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合集下载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

用社会学理论分析越轨行为在社会学的领域里,但凡不符合群体、社会标准、社会期盼的行为都可以看成越轨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指违反教育标准的行为,从类型上,可详细划分为违法行为,违警行为及违规行为,其中违法行为是越轨行为的极端形式,违法行为是指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法惩罚的行为;违警行为介于违法行为与违规行为之间,是违反社会治安及公共秩序的行为,比方违反交通规那么、寻衅滋事、**酗酒等,紧要的违警行为有可能转化为违法行为;违规行为是指超越或违反某些详细规章制度和办事程序的行为,也包括一些不符合社会传统习惯和道德标准的行为,因此违规行为又叫做偏差行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越轨。

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网络媒体的迅猛开展,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例子数不胜数:比方2021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藏尸案,2021年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成励手持菜刀砍死教授程某案以及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撞车后**行凶案。

血的事实赤裸裸地反映出了这些有着较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对生命的极大漠视,道德品质的紧要缺失以及法律意识的冷淡。

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缘由探析大学阶段是人作为个体,心理开展进入断乳期的关键阶段,出现依靠性和独立性共存的现象,他们目标增多,但时间精力的有限性,致使许多目标难以实现。

一旦通过合法的手段无法促使目标实现,便会出现社会失范现象,默顿认为:所谓失范,就是在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而对于这种情形的一个共同的反响,就是越轨行为,即用不符合社会标准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

①大学生采纳非制度化的手段以期实现自己的目标的方式就是社会越轨行为。

分析导致大学生越轨行为背后产生的缘由主要有:〔一〕学校教育内容及学校管理工作滞后我国高校长期实行一模一样的、流水线式的教育,僵化无趣的教育内容和简洁生硬的教育手段,使许多学生缺乏志向,厌学心情紧要。

同时学校管理工作也不够科学和人性化,效劳工作时时不能到位,对一些问题的处理也很难做到真正的公允,学生心理出现落差,假如再没有适当的宣泄方式,就会出现许多人生观、价值观偏差,心理的失衡甚至障碍,进而导致越轨行为的发生。

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

手段不一致失范越轨行为社会学

社 会 学
2.社会控制的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各组成部分 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 的状态 ; (2)维持正常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 成的社会结构,形成了该条件下的正常生活形态; (3)促进社会发展:谋求社会发展必须以一定程 度的社会稳定为前提,必须保证社会基本秩序。
社 会 学
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
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由国家政权保证并强 制执行的行为规则。现代社会,法律是最权威、最严厉、 最有效、最普遍的社会控制手段。 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1)法律的至上性和不可 侵犯性:法律以国家政权作后盾,由司法机构作保证; 2)法律的严肃性:法律规定非常严明,对违法行为度 量明显,违法必究;3)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法律一 经制定和实行就对全体国民普遍适用。
社 会 学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1)正式控制也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 较成型的、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即主 要是用文字形式表达的、依照某种程序正式发布的社会规 范。如法律、规章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成员利 益的分化与多元化、社会异质性的增强,正式控制特征: 正规化、普遍化,它在控制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 (2)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 人们的控制方式,即群体中道德、信任和群体压力或者社 会舆论等一类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能感觉得到的手段来约 束社会成员。
适应类型文化目标合法手段举例顺从型认同认同想发大财通过上大学热门专业到大公司就职努力工作达成创新型认同不认同想发财但上大学太难努力工作太慢抢银行或贪污比较容易形式主义不认同认同不认为发财是重要的事情做没有兴趣的工作虽然不喜欢但还是认为跟其他人一样比较好退缩型不认同不认同退出社会生活活在自己的世界吸毒酗酒反抗型不认同不认同创新不喜欢社会的旧目标热衷社会运动社会改革默顿的偏差行为的适应方法急剧的社会变迁社会失范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目标手段不一致越轨行为3亚文化群体论亚文化群体

越轨的名词解释社会学

越轨的名词解释社会学

越轨的名词解释社会学
越轨在社会学中是指个体或群体超越或违背社会规范、道德或行为准则的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是违法犯罪、道德败坏、不正当的或不受接受的。

越轨的行为常常被视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引起社会的不满、不安和混乱,破坏社会秩序和价值观。

越轨的行为可以有很多形式,例如偷盗、欺诈、腐败、家庭暴力、性犯罪、违法行为等等。

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法律规定,更违背了社会共识和道德标准。

越轨行为的出现通常与个体的动机、价值观、社会背景和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学家通常会研究越轨行为的原因、影响和后果,以便更好地理解社会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

此外,社会学也关注越轨行为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社会管控、教育以及道德规范来预防和应对越轨行为。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

越轨行为的社会学解释一、社会规范与角色社会规范是社会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设立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越轨行为的发生往往与个体违反社会规范有关。

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责任和权利,越轨行为可能源于个体对角色的不当扮演或对规范的漠视。

二、社会结构与不平等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个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可能导致某些群体在社会资源分配、机会获取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增加其成员的越轨行为。

三、文化冲突与认同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文化间的矛盾和冲突,可能导致个体的认同危机,从而引发越轨行为。

个体在面对文化冲突时,可能因为无法适应或无法选择合适的文化认同而产生越轨行为。

四、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群体压力是指群体对个体产生的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即从众行为。

