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口社会学角度看中国一对夫妇应生孩子数
人口社会学重点
人口社会学重点注:以下资料是老师划的重点,由于没有相应的PPT做参考且划的内容比较广泛,所以没有对重点内容做详细的说明,需要大家以重点为方向,具体内容参考书本,全面而仔细的复习,由于老师说过复习这些内容最多只有70多分,所以请同学们也要看看其他老师没有划的内容。
另外,14号考试的时候请带好计算器。
第一章人口社会学简介1.论述人口的双重性P4自然属性:是人类个体的出生,生长,繁衍,死亡和衰老的生命历程受到生物规律的支配。
社会属性:人是社会行动者,他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社区,家庭等一系列社会组织,社会文化和他人,这表明人类的生物属性深受社会属性的影响和制约。
人口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三个方面:(1)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2)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产生的(3)人口过程,人口结构和各种人口变迁都是在一定的政治制度中产生的2.简述人口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6(1)认识和分析人口过程人口过程是是人口的生育过程、死亡过程和迁移过程的总称。
(2)认识和分析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人口中,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人口特征的分布状况,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
(3)认识和分析人口变迁人口变迁是人口过程和人口结构在时间向度上的变化,它既是社会变迁的部分,形塑着社会变迁,又深深地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内容较多较杂,具体需要大家到书中寻找了解3.简述中国的五次人口普查P21 (是五次都要,不是只要第五次)本重点需要同学们结合书本理解第一次,1951年,我国有6亿人口特点:1) 由政府发布命令统一进行;2)包括所有国民;3) 逐人进行;4)以一个特定的时间为标准同时进行调查;5)系统处理,资料编制成统一的统计表格。
第二次,1964年7月1日零时目的: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和今后的长远规划提供依据,并有利于建立和健全地方户口和管理制度。
存在问题:1)虽然调查了人口的职业,但却没有职业分类标准,致使材料无法汇总。
二胎政策完全有条件在全国广泛推行
口 文 顾 宝昌
年代初 ,更 下跌到 了更 替水 平以下 ,目前 已 和 生 育 行 为 正 在 不 断 走 向 个 性 化 和 多 样 经处于 更替 水平 以下快 2 年 了 。 0
化 ,生 育 政 策 已不是 决 定 生 育 意 愿 和生 育
行 的是 二 胎 政 策 ,但 生 育 水 平 一直 维 持 在 不 只是 一 个 生 育政 策 问 题 ,而 如 果 我 们在
低 位 ,没 有 出现 大 幅 度 反 弹 。 我 们后 来 在 放 开 二 胎 的 政 策 调 整 上 都 不 能 迈 出 一 步 ,
其他 已经 实 行 二 胎 政 策 地 区 的调 研 也 得 出
更 替 水平 是 一 个 很 重 要 的 概 念 。简 要 行为 的 首 要 因 素 。 践 让 我 们有 理 由相 信 , 实 来说 ,一 个 国家 的 人 口如 要实 现 世代 延续 , 在 2 世 纪 ,二 胎 政 策 完 全 有 条 件 在 全 国 1
每 对 夫 妇 就 需 要 生 育 两 个 孩 子 ,但 由于 在 广 泛 推 行 。 成 长 过 程 中可 能 死 亡 ,一 般 把 一 对 夫 妇 需 20 年 ,2 名 学者 又 共 同署 名 了 《 09 7 关
要 生 育 2 1 孩子 作为 实现 人 口世 代 更 替 于 调 整我 国生 育政 策的 再建 议 》 .个 ,再 次 提 出 所 需 的 生 育 水 平 。一 个 国家 的 人 口生 育 水 调 整 生 育 政 策 刻 不 容缓 ,允 许一 对夫 妇 生
平 保 持 在 更 替 水 平 以 上 还是 以 下 ,成 为 考 育两 个 孩 子 不 会 造 成 人 E失 控 ,应尽 快 加 l 察人 口生 育 水 平 高 低 及 其对 人 口增 长 影 响 强对 低 生 育 率 下 的 人 口规律 性 的认 识 ,允 的 重 要标 志 。 国 内 一批 人 口学 家 、社 会学 家 、经 济
2016级家庭社会学思考题
2016级应用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思考题1.试述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社会。
社会的构成要素则有作为社会行动着的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社会的组成要素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从整体论的角度概括的指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家庭是绝大多数人在出生之后即生活于、并且按中国的传统在有生之年会始终与之共存的初级群体。
其有多种含义与类型。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家庭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1、生育功能逐步退化在城市,新婚夫妇生育第一胎后基本上都领取了独生子女证,甚至婚后不要子女的家庭也日趋增多。
2、生产功能从丧失到恢复这种恢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形成了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归家庭所有的社会化大生产,家庭的生产职能越来越社会化了。
3、消费功能由平均到多元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总体上进入温饱阶段,并向小康生活迈进。
同时,消费层次迅速提升,由生存型向质量型转变,消费行为更趋理性,量入为出、勤俭持家是家庭消费的基调。
4、赡养功能弱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传统共居”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家庭的赡养功能。
5、教育功能分化独生子女逐渐普遍化造成了家庭重心的下移,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倾注了全部心血。
虽然教育更多地是在社会中完成的,但家庭辅助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补充,仍将要延续相当长的时间。
生产力是改变传统家庭结构的动力因素。
社会分化和变动是我们必须注意的一个首要前提。
从中国的情况看,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仅仅是在家庭关系趋向平等这一夫妇式家庭制度的根本特征方面出现古德所说的家庭变迁而在家庭结构方面则并未出现古德预言的变化。
在现代化的大城市中,家庭结构仍保持这多样性。
中国社会的变迁的特点,也会导致家庭的变迁也有自己的特点。
2.试述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持久性和连续性。
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担当着组织家庭成员分工合作、生产、消费、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各项重要功能。
任何一个家庭,都有自己从建立、发展到解体和消亡的过程。
谈谈美国的家庭养老——兼与中国社会学同仁商榷
税 。 这 其 中最 重 要 的 一项政 策办 法 , 并 且 已经成 为 目前一 项稳 定 的 社会制度 , 就是 所谓 的 社
ceu 会保 障制度 ( S o d al S r it y S y 时 e m , 或译 为社会 安全 制度 ) 。 通 过社会保 障 制度 而 积 累
的资金 , 按纳税 人对 该 制度 贡 献 税金 的 多少 为原则 , 在 纳税人年老 时颁 发给他 们 。 通 常情况
下 , 美国 人从 62 岁开 始 享有社 会保障 制度所 提供的 定期 收入 。 这一 制度 对全 体美 国人 民 适
