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制作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乌龙茶加工工艺及品质形成关键介绍
闽南青茶多以茶树品种命名,铁观音品种采制的,称铁观音,乌龙品种采制的称乌龙;其它如毛蟹、桃仁、梅占、水仙等品种,采制的青茶,统称为色种。
铁观音、乌龙、色种三者品质以铁观音最佳,为闽南青茶之冠,色种居中,乌龙最次。
清香型乌龙茶外形圆结紧实,色泽砂绿(似蛙皮绿)油润(有光泽);香气清高持久,高雅锐鼻,花香显;汤色浅金黄或清黄清,清澈明亮;滋味醇和鲜爽;叶底黄绿软亮,叶缘略带缺口,红边少。
一、鲜叶加工与品质形成
清香型铁观音的鲜叶要求是中小开面2、3叶,鲜叶嫩度一致,大小均匀,故生产上采用分期分批法采摘。
最佳的采摘时段为晴朗天气的上午9:00至下午4:00。
清香型乌龙茶采用“低温、薄摊、长晾”的工艺,保持青叶的鲜活性,并通过“冷揉”和“低温慢烤”保持成茶鲜度和清纯香气,形成了其香气清高,滋味鲜爽,汤色和叶底黄绿的独特品质。
其加工工序为:凉青、设施晒青、空调做青、炒青、去红边与摊凉回潮、包揉、低温干燥共七个工序。
1.设施晒青
晒青对形成清香型乌龙茶优良品质极其重要。
晒青不足或未经晒青的青叶,黄酮类、儿茶素氧化程度低,茶汤色泽泛青晒青过度,部分叶张红变,叶中香气成分减少,导致产生不良香气甚至劣变。
闽南传统乌龙茶晒青多在下午4~5点进行。
这时太阳斜照,光线柔和,太阳平均辐射强度400W/m2左右,而中午前后的辐射强度达到1000W/m2以上。
为使中午前后的日光强度达到传统晒青要求,清香型乌龙茶多采用设施晒青技术,即利用遮阳率为50%~70%的遮阳网进行晒青,实现进厂鲜叶随进随晒,确保乌龙茶萎凋质量。
设施晒青的特点是比传统晒青时间增加3~4倍,节约晒青场面积以上,晒青程度容易掌握,
晒青过程尚需进行1~2次翻拌,使晒青程度均匀一致。
晒青程度依茶树品种、叶片厚薄而有所不同,掌握晒青叶减重率为4%~7%;晒青叶以叶表略失光泽,叶色略转暗绿,顶二叶微垂为适度。
收青时,将晒青布四角提起,动作轻缓。
晒青后将晒青叶移入室内晾青30~60min。
2.空调做青
做青是乌龙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
通过摇青与晾青的交替进行,促使青叶“还阳”与“退青”,从而使青叶嫩枝与叶脉中的水分和可溶性内含物向叶片转移,水分通过气孔
逐步散发,可溶物则与叶片内含物结合、转化,形成乌龙茶特有的香味物质,同时叶缘组织适度损伤,促使茶多酚部分酶促氧化,从而形成乌龙茶的特有品质。
(1)空调做青环境
乌龙茶品质与做青环境密切相关, 做青环境主要包括“温、湿、气流”三因素。
①做青温度影响乌龙茶的色、香、味。
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环境的适宜温度为20±2℃,春秋茶取高限,夏暑茶取低限。
②做青环境相对湿度影响做青过程青叶的失水速率。
做青环境相对湿度以60%~70%为好,毛茶的香气高且持久。
③做青间应维持一定的通风条件,导入室外新鲜空气,排除室内CO2气体,减少茶叶“空调味”。
一般采取间歇通风换气法。
(2)空调做青技术要点
清香型乌龙茶空调做青技术要点可归纳为“轻摇青,薄摊青,长晾青,轻发酵”。
①轻摇青;清香型乌龙茶采用轻摇青——摇青机转速在5~15r/min,摇青次数多为2~3次。
第1次摇青时间最短,摇出淡淡的“青气”;第2摇比第1摇稍重,“青气”较第1摇稍浓;第3摇摇“香”,摇至清香显露。
每次摇青均需等青叶青气退尽后才能再摇。
②薄摊青有利于做青过程青叶的水分蒸发和低沸点青草气的挥发,同时可避免呼吸作用引起的叶温升高,从而使青叶内含物始终在较低的温度下转化,形成特有的香味特征。
摊青时,一般要求叶与叶之间互不重叠,摊青量一般控制在0.5kg/m2左右。
③长晾青,是空调做青特定条件下的重要措施。
在空调低温环境条件下,青叶的呼吸作用减弱,内含物转化速度变慢。
通过长晾青,保证青叶充分“走水消青”。
