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共64页文档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研究程度、勘察类型及其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和审批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报告,还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及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矿业权评估、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预测可能的资源量,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 普查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进行可行性概略评价,相应估算矿产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3.3详查采用各种勘察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
3.4 勘探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探求矿产资源/储量,同时为可行性评价和矿业权转让、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并提交有关的地质勘查报告。
3.5 勘查工作顺序勘查工作应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等顺序进行。
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
4.1.2 普查阶段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范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5、资源储量分类
原规范的储量级别主要是根据工程控制程 度和研究程度决定的,分为A、B、C、D级 ,金属矿产勘查只探求B、C、D级。新规范 的资源储量分类是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 评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要素划分的, 资源储量的经济意义是以可行性评价及其 所得出的结论来决定的,地质可靠程度是 由工程控制程度所决定的。共分为储量、 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16种类型,其中 有三种储量、六种基础储量、七种资源量 。
1995年地矿部发布了行业标准: DZ/T0149-1995《银矿地质普查规范》 DZ/T0150-1995《银矿地质详查规范》
1997年,地矿部发布了DZ/T0174-1997《铜矿地 质普查规范》。
本次修订是在5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铜 、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普、祥、勘规 范合并为一个规范。几经修改,于2001年3月形成 了报批稿。国土资源部2002年12月17日发布了《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并 于2003年3月1日实施。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
从预查→普查→详查→勘探: ①工作范围逐渐缩小,从面到点、由浅入深
; ②工程投入逐渐增加,从极少量工程→数量
有限的工程→比普查密的系统取样→加密各 种采样工程; ③对矿体连续性的了解由预测→大致掌握→ 基本确定→肯定矿体的连续性。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 查规范范本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2020年4月10日星期五
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 二、主要内容及新旧规范对比 三、新规范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新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一些原则 意见。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在附录中列 出了岩金和铜、铅、锌、银、镍、钼各矿种控制的 资源/储量沿矿体走向与倾向的参考工程间距。这些 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 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
基本查明开采技术条 件类型
详细查明开采技术条 件类型
综合评价
大致了 解 ,初步 评价
大致查明, 研究伴生矿 综合利用的 可能性
基本查明,全面查明 伴生矿产,探讨工业 回收的可能性。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
10
2、预查阶段与普查阶段的区别
主要体现在对物、化探异常、矿(化)点的工作程度上。
预查阶段主要是对物、化探异常及矿(化)点进行以地表为 主的评价工作,有可能发现矿体,也有可能未发现矿体。如 果发现了矿体,应施工极少的工程对矿体进行大致了解。对 贫富、经济价值作出大致的判断。如未发现矿体,也应指出 下步找矿的方向。
15
6、新、旧规范资源储量类别的对比 新规范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
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 新、旧规范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 能一一对比的。新规范资源储量只有分 类,没有分级,但新规范在修订过程中 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 旧规范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采 用大致、相当的对比,以加深了解。
1993年制定了《岩金矿普查规范》; 1995年制定了《岩金矿地质祥查规范》。
3
一、规范制定的历史沿革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1962年11月冶金部、地质部联合发布了《铜矿储量分 类规范(暂行)》,即铜矿的地质勘查规范;
1981年5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铜矿地质勘探规 范》(试行);
16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二).有色金属 1.铜\铅\锌\银\镍\钼矿 铜矿: 1962年11月,冶金部、地质部联合发布了《铜 矿储量分类规范(暂行)》; 1981年5月,地质部、冶金部颁布了《铜矿地质勘探 规范》(试行); 1997年,地质矿产部发布了《铜矿地质普查规范》 (DZ/T0174—1997; 1998年,《铜矿地质勘探规范》(报批稿)即将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五).稀土矿产地质勘查规范 1993年1月,全国储委颁发《稀土矿地质勘探 规范》(试行)。 本次修订就是在1993年版规范基础上进行的, 形成了新的行业标准DZ/T0204—2002《稀土矿产地 质勘查规范》。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特点
1、具有系统性。以两个国标GB/T17766— 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GB/T13908—2002《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为依据,在原来分矿种单行本规范的基础上, 按照贵金属、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稀有金 属分大类修订、编写成系统性的行业规范, 便于横向理解和具体使用。
三.新的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共性特点
8、鼓励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体现了新 规范的时代特点。如对边远地区的勘查区, 当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 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勘查资料 (图件和数据)的综合处理及资源储量估算 鼓励采用地质统计学法和SD法,以提高资源 储量估算结果的置信度等。但需要说明的是, 新的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必须经矿产资源储量 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规范类别
规范名称
规范代码
GB/T17766—1999 GB/T13908—2002 DZ/T0205—2002 DZ/T0208—2002
居全国前十位 我省优势 需重点掌握 金属矿产名称 金属矿产 规范的矿种
铜、铅、锌、银、镍、钼矿工业指标及勘探类型