用 , 它保 证人们 由于 退休 、 死 亡 、 伤残 而失 去劳 动 能力 等情 况 下 , 获 得一 定 的收 入 以维 持生
计。 对于 老 年人 来说 , 从 社会保 障制度 中所 获得 的收入 , 是 最 重要 的收 入来源 。 据统计 , 社
由此 看 来 , 在 当 代 美 国 社 会 , 家庭 不 是 老 年人 赡 养费 用 的 主 要 来 源 。 那 么 , 美 国 家庭 在 养老 问题 上 扮演 什么 角色 呢 ? 我 们认 为 , 美 国 家庭的 作 用 主 要 是 提 供各 种 形 式 的 社 会 性 支 持 。 这 种社会性支 持是相 互的 , 不 仅包括年 轻人对老 年人 的生活上 的照 顾和关 心 , 与老年 人 情 感上 的交流 等等 , 而且 包括老年 人对成年 子女及其 家庭的帮 助。
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看中国一对夫妇应生孩子数
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看中国一对夫妇应生孩子数———黄泽炀法学院社工1103摘要: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规模问题一直是经济学家、人口学家、政治家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甚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中国人口规模问题又与人口结构问题交织在一起,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生育率是否还需要继续下降?中国人口结构问题是否已取代人口规模而成为中国的首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会成为我们的包袱吗?—————直接问题:中国应怎样调整计划生育?中国一对夫妇应该生几个孩子?关键字:西方人口经济学计划生育二孩人口政策Abstract: A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China's population problem, has been economists, politicians and scholars’ hot to pic. They hav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Since the 21st century, along with China's strict one-child policy, China's population growth rate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even has fallen to below replacement level. China’s population scale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problems intertwined, become more complicated. Has fallen below the replacement level of fertility also need to continue to decline? Whether China's population structure has replaced population scale and become China's first question? Population aging will become our burden? -- -- -- -- - a direct question: China should how to adjust the family planning? Should a couple in China gave birth to several children?Key words: The population of the west economics Family planning The second child Population policy正文:(1).中国人口现状及其问题:一、中国人口增长问题:人口总数大,低生育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演变的社会学分析一、绪论20世纪50年代,人口学家根据大量实地调查,得出无节制的生育会引发严重社会问题的结论,并开始倡导有计划地进行生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步步收紧计划生育政策,并将早期的“最多生两个孩子”的政策转变为严格控制生育第二个孩子即独生子女政策。
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快速地降低了中国的人口出生率及增长率,缓解了社会资源不足可能产生的矛盾。
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转变,原有的计划生育政策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逐渐成为制约人口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老龄化提前到来的国情下,人民过低的生育意愿及我国的核心家庭结构状况使情况进一步恶化,于是放松一胎化的政策建议在近几年逐步酝酿,“一孩半”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开放二孩新政策相继出台。
生育政策的转变旨在改变现今脆弱的家庭结构模式以及一胎政策带来的老龄少子化问题。
本文试图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演变做一系统的社会学分析。
二、计划生育政策的酝酿与艰难起步时期(一)计划生育政策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实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国家百废待兴的环境下,人民的生育意愿随中央的号召而持续高涨,直到1953年人口出生率高达37.00‰[1]才引起人口学家们的重视。
次年,经过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的马寅初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了计划生育的重要性。
1955年计划生育的理论性政策雏形初定,政策提倡节制生育、合理避孕,对生育人数并没有严格的控制,但因技术限制、思想传统及宣传不到位等条件制约,直至1956年后政策才缓慢展开实施。
伴随着大量相关社论和学术专论的发表、人口研究室的成立,我国的计生政策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人口出生率也由1954年的37.97‰下降到1956年的31.90‰[1]。
然而好事多磨,1957年的“反右派”(主张计划生育的人口学家被视为“右派”)加之1958年的“大跃进”将初见成效的计生政策扼杀在了摇篮里。
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与社会学意义
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分析与社会学意义作者:风笑天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33期【关键词】“三孩政策” 生育需求生育环境生育文化【中图分类号】C924.21 【文献标识码】A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大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接连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
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发布。
这是党中央面对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生育水平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所作出的积极应对。
《决定》的发布既反映了人口问题在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出党中央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及时调整、完善、优化生育政策的决心和具体行动。
