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优质课教案】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含导学案)
部编教材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质课教案+导学案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目标】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点】: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
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读课文。
1、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字。
(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老师明确正确读音。
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
(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
3、读懂课文(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
(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
(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
桃花源记教案 (3)
桃花源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3.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4.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桃花源记》的主要情节和寓意。
2.掌握《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辨《桃花源记》中的隐喻和象征。
2.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理解文本。
四、教学准备1.复印《桃花源记》的课文材料。
2.准备笔记本电脑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提问示例:你觉得《桃花源记》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它的作者是谁?是否在你的阅读中遇到过类似的文章?2. 了解背景和作者(10分钟)通过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
背景介绍桃花源,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桃花源街道西北方向,为中南地区最有名的景点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以他的诗文和清高的人格被后世推崇为“陶渊明里确有陶渊明”的代表。
3. 阅读与理解(30分钟)学生们阅读《桃花源记》,并做书面记录。
老师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解释和解答问题。
鼓励学生们思考和讨论《桃花源记》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用自己的话语将其表达出来。
4. 词汇学习(15分钟)学生们学习并记录《桃花源记》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老师可以通过对词汇和表达方式的解释,帮助学生们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5. 分组讨论(15分钟)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分析,分组讨论《桃花源记》中的隐喻和象征。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隐喻或象征,展示给全班,并解释其寓意。
6. 总结(10分钟)通过回顾和总结,让学生们对《桃花源记》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巩固所学内容。
六、课堂作业请学生们撰写一篇文章,总结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受,并发表在班级微信群中。
第9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语文八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晚期作品,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访问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
作者目睹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但又无力抗争,只好寄希望于构设理想。
王荣生教授认为,文言文阅读的要点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落在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上。
至于《桃花源记》,在对首尾错位、文质错位和虚实错位的剖析中,我们得以梳理文章曲折的叙事、朴素的理想和深远的意境。
教学目标1. 通过看图复述,品文赏景,品味桃源美好意境,体会作者语言风格;2. 通过对比悟读,读人悟韵,探究古人桃源理想,结合背景体悟情怀。
设计思路一、导入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带有“桃花”的文章。
看到这篇课文的标题时,你会想到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他的脚步,一探究竟。
二、多角度朗读,品桃源之美(一)多角度品读桃花源美吗?美在何处?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圈点勾画。
1.品自然之境:自然景象之美明确:“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中无杂树”,不难想象桃花盛开之时如火如霞的景象。
在芳草的映衬下,“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美不胜收,为渔夫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2.品生活之境:生活情境之美明确:这些景物都是人间乡村可见之物,给人“真实”之感。
语言极简洁,却字字真醇,韵味十足,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3. 品人文之境:人物和谐之美明确: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
明确:“客吾客,以及人之客”,桃花源人不仅内里和睦融洽,同时对外人也有着人道主义关怀。
(二)品理想之境1.比读:《桃花源记》其实是作者陶渊明为诗歌《桃花源诗》作的序。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后面节引的《桃花源诗》,看看哪些句子也能印证桃源的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教案
陶渊明《桃花源记》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与根本内容。
3、对文章所写社会现实与社会生活有所了解。
过程与方法: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文比拟阅读的根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比拟阅读的根本方法。
2、培养学生比拟阅读的兴趣,在比拟阅读中品鉴文言文。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根本内容及主旨思想的分析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文言文比拟阅读根本方法的掌握主要通过教师讲授与课堂实践来完成,在实践中掌握与运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香格里拉的描写,引导学生走进“世外桃源〞。
2、引导学生说一说“你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子〞。
导语:英国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虚构〞了一个叫“香格里拉〞的东方城市,那里有着旖旎的风光、蔚蓝的天空和纯洁的土地,是一个宁静、安逸、悠远、知足、明朗、和谐的理想归宿。
人们常常将自己理想中的居所成为“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让我们一起跟随陶渊明的脚步,探访那片神秘的土地。
【设计意图】从学生较为熟悉的作品入手,有助于学生走进将要学习的课文,并初步感知“桃花源〞的内涵。
(二)疏通文意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逐句疏通文意,教师进行纠正和强调。
【设计意图】本文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先结合书下注释、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桃花源记》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通过课文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其社会理想。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八年级语文《桃花源记》经典备课教案一【课标引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
”【单元学习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读懂课文大意,积累“交通”“妻子”“无论”“不足”等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社会理想。
过程与方法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读懂课文大意。
2、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
