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合集下载

测谎生理心理学实验报告

测谎生理心理学实验报告

测谎生理心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背景在当今社会,谎言的识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在刑事侦查、司法审判,还是在商业谈判、人际关系等领域,准确判断一个人是否说谎都可能对决策产生关键影响。

传统的测谎方法主要依赖于观察被试的言语和行为表现,但这些方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随着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利用生理指标来测谎成为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本实验旨在探究几种常见的生理指标在测谎中的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测量被试在说谎和说真话时的生理反应,来评估生理指标在测谎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探讨不同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和差异。

三、实验对象选取了X名年龄在X岁至X岁之间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X名,女性X名。

所有被试均无精神疾病史和生理疾病史,且在实验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四、实验方法(一)实验设计采用了经典的“有罪知识测试”(Guilty Knowledge Test,GKT)范式。

实验中,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说谎组”,另一组为“诚实组”。

(二)实验流程1、准备阶段向被试介绍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

为被试佩戴生理测量设备,包括皮电传感器、心率传感器、呼吸传感器等。

2、学习阶段向被试展示一组物品(如钥匙、钱包、手机等),并告知其中一个物品为“关键物品”。

要求被试记住“关键物品”的特征。

3、测试阶段对于“说谎组”,要求被试在被询问关于“关键物品”的问题时说谎。

对于“诚实组”,要求被试如实回答问题。

在被试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实时记录其生理指标。

(三)生理指标测量1、皮电反应(Galvanic Skin Response,GSR)原理:当人的情绪状态发生变化时,汗腺分泌会增加,导致皮肤电阻降低,从而产生皮电反应。

测量设备:使用专业的皮电传感器,将电极贴在被试的手指上。

2、心率(Heart Rate,HR)原理:说谎时的紧张情绪可能会导致心率加快。

测量设备:通过心率传感器,实时监测被试的心率变化。

关于“测谎技术”与“说谎

关于“测谎技术”与“说谎

“测谎技术”与“说谎”郭红波摘要:现代的测谎仪将计算机技术融入测谎技术,主要采集人的皮肤电、呼吸、脉搏、血压、血容量、脑电波等多项生理参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测试的准确率达到了98%.本文对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证据价值作以论述。

自1921年世界第一台测试仪问世以来,测试技术不断进步,在世界各国的警察机构军队情报部门甚至资本主义的大公司有了广泛的应用。

我国自1981年开始应用测试技术,已经在公安、检察和审判机关侦查破案、审理案件中起到重要作用。

生活中说谎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里有个人的社会的心理的道德的文化的诸多原因和理由。

一、测谎技术的发展和现状现代测谎技术在国外应用较早,将生理测试技术用于测谎,始于19世纪末意大利的朗布罗梭,1921年加拿大学生拉斯发民用工业了测谎仪,同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市警察局的拉森也研制了测谎仪,并应用于办案之中。

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和欧洲有人也开始研究测谎,二战后美国的测谎技术逐渐推广,八十年代扩展迅速。

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土耳其、韩国、以色列等几十个国家在研究测谎技术。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讯狱”、“鞠狱”中就已经应用测谎技术了。

《周礼。

秋官。

小司寇》中载“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这就是“五声听讼”,实际上是根据人心理反映所表现于面部表情、声音、语调、辞语及动作形体语言来识别判断供词的真伪。

1981年我国公安部引进第一台测谎仪-美制MARK-Ⅱ型声音分析仪,在北京、沈阳、黄石等地参与大要疑难案件侦查准确率达90%.1991年我国自行研制生产了第一台国产PG-1型心理测试仪。

在国家科委和公安部大力支持下,又研制出了PG-7型多道心理测试仪,其技术指标已与美国同类产品相当。

二、测谎仪的原理和测谎方法测谎仪并不能对被测人的供述或陈述自动进行识别直接判断出究竟是否谎言,它所测的仅仅是由心理刺激触发的心理反映,是用传感器取代办案人的感觉器官来捕捉被测人的生理变化信息。

测谎问题中的_情绪成分_对皮肤电反应的影响

测谎问题中的_情绪成分_对皮肤电反应的影响

对被试测谎中的皮肤电反应进行了 4(问题类 型 )×2(反 应 )通 用 方 差 分 析 。 结 果 显 示 不 同 问 题 类 型主效应显著 (F=3.249,df =3,P<.05),Post Hoc 后 继检验表明,无关问题与高低情绪激起问题之间差 异显著。虽然相关问题与其它问题之间并无显著差

