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3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实验三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一.实验目的与要求:实验目的:1.理解时序产生器的原理,了解时钟和时序信号的波形;2.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组成知识;3.掌握微指令格式和各字段功能;4.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学习基本指令的执行流程。
实验要求:1.实验前,要求做好实验预习,并复习已经学过的控制信号的作用;2.按练习一要求完成测量波形的操作,画出TS1,TS2,TS3,TS4的波形,并测出所用的脉冲Ф周期。
按练习二的要求输入微指令的二进制代码表,并单步运行五条机器指令。
二.实验方案:按实验图在实验仪上接好线后,仔细检查无误后可接通电源。
1.练习一:用联机软件的逻辑示波器观测时序信号,测量Ф,TS1,TS2,TS3,TS4信号的方法如下:(1) TATE UNIT 中STOP开关置为“RUN”状态(向上拨),STEP开关置为“EXEC”状态(向上拨)。
(2) 将SWITCH UNIT 中右下角CLR开关置为“1”(向上拨)。
(3) 按动“START”按钮,即可产生连续脉冲。
(4)调试”菜单下的“显示逻辑示波器窗口,即可出现测量波形的画面。
(5)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的CH1,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的Ф插座,即可测出时钟Ф的波形。
(6)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的CH2,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的TS1插座,即可测出TS1的波形;(7)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的CH1,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的TS2插座,即可测出TS2的波形。
(8)将红色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的CH1,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的TS3插座,即可测出TS3的波形。
(9)将红色探头一端接实验仪左上角的CH1,另一端接STATE UNIT中的TS4插座,即可测出TS4的波形。
2.观察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①关掉实验仪电源,拔掉前面测时序信号的接线;②编程写入E2PROM 2816A.将编程开关(MJ20)置为PROM(编程)状态;B.将实验板上STATE UNIT 中的STEP置为STEP状态,STOP置为RUN状态,SWITCH UNIT中CLR开关置为1状态;C.在右上角的SWITCH UNIT中UA5-UA0开关上置表中某个要写的微地址;D.在MK24-MK1开关上置表中要写的微地址后面的24位微代码,24位开关对应24位显示灯,开关置为1时灯亮,为0时灯灭;E.启动时序电路,即将微代码写入到E2PROM 2816的相应地址对应的单元中;F.重复C-E步骤,将表的每一行写入E2PROM 2816。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与微程序设计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微程序设计方法。
2.实验器材和仪器-计算机-开发板-逻辑门集成电路3.实验过程a.程序设计首先,需要设计微程序控制器所使用的指令集。
本实验选取了一个简单的指令集,包括加载寄存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操作等指令。
b.微指令设计根据指令集的要求,设计相应的微指令。
每个微指令包含了控制信号的信息,用于控制计算机的不同部件。
c.微程序设计根据微指令的设计,设计相应的微程序。
微程序是一系列的微指令的有序序列,用于控制计算机的指令执行。
d.实验搭建根据设计好的微程序,搭建微程序控制器的电路,并将电路与开发板连接。
e.实验验证将编写好的程序加载到存储器中,并通过控制信号监测计算机的运行情况。
验证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是否正确。
4.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验证,微程序控制器能够正常工作,并且能够按照设计好的微程序执行指令集中的各项操作。
通过观察控制信号的变化,可以得出微程序控制器是否正常工作的结论。
5.实验结论本实验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微程序控制器为目标,通过设计微指令和微程序,并搭建相应的电路,成功实现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
通过本实验,我对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设计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6.实验总结微程序控制器是计算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控制信号的变化,实现了对指令执行的控制。
本实验通过设计微指令和微程序,搭建相应的电路,成功实现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
通过本实验,我不仅对微程序控制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提高了我对计算机原理的理解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原理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程序控制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指挥和控制计算机操作的关键角色。
本实验报告将对微程序控制器的原理进行探讨,并描述相关实验的设计、步骤、结果和分析。
二、微程序控制器的原理2.1 微程序控制器的概念微程序控制器是一种控制计算机操作的技术,通过将指令集中的每个指令分解为一系列微操作,并以微指令的形式存储在控制存储器中,从而实现指令的执行控制。
2.2 微指令的组成和格式微指令由多个字段组成,每个字段代表一个微操作控制信号。
常见的微指令格式包括微地址字段、条件码字段、操作码字段等。
2.3 微指令的执行过程微指令的执行过程包括指令的取指、译码、执行和写回等阶段。
每个阶段对应微指令的不同部分,通过控制信号的转换和传递,完成相应的操作。
三、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验3.1 设计思路在进行微程序控制器实验前,需要明确实验的目标和设计思路。
实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指令集、确定微指令格式、设计控制存储器、设计控制逻辑电路等。
3.2 实验步骤1.确定指令集:根据实验需求,确定需要支持的指令集。
2.确定微指令格式:根据指令集的要求,设计适合的微指令格式。
3.设计控制存储器:根据微指令格式,设计控制存储器的结构和内容。
4.设计控制逻辑电路:根据微指令的执行过程,设计控制逻辑电路,实现指令的控制和转换。
5.构建实验平台:将设计的控制存储器和控制逻辑电路构建成实验平台,并与计算机系统相连。
6.进行实验:在实验平台上执行指令,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步骤中的设计和操作,得到了相应的实验结果。
通过比对实验结果和预期效果,可以对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和实验进行分析和评估。
四、总结与展望微程序控制器作为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微操作的方式实现指令的执行控制。
本实验报告对微程序控制器的原理进行了探讨,并描述了相关实验的设计、步骤、结果和分析。
通过实验,我们深入理解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微程序控制器_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_实验报告本次实验使用的是微程序控制器,主要涵盖了微程序控制器的概念、微指令的设计、微指令的执行以及测试和调试方法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微程序控制器。
微程序控制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控制计算机操作的控制器,其中的微指令由微程序控制器产生。
微程序控制器的主要优点是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可控性和可编程性,可避免在操作过程中出现复杂的电路切换。
在实验中,我们主要是操作微指令的设计和执行。
微指令需要根据指令的类型以及相应的操作码进行设计,确保计算机能够正确地执行指令。
在设计微指令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到指令执行时需要进行的操作、信号的传递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在微指令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微指令的执行。
