非老师曾写下这么一段让人振聋发聩的文字: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就很难有独立思考的意识。
常有教师批评学生作文没有思想,然而教师大量的所谓教学论文与德育论文完全是文件资料的克隆与重组,没有独立的思考,缺乏个人智慧。
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
教师丧失了独立思考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这段文字可谓一针见血,切中了当今教育的要害。
一个人,假如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他只能是一个活在别人影子里的人;一位教师,特别是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那他所从事的教学工作只能是不断地重复自己的劳动,其工作完全没有创造性可言,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压缩饼干,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个
性,没有个人的立场观点,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成了名副其实的思想侏儒。
吴非老师在《做最出色的教师》一文中秉持这样的观点: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这句话,真可谓是实话实说,我教师要坚持多读书,才能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得到学生的敬重,读书应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语文课的源头活水不能只是涓涓细流,照搬几本教辅用书,而要有广泛的来源。
征服学生的不是强权和暴力,而是知识的光彩炫目。
我不能只是求别人,布置学生的阅读任务,自己先要去完成,还有不盲目地排斥时尚和流行,要取得和学生对话的权利和主动。
平时多与经典为友,以真善美的主旋律引导学生的阅读。
思想有多远,我就能走多远!是当下流行的一句广告词,此言非虚!面对思想贫乏的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喜欢他的语文学科,喜欢他的语文课堂,实在是强人所难;要求他引领学生迈进瑰丽多姿的文学圣殿,走进浪漫自由的语文王国,也实在是恨铁不成钢!想想吧,如果我语文教师自己本身是缺钙的人,要求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患软骨病,除非学生自个儿偷偷吃了高钙奶粉,不然,要想学生强身壮骨便是痴人说梦!
假如,我的教师都有一些值得一读的好书;假如,我的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和精力,为丰富自己而不断地读书;假如,我的教师能够把读书作为提高生命质量的途径;假如,我的教师能够边读书,边研究思考,那么,我教师的生活就充实了,
精神就丰满了,心灵就净化了,生命就更有价值了,人生也就更有意义了。
吴非老师在《只要肯读书》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说话的;无论如何,别让孩子看不起你。
说得多么朴实,多么中肯呀。
他是期望我年轻一代的教师能注意知识的积累,向新高度攀登;倘若条件有限,那也要有点自我提高意识,哪怕读点闲书也是好的,哪怕知道一些掌故也是好的,即使自己读书不多,听听别人说读书也行。
可是,在现实中,对于读书,我许许多多的教师没有过高地要求自己,磨练自己。
教师是离真理最近的人,按理说,我教师应该是积极的读书,然而现在,读书有时也成了当下教师的奢侈。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我教师应有这样的思想认识,语文教师更应奉它为至宝。
假如我语文教师平时不读书,也不看报,课堂语言必然苍白无力,学生听之定然是索然无味。
长此以往,语文便成了最难学的学科,语文课堂便成了学生最不欢迎的课堂了!用吴非老师的话说:他能把语文这种最有灵性的科目上得让学生讨厌,也真难为他啦!