人口是社会构成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人口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在人口因素与社会的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
因此,任何一项生育政策的提出和实施,都要与这些宏观因素保持协调,并能促进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特别是要在人口发展中发挥作用,同样离不开社会各项相关政策的协同和配合。
从这一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充分地认识《决定》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深刻内涵。
虽然提出实施三孩生育政策是《决定》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但《决定》的意义和内涵却远远超出了三孩生育政策本身。
因为这一《决定》不仅将生育政策的调整融入到整个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进行考量,更将人口政策的实施与相关社会政策及配套措施紧密联系起来。
其内涵已经从单一的人口生育政策扩展到了全面的社会政策。
这也是“全面三孩政策”与之前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全面二孩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之處。
以往的人口政策,注意力和着眼点都主要集中在人口要素上,过于关注与人口生育、子女数量、人口发展等因素紧密相关的育龄人口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
《全面二孩政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中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一直处于动态调整的“进行时”。
上世纪 70 年代,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缓解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我国开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
1980 年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1982 年在党的“十二大”上,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一孩政策被严格执行,违者将受到惩处。
生育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
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出重大转折性变化。
尽管人口基数大的基本国情未根本改变,但生育率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老龄化、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增长等人口结构性问题也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生育率已有20 多年低于实现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多年处于世界低生育水平国家行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说。
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已经开始减少,年轻劳动力出现急剧萎缩,同时养老负担加大。
在此背景之下,2013 年 11 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15 年 10 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该政策从 2016 年 1 月 1 日开始实施,我国计生政策进入全面二孩时代。
材料二:《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称,与单独二孩相比,全面二孩是一个进步,但还远远不够。
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婴存活率,每对夫妇需要生育至少 2.2 个孩子才能达到更替水平。
全面放开二孩之后, 即使全国所有夫妇都生育 2 个孩子,生育率也只有 2.0,低于更替水平。
何况,近年来的生育意愿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平均生育意愿只有大约 1.8 个孩子。
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
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述评与展望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生育意愿作为影响人口变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我国生育意愿研究进行全面的述评与展望,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分析了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探讨了影响生育意愿的多种因素,如经济水平、文化背景、教育程度等,并深入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生育意愿的作用机制。
本文也指出了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推动我国生育意愿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我国生育意愿的历史演变生育意愿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深受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在我国,生育意愿的历史演变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在传统社会,受“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普遍较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政府鼓励人口增长,生育意愿高涨。
然而,随着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人口问题逐渐凸显,计划生育政策应运而生。
在这一阶段,生育意愿受到政策的强制调控,人们的生育行为开始有所收敛。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政策也相应调整。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进一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标志着生育政策由控制转向鼓励。
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生育意愿开始回升,尤其是年轻一代,更加注重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子女的教育,愿意生育二孩的比例逐渐上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政策环境逐渐宽松,但人们的生育意愿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
这既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生育成本上升、女性地位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也与年轻一代生育观念的转变有关。
现代年轻人更加注重个人发展、生活品质和家庭平衡,对生育的期望更加理性和审慎。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人们的生育意愿可能会继续发生变化。
生育率和出生率一样吗?
