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阅读专题二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涵养创新的精气神素材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涵养创新的精气神素材

涵养创新的精气神(2016张家界改编)阅读下文,完成1~4题。

(10分)涵养创新的精气神李秦卫①最近,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收官,韩国围棋九段棋手李世石败给人工智能围棋程序AlphaGO。

对此,国人感受到了前沿技术创新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今年全国两会上,“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创新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

②创新从哪里来?首先就需要有那么一种生存与发展的紧迫感与危机感。

500年来,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迁移,背后的重要力量正是创新。

创新能力不足,“卖一台电脑只能赚一捆大葱钱,卖十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的故事就会不断上演。

看当下转型升级,谋长远富民强国,创新都处于核心位置。

当年,钱学森为让祖国“挺直腰杆子”,执着于“两弹一星”研制,立下卓著功勋。

焦裕禄为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宵衣旰食,在漫天风沙漫地碱的兰考创造出多种治沙新招。

从根本上说,正是这种报效祖国、发展国家的理想与抱负,使无数人焕发出执着创新的勇气与锐气,踏平坎坷以成大道。

③然而,创新之路上,失败是最亲密的伙伴,理想与热情往往会遭遇无数次失败的无情打击。

在相当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取决于这种抗打击能力。

大量科研创新的事例显示,科研创新的成功率仅为10%左右。

如果没有对190多次失败的无畏,屠呦呦怎么能提取到青蒿素?倘若不能善待一次次失败,诺贝尔如何能发明炸药?所谓大师,其实是失败最多的人。

创新是壮丽的探险,只有不惧困难和挫折,视失败为“在成功路上”,并以“失败虐我千万遍,我待创新如初恋”的精神砥砺前行,方有可能踏着失败拾阶而上,直至梦想的顶峰。

④“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当遭遇失败,创新者最希望得到“别泄气,当初我比你失败次数还多”的理解,最渴望获得“没事,咱查明原因从头再来”的支持。

宽容是一种智慧。

宽容失败,需要管理者摈弃“成王败寇”思维。

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失败的宽容度,决定着创新的成功率。

阅读 专题二 非文学作品阅读 一、非文学作品相关知识梳理 (三)议论性文本

阅读 专题二 非文学作品阅读 一、非文学作品相关知识梳理 (三)议论性文本

特点 分析 角度
举例
①概念明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判断和 推理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从逻辑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统编九上)中,“一切学问 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 常要抱怀疑的态度”中的“一切”着重强调“怀疑”对 于学问家的重要性。
特 表达观点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鲜明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统编九上)中的“要论中 举
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

他的筋骨和脊梁”。
概括 特 ①用比较抽象的词语来表达丰富的内容;②语言高度凝练。
性点 (简
举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统编九下)中的“读书足以怡 洁
的话,论证了无所事事的人很难有所成就的道理。
①真实:所举例子必须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这样才能具有
说服力。②典型:举例论证不在于所举事例的多少,而在于
所举事例是否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能否揭示问题的实
论 证 方 法
举 例 论 证
质。③新颖:论点和所举事例都要新颖,不能一味地列举很 多文章中已经用过的事例,比如谈到学习,就举古人头悬 梁、锥刺股的故事,难免让人感到乏味。④充分:充分不是 要求举例要多,而是要求所举事例能透彻、深刻地揭示论点 的内涵。如罗迦·费·因格《谈创造性思维》(统编九上)中,
特点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
生动 性、 形象

分析 角度
举例
从修辞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性、生动性和形象性。
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统编九上)中的“没有职业的 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 结果’的盗贼”,把没有职业的懒人比喻成蛀米虫、盗 贼,形象地告诉人们没有职业的懒人是万恶之首,是要 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