1 铜矿床工业指标的一般要求硫化矿石项目坑采露采氧化矿石边界品位(质量分数)%0.2~0.30.20.5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0.4~0.50.40.7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0.7~1.00.4~0.6最小可采厚度m1~22~4 1夹石剔除厚度m2~44~8 22 铜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表组分Pb Zn Mo Co WO3Sn Ni S Bi Au Ag Cd、Se、Te、Ga、Ge、Re、In、TI 质量分数% 0.2 0.4 0.01 0.01 0.05 0.05 0.1 1 0.05>0.001质量分数g/t0.1 13 铅锌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硫化矿石混合矿氧化矿石项目Pb Zn Pb Zn Pb Zn边界品位(质量分数)%0.3~0.50.5~10.5~0.7 0.8~1.50.5~1 1.5~2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 0.7~11~21~1.5 2~3 1.5~23~6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5~~~86~~910~~12最小可采厚度m1~~~21~~21~~2夹石剔除厚度m2~~~42~~42~~44 铅锌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表组分Cu WO3Sn Mo Bi S Sb CaF2Au Ag质量分数%0.060.060.080.020.0240.4 5质量分数g/t0.1 2组分As Cd In Ga Ge Se Te TI Hg U质量分数%0.20.010.001 0.001 0.001 0.0010.001 0.001 0.005 0.025 镍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表硫化镍矿原生矿石氧化矿石氧化镍-硅酸镍矿项目坑采露采坑采露采边界品位(质量分数)%0.2~0.30.2~0.30.70.70.5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0.3~0.50.3~0.511 1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0.8~20.6~1 1.5 1.2最小可采厚度m1212 1夹石剔除厚度m大于等于2大于等于3 大于等于2大于等于31~~~26 镍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表元素Pt Pb Os Ru Rh Ir Au Ag Co Se Te质量分数g/t 0.030.020.05~0.1 1.0质量分数%0.010.00060.00027 钼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表硫化矿石项目露采坑采边界品位(质量分数)%0.030.03~0.05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0.060.06~0.08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0.08~0.10.1~0.12最小可采厚度m2~41~2夹石剔除厚度m4~82~48 钼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表组分WO3Cu Pb Zn Fe S Bi Re质量分数%0.060.10.20.41010.03质量分数g/t109 银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表项目指标边界品位(质量分数)g/t40~~50最低工业品位(质量分数)g/t80~~100矿床平均品位(质量分数)g/t>150最小可采厚度m0.8~1夹石剔除厚度m2~410 银矿床伴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表元素Au Pb Zn Cu S Cd Mn 质量分数%0.20.40.120.005 4质量分数g/t0.1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F.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F.1.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应在充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勘查阶段,按照参考工业指标,或严格按照审批下达的工业指标进行。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H.4银精矿质量标准银精矿质量标准尚未颁布,目前按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1988)中色财字第0596号文:“暂定银大于3000g/t的精矿为银精矿,含银1000g/t~300g/t的铜、铅精矿为银铜、银铅混合精矿”的规定执行。
H.5镍精矿质量标准表H.5镍精矿质量标准(YB724—82)以干矿品位计算品级Ni质量分数不小于%杂质质量分数不大于%特级品8MgO6一7.56二76三6.57.5四69五5.510.5六512七4.513.5八415九3.517.5十320注:镍精矿中钴、铂为有价元素,应报出分析数据。
H.6钼精矿质量标准表H.6钼精矿质量标准(GB3200—89)以干矿品位计算杂质质量分数不大于%Mo质量分数牌号不小于%Si0AsSnPCuPbCaOWOBi23Km053—A536.50.010.010.010.150.151.500.050.05535.00.050.050.020.200.302.000.250.10Km053—BKm051—A518.00.020.020.020.200.181.800.060.06Km051—B5l5.50.10.060.030.400.402.000.300.15Km049—A499.00.030.030.030.220.202.20Km049—B496.50.150.060.040.600.602.004711.00.040.040.040.250.252.70Km047—AKm047—B477.50.20.070.050.800.652.40Km045—A4513.00.050.050.050.280.303.00Km045—B458.50.220.070.071.200.702.60注:a)牌号中的A表示单一钼矿浮选产品;B表示多金属矿综合回收浮选产品;b)钾、钠的质量分数,报分析数据,不作质量分数考核指标;如需方对牌号中未规定的三氧化钨和铋的质量分数有要求,可由供需双方商定;c)经供需双方协议,可调整表中个别指标;d)钼精矿中铼为有价元素,供方应报出分析数据,是否计价,供需双方协议。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 Z/TRevised at 16:25 am on June 10, 2021I hope tomorrow will definitely be better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地质研究程度矿石质量研究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矿床开采技术研究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勘查类型的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测量工作地质调查物探、化探工作探矿工程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概略研究预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分类依据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矿体的圈定和连接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铜精矿质量标准铅精矿质量标准锌精矿质量标准银精矿质量标准镍精矿质量标准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编制1981~1983年颁发的: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镍矿地质勘探规范、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和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91年1月发布的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其他附录附录B~附录H均为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地质勘查总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本标准起草人:潘龙驹、杨建功、甘先平、卫红星、杨兵、陈梦熊;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及其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和审批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报告,还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及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矿业权评估、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预查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预测可能的资源量,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普查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进行可行性概略评价,相应估算矿产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详查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勘探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探求矿产资源/储量,同时为可行性评价和矿业权转让、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并提交有关的地质勘查报告;勘查工作顺序勘查工作应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等顺序进行;4 勘查研究程度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对预查区内有成矿条件的物探、化探异常、矿点、矿化点通过1∶25 000~1∶50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或踏勘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进行初步评价,查明主要物探、化探异常特征及分布范围,对发现有价值的物探、化探异常及矿化蚀变体层,可用极少量工程加以揭露,如发现矿体,应大致了解有用矿物成分及品位、矿体厚度、产状等;大致了解矿石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依据;4.1.2 普查阶段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对经预查后选定的普查区应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依据矿种及矿床类型的不同应有所侧重地调研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1∶50 000~1∶10 000甚至1∶2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方法,寻找、发现与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点,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大致了解矿床氧化带发育情况,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提供依据;4.1.3 