生育率和出生率一样吗?每年2月下旬,国家统计局都要发布上一年度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例如,今年2 月下旬,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有关人口数据的内容如下:“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473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64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
全年出生人口1604万人,出生率为11.93‰;死亡人口960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79‰。
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7.78。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1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30亿人。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统计局公布了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等人口数据,却没有公布生育率。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生育水平是高还是低,单看出生率是不够的,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是看生育率。
下面举例说明出生率与生育率的区别:假设有两个村子:甲村和乙村,原有人口都各有1000人,但育龄妇女人数不相同:甲村有400个育龄妇女,乙村只有200个育龄妇女。
2011年这两个村子都分别出生了20个婴儿,那么这两个村子的出生率是相同的,都是20‰;但生育率并不相同,甲村的生育率只相当于乙村生育率的一半。
衡量生育水平高低的一个最重要指标是总和生育率。
那么,总和生育率要达到多少才能达到世代更替水平呢?我们知道,一对夫妇是两个人,因此,如果平均一对夫妇终身生两个孩子,这一代人口与下一代人口就可以达到平衡。
为什么更替水平的总和生育率是2.1而不是2.0?这是因为,用总和生育率衡量时,需要考虑到一代人所生孩子成长为作父母之前将有部分意外死亡的可能性,例如由于车祸或疾病而死亡。
而这种可能性又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时,则称达到更替水平。
然而,所谓2.1是更替水平,是在假定一个国家的男女比例是1:1这种理想的情况下才成立的。
如果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更替水平的生育率就不是2.1了。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676)
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人口社会学》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676)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生育模式转变的特点。
答:无论从人口生育率变化的历史过程和趋势,还是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生育模式转变过程具有显著的特征。
(2分)(1)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2分)(2)中国生育率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2分)(3)中国的生育率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2分)(4)生育率的急剧下降也为中国的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2分)2.简述性别结构的影响因素。
答:对一个社会的人口状况来说,性别结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的基本因素,对人口再生产、人口的分布和迁移以及包括就业结构在内的其他人口结构指标均有直接关系。
(2分)(D人口过程因素。
(2分)(2)文化因素。
(2分)(3)经济因素。
(2分)(4)政治和制度因素。
(2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简要说明或举例可得满分。
3.简述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答:(1)老年人口规模大。
(2分)(2)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2分)(3)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2分)(4)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城乡倒置。
(2分)(5)人口老龄化水平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2分)以上要点每条得1分,适当阐述得满分2分。
4.简述中国人口发展的深远意义。
答:中国人口增长和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分)(1)人口增长方向性的转变使中国人口摆脱了历史上在农业经济条件下的盲目增长和收缩的历史循环,人口增长速度出现了趋势性的下降,并逐步向零增长接近,为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
(3分)(2)中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极大地缓解了中国人口数目过大对资源环境的重压,为进一步优化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拓宽发展空间创造了最为宝贵的客观条件。
(3分)(3)对于世界人口的发展而言,中国人口从高速增长到低速增长转变的历史过程,既为世界人口转变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经验,也为缓解世界人口过快增长的局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丁克”家庭
从社会学视角浅谈当代中国的“丁克”家庭101080021 黄奕航社会学系摘要: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家庭类型涌现了出来,逐渐取代了传统单一的家族模式,而其中一个特殊而常见的家庭类型就是“丁克”家庭,而在这一现象的背后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是非常值得人们去思考的,本文试图通过社会学视角,对“丁克”家庭进行描述和分析,从而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学认知。
关键词:丁克家庭社会学视角当代中国文化古人曾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在现代青年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早已抹去记忆的烙印。
就有这么一族人:他们把传宗接代抛到脑后,拥有婚姻,但不要孩子。
他们拥有较好的学历背景;他们有着较高的收入水平,经常外出度假;他们几乎不用厨房,不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他们消费能力强,不用存钱给儿女……这是从20世纪80年代起悄悄叩开中国的大门的一种非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今天他们的数量仍在增长,他们被称为“丁克”一族。
一、什么是“丁克”丁克家庭最初在欧美国家出现,英语成为double income and no kids,简称“DINK”。
这一概念被传入我国之后,被译为“丁克”。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夫妻双方都有工作收入,自愿不生育的家庭类型。
需要强调的是,有生育能力而不愿意生育和由于生理原因无法生育的家庭是有区别的。
在西方世界区别二者的有专门的英文对应,前者为”childfree”后者为”childless”。
由此可见,丁克家庭的基本要素包括:夫妻双方都有收入、有生育能力、自愿不生育。
“丁克”家庭在西方较为普遍。
1978年英国就设立了“全英无后组织”,维护那些选择不生育这一方式的夫妇的权利。
199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研究中心的一篇名为《美国的家庭:1960——1990》的报告中,把“一对没有孩子的双职工”作为家庭的一种组织形式。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1994年5月公布的年度分析报告,1993年美国有6180万个家庭,其中3480万个家庭无子女,“丁克”家庭已经超过家庭总数的一半以上。
什么情况下一生不交社会抚养费?
