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e042ce85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3a.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包括主题、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
下面将就其中几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
中西方艺术在主题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主题通常与其文化背景和历史传
统有关。
中方艺术往往关注生活中的普通人和自然景色,强调传统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而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人经验和内心情感的表达,关注人类的精神层面和现实社会问题。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也存在不同。
中方艺术常采用象征与意象的手法,形式多样
且富有内涵。
中国绘画以墨、水、色相结合,追求以简约的形式表现物象之外的意境。
而
西方艺术更注重逼真的细节和透视效果,追求视觉上的真实感。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也有所不同。
中方艺术注重和谐、内敛、典雅,强调画中有情境、追求意蕴,倡导美与道德的统一。
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独立,追求个体
的创造力和表达方式,在审美观念上更加注重艺术本身的价值。
中西方艺术的文化背景也是审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国家,文化的厚重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注重平衡和谐、以物为中心。
而西方国家多为发
达的工业化国家,在现代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人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表达。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体现在主题、表现手法、审美观念等方面。
这种差异并不代表
中西方艺术的优劣之分,而是由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所决定的。
通过对比和
交流,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方艺术之美。
比较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77c2ad5e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29.png)
比较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艺术创作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西方两个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创作方法和风格。
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源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而交流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两种文化交融、互相启迪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与交流展开探讨。
一、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差异(1)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创作方法的不同。
中方注重传统美学,强调内涵和情感的表达,追求“气韵生动”、“意蕴深远”的艺术效果。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形式美学,追求艺术作品在形式上的完美与创新,更注重观念性和理性的表达。
这两种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中西方艺术创作方式的差异。
(2)创作思维的差异中西方艺术创作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更注重集体主义思维,强调对社会、传统和历史的尊重,追求的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而西方则更倾向于个体主义思维,注重个人独立思考和表达,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这种差异导致中方艺术创作更加注重意境和情感的抒发,而西方则更加追求对社会现实和个体内心的反思。
(3)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西方艺术表达方式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艺术创作方法的不同。
中方艺术更多地采用象征性的手法,追求隐喻和比喻的表达方式,善于运用符号、象征和意象等手法来传达艺术家的意图。
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直接性的表达方式,倾向于更加明确和直观地表达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交流(1)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全球化时代,中西方艺术创作方法的交流越来越重要。
艺术家们需要通过交流来了解和学习对方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以拓宽自身的创作思路和方式。
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艺术家们的成长与进步,还能够推动中西方艺术的融合与创新。
(2)通过展览和交流平台推动交流艺术展览是中西方艺术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通过举办中西方艺术家的个展、主题展览等方式,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
此外,还可以借助国际艺术交流平台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进行跨国、跨地区的艺术创作与交流。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最新精选编写)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最新精选编写)](https://img.taocdn.com/s3/m/3ae06605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b.png)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最新精选编写)
西方美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具有许多不同的特色,它们在创作的时候也有很多的差异。
下面就着重介绍几个西方美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主要差异。
首先,技术不同。
在西方美术中,有意识地使用视觉效果,例如利用光线和阴影,强
调立体感,增强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而中国传统艺术倾向于传递深刻的思想,借助精
炼的语言传递深刻的内容,而非以特殊手法追求视觉震撼。
其次,文化背景不同。
西方美术大多是以崭新的思路来表现出当时的文化、历史等信息,也吸引了欧洲艺术家的目光,而中国传统艺术往往以传承古老文化为主,坚持以传统
文化表达思想和感情。
此外,艺术形式也不尽相同。
西方美术更加开放,多样性更强,强调或探索视觉美感,有极强的进步性,使它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而中国传统艺术更加偏重于技巧,仍依据
古典艺术的结构创作,被传统概念所支配。
最后,画面内容不尽相同。
西方美术追求意义的自由转变,突出人的主观需求,它以
自由的灵感来表达并重新打破艺术的保守性;而中国传统艺术受传统艺术观念和文化风格