2、引导学生珍视今天的和平生活,热爱祖国。
【导入】1、导语:同学们,你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请一个同学说说“世外桃源”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出处,并屏显该成语的含义,提醒学生积累该成语。
)2、学习目标(屏显)(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多种诵读形式读懂课文大意,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世界。
(3)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进行文学再创作。
(设计意图:1、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
3、让学生了解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环节之一——读懂课文,积累词语】一、正读1、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或把握不准的字圈出来,然后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解决。
2、屏显重点字词,正音并帮助学生掌握。
桃花源记阅读教案
桃花源记阅读教案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品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一个美丽神奇的桃花源,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和宁静生活向往的情感。
本教材适合初中语文课程中的阅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3. 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4.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理解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中的深层含义;运用阅读策略解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介绍桃花源的相关知识和背景,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1. 学生展示:请几名学生上台展示桃花源的图片,引导全班同学对桃花源进行简要描述。
2. 教师讲解: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以及他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阅读理解:教师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桃花源记》,并回答以下问题:(1) 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 桃花源的特点有哪些?(3) 为什么桃花源的人们生活得幸福快乐?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相互交流并讨论以下问题:(1) 你是否有过类似桃花源的幻想?请谈谈你的想法。
(2) 你认为桃花源生活对人们有什么启示?5. 文学鉴赏:教师引导学生对《桃花源记》进行文学鉴赏,例如作者的写作手法、意境描绘等。
6. 拓展阅读:提供其他与桃花源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桃花源记》的续篇或其他具有类似主题的作品,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一篇读后感或写一篇类似主题的作文,反映他们对桃花源的理解和想法。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作者,并对文章进行基本的阅读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和文学鉴赏环节,学生在与同学的互动中增强了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阅读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愿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和主题思考。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及内容。
2.能够理解并解读《桃花源记》中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4.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桃花源记》概述(2)《桃花源记》的主要内容和主题(3)《桃花源记》的文学价值和意义2.教学方法(2)阅读分析:分段进行阅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和主题。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桃花源记》的意义和文学价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4)写作总结: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撰写一篇文章或心得体会。
三、教学流程1.导入(10分钟)2.讲解与讨论(20分钟)教师讲解《桃花源记》的内容和主题,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询问学生对于桃花源中的幻境和现实的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阅读分析(30分钟)将《桃花源记》分段进行阅读,解释文中的意象和隐含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哲理和主题。
4.小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桃花源记》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背后的思想和情感。
5.写作总结(20分钟)要求学生就自己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悟,撰写一篇文章或心得体会,并让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6.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关注和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反馈1.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写作表现,了解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在文学鉴赏和写作方面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桃花源记》这一优秀的文学作品。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下册《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3.学生从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中,汲取力量,坚定信念,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4.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学情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经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也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桃花源记》这篇课文的学习,既存在一定的挑战,也拥有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文言文中的生僻词汇、特殊句式以及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存在理解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阅读作业:
a.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b.搜索现实生活中类似桃花源的案例,分析其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3.实践作业:
a.与同学合作,编排一段以《桃花源记》为题材的短剧,通过表演展示对文本的理解。
b.采访家人或朋友,了解他们心中的“桃花源”,并整理成访谈记录。
2.学生反思: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3.教学意图: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五、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
a.抄写《桃花源记》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加强记忆。
b.根据课堂所学,用自己的话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c.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写一篇《我心中的桃花源》作文,不少于300字。
1.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文言文知识,自主探究文本,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
语文公开课陶渊明《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优秀6篇)《桃花源记》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就出自我们即将学习的课文《桃花源记》,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二、作者简介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胸怀大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远离官场的隐居生活。