什么情况下一生不交社会抚养费?社会抚养费是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的费用,以调节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环境,适当补偿政府的社会事业公共投入的经费,那么什么情况下一生不交社会抚养费呢,而且是在遵守法律的规定下,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了解关于社会抚养费的相关问题吧。
▲一、什么情况下需要交社会抚养费如果违反了计划生育管条例,多生育了孩子就会要求缴纳社会抚养费。
比如: 对符合再生育规定情形,但未申请办理《生育证》而生育的;对不符合再生育规定情形,而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对符合法定结婚条件但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育第一个子女、生育后六十日内未补办结婚登记的;对不符合法定结婚条件,而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有配偶者与他人生第一孩;对有配偶者与他人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有配偶者与他人生二孩;对有配偶者与他人生育第二个子女;有配偶而重婚生第一孩;对有配偶而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生育第一个子女的;对有配偶而重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对不符合规定生育第三个以上子女的。
那么只要没有以上等情况就不需要交社会抚养费。
▲二、为什么要征收社会抚养费国家计生委新闻发言人的解释是:“法律规定超生者必须缴纳社会抚养费,不是罚款,而是超生者对社会进行的经济补偿。
因为,多出生人口侵占了较多的社会公共资源。
”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理由如下:第一,如果说“多出生人口侵占了较多的社会公共资源”,那么首先就要对“多出生人口”下一个定义:什么叫“多出生人口”?从人口学上来说,下一代的人口数量要与上一代保持不变,平均每对夫妇要生2.1个孩子,也就是说: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从人口学上来说是不能算作“超生”的,但现在很多的“社会抚养费”却是针对第二胎的。
第二,退一步来说,假定生第二胎确实属于“多出生人口”,那么,丁克家庭连一个孩子也没有,为国家节省下的那部分“社会抚养费”,国家是否应该返还给丁克家庭呢?第三,按照征收社会抚养费的逻辑,如果一个中国人移居国外,等于是放弃了在中国的原本属于他的那份社会公共资源。
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
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计划生育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旨在调控人口数量、优化人口结构,并提升人口素质。
这一政策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持。
本文将从这几个角度来探讨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并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意义。
一、人口学视角从人口学的角度看,人口数量与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调控人口增长,防止人口过快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过快的人口增长会导致就业压力加大、基础设施供应不足、教育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从而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引导人们自觉控制生育行为,计划生育政策可以有效控制人口数量,保证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与此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也注重人口素质的提升。
通过普及婚育观念、优化优生优育服务和提供营养健康的生育环境等举措,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人们选择适龄、健康的生育时机,提高新生儿的出生质量,有利于培养人力资源的优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持。
二、社会学视角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也得到了社会学的支持。
社会学研究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认为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教育水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合理调控人口结构,降低人口的依赖比、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与技能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例如,推行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子女政策,可以减少两代人之间的养老负担,有利于解决养老问题,提高老龄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计划生育政策在提高女性社会地位、消除性别不平等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通过倡导性别平等和计划生育知识的普及,计划生育政策鼓励女性拥有独立选择生育的权利,促进了女性的平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经济学视角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还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阐述。
经济学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口的数量、质量及其结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人口生育问题的社会学视角分析
人口生育问题的社会学视角分析1. 介绍人口生育问题的背景从过去到现在,人口生育问题一直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许多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挑战。
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人口生育问题进行分析。
2. 引入社会学视角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及其变化的学科,它关注社会结构、制度和社会关系的互动。
通过社会学视角,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生育问题的原因和影响。
3. 社会观念对生育率的影响社会观念是指社会对生育的态度、信仰和价值观。
一些社会观念强调传统家庭价值观念,认为生育是夫妻的责任,这可能会鼓励人们生育更多的孩子。
反之,一些社会观念强调个人主义和女性独立,可能导致生育率下降。
4. 社会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经济因素也对生育率产生重要影响。
高成本的育儿和教育费用、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压力,都可能减少人们生育的意愿。
此外,社会福利政策和家庭支持制度能否满足家庭的需求亦会影响生育率。
5. 城市化与生育率的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开始追求城市生活的机会和福利。
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这可能限制了家庭的生育决策。
因此,城市化与生育率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6. 教育水平对生育率的影响教育水平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它对生育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较高的教育水平通常与较低的生育率相关,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更可能追求事业、工作和自我实现,而非仅仅专注于生育孩子。
