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982号(资源环境类218号)提案答复的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982号(资源环境类218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中国气象局

•【公布日期】2021.07.02

•【文号】中气提字〔2021〕11号

•【施行日期】2021.07.0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综合观测

正文

中国气象局关于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1982号(资源环

境类218号)提案答复的函

中气提字〔2021〕11号高洁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秦岭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的提案》(第1982号)收悉。经商陕西省人民政府,现答复如下:

秦岭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展

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气象部门持续推进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初步建成秦岭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网络,秦岭生态气象监测水平得到提升目前,秦岭地区拥有农业气象观测站4个、农田小气候监测站2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30个、酸雨观测站6个、闪电定位和大气电场监测站各8个、负氧离子观测站32个、辐射观测站1个、温室气体观测系统1套、气溶胶观测系统1套、空气质量监测系统1套。其中,30个自动站资料序列最长已积累8年。在秦

岭陕西区域,共布设8个高山站、31个自动气象站(六要素)、1个微波辐射站、3个太阳辐射站、3个负氧离子站和3个臭氧观测站,在太白山拔仙台建成青藏高原以东内陆海拔最高气象观测站(3730米),初步形成了“一横三纵”秦岭山脉断面综合气象观测网;实施了秦岭生态监测服务系统商洛示范项目,搭建秦岭生态监测服务可视化业务平台,完成风云三号、风云四号卫星直收站建设,建成了气象卫星数据备份中心。

(二)初步建立秦岭生态气象评估技术体系,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得到增强建成了生态环境气象监测评估、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生态安全气象影响评价等业务系统,初步构建了省市县三级生态气象业务体系。成立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建设秦岭大气科学野外实验基地,开发秦巴水源涵养能力监测评估系统,持续开展秦岭水源涵养功能、植被覆盖度及固碳能力研究。利用卫星宏观动态监测评估秦岭水源涵养、植被固碳、大气调节等生态功能,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调配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助力陕西14县(区)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眉县猕猴桃、凤县大红袍花椒创建“中国气候好产品”,商洛市创建“中国气候康养之都”,带动特色农业产业、旅游产业同步发展,为当地招商引资、脱贫致富作出应有贡献。

(三)初步形成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机制,大气污染防治气象能力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充分发挥中国气象局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作用,加强对微波辐射计、移动风廓线雷达、L波段探空等新型监测资料的使用,对大气垂直方向的温、湿、风进行精细监测;成立了汾渭平原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完善区域协作机制;建成汾渭平原环境气象共享平台,实现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监测、预报和评估产品共享;建立汾渭平原环境气象业务系统,支撑省、市两级开展空气污染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空气质量预报、臭氧预报、霾预报和服务业务;开展雾霾形成

的天气机理研究,研发了本地化静稳指数、混合层高度、大气自净能力指数等综合预报指标,基于HYSPLIT模型研发了污染气团扩散轨迹预报和溯源追踪评估,基于EMI指数实现了气象条件变化率及减排变化率的评估,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二、推进秦岭生态气象系统建设的政策措施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气象部门高度重视秦岭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已将秦岭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气象观测、生态监测评价评估、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纳入《生态气象服务保障规划(2021-202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发展规划(2021-2035年)》等国家规划。下一步,气象部门将进一步加强与秦岭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合作,加快推进秦岭生态气象系统建设,切实提高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

(一)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服务区域协同发展工作机制

秦岭横跨甘肃、陕西、河南三省,主体位于陕西。我局将支持成立由陕西省气象局牵头,甘肃、河南省气象局参与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气象保障工作联合体,强化区域协作和信息共享,探索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气象服务工作新模式和新机制,进一步提升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并将秦岭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工作列入生态气象服务保障“十四五”规划。

(二)加快秦岭生态气象综合立体观测系统建设

加快推进秦岭国家气候观象台的设立,加强秦岭生态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强化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能力建设,完善秦岭气溶胶与云微物理野外科学试验基地。推动以秦岭观象台为主,在秦岭地区开展气候、生态气象剖面等观测和研究,发挥观象台“一站四平台”(一个综合观测站,研究型业务平台、生态与气候服务平台、国内外开放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的功能。在秦岭地区

开展高山气象观测、近地层梯度通量观测、植被生态自动观测、物候气象自动观测等生态气象观测,开展包括基本气象要素、辐射、负离子、生态、实景等观测。在西安城市区域、渭南黄河湿地、商洛秦岭天然林区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站,针对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及城市热岛效应、黄河湿地生态多样化及生态保护、秦岭水源涵养及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气象观测,推进“一山一水一平原”生态气象监测能力协调发展。

(三)加强秦岭生态气象评估能力建设

加强国家级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技术指导,推动陕西省气象局构建和完善省市县三级生态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构建多源数据融合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支撑平台,建立精细化生态气象影响评估、生态安全气象影响评估和水源涵养功能生态气候分析系统,开展气象因子对森林气候承载力的监测评估和气候效益评估。研发水源涵养估算模型,实现水源涵养的自动化估算,分析降水、气温等气象条件对涵养水量的影响,开展生态植被、湿地、水体等生态质量智能化气象监测评估,开展干旱、森林火险、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病虫害影响监测预测,提升秦岭生态保护气象保障能力。深度挖掘秦岭地区气候资源,持续开展“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镇)”“中国气候好产品”等国家气候标志创建,推进“互联网+气象+旅游”建设,为将秦岭地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提供助力。

(四)加强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

充分发挥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协作机制作用,开展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机理、扩散机理、大气环境容量及承载力、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以及臭氧污染气象成因分析研究,加强大气重污染成因、大气环境遥感监测、大气污染预报预警技术攻关。完善大气污染气象条件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开展气象条件和减排措施贡献率评估。升级汾渭平原大气环境预报预警系统,完善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