对被试测谎中的皮肤电反应进行了 3(问题类 型)×2(反应)通用方差分析。其结果显示,问题类型 主 效 应 显 著(F =15.256,df=2,P <.001),反 应 主 效 应 显 著(F =6.987,df=1,P <.01),问 题 类 型 与 反 应 交 互 作 用 显著(F=7.203,df=1,P<.01)。 2.2 情绪激起程度与说谎的交互作用
将 采 集 到 的 所 有 数 据 录 入 SPSS for Windows,
进行统计分析。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敏感性差异较 大,在测谎时我们不得不对不同被试采用不同的增 益标准,这就使得不同被试的皮肤电反应无法比较, 因此我们对被试的皮肤电反应原始值进行了转换。 将 每 一 个 被 试 每 一 次 测 试 所 得 的 数 据 作 为 一 组 ,求 出该组的平均值与标准差,再求得每个值对应的标 准 Z 分数,并 进 一 步 将 标 准 分 数 转 换 成 T 分 ,公 式 如下:T=10×Z+50, Z=(X- M)/S 式中 X 表示每个皮肤 电波动值,M 为该组皮肤电波动的平均值,S 为该组 皮肤电波动的标准差。
在长期的测谎研究和实际运用中,最常用的测 谎 程 序 是 准 绳 问 题 测 试 (CQT) 和 犯 罪 知 识 测 试 (GKT),最 常 用 的 一 个 反 应 指 标 是 皮 肤 电[1- 3]。一 方 面 情绪会影响被测者的皮肤电反应,另一方面情绪并 非仅仅是说谎所引起的紧张,所以有些研究者认为 由于情绪反应的来源无法区分,因而并不能够就此 准 确 地 推 断 出 被 测 者 说 谎 与 否[1,4,5]。因 此 有 必 要 研 究 测谎时皮肤电与情绪的关系。然而直到目前国内外 对皮肤电反应的测谎实质,特别是皮肤电反应与情 绪状态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我国更是尚未找到 任何有关的实证性研究报告。本研究拟探讨个体情 绪状态与皮肤电反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情景压力与 情绪激起之间的关系,为改进测谎技术提供科学依 据。

测谎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测谎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测谎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一、社会生活中的说谎现象说谎是一种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活中的谎言一部分是触犯刑律试图逃避法律的制裁,如果犯、贪官等,另一部分可以说是不怀恶意的谎言,如医生对病人诊断出癌症就会安慰病人说没在事要住院观察治疗。

当然生活中的谎言应当不违背伦理道德。

据国外社会心理学家调查,说谎的原因是怕引起麻烦的占41%,生活方面占14%,为了爱占8.5%,因为懒惰占6%。

也有人说不怀恶意的谎言,恰如汤中的盐,放得适当,汤才有滋味。

我们应当尽可能少说谎,因为说谎会致使血压,脉搏、心律、呼吸、皮肤等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反映,对健康是不利的。

笔者倒想,倘你说谎人家不会相信或者迟早会识破,那还莫不如不说。

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脑不仅十分复杂,人们至今仍没有揭开大脑可能对案件的审理起到英雄模范种作用的相关活动的秘密,而且大脑的活动是受外界社会、也受意识的影响不断变化的大系统。

所以,要想彻底揭开说谎的奥秘,就必须揭开人的大脑的奥秘,这必将是人类长期而艰巨的科研课题。

如此看来说谎有社会的个人的心理的道德的文化的原因和理由,这也是需相关专家研究的另一个社会心理学的大题目二、台美女测谎员年测数十色狼坦言测后想毒打他们为降低性侵犯再犯率,台湾法务部门积极培训测谎人员,希望藉由测谎来吓阻假释或缓刑的性侵犯不敢再犯,目前有两名观护人专责岛内性侵测谎业务,其中,美女观护人王珊妮负责测谎业务1年多,已测过近40个色狼。

王珊妮说,刚接触性侵犯时,觉得很不舒服,总想赶快做完,但现在做完就想毒打他们一顿。

据报道,台湾性侵害犯罪防治法规日前修正通过扩大对假释或缓刑的性侵犯进行测谎。

法务部门官员黄怡君说,目前列管的性侵犯共1425人,而对性侵犯测谎,必须同时具备观护及犯罪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并非一般刑事案件测谎员所能胜任,因此在去年4月透过台安全部门、刑事部门培训两名观护人为测谎员。

