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登临诗

合集下载

《登临词二首》

《登临词二首》
桂 枝 香王
安 石
——
字 介甫,号半山 ,临川人。
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
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
革。神宗即位,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
王安石
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官僚地主的兼 并,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因保守派反对
,新法遭到阻碍。
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
登临送目。
总启全章,领起上 片词意,表明此下 所写是亲眼所见。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
点明登临的地点、 季节、气候
化用谢眺名句, 用比喻对所睹的 水光山色作总的 静态描写
西风,照应晚秋,给人萧索 之感,景象氛围以悲情为主
“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 “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
在词人看来,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 伐,无须前瞻后顾,应该想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起誓, 决心克复中原。这句诗由前面的愤郁转向豪放,意气风发, 辞采飞扬,充分显示出词人豪迈朗爽的胸襟气度。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用典:小儿破贼
《晋书·谢安传》载,淝水之战时,谢玄等人的军队击败 了苻坚八十万兵,这时有军书送到,谢安看后不动声色,依 然与客人下棋。客人问他,他才说:“小儿辈已经破贼。”
•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 凝绿。
结合历史理解
• 六朝的风六云朝旧变事随化流时水全时,犹都但唱消《“寒后烟逝庭衰》随草遗凝曲着绿”,流至今水商,女,只有那 郊外的寒冷烟雾体和会到衰作萎者怎的样的野情感草?还凝聚着一片 苍绿。
六朝旧事已随着时光流逝一去不返,眼前只剩下几缕寒烟 笼罩着的毫无生机的衰草。
有强烈感情。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四、学习目标确定: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简约美,体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分析,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知识迁移,阅读更多的登临诗作,学会鉴赏登临诗作,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最初选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是想逐渐消除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畏惧之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选这两首诗作为依托点,来探究登临这一题材诗作的鉴赏规律,让学生明白这类诗作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给他们鉴赏登临诗作提供一个抓手。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个规律之后,遇到这类诗词不再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彩多姿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4.艺术手法:
5.情感表达:
根据《望岳》一诗的分析,初步概括登临诗的鉴赏规律
1.登临对象:山
2.选用意象:云鸟山顶众山
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
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夸张
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意识,增强学生鉴赏诗词的信心。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鉴赏新诗《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充完善登临诗词鉴赏规律内容。

登临词二首

登临词二首

说江山的形势之 险要, 险要,简直是鬼斧神 工所成, 工所成,是许多人都 把长江当成是天然划 分南北的疆界。 分南北的疆界。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征雄势。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征雄势。

登楼远望, 登楼远望, 长江在北面横 出。东西南面 是山岗环绕, 是山岗环绕, 此地正形成北 出争雄的形势。 出争雄的形势。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 澄江” 翠峰” 见。“澄江”、“翠峰”、 征帆” 斜阳” “征帆”、“斜阳”、 酒旗” 西风” “酒旗”、“西风”、 云淡” 鹭起” “云淡”、“鹭起”,依 次勾勒水、 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 场面,境界苍凉。 场面,境界苍凉。

主旨: 主旨: 通过对六朝统治者相继 亡国的深刻历史教训的缅 怀和批判, 怀和批判,对当时的统治 者提出严正的警戒。 者提出严正的警戒。
字音
去棹 zhào zh o
腥膻
shān
桂 枝 香
—— 王 安 石
王安石(1021-1086), 王安石(1021-1086),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 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人。他 主张改革政治。前后两度为相。 主张改革政治。前后两度为相。 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 执政期间,积极推行变法,发 展生产,富国强兵。 展生产,富国强兵。由于保守 派的顽固反对,变法未竟。 派的顽固反对,变法未竟。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虽所作不多,但能“ 其词虽所作不多,但能“一洗 五代旧习” 五代旧习”,不受前人绮靡风 气影响。 气影响。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 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 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 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 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完整版)登临诗

(完整版)登临诗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三)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登临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登临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用典。

二、学习过程(一)高考真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二)登临诗的常见意象:流水,落叶,青山;常用手法:即景抒情,用典;常见意境:伤感,愁苦(三)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意象多数为物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说“登临”,它是一个动作。