还有《读好书如播种》一文,着实让我感动了许久。
文中由青少年犯罪的报道谈起,倡导人要抓紧让孩子进行文字阅读。
我觉得吴非老师说得很有道理。
青少年的道德养成虽然途径多样,但是通过读书获得文明教养,通过文字阅读净化心灵世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途径。
吴老建议,让孩子睁开眼看世界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最美好的东西,接触最基本的道德理念,如诚实、友爱、
自尊、善良、正直等等,让爱和美充实孩子的心灵世界,让崇高和尊严引领青春的目光。
要想让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从现在起,让我教师早日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捧起久违的名著,挤兑有限的时间,阅读文学的经典,享用人类的文明,希望从此以后真正地告别跪着教书的历史。
另外书中《读名著竟成罪过》一篇也曾讲到这么一个例子:有个班主任介绍思想工作经验说,有个学生迷上了世界文学名著,影响了学习,家长忧心如焚;经过她做思想工作,该生改正了缺点,再也不看小说了,后来成绩名列前茅云云。
对此,作者的感受是我为她的学生感到不幸。
读好书就如播种,学生要读,教师更应该读。
我有的教师除了习题集练习册,多年不买一本书,这样谈何人格教育,谈何培养有修养的人才?人文阅读只挂在嘴上,高喊的人文教育极有可能又被当成一种幌子。
说起文字阅读,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文学经典,旷世名著,这些人类文明的精华,就像是一盏盏文明之灯,长久地照耀着世界。
那么,我教师就要为他推荐一些非常经典的著作,要他自由地畅游在其中,尽情地汲取文化的精髓,而不是像文中所说的为了学生迷上了世界文学名著,而忧心忡忡。
诚如吴非老师所说的那样,一本好书就像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实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如果这些种子能够在适时地播撒在孩子的心田,相信就会有真善美品格的萌发,滋养感知,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而美丽,他就有可能始终站立着生活,就像一个人一
样活着。
不可否认,书中会还有很多篇章,披露了人熟知的中小学和大学教育的现状,揭示了这个现状方方面面的社会根源,可以说,大凡与中小学有关的人:家长,学生,老师,以及学校领导和社会上的各方人士,都能深切的感受得到,但又有谁能像吴非老师这样直面现实,直逼人生,鞭辟入里地揭开种种教育问题的疮疤,并剖析个中原因的呢?由此,就凭这点,我完全可以说,只有站着的人,才能写就这样一部站着的书。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读完《不跪着教书》,我想这句话应当成为中国教师群体每个人的心灵拷问。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第二篇:
我捧起了《不跪着教书》这本书。
为什么取名为不跪着教书呢?在我从教的这些日子里,有没有跪着呢?带着期待、怀疑、审视,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便放不下了,胸中涌起无限的温暖书中充满真真切切、实实在在的对人、对教育的热爱。
书中的篇篇随笔如阵阵波涛,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我,让我洞悉当今教育现状,反省自身的教育行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提到语文老师应当是思想者,语文课应当担负起思想启蒙的任务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就只能趴在地上了。
学会思考是师与匠之间的差别我要学会思考,思考如何培
养出能思考,会创新的学生吗?
在《教师要有精神追求》和《做最出色的教师》中,他也把我带入思考的王国,思考的同时也让意识到教师没有信仰,没有精神追求,他的学生很难成为站立起来的人。
就如20xx年汶川大地震中冒出来一个范跑跑,身为一名教师却在紧急关头丢开学生率先脱逃,尽管事后他如何为自己的行为做一个标榜,但是你觉得他值得原谅吗?尽管他也有信仰与追求,可是他的出发点不是站在一个为人师的立场上,他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他的学生。
如果每个学生都引以为鉴的话,不敢想像,我这个文明古国会伦落成什么样。
这也让我想到了地震中的另外一个老师,当地震发生时,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冰雹般的砖瓦,水泥板坠落在他的身上,热血奔涌而出,他咬着牙,拼命地撑住课桌,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
而他那张开的双臂成为了永恒。
让他做出这一举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与情操呢?他的形象对多少人产生了极大的震憾呢?教师二字所包含的意义与追求,在他的身上闪闪发光!