性侵测谎员必须先充分了解性侵犯的生活、家庭成长背景,犯案过程及保护管束期间生活状况,甚至性需求处理方式,再提出测试题目,才能查知性侵犯有无再犯倾向,研判是否撤销假释或缓刑。

测谎技术实践应用状况调查

测谎技术实践应用状况调查

测谎技术实践应用状况调查说谎是一种最为普遍存在于人类之中的心理现象。

普通情况下的说谎虽然有时并无恶意,但在刑事和民事案件中,仍存在着相当一部分的嫌疑人为逃避法律的惩罚、掩饰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而进行百般抵赖,从而危害到社会秩序与正义。

因此在数千年的司法实践中,人们一直在探索着识别谎言的有效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犯罪分子的犯罪方法也在不停的“与时俱进”,犯罪案件呈现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但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测谎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测谎技术是以心理学、生物电子学以及医学等各部门相结合,借助计算机手段完成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过程的一种以高新技术为辅助实现的心理测试技术。

笔者在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检察院公诉科实习阶段,参与了运用测谎技术取得犯罪嫌疑人供述的讯问过程,并通过询问调查,结合大量资料,以大连市甘井子区检察院为例,分析了测谎技术在实践中应用的状况及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测谎技术的渊源测谎技术是以生理学、医学、心理学、逻辑学、机械学、电子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和方法为基础的一项综合性的高新科学技术。

目前,随着测谎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而刑侦题材的影视剧中也大多运用测谎这一高科技侦查技术来作为吸引观众的看点,如:美剧《Lie to me》、香港TVB 剧《读心神探》、《法证先锋》等等。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刑侦测谎技术是神秘的,由于缺乏了解,它在大众眼中已被神化,似乎已成为破案的至尊法宝。

准确地讲,测谎只是是民间大众一个不成文的叫法,其实这一称谓并不科学,测谎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试被测者心理所受刺激时,而引起的生理、心理参量的变化(如:脉搏、血压、呼吸、皮肤电、皮温、语音微抖动、脑电、心电、瞳孔、反应时、手指不随意运动和肌电、肾上腺素等参量的变化),所以测谎应科学而准确地叫做多通道参量心理测试,测谎仪应叫做多通道参量心理测试仪。

在司法活动中,谎言是普遍存在的。

测谎的发展历程及法医学应用前景

测谎的发展历程及法医学应用前景

测谎的发展历程及法医学应用前景王璐;杨玲;葛燕;蔡继峰;常云峰;兰玲梅【期刊名称】《法医学杂志》【年(卷),期】2008(024)005【摘要】测谎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协助侦查破案,成为打击和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简述了它在古代的最初尝试以及近代心理一生理参数指标在测谎技术中的应用.尤其是现代多道生理记录仪的出现,使心理一生理参数指标更趋完善.随着人们对认知领域的深入探索,事件相关电位、脑功能核磁成像技术和事件相关-脑功能核磁成像技术在测谎领域的应用,使现代测谎技术的重心转移到对大脑活动的侦测方面,检测结果更为客观,更接近说谎的源头.本文介绍了从简单到复杂不同的测谎形式和各自的原理及目前发展最新动态,并分析了它在法医学应用的前景.【总页数】4页(P365-368)【作者】王璐;杨玲;葛燕;蔡继峰;常云峰;兰玲梅【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南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南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湖南长沙 410011;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南长沙 410013;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法医学系,湖南长沙4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F795.3【相关文献】1.microRNA的检测技术及其法医学应用前景 [J], 王正;张霁;唐丹舟;王彦斌;侯一平2.测谎技术在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应用前景分析 [J], 支敏;平明磊3.单核苷酸多态性在法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J], 孔庆波;施念4.肌肉功能评估方法进展及其法医学应用前景 [J], 卓佩佩;高东;冉聃;夏晴;檀思蕾;夏文涛5.汕头大学医学院法医学教研室的发展历程 [J],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测谎中被测人的行为表征和心理状态的研究

测谎中被测人的行为表征和心理状态的研究

测谎中被测人的行为表征和心理状态的研究摘要:测谎又称心理生理测试主要完成的是对测试人多项生理参数的采集,通过分析在相关问题上被测人的生理心理反应来确定其与案件的相关程度。