在某些情况下,从众行为可能引发越轨行为,例如在群体情绪激动的情况下,个体可能因害怕被群体孤立或排斥而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越轨行为。

五、社会控制与惩罚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体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惩罚则是控制越轨行为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理的社会控制和惩罚有助于减少越轨行为的发生,但过度的控制和惩罚可能引发逆反心理和反抗行为。

六、社会变迁与适应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变化,可能导致个体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规则,从而产生越轨行为。

适应能力较差的个体可能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念,从而成为越轨行为的受害者或实施者。

七、越轨行为的形成与预防越轨行为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包括个体心理、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

预防越轨行为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加强家庭教育、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改善社会环境等。

同时,也需要加强社会控制和惩罚力度,从源头上遏制越轨行为的发生。

1.个体心理因素: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挫折、冲突、焦虑等心理状态可能导致越轨行为。

例如,自卑感、自我概念不明确等心理状态可能使个体偏离社会规范。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 快乐原则” 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列举了大学生越轨行为的各种表现, 并对越轨行为进行了类型划分; 然后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进行控制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手段一、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在社会学里, 越轨行为亦称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 包括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行社会规范的行为, 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社会或文化体系的行为模式和社会期待的偏离。

越轨行为存在于不同时空和制度的国家或社会里, 在一般情况下,均受当时社会主导价值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根据越轨行为的一般定义, 我们认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就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中产生的, 违反或有离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 并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这一界定表明: 第一, 大学生越轨行为不是思想越轨, 而是行为越轨, 我们是从行为的客观结果而不是行为的主观意图来确认; 第二, 大学生越轨行为中的轨”是指大学生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包括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守的一般规范和专门为大学生所制订的特殊规范,其表现形式既有成文的也有约定俗成但不成文的; 第三, 大学生越轨行为是一种受到否定性评价的行为。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主要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划分。

( 一) 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不同, 大学生越轨行为可分为个体越轨行为和群体越轨行为。

个体越轨行为是大最普遍的越轨行为, 如单个人的旷课、作弊等。

个体越轨行为只涉及单独的个体行为。

责任明确, 易于纠正和处理。

群体越轨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学生共同越轨, 如群体赌博、打群架等。

越轨群体可能是一个班、一个年级等正式群体, 也可能表现为一个“老乡会”、“恋人群体”等非正式群体。

群体越轨的影响大于个体越轨的影响,对学校正常秩序的危害更为严重。

在群体越轨中,涉及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既有“主犯” , 也有“从犯” , 甚至有“胁从犯”和“教唆犯” ;因此, 在处理群体越轨的过程中, 必须深人调查, 分清不同个人的责任,分别作出“各得其所”的处理。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第八章 犯罪与越轨行为

控制理论
破窗理论认为,秩序混乱的表象与真实犯罪之 间有直接联系。一个地区只要有一扇破窗一直 没有修理,就等于给潜在的罪犯发出了信号: 即无论是警察还是当地居民都不承担维护社区 的责任。
破窗理论是零容忍管制政策的基础,它强调减 少犯罪的关键是一直进行秩序的维持。零容忍 管制的目标是小的犯罪和破坏性的行为方式, 例如破坏公物、闲荡、为赚钱而拉客、公开酗 酒等。警方对低层次越轨的打击被认为会对减 少更为严重的犯罪形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犯罪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社 会治安形势相对严峻,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我国社会转型期犯罪问题的基本特点表现为:1978年 以来我国犯罪问题日益严重,犯罪和犯罪率都呈上升 的发展态势,治安案件更加频繁,上升幅度也很快; 犯罪与经济增长几乎同步发展,特别严重的是1980年 末以来犯罪增长速度总体上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侵财 犯罪是最主要的犯罪类型,并且越来越严重,同时暴 力犯罪也相对严重;青少年犯罪一度相当严重,流动 人口犯罪问题一方面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也有被夸大 的倾向。
涂尔干关于犯罪和失范的观点很有影响,有助于人们把注意 力从对个人的研究转移到对社会力量的研究上。美国社会学 家罗伯特•默顿应用了他的失范概念,构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 的越轨行为理论,在美国社会结构内找到犯罪的根源。
罗伯特•默顿:抱负与压力
罗伯特•默顿修改了失范概念,用以表明当个体接受的 社会规范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时个体行为所承受的压力。 在美国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在其他工业社会中也 一样,人们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强调物质上的成功,认 为获取成功的手段是自律和努力工作。所以,无论生 活中的起点在何处,真正努力工作的人就能取得成功。 而事实上,这种观点并无根据,因为大多数地位低下 的人,得到的仅仅是有限的常规的进步机会,或者根 本就没有任何机会。然而,没有“成功”的人却发现, 他们被指责为显然没有能力取得物质上的成就。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试图采取各种手 段——无论是否合法——来获得成功。因此,根据默 顿的观点,越轨行为是经济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产生 的一种副产品。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

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分析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往往伴随着阵痛和代价,会导致社会矛盾、冲突和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

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社会失范现象频发,使得病态社会现象纷纷呈现。

如果社会运行的任一机制出现问题,便会造成越轨行为的发生。

社会运行中存在个体的越轨行为是可以调节矫正的,但由病态社会引起的大量越轨行为如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企业缺少诚信、贪污腐败严重等是难以调节的,成为社会病态现象。

