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死亡的概念是指(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及意义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及意义脑死亡是指大脑完全失去功能且无法恢复的状态。
对于判断标准及意义,我们需要从相关医学知识、伦理道德和法律层面来进行探讨。
一、判断标准:脑死亡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丧失意识和自主呼吸能力:脑死亡患者丧失意识和自主呼吸能力,无法对外界刺激做出有意识的反应,由于脑干功能衰竭导致自主呼吸停止。
2.无反射:脑死亡患者失去大脑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能力,无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和咽反射等生理反射。
3.神经系统检查:通常通过神经系统检查来判断是否存在脑死亡的相关特征,如脑电图(EEG)平坦、经颅多普勒超声或者血管造影等等。
二、意义:1.为器官移植提供合法依据:脑死亡的判定意味着个体已经失去大脑功能且无法恢复,符合器官移植的合法依据。
对一个已经确认脑死亡的患者,家属可以选择捐献其器官,拯救其他生命。
2.保障患者利益及尊严:脑死亡的判定可以保障患者利益及尊严。
当个体大脑完全失去功能、不可能再恢复时,将其视为脑死亡,可以作为终止治疗的决策依据,避免对患者进行过度的治疗。
3.法律依据及伦理道德义务: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可以为医疗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伦理道德指导。
医生可以根据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做出终止治疗或器官捐献的决策,并遵守相应的伦理道德义务。
三、脑死亡的争议:尽管脑死亡有许多医学上的定义和判断标准,但在一些情况下,脑死亡的判定仍然存在争议。
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一些宗教认为,身体器官的完整是人格的一部分,因此将人宣告脑死亡并有意捐献其器官被视为攻击人的完整性。
2.判断标准的统一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脑死亡的判断标准存在差异。
一些国家采用脑电图、神经系统检查等多项检查来确认脑死亡,而其他国家可能只用部分检查项目。
3.对脑死亡定义的认同:一些人可能对将大脑功能完全丧失作为定义脑死亡的标准存在质疑,并希望将心脏停止跳动或者呼吸停止作为脑死亡的标准。
四、伦理道德考量和未来发展:1.合理利用资源:当个体确认为脑死亡后,其大脑功能已完全丧失且不可逆转,对其进行过度治疗是浪费医疗资源和不人道的行为。
脑死亡
植物状态( 植物状态(Persistent vegetative state) 1、自己不能移动 3、大小便失禁 5、对生命不能思维 2、不能进食 4、眼视物不能识别 6、发音无语言意义
具备6 具备6条,经治疗连续3个月以上无效果者 经治疗连续3
各国脑死亡诊断标准
哈佛标准(1968) 一、哈佛标准(1968) 1、无感受性及无反应性 2、无运动或呼吸 3、无反射 4、脑电图平直 以上4项检查应在24小时后重复,且无变化。 以上4项检查应在24小时后重复,且无变化。 24小时后重复 注:引自:A definition of irreversible coma:report of 引自:
report of the medical consultants on the diagnosis of death to the president’s Commission for the study of Ethical problems in Medicine and Biomedical and Behavioral research.”JAMA 1981;246:2184--2186
易于混淆的术语
大脑死亡( death):指大脑半球的死亡 指大脑半球的死亡。 大脑死亡(Cerebral death):指大脑半球的死亡。 皮质死亡( death):是意味着大脑皮质的 皮质死亡(Cortical death):是意味着大脑皮质的 死亡。 死亡。 不可逆昏迷( coma):尽管是不可康复 不可逆昏迷(Irreversible coma):尽管是不可康复 的昏睡状态, 的昏睡状态,但仍保持呼吸和脑干的其它功能维 持基本生命机能。 持基本生命机能。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明确 包括直接(原发性)脑损伤(如脑出血、 包括直接(原发性)脑损伤(如脑出血、严重脑外伤 及脑瘤)及间接(继发性)脑损伤( 及脑瘤)及间接(继发性)脑损伤(如心肺复苏后脑 缺氧) 缺氧) 2、昏迷 3、脑干反射消失 4、呼吸暂停 原发性脑损伤病人应观察〉12小时 小时, 5、原发性脑损伤病人应观察〉12小时,继发性 损伤》72小时后复查 损伤》72小时后复查 脑电无活动至少30分钟或TCD 30分钟或TCD、 6、脑电无活动至少30分钟或TCD、同位素血管造 影等确诊试验并非必须,但一旦阳性, 影等确诊试验并非必须,但一旦阳性,临床复查就不 必要。 必要。
脑死亡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死亡现象逐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脑死亡是指大脑功能完全丧失,脑干功能亦丧失,患者已进入不可逆的昏迷状态,生命体征完全依赖医疗设备维持。
然而,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脑死亡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争议。
本案例以一起脑死亡患者的治疗与器官捐献纠纷为切入点,探讨脑死亡法律问题。
二、案件事实患者甲,男,45岁,因车祸导致脑部严重损伤,经抢救无效,被诊断为脑死亡。
甲的妻子乙、儿子丙、女儿丁得知此消息后,悲痛欲绝。
乙认为,丈夫虽然脑死亡,但仍有心跳和呼吸,不能放弃治疗。
丙和丁则认为,父亲已经脑死亡,应该尊重其生前意愿,捐献器官,帮助他人。
在治疗与器官捐献问题上,乙与丙、丁产生了严重分歧。
乙坚持要求继续治疗,而丙、丁则要求捐献器官。
双方为此多次协商,但均未达成一致意见。
无奈之下,乙将丙、丁诉至法院,要求法院判决继续治疗。