本文在测谎技术基本知识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和探讨了测谎中目标对象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状态特征,这些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判断其与所调查的问题和案件的关联程度,从而为展开讯问深入调查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测谎被测人行为表征心理状态研究1 测谎技术的生理机制原理及其常用的几种生理指标概述测谎技术是一种对犯罪调查过程中犯罪嫌疑的人脑部信息进行提取的手段,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验手段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现代测谎技术一般测定被测人的四个方面的生理变化:血压、心律、呼吸和皮肤电阻。

在测谎过程中,将四种感应器导联在被测者身体的相应部位,测试人员通过语言、实物、图片等形式向被测人提问。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使用最广泛的测谎生理指标主要有:皮肤电反应、呼吸波和血压。

皮肤电反应是反应人交感神经兴奋性变化的最有效,最敏感的生理参数。

它通过测量人手心发汗的程度而直接反应人心理紧张状态的变化,反应幅度大,灵敏度高,不易受大脑皮层意识的控制,是国际上运用最广泛并得到普遍承认的测谎指标;呼吸波是反应人心理变化的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

人紧张时,呼吸会下意识地发生一系列变化,如深呼吸,屏气,呼吸节律加快或变慢等;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广泛地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

在心血管活动调节中,下丘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整合部位,是对机体各内脏机能进行整合较高级部位,在发怒,恐惧等情绪变化反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 基于语言反应评判的被测人的行为表征分析基于语言反应的评判中语言的内涵包括声音语言和作为替代语言的动作,此外,语言反应的范畴还包括诸如语调、说话速度、音高和吐字清晰度等语言特征。

第一,对提问做出语言反应所间隔的时间。

一般来说,对提问立即做出回答是诚实的一个标志。

而延迟回答则表明有欺骗的可能性。

论测谎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现状及前景

论测谎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现状及前景

论测谎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现状及前景论测谎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现状及前景最近一部香港刑侦大片《法证先锋》在内地热播,我也非常喜欢,特别是对里面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印象尤其深刻。

同时,本学期我们的刑事侦查学课程也是我对刑事侦查有了更深的了解。

而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发现我国的刑事侦查与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差距,有待进一步提高。

下面就谈谈测谎技术在我国刑事侦查中的运用现状及前景问题。

现代各国都很重视科学技术手段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测谎检查就是一项颇为有效的技术侦查措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把测谎技术运用到刑事侦查实践中的国家,并取得了较好的运用效果。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对于测谎在刑侦的作用基本上是持一种完全否定的态度,在80年代之后我国开始引进了测谎技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测谎技术在我国的犯罪侦查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广泛地运用。

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测谎技术在我国侦查实践中的应用并不科学、规范、成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能使测谎技术更好地为犯罪侦查服务,顺应侦查科学化和侦查法治化的要求,必须转变侦查人员的观念,使之对测谎技术和测谎结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须就测谎技术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进行规制与完善。

在我国,在刑事侦查中能否使用测谎技术并无明文规定。

只是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10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16条规定“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此处的技术侦查措施是否理解为包括测谎技术,存在很大争议。

而从当今世界刑侦实践发展的大趋势来看,把测谎技术运用到刑侦实践中解决一些重大复杂疑难案件是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

但就目前我国在刑侦中运用测谎技术的现状而言,很多人,包括一些专家学者和为数不少的侦查人员,对测谎技术并不了解,甚至产生了一些误解。

要么对它敬若神明,疑案必用;要么根本就不相信它的结论,对它持彻底批判的态度。

同时,由于一些主客观原因,在测谎技术的实际使用中,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问题,或者技术不成熟,或者方法不科学,或者认识不正确,以至于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即人们俗称的“测谎技术”,测谎专家武伯欣对此做出系统的定义,是指依据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三大学科基础和神经心理学、生物电子学、计算机应用、侦查学、物证技术学等学科知识,通过专用心理测试仪硬件和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实时同步记录被测人对主试言语问题的多项心理生物反应变化,进而评判心理痕迹对应相关度的犯罪心理鉴定技术。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课题,一直以来都受到广泛的重视。

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古代的心理生理方法,也就是通过察言观色和情理推断的方法来判定谎言;第二个阶段是1895年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龙勃罗索(C.Lom-broso)开创的多道仪(Polygraph)测谎,即用仪器进行犯罪心理测试,主要是通过记录心跳、血压、呼吸运动和皮肤电等生理变化指标来判别谎言;第三个阶段是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事件相关电位开始被用于犯罪心理测试。