重视越轨行为并对其进行社会病理角度分析具有重大意义。

一、越轨行为越轨行为从社会学意义上考察,是指超越既有社会规范和组织规则的行为,即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不同的理论流派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越轨行为的定义及其产生的原因,但都从越轨者个体行为出发,研究其行为模式。

根据默顿的失范理论,当社会成员达到目标的手段和社会目标不一致时会产生越轨行为。

本文根据社会结构与行为类型的关系对越轨行为与非越轨行为进行区分,社会成员采用社会所认可的手段来达到社会所赞许的目标为非越轨行为,而采取非法手段或拒绝接受文化目标的创新行为、仪式主义、退却主义、反抗为越轨行为。

结合行为发生的时刻和背景,本文认为越轨是指人们违反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下所公认的规范、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一般情况下该行为会受到当时主流价值观评判体系的否定性评价。

因此,下文中涉及到的越轨行为均为背离性越轨,不包括采取合法手段达到目标的创新行为。

社会有机体的良性发展依赖于社会各个运行机制的良好运转与协作,社会患病意味着社会运行机制某一关键环节出现漏洞。

因此,笔者从社会运行机制来突破研究思路,探讨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机制。

二、越轨行为的社会病理机制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讲,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科学。

人体的八大系统须共同协作,才能保持个体的健康和生长。

如果内在机体存在致病因子或者外在环境有“感染源”,人体则会发生疾病。

《社会学概论》7.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7.越轨行为
♪ ♪ ♪ ♪ ♪ ♪ ♪ ♪ ♪ 1.越轨行为的社会危害 第一,破坏社会秩序,危及社会稳定。 第二,破坏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降低群体和社会的凝聚力。 2.越轨行为的积极作用 第一,积极的越轨行为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越轨行为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 第三,越轨行为可以从反面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 第四,越轨行为可以成为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预警器。
第二节 越轨行为的理论解释
♪ ♪ ♪ ♪ ♪ ♪ ♪ 一、自然环境、生物有机体以及心理因素的解释 1.用自然环境和生物有机体来解释越轨 赤道 月相 个体生态学 2.用心理因素来解释越轨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控制理论、防范理论 汉斯.艾森克:外向性格 阿尔伯特.班杜拉:越轨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二、社会学的解释
♪ ♪ ♪ ♪ ♪ ♪ ♪ ♪ ♪ 1.社会失范理论 迪尔凯姆:失范 默顿: 五种方式对社会失范的困境作出反应: (1)遵从 (2)革新 (3)仪式主义 (4)隐退主义 (5)反叛
♪ ♪ ♪ ♪ ♪
2.亚文化理论 亚文化理论将越轨行为视为一种文化所规定的社会行为。 亚文化群体的特征: 3.标签理论 布鲁默:在人们变成越轨者并持续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 给人们贴上越轨者的标签是一个关键因素。 ♪ 埃德文.雷梅特:两种越轨行为 ♪ 霍华德.贝克尔:越轨者身份常常成了他的主要身份。
♪ ♪ ♪ ♪ ♪ ♪ ♪
3、社会越轨的类型 不适当行为 异常行为 自毁行为 不道德行为 违法行为 犯罪行为
二、越轨行为的界定
♪ 1.医学标准 ♪ 医学标准依靠的是科学的诊断手段。 ♪ 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在社会生活中 是有可能影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而这 种行为当中就孕育着道德的和价值的含义 。
三、越轨行为的社会控制
♪ 1.改变社会规范 ♪ 2.消除产生越轨行为的社会条件和形成原因 ♪ 3.加大越轨行为的成本

越轨的社会学解读

越轨的社会学解读
第九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
对于社会规范,人们总是徘徊在 遵从与反抗之间。
一、内涵
(一)什么是越轨?
1、定义:所谓越轨(deviance ),是指违反群体或社会重要规范的行为,或异于 常规的现象。 多重理解:美国学者杰克.D.道格拉斯和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在《越轨社会学概论》中, 对越轨的概念按其外延的大小,从大到小,呈漏斗(锥)型进行了排列: (1)某种事物不对劲、陌生、奇特的感觉; (2)厌恶、反感的感觉; (3)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感觉; (4)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感觉; (5)某种事物违反准则或价值观念的判断; (6)某种事物违反道德准则或道德价值的判断; (7)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轻罪法的判断; (8)某种事物违反正统道德重罪法的判断; (9)某种事物违反人类本性的判断; (10)某种事物绝对邪恶的判断。
(三)社会学视角
社会学的解释主要是指强调从社会结构性因素对越轨行为的影响。这种理论视角主要包 括以下五种理论: 1、结构性紧张(失范)理论:所谓失范是指社会一个社会的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相互冲 突或者规范和价值相对脆弱、缺省的状态,导致人们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大量越轨行 为的出现。 默顿结构紧张理论用以解释受阻群体越轨的五种目标—手段的反应模式:
四、犯罪与犯罪的控制
(一)犯罪——是指当局所禁止,并且运用正式制裁予以惩罚的行 为。 (1)犯罪的类型:有组织犯罪、白领犯罪和公司犯罪、无受害人罪 (2)犯罪统计:“真实”的犯罪率与报告犯罪率、性别问题 (二)社会控制体系 (1)组织控制 (2)制度控制(政权、法律) (3)文化控制(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社会舆论) (三)犯罪控制系统 (1)警察 (2)法院 (3)改造系统
后来的染色体理论,则指出许多男性暴力犯罪者的人多了一个雄性染色体,其染色 体结构为XYY型,不过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这种情况必然导致犯罪。 缺陷:无法区分越轨行为产生的生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确切指出生 理特征和越轨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越轨问题分析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越轨问题分析