详查阶段根据该区域相关地质、矿产及物探、化探资料,大致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通过1∶25 000~1∶2 000甚至1∶1 000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基本查明岩浆岩种类、规模、形态、产状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岩相分布特点;基本查明主要构造性质、产状,基本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与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床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初步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有初步了解;通过上述工作,为是否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对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控制的矿产资源还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及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4.1.4 勘探阶段4.1.4.1 区域地质:应根据该区地质、矿产和物探、化探资料,简要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主要成矿因素,了解区域成矿远景;4.1.4.2 矿区地质:通过1∶5 000~1∶1 000甚至1∶5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查明地层层序,详细划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研究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成矿的时空关系;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与侵入岩种类;规模、产状、形态、岩相变化,研究形成时代和接触关系;对含矿岩体应划分岩性、岩相、侵入期次、侵位方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研究主要构造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和蚀变种类、强度、组合和分布范围,变化规律及其与矿化的关系;4.1.4.3 矿床地质:用加密的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勘探范围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顶底板岩性,分布范围;详细查明工业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特点,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主矿体内之无矿地段及夹石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并研究矿体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研究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及其经济意义;对适宜露采之矿体,要对矿体四周及采场底部矿体边界进行系统控制,掌握矿体底部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注意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通过上述工作应满足矿山设计的需要;矿石质量研究4.2.1 预查阶段对预查中已发现的矿体,应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4.2.2 普查阶段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自然类型等情况,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4.2.3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4.2.4 勘探阶段4.2.4.1 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及含量、共生组合、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查明矿石有用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选冶特点划分主要和次要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4.2.4.2 矿石类型划分研究:按有用组分种类、含量、组构特征、氧化程度及脉石矿物种类等因素划分自然类型,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多元素共伴生矿床,应以主元素氧化率为主圈定上述三带界线;通过矿石质量研究满足矿山开采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需求;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3.1 预查阶段对发现的矿体可以通过少量矿石进行类比研究,做出是否可选的判断和预测;4.3.2 普查阶段一般进行矿石选冶性能的对比研究;对组分复杂、粒度较细、国内尚无成熟选冶经验的矿石,应进行可选性试验,做出工业利用方面的初步评价;4.3.3 详查阶段应初步查明主要矿石类型的选冶性能;一般情况下应进行矿石可选冶性试验或实验室流程试验;对生产矿山附近的、有类比条件的易选矿石可以进行类比评价,对难选矿石或新类型矿石应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做出能否工业利用的评价;4.3.4 勘探阶段对易选矿石,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如矿石物质组分复杂、综合利用价值又较高,或为新类型矿石,必要时还需进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大中型矿床难选矿石应进行半工业试验,必要时做工业试验,为确定最佳工艺流程提供依据;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研究4.4.1 预查阶段对经预查发现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点可顺便搜集资料,了解该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条件;4.4.2 普查阶段对已基本确定具有工业价值前景的矿床,应初步了解矿区地表水体分布、地下水类型及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初步了解矿体层顶底板围岩和矿石稳定性;初步了解环境地质状况,为是否可以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提供依据;4.4.3 详查阶段4.4.3.1 水文地质研究:基本查明矿区含水层、隔水层、构造破碎带、风化带、岩溶等的水文地质特征、发育程度和分布规律;基本查明矿区内地表水体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大致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基本查明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矿床主要充水因素,一般应预测矿坑涌水量,评价对矿床开采的影响程度;初步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及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调查研究可供利用的供水水源的水量、水质条件,指出供水水源方向;4.4.3.2 工程地质研究:根据矿体层围岩类型及矿石特征,初步划分矿区工程地质岩组,测定主要岩石、矿石的力学性质,研究其稳定性能;基本查明矿区内断层破碎带、节理、裂隙、岩溶、风化带、软弱夹层的分布,评价其对矿体及其顶底板岩层稳固性质的影响;对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提出评价意见;调查老窿及采空区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初步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4.4.3.3 环境地质研究:基本查明岩石、矿石和地下水含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放射性及其他有害气体的成分、含量等情况,搜集地震、泥石流、滑坡、岩溶等自然地质灾害的有关资料,分析其对矿山生产的影响:预测矿山开采对本区环境、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综合上述水文、工程、环境地质条件初步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为矿山建设编写项目建议书提供依据;4.4.4 勘探阶段4.4.4.1 水文地质研究:研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圈定汇水边界,查明矿区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详细查明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岩性、厚度、产状、分布及埋藏条件,含水层的富水性,导水性、渗透系数,含水层间的水力联系,地下水的水位、水温、水量及其动态变化,隔水层的稳定程度和隔水程度;查明断层破碎带、节理,风化裂隙带及溶洞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含水性及导水性,地表水体的分布及其与矿床主要充水含水层水力联系的途径和程度等,评价其对矿床充水的影响;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和确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根据矿床水文地质条件,结合矿床开拓方案,合理选择估算方法和公式,估算第一开采水平正常和最大的矿坑涌水量,预测下一开采水平或最低开采水平的涌水量;对矿床排水,矿坑水利用、矿山供水进行综合评价,指出供水水源方向并提供水量,水质资料;4.4.4.2 