微指令执行的过程也是十分关键的,这需要对微指令的执行顺序进行精密设计以保证整个计算机发挥最大的性能。
实验中我们了解了基本的微指令执行步骤,包括状态存储器、微指令计数器、微指令发生器以及微指令存储器等。
除了微指令设计和执行外,测试和调试也是实验中比较重要的步骤。
这一步骤旨在确保整个计算机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同时也可以在测试过程中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错误。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需要编写测试程序,通过输入不同的指令类型和操作码来测试微指令是否能够正确地执行。
在调试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检查微指令执行的每个步骤,找到代码中存在的错误并进行修正,以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行。
在实验中,学习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知识,包括微指令的设计和执行以及测试和调试方法。
这些知识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原理及其基本结构。
同时也可以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提供基础知识和经验。
实验四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实验报告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专业:班级:成绩:姓名:学号:组别:组员:实验地点:实验日期:指导教师签名:实验(四)项目名称:微过程控制器实验一、实验项目名称微过程控制器实验二、实验目的和要求(1)掌握时序发生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过程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3)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
三、实验原理微过程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当前指令的翻译和执行,即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硬件逻辑部件工作的微指令序列,以完成数据传输和各种处理操作。
它的执行方法就是将控制各部件动作的微指令的集合进行编码,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表示。
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微指令序列表示一条机器指令,这种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微程序存储在控制存储器中。
实验所用的时序控制电路框图如图所示,可产生四个等间隔的时序信号TS1~TS4,其中Φ为时钟信号,由实验系统左上方的方波信号源提供,可产生频率及脉宽可调的方波信号;STEP(单步)是来自实验系统上方中部的一个二进制开关STEP的模拟信号;START键是来自实验系统上方左部的一个微动开关START的按键信号。
当STEP开关为0时(EXEC),一旦按下START启动键,时序信号TS1~TS4将周而复始地发送出去。
当STEP为1(STEP)时,一旦按下SATRT启动键,机器便处于单步运行状态,即此时只发送一个CPU周期的时序信号就停机了。
利用单步方式,每次只读一条微指令,可以观察微指令的代码与当前微指令的执行结果。
另外,当机器连续运行时,如果STEP开关置“1”,会使机器停机,CLR开关执行1→0→1操作可以使时序清零。
时序状态图如图4.5-7所示。
由于时序电路的内部电路已经连好,所以只需将时序电路与方波信号源预习情况操作情况考勤情况数据处理情况连接,即将时序电路的时钟脉冲输入端ф接至方波信号发生器输出端H23上,按动启动键START后,就可产生时序信号TS1~TS4。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结构。
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原理2、加深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指令流程与功能3、理解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控制存储器:实现整个指令系统的所有微程序,一般指令系统是规定的由高速半导体存储器构成,容量视机器指令系统而定,取决于微程序的个数,其长度就是微指令字的长度。
微指令寄存器:存放从控存读出的当前微指令。
微操作控制字段将操作控制信号送到控制信号线上,微地址字段指出下一条微地址的形成。
微地址寄存器:存放将要访问的下一条微指令地址地址转移逻辑:形成将要执行的微指令地址,形成方式:取指令公操作所对应的微程序一般从控存的0地址开始,所以微程序的人口地址0是由硬件控制的。
当出现分支时,通过判别测试字段、微地址字段、和执行部件的反馈信息形成后即微地址。
Cpu设计步骤:1.拟定指令系统2.确定总体结构(数据通路)3.安排时序4.拟定指令流程。
根据指令系统,写出对应所有机器指令的全部微操作机器节拍安排,然后列出操作时间表5.确定微指令的控制方式、下地址形成方式、微指令格式及微指令字长,编写全部的微指令的代码,最后将编写的微指令放入控制存储器中。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步骤(1)设计微程序确定微程序流程图,也就是控制算法流程图。
(2)确定微指令格式微指令格式中的操作控制字段取决于执行部件的子系统需要多少微指令。
假定采用直接控制方式,执行部件需要10个微命令,则操作控制字段需要10位。
测试判别字段取决于微程序流程图中有多少处分支转移。
假定有3处分支,则测试判别字段需要3位。
下址字段取决于微程序流程图的规模。
假定微程序共用50条微指令,则下址字段至少需要6位。
这是因为ROM地址译码时,26=64,6位地址可容纳64条微指令。
(3)将微程序编译成二进制代码(4)微程序写入控制存储器(5)设计硬件电路三、实验现象--CPU 头文件cpu_defs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PACKAGE cpu_defs IS --定义程序包,包头,包体TYPE opcode IS (load, store, add, sub, bne); --这个语句适合于定义一些用std_logic 等不方便定义的类型,综合器自动实现枚举类型元素的编码,一般将第一个枚举量(最左边)编码为0 CONSTANT word_w: NATURAL :=8;CONSTANT op_w: NATURAL :=3;CONSTANT rfill: STD_LOGIC_VECTOR(op_w-1 downto 0):=(others =>'0');--FUNCTIOn slv2op(slv:IN STD_LOGIC_VECTOR) RETURN opcode;FUNCTION op2slv(op:in opcode) RETURN STD_LOGIC_VECTOR;END PACKAGE cpu_defs;PACKAGE BODY cpu_defs ISTYPE optable IS ARRAY(opcode) OF STD_LOGIC_VECTOR(op_w-1 DOWNTO 0);--数组有5个元素,其他均0CONSTANT trans_table:optable :=("000", "001", "010", "011", "100");FUNCTION op2slv(op:IN opcode) RETURN STD_LOGIC_VECTOR ISBEGINRETURN trans_table(op);END FUNCTION op2slv;END PACKAGE BODY cpu_defs;--实验7-8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LIBRARY IEEE;USE IEEE.STD_LOGIC_1164.ALL,IEEE.NUMERIC_STD.ALL;USE WORK.CPU_DEFS.ALL;--使用自己定义的程序包ENTITY CPU ISPORT( clock : IN STD_LOGIC;--时钟reset : IN STD_LOGIC;--复位mode : IN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 --查看用mem_addr : INUNSIGNED(word_w-op_w-1 DOWNTO 0);--地址output : OUT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data_r_out : OUT STD_LOGIC_VECTOR(19 DOWNTO 0);--微指令Rop_out : OUT STD_LOGIC_VECTOR(op_w-1 DOWNTO 0);--操作码add_r_out : OUT UNSIGNED(4 DOWNTO 0) --微地址R);END ENTITY;ARCHITECTURE rtl OF CPU ISTYPE mem_array IS ARRAY (0 TO 2**(word_w-op_w)-1) OF STD_LOGIC_VECTOR(word_w-1DOWNTO 0);--定义RAMSIGNAL mem : mem_array;CONSTANT prog : mem_array:=(0=> op2slv(load) &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4,word_w-op_w)),1=> op2slv(add) &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5,word_w-op_w)),2=> op2slv(store) &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6,word_w-op_w)),3=> op2slv(bne) &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7,word_w-op_w)), --TO_UNSIGNED转换函数将4转换为5位“00100”4=>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2,word_w)),5=>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3,word_w)),OTHERS => (OTHERS =>'0'));TYPE microcode_array IS ARRAY (0 TO 14) OF STD_LOGIC_VECTOR(19 DOWNTO 0); CONSTANT code : microcode_array:=(--控制存储器0=> "00010100010000000001",1=> "00000000000110000010",2=> "00001010000000000011",3=> "00000100001000001111",4=> "00100010000000000000",5=> "00000000000100000000",6=> "00000010100001000000",7=> "00000010100000100000",8=> "00000000000110000100",9=> "01000001000000000101",10=> "00000000000110000110",11=> "00000000000110000111",12=> "00000000000110010000",13=> "10000010000000000000",14=> "00000000000000000000");SIGNAL count : UNSIGNED(word_w-op_w-1 DOWNTO 0);SIGNAL op : STD_LOGIC_VECTOR(op_w-1 DOWNTO 0);SIGNAL z_flag : STD_LOGIC;SIGNAL mdr_out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SIGNAL mar_out : UNSIGNED(word_w-op_w-1 DOWNTO 0);SIGNAL IR_out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SIGNAL acc_out : UNSIGNED(word_w-1 DOWNTO 0);SIGNAL sysbus_out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EGINPROCESS(reset,clock)VARIABLE instr_reg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VARIABLE acc : UNSIGNED(word_w-1 DOWNTO 0);CONSTANT zero : UNSIGNED(word_w-1 DOWNTO 0):=(OTHERS =>'0')VARIABLE mdr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VARIABLE mar : UNSIGNED(word_w-op_w-1 DOWNTO 0);VARIABLE sysbus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VARIABLE microcode : microcode_array;VARIABLE add_r : UNSIGNED(4 DOWNTO 0);VARIABLE data_r : STD_LOGIC_VECTOR(19 DOWNTO 0);VARIABLE temp : STD_LOGIC_VECTOR(4 DOWNTO 0);BEGINIF reset='0' THENadd_r:=(OTHERS =>'0');count <= (OTHERS =>'0');instr_reg := (OTHERS =>'0');acc := (OTHERS =>'0');mdr := (OTHERS =>'0');mar := (OTHERS =>'0');z_flag <='0';mem <= prog;sysbus :=(OTHERS =>'0');ELSIF RISING_EDGE(clock) THEN--microprogram controllerdata_r := code(TO_INTEGER(add_r));IF data_r(4 DOWNTO 0)="01111" THEN --判断下地址temp:="01" & op(2 DOWNTO 0);add_r := UNSIGNED(temp);ELSIF data_r(4 DOWNTO 0)="10000" THENIF z_flag='1' THENadd_r:="01110";ELSEadd_r :="01101";END IF;ELSEadd_r := UNSIGNED(data_r(4 DOWNTO 0));END IF;data_r_out <=data_r;add_r_out <= add_r;--PCIF data_r(16)='1' THEN --PC_bus='1'sysbus := rfill & STD_LOGIC_VECTOR(count);END IF;IF data_r(19)='1' THEN --load_PC='1'count <= UNSIGNED(mdr(word_w-op_w-1 DOWNTO 0));ELSIF data_r(10)='1' THEN --INC_PC='1'count <= count+1;ELSEcount <= count;END IF;--IRIF data_r(15)='1' THEN --load_IRinstr_reg := mdr;END IF;IF data_r(9)='1' THEN --Addr_bus='1'sysbus := rfill & instr_reg(word_w-op_w-1 DOWNTO 0);END IF;op <= instr_reg(word_w-1 DOWNTO word_w-op_w);IR_out <= instr_reg;op_out <=op;--ALUIF data_r(17)='1' THEN --load_ACC='1'acc:=UNSIGNED(mdr);END IF;IF data_r(11)='1' THEN --ALU_ACC='1'IF data_r(6)='1' THEN --ALU_add='1'acc := acc + UNSIGNED(mdr);ELSIF data_r(5)='1' THEN --ALU_sub='1'acc := acc - UNSIGNED(mdr);END IF;END IF;IF data_r(18)='1' THEN --ACC_bus='1'sysbus := STD_LOGIC_VECTOR(acc);END IF;IF acc=zero THENz_flag <='1';ELSEz_flag <='0';END IF;acc_out<= acc;--RAMIF data_r(14)='1' THEN --load_MAR='1'mar := UNSIGNED(sysbus(word_w-op_w-1 DOWNTO 0));ELSIF data_r(12)='1' THEN --load_MDR='1'mdr := sysbus;ELSIF data_r(8)='1' THEN --CS='1'IF data_r(7)='1' THEN --R_NW='1'mdr := mem(TO_INTEGER(mar));ELSEmem(TO_INTEGER(mar))<=mdr;END IF;END IF;IF data_r(13)='1' THEN --MDR_bus='1'sysbus:=mdr;END IF;mdr_out <= mdr;mar_out <= mar;END IF;sysbus_out <=sysbus;END PROCESS;PROCESS(mode,mem_addr)BEGIN--mode=0 -> sysbus--mode=1 -> PC--mode=2 -> result of ALU--mode=3 -> IR--mode=4 -> MAR--mode=5 -> MDR--mode=6 -> memoutput <= (OTHERS =>'0');CASE mode isWHEN "000" =>output<=sysbus_out;WHEN "001" =>output(word_w-op_w-1 DOWNTO 0)<= STD_LOGIC_VECTOR(count);WHEN "010" =>output <= STD_LOGIC_VECTOR(acc_out);WHEN "011" =>output <= IR_out;WHEN "100" =>output(word_w-op_w-1 DOWNTO 0) <= STD_LOGIC_VECTOR(mar_out);WHEN "101" =>output <= mdr_out;WHEN "110" =>output <= mem(TO_INTEGER(mem_addr));WHEN others =>output <= (OTHERS =>'Z');END CASE;END PROCESS;END ARCHITECTURE;现象结果:四、实验体会原本对于控制器的设计还是一片空白,通过实验初步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结构。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引言微程序控制器是一种常见的计算机控制器,它采用微程序的方式来实现指令的执行。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学习和探索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功能和性能。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微程序控制器,来深入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原理图设计。