的限制,更多地强调和表现东方文化和价值观,以蒙蔽传统价值观念为主,追求艺术的完
美性。
总而言之,西方美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各具特色,应根据艺术接受者的喜好及欣赏习惯
来选择。
而其中蕴藏着着无限的魅力,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模板(10篇)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模板(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259a51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1.png)
中西艺术审美差异模板(10篇)二、差异原因探究造成中西艺术差异的文化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思想的不同。
中国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主张“以人合天”,一切应顺其自然,强调张扬自然与人的天性,不可人为强制,反对“以人灭天”。
孔孟之道讲究“仁”、“礼”,主要在自身修养,通过知天、事天,即天人合一、故中国古代生存意识异常发达,形象思维非常突出,注重直观感觉,不注重对外在世界真理的认识,而注重人生的感悟和修养。
这种“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视自然宇宙及赢物皆为有情,即所谓“天地含情,万物化生”,因此,中国艺术,无论诗词赋画,都强调物我一律的“自然观照”,即以自然为表现主体,将人的感情融入自然景物之中以达到主客交融,达到“物我合一”。
西方哲学则以“天人相分”、“人定胜天”为前提,其根本出发点不同于中国。
西方哲学以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本内容,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带有科学精神和宗教幻想,充满理性色彩,以求真、求知为主旨。
西方哲学侧重于认识世界,告诉人们世界“是什么”,核心是认识世界的自然本质和规律。
因此,在艺术和审美文化方面就必然注重摹仿自然,把艺术的本质看成是对自然的摹仿。
西方把外在世界作为人的对象,主体站在自然之外去冷静、客观地观察、研究、思考、分析它。
2.隋唐时期,佛教传人,大量佛教词语随之而来,其“轮回报应”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盛极一时,影响波及各个阶层,中国文化渐渐吸收了佛教文化成分。
隋唐之前,儒道两教在中国居统治地位,汉语中涉及宗教的词语多与此相关,如“太极”、“道”等,其精神也可见于日常语言当中,如“尊天命”、“行孝道”、“听天由命”等,产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艺术形式。
欧洲人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几乎都信仰基督教,他们视那些不信基督教的人为异端,对待这些人他们从不心慈手软,虽然耶稣基督告诫人们要宽容,可好像在这些人身上却不适用。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5c764b65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a.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们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自然会有不同的审美取向,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西方国家的审美差异不仅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上,也反映在审美观念、价值取向和美学思想上。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看法,它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认识和追求。
中西方对于美的理解和欣赏有着不同的观念。
在西方文化中,美往往被定义为对称、和谐、比例等形式美。
希腊古典艺术中的“黄金分割”原则便是这一观念的典型体现,它强调形式的完美和规则的统一。
而在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中,美往往更注重“意境”和“气韵”,强调内在的精神境界和情感表达。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写意花鸟画正是这一审美观念的典型体现,它们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可见,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差异在于注重形式美与内在意境的不同取向。
二、价值取向中西方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观念的形成。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自由是主要价值取向,因此西方的审美追求更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西方的绘画作品中,个体形象往往被强化,个体情感和思想也更加突出。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中庸思想和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国的价值取向更偏向于内敛、含蓄和稳重。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往往通过自然景物和禽兽花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而不直接以个体为中心。
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的审美理念和作品表现。
三、美学思想美学思想是对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的理论总结和概括。
中西方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审美差异。
西方美学以古希腊美学为代表,重视逻辑分析和形式美的规范。
西方美学注重作品的理论探讨和规范化,它通过对艺术规律的研究来揭示美的本质和规律。
而中国传统美学则更强调对自然的感悟和对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宋儒学者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提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所表达的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中的“含蓄之美”和“雅致之美”。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0ed407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23.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
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些历史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审美情趣。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式上,也体现在观念和情感上。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全面分析。
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方在艺术风格上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
西方艺术以写实主义和透视原理为主,追求形式上的真实和立体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是以人体解剖学和透视原理为基础的。
而中国古代绘画则更加注重表现情感,强调意境和空间感。
中国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重在情景的描绘和意境的渲染,通常体现出一种抽象的审美情趣。
西方有雕塑艺术,而中国则有陶瓷艺术和传统的中国式山水园林。
当代艺术中,中西方的艺术家们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巨大差异。
