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完整的认识过程:
实践--认识—实践
15.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答:客观性:1)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以来于人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绝对性:1)真理是事物及规律的正确反映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是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才存在是绝对的。

相对性:1)广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需要扩展。

2)深度上: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的,一定层次的反映,有待于深化
16.(03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加以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答:一、真理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是绝对和相对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③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二、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②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

具有绝对性的一面③马克思主义没有穷尽一切事物的规律,需要发展,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总之: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作为指导思想,同时它又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1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8.(07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一致性及坚持方法和意义。

P128
答:①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到群众中去“就是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的运用
②人心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问人民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
20.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21.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22.真理的功能包括指导实践,再认识,教育与激励
第三章
1.(考5次单)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2.(07论)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P132
答:①A、地理环境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发展。

人们依赖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必然影响社会的发展。

B、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②环境与人口问题的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人口多,资源少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③战略为:必须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05.06年简)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影响P133
答: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主要影响有:①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物质生产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②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只有物质与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从社会主体的范围来看氛围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他们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巨头一定的阶级性.非意识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变化.社会意识受反映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P136
答: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是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发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他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一致和平衡。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24.阶级斗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5.革命的首要基本标志: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解决手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三种形式经济,政治,思想斗争.
26.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
阶级就是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生产一起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7.(06简)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答:①含义: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
②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次序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28.(04.06论)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都是为了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从而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运动.第一,社会革命是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变;社会改革则是对同一社会制度的社会体制做某种程度的调整,是同一社会制度的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第二,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在于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在于维护、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第三,社会革命往往采用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形式;社会改革一般地说不需要采用这种形式。

29.论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①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②我国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地得到解决,也就是说改革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加成分的发挥出来。

30.广大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决定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
31.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发展的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物质精神的创造者③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2.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加速或延缓历史的发展。

33.文化是人和社会的具体存在方式.有3个特征:创造性,自由性,兼容性.文化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功能,假话,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有促进社会发发展的功能,具有认识功能.
34.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35.群众观点是物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包括人名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36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
阶级政党的领导方针,也肆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37.推进党的作分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四章
1.商品经济的出发点是商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出发点是商品
2.商品是:1、用来交换劳动产品2、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原因在于他们在生产中都耗费了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商品。

2.什么是商品经济,它存在和产生的条件是什么?P182―――
答: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
①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②商品经济存在和产生的基本经济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础)。

2)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4.为什么说商品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关系
答①商品价值的概念:"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②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在商品交换中,一般人类劳动才形成价值。

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不同的所有者,交换的双方各有自己的物质利益,因此在相互交换产品时,需要计算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而且要等价交换。

③3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5.创造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
6.在价值形成过程中创造新的价值: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
7.价值的唯一源泉是活劳动:即活的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叫做商品的社会价值,取决于生产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8.(多选)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b与生产该产品的部门劳动率成反比c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的计量
9.(多选考3次)单位商品的价值量:①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②与生产该产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③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的等价物的商品。

与商品的赊购赊销相联系的货币职能是支付手段。

10.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答①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②货币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用来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
山炮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
11.金属货币在流通情况下,通货膨胀不会发生
12.(03.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①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表现:1)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2)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赢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的命运
1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
14.(05论)论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答:①.价值规律本身的作用。

就是商品按照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

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发挥作用,商品经济顺利发展
②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发展作用:1)调节资源配置2)促进社会发展3)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16.货币和资本的关系:只有增殖自身价值的货币才是资本
16.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
17.(04论)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价值决定及其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
答:①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所决定。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2)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养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②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雇佣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和习惯制约。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质量和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也会增加。

18.(06论)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他的本质是什么?
答:①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1)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2)是生产剩余价值即增殖过程,是劳动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2)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③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价值增殖的秘密。

19.资本主义制度的核心:国家制度-----分为国体和政体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

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其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

根据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2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分为议会制(英国)和二元君主制2种(约旦)。

