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教学内容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课程名称:经济学基础授课对象:大学本科生教案编写人:[教师姓名]教案审核人:[审核人姓名]教案编写日期:[日期]一、课程概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决策制定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本门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入门,并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领域;2. 掌握供求关系、边际分析、成本与效益等经济学基本原理;3. 理解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对经济的影响;4. 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1. 第一章:经济学导论- 介绍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方法;- 探讨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在决策制定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2. 第二章: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解释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和价格调节;- 探究边际分析的概念和应用;- 介绍成本与效益的比较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问题解析3. 第三章:市场结构与市场失灵- 分析市场结构与市场效率的关系;- 研究垄断、寡头垄断和竞争性市场的区别;- 探讨市场失灵的原因和后果。
教学方法:讲授+小组讨论4. 第四章:政府与市场- 掌握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目的;- 了解政府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中的作用;- 分析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案例分析5. 第五章:经济增长与发展- 研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概念和测度;- 探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 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
教学方法:讲授+学生报告四、教材和参考书目教材:- 《经济学原理》(作者:曼昆)参考书目:- 《经济学概论》(作者:萨缪尔森)- 《经济学导论》(作者:布鲁尔)五、评估方式1. 课堂小测验:根据每章内容设计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作业:布置章节练习题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经济学基础课程
经济学基础课程经济学基础课程是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非经济学专业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文将从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定义、内容、重要性和学习方法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定义经济学基础课程是指介绍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市场交易,如供求关系、价格理论、生产成本等;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体经济运行和政策调控,如国民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
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稀缺性、机会成本、效率、公平等。
2.微观经济学:如市场需求与供给、价格理论、生产成本、市场结构、企业行为、消费者行为等。
3.宏观经济学:如国民收入与生产、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
4.经济学方法:如经济学模型、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等。
三、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程,也是非经济学专业学生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要课程之一。
具体来说,经济学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深入学习经济学奠定基础。
经济学基础课程是经济学专业的门槛,为学生深入学习经济学课程打下基础。
2.提高经济意识和经济素养。
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经济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培养经济意识和经济素养。
3.为职业规划和就业提供帮助。
经济学是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学科,学习经济学基础课程可以为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提供帮助。
四、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概念、重点和难点。
经济学基础课程中有很多概念、重点和难点,要注重理解和掌握,避免死记硬背。
2.积累案例和实践经验。
经济学基础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可以通过积累案例和实践经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3.多维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定义、基本概念和原理。
2. 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价格机制等基本经济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资源、需求、供给、市场、竞争等。
2. 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市场结构、价格机制等。
3.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国民收入、通货膨胀、失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经济学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热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二课时:供求关系与市场均衡3. 第三课时:价格机制与市场失灵4. 第四课时: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5. 第五课时: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五、教学评价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六、教学内容(续)4. 宏观经济学主要内容(续):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等。
七、教学方法(续)1. 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现象,深入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原理。
2. 数据解析法:分析宏观经济数据,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以增强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
八、教学安排(续)1. 第五课时: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 第六课时:国民收入与经济增长3. 第七课时:国际贸易与经济全球化4. 第八课时:宏观经济政策分析5. 第九课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九、教学评价(续)1.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分析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
2. 经济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宏观经济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期末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经济学基础》课程设计
《经济学基础》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市场、资源等。
2. 学生能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如边际效应、机会成本、市场均衡等。
3. 学生能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历程及当前经济形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能力。
3. 学生能运用图表、数据等工具进行经济学分析,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经济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经济行为习惯。
3. 学生能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未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经济学基本概念:介绍市场、供求、价格、资源等基本概念,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石。
2. 经济学原理:讲解边际效应、机会成本、市场均衡等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
3. 经济学分析方法:教授图表、数据等经济学分析工具,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4. 我国经济发展概况:介绍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现状及未来趋势,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5.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章节进行组织,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章:经济学基本概念(第1-2节)2. 第二章:经济学原理(第3-4节)3. 第三章:经济学分析方法(第5-6节)4. 第四章:我国经济发展概况(第7节)5.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第8-9节)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程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经济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1、稀缺性: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不是指物品和资源的绝对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的,即相对于人的无穷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和物品也是不足的。