7. 性别平等与生育率性别平等对生育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在一些国家,女性的独立和平等地位提高了她们的选择权和对生育的控制能力,这可能导致生育率下降。
而在一些其他国家,性别歧视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可能限制了女性的选择和决策。
8. 社会文化对生育率的塑造社会文化对生育率的塑造也是重要的因素。
例如,一些文化强调儿女敬老的传统观念,这可能鼓励人们生育更多的孩子。
相反,一些文化重视个人主义和自由,可能导致人们更倾向于少生孩子或者不生育。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
人口社会学复习题一.填空题1.人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证主义和解释主义。
2.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社会学的想象力”.3。
自我感觉的贫困是指主观贫困。
4.邦加兹模型中提出的四个最有意义的变量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5.人口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各种人口现象和人口问题。
6。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前提、两个级数、三个命题和两个抑制.7。
社会结构的基础是人口的自然结构。
8。
国际人口迁移的经济学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新经济社会学理论.9。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妇女或育龄妇女的实际生育水平或生育子女的数量是指生育率.10。
1957年,人口学家马寅初先生提出了《新人口论》。
11.一个国家最大的国情调研是人口普查。
12.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解决人口过剩的两种抑制是“积极性抑制”和“预防性抑制".13.“两种生产”的原理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来的。
14.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倡晚婚的人是梁启超。
15。
戴维斯和布莱克提出了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理论。
16。
同批人出生后平均每人一生可存活的年数是指平均预期寿命。
17。
婚姻挤压是指在适婚年龄的男女两性同期群中出现的数量不平衡现象。
18。
从空间角度看,城市化过程的发展路径分为扩张型城市化理论和全球化的城市化理论。
19.中国六次人口普查的时间分别是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20。
法国社会学家和人口学家阿森·杜蒙特认为分析人口变化有三种途径:社会学方法、变迁的方法、文化的方法。
21.我国传统社会的生育模式是由死亡率控制的多育生育模式。
22。
第一个关于人口迁移的理论是由泽林斯基提出来的。
23.一般把家庭生民周期划分为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6个阶段。
24。
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是“逆城市化"阶段。
人口生育的政策调整与影响因素分析
人口生育的政策调整与影响因素分析人口生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剧,人口出生率下降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为了应对人口发展形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口生育政策,以调整人口结构、优化人口素质。
本文将从政策调整的背景和目的、政策的具体措施和对人口生育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背景与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困扰。
为了应对人口危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人口生育政策。
人口生育政策的核心目的是调整人口结构,推动人口素质的提升。
通过政策调整,我国希望实现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卫生健康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水平,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政策的具体措施1.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以来推行的一项重要人口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数量,通过调整生育政策,限制家庭的生育数,从而实现人口的合理增长。
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晚婚晚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等。
2.优生优育政策优生优育政策是指通过提供优质的生育服务和卫生保健条件,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优良基因的传承。
优生优育政策的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全面的孕育健康指导、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和遗传咨询等。
3.鼓励二孩政策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联合实施了鼓励二孩政策,允许符合条件的夫妇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提升人口素质。
三、政策的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人口的生育决策有着重要影响。
在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人口生育率普遍较高,因为家庭更加依赖子女来劳动养老。
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由于生活成本的提高和社会保障的改善,很多家庭更倾向于少生或不生孩子。
2.医疗卫生条件医疗卫生条件对人口的生育决策也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减少了产妇的孕育风险,提高了生育的安全性。
这对于夫妻们来说,更加有信心生育孩子。
我国生育意愿下降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我国生育意愿下降的人口社会学分析
我国生育意愿下降涉及众多因素,可以从人口社会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1. 经济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育成本增加,包括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的支出。
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个人发展往往使年轻夫妇更加注重职业发展和经济稳定,因此影响了生育意愿的决策。
2. 教育因素:受教育水平提高和教育观念的变化影响,更多的人在追求学业和职业发展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推迟了生育计划。
教育程度的提高普遍带来了对家庭和个人意识的转变,重视个人独立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
3. 婚姻和家庭观念变化:传统的婚姻观念逐渐转变,夫妻之间更加强调平等、伴侣关系的质量以及个人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家庭责任意识的减弱也使得生育决策更多地采取计划生育的观念,夫妻更倾向于更好地调整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4. 城市化和社会结构变迁:城市化进程加速和社会结构变迁导致家庭结构的转变,养育孩子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城市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也对生育意愿产生了影响。