另外有一篇文章《口才》讲有个学生考进名校不久,非常高兴地同父母和刚从海外回来的亲友到学校参观,岂知一进校门就遇见了班主任,父母出于礼貌问班主任:我的女儿在校表现怎么样呢?班主任当着学生的面对家长说:你的女儿嘛用功是很用功啦,就是脑子笨了一点,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看到这,我也不禁愤怒起来,这是为人师该说的话吗?该生回家痛哭不止,要求转
学,父母也觉得失望,亲友也很难堪。
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师的批评只会使这些学生感到学校生活不愉快、看到老师害怕疏远、对考试感到紧张。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事实,因材施教,以人为本,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孩子的每一点成功。
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平时在看到成绩优秀同学那一字不差的作业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成绩较差同学那满是狼籍的作业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记得我还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有一次在批改周记的时候,看到班上的小调皮在自己的周记里写:尽管我读书读得很不好,字也写得不好看,可是我一定会认真地学习,争取考上好成绩。
我感慨不已,其实在每个学生的心中,他都渴望被别人认可,我表扬了他。
以后的日子里,我总是变着法子夸奖他,我发现他脸上的微笑越来越多,课堂上的发言也越来越积极。
大家都说,他变了!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第三篇:
寒假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从一开始的认同到叹息到思考,我的思绪随着一篇篇的随笔起伏着。
在序言中吴老师写到的困惑也正是我现在面临的,会为了一
节课上的学生优异表现欢喜,为了学生的麻木而痛苦。
为处于这样的中国教学大环境而担忧。
当成绩指挥棒成为衡量的标准,当主课老师承受着外界的巨大压力,当学生为成绩奋斗着,都从一开始的不情愿到以后的无奈接受。
其实作为小科目老师的心也在颤抖,我同样也热爱着自己的专业,同样也希望自己的课程能为自己的学生留下些印记,可能这些印记在学生以后的生活中会给他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一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理解,从中我体会到了许多。
可是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我:我到底需要培养怎么样的人才?培养什么样人格的人才?
当学生在成绩的压迫下变成功利的两面派时,有种莫名的心痛。
曾经他是多么天真善良的孩子。
有时觉得自己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每每在学生麻木时呐喊疾呼。
虽略有触动,可还是收效甚微。
此时会有一些气馁。
可总觉得自己还该做些什么。
试着用肖川博士的话激励自己:教育智慧只能从我内心深处长出来,其长势取决于土壤的肥沃程度:我的文化底蕴,我的学识修养,心性修养,精神修养。
所以教师要有心:爱心、善良的心、同情心、感恩的心、纯洁的心;要教会学生拥有善良,懂得感恩,懂得同情,懂得珍爱一切生命,懂得宽容理解,懂得真善美;要用情感沟通情感,用智慧启迪智慧,用心灵触摸心灵!我首先应该是站直了的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给学生以真爱,要从细小的事情中去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通过一
些真实的事例,找回他的同情心,让他不断地发现人性美,这样我的学生才可能成为站直了的人。
真希望自己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第四篇: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
是啊?我班有学生喜欢抄别人作业,我会这样跟他说:凡事要自己动脑筋,你这样直接抄别人的作业,还会有进步吗?不要一碰到难点的题目,想都不想就放弃了。
多动动小脑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
苦口婆心地说了一大堆的话希望学生能够改掉他的坏习惯。
可是回过头来想想自己平时的做法,想想脸红,说说惭愧:很多节课,我总是懒于思考。
拿来主义,现成的教案拿来就走进了课堂。
这时的我没有考虑这教案是不是适合我班的孩子,没有考虑这篇教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我自己都做不到独立思考,怎样能要求学生去做到呢?
面对教育少一点盲从,少一点盲目地模仿和照搬,还是像吴非说的,多一点自己的思考。
名优教师的课很精彩,但是不经过消化就搬来放到自己的课堂上,结果也会是很尴尬的。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几年,就是会把名师的课堂实照模照样地拿到自己的课堂,可是却茫然地发现怎么学生没有反应,怎么学生回答的不是我想象中的?现在我明白了,那是因为缺少思考。
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学生、不一样的学习基础怎能用一摸一样的课来上?
我认为,评价一位教师的工作,简而言之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
真喜欢这样的评价法!这才是好老师的标准啊!一个老师好不好是由学生说了算的。
从这句话中我读出教给学生的不要是死知识,而是一种对学生的爱好,一种对学习的兴趣。
对于我教的语文学科,我就要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引导孩子,让他知道语文的`世界是多么地美妙,要打开他的视野,开启他的文学之窗,让他沉醉在语文的世界中。
尽管有难度,但我找到了做好老师的努力方向。
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这句话似乎把读书的作用给无限地扩大化了,不知道这样的理解对不对?只要肯读书,语文老师就能把课上精彩。
只要肯读书,就能教育好坏学生。
只要肯读书,就能成为名师。
我的推论未免有点牵强,但是我知道,读书对于我来说是不断地学习,增加知识储备,增教强学底气。
总怪这个世界太浮躁,总怪事情太多,没有时间好好读书,其实是自己的心浮躁,不能好好地静下来。
少一点游戏时间,少看点电视,点亮一盏青灯,泡上一杯清茶,让我拿起书来静静地读吧!