第三单元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第三单元  第18课  登临词二首

[析技巧] 6.“寻取中流誓”引用了什么典故?祖逖北伐渡江时是 怎样发誓的?
提示:①祖逖北伐。②我不能收复中原,就好比长江之水, 有去无回。
7.“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引用了什么典故?表达 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
提示:①引用了“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破前秦 的典故。②表达了词人认为现在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应该 抓紧有利战机,长驱挺进,收复中原的思想。
革开放初期得到佐证:小岗村的几个农民就因为吃不饱肚子想闹 分田到户,不也是把脑袋别在裤腰上的吗?不过我想,这位大改 革家完全可以开颜一笑了,因为在他之后,中国的改革就从来没 有停止过,社会也正是在这种断断续续、艰难险阻的改革中不断 前行的。 好在王安石既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天才的文学家。 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就时常跨马骑驴出游山林,忘情山水。虽 然寂寞,如他在《半山春晚即事》中说的“春风取花去,酬我以 清阴”,“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内心很寂寞,不是滋味, 却毕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之无愧地跻身唐宋八大 家之列,同时也为临川人、为华夏子孙赢来了骄傲,不愧为天之
骄子。尤其是他的诗,他的近体诗,晚年之作大大胜于早年,在宋 诗之中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如《艇斋诗话》所言:“绝句之妙,唐 则杜牧之,本朝则荆公,此二人而已。”可见,人生得失,不必强 求,就凭这,介甫先生,你也该含笑九泉矣。 (有改动) [赏析] 这是一篇凭吊王安石的记游散文。文章由纪念馆里王
安石雕像的神态写起,紧扣其“眉宇间似乎透着一种忧郁”展开, 推想他矢志改革却无功而退的人生遭遇, 表达了对王安石的赞美与 怀念之情。文章一线贯串,说古道今,极尽散文摇曳多姿之能事。
5. 简析下片“因笑王谢诸人, 登高怀远, 也学英雄涕”中“因 笑”一词的妙处。
提示:换头“因笑”二字,承上片结尾对六朝统治者的批判, 顺势而下,使上下片浑然一体。这三句用新亭对泣故事,“王谢诸 人”概括东晋世家大族的上层人物,说他们空洒英雄之泪,却无克 复神州的实际行动, 借以讽刺南宋上层统治集团中有些人空有慷慨 激昂的言辞,而无北伐的行动。“也学英雄涕”,讽刺尖刻辛辣, 鞭辟入里。

登临诗词

登临诗词

• 同是登临者,不同是胸怀。 • 须论世、知人 。 • • • • • • •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论世—— 金陵即六朝古都所在(东吴东晋 宋齐梁陈) 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地居要塞 当时北宋王朝,内忧外患。 知人—— 两年后(1069)入中枢为丞相,开始变法 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站得高看得远。 位卑未敢忘忧国,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才有了他 日登上北宋最高政治舞台的可能。
《桂枝香》
• 登临何处何时? • 目见何景何物? • 生发何感何思?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你推
测:从所见、所思可知,此 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内容?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 请推测:从所见、所思,可 知此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 内容
1、课本关于“背景”的注释—— • 王安石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任江宁知府(府治即今南京市), 此词大约作于此时。 2、请补充:此词写作背景——???
三、吊古伤今
• 登临前代胜迹——咏史怀古——吊 古伤今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高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四、思乡怀人
•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 别情。 • 尽管登高并不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 踪影,但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 着落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观沧海》(曹操)
• • • • • •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我的登临诗