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越轨问题分析作者:孙宛莹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8期摘要:社会规范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即越轨行为,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为了使大家正确的看待社会中的越轨问题,减少社会中的越轨现象,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本文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社会中存在的越轨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正确对待越轨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社会学视角;越轨问题;社会规范一、“越轨”的概念界定贝克尔教授在阐述“越轨”的定义时更倾向于社会学的观点,认为“越轨”就是对群体规范的违背。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够明确一个群体对其成员提出的行为规范,我们就可以具体知道群体成员是否遵守或违背了这些规范,随即也就能判断其是否越轨。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谓的“越轨”概念是被人们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于一些特定的社会情景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

二、社会学视角下的越轨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人创造了文化,在这种文化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受到了一种长期生活共同形成的价值观的影响,而这种价值观又反过来不断地影响着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规范和判断以及对他人行为的判断。

我们可以运用“人在情境中”理论来分析越轨问题,个体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与所处的环境发生着互动关系,其认知与行为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越轨行为情境里的人,也许违越者本身并不是真正具有越轨问题的人,只是在某种共同的行为情境中由于其行为异于大多数群体成员从而被认定为越轨者。

基于社会学的视角,越轨问题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还受到社会群体共同生活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群体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等各方面的影响。

在看待越轨问题时,我们要将其放到一个宏觀的大环境里去研究其与周围多重变量的互动关系,更多的去关注“越轨”问题产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不仅仅是是关注“越轨”问题本身。

三、“越轨”问题的成因分析(一)“越轨”问题的界定不清晰通常,我们用社会规范来界定“越轨”问题,这种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在长期共同生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共识,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具有普遍约束作用。

社会学概论第十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讲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概论第十讲社会越轨 与社会控制
第十讲 社会越轨和社会控制 (social deviance & social controls)
课堂目标
理解越轨的本质。
掌握越轨的理论视角,并能结合实例进 行分析。
了解社会控制的定义、分类与手段。
越轨的本质
越轨的定义 越轨行为的分类 越轨行为的社会功能
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
生物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
✓ 观点一:犯罪者在遗传和发育上不如守法公民。
✓ 观点二:在解释越轨的问题上,将越轨行为作为各种 疾病,包括器质性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的结果,这种倾 向称为用医学方法处理越轨问题(medicalization of deviance)。越轨更多地视为医学上的问题而非道德上 的缺点。
✓ 观点二:暴力和越轨都是社会习得(socially learned)的。研究证 明即使并没有真正从事过攻击行为的人也会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 习攻击行为。例如孩子对电视的模仿。如果暴力行为可以带来报 酬而没有受到惩罚时,儿童可能会采取暴力行动(阿尔伯特班杜 拉,1973)。
✓ 观点三:攻击行为经常由于挫折引起。当某种需要未能得到满足 时,人们可能遭受挫折,根据挫折—攻击(frustration-aggression) 假说,遭受挫折的总量取决于需要、冲动和欲望受到妨碍的强度, 反过来,攻击的程度与人们如何受挫折有关。
违规行为: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组织中的规章 制度的行为。对违规行为的惩罚比较严厉,违反社会 道德规范的直接后果是个人名誉方面的损失,违反组 织规章制度则可能导致个人职业前途或物质利益方面 的损失。
违警行为:违反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行为,它直接 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社会成员的安全。不遵守社 会公共秩序等行为会直接妨碍社会成员的基本利益。 一般都有明确的处罚条例。

社会学案例分析论文

社会学案例分析论文

社会学案例分析论⽂浅谈⼤学⽣越轨⾏为摘要:⼤学⽣越轨⾏为是对社会或⽂化体系和社会期望的偏离,是对学校纪律和学⽣⾏为规范的违背,它不仅危害学⽣的⾝⼼发展,⽽且还会给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研究越轨⾏为理论,正确认识⼤学⽣越轨⾏为的成因,有效防范⼤学⽣越轨⾏为的发⽣,对于保护⼤学⽣健康成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学⽣⽃殴越轨⾏为社会学理论2010年11⽉25⽇晚,南昌⼤学体育馆内许多学⽣正在焦急地等待着⼀年⼀度的体能测试。

突然间⼀名学⽣和⼀名⼯作⼈员扭打在⼀起,许多学⽣抱着围观的⼼态站在远处看热闹。

不过也有些同学跑过去阻⽌他们的打⽃,然⽽就在此时冲上来⼀⼤批⼯作⼈员,不问任何原因就对着那些劝架的同学拳脚相加,还扬⾔谁敢在他们的地⽅“惹事”就殴打谁,双⽅当然都不肯吃亏,于是⼆三⼗号⼈群殴在⼀起,场⾯极其混乱,有如电影⾥⿊社会⽃殴⼀般。