西方的现代艺术更加偏向于激进的表现形式,例如废铁雕塑、行为艺术等,这些表现方式更加强调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
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更加偏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表达,在中国当代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传统文化符号和元素,例如中国的传统山水画、国画、水墨画等。
二、美的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的美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美学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个性化的表达,认为美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强调审美意识的主观性。
而中国古代美学强调整体和谐,注重意境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的美学观念一直注重道德伦理,儒家文化中有“礼乐尚节俭,以观德行”的观念,这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审美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的传统艺术不仅注重技巧的表达,也注重内在的道德和情感的表达。
这种内在的美学追求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例如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意境和空间感,而西方风景画更加注重写实的绘制。
中西方文化的宗教和哲学背景也对美的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基督教文化强调个体与神的关系,因此西方艺术往往带有宗教色彩,例如基督教教堂中的壁画和雕塑。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b40b7a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8.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其中包含着非常显著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美理论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理论不同,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差异较大。
西方的审美理论从古希腊时代的《论美》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审美学。
西方的审美学分为自然主义审美学、形式主义审美学、实用主义审美学、马克思主义审美学等等。
而中国古代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强调的是一种整体推理,不同于西方形式化的审美理论。
二、艺术形式的不同中西方的艺术形式有较大的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戏剧等,表现方式自由多样;而中国艺术形式则以山水、人物、花鸟等为主,强调在受众面前独立存在、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技巧。
中西方观众对于艺术审美有其特殊趣味。
例如,西方的观众趋向于奉为经典的类似于弗格森的绘画艺术,有着一种线条与色彩的凝练美,在中国,更加重视一个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四、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这直接影响着两种文化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取向。
西方文化注重个人,在表现方式上注重表达个体的情感、内在世界以及外在社会。
中国文化注重团体、祖国和精神境界,强调文化传承、精神追求。
因而影响在学习和表现艺术时的不同倾向。
总之,中西方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艺术形态。
文化背景、审美理论、艺术形式和审美趣味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由于此类差异较大,导致不同地区的受众在鉴别、接受和感受艺术时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经验,也从而使得艺术品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价值表现更加多元化。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447a9f02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5.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之间在审美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所影响的。
西方艺术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由性,注重个人表达和独创性,强调个体的体验和情感。
而中国艺术则更加强调整体和集体的性质,追求和谐、平衡和统一。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从理念上来说,西方艺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西方艺术家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原创性,追求艺术作品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个体在西方艺术中被视为独立的、有独特能力的存在,注重个体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相比之下,中国艺术更注重整体和集体的性质。
中国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基础,追求的是整体的和谐和平衡。
中国艺术家强调个体对整体的奉献和服从,注重个体在集体中的角色。
中西方艺术在理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艺术形式上,中西方艺术呈现出明显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艺术更加多元化和自由化。
西方艺术以绘画、雕塑、音乐等形式为主,注重艺术家的个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西方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经历了各种艺术运动和潮流的冲击,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相比之下,中国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戏曲、舞蹈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审美规范和技巧。
中国艺术强调形与神的统一,讲究画面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中西方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在艺术的审美价值、形式和理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也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情感认同。
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美的多样性。
无论是中西方的艺术创作还是欣赏,我们都应该尊重并包容不同的审美观点和差异。
只有通过对比和交流,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273d91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86.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建立在不同文化背景基础上的,因此与观赏者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社会价值等密不可分。