我的登临诗

6.怀古伤今 忧国伤时
(223)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诗人春日登上高楼,看到了无边春景(想到了 刘禅,诸葛亮),抒发了忧国忧民,感时伤事 的情感
总结登临诗情感:
1.领悟哲理 2.怀念亲友 3.怀才不遇 4.抒发志向 5.归隐情趣 6.怀古伤今
五.登临诗的情感
按照下列格式分组讨论下面六首诗,体会登临诗的主 题并黑板展示。
《望岳》007 《秋登兰山寄张五》017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051 《临洞庭湖上张丞相》158 《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206 《登楼》223
例:《望岳》 诗人登上___,看到了___(想到了___), 抒发了___情感
征服世界 思念家乡 政治失意 高扬理想 恬静闲适 忧国伤时
六.课后作业:赏析下面几首诗的表现手法
《汉江临眺》156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185 《登柳州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239 《登乐游原》282 《夜上受降城闻笛》307
天道酬勤
1.领悟哲理 征服世界
(007) 望岳 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登上泰山,看到了雄伟壮观,巍然高耸的 泰山之景(想到了___),抒发了攀登顶峰, 俯瞰众山,征服世界的雄心壮志
2.怀念亲友 思念家乡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本书登临诗总览
《望岳》 《登高》
《登楼》
《登岳阳楼》 《登乐游原》 《登鹳雀楼》
《汉江临眺》 《登幽州台歌》 《登金陵凤凰台》
《夜上受降城闻笛》 《秋登兰山寄张五》

登临诗《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

登临诗《与诸子登岘山》《九日齐山登高》《安定城楼》

•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 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 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 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 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 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 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 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 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 现有《孟浩然集》。
5.有人认为“羊公碑尚在”,一个 “尚”字,十分有力,请试分析。
• 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 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 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 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 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 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 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 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 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 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2、与诗歌“触景生情“的传统写法相比, 本诗结构上有何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先抒情后写景再抒情,这样写更能强调出 诗人的感慨,有奇峰突起之势。
3、颈联是全诗仅有的写景之处,所涉及的景物 表达了作者何种感情?
登山所见之景。“浅”指水,由于“水落”,鱼 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 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 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 感。
王粲 • 为建安七子之一,汉末长安大乱, 往荆州依附刘表多年,颇不得志, 曾于春日登城楼,有感于远游不遇, 作《登楼赋》以抒怀。

有人楼上愁——登临诗专题

有人楼上愁——登临诗专题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 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 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 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 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 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 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 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 颇老矣,尚能饭否?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一剪梅 李清照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 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 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 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 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 离愁。别是一般滋味 在心头。
登临诗的情感特点
偏重愁情 6、为生命而愁
超越古今、弥漫天地的孤独(陈子昂、王勃)
5、为忧国而愁
国运艰难(杜甫、辛弃疾、李煜)
4、为怀古而愁
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许浑、周朴)
3、为思远而愁
思念家人、亲人、友人、故乡(清照、辛弃疾)
1、为身世而愁
抒发个人情思
(李清照、王维、王昌龄)
探索生命哲理
(王之涣、陈子昂、王勃)
登临诗的景物特点
偏重春秋 春景:凋残、伤感 秋景:壮阔、苍茫 伤春:红颜衰老、英雄迟暮 悲秋:怀古伤今、思乡怀人 伤春悲秋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特别突出的地位,与人生奋 斗并遭遇挫折相关联,而且也总是与人生短暂,韶华易逝, 人生目标遥遥无期等感受连在一起,表现的春光流逝、秋 风来急等伤感人生的情感内容。其意蕴则不仅仅是浪漫主 义文学中普通的伤感情绪,更不是消极浪漫主义的无病呻 吟,而是体现着中国文人积极的人生追求和自我意识。

登临诗

登临诗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怆然而 独怆然而涕下
注解: 注解: 古人、来者:? 1、古人、来者:? 怆然: 2、怆然: 3、涕:眼泪
写作背景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 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 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 武则天采纳 “逆党”株连而下狱,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逆党”株连而下狱,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陈子昂跟从武攸宜征讨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陈子昂跟从武攸宜征讨 武攸宜 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战争形势对唐王朝不利,武攸宜前军惨败, 契丹,在军中任参谋。当时战争形势对唐王朝不利,武攸宜前军惨败, 前军惨败 大营震动,人心惶惶。 大营震动,人心惶惶。 陈子昂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 陈子昂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 武攸宜进谏 出身亲贵而不懂军事的武攸宜非但不纳谏,反而恼羞成怒, 出身亲贵而不懂军事的武攸宜非但不纳谏,反而恼羞成怒,给了陈子昂 以降职为军曹的无理处分,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以降职为军曹的无理处分,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 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写下了 等诗篇。 等诗篇。
Hale Waihona Puke 二、满怀豪情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王安石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登临类的诗歌