本文写于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的时候,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感知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通过文中注释及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力求做到准确地朗读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出须注意的字词读音。
便舍(she3)船豁(huo4)然开朗屋舍(she4)俨(yan3)然阡陌(qian1mo4)衣着(zhuo2)黄发(fa4)垂髫(tiao2)怡(yi2)然要通邀读yao1意为邀请咸(xian2)间(jian4)隔魏(wei4)晋郡(jun4)下诣(yi4)刘子骥(ji4)3、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男女朗读。
4、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准备开展理解活动。
四、我译大家评1、一个同学翻译一个句子,其他同学听后做评论,看翻译得好不好,若发现不足或有不同意见,可以说出自己的意见。
2、复习翻译文言文的方法:A、通过加字换字的方法。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案【三篇】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可耕⽥。
®⽆忧考⽹⼩编整理了初中语⽂桃花源记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桃花源记教案1教学⽬标(⼀)知识⽬标1.朗读、背诵课⽂。
2.理解积累⼀些⽂⾔实词。
(⼆)能⼒⽬标1.理解本⽂以渔⼈的⾏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法。
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为追求理想的活⽽努⼒学习,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学重点 1、熟读课⽂,积累⽂⾔字词。
2、掌握⽂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法;把握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中的理想社会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图⽚、录⾳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导语: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
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味投降,安于江左⼀隅之地。
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张养浩在《潼关怀古》⼀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以说,和平,是每⼀个民族共同的向往。
有⼀个成语就是这⼀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东晋⼤诗⼈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它描述的是⼀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美好的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作者简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诗⼈。
⽣于东晋末朝,出⾝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
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任性不羁。
当时社会*不安,他有志不得展。
做过⼩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岁,从此过着“躬耕⾃资”的隐居⽣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起折磨着他,六⼗三岁去世。
后称靖节先⽣。
他所作的诗⽂,内容多描写农村⽣活,表现了优美的⾃然风光,抒发了他热爱⽥园⽣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尚感情。
初中语文_《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3.感悟桃源的美好,领悟作者的一片赤心。
二、教学重难点1.仔细品味本文简洁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
2.感悟桃源的美好,领悟作者的一片赤心。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创设情境,通过诵读《饮酒·其五》导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1.正音:黄发垂髫()便要还家()诣太守()刘子骥()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便舍船,从口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释义(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世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设计意图】通过预习反馈,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重点字词,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加深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的理解。
(三)读一则故事。
1.学生合作诵读课文,用声音感知故事内容。
(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情感,做到字正腔圆、声断气连、抑扬顿挫。
)2.教师示范读。
3.按照老师的提示梳理故事的线索:发现桃林——进入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诵读课文,让学生感知故事内容,梳理故事的线索。
同时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四)入一处绝境。
1.桃林奇景(1)从文章中圈点勾画描写桃林的句子,根据老师提示,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桃林画面,与袁中道的《再游花源记》进行对比阅读,体会陶渊明语言的简洁凝练。
至桃源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
朔源而上,屡陟弥高,石为泉啮,皆若灵壁。
(袁中道《再游花源记》)(2)果然不出我们所料,一连串更神奇的景象出现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①疏通文意之后,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渔人跌宕起伏的心情,读好文中的波澜。
②填写感叹词,体会作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教案 新课程桃花源记9篇
八年级语文教案新课程桃花源记9篇新课程桃花源记 1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高中语文《桃花源记》说课稿,欢迎阅读!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文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桃花源记》是初中语文语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文。
这是一篇“记”类文章、文质优美、又居单元之首,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巩固学生的文言常识和学法,并引导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现代游记类散文和其他记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来学习这篇文言课文。
(二)教学内容《桃花源记》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它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给作者展现了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理想境界,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是无法实现的。
作为本单元的重点,又是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的角度对文章的主旨作进一步思考。
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把握“记”文体特点,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从现代文的角度对文章作进一步品读,这里我要讲得是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设想1、说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
同时这篇文章又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
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位。