要让自己的学生出色,教师必须出色。
我觉得,在教师进修问题上,也得用这句话。
想让学生多读书,教师首先应当多读书,自觉地多读书。
然而恰恰在这一问题
上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
学生超越教师,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育的希望;然而如果教师太容易超越,我看真不是什么幸事。
现在一些教师并没有提高自己的意识,诱惑太多,在一些学校里,一线教师几乎成了无能无用的代名词,一些教师到了教育岗位,很快就钻营仕途,不愿意钻研教学,在他看来,辛苦半生从事教学不如弄个小官做做。
这本书中像这样的引人深思的好句子在书中太多太多了,几乎每一篇短文都能让人想到自己,想到自己的教学。
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第五篇:
最近读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非老师撰写的教育随笔《不跪着教书》,篇篇观点鲜明新颖,振聋发聩,分析问题一针见血,给人耳目一新,读后受益匪浅。
吴非老师在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发人深省的思考引出一个话题:教师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跪着教书?
人把教师比着辛勤的园丁、无私的春蚕、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的蜡烛等等等等
我觉得,教师不仅仅是园丁,他自己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吸引着学生;教师也不仅仅是春蚕,他的生命在每一个季节,在奉献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教师还不仅仅是工程师,人类的灵魂不可能用一个固定的工艺流程去塑造,再说,教师自己的灵魂又由谁来塑造呢;教师更不仅仅是蜡烛,他不应该用燃烧自己来照亮学生。
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有自己的油盐酱醋,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生活理想;教师也是一个站直了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能够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铭记在心并学习的人。
而要做到这样,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
而书中提出的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的质问振聋发聩!
《不跪着教书》有一个标题是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
吴非老师列举了现实中的一些跪着教书的现象:面对一本教参,他不敢说不;面对外行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立刻匍匐在地;教师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精神,乃至丧失尊严,能靠他去立人吗?事实上,我身边乃至我自己都不免犯同样的错误,我算不上是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我常常在教参与个人思想之间举棋不定:要是按照自己认为的来教,万一考试考到这个问题,而标准答案肯定是以教参为准,那岂不吃了亏?斗争的结果,往往是违心地将教参上的观
点与标准答案传授给学生,宁可躲过学生怀疑的目光。
读了吴非老师的《不跪着教书》,知道了,我不只是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我还要传道,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而教师首先要是一个思想先进、厚重,不盲从、很自信的人,学生才能在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更懂得为人处世,更能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魄力、有高尚品格的人。
如果一个教师自身都缺乏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很难想象他所教出的学生会是什么样子,真的就如吴老师说的学校只能教出一群精神侏儒,只能培养顺服的思想奴隶?
怎么叫有思想?想到了这么个小故事《不要考100分》,这几个字是已故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给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题词。
中国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朱清时说:为了多考一二十分,孩子要多做练习,要多学几个星期。
等他长大后,当初多得的这一二十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起了坏的作用。
他说:不要为了这一二十分,摧残了孩子的创新能力,浪费聪明才智,让人格、品德扭曲化,让他沦为考试的机器。
这么看来,两位大家对教育有着明确的理想,这种思想植根于对工作的信念,来源于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对民族未来负责的观念;也因为他有着更为广阔的教育视野。
怎么做个有思想的老师?我是个有思想的老师吗?什么叫不跪着教书,怎样才能不跪着教书?吴非老师说:只要肯读书,什么都好办。
这是告诉我要多读书才能有思想,不跪着教书。
不管以后课堂模式如何,老师还是要在课堂上与孩子说话的;无论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