登临类的诗歌

登临类的诗歌第一首《登鹳雀楼》唐朝·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在白日归山,黄河入海,人生黯淡、前路迷茫之时,如何解困,寻找出路?那就再向上突破,那就还可以看到夕阳,看到大海的模样。

第二首《登幽州台歌》唐朝·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投身幕府,但壮志难酬,虽登高,但找不到出路,贤君已没,圣君未出,何处垂钓文王?苍凉悲壮,千古难匹。

第三首《登金陵凤凰台》唐朝·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已离开,盛世不再。

只见历史辉煌如阿房一样不复存在,物是人非、朝代更迭,谁能永恒?大自然依然美丽如旧,山水炳焕,但一颗报君的心却无处安放,小人如浮云遮蔽了长安,真有陈子昂之悲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第四首《登高》唐朝·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叶萧萧,江水滔滔,就是诗人不尽的哀愁。

多年漂泊,一事无成,国家多难,生灵涂炭,孤寂登台,难遣悲伤。

人生失意,本可借酒浇愁,只惜年老多病,不得不暂停杯酒。

心中之苦,无处诉说,只能愁对秋风秋水。

第五首《登飞来峰》宋朝·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天纵英才,志得意满,不惧小人,因我已在高层。

年轻的才子,已成功预测自己的未来。

凭借什么?一者藏器于身,二者贤君在位。

第六首《题西林壁》宋朝·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几首诗中,标题没有写“登"的登临诗。

苏轼不仅登高,而且还题诗于壁。

世间真面目是什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为什么会如此?只因你没有跳出三界外,你还在五行中。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古代登临诗词主题精读 PPT课件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古代登临诗词主题精读 PPT课件

万方多难此登临
•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 • 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
舒展怀抱、怀古论今。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阅读登临诗
• 登临何处何时? • 目见何景何物? • 生发何感何思? • 为何生如此之思?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你推 测:从所见、所思可知,此 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内容?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 请推测:从所见、所思,可 知此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 内容
1、课本关于“背景”的注释—— • 王安石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任江宁知府(府治即今南京市), 此词大约作于此时。 2、请补充:此词写作背景——???

63、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64、有些事你是绕不过去的,你现在逃避,你以后就会话十倍的精力去面对。

65、只要有信心,就能在信念中行走。

66、每天告诉自己一次,我真的很不错。

67、心中有理想 再累也快乐

6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69、任何山都可以移动,只要把沙土一卡车一卡车运走即可。
பைடு நூலகம்

25、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於虚伪的过日子。

26、事不三思终有悔,人能百忍自无忧。

27、智者,一切求自己;愚者,一切求他人。

28、有时候,生活不免走向低谷,才能迎接你的下一个高点。

29、乐观本身就是一种成功。乌云后面依然是灿烂的晴天。

登临词二首

登临词二首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 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 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 袖,揾英雄泪!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 是直抒胸臆,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 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 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栏干 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干来 发泄。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 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把吴钩看了,栏干 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 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 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 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 他的知音。
同样是登临抒慨之作,陈亮的这首 《念奴娇.登多景楼》和他的挚友辛弃 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便显出 不同的艺术风格。辛词也深慨于“无 人会登临意”,但通篇于豪迈雄放之 中深寓沉郁盘结之情,读来别具一种 回肠荡气、抑塞低回之感;而陈词则 纵论时弊,痛快淋漓,充分显示其词 人兼政论家的性格。
水龙吟

对这首词中下面句子应怎样理解? “画图难足”: “漫嗟荣辱”:
眼前金陵美景,用画笔都难以完全
描绘出来。 长长地感叹伤嗟亡国者的耻辱。
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 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的深刻含义。
化用杜牧《泊秦淮》诗的成旬,情景与小杜诗大 体相近,而用意更为深刻警策,且极具含蓄美。“至 今”、“时时”,绝不是为了词律的需要而添加上去 的闲笔,而是最具表现力的直指朝廷积弊的投枪匕首。

