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中国就业难与招工难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如何适应社会的需求进行就业准备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我国就业市场之所以出现,根本原因是就业市场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
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过快,把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强行压缩在一个短短的发展时段。
企业的生产规模这几年扩张过快,劳动力对收入预期的增长同样惊人。
而眼下,我国实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又不能在这之间做到有效的平衡。
因此,人力市场中劳动力的“匮乏”与“过剩”就挤在了一起,搭上了这趟快速发展的列车,当前行的“列车”受阻后,这压缩的阵痛就开始慢慢施放了出来。
时下,劳动力资源市场似乎老在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那就是劳务供需双方已从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
似乎在告诉人们,从今往后,该关注的只是如何缓解招工难的问题,而求职难的矛盾可以退避三舍。
实际上,无论是地方还是全国,就业矛盾尤其是涉及择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严重地困扰着劳动力市场,只是目前它被局部“用工荒”的供需矛盾所掩盖。
究其原因,还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所致。
“招工难”和“就业难”这对矛盾的凸显,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时代不同了,新生代农民工从小就随父辈来到了城市,他们吃住在城市,感受的是城市的氛围,体验的是城市的文化,除了没有那张户籍证明外,他们已经和城市人没什么两样了。
因此在就业上,他们和老一代农民工就有很大的不同,工资已经不是他们找工作的唯一考量因素,他们更在意工作环境,是否开心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工厂化、规模化、流水线式的枯燥工作环境,已经难以让他们满意。
加之他们已有了自己对工作福利的话语权,正在逐渐取得市场的尊重,成了中国崛起的新生力量。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对不平等劳动关系的某种抗议,也是他们与企业主进行无意识博弈的结果。
事实上还有一个原因,随着整个社会的富裕程度大大提高。
以前即便在城市,学生一毕业就要马上工作,不管工资多少,重要的是能够补贴家用。
现在不同了,很多的家庭已经是衣食无忧了,找工作就没有那么积极了,总是“这山看着那山高”。
如今的年轻人“啃老”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存在,是因为他们有“老”可“啃”,不工作也没有生存的压力,因此,可以等到有满意的工作为止。
这也是造成“用工荒”和“就业难”的一个方面的原因。
还有,时下我们很多的中小企业都是临时性的招工用工,缺了就招,都是短期用工行为,有的甚至连劳动合同都不签。
这样的用工方式,无论对于企业的发展,还是工人队伍的稳定都是非常不利的。
企业要打破“临时”观念,与工人签订长期有效的用工合同,企业要帮助员工做好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建立稳定的工作关系。
这样既解决了民工找工作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招工难的问题,恐怕也是实现“双赢”的一个好办法。
其实从长远看,用工荒的出现,也是在逼中国的中小企业升级
如何正确看待这“用工荒”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呢?从表面上看,“用工荒”的说法不准确,确切的说应该是部分企业招工难。
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结构性矛盾尤其突出,城镇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农民工现在追求的是制度平等,大学生追求的是安逸享受;农民工需要的是尊严,大学生需要的是高薪;农民工怕的是拖欠工资,大学生怕的是考不上公务员;农民工期望的是与城市人一样的身份和地位,大学生期望的是有像官员、企业家那样的地位和享受……这一系列的现实对比就是“招工难”与“就业难”之间的矛盾根源所在,很是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所以,我们在讨论“招工难”的时候,万不可畸轻畸重,把“就业难”的问题搁置一边,“招工难”和“就业难”看似悖论,其实也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现行的市场用工告诉我们,高学历不如普通技工,普通技工不如熟练农民工,这种薪酬倒挂格局,凸显的是经济发展的重心还未真正转移到科技进步上来,还是保留在传统产业的优势上。
因此,我们决不能被眼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用工荒遮住就业市场的真实概貌。
而是要多管齐下,统筹解决招工
难和就业难的问题。
在努力减少普工的同时,做好新型人才市场的加法,在一减一增中,来解决“招工难”和“就业难”这两大难题。
可以预见,“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尴尬现象,近些年内在我国还会继续上演。
它反映了我国现有的产业结构还不适应劳动力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就业需求,当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另类”(一边是“招工难”,一边是“就业难”)最终实现与市场完全“耦合”时,或许就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成熟”的到来,这才是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如何才能获得理想的职业,进而被社会承认,被用人单位所接纳,是摆在毕业生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引入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机制。
求职择业不同于学习期间的实践,它是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并能在这个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自己的价值。
毕业生求职前必须从宏观上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从微观上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
中国社会飞速发展,经过几年学习的大学生在毕业时,社会需求和当年入学时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些专业由热变冷,由短线变成了长线,虽在不断地调整和改造,却仍跟不上社会的变化和需要,大学生只有正确分析自己所处的求职地位,把握面临的就业形势,进而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开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就象人们常讲的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每个毕业生都应对自己的能力有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只有这样,每个毕业生在择业中才能树立良好的心态,获得理想的职业。
1、确定适当的择业目标。
个人的择业目标应当和自身能力相符合,这样才有利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从而使自己在择业中处于优势地位。
目标适当,取决于知已知彼,研究目标,扬长避短是择业成功的一把钥匙。
2、避免从众心理。
毕业生处在择业的洪流中,择业目标的确立会受到其他择业者的影响。
虚荣心、侥幸心理会使他们改变原有的择业目标而采取不切实际的从众行为。
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
但有些大学生在择业中,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能力和社会的需要出发,而是盲目攀比,只求得一时心理平衡,孰不知这样往往不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和长远发展。
3、避免理想主义。
期望值居高不下,已经影响到毕业生顺利就业。
有些毕业生,尤其是一些条件较好的同学,在择业中,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刻意追求最美满的结果,而错过了其他许多好的机会,有的甚至造成了就业困难。
4、克服依赖心理。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
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这些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
当今社会,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在择业中树立信心,敢于竞争,才能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