2、选择:所谓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来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欲望。
3、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4、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单个经济单位是指居民户、厂商和单个产品市场等。
5、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及其相互关系。
6、均衡分析:均衡分析是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是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力量的状态。
7、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产生于15世纪,终止于17世纪中期,其代表人物包括英国人约翰•海尔斯、托马斯•曼,法国人安•德•孟克列钦和德国人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等。
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①认为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②一国财富的来源主要依靠对外贸易,即社会财富主要来源于流通领域;③增加社会财富的方法就是扩大出口,限制进口;④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即利用国家的力量限制进口,增加出口,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8、需求: 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周、一月、一年等),在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9、需求规律: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这就是需求规律。
10、供给:供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个人或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案教案:经济学基础课程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经济学的基础认识,并培养其应用经济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分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经济系统、市场机制及其运行规律,并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支领域。
2.掌握经济学思维和分析方法,培养经济学意识。
3.理解和应用供给与需求理论,解读市场运行机制。
4.学习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认识宏观经济运行及政策调控。
5.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经济学基本概念与分类(1)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2)经济学的分类与分支领域(3)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2.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1)供给与需求理论a.需求的决定因素与需求曲线b.供给的决定因素与供给曲线c.市场均衡与价格决定d.价格弹性与收入弹性(2)市场结构与竞争a.完全竞争市场与价格决定b.垄断市场与市场失灵c.垄断竞争与寡头垄断市场3.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1)国民经济核算a.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测算方法与意义b.常用经济指标的计算与解读(2)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a.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与模型b.经济周期及其特征(3)货币与金融市场a.货币的职能与货币供求关系b.金融市场的组成与功能(4)就业与失业a.就业与劳动力市场b.失业的类型与影响因素(5)通货膨胀与政府调控a.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影响b.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与目标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授课法:结合案例分析、图表解读等方式进行生动讲解。
2.讨论与研究:安排小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实践与实例:引导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4.课堂练习与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和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5.个性化指导:提供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与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2.课程英文名称:Eeconomics Foundation3.课程类别:必修4.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二、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抽象和概括。
它所涉及的原理、定律和理论,是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系统反映和描述,是其它相关专业经济理论精华的浓缩。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解和掌握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规范,就成为每一个致力于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和决策,以及经济理论研究实际工作者和学者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个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所必须学习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所以,着眼于培养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思维,服务于“实用性”的理论知识的普及性介绍,是我们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1. 第一章西方经济学概述(3学时)教学内容:经济学的定义、基本假设与研究方法,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经济学,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教学重点:经济学的前提稀缺性;实证方法与规范方法。
教学难点: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
2. 第二章供求与局部均衡(3学时)教学内容:需求和供给,局部均衡的决定,政府干预与市场均衡,弹性概念、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他弹性等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需求、供给及均衡价格的概念,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等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基本原理。
教学重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教学难点:需求与需求量的变动,供给与供给量的变动。
3.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6学时)教学内容: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能够用基数效用理论和序数效用理论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能够用消费者均衡理论推导需求曲线和恩格尔曲线;并能够用替代效应理论和收入效应理论分析正常商品、低挡品和吉芬商品需求曲线的形状。
《经济学基础》教学大纲
《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经济学基础英文名称:Essentials of Economics课程代码:0901002;09010002授课专业:全校非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开课单位:管理与经济学院开课学期:二年级上学期、下学期;一年级下学期(卓越班)学分/总学时:1/16 理论学时:16实验学时: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二、课程简介1、《经济学基础》的学科特点:《经济学基础》是全校性公共必修课,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各行各业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能够利用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科学决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因此本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大部分学生已基本了解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因此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
2、《经济学基础》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经济学基础》是经济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为财经管理类各专业开设的基础理论课程,是一门公共必修课。
它在整个经济类课程中处于基础的地位,为财经类各专业学生准备经济学科方面的基础知识,为他们以后学习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为针对非经济管理类的各专业开设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原理与理论为基础,建立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经济现象的理解能力,力争达到能够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经济问题分析能力。
3、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采用全校统一考试,在最后一次课上随堂完成。
学生总评成绩为60分即为合格,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40%)和期末试卷成绩(占60%)组成。
其中,个人平时成绩包括三个部分:考勤、平时个人作业成绩、课堂讨论成绩。
五、参考教材和资料:[1]叶德磊.西方经济学简明原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曼昆.经济学基础(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梁小民.西方经济学基础教程(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袁志刚.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许纯祯,吴宇晖,张东辉. 西方经济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6]胡春田,巫和懋,霍德明,熊秉元.经济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到了多少收益。