实验过程1. 设计微指令集在设计微程序控制器之前,首先需要确定微指令集。
微指令集是由一系列微指令组成的,每个微指令对应一个控制信号,用于控制计算机的各个组件的操作。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常见的微指令集,包括存储器读写、算术逻辑运算、数据传输等指令。
2. 设计微指令控制存储器微指令控制存储器是微程序控制器的核心组件,用于存储微指令集。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静态随机存储器(SRAM)来实现微指令控制存储器。
通过将微指令集编码为二进制数,并将其存储在SRAM中的不同地址位置,实现对微指令的存储和读取。
3. 设计微指令解码器微指令解码器用于解析微指令,并产生相应的控制信号。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组合逻辑电路来实现微指令解码器。
通过将微指令的不同位与控制信号相连,实现对微指令的解码和控制信号的生成。
4. 设计微程序计数器微程序计数器用于控制微程序的执行顺序。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计数器和触发器来实现微程序计数器。
通过将微程序计数器的输出与微指令控制存储器的地址输入相连,实现对微指令的顺序读取。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并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微程序控制器。
在实验中,我们编写了微指令集,并将其存储在微指令控制存储器中。
通过微指令解码器和微程序计数器的协作,我们成功实现了对微指令的解码和执行。
实验结果表明,微程序控制器能够准确地控制计算机的各个组件的操作,并实现指令的执行。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原理图设计。
微程序控制器作为一种常见的计算机控制器,具有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五邑大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三:微程序控制器实验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学院: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号:150801 3115000820学生姓名:黄家燊实验日期:2016.12.25指导老师:李鹤喜五邑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实验一一、实验名称: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二、实验目的(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组成知识。
(2)掌握为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二、实验设备:PC机一台,TD-CM3+实验系统一套三、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当前指令的翻译和执行,即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的硬件逻辑部件的为命令序列,完成数据传送和个汇总处理操作,他的执行方法是将控制各部件的微命令的集合进行编码,即将微命令的集合仿照及其指令一眼,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表示,这种表示陈伟微指令。
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微指令序列表示一条机器指令,这种为指令序列称作为程序。
微程序存储在一种专用的存储器中,成为控制储存器四、实验步骤1.对为控制器进行读写操作:(1)手动读写:①按图连线:②将MC单元编程开关置为“编程”档,时序单元状态开关置为“单步”档,ADDR 单元状态开关置为“置数”档③使用ADDR单元的低六位SA5…SA0给出微地址MA5…MA0,微地址可以通过MC 单元的MA5…MA0微地址灯显示④CON单元SD27…SD20,SD17…SD10,SD07…SD00开关上置24位微代码,待写入值由MC单元的M23…M024位LED灯显示⑤启动时序电路(按动一次TS按钮),即将微代码写入到E2PROM2816的相应地址对应单元中⑥重复③④⑤三步,将下图微代码写入2816芯片中二进制代码表(2)联机读写:①将微程序写入文件,联机软件提供了微程序下载功能,以代替手动读写微控制器,但微程序得以指定的格式写入本次试验的微程序如下:://************************************************************// :// // :// 微控器实验指令文件 // :// // ://************************************************************// ://***************Start Of MicroController Data****************//$M 00 000001;NOP$M 01 007070;CON(INS)->IR,P<1>$M 04 002405;R0->A$M 05 04B201;R0->B$M 30 001404;A加B->RO$M 32 183001;IN->R0$M 33 280401;R0->OUT$M 35 000035;NOP;//***************End Of MicroController Data*******************// ②写入微程序用联机软件的“【转存】-【装载数据】”功能将改格式文件装载入试验系统。
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共10篇)
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共10篇)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2)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过程。
二、实验设备:PC 机一台,TD-CMA 实验系统一套。
三、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任务是完成当前指令的翻译和执行,即将当前指令的功能转换成可以控制的硬件逻辑部件工作的微命令序列,完成数据传送和各种处理操作。
它的执行方法就是将控制各部件动作的微命令的集合进行编码,即将微命令的集合仿照机器指令一样,用数字代码的形式表示,这种表示称为微指令。
这样就可以用一个微指令序列表示一条机器指令,这种微指令序列称为微程序。
微程序存储在一种专用的存储器中,称为控制存储器,微程序控制器原理框图如图所示: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原理框图在实验平台中设有一组编程控制开关KK3、KK4、KK5(位于时序与操作台单元),可实现对存储器(包括存储器和控制存储器)的三种操作:编程、校验、运行。
考虑到对于存储器(包括存储器和控制存储器)的操作大多集中在一个地址连续的存储空间中,实验平台提供了便利的手动操作方式。
以向00H 单元中写入332211 为例,对于控制存储器进行编辑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KK1 拨至‘停止’档、KK3 拨至‘编程’档、KK4 拨至‘控存’档、KK5 拨至‘置数’档,由CON 单元的SD05——SD00 开关给出需要编辑的控存单元首地址(000000),IN 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低8 位(00010001),连续两次按动时序与操作台单元的开关ST(第一次按动后MC 单元低8 位显示该单元以前存储的数据,第二次按动后显示当前改动的数据),此时MC 单元的指示灯MA5——MA0 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7——M0 显示当前数据(00010001)。
然后将KK5 拨至‘加1’档,IN 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中8 位(00100010),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完成对该控存单元中8 位数据的修改,此时MC 单元的指示灯MA5——MA0 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15——M8 显示当前数据(00100010);再由IN 单元开关给出该控存单元数据的高8 位(00110011),连续两次按动开关ST,完成对该控存单元高8 位数据的修改此时MC 单元的指示灯MA5——MA0 显示当前地址(000000),M23——M16 显示当前数据(00110011)。
实验五—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学号:201024131147姓名:赵倩倩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学年:2010—2011 学期1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试验时间:2011年11月28日实验名称:微程序控制实验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目的:1.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2.为模型机定义五条机器指令,并编写相应的微程序3.掌握微程序的编制,写入,观察微程序的运行实验要求:按实验目的完成相应的操作,将实验结果记下并分析实验总结。