一、古代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古代社会的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较为简单,采用比较原始的手段来判定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说谎的行为,具体的技术主要有:借助神灵或者迷信揭示谎言、运用简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进行犯罪心理的测试,具体说来:(一)借助虚无的神灵或运用迷信识别谎言早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十分有限,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还十分困难。

这样,超自然的神灵自然地成为人们膜拜的对象。

因此,基于对虚无神灵无限膜拜而创设的识别谎言的各种方法就应运而生。

最典型的有“火刑”、“沸水刑”、“油刑”、“烙刑”、“水审”、“凝血法”等。

(二)运用简单的生理学心理学原理识别谎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开始逐渐把一些朴素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知识运用到谎言识别的活动之中。

国内学者曹晓宝指出,心理学原理等知识的介入标志着谎言识别开始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

这一时期的主要做法有:嚼米审判法、“吞咽蛋糕”法、圣猴法、“察言观色”法、“号脉”法、和“体重判定”法。

测谎仪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测谎仪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存在的机遇
技术进步
01
随着人工智能、生物识别等技术的发展,测谎仪的准确性和可
靠性有望得到提升。
司法需求
02
随着犯罪手段的日益隐蔽和复杂,司法机关对测谎仪的需求增
加,为其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国际合作与标准化
03
国际社会正在加强合作,推动测谎仪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促进其在国际司法协助中的运用。
报告的范围和限制
范围
本报告将全面分析测谎仪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技术、应用和市场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限制
由于测谎仪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学科,本报告无法涵盖所有的相关内容,仅选取了一些重要的方 面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由于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本报告的分析和预测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 不确定性。
隐私保护需求
随着人们对隐私保护意识的提高 ,测谎仪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更 加注重隐私保护和谎仪 需求增加,要求测谎仪具有更小 的体积、更轻的重量和更低的功 耗。
应用领域拓展
测谎仪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 如安全检查、反欺诈、心理健康 监测等,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应用 场景。
04
测谎仪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面临的挑战
技术限制
目前测谎仪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存在误判和漏判的风险,限制了 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
伦理和隐私争议
使用测谎仪可能引发关于个人隐私和自由的伦理问题,以及对被测 试者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潜在影响。
法律地位不明确
目前各国对测谎仪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性存在争议,缺乏统一的国际 标准。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社会环境影响的发展方向
伦理和法律规范
社会对测谎仪应用的伦理和法律规范将更加 严格,要求测谎仪使用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 伦理标准。

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1):108~115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傅根跃陈昌凯(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摘要该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传统测谎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从心理测量的角度,对传统测谎技术的研究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探讨,认为传统测谎技术中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模拟研究的代表性与现场研究的准确性,(2)测谎检测非标准化产生的高“虚报”率,(3)测谎检测信、效度的衡量标准,信、效度的提高,(4)有效的防止反测谎。

据此,该文探讨了今后传统测谎技术可能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传统测谎技术,心理测量,模拟研究,现场研究。

分类号 B8491 引言说谎是人类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

我们最近进行的一项儿童说谎发展研究证实,小到4岁的儿童就已经是老练的说谎者,或者说是“策略性说谎者”,他们能够根据听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可能知道儿童已犯过错)来决定是说谎还是坦白**。

尽管许多谎言并无恶意,然而确实也存在着大量的危害人类社会的罪过和谎话,例如通常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相当比例的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总是千方百计进行抵赖,否认犯罪或违法事实。

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与说谎进行着斗争。

在我国,近年来测谎技术在司法、刑侦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也是日益高涨和迫切。

但自1981年引进第一台测谎仪[1]以来,尽管可以发现不少测谎的成功案例,却几乎难以检索到我国自己的测谎理论与实验研究文献。

由于缺乏中国人自己的说谎与测谎实验研究的支撑,测谎技术的应用价值自然受到很大的局限。

因而在我国开展说谎与测谎研究是迫切而又必需的。

鉴于这一状况,本文拟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对传统测谎技术的原理、方法及测量学研究现状作一回顾,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测谎的原理测谎技术是将心理学、生物医学、侦察讯问学及电子电路技术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等多种学科融为一体[2],对个人内心隐瞒意图和状态进行探测的一门科学。