工程地质研究:测定矿体及顶底板岩石的力学性质参数,如体积质量体重、硬度、湿度、块度、抗压、抗剪强度、松散系数、安息角、节理密度、RQD值岩石质量指标等,研究其稳定性能;查明构造、风化带、软弱夹层对矿床开采的影响:查明第四纪地层的岩性、厚度种分布范围,对露天采场边坡稳定性做出评价,调查并研究老窿或溶洞的分布、充填和积水情况,划分矿床工程地质类型和确定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程度,预测矿床开采时可能出现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建议;4.4.4.3 环境地质研究:详细调查矿区内的有关环境地质现象岩崩、滑坡、泥石流、岩溶、地温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质量、放射性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含量,对矿床开采前的地质环境质量做出评价:预测评价矿床开采对矿区环境、生态可能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如;采、选冶废水和废气排放、采矿废石及尾矿堆放与处置及由于矿坑排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井、泉枯竭对当地用水的影响等,并提出预防建议;搜集有关地震、新构造活动资料,阐明矿区地震地质情况和矿区的稳定性;根据上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划分矿床开采技术条件类型筒单、中等,复杂等三类,做出水文、工程、环境方面的总体评价,为矿山建设设计提供依据;综合勘查、综合评价4.5.1 预查阶段预查工作中,如发现工业矿体,应大致了解与主元素共生、伴生矿产的种类及其地质特征;4.5.2 普查阶段普查工作中如发现具有工业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共生、伴生矿产,应大致查明其种类、含量、赋存状态,井研究其综合利用的可能性;4.5.3 详查阶段应基本查明矿床详查地段有工业利用价值的共生矿产和伴生有用组分的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分布特点及其与主元素的相互关系,并进行综合评价,探讨其工业回收利用的可能性;4.5.4 勘探阶段4.5.4.1应对矿床中有工业价值的共生包括同体和异体共生矿产的赋存部位、分布、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品位、厚度变化及与主元素矿产之关系等进行勘查研究,井估算矿产资源/储量;4.5.4.2 对矿床中伴生有用组分,要查明种类、含量及赋存状态和分布富集规律,研究综合利用回收途径;4.5.4.3伴生有用组分在选冶过程中能回收利用者,勘探时应系统采组合样,了解含量与分布,并分别估算矿产资源/储量;4.5.4.4 共伴生组分资源/储量类型视其勘探研究程度而定,参与资源/储量估算的共生矿产,伴生组分的样品均应做内外检查;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件生有用组分评价参考指标见附录G;5 勘查控制程度勘查类型的确定5.1.1 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主要矿体规模、主要矿体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各因素的条件和类型系数值详见附录D;5.1.2 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五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a 第l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b 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c 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1~;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各矿种勘查类型实例见附录E;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2.1 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矿产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5.2.2 预查阶段验证异常和矿化体的勘查工程极少,只能大致了解矿体情况,对工程间距不作具体要求;5.2.3普查阶段勘查工程是根据验证异常和初步控制矿体的需要布置的有限取样工程,一般以1条~3条剖面稀疏控制矿体;5.2.4详查阶段是在普查时对矿体初步查明之后,布置系统取样工程对矿体加以控制,能满足基本确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工程间距是根据勘查类型来确定的,该工程间距是进行勘查工作的基本网度,也是估算控制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5.2.5勘探阶段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间距是对详查中系统取样工程间距加密后的工程间距,能满足确定矿体连续性的需要,也是估算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的工程密度;5.2.6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与矿床勘查类型有关,亦即与矿体五种主要地质因素有关规模、形态、厚度稳定程度、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构造影响程度等;对于勘查工程数量较多的矿床,可运用地质统计学或其他数理方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一般的中、小型矿床,有类比条件时,运用传统的类比法确定最佳工程间距;对于大型矿床,应进行不同勘查手段的工程验证,试验确定最佳工程间距;5.2.7不同矿种、不同矿床勘查类型、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的矿产资源/储量按类比法确定的工程间距见附录F;勘查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根据矿床类型和地形条件而定:一般I类型以钻探为主,并用坑道进行验证;Ⅱ类型和Ⅲ类型应以坑钻结合对矿体加以控制,如果地形乎缓,则以钻探为主,地形陡峻则以坑道为主;5.2.8 对于第Ⅲ勘查类型中极其复杂的小型矿床,无法探求控制的资源量/储量时,可施行边采边探、探采结合的方法;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5.3.1预查对发现的矿体或异常矿化区,可根据极少量验证工程所获得的取样资料,估算预测的矿产资源量334,并能为区域远景提供宏观决策的依据;5.3.2 普查除大致查明矿体地质特征外,地表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深部由有限的取样工程控制,根据地质成矿规律等推断的矿产资源量333可以作为矿山远景规划的依据;5.3.3 详查应基本查明矿床体地质特征,基本控制矿体的分布范围,矿体出露地表的边界及延深应有系统工程控制,根据系统采样工程所圈定估算的控制的矿产资源量和储量,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要求一般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由投资者决定;5.3.4勘探时矿床地质研究程度应达到勘探阶段的要求,主要矿体应在详查控制基础上由加密工程加以圈定;对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控制主要矿体沿走向和顶部的边界;对露天开采的矿床,要控制矿体四周的边界和采场底部边界;对在主矿体顶板附近的次要小矿体,应适当加密控制;由上述加密后的工程圈定的探明的矿产资源/储量应达到矿山首期建设设计返还本息的要求;矿床勘查深度根据投资者需要来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测量工作地形测量和地质勘查工程测量应采用全国统一坐标系统和最新的国家高程基准;测量精度与要求按DZ/T 0091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执行;边远地区的勘查区周围没有可供联测的全国坐标系统基准点时,可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建立独立坐标系统测图;地质调查6.2.1 根据不同勘查阶段目的任务,进行不同比例尺地质填图,其精度要求按相应规范执行;地形地质图比例尺一般为:区域1∶50 000~1∶100 000,矿区1∶5 000~1∶25 000,矿床1∶500~1∶2 000;6.2.2 矿床大比例尺精测地形地质图,应以质量达标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作为底图,对矿体分布地段和覆盖区的重要地质界线必须采用槽探、井探或浅钻工程揭露控制,所有地表工程和地质观测点均须用全仪器法测定位置,见矿工程要测量坐标,勘探线剖面图必须实测;勘探与详查阶段必须精测地形地质图,普查阶段一般简测地形地质图没有质量达标的地形底图或简测地质图,预查阶段可以简测地质图或草测地质图;6.2.3 在条件适宜地区充分利用各种遥感地质资料,提取尽可能多的矿化蚀变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成图质量;物探、化探工作。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8.3021.8.3006:18:4306:18:43August 30, 2021
14、市场营销观念:目标市场,顾客需求,协调市场营销,通过满足消费者需求来创造利润。2021年8月30日星期一上午6时18分43秒06:18:4321.8.30
16
在类别上: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a亚类; 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内矿的b亚类; 次边际经济的--相当于原表外矿。
对于原Ⅰ、Ⅱ勘探类型 B级--探明的; C级--控制的; D级和部分控制较好的E级--推断的。
对于原Ⅲ 、 Ⅳ勘探类型,不探求B级储量 C级---探明的或控制的; D级---控制的或推断的。
工作 区范
围
工作 方法 和工 作量
可行 性评
价
任 务
目 的
各阶段勘查工作的目的任务
预查
根据区域地质工作和 遥感、物化探异常研 究结果和成矿远景区 选区。 初步野外观测和物化 探,极少量工程揭露 和验证,与已知矿床 类比。
普查
预查发现的有 希望的矿点和 矿化潜力较大 地区。 地 质填图 .数量 有限的取样工 程和物化探工 作。
15