实验软硬件要求:TDN-CM++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一台,排线若干。
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可附页)实验原理:1.时序控制电路:控制器的功能是产生执行指令所需的控制信号,但执行指令时所需的控制信号是依赖于具体计算机的数据通路的,电路框图如下数据通路结构图Ø:始终脉冲输入端,接到方波发生器的输出(H23),W1调节频率,W2调脉宽。
START键是实验板上一个微动开关START的按键信号。
STEP(单步开关)STEP开关为0时(EXEC),一旦按下启动键,时序信号TS0—TS3将周而复始地发送出去。
STOP:拨动开关,STOP停机;RUN,运行。
CLR:拨动开关,时序清零。
TS0—TS3等间隔的时序信号输出。
实验模型机有五条指令:IN(输入)ADD(加法)STA(存数)OUT(输出)JMP(无条件转移)指令对应的参考微程序流程2.微程序控制电路微程序控制电路组成:控制存储器,微命令寄存器,微地址寄存器。
编程开关:PROM(编程),根据微地址和微指令格式将微指令二进制代码写入到控制存储器中。
READ(校验):可以对写入控制存储器中的二进制代码进行验证。
RUN(运行):只要给出微地址的入口微地址,则可以根据微程序流程图自动执行微程序。
3.微指令格式微指令字长共24位,其中UA5—UA0为6位的后续微地址,A,B,C为三个译码器字段,分别由三个控制位译码出多位。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心得
经过一学期的微程序控制器实验课程学习和实验操作,我积累了不少经验和收获。以下我将分享我的实验心得体会。
一、实验前的准备
在进行微程序控制器实验之前,我首先要熟悉实验器材和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此外,我还需要做好实验器材的调试和连接,确保实验环境的稳定和安全。这些都是实验成功的前提准备工作,也是我在实验中非常重视的环节。
四、实验中的经验和教训
在实验中,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小失误,比如接线错误、程序逻辑不清晰等。但通过这些失误,我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的实验技能。我明白了失败乃成功之母,教训的背后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五、实验中的进步和提升
在实验过程中,我逐渐掌握了实验技能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我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这些都是我在实验中不断提升和进步的重要体现。
六、实验心得体会
通过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实验不仅帮助我巩固了课堂知识,还培养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也认识到,实验中的困难和挫折都是成长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地克服,才能不断进步。
综上所述,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是一门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课程,通过实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相信这些收获和经验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将大有裨益。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信念。
二、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实验过程中,我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实验器材调试不成功、程序运行出现错误等。针对这些困难,我积极和老师和同学沟通交流,寻求解决方法。有时候,我还会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不断摸索和尝试,最终克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我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地使用实验器材和编写程序。我还学会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动手实践的操作技能。这些收获对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微程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微程序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 提高对计算机组成原理和汇编语言的理解。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开发工具:Keil uVision53. 实验平台:STM32F103C8T6三、实验内容1.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2. 微程序指令集的设计3. 微程序的编译与仿真四、实验步骤1.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1)确定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结构,包括控制单元、指令寄存器、地址计数器、微指令寄存器等。
(2)设计控制单元,实现微指令译码和操作控制功能。
(3)编写微指令序列,实现所需的功能。
2. 微程序指令集的设计(1)根据实验需求,设计微程序指令集,包括指令格式、操作码和操作数。
(2)编写微指令编码表,实现指令集的编码。
3. 微程序的编译与仿真(1)编写微程序代码,实现微程序的功能。
(2)将微程序代码编译成机器代码。
(3)在仿真软件中加载编译后的机器代码,进行仿真实验。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微程序控制器设计结果根据实验需求,设计了一个具有8级微程序的控制器。
控制器包括控制单元、指令寄存器、地址计数器、微指令寄存器等模块。
控制单元根据微指令译码和操作控制信号,实现对微程序的操作。
2. 微程序指令集设计结果根据实验需求,设计了以下微程序指令集:- 立即数加载指令:将立即数加载到指定寄存器。
- 寄存器加载指令:将寄存器内容加载到指定寄存器。
- 立即数存储指令:将立即数存储到指定内存地址。
- 寄存器存储指令:将寄存器内容存储到指定内存地址。
- 立即数加法指令:将立即数与寄存器内容相加,结果存储到寄存器。
- 寄存器加法指令:将寄存器内容与另一个寄存器内容相加,结果存储到寄存器。
- 立即数减法指令:将立即数与寄存器内容相减,结果存储到寄存器。
- 寄存器减法指令:将寄存器内容与另一个寄存器内容相减,结果存储到寄存器。
3. 微程序编译与仿真结果在仿真软件中加载编译后的机器代码,进行仿真实验。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
4.6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预习翻阅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等书籍,复习微代码等知识。
波形仿真(以LDA指令为例)参数设置:End time : 5.0us Grad size: 100.00ns信号设置:clk :时钟脉冲输入信号;qd :启动时序电路的输入信号,低电平有效tj :实现停机的输入信号,高电平有效dp :实现单拍执行的输入信号,高电平有效。
KWE|RD :强读强写输入信号,均为低电平有效。
CLR : 清零输入信号,低电平有效。
IR7~5 :即IR7 ,IR6 ,IR5 ,指令地址输入信号。
pc_sel: 包含:pc_clr (PC清零信号,低电平有效) pc_load , pc_en ;bus_sel:总线输出信号。
分别为:sw_bus , r4_bus ,r5_bus ,alu_bus ,pc_bus;ld_reg :显示寄存器装载的输出信号。
分别为:ldr5 ,ldr4 ,ldr2 ,ldr1 ,ldar ,lddirM , CN ,s4~1 : 共同为显示运算选择的输出信号。
we|rd :存储器的写信号和读信号。
P1 : 判别信号。
a 4~1 : 下址输出信号。
t 4~1:即t4, t3, t2, t1:节拍脉冲输出信号波形分析:仿真结论:波形仿真符合预期结果。
运用模拟器运行LDA装载指令说明:图中:OP 为操作码,对应IR;M_ADDR 为当前地址,M_NXT_ADDR 为下一地址;其他的显示寄存器数据。
如图中编号及箭头所示:1、初始状态。
所有数据都为02、执行当前地址M_ADDR=01H下的指令:PC->AR,PC+1;生成下一地址:M_NXT_ADDR=02H,此时PC=01H3、执行当前地址M_ADDR=02H下的微指令:RAM->IR;此时OP=20H,则在绝对跳转时会选择LDA,相对地产生的下一个地址为M_NXT_ADDR=09H。