测谎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测谎技术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的 广 阔 前 景 , 此必 将 逐 渐 成 为 我 同公 安 、 J 、 因 一法 人 事 及 商 业 服 务 行 业 必 备 的 技 术 检 测 手 段
1 ,测 谎 原 理
远 在 现 代 测 谎 器 发 明 之 前 ,世 界 各 地 具 有 不 同
文 化 的 人 群 中 ,意 欲 验 明 有 些 人 是 否 止 在 说 谎 的 方 法 就 已 经 得 到 鹿 用 。 例 如 ,古 代 的 中 国 人 命 令 疑 犯 咀 嚼 稻 米 粉 ,然 后 再 将 稻 米 粉 吐 出 来 ;若 足 干 燥 的 米 粉 则 町 验 明 疑 犯 就 是 罪 犯 。 再 如 ,古 代 奘 国 的 疑
仪 { o ga h ,可 以 记 录 受 试 者 被 提 问 时 的 应 激 生 pl rp ) y 理 改 变 :这 些 生 理 政 变 包 括 个 体 说 谎 时 所 伴 生 的 血 脉 搏 、 汗 和 呼 吸 等 指 标 的 起 伏 变 化 。测 谎 器 能 排 够 帮 助 警 察 局 和 其 它 调 查 者 ,审 问 嫌 疑 犯 关 于 他 们 在 案 件 中 的 口 能 参 与 程 度 ;还 能 帮 助 零 售 商 店 及 其 r 它 私 营 雇 主 对 未 来 雇 员 求 职 者 进 行 必 要 的 的 测 谎 椅 查 , 并 调 查 顾 客 的 偷 窃 行 为 。 或 测 谎 器 的 百 年 历 史 说 明 :测 谎 器 的 发 明 及 其 应 用 的 测 谎 技 术 ,已 经 发 展 成 为 涉 及 实 验 心 理 学 、情 绪 心 理 学 . 理 心 理 学 、电 子 技 术 、 算 机 技 术 监 牙 技 术 一 个 很 大 的 隐 患 是 它 的 安 伞 性 能 不 佳 ,这 也 是 它 主 要 应 用 于 短 程 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测谎技术研究现状与趋势作者:傅根跃陈昌凯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杭州310028《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2月11卷1期文章【摘要】该文在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传统测谎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并从心理测量的角度,对传统测谎技术的研究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回顾与探讨,认为传统测谎技术中有待深入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1)模拟研究的代表性与现场研究的准确性,(2)测谎检测非标准化产生的高“虚报”率,(3)测谎检测信、效度的衡量标准,信、效度的提高,(4)有效的防止反测谎。

据此,该文探讨了今后传统测谎技术可能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传统测谎技术心理测量模拟研究现场研究1 引言说谎是人类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现象。

我们最近进行的一项儿童说谎发展研究证实,小到4岁的儿童就已经是老练的说谎者,或者说是“策略性说谎者”,他们能够根据听者的心理状态(是否可能知道儿童已犯过错)来决定是说谎还是坦白**。

尽管许多谎言并无恶意,然而确实也存在着大量的危害人类社会的罪过和谎话,例如通常在刑事或民事案件中,相当比例的嫌疑人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总是千方百计进行抵赖,否认犯罪或违法事实。

因此古今中外,人们一直在与说谎进行着斗争。

在我国,近年来测谎技术在司法、刑侦等领域的应用需求,也是日益高涨和迫切。

但自1981年引进第一台测谎仪[1]以来,尽管可以发现不少测谎的成功案例,却几乎难以检索到我国自己的测谎理论与实验研究文献。

由于缺乏中国人自己的说谎与测谎实验研究的支撑,测谎技术的应用价值自然受到很大的局限。

因而在我国开展说谎与测谎研究是迫切而又必需的。

鉴于这一状况,本文拟根据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对传统测谎技术的原理、方法及测量学研究现状作一回顾,探讨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进一步研究的方面,从而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测谎的原理测谎技术是将心理学、生物医学、侦察讯问学及电子电路技术与基本的计算机知识等多种学科融为一体[2],对个人内心隐瞒意图和状态进行探测的一门科学。

.“测谎”并不是检测谎言本身,而是要检测个人想隐瞒的心理反应所引起的生理指标的变化。

因此,科学地说,“测谎”其实就是一种“心理测试”,而传统的多导测谎技术,就是通过对多种生理自主反应指标的测量(通常为皮肤电反应,血压,心率,呼吸节律),来推断被测者说谎与否的心理测验技术。

其基本假设就是被测者在说谎时,会出现一些自主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以及一些行为上的变化。