议论文专题考点二:论据课件

议论文专题考点二:论据课件

第三 部分
议论文习题讲授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与孔子说的“择其善者 而从之”有什么区分?(3分)
观点:择善而从最重要。(1分) 本文的“择善而从”指的是让所有 人幸福,扩大爱的范围。(1分) 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意思是 选择别人的优点来学习。(1分)
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论证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准确性、周密性 生动性、形象性
析问题
解决问题 总分式 并列式 递进式
2. 论据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目录 概 念 论据是用来证明观点、看法、态度的材料,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含义 一般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可靠的史实、确凿的数据等。
⑤择善而从,就是让爱目同忠录诚结合。对重大原则保持忠
诚的态度,事无巨细都有所遵循。缺乏忠诚因素的爱是油 滑。油滑难以持久地支撑局面,命运或早或迟会转过身来 惩罚油滑者本人。对自己的家庭、朋友、城市和人民要忠 诚,对故乡要忠诚,对纯洁无瑕的青春要忠诚,对祖国要 忠诚。对真理——没有矫饰的真理,符合正义的真理—— 保持忠诚。
4.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判断它最 合适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并简述理由。(3分) 【链接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 【链接材料二】1934年,长征路上,第三十四师师 长陈树湘为掩护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身受重伤, 不幸被俘后,抵制了敌人高官厚禄的诱惑,牺牲时 高呼:“告知你们,我永远是共产党员。”
举例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列举“四书”之一《大学》中的名言。
目录 考点 1 分析论据的作用 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判断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论据的作用。(相关 2. “论据”) 【答题模板】 [问法 1]选文举××的例子(引用××的话)有什么 作用? [答法]①答论证的论点;②答作用。 [问法 2]选文第×段运用的事例能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答法]①表明态度(一般是不能);②答事实论据的作用;③答删去后 的不足:不能充分论证中心论点/削弱文章说服力。

202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题真题及答案篇章一:探究网络科技对青少年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网络科技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网络科技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给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究网络科技对青少年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背后的原因与解决方案。

一、信息获取便利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轻松获取到大量的信息资源,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然而,信息的过载也使得他们面临着不能准确筛选、辨别信息真伪的难题。

因此,学校应加大对信息素养的教育,培养青少年正确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二、社交互动模式的改变网络科技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社交互动方式,如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

这使得他们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但同时,虚拟社交也带来了隐私泄露、沉迷网络等问题。

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教育他们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避免沉迷于虚拟世界。

三、学习方式的创新网络科技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方式,如在线学习平台、教育APP等。

这不仅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促进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发展。

然而,网络教育也面临着信息不准确、学习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学校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发展并合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确保学生能够受益于科技发展。

结论:网络科技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

因此,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和善于利用网络科技,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避免沉迷,培养良好的网络素养,以更好地适应当今数字化社会的发展。

篇章二:关于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研究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措施。

一、加强阅读能力培养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加强阅读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表达、思考等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第2单元 议论文阅读2 专题二 找出论据,明确原因1 专题精讲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训练第2单元 议论文阅读2 专题二 找出论据,明确原因1 专题精讲

专题二找出论据,明确原因专题精讲知识要点论据:是论证论点的材料。

它是被论点统率,为论点服务的,常用的论据有两种类型——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的事例或史实。

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1、对事实论据的分析。

事实论据的分析和判断一般没有困难,因为充当事实论据的事例必须是典型、确凿的事实,也就是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有代表性的、真实的事例。

这给我们的事实论据分析和判断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在分析和判断事实论据的时候,对概括性的事实论据却常常容易忽视,我们要加以注意。

2、对道理论据的分析和判断。

道理论据比事例论据的外在形式更具有鲜明性,只要是支撑论点的马列主义经典论述、名言警句、公理格言等都是道理论据,判断起来一般没有困难。

但是有两点需要注意。

①有些直接用作论点的道理,同时也充当具有自证作用的论据。

有些名言、谚语、公理、典章、法则等被直接用来充当论点,它往往具有自己证明自己的作用,此时,这个论点同时又具有了论据的作用。

例如《怀疑与学问》这篇课文开篇的程颐名言“学者先要会疑。

”张载名言“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需有疑。

”这两句名言就具有论点、论据兼用的作用。

②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

虽然引用名人名言能够构成道理论据,但是只有那些对论点具有理论支撑作用的引言才是道理论据。

例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课文中所引用的德国发明家古登贝尔和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所说的话就都不是道理论据,而是事实论据。

命题规律常见题型:①在文中找出论据并认识论据的类型;②分析论据的作用;③补写论据。

备考策略1.找论据的方法: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常规思路,应该先提出论点,再用论据进行论证。

因此,论据的位置似乎应该在论点的后边。

但是,文无定法,因此,先陈述事实,然后再生发出道理、引出论点的议论文也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河南2014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议论文2