6、新、旧规范资源储量类别的对比 新规范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
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 新、旧规范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 能一一对比的。新规范资源储量只有分 类,没有分级,但新规范在修订过程中 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 旧规范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采 用大致、相当的对比,以加深了解。
易选矿:对比或可选 性试验。难选矿、新 类型矿石:实验室流 程试验。必要时进行 扩大试验。作出是否 能否工业利用的评 价。
铜铅锌规范及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
>400
300~500 200~500 150~300 200~400 <300 <200 <150 <200
由于矿体规模对勘查类型影响较大,小型矿体(<300m)和中型矿体(300~1000m)按长 度不同应有不同的值:小型矿体长度<100m赋值0.1,150~200m赋值0.2,>200赋值 0.3;中型矿体长度300m赋值0.3,400~500m赋值0.4,>500赋值0.6。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为三类 A.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 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 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 分枝复合有规律; B.中等: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系数0.4。矿 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 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 C.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 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 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筒柱状,内部 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3)构造影响程度分为三种 A.小型: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 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B.中型:类型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 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C.大型:类型系数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 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 矿体形态。
(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
(1) 矿体规模划分及类型系数
矿体规模 类型系数 矿产种类 铜、钼 大型 0.9 铅、锌 银 >800 300~1000 300~800 长度(m) >1000 延深或宽(m) >500 >500 >300
镍
铜、钼 中型 0.6 (0.3~0.6) 铅、锌 银 镍 铜、钼 小型 0.3 (0.1~0.3) 铅、锌 银 镍 <300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14-2002解析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3.2 普查3.3 详查3.4 勘探3.5 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2 矿石质量研究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4 矿床开采技术研究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5.1 勘查类型的确定5.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3 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6.1 测量工作6.2 地质调查6.3 物探、化探工作6.4 探矿工程6.5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6.6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7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8 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7.1 概略研究7.2 预可行性研究7.3 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8.1 分类依据8.2 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9.3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9.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F.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F.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G.1 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G.2 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H.1 铜精矿质量标准H.2 铅精矿质量标准H.3 锌精矿质量标准H.4 银精矿质量标准H.5 镍精矿质量标准H.6 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 /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铜铅锌规范及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
四、勘查工作质量要求
矿石分析相对双差(RD)和允许相对双差(Y)计算
① 岩矿分析相对双差(RD)计算公式: RD=(X1-X2)/[0.5(X1+X2) ]×100% 式中:X1、X2-原测定结果和检验测定结果浓度值(%) ② 岩矿分析允许相对双差(Y)计算公式: Y=C×20[0.5(X1+X2)]-0.60 X≥3.08% Y=C×12.5[0.5(X1+X2)]-0.182 X<3.08% 式中:Y-允许相对双差值(%); C-修正系数(Cu 1.00,Pb 1.00,Zn 1.50, Ag 0.40,Ni 0.67,Mo1.00); X1、X2-原测定结果和检验测定结果浓度值(%)
0.2
0.6 0.4 0.2 0.6 0.4 0.2 0.6 0.4 0.2
(5)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
矿产种类 铜 均匀程度 均匀 较均匀 品位变化系数(%) <60 60~150 类型系数 0.6 0.4
不均匀
均匀 铅、锌 较均匀 不均匀
>150
<80 80~180 >180
0.2
0.6 0.4 0.2
(3)构造影响程度分为三种 A.小型:类型系数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 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 B.中型:类型系数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 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 C.大型:类型系数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 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 矿体形态。
(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
(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为三类 A.简单:类型系数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 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 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 分枝复合有规律; B.中等: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系数0.4。矿 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 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 C.复杂:类型系数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 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 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筒柱状,内部 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
铜、铅、锌、银、镍、钼矿勘查新调整
铜、铅、锌、银、镍、钼矿勘查新调整喝“地质魂酒”点击购买敬地质精神如何理解和把握铜、铅、锌、银、镍、钼矿勘查类型确定的相关规定?《矿产地质勘查规范铜、铅、锌、银、镍、钼矿》(DZ 0214—2020)规定,勘查类型“根据矿体规模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厚度稳定程度、矿石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构造复杂程度5个主要地质因系及其类型系数”确定,“当某一地质因素对勘查程度影响特别大,按类型系数确定勘查类型对矿体进行控制,不能达到勘查目的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勘查类型”。
并在附录中给出了影响勘查类型确定的各因素的类型系数、各勘查类型的类型系数和参考值,同时说明了过渡期查类型、特殊情况下勘查类型确定的原则。