三、争议焦点1. 脑死亡的法律地位2. 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与器官捐献权3. 家庭成员之间的权利冲突四、法律分析1. 脑死亡的法律地位我国现行法律对脑死亡尚无明确规定。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捐献人体器官的,应当签署人体器官捐献登记表,明确表示捐献意愿。
”然而,此条例并未对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标准及法律效力作出明确规定。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脑死亡案件时,往往参照医学界的相关规定,认定脑死亡患者的死亡。
2. 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与器官捐献权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是指患者享有生命健康权的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脑死亡患者虽然大脑功能丧失,但仍有心跳和呼吸,生命体征依赖于医疗设备维持。
因此,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应得到尊重和保护。
然而,在器官捐献问题上,脑死亡患者的生命权与器官捐献权存在冲突。
一方面,患者生前有捐献器官的意愿,其生命权在某种程度上转化为器官捐献权;另一方面,患者家属认为,患者仍有生命迹象,不应放弃治疗。
医学基础(1)
1. 下列哪项不是临床死亡期的特点A.呼吸停止B.心跳停止C.代谢停止D.反射消失E.是死亡可逆阶段2. 脑死亡的概念是指A.心跳、呼吸停止,反射消失B.大脑功能永久性停止C.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坏死D.全脑功能不可逆永久性停止E.意识永久性丧失3. 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出现高热、头痛、呕吐,该疾病过程处于A.潜伏期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转归期E.濒死期4. 有关健康叙述正确的是A.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或病痛B.健康就是体格强壮C.健康是心理上的完好状态D.健康是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上的完好状态E.健康就是胜利健康5. 疾病过程的分期不包括A.潜伏期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恢复期E.转归期6. 不属完全康复的是A.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B.基本病变可以未完全消失C.功能代谢完全恢复正常D.自稳调节恢复正常E.细胞恢复正常功能7. 关于脑死亡最确切的是A.呼吸、心搏停止,反射消失B.各组织器官的生命活动终止C.各种反射消失,脑千以上神经中枢处于深度抑制状态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但并不意味各器官组织同时都死亡E.人体没有意识思维8. 下列哪项不宜作为判断脑死亡的标准A.心跳停止B.自主呼吸停止,须不停地进行人工呼吸C.脑干神经反射消失D.不可逆性深昏迷E.瞳孔散大或固定9. 疾病无症状的阶段是A.潜伏期B.前驱期C.症状明显期D.生物学死亡期E.临床死亡期10. 左心衰竭时最易发生A.肺淤血B.肝淤血C.脾淤血D.肾淤血E.肢体淤血11. 门静脉血液回流受阻时,可引起哪个脏器淤血?A.肝B.脾C.肾D.脑E.肺12. 右心衰竭可引起A.胃肠道、脑及肺淤血B.胃肠道、肝及肺淤血C.胃肠道、肾及肺淤血D.胃肠道、脾及肺淤血E.胃肠道、肝及脾淤血13. 肺淤血时肺泡内出现的“心力衰竭细胞”属于A.渗出到肺泡内、吞噬红细胞,在胞浆中出现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B.肺泡内坏死的上皮细胞C.渗出的炎细胞D.渗出的淋巴细胞E.渗出的巨噬细胞吞噬肺上皮细胞后形成的细胞。
脑死亡-文档资料
诊断脑死亡之前必须除外
急性药物中毒 低体温,直肠体温在32C以下 代谢性、内分泌障碍、肝昏迷、尿毒 症或高渗性昏迷 病因不明 诊断5岁以下儿童脑死亡必须慎重
26
三步骤判定脑死亡
第一步骤:临床评估
– 深昏迷,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为3分 – 脑干反射和脑神经支配的活动消失
第二步骤:实验室评估
– 脑电图:脑电波趋于平直 –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主波消失 –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N13以后波形消失 – 颅多普勒超声:脑死亡血流特征
10
脑干反射(1)
1.睫脊反射:疼痛刺激正常人的锁骨上区引起 同侧瞳孔散大,脑死亡时无变化 2.额眼轮匝肌反射:用手指向外上方牵拉受检 者眉梢外侧皮肤并固定之,然后用叩诊锤轻叩检 查者手指,引起同侧眼轮匝肌收缩闭眼,脑死亡 时消失 3.垂直性眼前庭反射或垂直性眼头运动反射: 轻轻俯仰病人头部,脑死亡病人的眼球固定,无 上下逆动 4.瞳孔对光反射:光刺激不能引起脑死亡病人 瞳孔缩小
7
易于混淆的术语
大脑死亡(Cerebral death):指大脑半球的死亡。 皮质死亡(Cortical death):是意味着大脑皮质的
死亡。 不可逆昏迷(Irreversible coma):尽管是不可康复
的昏睡状态,但仍保持呼吸和脑干的其它功能维 持基本生命机能。
8
二、临床表现(一)
不可逆性深昏迷,对声音、头面部各种疼 痛刺激等无反应,无自主性的肌肉活动。 脑死亡后由于脊髓可能尚未死亡,2~14 天内脊髓休克阶段消失,各种脊髓浅、深 反射出现
15
三、诊断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最先提出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此后法国、英国、日本也相继提出了 各自的脑死亡诊断标准 至今全球尚无统一标准 1999年我国脑死亡标准(草案)专家 研讨会纪要中指出脑死亡必须具备的 条件
1、脑死亡的概念是指( )