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
写出了政治生活坎 坷,漂泊天涯,怀 才不遇的心情。
老病有孤舟。 这里,自己的孤寂与 上联的湖阔雄伟形成 鲜明的对比,愈益显 出自已的痛苦之情。
尾联: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
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诗人凭轩老泪横流的,不仅有感于自 已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 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 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到达岳 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 品,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 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 右耳已聋。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 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 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读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chè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步骤四:为何生如此之思?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 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苏轼
诗歌先写登楼所见,再写由此引起的身世 之感,亲朋音讯全无,自己一身病痛,惟剩一 条孤舟,然后由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 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 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 牵肠挂肚? 因而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 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 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tì sì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步骤一:登临何处何时?
首联: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
昔闻洞庭水,
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交代时间,
今上岳阳楼。
“岳阳楼”点明地点。
此联写人生暮年竟 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 能登上岳阳楼观赏 洞庭湖的美景风光。 又抒发早年抱负至今

高中语文 《登临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标准版文档

高中语文 《登临词二首》课件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标准版文档
第三页,共20页。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
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
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
错于闪闪江波之上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
第二页,共20页。
•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 (biéchuàng yígé)、非同凡响的杰作,写于 作者变法失败、被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 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 的情怀。
•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在南朝古都金陵胜地, 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 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 将其主旨点醒。
第九页,共20页。
念奴娇·登多景楼 南宋(nán sònɡ) 陈亮
• 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 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冈三面, 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树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 江山,管不到(bù dào)、河洛腥膻无际。正好 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 成宁问强对!
• 意在说明北宋一些(yīxiē)人并未吸取 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 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第八页,共20页。
请对这首词的艺术(yìshù)特色进行赏 析:
• 此词怀古讽今,用含蓄的笔法点出宋王朝潜 伏着很大的危机,表达了作者的忧国之情。 上阕借景抒情,用典贴切,既追忆历史往事, 又处处联系现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此词 不受当时绮靡风气的影响,笔力雄健,最后 用无知(wúzhī)商女还唱亡国之音作结,寓意 深远,开拓了词的境界。
第十三页,共20页。

选修《登临词二首》课件

选修《登临词二首》课件
千古凭高对 此 漫嗟荣辱
总领下片词意
用典:南北朝陈朝 亡国之君陈叔宝
人们登高吊古, 只是空叹兴亡
三、朗读:下片怀古,抒发感概
六朝旧事随 历史教训至今还没有引
流水
起当朝者应有的警惕
但寒烟衰草 凝绿 至今商女 时时犹唱
《后庭》遗 曲
借景抒情:抒 发悲叹之情
化用:再不醒 悟,必然重蹈
六朝的覆辙
·
念 奴 娇
登 多 陈景 亮楼
陈亮
陈亮(1143一1194),字同甫 (也写作“同父”),婺州永康(今 属浙江)人。学者称之为龙川先 生。一生没有做过官。宋光宗绍 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 授签书建康府(今南京)判官,未 赴任就去世了。他为人才气超迈, 喜谈兵,议论政治注重事功,思 想出入于王霸之间,
策略。他的《戊申再上孝宗皇帝
书》说:“京口连冈三面,而大
江横陈,江傍极目千里,其势大
略如虎之出穴,而非若穴之藏虎
也。天岂使南方自限于一江之表 而不使与中国而为一哉?”这就 是此词的写作背景。
一、朗读课文,理解这首词的主旨
这是一首政治色彩非常强烈 的登临词。写景、怀古都为议论 作准备,在议论中申明了自己鲜 明的政见,表现出抗敌报国的迫 切心情、坚定立场和昂扬斗志。
王安石是具有多方面成就的
杰出文学家。散文,他是“唐宋 古文八大家”之一,其文逻辑严 谨,辨理深透,笔力雄健,语言 简练,奇崛峭拔。诗,他是北宋 四大诗人之一。其诗长于说理, 精于修辞,也有情韵深婉之作, 风格道劲有力,有如其文。词, 所作不多,但不受前人绮靡风气 影响。
这首词在黄舁《唐宋诸贤
绝妙词选》中注有“金陵怀古” 的题目。有人考证这是编者根 据词意所加。但从词作的实际 看,是很切合这个题目的。这 词就是登临金陵而怀古,进而 伤今的。写作时间一般认为是 在作者罢相后退居金陵时,即 熙宁年间。