在审美观的形成中,中西方由于各自文化的差异,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体系和审美观念,导致两者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 艺术表现形式中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传统文化中,追求现实的写实性,注重细节刻画,日常生活是创意灵感的重要来源,西方艺术家追求自由、创新、个性、审美的强烈个人主张,在艺术创作中能够突破传统束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更注重形式的象征性和意义的隐喻性,艺术家注重表达人文精神,不只是作品本身,还包括作品的神韵、灵气和内蕴。
在中式笔墨画中,注重留白和修辞手法,突出意境和意义的汇聚,极力追求“笔如行云、墨似浮云”,使作品达到象神合一的境界。
2. 艺术取向中西方在艺术创作上具有各自独特的取向。
西方艺术注重个性和创新,强调文化价值的差异与多样性。
在西方艺术中体现了人文主义和尊重人性发展的思想,崇尚自由、个性、人道主义精神,追求艺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注重道德教化和人伦关系的体现,强调道德、伦理和人文精神的传承,追求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境界。
在中国水墨画中,表现的不仅是物象,更是释放情感和表现心境,艺术家注重通过表达人文精神,突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内涵。
3. 对美的理解中西方的审美观念在对美的理解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艺术追求秩序和对称,注重理性的思维方式,更在意形式和色彩的组合,提倡对美的形式理解和分析,认为艺术应该是一种通过形式展示对明确的真实性的美的表达。
而中华传统文化强调艺术家的灵魂和意境,注重重情感和表现主义,注重艺术家感性的表达和审美情趣,艺术品体现出了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总之,中西方在审美观念上的差异是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西方艺术更追求形式上的即时性和感性体验;而中华传统文化更注重人文精神和道德伦理的体现。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92ba3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a.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是两种具有完全不同背景、发展模式和审美观念的文化艺术传统。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主要体现在风格、主题和艺术表现形式上。
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讨论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在风格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风格是由各自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所塑造的。
中方艺术强调“内涵”,注重画面的意象、造型、色彩和构图,追求一种含蓄、朴素、内敛的审美情趣。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外在表现”,强调画面的真实、明亮、浓烈的色彩和精细的绘画技巧,追求一种直接、震撼、开放的审美效果。
在绘画风格上,中方艺术倾向于线性构图,突出一种平面化的立体效果,而西方艺术则更注重透视原理和层次感。
中西方艺术在主题上也有较大的差异。
中方艺术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历史故事和宗教神话展开,表现出一种崇尚自然、尊重传统的审美观念。
中国画大量使用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元素,强调以形秀为美的审美观念。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描绘人类的实际生活和个人情感,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体的思想感受。
西方经典绘画作品往往以宗教题材、历史事件和个人肖像为主题,追求一种对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深刻洞察。
中西方艺术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方艺术注重意境、气韵和象征,尤其是中国画追求以少写到多、以虚到实的表现效果,以展现艺术家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而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运用,强调细节表达和写实性,通过绘画、雕塑、建筑等各种艺术形式直接传递信息和审美情感。
西方艺术更注重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和创作技巧,而中方艺术更强调艺术家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共生。
中西方艺术在风格、主题和表现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审美差异。
中方艺术注重内敛、含蓄、自然的审美情趣,而西方艺术则更加直接、震撼和开放。
中方艺术强调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故事,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人类的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
中方艺术追求意境、气韵和象征,西方艺术则更加注重形式、技巧和真实性。
这些差异既反映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也反映了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发展的影响。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f063b3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7a.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一、人物塑造与人体比例
中西方艺术在人物塑造上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艺术中,人物通常被描述为具有“气势”的形象,尤其重视塑造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感表达。
相反,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具体性。
此外,中国艺术中的人体比例往往不太严谨,而西方艺术在此方面则更加精确。
二、色彩运用
在色彩运用方面,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艺术往往使用深沉的色彩,强调形象的“气势”,它们的展示着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方式。
而西方艺术的色彩运用则更加注重明暗对比和光影变化,使图片更加具体。
三、表现手法
在表现手法方面,中西方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技巧。
在中国艺术中,古代的画法往往有着特殊的笔触和构图方式,贯穿着审美的和谐、自然和深广。
相反,西方艺术往往更加强调细节和具体的展现手法,如透视等。
四、审美体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体验是不同的。
中国艺术更加注重对学者的有关性质的认识,将其自由表达出来,由观众自我体验。
但是,西方艺术,注重通过视觉效果,使观众体验艺术家要传达的意思。
西方艺术家更倾向于深入人道思考,表现出深情、浪漫、人性和整个自然界的奥秘。
综上所述,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演变。