基于以上条件,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美文美教”,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的几点:(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并背诵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学习并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课文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文学知识。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教材《桃花源记》。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张桃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桃花是什么样的植物,有什么特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你见过桃花吗?你觉得桃花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Step 2 学习课文
1.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Step 3 分组合作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于桃花的话题,例如: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和展示方式。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所选话题的内容和观点。
Step 4 思考与表达
1. 教师提问:你觉得 《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理想的地方吗?为什么?。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精选桃花源记教案优秀范文《桃花源记》是唐代文人陶渊明所作,被誉为“山水田园诗的巅峰之作”,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珍品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份优秀的初中语文教案,以便于教师们参考借鉴,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及其创作背景,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美学意识,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图片展示,介绍“桃花源”的意义,并引导学生搜集相关信息,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阅读环节教师介绍作者、创作背景及小说的主要情节,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并指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和归纳。
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来引导思考:(1)通过桃花源的来历,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2)通过桃花源的生活状态,了解传统美学的精髓是什么?(3)通过桃花源的文化氛围,体悟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4)通过对桃花源的人物形象的刻画,领略传统文化对美的追求?(5)通过桃花源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传统文化对整个社会的影响?3. 讨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思考和归纳,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共同探讨,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4. 总结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重点概括学生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探究,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美学意识,加深学生对于文化内涵的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作业布置学生课后可以写一篇读书笔记,总结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选择与同学分享、展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美学意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升了文化素养,加深了对文化内涵的修养,更好地理解了《桃花源记》的内涵,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桃花源记》这个经典故事,了解道德与美好生活的关系;2.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品德;3.学习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桃花源记》故事情节;2.分析故事中传递的价值观念;3.了解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分析古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和区别;2.探讨道德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1.视听结合,让学生通过听讲解和看图等方式全面理解故事内容;2.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思考文化与社会之间的联系;3.教师讲述学生反馈,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4.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故事中价值观念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等形式导入,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故事的背景和大致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代表的意义及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2. 课堂讲解1.分析故事情节,让学生理解“桃花源”的理念;2.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传递的道德和价值观念;3.讲解古代散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
3. 分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不同价值观念展开讨论;2.鼓励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独特观点,并在小组间进行分享;3.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不断引导和点拨,加深学生对价值观念的理解。
4. 班级分享1.挑选一两组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分享;2.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5. 总结1.教师对于今天的教学进行总结;2.带领学生思考,将故事中的道德与美好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作业布置1.要求学生结合故事和课上的讲解,撰写一篇300字的读后感;2.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经历和学习体验,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写作,谈谈自己对于《桃花源记》的感受;3.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散文,比较其中的价值观念和《桃花源记》的异同点。
六、教学媒体1.图片和视频,引入故事背景和情节;2.教案、PPT或者白板,用于讲解和总结;3.论坛或社交媒体,让学生在群体讨论中进行分享和交流。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
桃花源记教案范文教案:桃花源记课时:1课时(45分钟)适用年级:初中教学目标:1.了解《桃花源记》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理解故事情节,并能对故事进行归纳;3.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学习《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教学难点:1.对《桃花源记》进行归纳和总结;2.启发学生对于理想社会的思考。
教学准备:1.电子板书;2.《桃花源记》的课文;3.绘图纸和油画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引起学生注意;2.引导学生观察画中的山水、动物、人物等元素,帮助学生建立对自然的向往之情。
二、学习《桃花源记》的背景(1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并讲解他是晋朝时期一位著名文学家、政治家;2.通过课文的朗读,帮助学生了解《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和情节。
三、学习《桃花源记》的故事情节(15分钟)1.教师将课文分段朗读,学生跟读课文;2.分组讨论各段课文的内容,并通过回答问题或口头述说的方式,复述各段课文的关键信息。
四、对《桃花源记》进行归纳(10分钟)1.在板书上绘制一个思维导图,写上《桃花源记》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2.学生按照导图的内容逐一回顾并复述。
五、个人创作(15分钟)1.激发学生对理想社会的关注和想象力,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在那个社会里,你想拥有什么样的生活?”2.学生根据自己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进行图画创作;3.学生逐一呈现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自己理想社会的特点和对于那个社会的期望。