还好那名学⽣被其同学及时拉离现场,这场⽃殴才得以平息下来。

⼤学⽣越轨⾏为的成因极为复杂,不同学科对越轨⾏为成因的解释各不相同。

⽬前最为流⾏的研究越轨⾏为的理论是⼼理学理论和社会学理论。

⼼理学理论倾向于将越轨归因于越轨者的⼼理问题即个⼈特性,如个性类型说、精神分析理论等;社会学理论则认为越轨⾏为得以在其中发⽣、承受以及有时改造的社会环境是越轨的主要原因。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库恩将这两种不同的解释⽅法分别称为“关于⼈的理论”和“关于情景的理论”。

[1]本⽂运⽤社会学理论对⼤学⽣越轨⾏为进⾏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些防范措施,以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学⽣越轨⾏为的发⽣。

⼀、⼤学⽣越轨⾏为的社会学理论分析尽管社会学理论⼤都倾向于从⼈们⽣活其中的社会环境分析来解释越轨⾏为的成因,但是社会学家对越轨⾏为成因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由此产⽣了不同的越轨社会学理论,如标签理论、失范理论、社会控制理论、⽂化传递理论、⽂化冲突理论等。

这些理论都从不同视⾓对越轨⾏为进⾏了研究,运⽤这些理论来分析学⽣越轨⾏为,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全⾯地认识⼤学⽣越轨⾏为产⽣的原因,从⽽为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学⽣越轨⾏为的发⽣提供理论依据。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活; 大学 生 中损坏 公物 现象 也屡 见不 鲜 , 所谓 的“ 桌文 课
化 ”“ 、 墙壁文 化 ” “ 、 厕所文 化 ” 随处 可见 ; 等 在公 共场所不
社会 风俗习惯 和伦理道 德 的规 定 ,因而招致 了社会非
难或惩 罚的行为 ” 国内学者一般将 其界定 为违反或偏离 。
社会规 范的行为 。
多不尽 相 同的观点 。 国波认 为 , 谓大学生 的越轨行 为 庄 所 是 指大学生 的一 种非理 性行 为 ,它主要 包括 三方 面 的内
容: 违反道德 、 违反校 纪校规 和违法犯罪 。 而张 音宇提 出: “ 从社会学 的观点看 , 轨行 为就 是与一 个群 体或社会 的 越 标 准行为或社会期 待相 违背 的行为 。越 轨是一 个相对概
1 习 中的违纪 行为 。高校 中, . 学 大学 生上课 迟到 、 早 退、 旷课 、 考试 违 纪 、 弊行 为 等 已经 司 空见 惯 , 禁不 作 屡
止。目 前高校部分学生笃信 :分不在高, “ 及格就行 ; 学不 在深 , 作弊则灵”把学习当儿戏 , , 违反学校有关学习的相 关管理规定, 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 还有一些同
【 中图分 类号】 G 4 65
【 标识 码】 B 文献
大学 生是社会 中的一个 特殊 群体 ,他们 是我 国社 会 主义事业未 来的建设 者和接 班人 ,承载着社 会和家庭 的 希望与 重托 , 他们被誉 为 “ 天之骄 子” 。但是 近年来 , 随着 大学教 育规模的扩 大 , 校大学 生人数 的急剧增 加 , 个 在 这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 , 大
学生 的越 轨行 为已经受 到了学者 的高度 关注 ,系统研究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社会学 第十一章  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
另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控制理论认为犯罪是由人们社会 联系的纽带弱化所引起的。
(4)冲突理论和越轨
冲突理论学家认为,社会上有权有势的人同那 些没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的价值观大不相同。
因为社会规则和法律是在社会权势参与下制定 的,因此无权无势的人越轨频率更高,只不过 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规则并非反映他 们看待事物的特殊方式。
标签理论认为违规是高度相对的,任何行为和 有此行为的人只有当被别人标志为违规时,才 成为违规的。由于他们把焦点放在“越轨者” 被标签的那一刻,故称为标签论。
2、主要理论——包括两个方面 (1)对越轨的界定 (2)转为越轨者的过程
初级越轨即偶尔卷入违犯社会规范的行为,并 未对个人的心理形象和社会角色的扮演发生持 续的影响。
4、个人违规与集体违规
有些行为的违规只是一个人单独行为的结果, 有些则是群体行为的结果。
三、越轨的特点
1、行为禁区的模糊性
2、越轨的普遍性
四、越轨的社会功能
1、越轨的负面功能 : (1)越轨行为的存在会弱化人们遵从的动机。
(2)越轨可以消弱人们对有组织社会生活的 必要的信心。
(3)越轨可以破坏一个社会体系借以存在的 人们的相互依赖关系。
一、自发性遵循——内在控制
1、规范内化 内化是指某个人对群体或社会的规范的
认同。
2、习惯
二、被迫遵循——外在控制 1、非正式控制 非正式控制的力量来自于民间。
(1)社会压力
(2)传言和闲话
2、正式控制 正式控制的力量来自专职机构,法律是
正式控制的主要依据,实际工作则由一 些正式组织执行,包括警察、法庭、监 狱这一法政系统。
除个人压力和紧张。
2、理性决定 有些越轨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的结果,有个