虽然各自都有其自身的美丽之处,但是对于观众来说,对于两种艺术都有着独特的欣赏体验和思考方式。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524ca0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7.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具有明显的审美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于美的理解、表达方式以及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上。
中西方艺术对于美的理解存在差异。
中西方对于美的理解存在着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方人对于美的态度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西方艺术中,东方艺术注重内涵和意境的表达,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邃、空灵的美。
西方艺术则更注重形式和技巧的展示,追求的是一种直观、具象、明确的美。
这种差异体现在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中。
中西方艺术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中西方艺术注重的是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
在绘画中,中西方的写实手法和色彩运用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传统画法注重“神似”而非“形似”,追求的是内心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而西方画法注重对于外部世界的真实描绘,更为重视逼真和细节的呈现。
在音乐中,中西方音乐的构成和节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音乐以和声为主,追求的是和谐的音乐声音,而中国音乐则强调旋律和节奏的变化,注重音乐的情感表达。
中西方对于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也存在差异。
中西方艺术价值的评判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理论。
在西方,艺术的价值主要通过市场的反应和专业机构的认可来评判。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得艺术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其对于社会的价值和文化的传承上。
中国艺术更注重对于道德、法则和人性的思考,追求的是一种更加理想化和高尚的艺术境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体现在对于美的理解、表达方式以及艺术价值的评判标准上。
这种差异源于中西方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人对于艺术的态度和审美追求的不同。
这种差异为中西方艺术的发展和交流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af0fc018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06.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两个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和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
中西方的审美观念来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
中方审美观念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社会秩序和道德理念,因此中方审美更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和延续。
而西方审美观念则源于古希腊人的美学思想,偏重对个体的尊重和追求自由。
西方审美更注重个体的表达和创造力,对于独特和创新的表达方式更为欣赏和认同。
中西方的审美标准有所不同。
中方审美追求的是内在的情感、精神层面以及心灵感悟,对于具有哲学深度和内涵的作品更为崇尚。
中方审美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意义和思想性,对于表达清晰、意义明确的艺术作品更为喜爱。
而西方审美则更关注美的感官感受,对于形式美和表面上的艺术技巧更加重视。
西方审美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和感官的刺激,对于色彩、线条和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运用更为重视。
中西方的审美趣味也有差异。
中方审美偏好的作品多与自然、人物、动物等相关,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表现主体形象之间的关系。
中方审美更注重和谐的构图和秩序感,对于平和、平静的情绪表达更为偏好。
而西方审美则更偏爱充满活力、冲突和突破传统的作品。
西方审美更注重作品的个性和独特性,对于创新、奇特和具有冲击力的作品更为喜爱。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体现在艺术表现形式上。
中方艺术更注重的是意境的表达和感悟,倾向于传统的方式和题材,如中国画、书法、民间艺术等。
而西方艺术则偏向于多元化和实验性的艺术表现方式,如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
西方艺术更注重形式的突破和艺术语言的创新,对于艺术的边界和媒介的拓展更为开放。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源于两个文化传统的不同,以及对于艺术观念、审美标准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偏好。
这种差异既体现了每个文化的独特性和历史演变,也丰富了全球艺术的多样性和交流的可能性。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https://img.taocdn.com/s3/m/463de10d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a.png)
比较中西方艺术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比较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它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创造力。
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有着丰富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就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与交流进行比较分析。
一、中西方艺术形式的差异1. 绘画艺术在绘画艺术方面,中西方有着如实写实与写意抽象的不同倾向。
西方绘画追求逼真的形象再现,注重人物和景物的细节描绘,讲究透视与光影效果。
而中国绘画则着重于表现对象的气质和精神境界,在构图上强调整体性与留白的艺术效果。
2. 雕塑艺术雕塑艺术体现出中西方文化积淀的不同特点。
西方雕塑具有神话、历史、神圣和英雄等主题,追求线条流畅和身体比例的准确展现;而中国雕塑注重对人物、动物或自然景象的抽象表达,尤其注重对于情感的传达和思想的抒发。
3. 建筑艺术中西方建筑艺术形式有很大的差异,体现了两种文化对空间和构筑物的不同理解。
西方建筑追求对称与对比,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而中国传统建筑则注重与环境的协调与融合,通常采用木结构,以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庭院的构造为主要特点。
4. 戏剧艺术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方戏剧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深化,通过对话和表演技巧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而中国戏剧则注重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