六、总结与展望(5分钟)2.展望下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教学反思:通过《桃花源记》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了解到这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也能对人们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有所思考。
通过个人创作环节,学生能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深层次的问题,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桃花源记》教学活动方案
《桃花源记》教学活动方案教学活动方案一、教育背景和教学目标《桃花源记》是唐代陶渊明所写的一篇美好的故事,这个故事以一个理想国为背景,展现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当今的社会,这个故事中蕴含的理念仍然有很大的作用。
教育应该是不仅仅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操,增强他们的道德素养和价值观。
本活动旨在通过课堂教学结合互动游戏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这些深刻的思想教育,并以此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感。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故事阅读:首先介绍《桃花源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陶渊明,使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全文了解这个理想国的构建和它所包含的人类智慧。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生僻的词汇和句子,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所表达的人文情感和人生哲学。
2.课堂讨论:在阅读故事后,可以让学生就以下内容展开讨论:(1)桃花源里的人们是如何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的,这里的秩序又是如何与现代社会的规则相似或者相异的?(2)在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让我们想到当代生态环境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3)桃花源里的人们是如何追求和平与自由的,这些人性所需要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是否也同样重要?3.互动游戏: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互动游戏的方式为学生带来更加生动有趣的课堂体验,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认识到更多的问题。
例如,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每个小组中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学生模拟一个理想国的建。
在这个模拟过程中,学生需要讨论和协作,想象实现理想国的必要条件和最佳实践,从而加深他们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和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思考题目与作业布置通过本次活动的学习,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思考以下问题,这些问题也可以作为课后的思考题目:(1)如果你生活在桃花源里,你会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2)桃花源里的人们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这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启示吗?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桃花源记》所表达的人文情感和人生哲学,从而在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方面有更高的收获。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全国优质课一等奖
二、讲授新课(6分钟)
一、作品与作者简介
二、探索新知
1诵读课文
结合课文视频动画,诵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感知桃花源之美。并思考:
问题: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
玉林市中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北流市永丰初级中学李海
作品标题
《桃花源记》
所属科目
语文
授课对象
八年级学生
授课时长
7分钟
参考教材
人教版语文八渊明为他的《桃花源诗》作的序,以渔人的游踪为线索,描述了桃花源内人民安居乐业、热情好客的生活。作者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图景
2赏析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远近:偏义复指,这里指远。
夹岸:两岸。
鲜美:鲜艳美丽。
三、课堂小结(20秒)
1文言文词语的用法和翻译。
2作者笔下桃花源之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捋清思路,巩固新知。
(3)渔人是怎么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图景
三、知识升华
第一第二段描述的桃花源,美在何处
自然环境美、安静自足美。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展开讨论,教师结合导入中所提出的问题,讲解作者笔下的桃花源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初中语文《桃花源记》教案设计[教学目的]:1、落实课文的朗读和古文字词理解。
进行古文基本知识的积累。
2、要求学生了解作者及课文的背景知识,明确作品的解读离不开作者,环境和文化背景。
3、要求复述课文基本内容,初步思考作品的含义。
[教学重点]:1、古文字词的掌握,课文的翻译。
2、作者及课文背景知识的了解。
[教学难点]:古文字词的识记以及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
[教学方法]:教授法,提问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要点]:课文朗读,探讨关于课文作者的信息,教授生字,生词,归纳古文字词(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㈠导入(5分钟)⑴今天在上课的开头我先请大家来听一首民歌,大家可以先闭上眼睛,一边欣赏音乐,一边勾勒出一副风景画,等到音乐结束。
我要请同学来描述一下他的感受。
(音乐《梦入桃花源》,约2分钟)⑵提问。
请2—4个同学来描述一下他听完音乐的感受以及他脑海里所呈现的画面(2分20秒左右)⑶小结辞:正如同学所说,音乐中所描述的桃花源是个令人是神往的地方,像一个美好的梦。
相信大家对金庸笔下的“桃花岛”并不陌生,那里有美丽的景色,精致的楼台还有俏丽的黄蓉。
那么关于桃源的美梦是谁最先开始做的呢?那就要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了,有个叫陶渊明的东晋文人,他将自己的梦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的课文《桃花源记》。
(35秒)㈡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
(10分钟)⑴提问:大家知道陶渊明吗?知道陶渊明的故事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呢?(2—4分钟)⑵关于作者陶渊明,书上只做了简单的介绍,他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
东晋浔阳柴桑人,也是今天的九江市人。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手握重兵,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
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也曾做过官。
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然不像当时的名门望族一样显赫,也是浔阳的大族。
只是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
但他仍然属于士族阶层,大家要知道当时的士族是比较牛的,无论从生活上还是心态上都是高高在上的。
陶渊明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但是他不如意,不久便归隐了。
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当陶渊明四十一岁的时候,再次出来做彭泽县的县令,前后不过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为什么他辞职不干了呢?因为在他到任81天的时候浔阳郡派遣“邮至”,也就是相当于督察的这么一个官员来视察,有个小官告诉他要穿戴整齐迎接那位官员,他说“我岂能因为5斗米而向这么一个乡村小官点头哈腰的”,一气之下就辞职了。
)也就是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辞官归里之后,小日子过得还算清闲。
与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并且他在家乡有自己的田庄和僮仆,开始一段期期,生活也算安宁自得。
有时他也亲自参加一些农业劳动,作为自己的社会观和人生哲学的实践。
在这种劳作生活中,与农民有所接近。