一般第1摇和第2摇后的晾青时间为1.5~3h,第3次晾青常在后半夜,晾青时间长,为8~12h。
至做青结束,做青叶减重率达30%左右,做青叶含水率为60%左右。
总之,“薄摊青、长晾青、失水多”是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的最突出特点。
在低温、低湿、叶组织低损伤条件下,叶内酶的活性降低,许多内含物的转化变慢,通过延长晾青时间,可以保证乌龙茶呈味、呈香物质的转化和积累。
④轻发酵;做青叶红边红点10%左右, 即一红九绿。
当叶色稍退淡呈重失水的浅绿色,茶香显露,做青叶减重率达30%左右,即可进行炒青。
3.炒青
可把清香型乌龙茶炒青的作用归纳为“升温、杀酶、失水、诱香”。
目前,清香型乌龙茶炒青工序普遍采用6CST—90型燃汽式滚筒炒青机,炒青必须把好四关:滚筒温度、投叶量、滚筒转速和炒青时间,重点要掌握“高温、少量、重炒”的技术要领。
①高温炒青机温度比传统杀青高,要求;280~300℃时投叶杀青,投叶后滚筒内应发出似鞭炮的“噼啪”响声。
若无响声或响声轻微,则杀青温度过低。
②少量;每筒投叶量
3~4kg,以迅速破坏酶的活性,并加快叶内水分的蒸发,避免闷炒使叶色变黄。
③重炒;以含水率40%左右为炒青适度,炒至滚筒内发出“沙、沙”响声,手握叶略有脆感即可下机。
4.去红边与摊凉回潮
去红边是清香型乌龙茶的特殊工艺。
去红边方法:抖散炒青叶水蒸气后,趁热短时搓揉或用包揉布包裹好甩包撞击,使红边碎脱,然后及时筛分并摊凉回潮。
去红边的目的一是剥离叶缘红边,保证汤色绿亮明净;二是散热,降低叶温,避免热闷;三是使炒青叶回潮,促进梗叶的水分平衡,为后续包揉工序奠定造型基础。
经去红边处理的叶底其叶缘欠完整,呈不规则锯齿状。
5.包揉
清香型乌龙茶包揉工艺强调“冷揉快揉、松包散热、反复多次”。
清香型乌龙茶包揉工艺采取冷包揉技术,通过包揉机械的高强度搓揉挤压作用,能够达到闽南乌龙茶紧实、圆结的外形要求。
包揉工艺流程:
初包揉——初烘——复包揉——复烘——再包揉——定型
(1)初包揉
速包和松包反复3~4次。
经多次的速包机速包和松包机松包,速包时每包茶量为7.5~10kg,速包时间要求短时,一般不超过1min,使叶质柔软,减少叶间空隙,逐渐紧实茶包,弯曲条索。
接着用速包机和平板包揉机配合交替使用,即速包→平揉→松包,反复4~5次。
平板包揉机每次平揉时间3~5min,经过平揉机多次高强度的搓揉挤压,叶细胞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茶条逐渐卷紧,水分和内含物渗透到叶表,茶条表面呈粘稠湿润感。
(2)初烘加热
在70℃左右烘温下进行初烘,提高叶温,降低水分,至略有刺手感下机,翻抖散热至温热(37℃左右)时进行复包揉。
(3)复包揉
速包机与平板包揉机配合交替使用, 反复2~3次,包揉全过程的用力程度应掌握“松—紧—松”的原则, 以免前期产生扁条和后期茶叶断碎。
但此次包揉应充分些,加压可稍重。
在包揉中的解块翻拌时,可人工辅助搓抓。
(4)复烘
与初烘方法相同,再次烘热茶胚,散发水分,对进一步塑形发挥辅助作用。
(5)再包揉
根据青茶品质的外形要求,复烘、再包揉多次反复操作,烘一次包揉3~4次,整个过程烘3~4次,包揉则多达12~16次。
包揉中应及时松包,筛去碎末,以保证茶汤清彻明亮。
也可采取“仅速包不平揉”的方法, 以保持茶色绿润鲜活, 无黄变, 无闷味, 并减少茶叶断碎。
(6)静置定型
包揉造型茶叶外形达到要求后,紧缩茶包,静置定型1~2h,待茶坯冷却,外形固定后解包干燥。
6.足火
清香型乌龙茶干燥技术强调“低温慢烘”,干燥过程应掌握“低温、通气、薄摊、足干”的原则。
足火分二次进行。
第一次烘焙进风温度应控制在60℃,以利于保持清香型乌龙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香气。
烘至约8~9成干,下烘摊凉1~2h。
第二次烘焙进风温度应为55~60℃,烘至茶叶含水率5%~6%。
干燥后的茶叶应及时真空密封包装,并于低温下贮藏,以保证茶叶的色、香、味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