二、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1. 影响与启迪中西方艺术形式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启迪。
近代以来,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和戏剧等艺术形式进入中国,对中国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透视法使中国绘画受到启发,中国的传统文化又为西方艺术注入了新的元素。
2. 融合与创新中西方艺术形式的交流也促进了双方的融合与创新。
现代艺术的发展中,中西方艺术家都从对方的传统艺术中汲取灵感,将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3. 文化互动与交流平台在科技和全球化的推动下,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和紧密。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bd4d11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16.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文化因为历史、地理、宗教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者在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将从色彩、线条、构图、主题等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种差异。
首先是色彩。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是丧礼、悲伤、死亡的象征,而在中国则是吉祥、庄重、神秘的代表。
这就导致在西方的艺术作品中黑色的运用较少,而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却经常使用黑色。
此外,西方文化中,红色代表激情、爱情,而在中国则是喜庆、吉祥之色。
因此,在两种文化中红色的运用理念也不同。
因此,在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法上,中西方艺术的色彩搭配和运用方式也有相应的差异。
其次是线条。
一般来说,以直线构成的几何图形在西方艺术中较为常见,而在中国艺术中则是曲线。
这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别,西方更注重理性和直觉,呈现的表现方式更为条理化,而中国注重以情感、意境表现,以此来表达画家心灵的感受。
再次是构图。
在中西方艺术中,构图方式也有所不同。
其中,在西方文化中通常采用中心对称、三分法、黄金分割等构图方式来调整结构,形成美感上的平衡与和谐。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采用轴线构图,画家通过构图使整幅画面呈现出一种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意境,产生动静、虚实和悬架等感受的构图方法。
最后是主题。
在中西方文化中,艺术的主题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艺术作品更多地关注人类的理性思考和精神追求,因此更多地探寻个体内心世界、人类性格、情感、自我认同等主题。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自然景观更多地呈现出来,并体现出自然中的“道”与“性”的思想。
此外,中国艺术作品也更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和一些传统文化价值的传承。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色彩、线条、构图、主题等方面展现出了明显的审美差异。
这些差异不仅来自于各种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理解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艺术元素交错融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
中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比较
![中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d8915992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9.png)
中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比较表演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各种形式展现着人类的情感、思想和艺术追求。
中西方表演艺术在历史、文化、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从舞台表演、角色塑造和审美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中西方表演艺术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表演艺术在舞台表演方面存在差异。
在西方,舞台表演注重舞台设计、灯光效果和舞美效果等,追求视觉冲击力和舞台效果的完美呈现。
而在中国,舞台表演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表达。
中国传统戏曲注重舞台布景、道具以及演员的动作和表情,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表情来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注重内心表达的表演方式,使得中国表演艺术更加细腻和含蓄。
其次,中西方表演艺术在角色塑造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演员通常会通过深入研究角色的背景和心理,以及与导演的密切合作,来创造出一个真实而有深度的角色形象。
西方表演注重演员的个人表演风格和个性化的创造,追求真实性和自然性。
而在中国,角色塑造注重的是传统的人物形象和角色类型。
中国传统戏曲中有很多固定的角色类型,演员需要通过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表演经验来塑造这些角色形象。
中国表演强调的是角色的象征性和代表性,而不是个人化的创造。
最后,中西方表演艺术在审美观念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审美观念强调的是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主观感受。
西方人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化的艺术追求,他们欣赏的是个人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而在中国,审美观念强调的是社会的共同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
中国人更加注重社会和谐和传统文化的延续,他们欣赏的是传统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的传统性。
综上所述,中西方表演艺术在舞台表演、角色塑造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中西方表演艺术各有其特点和优势,互相借鉴和交流可以促进表演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西方表演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将更加重要,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15584f63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23.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良好体现,而且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西方艺术是世界两大文化体系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个。
它们的审美观和艺术表现形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观念、题材、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进行分析。