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境况愈来愈恶化。
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求禄。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
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
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史上可以担得起“杰出”二字。
他的诗歌总的概括来分成三个部分,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而最出名的就是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他开创了田园诗歌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唐宋以后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
(陶诗沿袭魏晋诗歌的古朴伤风而进入更纯更熟的境地,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新的,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朴实无华的冲淡美,这一切的取得与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分不开的,如果没有田园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这些广为传诵的田园诗,从而使陶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奠定了不朽的地位。
)这位老先生喜欢喝喝酒,喜欢种种菊花,喜欢恬淡的隐居生活。
但是他的作品却影响了唐宋元明清的后世文人,比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他们继承和发扬了他的田园山水诗,比如宋代的苏轼,明代的朱熹都非常地推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崇拜陶渊明,将他视为自己的偶像。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是说,那是一个动乱的时代:宗室内部的.斗争,军阀对政权的野心,不断引起血腥的杀戮乃至激烈的火并。
这种社会动乱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在社会上层也造成严重的不安全感。
另一方面,在这种权力争夺之中,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
因此,陶渊明才会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找个地方隐居。
他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相互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
(东晋时代那些专述老庄哲理的诗,被称为“玄言诗”,其最重要的代表,是孙绰和许询。
然而,在东晋玄言诗中却又酝酿着一种新的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山水诗的萌芽。
而且,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某种意义上说来,也是山水诗的分支,与玄言诗同样有直接的关系。
玄学本是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即每一个精神主体,都是直接面对宇宙存在的。
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也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
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
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
加以江南山水,佳丽可人,对于来自北方的士大夫富有新鲜的刺激,更引起他们对山水自然的兴趣。
由于玄风的影响,东晋散文除陶渊明外,别无名家。
但王羲之的《兰亭序》,却可以说是一篇佳作。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桃花源记》就横空出世了,下面我们来对课文进行解读。
㈢课文基本知识教授和翻译(20分钟)⑴播放课文朗诵FLSH(3分15秒)同时要求同学将生字注音。
注意朗诵者的断句要领。
初步熟悉课文。
⑵第一段翻译,重点字词的归纳。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注意太原是年号,该句交代了时间,主人公,以及他的职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缘:沿着。
之: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数量很繁多。
注意:百步其实是一个大致的数量词,表示估计而已。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而美丽,花儿纷纷都落下来。
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杂:别的;缤纷:繁多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甚:很;异:感到奇怪;之:语气助词;复:继续;前:向前;欲:想要;穷:形容词—动词走完;其:指示代词,这,那)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尽:到头)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仿佛:隐隐约约。
)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省略句。
舍:舍弃)初极狭,才通人。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省略句。
才:仅仅)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复:继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然:…的样子,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然:…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属: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阡陌:田间的小路。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阡(qiān)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其:这,那。
悉: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
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指代),垂髫(tiáo))读音: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陌字词翻译:缘:沿着。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复:继续欲:想要尽:到头仿佛:隐隐约约。
才:仅仅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忽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田间的小路。
黄发: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儿童。
髫,古代小孩的垂发。
(指代)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词类活用: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奇怪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一词多义:2、舍:舍弃“便舍船”房子“屋舍俨然”之: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㈣提问(10分钟)⑴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⑵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⑶桃花源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找出相关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述的的感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⑷复述第一段的内容。
(可选,时间空余时用)⑸检测字词掌握情况,提问。
(可选,时间空余时用)[板书]: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陌之:忘路之远近:的渔人甚异之:语气助词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指示代词,这。
古今异义:鲜美:鲜艳美丽。
今:味道好。
交通:交错相通。
今: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词类活用:才通人通:使动用法使人通过欲穷其林穷:形容词—动词走完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
感到奇怪复前行前:名词—状语向前渔人行踪: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作业]: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2、抄写5遍:豁(huò)然开朗俨(yǎn)然垂髫(tiáo)阡(qiān)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怡然自乐3、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下一课时检查)4、预习课文下一部分[教学后记]:对于首次正式地接触文言大家,教师应该占有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让学生了解,认识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