社会学概论 越轨行为

社会学概论 越轨行为

2. 价值标准
以道德、习俗或价值观作为认定越轨的准 则,这是最为总要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一种标 准。因为不需要借助于纯科学的手段就可以表 达对越轨的态度,这恰恰是反实证主义学派的 基本立场和研究方式,因此这是从本体的意义 上理解越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之一。
在现实中,实证研究同样也要伴随着思辨 的方式的越轨的价值含义加以界定。比如对酗 酒者酒后驾车违章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测量 酒精对人的辩证能力的影响,但同时我们也会 注意到开车去喝酒的人,在没有酒后驾车之前, 他们的规范意识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某种偏差。 也就是说,他在清醒的时候就有过超常规的违 章记录,或是喝酒时就决定了酒后驾车,而不 是因为他喝多了而稀里糊涂地驾车肇事的。
第七章 越轨行为
❖ 越轨是一个生活中时刻无法回避的 现象。如果说你每天的生活都是井然有 序的,那么,你越轨的机率就会比较小; 如果你是个不拘小节、生活放肆的人, 你越轨的倾向就可能比较明显。
第一节 越轨行为
❖ 为越轨下定义是件困难的事。(熟悉又陌生)
❖ 阿尔伯特·柯亨为今日美国社会中万花筒似的 越轨现实勾勒出了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图画。 他说,他的一部著作的主题是“耍无赖、诈 骗、撒谎、不端、犯罪、偷窃、装病、投机 取巧、不道德、不诚实、陷害人、贪污、腐 化、心怀恶意、过失,简言之越轨” 。因此, 我们就先来看一下越轨的含义以及几个不同 视角的界定标准。
❖ 社会失范理论、亚文化理论、标签理论、差 异交往理论等。
1. 社会失范理论
❖ 迪尔凯姆提出的最为著名的概念之一就是 “失范”(Anomie)。失范也称为社会反常 态,指价值观发生冲突、趋于淡漠,甚至消 失的社会状态。
❖ 迪尔凯姆认为,当现有的社会结构不再对个 人的需要加以控制时,失范的状态就会产生。 失范是社会的一种状况和特性,而不是指人 的一种状况。在这样的社会状态下,犯罪和 其他社会问题(如自杀)将易于产生。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

大学生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许敬霞(上海理工大学,上海200093)[摘要]大学生越轨行为的表现,一般分为违反社会公德、违反校纪校规和违反法律法规等三个方面。

依据社会学中的失范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德育理论分析,当代大学生的越轨行为,不仅对大学生自身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也会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秩序。

防范和控制大学生越轨行为的主要措施:增强校园规章制度的制定和监督力度;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校园网络沟通平台;深化自身主流价值认识,积极学习良性行为。

[关键词]大学生;越轨行为;社会学理论;防范[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B第2012年第4期(总第396期)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No.4,2012Total No.396[文章编号]1009-6043(2012)04-0018-03[收稿日期]2012-03-05[作者简介]许敬霞(1987-),女,河北邯郸人,上海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社会和家庭的希望与重托,他们被誉为“天之骄子”。

但是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突显。

堪纳斯(L.G..Cairns)指出,“对学生不端行为的性质、范围和各种影响以及教师对学生不端行为可能做出的反应进行的研究,已经成为本世纪应用教育的重要研究和写作领域,其中,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因此,大学生的越轨行为已经受到了学者的高度关注,系统研究和充分认识大学生越轨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一、“越轨”概念的界定美国社会学家戴·波普诺认为越轨就是“在一个社会中,被社会成员判定为违反其社会准则或价值观念的任何思想和行为,它包括犯罪、违法以及违反社会道德、社会习俗的所有思想和行为”。

米切尔认为“是指触犯了某一社会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的规定,因而招致了社会非难或惩罚的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越轨行为

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当人际交流广泛、彼此影响力大时,社会一体化程度便高,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也就大,越轨行为便会减少;反之,则是社会一体化程度下降,上功能混乱,社会趋于解体,出现社会失范, 越轨行为便会增加。

越轨名词解释社会学

越轨名词解释社会学

越轨名词解释社会学越轨,哦,说到这个词,大家是不是第一反应就想到了那些“不合群”的行为?比如,那个大街上大声唱歌的人,或者是喝醉了非得跟陌生人打招呼的家伙,嗯,或者是有些人开车随便变道,反正就是一堆让人皱眉头的事儿。

好吧,越轨这个概念呢,其实就是指那些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

简单说就是,“社会不太接受”的事儿。

那你说,大家天天都在谈论这些,怎么会是个社会学的课题呢?其实啊,越轨背后可是有好多学问的!一、越轨的定义和本质越轨不是随便什么事儿都能算的,它必须是突破了社会的某种规则。

就像是大家都知道,走路要走人行道,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

可是,有人非要在人行道上打高尔夫,或者逆行,这时候就算是越轨了。

越轨跟“坏”没啥关系,它不一定是违法的,也不一定是道德低下的行为。

就是这么一回事儿,有时候你觉得不对劲,别人觉得正常。

这不就是“价值观差异”嘛!不过呢,越轨的行为其实也是可以“教育”的。

也就是说,越轨不代表就是一个人不合群或者没修养。

可能只是某些人的行为跟社会的主流看法不太搭,或者不适应当时的文化环境。

比如以前大家都认为穿着白衬衣、黑裤子才算得体的职业装,可是现在呢,有些人上班时穿个卫衣、牛仔裤,照样干得风生水起。

看似“越轨”,但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大家对“规范”的认知也在慢慢改变。

二、越轨的社会学意义说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心里会想,越轨不就是个简单的行为问题吗?能有什么深刻的社会学意义?真要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越轨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简直是一个大宝藏。