1、脑死亡的概念是指:()A、脑干机能全部不可逆的丧失B、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全部不可逆的丧失C、全脑的机能完全地不可逆的丧失D、组织器官的机能完全地不可逆的丧失E、组织细胞的功能完全地不可逆丧失2、极度衰弱的病人易发生()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E、全身水肿3、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特点是()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D、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4、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是()A、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B、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升高C、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降低D、兴奋性先高后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E、兴奋性先低后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5、引起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A、醛固酮分泌增多B、ADH分泌增多C、ANP分泌增多D、利钠激素分泌增多E、滤过分数增加6、血浆[HCO3-]原发生降低可见于()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7、呼吸性酸中毒的病理生理基础是()A、SB↓,AB↓,BB↓,-BE↓,PaCO2↓,pH↓B、SB↑,AB↑,BB↑,-BE↑, PaCO2↑,pH↑C、SB↑,AB↑,BB↑,-BE↑, PaCO2↑,pH ↓D、SB↓,AB↓,BB↓,-BE↓, PaCO2↓,pH↑E、SB N,AB N,BB N,-BE N,PaCO2 N,pH N8、可引起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A、糖尿病B、休克C、轻度肾功能衰竭D、严重饥饿E、水杨酸类药物中毒9、某糖尿病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 7.30,PaCO2 4.5Kpa,HCO3- 16mmol/L,血清Na+ 142mmol/L,Cl-104mmol/L,此患者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B、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C、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E、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10、能使皮肤,粘膜发绀的缺氧原因是()A、肺心病B、一氧化碳中毒C、氰化物中毒D、亚硝酸盐中毒E、严重贫血11、大叶肺炎时引起缺氧的血氧改变是()A、血氧容量降低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D、动脉血氧分压降低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12、发热与过热的本质区别在于()A、散热障碍B、产热器官异常C、体温超过正常值0.5℃D、体温调节共能障碍E、体温调定点上移13、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是()A、前列腺素E(PGE)B、环磷酸腺苷(CAMP)C、一氧化氮(NO)D、精氨酸加压素(AVP)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14、全身适应综合症时,体内持续升高的激素是()A、胰岛素B、生长激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E、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15、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A、血容量减少B、血管床容量增加C、细菌内毒素作用D、心输出量急剧减少E、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16、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的机制在于()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都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都升高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17、心源性休克引起DIC主要是通过()A、血小板被激活B、血细胞大量破坏C、激活凝血因子XII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18、造成再灌注时钙超载的最主要途径是()A、K+-Na+交换B、Na+/Ca+交换C、Na+/H+交换D、L型钙通道E、肌浆网钙泵19、使左心室前负荷过度的原因是()D、严重贫血A、高血压病C、室间隔缺损B、肺动脉高压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0、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反应是()A、心率加快B、心肌肥大C、血液重新分布D、交感神经兴奋E、心脏紧张源性扩张21、急性喉头炎症,水肿的患者主要表现为()A、端坐呼吸B、吸气性呼吸困难C、呼气性呼吸困难D、劳力气性呼吸困难E、夜间阵发性气性呼吸困难22、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发生于()A、肺内DICB、肺动脉炎C、肺动脉栓塞D、肺血管收缩E、阻塞性肺气肿23、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特点是()A、PaO2↓,PaCO2↑B、PaO2 N,PaCO2↑C、PaO2↓,PaCO2 ND、PaO2 N,PaCO2 