4、执行当前地址M_ADDR=09H的微指令:PC->AR,PC+1,AR=01H,产生下一个微地址M_NXT_ADDR=15H;5、执行当前地址M_ADDR=15H的微指令:RAM->AR,此时01H地址中的值为0DH,故AR=0DH,产生下一个微地址为M_NXT_ADDR=16H;6、执行当前地址M_ADDR=16H的微指令:RAM->R5,此时0DH地址中存放的值为55H,故R5=55H,产生下一个微地址为M_NXT_ADDR=01H。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11组:082457 刘秀良082396 石冰冰【实验目的】学习微程序的编写方法,了解微程序控制的实现过程【实验设备】TDN-CM++实验仪一套、PC机一台【实验内容】要求编写以下五条指令的微程序,在数据通路图中观察执行过程1、IN R0 INPUT →R02、OUT [ADDR] RAM →LED3、ADD [ADDR],R0 RAM+R0 →R04、STA R0 R0 →RAM5、JMP ADDR RAM →PC【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线路2、根据24位微指令格式及指令功能编写相应微程序,按P25所写步骤将微程序写入ROM(或者)3、输入微程序,共有两种方法:(1)通过开关手动输入①将编程开关置为PROM,STEP置为STEP,STOP置为RUN②在SWITCH UNIT用开关置微地址MA5-MA0③在MK24-MK1开关上置24位微码④启动时序电路,按START按钮⑤重复③- ④步,完成输入所有微码(2)直接从电脑输入:将微程序转换为16进制,在CMPP20环境下直接从键盘输入 4、在实验箱上,将中间的编程开关置为”RUN”,在UA5-UA0开关上置微地址,拨动右下角CLR开关(1->0->1),看右上角的6位地址灯,按单步微指令执行,观察数据通路图中的数据流动实验线路注: 从实验箱手动输入微码时: UA5…UA0 => MA5…MA0从电脑输入微码时: UA5…UA0 => SE6…SE1微指令格式五条指令微操作流程注:图中地址是八进制【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微程序控制的实现过程及使用方法,知道了五条指令微操作流程,加深了对微程序控制的认识。
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引言:微程序控制是一种通过微指令序列来控制计算机硬件的方法。
通过将指令的操作码映射到微指令序列,可以实现复杂的指令执行过程。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微程序控制器,加深对微程序控制原理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设计和实现一个8位微程序控制器。
通过该实验,我们将能够:1. 理解微程序控制的工作原理;2.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方法;3. 学习如何使用微指令序列来控制计算机硬件。
二、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是一种基于微指令的控制方式,它将指令的操作码映射到一组微指令序列。
这些微指令序列定义了计算机硬件在执行指令过程中的控制信号。
通过微指令序列,我们可以实现复杂的指令执行过程,如数据传输、算术逻辑运算、分支跳转等。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8位微程序控制器。
该控制器包括以下几个模块:1. 指令寄存器(IR):用于存储当前执行的指令;2. 指令译码器(ID):将指令的操作码解码为微指令地址;3. 微指令存储器(MS):存储微指令序列;4. 控制信号发生器(CG):根据微指令地址生成控制信号;5. 数据通路(DP):执行指令的计算机硬件。
四、实验步骤1. 设计微指令序列:根据指令集的要求,设计一组微指令序列,包括数据传输、算术逻辑运算、分支跳转等操作。
2. 实现微指令存储器:使用存储器芯片或其他逻辑门电路实现微指令存储器,并将微指令序列存储其中。
3. 实现指令译码器:设计指令译码器,将指令的操作码解码为微指令地址。
4. 实现控制信号发生器:根据微指令地址生成控制信号,控制数据通路的操作。
5. 实现数据通路:根据指令要求,设计并实现数据通路,包括寄存器、算术逻辑单元等。
6. 连接各个模块:将指令寄存器、指令译码器、微指令存储器、控制信号发生器和数据通路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微程序控制器。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一个简单的8位微程序控制器。
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微程序控制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程序控制是一种基于微指令的计算机控制方式,它将指令的执行过程细化为一系列微操作,通过微指令控制单元来实现。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微程序控制器,加深对微程序控制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目的1. 掌握微程序控制的基本原理;2. 熟悉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方法;3. 实践运用微程序控制器设计一个简单的计算器。
三、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由微指令存储器、微程序计数器、微指令译码器和控制逻辑组成。
微指令存储器存储了一系列微指令,每个微指令对应一个微操作。
微程序计数器用于指示当前执行到的微指令地址。
微指令译码器负责将微指令转换为控制信号,控制逻辑根据控制信号来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工作。
四、实验步骤1. 设计微指令集:根据计算器的功能需求,设计一套适合的微指令集,包括算术运算、存储器读写等操作。
2. 编写微指令存储器的初始化程序:将设计好的微指令集存储在微指令存储器中,为后续的微程序执行做准备。
3. 实现微程序计数器:设计一个计数器电路,用于指示当前执行到的微指令地址,并实现计数器的自增和重置功能。
4. 设计微指令译码器:根据微指令的格式和编码规则,设计一个译码器电路,将微指令转换为控制信号。
5. 实现控制逻辑:根据微指令的控制信号,设计一个控制逻辑电路,控制计算器各个部件的工作。
6. 连接和调试:将各个部件按照设计连接起来,并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微程序控制器能够正常工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我们成功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微程序控制器,并用它设计了一个计算器。
该计算器能够进行基本的算术运算和存储器读写操作。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和实现相对复杂,需要充分考虑微指令的设计和控制逻辑的编写。
同时,微程序控制器的执行效率相对较低,对于复杂的程序,可能需要较长的执行时间。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程序控制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微程序控制器是一种灵活且可扩展的控制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不同的微指令集和控制逻辑,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_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报告——微程序控制器实验1.一. 实验目的:2.能看懂教学计算机(TH-union)已经设计好并正常运行的数条基本指令的功能、格式及执行流程。
并可以自己设计几条指令, 并理解其功能, 格式及执行流程, 在教学计算机上实现。
3.深入理解计算机微程序控制器的功能与组成原理4.深入学习计算机各类典型指令的执行流程5.对指令格式、寻址方式、指令系统、指令分类等建立具体的总体概念6.学习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过程和相关技术二. 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器主要由控制存储器、微指令寄存器和地址转移逻辑三大部分组成。
其工作原理分为:1.将程序和数据通过输入设备送入存储器;2.启动运行后从存储器中取出程序指令送到控制器去识别, 分析该指令要求什么事;3.控制器根据指令的含义发出相应的命令(如加法、减法), 将存储单元中存放的操作数据取出送往运算器进行运算, 再把运算结果送回存储器指定的单元中;4、运算任务完成后, 就可以根据指令将结果通过输出设备输出三. 微指令格式:1)微地址形成逻辑TH—UNION 教学机利用器件形成下一条微指令在控制器存储器的地址.下地址的形成由下地址字段及控制字段中的CI3—SCC控制.当为顺序执行时,下地址字段不起作用.下地址为当前微指令地址加1;当为转移指令(CI3—0=0011)时,由控制信号SCC提供转移条件,由下地址字段提供转移地址.2)控制字段控制字段用以向各部件发送控制信号,使各部件能协调工作。
控制字段中各控制信号有如下几类:①对运算器部件为了完成数据运算和传送功能, 微指令向其提供了24位的控制信号, 包括:4位的A、B口地址, 用于选择读写的通用积存器3组3位的控制码I8-I6、I5-I3、I2-I6, 用于选择结果处置方案、运算功能、数据来源。
3组共7位控制信号控制配合的两片GAL20V83位SST, 用于控制记忆的状态标志位2位SCI, 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低位的进位输入信号2位SSH, 用于控制产生运算器最高, 最地位(和积存器)移位输入信号②对内存储器I/O和接口部件, 控制器主要向它们提供读写操作用到的全部控制信号, 共3位, 即MRW③对CPU内部总线数据来源的控制, 主要通过3位编码标记为DCD, 来选择把哪一组数据发送到内部总线(IB)上。