1.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33.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西.34. 自然垄断: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2.比较优势: 舍弃一种产品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时,这个行业是自3.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然垄断。
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35. 价格歧视:是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4.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品的经营做法,尽管对两个顾客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
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36. 收入效应:是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到更高5.供给定理: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37. 替代效应:是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6.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不同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引起的消费变动。
7. 正常物品:当收入增加时,该物品的需求会增加。
38.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个经济收入和支出的衡8. 低档物品:当收入减少时,该物品的需求会增加。
量。
9. 替代品: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需求量减少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10. 互补品: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39.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的比率需求量增加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品。
乘以100 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11.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40. 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反应程度的指标。
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12.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41.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是经济学基础课程,旨在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经济思维方式,了解经济运行规律,掌握经济分析方法,为后续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弹性等经济学基本分析工具;3.了解市场失灵、政府干预等经济学现象和政策;4.培养经济思维方式,提高经济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经济学基本概念1.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3.经济学的分类和发展历程。
2. 市场供求关系1.需求的概念和需求曲线;2.供给的概念和供给曲线;3.市场均衡和价格形成。
3.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1.市场失灵的原因和类型;2.政府干预的目的和手段;3.政府干预的效果和局限。
4. 弹性和成本1.弹性的概念和分类;2.弹性的影响因素和应用;3.成本的概念和分类;4.成本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考试和作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估,考试占总评成绩的70%,作业占30%。
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
作业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论文等。
六、参考教材1.《经济学原理》(曼昆著);2.《微观经济学》(班克斯著);3.《宏观经济学》(曼昆著);4.《经济学》(萨缪尔森著)。
七、教学进度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第一课时经济学基本概念讲授、案例分析作业第二课时市场供求关系讲授、案例分析作业第三课时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讲授、案例分析、讨论作业第四课时弹性和成本讲授、案例分析作业第五课时复习与总结讲授、讨论考试、作业八、教学反思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经济分析能力。
但是,本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内容过于简单,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性等。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经济学基础》教材的第五章第一节,主要讲述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具体内容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定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知道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2. 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2. 教学重点: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经济学基础》、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供需关系。
2. 知识讲解:介绍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关的例题,如市场竞争对价格的影响。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竞争策略。
7. 板书设计: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内容,解释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
2. 答案: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价格机制是指在市场竞争中,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供求机制是指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供应与需求相互制约,形成价格。
竞争机制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等方式,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知识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其运行机制。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要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1.稀缺性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2.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3.效率社会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的特性4.平等在社会成员中平等地分配利益的特征5.理性为了达到目标而尽可能系统性地做到最好6.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7.边际变动对现行计划的增量调整8.激励某种引起人行动的东西9.市场经济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10.产权一个人拥有并使用稀缺资源的能力11.看不见的手利己的市场参与者可以不知不觉地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原理12.市场失灵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状况13.外部性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影响的状况14.市场势力一个人或一群人不适当地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15.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的情况16.生产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17.通货膨胀物价总水平的上升18.经济周期经济活动的波动第二章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1.科学方法客观地建立并检验结论2.经济模型基于假设对现实的简化3.循环流向图表示物品和劳务、生产要素及货币支付在家庭和企业之间如何流动的经济图形4.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和资本这类投入5.生产可能性边界一个图形,表示在可获得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经济可以生产的产量组合6.机会成本得到某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7.效率从可获得的资源中得到最大产量8.微观经济学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如何相互交易9.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现象10.实证表述世界是什么样的表述11.规范表述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表述第三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1.市场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买者与卖者组成的一个群体2.竞争市场有许多买者和卖者、以至于每一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3.垄断只有一个卖者的市场4.需求量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一种物品的量5.需求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6.需求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表格7.需求曲线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图形8.正常物品在其他情况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物品9.