出现这种反应变化的原因可能有3个[3]:第一,害怕——说谎者害怕失败。

谎言一旦被识破,说谎者就将面临个人的人身或经济上的损失。

正是由于其害怕谎言被识破后的这一结果,便会产生特殊的心理应激情绪,这种情绪反应刺激其身体的自主神经,就表现出了生理指标的变化。

第二,认知——道德冲突引发应激反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定位,并且基本倾向于说实话。

然而,当人们觉得说谎能避免麻烦或灾难时,便会尝试说谎去摆脱困境。

面对这种道德冲突,人们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矛盾心理,进而导致自主神经的活跃。

第三,条件反射。

当罪犯被问及一些与犯罪行为相关的问题(如犯罪现场的情况、犯罪凶器)时,容易产生与犯罪过程中相同的情绪体验(如紧张、恐惧、兴奋)。

这种情绪体验激发自主神经的兴奋性。

无论基于上述何种原因,被测者说谎时,其自主神经系统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激活,引起几个主要生理观测指标的变化。

通过多导生理描记仪,便可将这种异常的自主生理反应记录下来,进而判断被测者说谎与否。

3 常用的传统测谎技术与方法在审讯罪犯中常用的测谎程序是准绳问题检测(control question technique, CQT)和犯罪知识检测(guilty knowledge test, GKT)。

准绳问题检测准绳问题检测法(CQT),是由John Reid在1947年提出并开始使用的。

这种方法是由最初的相关-无关(RI)检测法发展而来的,而这一发展应该说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早期的RI检测只包含2类问题,一类是与评估内容无关的问题,如“你今年是20岁吗?”(I问题),另一类则是与评估内容相关的问题,如“你吸大麻吗?”(R问题)。

这种方法的理论假设是:有过不良行为,并且予以否认的人,对相关问题的反应要比无关问题更加强烈。

设计无关问题也就是为了探测某种生理反应的基线水平,以便将被测者对相关问题的反应与之相比较,作为推定被测者是否说谎的根据[4]。

也就是说,在无关问题基础上,通过比较相关问题所诱发的自主反应模式,来识别说谎的人。

然而,人们逐渐认识到,相关问题所激发的生理反应,不能直接用来判断被测者究竟有没有说谎。

有时即使被测者说了谎,也并没有很特别的生理反应。

另外,当被测者面对重要的相关问题时,会感到一种威胁,从而产生比无关问题更强烈的生理反应。

这就使得RI检测的虚报率(即把无辜者判断为说谎者)大大上升[5],在Horvath(1968)[5]的报告中,竟高达100%,所以,并不能简单地用RI检测来判断被测者究竟有没有说谎,准绳问题检测也就应运而生。

为了克服RI检测的弊端,达到更好的测谎效果,Reid与其同事提出了准绳问题检测,并在刑事审讯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CQT与RI检测最大的差别就是增加了一种准绳问题,准绳问题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与所要检测内容无关的问题,但它却是施测者已知的,并涉及到某些被测者切身事件的问题,如“你从没有拿过一样不属于你的东西吗?”准绳问题对于无辜者来说,在感情上有很大的激起作用,正是它为检测被测者的诚实与否提供了关键的依据。

CQT的基本假设认为,对于无辜者,准绳问题应诱发出比相关问题更强烈的反应,而对于说谎者,则相反。

因为说谎者与无辜者都想通过测谎,那么说谎者会更关注于相关问题,从而在调查中他要对此类问题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其对相关问题的反应就要比准绳问题强烈。

相反,无辜者对相关问题所做的回答是诚实的,所以其对相关问题并没有多大关注,但对准绳问题的回答却是不真实的,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回答真实与否,同时他又认为这些问题对检测其诚实程度很重要,因此,其对准绳问题的反应就要比相关问题更强烈。

如果检测结果在两类问题上反应程度没有明显区别,或是缺乏一致性,则不能推断出确定的结论。

通常,CQT包含几个步骤[6],所有的被测者先要进行一个持续30至90分钟的测前会谈,这个会谈是为了编制准绳问题的。

然后是第一次CQT多导检测,这个测试是用来让被测者确信多导检测有效性的。

一般是让被测者从一副牌中抽出一张,记住这张牌,再放回去。

然后施测者说一些牌的名称,要被测者都做出“否”的反应。

当被测者做出反应的同时,施测者假装对其多导生理指标进行记录与评估。

在做完最后一个反应之后,被测者正确地指出被测者所抽的那张牌,并宣称是机器揭示了这个选择。

接着是第二次CQT多导检测,即正式的测谎检测。

如果这一检测的结果,显示被测者是诚实的,那么就做出被测者无辜的结论;如果显示被测者在说谎,那么施测者可审问被测者,使其供认出所犯的罪行。

Reid和Inbau[6]报告说有25%的被测者被清楚地区分为诚实或欺骗,对剩下无法得到确定结论的75%被测者,进行其它类型的进一步检测后,还有10%的被测者依旧无法得出确定结论。