民主共和制是由选举产生的政权机构和国家元首掌握权利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比较完备,成熟,典型的资本主义政体形式。

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德国,意大利)共和和总统共和制(美国)。

法国半总统共和制,瑞典实行委员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一党,2党(美国),多党(法国,意大利)。

资本主义的议会制度主要职权是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

20.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第五章
1.货币资本是:①以货币存在的资本②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种职能(购买阶段)
③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作准备的资本、
产业资本包括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2.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

是货币资本形态转化为生产资本形态
3.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

是商品资本形态转化为货币资本形态
4.简述: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不同的职能形式所执行的职能
答:产业资本循环的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①货币资本的职能: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作准备②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商品③商品资本职能:通过商品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价值与剩余价值得到实现
5.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第一)阶段和销售(第三)阶段是货币资本的流通过程
6.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

总周转速度包括①、固定资本的占比例②流动资本的占比例③固定资本组成部分的周转速度④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周转的时间是指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7.社会总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看包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
8.考察社会资本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产生
9.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生产成本:可变资本和不可变资本的耗费①所费不可变资本的价值②补偿可变资本价值
11.资本主义的在生产成本是①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值的最低界限②价值中的C+V部分③品生产中实际耗费的成本
资本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

停工时间,非劳动时间
1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①产品的各个部分在物质上得到替换②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得到补偿
13.社会总产品的补偿①架子补偿②物质补偿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经历的阶段一般是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危机阶段的特点: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工人大批失业。

14.资本周转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次数(成正比)有关系
15.(多选)例如:劳动资料属于:1、不变资本2、固定资本3、生产资本 4.产业资本
16.生产资本按照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①固定资本②流动资本
17.一般情况下利润率—小于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18.(03论)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答:①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②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③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

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④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的升降,使部门利润率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

⑤平均利润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平均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无论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变化。

19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时候: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0.论述为什么说生产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它就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答:①生产价格是在价格的基础上形成的。

②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的总额是相等的,商品生产价格的总额与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是由价值的变动引起的。

21.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资本家可获得: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
22.个别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有了:超额利润
23.超额利润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

24.商业资本是:①处于流通领域的资本②商品资本独立化形式③采取G---W---G的运动方式④为销售服务⑤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资本
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5.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执行的是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
26.商业资本的作用
答: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②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④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27.剩余价值的形式:①产品利润②商业利润③利息④银行利润⑤地租
28.商业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29.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
30.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31.什么是利息,它的本质和来源
答:①利息就是只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借贷给资本家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②本质: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

利息就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③其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是雇佣工人是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利息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32.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时,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同一方向上发生变化。

33.银行资本利润率:①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②通过竞争和资本资本在不同部门实现转移③相当于平均利润。

银行资本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
34.银行资本家获得的利润是:雇员在剩余时间内创造的剩余价值。

35.银行利润?①平均利润②贷款和利息的差额③剥削剩余价值④剥削剩余时间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资本周转速递的快慢,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

36.银行资本家向银行投资,在于获得利润,相当与平均利润
37.股票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股票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与股息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润率成反比。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利机构,监督机构,经营管理机构。

股份公司是以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

38.资本主义农业中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1、级差地租2、绝对地租3、平均利润4、超额利润
39.级差地租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40.什么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答①形成级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②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③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1.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有:①土地的肥沃程度②土地的地理位置
42.绝对地租是:农产品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土地所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所决定的。

租种劣等土地需要缴纳的地租是绝对地租。

农业资本家租种劣等土地不缴纳极差地租,需缴绝对地租。

43.土地私有制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地租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农业雇用个人,大土地所有者阶级之间的关系。

44.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和地租量成正比变化,和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
第六章
1.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组织形式有:①卡特尔②辛迪加③托拉斯④康采恩
3.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公司的新形式是:混合联合公司。

4.金融寡头在经济统治上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5.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自然而然走向垄断。

6.垄断竞争同自由竞争的不同:①竞争的目的不同②手段新的变化③竞争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④竞争的范围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