登临诗词(ppt文档可编辑修改)

登临诗词(ppt文档可编辑修改)
心头 • 登临诗词主要包含哪些主题?
• 1观沧海 5登飞来峰 2望岳 4相见欢 3登高
《观沧海》(曹操)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银河)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无限风光一望中
•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 对造化神奇的崇拜 • 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五、怀古抒情,表达作者对家 国的忧思
阅读登临诗
• 登临何处何时? • 目见何景何物? • 生发何感何思? • 为何生如此之思?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
情的诗词有别?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 景抒情的诗词有别?
• 1、无限风光一望中: • 2、喻理遣怀陶性情: • 3、山临绝顶我为峰: • 4、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 5、万方多难此登临:
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并借此 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
《登飞来峰》(王安石)
• 飞来山上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只因)身 在最高层。
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高则 • 心胸开阔 • 明理致知 • 脱尽尘垢,忘凡超俗
二、使作者心胸开阔,感 悟人生哲理(生死的思考) 或抒发自己的追求
《劝学》曰: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 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中庸》言:
•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汉书·艺文志》云:
•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 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 材知深美,可与图(政)事,故可 以为列大夫也。”
桂枝香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 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 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 河鹭起,画图难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届高三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三)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登临诗一、学习目标1.了解登临诗的意象和表达的情感。

2.用典。

二、学习过程(一)高考真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09江苏卷)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1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

(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

(4分)(二)登临诗的常见意象:流水,落叶,青山;常用手法:即景抒情,用典;常见意境:伤感,愁苦(三) 登临诗的常见情感:意象多数为物象,但也有特殊的,比如说“登临”,它是一个动作。

“登临”是常见且内涵丰富的一个意象,它构成唐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 (苏教版)所选的31首唐诗中,涉及到“登临”意象的就有滕王阁》《与诸子登岘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西塞山怀古》《九日齐山登高》等8首。

一般来说,登高(山)、登楼、登台(阁)都属于“登临”的范畴。

“登临”何以能成为意象?在这个动作之中,是否也包含着人的情感?常言道,“登楼必愁,登台必悲”,可见,是登临能触发人的悲愁——这一文学永远的情感主题的特点,使得它成为独特的意象。

然而,大家去登高山也好,登楼阁也罢,或是远眺美景以舒畅心胸,或是因循胜迹、追慕古人,大抵乘兴而来,当然也有本身愁思满怀而欲借登临一抒其内心郁闷的,却绝没有人会为了故意生发自己心中的愁苦而特意去“登临”。

那又为何常常会败兴而归,无愁生愁、愁上加愁呢?登临必到高处,到高处则视野广阔、一览无遗,胸襟为之开阔,无所阻碍,一种浩然之气顿时从中喷涌而出,从而获得某种期待的生命意义,正所谓“荡胸生层云”,可借此暂时从世间琐事中挣脱,无复辗转腾挪于其间。

故而登临初是兴致盎然的。

但伫立高处,人迹少至,在获得一份宁静的同时,也易将登临者的思绪拉入对自己生活、生命的思考之中。

原因在于,登上高处,看到天地的广阔、宇宙的无穷,联系自身,极易产生自我的渺小之感:登上高处,也极易感受到周围物体的细微的变化,于是感受到时间的邈远和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逝,常常让人思古人、追来者,发出生命短暂的慨叹。

所以,登临的结果往往是愁思满怀。

诗歌中登临的时间大多在春、秋季节。

并不是在夏、冬时分没人登临,而是因为春日之融融迟迟能触发登临者对自己境遇的感伤,暮春的阑珊之景也能引发登临者的伤春之感:而秋天的肃杀、萧条、凄凉,更是古往今来人们悲凉情感生发的主要季节背景。

春与秋,本身就是人们情思多发的时节。

"登临"意象包含的情感之多,构成了"登临"丰富的内蕴。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感怀身世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