一、观念差异中西方审美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艺术的理解与评价上。
在西方文化中,注重个性、独立、自由和多样性。
西方艺术更加突出个性化、自由化,追求创新与变革。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团体、集体、稳定和统一。
中国艺术更加强调整体性,追求和谐与平衡。
这种观念差异造就了中西方艺术审美的不同特点。
二、题材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在题材方面体现的尤为深刻。
在西方,艺术的题材涵盖了宗教、历史、个人生活、自然等各个方面,表现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
而在中国,艺术的题材主要是以史诗、神话、传统文学、自然景象为主题。
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不同,所以塑造了不同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取向。
三、风格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在艺术风格上有所体现。
西方美术风格以写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印象主义等为主,西方人更加注重在艺术中表现出色彩、光影、线条等的变化和对现实世界的观察。
而中国美术风格以工笔、写意、泼墨等为主,中国人更加注重在艺术中表现出意境、神韵、韵律等的表现方式,喜欢以象征性表现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四、表现手法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也在表现手法上有所体现。
西方艺术追求写实、精确,在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技术要求,这反映了西方文化中对于理性、科学、技术的重视。
而中国艺术追求意境、意蕴,表现为寓意丰富、理性转情感表达为主。
在文人画和书法中,常常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这种表现手法的差异也是由中西方文化传统和历史际遇的不同造成的。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根源于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的差异。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正在更加深入地交流和融合,艺术也正在呈现出更加多样的风貌。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91106177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7.png)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由于两种文化背景和观念的差异所导致的。
中西方艺术审美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包括艺术风格、表达方式和观察角度等。
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对中西方艺术审美差异进行探讨。
中西方艺术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基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产生的。
西方艺术倾向于通过直接表达思想和情感来传达信息,注重个人的自由表达。
而中方艺术则更注重隐喻、象征和寓意,善于用非直接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观念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注重形式和创新,追求新颖独特的审美体验,追求个人的独立审美感受。
而中方艺术则强调审美的内涵和意境,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审美体验,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中西方艺术在观察角度上有所不同。
西方艺术更加注重个体和个人经验的表达,强调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视角。
而中方艺术则更加注重整体和社会的影响,强调艺术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联,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标准上存在一定差异。
在西方艺术中,众多不同的审美标准被承认并被广泛接受。
个体的独立判断和主观感受被重视,追求不同于主流审美观念的艺术风格也被尊重。
而在中方艺术中,传统美学观念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强调“古雅之道”,对于传统文化和审美价值的传承和继承持有较高的重视。
中西方艺术在审美体验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艺术强调观众的个体审美感受,注重艺术作品的直观性和娱乐性,追求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沟通。
而中方艺术注重审美的理性思考,强调观众通过深入理解和思考艺术作品来获得审美体验。
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与共鸣
![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与共鸣](https://img.taocdn.com/s3/m/5fe28573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5.png)
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与共鸣在全球化的今天,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艺术作品也成为了两个文化体系的重要表达形式。
然而,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也导致了不同文化间审美共鸣的困难。
本文将分析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并探讨共鸣的可能性。
一、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差异1. 整体观与细节观中西方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角度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方艺术审美中,强调整体观的重要性。
中式山水画或古典舞蹈等艺术形式重点展现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追求意境的凝练与气韵的流动。
而在西方艺术审美中,更注重细节观。
绘画作品中的肖像画、静物画等都非常关注物象的写实与细腻,舞台艺术作品中的服装、灯光等细节都在强调精致与呈现的真实感。
2. 舞台表演与观众互动中西方对舞台艺术表演的期待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身着华丽的戏装,在舞台上展现角色的情感、个性和身份,而观众则是静坐欣赏,思考与感受。
而在西方的戏剧演出中,演员通常以自然的方式与观众直接互动,传递情感与内容。
这种互动促使观众更主动的参与其中,成为表演的一部分。
3. 艺术创作的目的和表达方式中西方艺术作品的创作目的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区别。
在中式绘画中,艺术家的目标是通过意境的描绘传递情感和思想,追求超越现实的精神抽象。
而在西方绘画中,艺术家追求的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反思。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音乐、戏剧、雕塑等艺术形式中。
二、中西方艺术审美标准的共鸣尽管中西方在艺术审美标准上存在差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共鸣点。
1. 美的追求中西方文化都对美的追求存在共通之处。