它能揭示出很多社会的潜规则,甚至能让我们看清一些社会机制的运作。

为什么说越轨和社会的“规范”有关系呢?嗯,简单来说,规范就像是我们社会的“游戏规则”,越轨就是有人打破了这些规则。

你看,社会并不是一个机械的、固定的东西,它会随着时间、文化的改变而变化。

所以说,越轨其实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

很多社会运动的开端,不就是一些人因为“不满现有规则”而开始行动吗?比如,历史上的女权运动,最开始也就是一群女性“越轨”了传统的社会角色,才推动了后来对女性平等权利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学角度看越轨行为一、对社会越轨行为的阐述社会越轨亦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

依据社会规范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创造性越轨行为和破坏性越轨行为。

不过,人们在论及越轨行为时多狭义地定义为破坏性越轨行为。

即社会成员(主要是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违反法律、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社会习俗的所有行为。

二、越轨行为原因的理论分析(一)天生犯罪论。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是提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

把人类生物、生理方面的特作为社会越轨的原因,他经过研究发现犯罪人的头骨与正常人不同,而与类人猿相似,他们具有生物学上的低劣的、野性的遗传特征。

所以他认为社会越轨是由于人的体质中的生理缺陷造成的。

(二)精神分析论。

著名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解释了越轨的原因。

在弗洛伊德看来, 人的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

个性结构中的本我代表着生物性本能, 它是按“快乐原则”行事。

如果人的社会化不完善,个性发展有缺陷,则个性结构中的对本我起压抑作用的自我部分难以对本我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本我有可能盲目释放,与规范相悖,这便使个体表现了越轨行为。

自我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过程,如果其认识过程中接触到违反社会规范的事物,就会存在潜在的越轨。

另外, 由于个性发展不良, 使个体的个性结构中的第三部分一超我不完备,这种人常缺乏明确的罪恶感,会以越轨的方式来发泄其受到压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还包括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观点。

生的本能是性欲、恋爱和建设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

当后种欲望向外发泄时, 便成为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 即侵犯性越轨倾向。

(三)社会失范论。

这种理论始于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认为,产生越轨行为的原因在于社会结构。

而社会规范是社会结构最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规范通过人们互相交流、彼此施影响而发挥强制作用。

当人际交流广泛、彼此影响力大时,社会一体化程度便高,社会规范的强制力也就大,越轨行为便会减少;反之,则是社会一体化程度下降,上功能混乱,社会趋于解体,出现社会失范, 越轨行为便会增加。

到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学家R.K. 默顿进一步阐发了迪尔凯姆的社会结构、失范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他认为,社会结构可划分为文化目标和制度化手段,因为人很多的越轨行为并非由生物内驱力引起,而是由社会本身的规范以及社会结构的发挥作用的方式引起的。

社会成员的越轨行为是对于不正常的社会结构的“规范的”反应。

所以完善社会结构一方面要为社会树立发展的目标,包括文化、情感等;另一方面要为人提供制度化的合法方式。

(四)文化冲突论。

文化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是美国社会学家塞林,他认为引起社会越轨的原因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主要是纵向和横向文化冲突,社会中不同民族、阶层、地域的人在信仰、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文化准则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社会群体、利益集团之间的行为冲突,而犯罪就是行为规范之间的冲突。

他解释了为何城市里外来人口的犯罪率较高的问题,在各种文化交流、融合迅速的时代,文化冲突日益激烈,人们从心理上到行为上很难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文化,难以承受外来文化的冲击。

(五)亚文化群体论。

这一理论是以对群体越轨或团伙越轨的研究为基础的。

亚文化群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A.W.林德。

他指出,亚文化群体是某一主体文化群体中较小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与主体社会有显著差异的集团,亚文化群虽然也服从主体社会的部分规范,但却也为其成员规定了自己特有的同主体社会的规范相抵触的行为规范。

因此,在一个社会的内部会存在不同的、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如果亚文化群体成员按这些规范行事,便会被主体社会的其他成员认为是越轨者。

(六)随异交往论。

这一理论是由美国犯罪学大师E.H.萨瑟兰在20 世纪30 年代末提出的。

该理论的要义是;越轨行为上习得性行为;它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习得的;一个人越有机会和越轨者交往,则他表现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学习越轨行为时的内容包括实施越轨的技术和越轨的动机、驱力、态度以及合理化倾向等。

(七)社会冲突论。

社会冲突论是从社会结构状态来分析越轨行为的原因。

它的主要观点是:社会冲突是人类本性中所固有的, 是复杂社会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