河南2014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议论文2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2
孩子,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如果你 能向一个目标集中注意力,成功的机会将 大大增加。全心专注在你所期望的一件事 上,必如所期。祝你进步! 深爱你的父亲
(作者弗罗姆,有删改)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2
文章解构 【中心论点】专心地做好一件事,就能有所收益。
【论证思路】文章第①段提出“专心地做好一件事, 就能有所收益”的中心论点,第②段用研究发现的事 实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第③段列举名人事例论证成 功的人都是先确定明确的目标,然后专心朝这个目标 努力。 第④⑤⑥段分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做到专心。 第⑦⑧段更进一步论述了“专心地做好一件事”的好 处。
【针对训练】见面对面第154页《快乐者未必是拥有者》 第3题,第155页《放弃,是一种美德》第2题,第156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2
考点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4. 第⑦段中画线句子“把你决定去做的那件事当成是一大排 抽屉中的一个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 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 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而要将精力集中 于你已经打开了的那个抽屉。”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 作用?(3分)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2
考点2:补写论据 2. 请给第③段再写一个事实论据。(2分) 【答案及评分标准】示例:居里夫人致力于放射性元素的 研究,她专注于此,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现了镭并 分离出纯镭,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古今中外的事例 均可。事例1分,突出目标和专心1分,共2分)Biblioteka 专题二议论文阅读2
【思路归纳】本题考查理清文章思路,分析论证过程的 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细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研读第 ③到⑥段,第③段主要列举名人事例来论证成功的人都 是先确定明确的目标,然后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地朝这 个目标努力;第④段主要写自信心和欲望是人们专心的 主要因素;第⑤段写必须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思想集中于 你的欲望上才有助于目标的实现;第⑥段写了必须长期 专注于一件事,才能有更高的成就。通过对这4段内容 的 概括可理清作者思路:先列举——成功的人都先确定明 确的目标,然后专心朝这个目标努力——如何做到专心。

议论文阅读专题(二)-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人教版

议论文阅读专题(二)-学易试题君之每日一题君2019学年上学期九年级语文人教版

1中考频度:★★★★☆ ┇ 难易程度:★★☆☆☆【山东省临沂市2019学年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把目标立在心中张 涵①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每到春天,微信朋友圈总会被“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刷屏。

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人还不忘立下减肥的目标,为夏天“秀”身材做足准备。

②朋友圈“晒目标”“晒梦想”的现象屡见不鲜。

然而,这些曾经信誓旦旦写下的话,最后成功“变现”的又有多少?随着时间流逝,朋友圈不断被其他动态刷新,那些立下的誓言也被海量信息“拍”在了沙滩上。

③事实上,设定目标的意义不在于告知,而在于督促做事。

④社交媒体普及后,之前隐藏在舞台大幕后的日常生活有了展示的场地,朋友圈的“晒”文化也应运而生。

“晒目标”等现象作为印象管理的一种手段,不仅可以进行“自我展示”,凸显决心和毅力,还可以收获好友的点赞与支持,获得心理满足感。

然而,将目标公之于众,未必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有心理学家认为,当别人认可你的目标时,你脑海中会产生自己的目标已经实现了的幻觉。

⑤决定做一件事容易,真正动手去做却很难。

从“说”到“做”,是一个把想法转变成现实的过程,如果把这一过程看作是化学意义上的元素反应,那么自律则是这.场反应的催化剂。

曾经风靡朋友圈的“几个赞就读几本书”的集赞读书活动,唤起了公众关注,却唤不醒摒除喧嚣、安静读书的心;获得了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点赞,却没获得精神世界的食粮。

以为发朋友圈立目标就可以获得他人的监督,殊不知只有自己才能一直监督自己。

⑥当终于着手去实现目标的时候,却发现更难的是坚持不懈。

经常听到身边有人抱怨“今天加班,又没时间去跑步了”“今晚有个饭局,明天再读书吧”“今天出去逛街,改天再背单词吧”……但回过头仔细想想,一天中真挤不出一小时甚至半小时的时间为实现朋友圈立下的目标积累“跬步”吗?在追逐目标的道路上之所以会退缩、会妥协,是因为对实现目标的渴望并没有那么强烈。