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报告微程序控制器组成实验报告一、引言微程序控制器是计算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负责解析指令并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进行相应操作。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深入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二、实验目的1. 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2. 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结构;3. 实践使用微程序控制器进行指令解析和控制。
三、实验原理微程序控制器由控制存储器和控制逻辑组成。
控制存储器中存储了一系列微指令,每个微指令对应一条机器指令的执行步骤。
控制逻辑根据当前指令的操作码,从控制存储器中读取相应的微指令,并根据微指令的控制信号控制各个部件的操作。
四、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平台:将微程序控制器与计算机主板相连,并连接相应的输入输出设备;2. 下载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存储器:将预先编写好的微指令存储到控制存储器中;3. 编写控制逻辑:根据机器指令的操作码,编写相应的控制逻辑,实现指令的解析和控制;4. 运行实验:通过输入指令,观察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情况,验证控制逻辑的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成功搭建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实验平台,并下载了相应的微指令。
通过输入不同的指令,我们观察到微程序控制器能够正确解析指令并控制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进行相应操作。
这证明了我们编写的控制逻辑是正确的。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微程序控制器通过控制存储器中的微指令,实现了对机器指令的解析和控制。
掌握了微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原理后,我们能够编写相应的控制逻辑,实现自定义的指令解析和控制功能。
七、实验心得本次实验让我对微程序控制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亲自搭建实验平台和编写控制逻辑,我深刻体会到微程序控制器在计算机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实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尝试和调试,最终解决了这些问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八、展望微程序控制器作为计算机的核心组件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程序控制器设计实验报告
微程序控制器设计实验报告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档/双击可除微程序控制器设计实验报告篇⼀: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设计⽬的1、巩固和深刻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所讲解的原理,加深对计算机各模块协同⼯作的认识。
2、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具体流程、操作⽅法。
3、培养学⽣独⽴⼯作和创新思维的能⼒,取得设计与调试的实践经验。
4、尝试利⽤编程实现微程序指令的识别和解释的⼯作流程。
⼆、设计内容按照要求设计⼀指令系统,该指令系统能够实现数据传送,进⾏加、减运算和⽆条件转移,具有累加器寻址、寄存器寻址、寄存器间接寻址、存储器直接寻址、⽴即数寻址等五种寻址⽅式。
三、设计具体要求1、仔细复习所学过的理论知识,掌握微程序设计的思想,并根、据掌握的理论写出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微程序流程。
指令系统⾄少要包括六条指令,具有上述功能和寻址⽅式。
2、根据微操作流程及给定的微指令格式写出相应的微程序3、将所设计的微程序在虚拟环境中运⾏调试程序,并给出测试思路和具体程序段4、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设计环境1、伟福cop2000型组成原理实验仪,cop2000虚拟软件。
2、Vc开发环境或者Java开发环境。
五、设计⽅案(1)设计思想编写⼀个指令系统,根据所编写的指令的功能来设计相应的微程序。
⾸先利⽤moV传送指令来给寄存器和累加器传送⽴即数,实现⽴即数寻址;利⽤寄存器寻址⽅式,⽤ADDc指令对两者进⾏相加运算;利⽤寄存器间接寻址⽅式,⽤sub指令实现减运算;利⽤累加器寻址⽅式,⽤cpL指令实现对累加器寻址;利⽤存储器寻址⽅式,⽤Jmp指令实现程序的⽆条件跳转。
这样,所要设计的指令系统的功能就全部实现了。
(2)微指令格式采⽤⽔平微指令格式的设计,⼀次能定义并执⾏多个并⾏操作微命令的微指令,叫做⽔平型微指令。
其⼀般格式如下:按照控制字段的编码⽅法不同,⽔平型微指令⼜分为三种:全⽔平型(不译法)微指令,字段译码法⽔平型微指令,以及直接和译码相混合的⽔平型微指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报告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结构。
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控制原理2、加深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掌握指令流程与功能3、理解掌握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思路与方法二、实验内容与步骤1、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控制存储器:实现整个指令系统的所有微程序,一般指令系统是规定的由高速半导体存储器构成,容量视机器指令系统而定,取决于微程序的个数,其长度就是微指令字的长度。
微指令寄存器:存放从控存读出的当前微指令。
微操作控制字段将操作控制信号送到控制信号线上,微地址字段指出下一条微地址的形成。
微地址寄存器:存放将要访问的下一条微指令地址地址转移逻辑:形成将要执行的微指令地址,形成方式:取指令公操作所对应的微程序一般从控存的0地址开始,所以微程序的人口地址0是由硬件控制的。
当出现分支时,通过判别测试字段、微地址字段、和执行部件的反馈信息形成后即微地址。
Cpu设计步骤:1.拟定指令系统2.确定总体结构(数据通路)3.安排时序4.拟定指令流程。
根据指令系统,写出对应所有机器指令的全部微操作机器节拍安排,然后列出操作时间表5.确定微指令的控制方式、下地址形成方式、微指令格式及微指令字长,编写全部的微指令的代码,最后将编写的微指令放入控制存储器中。
微程序控制器的设计步骤(1)设计微程序确定微程序流程图,也就是控制算法流程图。
(2)确定微指令格式微指令格式中的操作控制字段取决于执行部件的子系统需要多少微指令。
假定采用直接控制方式,执行部件需要10个微命令,则操作控制字段需要10位。
测试判别字段取决于微程序流程图中有多少处分支转移。
假定有3处分支,则测试判别字段需要3位。
下址字段取决于微程序流程图的规模。
假定微程序共用50条微指令,则下址字段至少需要6位。
这是因为ROM地址译码时,26=64,6位地址可容纳64条微指令。
(3)将微程序编译成二进制代码(4)微程序写入控制存储器(5)设计硬件电路三、实验现象--CPU 头文件 cpu_defsLIBRARY IEEE;USE cpu_defs IS --定义程序包,包头,包体TYPE opcode IS (load, store, add, sub, bne); --这个语句适合于定义一些用std_logic 等不方便定义的类型,综合器自动实现枚举类型元素的编码,一般将第一个枚举量(最左边)编码为0CONSTANT word_w: NATURAL :=8;CONSTANT op_w: NATURAL :=3;CONSTANT rfill: STD_LOGIC_VECTOR(op_w-1 downto 0):=(others =>'0');--FUNCTIOn slv2op(slv:IN STD_LOGIC_VECTOR) RETURN opcode;FUNCTION op2slv(op:in opcode) RETURN STD_LOGIC_VECTOR;END PACKAGE cpu_defs;PACKAGE BODY cpu_defs ISTYPE optable IS ARRAY(opcode) OF STD_LOGIC_VECTOR(op_w-1 DOWNTO 0);--数组有5个元素,其他均0CONSTANT trans_table:optable :=("000", "001", "010", "011", "100");FUNCTION op2slv(op:IN opcode) RETURN STD_LOGIC_VECTOR ISBEGINRETURN trans_table(op);END FUNCTION op2slv;END PACKAGE BODY cpu_defs;--实验 7-8 微程序控制器实验LIBRARY IEEE;USE 使用自己定义的程序包ENTITY CPU ISPORT( clock : IN STD_LOGIC;--时钟reset : IN STD_LOGIC;--复位mode : IN