无论是中方古典文化中的美学理念,还是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美学探求,都植根于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中西方艺术作品中的美,可能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对于审美本质的追求是相通的。
2. 艺术表达的情感共鸣艺术作为情感的表达形式,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触动人们内心深处共同的情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通过对艺术作品情感的共鸣,建立起跨文化的交流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艺术的差异
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
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
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
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
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中西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所蕴涵的建筑特色、艺术形式、发展源流以及人文理念等差异或不同,都能从历代建筑物以及流传下来的建筑学著作中得到印证和反映。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色则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这两种观念体现了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价值的差异,衍生出迥异的审美风格。
西方从古希腊神庙建筑到古罗马拜占庭建筑、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再到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罗可可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进而到包豪斯开创的现代建筑以及目前正方兴未艾的后现代建筑无一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通过对比,则显现出强烈的民族性。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建筑多以土木结构为主,侧重于空间的群体组合和序列转换,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柔中带刚,表现出强
烈的是世俗理性精神和政治伦理观念;西方建筑多采用石质材料,气势恢宏,注重造型和空间的变化对比,刚中带柔,带有浓郁、神秘的宗教气息。
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宿命。
音乐精神决定了音乐发展的方向。
中国传统音乐精神的核心是“同天地之和”,贵意不贵曲,重神不重技;操演中,重心神会意,不以曲谱为意。
中国音乐精神一天地境界为哲学背景,背景规定了它由先秦的乐教意识转向魏晋以来的非乐的音乐意识,从而导致了中国音乐自魏晋开始的式微;西方音乐精神以宇宙精神为哲学背景,这一背景暗示了它的近代主体性转向,从而激发了近代西方音乐以交响乐为主导的辉煌发展。
两种音乐精神都以自己的哲学背景为归宿。
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世界,是两种音乐共同的音乐动机。
为了实现这一动机,两种音乐都经过了由表现情感到超越情感的转化。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和内涵:1、以意为重,乐不在管弦的音声;2、意在弦外,得意在于与弦外天地相合;3、至乐无乐,为乐之功当归于自我与天地生命的神奇化合。
结果,中国传统音乐走向天地而式微,而几与沉没;西方音乐有客观宇宙转向主观宇宙,在交响乐的辉煌建筑中解体。
音乐的道路竟只有这两条?未来音乐的形式有何在?这是中西艺术哲学共同的话题。
中西方雕塑、园林艺术的特点。
西方雕塑的出现首先也
是作为建筑艺术的装饰而出现的。
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中国西汉霍去病墓前的大型石刻组雕以高度概括、凝练和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显示出精神饱满、气势磅礴的特点。
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比如说,具有鲜明民族性的中国风景式园林与西方规划式园林及阿拉伯园林林。
中国园林强调曲径通幽、含蓄曲折、虚实相生、天人合一。
西方园林则已几何规划园林,讲究开阔、宽敞、通透。
这与西方重理性思考,重数理几何的科学性等文化情结有关,而阿拉伯的伊斯兰园林则完全以《古兰经》中四条河流为造园的理念。
2.中西方艺术之共性
首先,中西艺术都重技巧。
但西方对技巧的是重视归于完美观念的:一方面竭力设计完美的形式,已达到最高的理想;另一方面采取一种客观科学的立场引入透视法、解剖学进行极尽真实的描绘,以给人最真实的幻象。
中国之重技巧,却以主体和天地的生命感通为统帅,如庖丁解牛,“好乎道,
近乎技”。
西方艺术以技为道,技艺高超,被誉为“天才”;中国艺术以道化技,以技入自然为至上。
其次,中西艺术都有“意在笔先”的追求。
西方艺术的“意”,是一个形象的完整构思;中国艺术的“意”却是当下心神与天地神会。
因此,西方艺术的创作是情景置于眼前,再借幻觉的技术把它描摹出来,创作过程是冷静的、精细审慎的、绵长的;中国艺术的创作是有形合于无形,创作过程是活跃的、大而化之的、即时的。
象征性和寓意性是中西方雕塑共同拥有的艺术特色。
同时,中西建筑的共同点就是两者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3.中西方艺术发展之现状
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概况:中国当代艺术按不同时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7年
(1949-1966);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文革结束后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1979至今)。
“17”年的艺术主要是表现出朴素的、蓬勃向上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精神,并具有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文革时期的美术带有狂热的红色政治色彩的伪现实主义和伪浪
漫主义;而新时期的艺术展现出了开放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术的多元格局。
进入21世纪后,物质力量的渐渐强大为艺术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时代背景,艺术家的作品进入市场曾一度引起美术批评界激烈的争论。
理论的争吵并没有
找到当代艺术的出路,反倒是在逐渐推进的市场化实践中,利益化和非利益化的艺术作品都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
让两者都健康地生存下来,也许才是中国艺术健康发展的最佳方式。
对于西方而言,即后现代艺术主义,大多说人认为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续与发展,而更多人认为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叛。
抛弃审美走向文化观念,常常以锐利的锋芒直接介入各种社会问题的批判。
后现代的各种艺术形态都充满了对古典主义艺术与现实主义艺术的颠覆,借艺术的衣钵来反艺术。
这就是西方后现代艺术的基本情况。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其建筑艺术发生的变化最为巨大。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地提供着不同的、先进的材料,这使得建筑鲜明的时代性得以体现。
从木质结构到砖石结构,再到钢筋水泥结构,轻型钢板折叠使用,钢架和玻璃结合使用。
新型的建筑材料使得当今世界各地各种当代建筑以令人炫目和震惊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重视文化传统,探求民族特色,激活本国特殊的文化价值等,已成为国际性建筑思潮之一,建筑风格进入了“各显神通”的时代,人文追求成为建筑新的价值衡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