有位大学教授曾要求他的学生每天读书30页,这样坚持一年下来就能读大约一万页,将50本书。

议论文阅读专题27篇含答案

议论文阅读专题27篇含答案

全国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议论文阅读专题(共27篇)目录1.为什么不读经典(彭程) (3)2.读书莫忘做笔记(汤欢) (5)3.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7)4.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9)5.快乐是一种能力 (11)6.儒雅之风 (13)7.做数字时代的“责任公民” (15)8.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16)9.谈孝(季羡林) (18)10.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张铁) (20)11.人,要有五识 (22)12.储蓄人生 (23)13.“看脸社会”的悲哀 (24)14.莫让手机电脑毁掉汉字书写的美好(苑广阔) (25)15.敬业与乐业 (26)16.谨防数字化痴呆症 (28)17.高贵的“低头”(陈鲁民) (29)18.谈沉潜 (31)19.“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32)20.玫瑰和胶囊(沈奇岚) (34)21.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35)22.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37)23.读书使人优美(毕淑敏) (39)24.从拴象说开去 (41)25.当你不是世界的中心 (42)26.今(李大钊) (44)27.让文明素养追上现代化的脚步 (45)1为什么不读经典(彭程)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

”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

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二) 测试(答案与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专题15 议论文阅读(二) 测试(答案与解析版)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2024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5 议论文阅读(二)(测试)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一、(2023·北京·模拟预测)阅读《当一匹被鞭打的马》,完成下面小题。

当一匹被鞭打的马禹正平①耕柱子是墨子的门徒。

一天,墨子授课时,一只小鸟停在窗外的柳树上婉转鸣啼,弟子们纷纷向外张望,耕柱子也随之瞅了一眼。

事后,墨子却单独严厉地责骂了他。

耕柱子感到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委屈,抱怨说:“我犯的错误并不比别人多,却遭到老师这样严厉责难。

”墨子听到之后,问他:“假如你要驾驭马和牛上太行山,你会选择鞭打马还是鞭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

”墨子又问:“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儿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这种能力是牛不具备的。

”于是,墨子告诉他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而不像牛,你值得批评呀!”其实,小到一家企业,大到一个国家,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也离不开这样的鞭策,有时是一句苛刻的责备,有时是一次严厉的惩罚,有时甚至是一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

①在个人的成长道路上,面对苛刻的责备,不要一味地觉得委屈,更不能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

应该感激愿意指责你的人,是他使你看到自己的不足。

试想,若不是关心你,期待你下次做得更好,怎么会批评你呢?正因为在批评者眼中,你是“值得被鞭打的马”,所以才会批评你。

因此,面对各种责备,应该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用行动来回报关心和爱护你的人。

①有时候,遭遇特别严厉的批评,说明你是一个可造之才,是一个值得帮助的人。

如果一遇到处罚,就极力进行辩解,只找客观因素,不找自身原因,一次两次还可原谅,次数多了,别人便会对你失去信心,你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的机会。

一个优秀人才的成长,必须经受住各种考验,忍受各种委屈,才能完善自我。

①有时候,遭遇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吹毛求疵,说明你已具备了相当的素质和能力,但还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而这些挑剔给了你一个臻于至善的机会,帮助完善你的人格、增加你的底蕴,使你每临大事有静气。

专题06 议论文阅读(二)重难点题型(原卷版)

专题06 议论文阅读(二)重难点题型(原卷版)

专题06议论文阅读(二)重难点题型(一)议论文知识点相关题型解题思路1.论据及其作用题型: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概括事实论据、分析论据的作用、根据论点,补充论据。

补充论据:(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补充论据要注意所选题材的一致性;注意所证明的论点的一致性;注意语境句式的一致性;注意所选题材古今中外的全面性问题;注意所选的一定是名人的事例或名言。

)2.论证的结构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分四种:总分式、层进式(递进式)、并列式、对照式。

题型:判断文章层次结构,这一类题牵涉到确定词语、句子、甚至段落在文中的次序,一般来讲,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与上下文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如通读整篇文章,常常会出现了“首先”、“其次”、“再次”这之类的关键词语,清晰的表现出这三段是层进关系。

3.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二)其他题型及解题思路1.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一是弄清这些词语本身有哪些含义,二是结合他们所处的上下文语境确定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三是理解词语对表达中心和阐明观点的作用(深层、比喻或引申)。