STD_LOGIC_VECTOR(2 DOWNTO 0); --查看用mem_addr : INUNSIGNED(word_w-op_w-1 DOWNTO 0);--地址output : OUT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data_r_out : OUT STD_LOGIC_VECTOR(19 DOWNTO 0);--微指令Rop_out : OUT STD_LOGIC_VECTOR(op_w-1 DOWNTO 0);--操作码add_r_out : OUT UNSIGNED(4 DOWNTO 0) --微地址R);END ENTITY;ARCHITECTURE rtl OF CPU ISTYPE mem_array IS ARRAY (0 TO 2**(word_w-op_w)-1) OF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定义RAMSIGNAL mem : mem_array;CONSTANT prog : mem_array:=(0=> op2slv(load) &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4,word_w-op_w)), 1=> op2slv(add) &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5,word_w-op_w)), 2=> op2slv(store) &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6,word_w-op_w)),3=> op2slv(bne) &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7,word_w-op_w)), --TO_UNSIGNED转换函数将4转换为5位“00100”4=>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2,word_w)),5=> STD_LOGIC_VECTOR(TO_UNSIGNED(3,word_w)),OTHERS => (OTHERS =>'0'));TYPE microcode_array IS ARRAY (0 TO 14) OF STD_LOGIC_VECTOR(19 DOWNTO 0);CONSTANT code : microcode_array:=(--控制存储器14=> "00000000000000000000");SIGNAL count : UNSIGNED(word_w-op_w-1 DOWNTO 0);SIGNAL op : STD_LOGIC_VECTOR(op_w-1 DOWNTO 0);SIGNAL z_flag : STD_LOGIC;SIGNAL mdr_out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SIGNAL mar_out : UNSIGNED(word_w-op_w-1 DOWNTO 0);SIGNAL IR_out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SIGNAL acc_out : UNSIGNED(word_w-1 DOWNTO 0);SIGNAL sysbus_out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EGINPROCESS(reset,clock)VARIABLE instr_reg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VARIABLE acc : UNSIGNED(word_w-1 DOWNTO 0);CONSTANT zero : UNSIGNED(word_w-1 DOWNTO 0):=(OTHERS =>'0')VARIABLE mdr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VARIABLE mar : UNSIGNED(word_w-op_w-1 DOWNTO 0);VARIABLE sysbus : STD_LOGIC_VECTOR(word_w-1 DOWNTO 0);VARIABLE microcode : microcode_array;VARIABLE add_r : UNSIGNED(4 DOWNTO 0);VARIABLE data_r : STD_LOGIC_VECTOR(19 DOWNTO 0);VARIABLE temp : STD_LOGIC_VECTOR(4 DOWNTO 0);BEGINIF reset='0' THENadd_r:=(OTHERS =>'0');count <= (OTHERS =>'0');instr_reg := (OTHERS =>'0');acc := (OTHERS =>'0');mdr := (OTHERS =>'0');mar := (OTHERS =>'0');z_flag <='0';mem <= prog;sysbus :=(OTHERS =>'0');ELSIF RISING_EDGE(clock) THEN--microprogram controllerdata_r := code(TO_INTEGER(add_r));IF data_r(4 DOWNTO 0)="01111" THEN --判断下地址temp:="01" & op(2 DOWNTO 0);add_r := UNSIGNED(temp);ELSIF data_r(4 DOWNTO 0)="10000" THENIF z_flag='1' THENadd_r:="01110";ELSEadd_r :="01101";END IF;ELSEadd_r := UNSIGNED(data_r(4 DOWNTO 0));END IF;data_r_out <=data_r;add_r_out <= add_r;--PCIF data_r(16)='1' THEN --PC_bus='1'sysbus := rfill & STD_LOGIC_VECTOR(count);END IF;IF data_r(19)='1' THEN --load_PC='1'count <= UNSIGNED(mdr(word_w-op_w-1 DOWNTO 0));ELSIF data_r(10)='1' THEN --INC_PC='1'count <= count+1;ELSEcount <= count;END IF;--IRIF data_r(15)='1' THEN --load_IRinstr_reg := mdr;END IF;IF data_r(9)='1' THEN --Addr_bus='1'sysbus := rfill & instr_reg(word_w-op_w-1 DOWNTO 0);END IF;op <= instr_reg(word_w-1 DOWNTO word_w-op_w);IR_out <= instr_reg;op_out <=op;--ALUIF data_r(17)='1' THEN --load_ACC='1'acc:=UNSIGNED(mdr);END IF;IF data_r(11)='1' THEN --ALU_ACC='1'IF data_r(6)='1' THEN --ALU_add='1'acc := acc + UNSIGNED(mdr);ELSIF data_r(5)='1' THEN --ALU_sub='1'acc := acc - UNSIGNED(mdr);END IF;END IF;IF data_r(18)='1' THEN --ACC_bus='1'sysbus := STD_LOGIC_VECTOR(acc);END IF;IF acc=zero THENz_flag <='1';ELSEz_flag <='0';END IF;acc_out<= acc;--RAMIF data_r(14)='1' THEN --load_MAR='1'mar := UNSIGNED(sysbus(word_w-op_w-1 DOWNTO 0));ELSIF data_r(12)='1' THEN --load_MDR='1'mdr := sysbus;ELSIF data_r(8)='1' THEN --CS='1'IF data_r(7)='1' THEN --R_NW='1'mdr := mem(TO_INTEGER(mar));ELSEmem(TO_INTEGER(mar))<=mdr;END IF;END IF;IF data_r(13)='1' THEN --MDR_bus='1'sysbus:=mdr;END IF;mdr_out <= mdr;mar_out <= mar;END IF;sysbus_out <=sysbus;END PROCESS;PROCESS(mode,mem_addr)BEGIN--mode=0 -> sysbus--mode=1 -> PC--mode=2 -> result of ALU--mode=3 -> IR--mode=4 -> MAR--mode=5 -> MDR--mode=6 -> memoutput <= (OTHERS =>'0');CASE mode isWHEN "000" =>output<=sysbus_out;WHEN "001" =>output(word_w-op_w-1 DOWNTO 0)<= STD_LOGIC_VECTOR(count);WHEN "010" =>output <= STD_LOGIC_VECTOR(acc_out);WHEN "011" =>output <= IR_out;WHEN "100" =>output(word_w-op_w-1 DOWNTO 0) <= STD_LOGIC_VECTOR(mar_out);WHEN "101" =>output <= mdr_out;WHEN "110" =>output <= mem(TO_INTEGER(mem_addr));WHEN others =>output <= (OTHERS =>'Z');END CASE;END PROCESS;END ARCHITECTURE;现象结果:四、实验体会原本对于控制器的设计还是一片空白,通过实验初步理解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