一个社会愈是复杂, 愈具有异质性, 它经历的冲突便愈多, 便愈会产生各种越轨行为三、从社会现象看社会越轨行为社会越轨行为主要有违法行为、违警行为、违规行为。

违法行为是违犯法律法规的行为。

违警行为是违反有关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干的规定的行为。

违规行为是指一切不按常规办事的行为。

某女子怀孕期间喝农药自杀未遂,其后诞下脑瘫双胞胎儿子,养育其双子20年。

20年后,武文英又拿起农药瓶,结束的是双胞胎的生命。

虽然该女子的确是在违反法律,杀害了双子,是社会越轨行为,但是仍令人感到惋惜,当地有3千村民求情轻判。

如果,尽早发现并且解决它,甚至是通过教育和树立先进的价值观,提升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就不会出现这种尴尬的悲剧。

曾经轰动一时的南京饿死女童案,震撼了时下国民,引起了国民的深思。

一部令人心碎的视屏,展现了乐燕一个吸毒的母亲,在她的童年仍至一生几乎没有感受到家庭带来的温暖。

似乎在她的认知中,抛弃和遗忘两个饿死在家中的孩子,并非偏离轨道的行为。

遗憾和惋惜的是两个孩子的尸体已被风干,2岁5个月的李梦雪躺在棉胎上,放弃挣扎,1岁3个月的李彤抱着没有一滴水的水壶。

造成这种悲剧、这种个、越轨行为的发生并不是偶然,而是潜在的社会矛盾凸现出来的现象。

北京男子躺在地铁座位下偷摸女乘客腿、云南官员将幼女抱至家中强奸、坑蒙拐骗的小人遍地都是且又出新招等,解决社会问题,避免和减少社会越轨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四、如何调节社会越轨行为调节社会问题关键是从伦理道德上,规范和树立核心价值观。

以“仁”为核心,以孝为主要内容,重视个人品德修养,提升个人科学修养和道德素质。

(一)、以“仁”为核心《吕氏春秋•不仁篇》曰:“孔子贵仁”。

“仁”是孔子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范畴和最高准则。

孔子强调仁爱,指出:“仁者,爱人。

”(《论语·颜渊》)他认为,判断一个人有无道德或道德觉悟的高低,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他能不能“爱人”。

“爱人”主要体现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吾不欲人加诸我也,吾亦无欲加诸人”(《论语·公冶长》);“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在这里,孔子把仁爱看作一种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

而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就是:让世界充满爱。

近日来,发生这样一起事件,因抢占一个座而赔掉一条命。

妻子与他人在公交车上因争抢座位发生争吵,黑龙江来京男子于晓丰动手殴打对方,并持改锥将其扎死。

现在很多人习惯于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一味地要求别人理解尊重自己,对别人期望过高,要求过严,难以认同、宽容、理解别人,和换位思考的能力。

可是他们却忽略了,天地间“我”不能独存,“人字的结构需要相互支撑”。

而“仁爱”的真谛就是尊重、理解、善待他人,与人平等交往。

(二)以孝为主要内容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孟子的“仁之实,事亲也者”(《孟子•离娄上》)、《孝经》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视为仁、义的根本,“人伦之公理”。

从现代文明观念出发,儒家所讲的“孝”,其合理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赡养父母。

《诗经•小雅》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出我腹我”。

为人子女赡养父母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第二是尊敬父母。

《礼记•祭义》上讲,“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从内心发出对父母的真诚的尊敬之情,保证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们心情愉悦。

第三是尊老”。

儒家把孝不限于父子关系,还扩大到家族亲戚之间,如《礼记•坊记》提出,“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主张“入则孝,出则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把家庭敬老观念推广到社会。

某高考女的母亲闯红灯被拦开骂,其女儿悄悄返回递纸条道歉,这是孝的体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广医一院江医生从珠江救起一位年过七旬阿婆,其后岸上很多人伸出援手接应,拉阿婆上岸,这也是孝的体现。

(三)重视个人品德修养儒家所提倡的个人品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

首先,“义”指的是做人的气节。

儒家认为的“义”,是重义轻利说我处事原则,要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超脱功利,追求道德仁义。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礼仁)“义(谊)者,人所宜也。

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把利益的追求作为经济生活的驱动力,重利益,轻道义。

依此,为获利可以不择手段, 走私行窃,坑蒙拐骗, 卖淫嫖娼,贪污受贿,杀人越货等等,只要有利可图,只要物欲得以满足,便肆无忌惮,近日,“牙膏,摊上事了”美白牙膏被曝疑添加漂白剂后,各种美白、消炎、防蛀、抗敏等功效牙膏被指无功效。

儒家道德文化强调“知耻”,孔子提倡为人要“行己有耻”,孟子则从人性上强调人皆有羞恶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义”就是要有所不为,不做那些会使自己蒙受耻辱的事。

这就是说,我们要懂得道德的是非善恶,在自己心中立起一杆秤,以自己的道德良心为秤砣。

第二,“礼”的在内在精神是“情”、是“爱”、是“敬”,是人格的“尊严”。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知礼”,是一个人自处于社会的一个行为准则。

应该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关的协调一致,真正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

通过待人有礼,构建一个其乐融融的氛围,实现现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第三,“智”指的是人的智慧。

但是智慧并不是天生的,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

孔子曾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知者也。

"荀子也说:"学不可以已。

"智慧是成功不可少条件。

第四,“信”就是信誉。

孔子曰:"言必信,信必果。

"一个人言而有信,就能够得到人们的信任,信誉度高了,才能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

无诚则无德,无诚则事难成。

只有作到诚,才能感动他人,取得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增进彼此问的团结和友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