词语的指代这类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有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种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的;二是能从原文中找出指代内容的,这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视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2.理解画线句的含义解答这类题可以先看画线句句式有何特点,在分析该句的句意,最后从词序、句序排列及成语、修辞的运用等角度综合评价概述。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2024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议论文阅读文体知识梳理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道理论证 (引用论 证)(202
0.10)
定义 判断标志 答题模板
举例
①名人言论、道理、古语、谚语、俗语等。②多 用引号标明所引用的内容,如“某某曾说过”等。 “……说”“俗话说”、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引用……名言或格言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 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顾颉刚《怀疑与学问》:开篇引用程颐和张载的 名言,证明“学者要学会怀疑”。
1、2014. 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 13)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1)抓标志:判断动词“是”“不是”,能愿动词“应该”“必须”
判断中心
论点
“要”,连词“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2)位置四看:题目、开头、结尾、直接表述句。
(1)标题:标题即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 的位置
(2)开头: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举例 人在外和在家行为表现的例子,构成正反对比论 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比喻论证
定义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判断标志 “如”“好像”“是”等文字。一般都能找到本体和喻
体。 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 答题模板 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使论 证更加鲜明生动。 陶行知《创造宣言》:将“教育方法”比喻成“刀 举例 法”,把“教育对象”比喻成“石像”,以此来论述 “教育要培养人的创造力”的观点。
注意:引用论证属于道理论证的一种,就是引用诗句、名人名言等作为
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4.议论文的结构 引论(提出问题: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
基本 (解决问题:怎么办)。议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 形式 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原卷版)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解密(原卷版)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母题来源】2022年全国乙卷,第2题【母题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西方叙事作品的定点透视不同,中国传统叙事作品往往采取流动的视角或复眼映视式的视角。

流动视角的所谓流动,就是叙事者带领读者与书中主要人物采取同一视角,实行“三体交融”:设身处地地进入叙事情境,主要人物变了,与之交融的叙事者和读者也随之改变视角。

读《水浒传》的人可能有一个幻觉,你读宋江似乎变成宋江,读武松似乎变成武松,这便是视角上“三体交融”的效应。

中国古代句式不时省略主语,更强化了这种效应。

比如武松大闹快活林:武松一路喝过了十来处酒肆,远远看见一处林子。

抢过林子背后,才见一个金刚大汉在槐下乘凉。

武松自忖这一定是蒋门神了。

转到门前绿栏杆,才看见两把销金旗上写着“醉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的对联。

西方小说往往离开人物,从另一视角描写环境,细及它的细枝末节、历史沿革,以便给人物活动预先构建一个场景,如《巴黎圣母院》在描绘那座伟大的建筑时,就先用了数十页篇幅。

而这里的视角则几乎寸步不离地随武松的行迹眼光游动,武松看不到的东西,读者也无从看到。

游动视角不仅紧随人物眼光,也投射了人物性情,这只能是武松的眼光,他豪侠中不失精细,看清环境才动手;换作李逵恐怕就板斧一挥图个痛快了。

流动视角有时也采取圆形轨迹。

《水浒传》中杨志、索超大名府比武,采取由外向内聚焦的圆形视角;梁山泊军队攻陷大名府,采取由内向外辐射的圆形视角。

杨、索比武本身着墨不多,却写月台上梁中书看呆了;两边众军官喝彩不迭;阵面上军士们窃议,多年征战未见这等好汉厮杀;将台上李成、闻达不住声叫“好斗”;观战的诸色人物各具身份神态。

金圣叹的眉评甚妙:“一段写满教场眼晴都在两人身上,却不知作者眼晴乃在满教场人身上也。

作者眼睛在满教场人身上,遂使读者眼晴不觉在两人身上。

”流动视角妙处在于:看客反成被看客,着墨不多自风流。

杨志比武的描写,是在单纯中求洒脱;大名府陷落的描写,要在复杂中求专注,千头万绪由何处着手?叙事者心灵手捷,一下子捉住了梁中书遑遑然如丧家犬的身影和目光,举一纲而收拢千丝万缕。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方法帮
真真题题串串考考点点 课课时时突突破破一一
真题串考点 课时突破二
真题串考点 课时突破三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题型四: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1)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找到(提取)文章的中心论点。 (2)明确中心论点的位置,由此分析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A.若中心论点在开头语段,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引用故事或生动的比喻,提出中心论点;②
论点)。②注意分值:3分。 参考答案 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阅历与读书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意思对即可。共3分) 失分点 ①直接摘录文中原句,不加以归纳概括。 ②只答出“阅历”对“读书”的作用,或只答出“读书”对“阅历”的作用。 ③未答出对待“阅历”与“读书”的态度。 变式提问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问题? ③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④请从文中找出能作为中心论点的语句。 ⑤请为文章拟写一个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⑥下列选项中,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中心论点)?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方法帮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方法帮
真题串考点 课时突破一
真题串考点 课时突破二
真题串考点 课时突破三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阅历与读书[2014河南]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 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 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可见阅历对读书 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 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 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 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 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 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 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 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 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 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 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 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长 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 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 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第三部分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考点精讲及方法突破所讲考点题目涉及原文