低档物品在其他情况不变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减少的物品10.替代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增加的物品11.互补品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量减少的物品12.供给量卖者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一种物品的数量13.供给定理一种观点,认为在其他情况相同时,当一种物品价格上升时,这种物品的供给量增加14.供给表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表格15.供给曲线表示一种物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关系的图形16.均衡价格达到使供给量等于需求量水平的状况17.均衡价格使供给量和需求量平衡的价格18.均衡数量均衡价格时的供给量和需求量19.过剩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状况20.短缺需求量大于供给量的状况21.供求定理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物品的价格的调整都会使那种物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达到平衡第五章弹性及其应用1.弹性衡量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之一的反应程度的指标2.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该物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3.富有弹性当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之一的反应程度做出相当大的反应时4.缺乏弹性当需求量或供给量对其决定因素之一的反应程度做出微小的反应时5.总收益买者支付的量或卖者得到的量,用价格乘以销售量来计算6.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反应程度的指标7.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物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8.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的供给量对该物品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9.正常物品以正收入弹性为特征的物品10.低档物品以负收入弹性为特征的物品第六章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1.价格上限一种物品可以销售的法定最高价格2.价格下限一种物品可以销售的法定最低价格3.税收归宿税收负担在市场参与者中分摊的方式4.税收楔子在征税之后买者支付的和卖者得到的之间的差额第七章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1.福利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如何影响经济福利2.支付意愿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支付的量3.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其实际支付的量4.成本为了生产一种物品,卖者必须放弃的一切东西的价值5.生产者剩余向一种物品卖者支付的量减去成本6.效率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的总剩余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特征7.平等福利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公平性8.市场失灵一些无管制的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第十章外部性1.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不利影响时的情况2.正外部性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有利影响时的情况3.负外部性当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有不利影响时的情况4.社会成本私人成本与外部成本之和5.外部性内在化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6.矫正税为引导私人决策者考虑由负外部性造成的社会成本而征收的一种税7.科斯定理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达成协议,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8.交易成本在谈判和实施过程中的成本第十二章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1.排他性一种物品具有的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的特征2.竞争性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将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使用的特征3.私人物品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4.公共物品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5.公共资源有竞争性但无排他性的物品6.自然垄断生产有排他性但无竞争性的物品的企业7.搭便车者得到一种物品的利益但避开为此付费的人8.成本-利益分析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利益的研究9.公地悲剧一个寓言,说明从整个社会角度看,为什么公共资源的使用超过了其合意水平1、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部分,它分析像消费者?厂商和资源所有者这些个体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与之相反,它分析像国内总产品这样的经济总体行为)11、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第一章: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对经济学产生初步的认识。
2. 教学内容:a.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b. 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c.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d.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经济学家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学生讨论c. 案例分析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著名经济学家的主要贡献。
二、第二章:供需分析1.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供需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和市场均衡,能够运用供需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内容:a. 需求分析:需求的概念、需求曲线、需求弹性b. 供给分析:供给的概念、供给曲线、供给弹性c. 市场均衡: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d. 市场变动: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市场均衡的影响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实验:模拟市场交易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供需变动的实际案例,运用供需理论进行解释。
三、第三章:消费者行为与生产者行为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特点,掌握边际效用理论、生产要素组合原理等。
2. 教学内容:a. 消费者行为:边际效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b. 生产者行为:生产要素、生产可能性、生产要素组合c. 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固定成本、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成本d. 成本效益分析: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具体案例,运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4. 课后作业: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不同行业生产要素组合的实例。
四、第四章: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不同市场结构的特点,掌握竞争策略及其应用。
2. 教学内容:a. 完全竞争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市场均衡b. 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价格歧视c.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竞争策略d. 完全垄断市场:市场特点、企业行为、公共政策3. 教学活动:a. 课堂讲解b. 图形演示c. 学生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竞争策略4. 课后作业: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竞争案例,运用市场结构与竞争策略理论。
经济学基础名字解释总结
名词解释1.需求:一种商品的需求函数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2.的该商品的数量。
3.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商品的需求曲线:根据需求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需求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5.供给: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够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6.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7.商品的供给曲线:根据供给表中商品的不同价格—供给量组合在平面坐标图上所绘制的一条曲线。
8.均衡:最一般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9.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10.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
11.弹性:一般来说,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我们就可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12.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化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13.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4.需求的价格弧弹性: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简单的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15.需求的价格点弹性: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