理解这些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1)影响铜、铅、锌、银、镍、钼矿勘查类型确定的因素由规模的大小、形态和内部结构复杂程度、厚度稳定程度、矿石有用组分分布的均匀程度、构造复杂程度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构成,是以往铜、铅、锌、银、镍、钼矿勘查经验的总结,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2)五个主要地质因素对期查类型确定的影响程度不是均衡的,具体已体现在类型系数值的分配上。
(3)具体矿床千差万别,规范不可穷尽各种可能,采用类型系数确定勘查类型,不过是一种定性半定量确定勘查类型方法,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需地质专家以达到勘查目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矿床特征具体情况分析。
当某一地质因素对期查程度影响特别大,按类型系数确定勘查类型对矿体进行控制,不能达到勘查目的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勘查类型。
这也是规范将勘查类型的具体划分放在附录中,且作为资料性附录的重要原因。
(4)要切实用好过渡勘查类型。
勘查类型划分表中用注释说明了应考虑确定过渡勘查类型的清形,具体还应由地质专家根据具体情况把握。
(5)一般情况下,小型、形态和内部结构很复杂、受成矿后构造或岩脉破坏很大的矿体宜确定为Ⅲ勘查类型。
如何理解铜、铅、锌、银、镍、钼矿确定勘查工程间距的相关规定?规范规定“矿床勘查时应根据勘查类型合理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探明、推断资源量的刚红上程同距,一般分别在基本工程间距的基础上加密和放稀1倍,但不限于1倍,以满足相应勘查研究程度要求为准则。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教材
5、资源储量分类 原规范的储量级别主要是根据工程控制程 度和研究程度决定的,分为 A 、 B 、 C 、 D 级, 金属矿产勘查只探求B、C、D级。新规范的 资源储量分类是根据经济意义、可行性评 价程度和地质可靠程度三要素划分的,资 源储量的经济意义是以可行性评价及其所 得出的结论来决定的,地质可靠程度是由 工程控制程度所决定的。共分为储量、基 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 16 种类型,其中有 三种储量、六种基础储量、七种资源量。
11
公益性的地质勘查工作只做到预查、 普查阶段。详查与勘探均属商业性的 地质勘查工作,而且主要由投资者来 决定是否进行详查与勘探。由于今后 的地质勘查工作更多地由各种投资主 体来进行,做到什么程度由投资者根 据需求来决定,因此勘查工作的阶段 性划分并不一定很清楚,地质依据充 分者,可以跨阶段。勘查报告达到什 么程度,由评审单位根据提供的资料 (资源储量类别)加以判断。
14
6、新、旧规范资源储量类别的对比 新规范是适应市场经济、与国际惯 例接轨的一种全新的标准,严格地讲, 新、旧规范的资源储量类(级)别是不 能一一对比的。新规范资源储量只有分 类,没有分级,但新规范在修订过程中 又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所以,新、 旧规范的内容仍有一定的联系,可以采 用大致、相当的对比,以加深了解。
对矿体沿走向和倾向进行控制,基本
确定其连续性,排除大的多解性,并
依据新的探矿结果和地质认识调整勘
查类型。
22
勘探阶段:为满足矿山设计和开采 的需要,根据详查阶段确定的勘查
类型,适当加密工程间距,详细圈
定矿体,肯定矿体的连续性,排除
多解性。
23
7、矿床勘查类型划分
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岩金矿
1993年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 定 了 《 岩 金 矿 普 查 规 范 》 ( DZ/T0074—1993 ) ; 1995 年 制 定 了 《 岩 金 矿 地 质 详 查 规 范 》 (DZ/T0152—1995);
本次由国土资源部组织编制、颁布的最新《岩 金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5—2002)是在上述 1984年3月、1993年、1995年三个规范的基础上修订、 合并而成。自本规范2003年3月1月颁布实施后将代 替上述三个规范。
国标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GB/T17766—1999 GB/T13908—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贵金属矿 地质勘查规范
砂矿(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
DZ/T0205—2002 (岩金+砂金) 第三位
DZ/T0208—2002 (钛)第十位
岩金矿
砂金矿 金红石
(铅)第八位
金 属
本次修订是在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 铜、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规范合并为一 个新的行业标准DZ/T0214—2002《铜、铅、锌、银、 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2.钨\锡\锑\汞矿 1984年2月,全国储委制定颁发了《钨矿地质勘
探规范》; 1984年3月,全国储委制定颁布了《锡矿地质勘
铁矿地质勘探规范》; 1992年10月,由国家储委组织修订,国家技术
监 督 局 发 布 GB/T13738—92《 铁 矿 地 质 勘 探 规 范 》 。
质勘探规范》(试行)。
二.金属矿地质勘查规范的历史沿革
银矿: 1991年1月,全国储委发布了《银矿地质勘探规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1997年,地矿部发布了DZ/T0174-1997《铜矿地 质普查规范》。
本次修订是在5上述规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将铜、 铅、锌、银、镍、钼六个矿种的普、祥、勘规范 合并为一个规范。几经修改,于2001年3月形成了 报批稿。国土资源部2002年12月17日发布了《铜、 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并于 2003年3月1日实施。
五个主要地质因素是:矿体规模 、形态、 构造影响程度 、厚度稳定程度 、有用组分分布 均匀程度 。
19
8、勘查工程间距
工程间距是指最相邻勘查工程控制矿体的实 际距离,其间距应根据反映矿床地质条件复杂 程度的勘查类型来确定。首先要看矿体整体规 模,并结合其主要因素确定工程间距,视实际 情况,该间距可以缩小一半或扩大一倍。当矿 体沿走向和倾向的变化不一致时,工程间距要 适应其变化;矿体出露地表时,地表工程间距 应比深部工程间距适当加密。
普查阶段除对物、化探异常进行评价外,主要使用数量有限 的工程对找到的矿体进行初步评价,相当于地表稀疏工程控 制和1-3条剖面的深部工程控制。
因此,预查阶段主要是在远景区内寻找异常和矿(化)
体,如果发现了矿体只作大致了解,为进一步勘查提供靶区、
靶位;普查阶段大部分工作是对已知的及新发现的矿体作初
步查明,并进行概略性技术经济研究。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DZ/T
DZ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3.2 普查3.3 详查3.4 勘探3.5 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2 矿石质量研究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4 矿床开采技术研究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5.1 勘查类型的确定5.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3 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6.1 测量工作6.2 地质调查6.3 物探、化探工作6.4 探矿工程6.5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6.6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7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8 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7.1 概略研究7.2 预可行性研究7.3 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8.1 分类依据8.2 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9.3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9.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F.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F.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G.1 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G.2 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H.1 铜精矿质量标准H.2 铅精矿质量标准H.3 锌精矿质量标准H.4 银精矿质量标准H.5 镍精矿质量标准H.6 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北京中色地科矿产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杨建功)受中国矿联地勘协会的委托,就《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和铜、金多金属矿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与各位同仁一起学习和探讨,不当和谬误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Ⅰ.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一、规范的主要特点《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一)类别划分和名词、术语的定义基本与国际惯例接轨规范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将矿产资源/储量分为储量、基础储量、资源量三大类 16 种类型,每一类型一个编码,便于不同类型的识别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与信息交流。