第三部分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考点精讲及方法突破所讲考点题目涉及原文

第三部分专题二议论文阅读考点精讲及方法突破所讲考点题目涉及原文[2021江西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7分)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吴宝军明代诗人于谦在《观书》一诗中写道:“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确实道出了读书的乐趣。

如果说书卷是故人,那么其中的诗歌则胜过故人,她不仅多情,而且知心,是最易引起共鸣的最好的人生伴侣。

孔老夫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一语道出了诗歌的真谛。

她兴业,她耐看,她能群,她解怨。

用之则事业兴隆,观之则身心愉悦,修之则品格超群,知之则心气平和。

终人一生,哪里还能找到这样的伴侣?诗歌的美是独一无二的。

她是令人销魂的天籁,是令人沉醉的芳醪,是令人刻骨的相思。

好的诗词宛如画境又胜似画境。

月明风清之夜,吟诵“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幽静绝俗的图画舒展眼前,桂花飘落、山鸟啼鸣的天籁也仿佛穿越时空来赴约。

孤独寂寞之时,揽卷’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顿生“诚知此恨人人有”的共情之感。

徜徉在诗歌海洋中获得的美到极致的享受是不能从其他文学体裁中得到的。

“不学诗,无以言。

”在言谈中恰当地引用诗歌,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增加演说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多次引用诗词。

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长风破浪会有时”,表达对未来充满信心;在中央党校讲话时引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发表演讲时,他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比喻中韩关系发展会有新机遇、新境界,引起韩国民众的强烈共鸣;等等。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慰问走访时,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

中国是诗的国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议论文阅读专题二——论点、结构一、阅读《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完成1—4题。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

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

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

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已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

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

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④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

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

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

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

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证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3.缺乏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例并说说其危害。

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

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二、阅读周国平《要成为你自己》,完成5—8题。

①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

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

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

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②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

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

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③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

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④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已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

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

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在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没有冤枉他。

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了。

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⑤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答案。

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

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

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

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

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

如果你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⑥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

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5.本文阐述的中心论点是什么?6.第④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这句话怎样理解?7.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8.文章通篇用“你”“你们”这一称呼,这样有什么表达效果?三、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9—12题。

⑪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⑫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

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⑬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

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

掌声稀稀落落。

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

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⑭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⑮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

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⑯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⑰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

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

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

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⑱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⑲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

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

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⑳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⑴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

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⑵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

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9.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10.第⑰⑱两段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从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⑴段告诉我们生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明了欣赏别人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11.第⑨段中加点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惧”有什么不同。

四、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3—17题。

①时代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新型人才。

②当前的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首先应当是最具创意和活力的。

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而又有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他们充满探索欲、求知欲、进取欲,具有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的勇气和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意志和毅力。

回溯科学史,没有对托勒密宇宙体系的背叛,哪来伟大的哥白尼变革?没有对亚里士多德物理理论的怀疑,哪来伽利略在运动学上的重大变革?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超越,又怎么会有爱国斯坦的相对论?③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及人文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适应性需求日益增强,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也应当是多功能的。

他们不仅一专一能,而且多专多能,具有多才多艺的特点。

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熔铸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多媒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尤其是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人才。

④经济全球化时代,既充满激烈竞争,又亟待协调与合作,人们要求创新型人才还应当是善于协作的。

他们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兼容并包的胸怀和团队拼搏的精神,他们善于在传统与现实、历史与未来、科学与人文、理论与经验、思想与实践、精神与效益、个人与社会等等关系之间,不断地进行协调,化解矛盾,防止内耗,同心协力应对各种严峻的挑战。

这样,才有可能赢得机遇,竭尽潜力,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13.根据全文内容,在第①段的横线处补入准确的文字,使第①段成为全文的中心论点。

时代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创新型人才。

14.下面一句话是从文中抽出的,它的位置应当在第__________段的末尾。

早在十多年前,日本就提出“四合一”人才计划,要求培养有“科技内涵、艺术气质、经贸才干、外语本领”的人才,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类社会活动全球化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