5. 社会支持和福利政策:社会支持和福利政策对生育意愿起到重要的影响。
合理的育婴假、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能够提升人们的生育意愿和信心。
综合以上因素,我国生育意愿下降的人口社会学分析可以归结为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家庭观念变化、城市化和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社会支持和福利政策等多个方面。
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包括提供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支持、优化教育体系、完善相关政策等,促进生育意愿的提升,并为人口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中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率的变化趋势
中国自1970年代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旨在控制人口增长。
该政策规定,城市夫妇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而农村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但需要间隔时间较长。
这一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了全面实施,生育率也随之下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浮现。
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老龄化社会。
由于中国人口大量减少,中国的老年人口正在快速增加,而年轻的劳动人口却在缩减。
这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影响国家的未来。
面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于2016年宣布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允许夫妇有两个孩子。
然而,这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生育率上升。
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中国的生育率一直在下降。
除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外,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育率。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增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职业和个人发展,而不是生育。
此外,成本上升也是一个问题。
随着教育和生活成本的增加,生育变得更加昂贵,很多家庭无法承受。
总的来说,中国的生育率呈现下降趋势,这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挑战。
政府需要进一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生育政策,以应对老龄化和其他经济和社会问题。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社会学论文从人口社会学角度看中国一对夫妇应生孩子数———黄泽炀社工1103摘要: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的人口规模问题一直是人口学家、政治家和学者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甚至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中国人口规模问题又与人口结构问题交织在一起,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的生育率是否还需要继续下降?中国人口结构问题是否已取代人口规模而成为中国的首要问题?人口老龄化会成为我们的包袱吗?—————直接问题:中国应怎样调整计划生育?中国一对夫妇应该生几个孩子?关键字:人口社会学计划生育二孩人口政策正文:(1).中国人口现状及其问题:一、中国人口增长问题:人口总数大,低生育率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二、中国现行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
”宪法还规定:“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到21世纪初,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又做出了一些调整。
由于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到达适婚年龄,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三、中国人口结构问题:人口结构失衡同样,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为准。
1、人口性别结构:男性人口占51.27%,女性人口占48.73%,总人口性别比由2000年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为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国家。
男女比例协调本是自然进化的规律,然而在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已成为一个社会顽疾。
2、人口年龄结构:0-14岁人口占16.60%,比2000年人口普查下降6.29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2)、中国人口政策亟待调整一,老龄化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凸显就一般“理论”而言,坚持了30余年的中国计生政策,于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发展功不可没。
然而,发表于1980年9月25日的《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明确指出:“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将来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数目会多过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
”1.老龄化问题:2010年9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指出,2011年以后的30年里,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到2050年,社会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简言之,中国目前已经步入了全球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的国家行列,众多家庭和老人都已经或者即将面临严峻的养老等诸多现实问题。
2.性别比例失调问题有关权威资料显示,到2020年,中国处于婚龄的男性人数将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到4000万人。
换言之,中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而这不但会严重影响婚育,且会给中国社会埋下不可忽视的不稳定之隐患。
3.生殖疾病问题2007年8月20日《东南快报》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患不育的男性达4000万之多,而育龄夫妇中60%的夫妇不能生育的原因大多是由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感染造成的。