名词、术语的定义严谨、词义确切,与国际惯例基本一致,便于国际交流。(二)强化了矿产资源/储量的经济内涵资源/储量分类的依据是经过矿产勘查所获得的不同地质可靠程度、相应的可行性评价及其得出的不同经济意义。突出了可行性评价程度(特别是可研和预可研)及其得出的经济意义在分类中的重要作用。(三)取消了“各级储量比例”的要求规范对“各级储量比例”再不作硬性规定,而是由投资者根据需要确定,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矿业市场发展的需求。对于各类储量、基础储量或资源量的用途要求仅作了一般性规定,基本原则是探明的矿产资源应满足矿山建设还本付息期所需的矿量;控制的矿产资源应达到矿山最低服务年限的矿量;推断的矿产资源应满足矿山远景规划的矿量。(四)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的依据本规范对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首次引入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利用“类型系数”作为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的依据,减少了人为的干扰因素,使矿床勘查类型的划分从定性向半定量转变。(五)规范包含四个勘查阶段的有关技术要求规范对铜、铅、锌、银、镍、钼矿的勘探、详查、普查、预查工作均提出了相关的技术要求,而不仅是对某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技术要求,以满足多层次勘查和不同业主对地勘工作的需求。所以,称为“地质勘查规范”。二、矿床勘查类型与勘查工程间距一般是先划分矿床勘查类型,然后根据矿床勘查类型确定勘查工程(或叫探矿工程、采样工程)间距。(一)矿床勘查类型划分1.类型系数:通过对 75 个矿床勘查类型实例的研究,规范首次提出了“类型系数”的新概念。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和确定勘查工程间距时,应依据主矿体规模、形态及内部结构、矿床构造影响程度、主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和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等5 个主要地质因素来确定。为了量化这 5 个因素的影响大小,给每个因素赋予一定的值,即类型系数,根据 5 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值之和就可以确定是第几勘查类型。在 5 个因素中,主矿体之规模大小比较重要,所赋予的类型系数值要大些,约占 30%;构造对矿体形状的影响与矿体规模有间接联系,所赋予的值要小些,约占10%;其它3 个因素各占20%。(1)矿体规模分为大、中、小型三类,其具体划分及类型系数见表1。表1 矿体规模划分及类型系数表(2)矿体形态复杂程度分为三类A.简单:类型系数 0.6。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大透镜状、大脉状、长柱状及筒状,内部无夹石或很少夹石,基本无分枝复合或分枝复合有规律;B.中等:复杂程度属中等,类型系数 0.4。矿体形态为似层状、透镜状、脉状、柱状,内部有夹石,有分枝复合;C.复杂:类型系数 0.2。矿体形态主要为不规整的脉状、复脉状、小透镜状、扁豆状、豆荚状、囊状、鞍状、钩状、小筒柱状,内部夹石多,分枝复合多且无规律。(3)构造影响程度分为三种A.小型:类型系数 0.3。矿体基本无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很小;B.中型:类型系数 0.2。有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C.大型:类型系数 0.1。有多条断层破坏或岩脉穿插,对矿体错动距离大,严重影响矿体形态。(4)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大致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种。各矿种不同稳定程度的厚度变化系数及类型系数见表 2。表 2矿体厚度稳定程度及类型系数表(5)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根据主元素品位变化系数划分为均匀、较均匀,不均匀三种。各矿种有用组分均匀程度具体划分及相应的类型系数值见表3。表3 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及类型系数表2.矿床勘查类型划分:矿床勘查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上述5 个地质因素及其类型系数来确定,具体划分为三种勘查类型:第Ⅰ勘查类型:为简单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2.5~3.0。主矿体规模大到巨大,形态简单到较简单,厚度稳定到较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到较均匀,构造对矿体影响小或中等。第Ⅱ勘查类型:为中等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1.7~2.4。主矿体规模中等到大,形态复杂到较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第Ⅲ勘查类型:为复杂型,五个地质因素类型系数之和为 1~1.6。主矿体规模小到中等,形态复杂,厚度不稳定,主要有用组分分布较均匀到不均匀,构造对矿体形状影响明显到严重。本规范把原来的 4 至 5 种勘查类型调整为 3 种。本规范的Ⅰ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Ⅰ、Ⅱ类型;Ⅱ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Ⅲ类型;Ⅲ类型相当于原来的Ⅳ、Ⅴ类型。(二)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规范对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只提出了原则意见。勘查工程的布置,一般是以一定几何形态的网格来控制矿体,并根据工程密度估算不同类别的资源/储量;勘查工程的布置还应考虑不同勘查阶段的衔接。为了在实际工作中能有所参考,本规范附录 D 之表 D.4 给出了 3 种勘查类型“控制的”资源/储量的参考工程间距(见表4)。这些数据仅是经验的总结,使用者必须结合矿床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工程间距。表4 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工程间距参考表注意:1.工程间距沿倾向钻孔指实际控制矿体的距离(斜距),坑道为中段高度;2.同一勘查类型中工程间距视矿床规模及复杂程度择优选用;3.当矿体沿倾向变化较走向稳定时,工程间距沿矿体走向可密于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DZ/T 0214—2002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Specifications for copper, lead, zinc, silver,nickel and molybdenum mineral exploration2002-12-17 发布2003-03-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发布DZ/T 0214—2002目次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3.2 普查3.3 详查3.4 勘探3.5 勘查工作顺序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2 矿石质量研究4.3 矿石选(冶)和加工技术条件研究4.4 矿床开采技术研究4.5 综合勘查、综合评价5 勘查控制程度5.1 勘查类型的确定5.2 勘查工程间距的确定5.3 矿床控制程度的确定6 勘查工作质量要求6.1 测量工作6.2 地质调查6.3 物探、化探工作6.4 探矿工程6.5 化学分析样品的采取、加工和测试6.6 矿石选(冶)试验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7 岩石、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6.8 原始编录、综合整理和报告编写7 可行性评价7.1 概略研究7.2 预可行性研究7.3 可行性研究8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8.1 分类依据8.2 分类及类型9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9.1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工业指标9.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的一般原则9.3 确定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要求9.4 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结果表附录A (规范性附录)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附录B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主要矿物附录C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主要工业类型附录D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矿床勘查类型条件及工程间距参考附录E (资料性附录)矿床勘查类型实例一览附录F (资料性附录)矿体圈定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F.1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F.2 矿产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附录G (资料性附录)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及参考指标G.1 矿床工业指标制订的一般原则G.2 一般工业指标附录H (资料性附录)铜、铅、锌、银、镍、钼精矿质量标准H.1 铜精矿质量标准H.2 铅精矿质量标准H.3 锌精矿质量标准H.4 银精矿质量标准H.5 镍精矿质量标准H.6 