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替代品:如果两种商品之间可以互相代替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2.比较优势: 舍弃一种产品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3.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较少,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4.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5.供给定理 : 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6.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7. 正常物品:当收入增加时,该物品的需求会增加。
8. 低档物品:当收入减少时,该物品的需求会增加。
9. 替代品: 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10. 互补品: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增加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品。
11.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2.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3.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4. 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 最高 价格。
15. 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 最低 价格。
16. 税收归宿: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17.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8. 生产者剩余: 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9. 无谓损失 :是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
20. 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
21. 弹性: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化的反应程度。
22. 企业为购买交易成本: 是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23. 私人物品:在消费中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 的物品24. 公共物品:在消费中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25. 公有资源:在消费中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的物品 26. 自然垄断: 在消费中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的物品 28. 可变成本:是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 的成本。
经济学基础教案完整版
03
国际经济学前沿动 态
如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规则重 构、数字货币与国际金融等最新 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的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03
树立正确的经济观念,尊重市场规律,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
发展。
课程安排与时间
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导论、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包含若干章节和知识点。
课程时间
本课程共计36学时,每周3学时, 共12周。具体上课时间和地点由学 校安排。
生产者均衡
研究生产者在既定成本下如何实现产量最大化,或在既定产量下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的问题。
市场结构类型及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
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资 源可以自由流动,信息是完全的。在完全竞争市场 上,每个厂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市场价格由整个 行业的供求决定。
垄断竞争市场
市场上存在较多的卖者,产品具有差异性,厂商具 有一定的定价权。垄断竞争市场既有竞争又有垄断 因素,是一种介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 结构。
均衡价格理论
分析市场供求力量如何决定商品 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以及市
场失衡时的价格调整机制。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效用理论
研究消费者如何在有限的收入条 件下,通过选择不同商品组合来 实现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最
大化。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阐述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 的增加,其从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 中所获得的效用增量是递减的。
01
经济全球化趋势
阐述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的变革。
02
反全球化思潮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经济学基础》教案
《经济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2、使学生掌握供求关系、市场均衡等基本原理。
3、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需求与供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2)市场均衡的形成和变动。
2、难点(1)弹性理论的理解和应用。
(2)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0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如商品价格的变动、市场上商品的供应与需求等,从而引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重要性。
2、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约 30 分钟)(1)讲解经济学的定义,强调其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以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学科。
(2)介绍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3)解释机会成本、边际分析等重要概念。
3、需求与供给(约 40 分钟)(1)需求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定义需求,即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分析影响需求的因素,如商品自身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偏好、相关商品价格、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以具体商品为例,如汽车,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需求。
(2)供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定义供给,即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
分析影响供给的因素,如商品自身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水平、相关商品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等。
以农产品为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供给。
(3)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画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直观展示价格与需求量、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解释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和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原因。
4、市场均衡(约 30 分钟)(1)市场均衡的定义及形成当市场上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达到均衡状态,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对应的数量称为均衡数量。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1.经济学: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分配有限资源来满足有限需求的社会科学。
它研究了社会经济系统如何运作,以及社会如何利用资源来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
2.供求:供求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市场中的供应和需求。
供应指的是企业或个人提供的商品或服务,而需求则指消费者对这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
3.消费者行为:消费者行为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所采取的行为。
它涉及消费者的决策过程,以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的行为和偏好。
4.生产函数:生产函数是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企业用来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技术函数。
它描述了企业如何使用资源来生产商品或服务,以及企业如何最大化其生产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基础(名词解释)
1.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2•比较优势:舍弃一种产品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机
会成本。
3•绝对优势:生产者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投入
较少,就说该生产者在生产这种物品上有绝对优势.