[NextPage]CQT是目前在各领域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测谎程序。

犯罪知识检测犯罪知识检测(GKT),是Lykken(1959)引入的一种替代CQT的程序。

Lykken发展的这种检测是基于以下假设[6]:(1)犯罪调查的任务是将罪犯与无辜者区分开来,而不是检测说谎与否;(2)罪犯所知道的有关罪行的知识是无辜者不具有的;(3)罪犯在识别到与犯罪有关的独特信息时,将会产生生理上的激起反应。

因此,犯罪知识检测的基础,是罪犯与所犯罪行的重要部分有着认知联结,检测中的关键项目只会使那些知道罪行的人产生自主性的生理反应。

GKT不像欺骗检测那样依赖于关注诚实与欺骗的直接问题,而是努力要检测出被测者是否了解某些罪犯才知道的具体知识或信息。

所以在知识检测中,被测者对问题的回答不仅是简单的“是”或“否”,而且要其在几个备选答案中进行选择,如“小偷开的是红色的车吗?小偷开的是蓝色的车吗?小偷开的是黑色的车吗?..”。

然后通过分析被测者在选择答案时,对每一个备选答案所产生的生理反应,来判断其是否知道犯罪信息。

每组问题通常有6个选项,第一个选项一般是无关的,主要是起缓冲作用,这也是由于刺激序列中的第一项常会引起较大的生理激起,而与选项本身的显著性无关。

其它需要评定的选项包含一个相关项,4个控制项。

这个检测中的控制项,与CQT中的准绳问题不同,实际上它是为鉴定被测者对相关项的自主反应有多强,提供了一个指标。

一些犯罪模拟研究已经证实,这种检测方法对“罪犯”的鉴别率从70%到100%(平均值为88%),而虚报率在5%以下[6]。

但是,GKT并没有广泛的应用于实际之中,这可能与GKT对检测条件要求非常严格有关。

GKT基本的要求是保证犯罪中的重要细节不让公众和各个特殊的嫌疑人知道。

光这一点就很难做到,而且,很多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某些犯罪的知识和信息常常出现扩散现象,即为普通群众所知,这又给犯罪知识检测造成困难。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美国,犯罪知识检测的信效度就比较低,因而无法使用检测的结果作为判断真伪的标准[3]。

两种测谎程序间的比较CQT与GKT最大的不同,与被测者在多导测谎中的激起或焦虑水平有关。

CQT使用的问题是责问性的、指引性的、附带情绪的,要求被测者直接否认,而这些问题又经过精心设计,来提高被测者的关注与焦虑水平。

相反,GKT没有使用附带操作或情绪的问题,由项目或问题所激发的生理反应反映了不同刺激的暗示价值,以及被测者对特殊项目的注意水平。

因此,在测谎中整个的生理激起水平可能比CQT更高一些。

CQT更可能产生与“防御”相关联的生理反应,而GKT得到的却是具有更多“定位”特征的生理反应。

防御反应通常是在感知到威胁时做出反应。

定位反应则一般是由刺激的新奇性和暗示性所激发的。

其本质在于定位反应表示对刺激注意的增加,而防御反应却代表要避免痛苦刺激的倾向。

据此,有研究者认为诚实或说谎与否,在2种不同的测谎方式中,有着不同的生理反应特征[7]。

在CQT中的对非难问题的反应通常为心率加速和血压升高,而GKT中典型的生理反应则是皮肤电传导和血通量的增加。

当然,这种说法是否确切,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论证。

另外,与CQT中常出现无法判断的情况不同,在GKT中不使用“不确定”这个概念范畴[7]。

为了通过测谎,被测者要努力对每个项目做出相同的反应,这就有可能检测出某些相关信息。

虽然在实际中所有的“中性”项目对被测者不可能具有相等的心理意义,但对一个或更多的控制项目不恰当的强烈反应,可以让施测者怀疑被测者正在使用反测谎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