钼精矿质量标准前言为了配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的实施,对原《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1年版、《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镍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83年版、《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1991年版等规范中不符合GB/T 17766—1999《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GB/T 13908—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等国家标准的部分内容,统一进行归并修订,使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编制1981~1983年颁发的:《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铅、锌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镍矿地质勘探规范》、《钼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和由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1991年1月发布的《银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其他附录(附录B~附录H)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地质矿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地质勘查总局、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
本标准起草人:潘龙驹、杨建功、甘先平、卫红星、杨兵、陈梦熊。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工作勘查研究程度、勘查类型及其勘查控制程度、勘查工作质量、可行性评价及矿产资源/储量估算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勘查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也适用于验收和审批铜、铅、锌、银、镍、钼矿产地质勘查报告,还可作为矿业权转让及矿产勘查开发筹资、融资、股票上市等活动中矿业权评估、估算矿产资源/储量的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3 勘查的目的任务3.1 预查对铜、铅、锌、银、镍、钼矿有成矿远景的地区,通过综合地质研究、初步野外观察、极少量工程验证,初步预测可能的资源量,提出可供普查的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
3.2 普查对矿化潜力较大的地区或地段通过地质、物探、化探等有效的技术工作、数量有限的工程验证和取样测试,进行可行性概略评价,相应估算矿产资源量,提出是否有进一步详查的价值,圈出详查区范围。
3.3 详查采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及系统取样工程,对详查区内的矿体加以控制,估算矿产资源/储量,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做出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的评价,圈出勘探区范围。
3.4 勘探对勘探区内的矿体,通过加密各种采样工程及采用其他技术方法手段,探求矿产资源/储量,同时为可行性评价和矿业权转让、矿山建设设计提供必须的地质资料并提交有关的地质勘查报告。
3.5 勘查工作顺序勘查工作应遵循立项论证、设计编审、组织实施和报告编写等顺序进行。
4 勘查研究程度4.1 地质研究程度4.1.1 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矿产、物探、化探和遥感地质资料,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选定找矿远景区进行预查。
对预查区内有成矿条件的物探、化探异常、矿点、矿化点通过(1∶25 000)~(1∶50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或踏勘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工作进行初步评价,查明主要物探、化探异常特征及分布范围,对发现有价值的物探、化探异常及矿化蚀变体(层),可用极少量工程加以揭露,如发现矿体,应大致了解有用矿物成分及品位、矿体厚度、产状等;大致了解矿石结构构造和自然类型,为进一步开展普查工作提供依据。
4.1.2 普查阶段在预查阶段收集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了解区域地质及矿产信息和成矿远景;对经预查后选定的普查区应初步查明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地质情况,依据矿种及矿床类型的不同应有所侧重地调研与成矿有关的主要地质因素;通过(1∶50 000)~(1∶10 000)甚至(1∶2 0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及适当比例尺的物探、化探方法,寻找、发现与评价各类物探异常、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点,通过有限的取样工程,大致查明矿体的分布、规模、产状和矿石质量,矿体的连续性是推断的;大致了解矿床氧化带发育情况,评价区内是否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体,为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提供依据。
4.1.3 详查阶段根据该区域相关地质、矿产及物探、化探资料,大致了解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通过(1∶25 000)~(1∶2 000)甚至(1∶1 000)地质填图工作基本查明矿区地层层序、分布特征;基本查明岩浆岩种类、规模、形态、产状及与成矿有关的岩性、岩相分布特点;基本查明主要构造性质、产状,基本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基本查明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与蚀变特征及与矿化的关系;通过系统取样工程,基本查明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及厚度与品位变化情况,矿体的连续性基本确定,基本查明矿体中夹石及顶底板岩性分布情况;基本查明矿床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初步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对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有初步了解。
通过上述工作,为是否进一步勘探提供依据;对有工业价值的矿床,所控制的矿产资源还可作为矿山总体规划及矿山项目建议书的依据。
4.1.4 勘探阶段4.1.4.1 区域地质:应根据该区地质、矿产和物探、化探资料,简要反映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和主要成矿因素,了解区域成矿远景。
4.1.4.2 矿区地质:通过(1∶5 000)~(1∶1 000)甚至(1∶500)比例尺的地质填图工作查明地层层序,详细划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研究岩性和组合特征及其与成矿的时空关系。
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与侵入岩种类;规模、产状、形态、岩相变化,研究形成时代和接触关系。
对含矿岩体应划分岩性、岩相、侵入期次、侵位方式及与成矿的关系。
研究主要构造性质、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查明控矿构造因素及矿化富集的构造条件,以及成矿后构造的破坏影响程度。
详细研究与成矿有关的变质作用和蚀变种类、强度、组合和分布范围,变化规律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4.1.4.3 矿床地质:用加密的取样工程详细查明勘探范围内矿体的数量、赋存部位、顶底板岩性,分布范围;详细查明工业矿体规模、形态、产状、内部结构、厚度、品位及其变化特点,确定矿体的连续性;详细查明主矿体内之无矿地段及夹石的规模、形态、产状及分布规律;详细查明并研究矿体氧化带特点、发育程度、范围、深度、矿物组合和可选性能,划分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研究次生富集现象和规律及其经济意义;对适宜露采之矿体,要对矿体四周及采场底部矿体边界进行系统控制,掌握矿体底部界线的起伏变化规律。
对拟地下开采的矿床,要注意控制主要矿体的两端,上下界线和延伸情况。
通过上述工作应满足矿山设计的需要。
4.2 矿石质量研究4.2.1 预查阶段对预查中已发现的矿体,应大致了解矿石品位、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矿石结构构造,大致了解矿石自然类型。
4.2.2 普查阶段通过有限的样品分析,大致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矿石品位、物质成分、结构构造特征、矿石自然类型等情况,初步评价矿石的经济价值。
4.2.3 详查阶段基本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含量、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基本查明矿石有用、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初步划分矿石自然类型和工业类型。
4.2.4 勘探阶段4.2.4.1 矿石组分及赋存状态:详细查明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及含量、共生组合、嵌布粒度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特征;查明矿石有用及有害组分种类、含量、赋存状态和分布规律,对共伴生矿产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选(冶)特点划分主要和次要工业类型,并研究其分布范围和所占比例。
4.2.4.2 矿石类型划分研究:按有用组分种类、含量、组构特征、氧化程度及脉石矿物种类等因素划分自然类型,确定氧化带、混合带、原生带矿石界线。
对多元素共伴生矿床,应以主元素氧化率为主圈定上述三带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