4. 需求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对该物品的需求量减少的观点。
5. 供给定理: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供给量增加的观点。
6. 供求定理:任何一种物品价格的调整都会使该物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平衡。
7. 正常物品:当收入增加时,该物品的需求会增加。
8. 低档物品:当收入减少时,该物品的需求会增加。
9. 替代品: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物品的需求量减少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替代品。
物品的需求量增加时,这两种物品被称为互补
品。
11. 需求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2. 需求收入弹性:衡量一种物品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3. 供给价格弹性:衡量一种物品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程度的指标。
14. 价格上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高价格。
15. 价格下限:可以出售一种物品的法定最低价格。
16. 税收归宿:是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方式。
17.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
18. 生产者剩余:卖者出售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去其生产成本。
19. 无谓损失:是市场扭曲(例如税收)引起的总剩余的减少。
20. 外部性: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
21. 弹性:衡量买者与卖者对市场条件变化的反应程度。
名词解释:10.互补品: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下降引起另一种
补偿的影响
22. 企业为购买交易成本:是各方在达成协议与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
23. 私人物品:在消费中既有排他性又有竞争性的物品
24. 公共物品:在消费中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
的物品
25. 公有资源:在消费中有竞争性但没有排他性
的物品
26. 自然垄断:在消费中有排他性但没有竞争性
的物品
28. 可变成本:是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29. 边际成本(MC):衡量额外一单位产量所引
起的总成本的增加。
30. 总成本:企业为购买投入品所支付的货币
量。
31. 总收益:企业从销售其产品中得到的货币
量。
32. 平均收益:告诉我们企业从销售的普通一单位中得到了多少收益。
33. 边际收益:是增加一单位销售量引起的总收益变动。
34. 自然垄断:当一个企业能以低于两个或更多企业的成本为整个市场供给一种物品或劳务
时,这个行业是自然垄断。
35. 价格歧视:是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尽管对两个顾客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
36. 收入效应:是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移动
到更高或更低无差异曲线时所引起的消费变
动。
37. 替代效应:是当一种价格变动使消费者沿着一条既定的无差异曲线变动到有不同边际替代率的一点时所引起的消费变动。
38.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经济收入和支出的衡量。
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
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39. GDP平减指数:是用名义GDP与真实GDP 的比率乘以100计算的物价水平衡量指标。
40. 消费物价指数(CPI):是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标准。
41. 货币:是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42. 货币在经济中有三种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
位、价值储藏手段。
43. 货币流动性:是一种资产可以兑换为经济中交换媒介的容易程度。
44. 通货:是公众手中持有的纸币钞票和铸币。
45. 通货膨胀: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
超速通货膨胀是极高的通货膨胀率。
46. 贸易政策:是直接影响一国进口或出口物品与劳务的政府政策.
47. 科斯定理:是认为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他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的一个命题。
48. 矫正性税收:是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
也叫做庇古税.
49. 成本一收益分析:是比较提供一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的研究。
50. 显性成本:是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51. 隐性成本:是不需要企业支出货币的投入成本.
52. 经济利润:为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包括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
53. 边际产量:生产过程中任何一种投入的边际产量是增加一单位投入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54. 有效规模是使平均总成本最小的产量.
55. 固定成本:是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的成本.
56. 沉没成本是已经发生而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57. 价格歧视:是以不同价格向不同顾客出售同一种物品的经营做法,尽管对两个顾客的生产成本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