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

又如杜甫《登高»,诗人本乘兴而登,却无端因夔州的辽阔之景而顿生艰难潦倒的困苦之情,再加上白发日多却因病断酒,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愁。

(2)思亲怀乡古人安土重迁,一般不轻易离家出门,一旦迫不得己而抛家离乡,则思亲怀乡之情将一直萦绕左右,那低回吟唱,真挚动人,也成为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戍边将士登临,伴随着他们思乡思亲之情的是对无休无止战争的厌恶:旅人登临,伴随着他们的是一颗四处飘零、疲惫不堪的焦灼之心,一种对精神家园的渴望和呼唤:思妇登临,伴随着她们的是独守空闺、亟盼夫归而不知其在何方的愁绪。

大凡登临思乡思人,或是送目远看却被青山、浮云阻隔、遮蔽,不能极望天涯:或是望尽天涯,那人却在天涯之外、杳不知其踪:诗人通过巧妙的构思,再加上精细的描绘,寄寓深沉的悲凉伤感之情。

(3)怀古伤今众多风云一时的历史人物,众多风云变幻的历史事件,都留下了印迹,面对着这些胜迹或残迹,后来的登临者怎能不怀古,怎能不对历史展开他们的思考?于是吊古伤今、感时抚事、忧国忧民的情绪油然而生。

他们或是因为那些残留的人文景观而感怀身世,发出钦慕古人、伤己遭遇的感叹,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即是如此:或是凭吊已经荒废的历史遗迹,探寻历史规律,发出兴亡之感,希望总结历史教训,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如此:或是面对残破江山,悲叹山间的破碎、历史的无情和局势的不可扭转,"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戴复古《江阴浮远堂》)即是如此。

(4)言志抒情有时登临(尤其是登高)不惟要耗费登临者的体力,更是考验登临者的精神意志。

经过登临的过程,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抒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

比如说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表现了他不畏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立志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通过普通的登楼过程,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以及高瞻远瞩的气魄,也道破了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李商隐在"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销雏竟未休"(《安定城楼》)中以凤凰自比,有力地表白了鲜明的处世态度,既是他登临的自负和抑郁情怀的深化,也是他通过登临送目抒写的崇高理想的小结。

当然,也有故作开阔之语的人,比如杜牧的"但将酩町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九日齐山登高》)中所表露的随安的旷达、豪爽是建立在"尘世难逢开口笑"基础上的,那种愁情是愈想排遣愈不能遣,情感是挣扎的。

当然,登临的内蕴并不止于上述几种,我们需要知道,登临,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其本身己经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组成部分(登高长期以来就是一种文化习俗) ,登临的心理历程也成为我国民族心理构建的组成部分,它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分不开了。

(四)表现手法用典:用典,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用典的目的就是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所谓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具体地说,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

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曹操《短歌行》一诗的最后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引用了“周公”的典故,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原文是:“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说的是周公为了招揽天下人才,一次沐浴要三次握着头发,一餐饭要三次把饭粒从嘴里吐出来,他担忧的是因自己接待贤士迟慢而失掉了人才。

诗人用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贤、礼贤下士之气度来勉励自己。

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

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

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即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

1.用事用典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爱用典故,常常一连使用数典,多数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有时也难免堆砌。

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③。

想当年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⑤,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⑥,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⑦,一片神鸦社鼓⑧!凭谁问,廉颇老矣⑨,尚能饭否?[注释]①、京口:江苏镇江市因临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

②、孙仲谋: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

③、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④、“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帅晋军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⑤、“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刘裕子刘义隆年号。

草草:轻率。

是说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以至惨败。

⑥、“四十三年”句:作者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南归,到写该词时正好为四十三年。

⑦、佛狸祠:魏太武帝拓拔焘小名佛狸。

他曾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立行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⑧、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⑨、廉颇:战国时赵国名将。

从注释上不难看出全词几乎始终在用典中展开。

词人借古讽今,批判了当时的掌权者韩侂(tuō)胄冒险北伐、妄图侥幸取胜的错误,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想建功报国而不能施展才略的悲愤心情。

这个主旨,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

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2.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