就整体而言,我们面临的各种各样的生理疾病导致了中国民众的生育能力的下降。
二,现行计划生育的主要理由已不再成立现在反对生育政策调整的一个比较常见的理由,是一旦生育政策放宽,就要出现生育率的反弹。
但是,这种担忧缺少有力的实证数据。
相反,一些“二胎”试点地区的案例表明,宽松的生育政策反而实现了比同省其他地区更低的生育率。
十年前,中国预计“21世纪中叶”人口出现负增长。
目前,官方已经把该目标提前到21世纪20年代。
生育率并非越低越好。
如果这一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长期持续,中国人口将以几何级数萎缩,中华民族将面临作为一个物种的延续问题。
实证研究表明,目前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老人的贫困发生率较高。
显然,那种认为中国农民收入问题可以简单地通过“少生”来解决的看法,缺少理论和实证数据的支持,不足以作为政府制定生育政策的依据。
从一个农民的生命周期来看,少生孩子的农民在年青时固然能减少抚养子女的支出,从而能增加其家庭的人均收入和消费(尽管未必能增加其家庭的总收入),但是在他年老时则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困难。
过去所有关于人口和生育控制政策的讨论,理论基石就是以控制生育提高人均收入。
这显然与既有的实证研究并不相符。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家庭是否幸福,不仅取决于该家庭收入的多少,而家庭对子女需求的精神满足,有时比物质生活的丰裕更加重要。
我们认为,中国当初推行生育控制政策的主要理由已不再成立。
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为什么要继续控制生育的政策?(3)中国一对夫妇应生孩子数究竟应该生多少个孩子呢?我认为中国在稳定的大前提下,一对夫妇应该生两个孩子。
各个家庭可以根据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等作一定的调整。
首先,我们来看个我同学做的网上调查,题目为“中国应该允许家庭生几个孩子?”,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支持生两个的人占大多数!我支持两个的理由:一,从对家庭的影响来看1,从孩子数量和质量方面看:一方面:生两个孩纸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质量。
如果只生一个孩子的话,那么必将导致该孩子心理的孤独感。
研究表明,生一个孩子的家庭比生两个孩子的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症!也就是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
这主要是由于家中的孩子数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有个姐姐的孩子比没姐姐的孩子会得到更多的照顾。
另一反面:生两个孩子是最佳的选择。
生孩子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而是要兼顾孩子的质量,即孩子的发展状况。
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和程度,家中父母给与的关怀程度等。
孩子生多了会有很多弊端,比如会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良好的教育,会造成孩子质量的严重下降等等2,收入变动下的孩子成本——效用分析如果说生孩子是一种投资的话,那么这种投资的最佳方法就是生两个孩子。
为什么不生一个孩子呢?首先,生一个孩子得不到应有的效益。
如果这个孩子是男孩,那么父母必须为其提供包括住房、教育在内的一系列服务。
而等其长大后还得为其考虑结婚、买房的问题。
可以说基本没有收益!而生两个孩子恰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是两个男孩,那么其长大后必定会有所发展,父母老后就有所依靠,即使一孩子不能提供养老,还有另一个作为保障。
如果是一男一女,或两女,那么父母仍可以获得足够的“收益”。
3,代际财富流理论这个是从财富流在父代和子代之间的流动方向和数量的根本变化来说明问题的。
即净财富流是从父代流向子代还是从子代流向父代的问题。
这个理论指出,低生育率的家庭,净财富流是从父代流向子代的,而高生育率的家庭净财富流从子代流向父代的。
因此,一个合适生育率有利于家庭财富的正确流向。
一般我们认为这两者应该平衡,即维持一个不太低也不太高的生育率。
生两个孩子既不会导致高生育率,也不会造成生育率过低。
二,从国家生育政策来看1,适当放宽二胎不会造成生育率的大幅回升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上级部门批准,在酒泉、承德、恩施、翼城等地试行“一个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
这些“二胎”试点地区的案例表明,宽松的生育政策反而实现了比同省其他地区更低的生育率。
这些地区在比较宽松的政策环境下,多年来人口保持低增长,总和生育率保持在2以下,进入21世纪后尽管人口基数增大,人口增长却呈越来越低的趋势,出生率、自增率、生育率都低于或接近与他们条件相似但实行“一孩半”政策的地区。
并没有出现政策宽松而引发出生的反弹的情况,没有出现多孩生育的情况。
这些生育二孩的地区证明,“允许生育二孩人们就会生育三孩”的推断并不符合事实!2,二孩政策可以稳定生育率水平在酒泉、承德、恩施、翼城等地区的20多年的实践表明,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达到了“既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又为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目标。
他们的实践可以证明,在一定的条件下,相对宽松的允许生育二胎的政策,可以实现和稳定低生育水平,而且有利于计划生育的开展。
如果在20年前起步的这些试点地区能在实践中取得如此可喜的效果,那么在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远远向前发展的21世纪,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二孩生育政策在更广大的地区的实施必将迎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健康发展、长治久安。
三,生两个孩子的时机已经成熟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中国计划生育在人口控制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但是在稳定的大前提下,“人口政策需要适时调整”!而如今正是调整的时机。
我们要明白,尽管政策允许生育两个孩子,但生育一个孩子的比例却不会降低。
“生了一孩想再生育的家庭越来越少了”,三孩生育“微乎其微”。
即使在普遍可以生育二孩的较宽松的政策下,人们也并非一定都要生育二孩。
不想生的原因在于考虑到孩子的教育、经济负担和政府号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育意愿已经转变,生育行为趋向理性化,生育政策的约束作用已经不是主导人们生育行为的首要因素。
二孩政策要接近群众的生育意愿,更容易为群众接受,缓和了干群矛盾,减少了工作难度,推动了计生工作向满足群众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服务转移。
有助于“孕期愉悦”、防止出现出生缺陷;避免意外妊娠,减少计生工作开支。
参考文献:人口社会学/佟新---4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140616号人口社会学/佟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64171号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论争/顾宝昌,李建新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5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李建新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0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李建新,翟振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11低生育社会的来临——中国生育革命与政策抉择/杨发祥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3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