NE、PaO2↑,PaCO2↑24、氨干扰脑的能量代谢,使ATP消耗的环节是()A、激活了糖酵解过程B、损害丙酮酸氧化脱羧过程C、消耗大量的还原型辅酶ID、消耗大量的α-酮戊二酸E、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25、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是()A、苯乙胺和酪胺B、苯乙胺和谷氨酰胺C、酪胺和多巴胺D、苯乙胺和多巴胺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26、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A、休克B、汞中毒C、尿路梗阻D、急性肾炎E、肾血栓形成2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是()A、高钠血症B、高钾血症C、低钾血症D、高钙血症E、低镁血症28、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尿量的变化是()A、少尿B、多尿C、夜尿D、低渗尿E、血红蛋白尿29、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钙磷代谢障碍表现为()A、血磷降低,血钙升高B、血磷正常,血钙升高C、血磷升高,血钙降低D、血磷升高,血钙正常E、血磷降低,血钙降低30、在SIRS发展过程中,体内产生内源性抗炎介质是()A、IL-1B、IL-6C、IL-8D、TNFE、IL-1031、心源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 )A、心输出量急剧减少B、血容量减少C、血管床容量增加D、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E、细菌内毒素作用32、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 )A、心输出量急剧减少B、血容量减少C、血管床容量增加D、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E、细菌内毒素作用33、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B、少灌少流C、少灌多流D、灌而不流E、多灌多流34、休克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C、少灌少流,灌多于流D、多灌少流,灌多于流E、不灌不流,血流停滞35、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的机制在于( )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36、休克期微循环淤血的机制在于(B)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37、血管内皮受损引起DIC是由于( )A、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C、激活激肽释放酶系统D、激活纤溶系统E、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38 .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是由于( )A, 血小板因子3大量入血.B、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C、组织蛋白酶大量入血D、激肽释放酶大量入血E、氨基肽酶大量入血39、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血液淤滞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血中抗凝物质含量增加40、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是( )A、细菌感染B、恶性肿瘤转移C、严重挤压伤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E、白血病二.概念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2、疾病(disease)3、球—管失平衡(glomerulo—tubular imbalance)4、全身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6、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7、紧张源性扩张(tonic dilation)8、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9、血浆氨基酸失衡 (plasma amino acid imbalance)10、尿毒症 (uremia)三、问答题1、简述球—管失平衡导致钠水潴留的机制是什么?2、哪些类型的缺氧有发绀,哪些类型的缺氧无发绀,为什么有此不同?3、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是什么?4、按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可将休克分成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起始环节是什么,如何引起休克?5、呼吸衰竭的基本机制包括哪些方面,各自的血气变化特点是什么及血气变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高钾血症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及其机制是什么?7、假性神经递质是怎样生成的及其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什么?8、急性肾功能不全早期肾血管收缩的机制是什么?有何影响?9.代谢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何改变,其机制是什么?。
脑死亡的名词解释护理学导论
脑死亡的名词解释护理学导论脑死亡的名词解释及护理学导论悲痛的家属聚集在医院的病房前,望着躺在床上的亲人。
面色苍白,没有一丝生命的征兆。
医生走来,带着沉重的表情,告诉他们这个可怕的事实:亲人已经脑死亡。
脑死亡是一个充满争议和困惑的概念。
它指的是脑部完全且不可逆转的功能停止。
也就是说,大脑不再发挥作用,无法控制身体的生理功能,包括呼吸、血液循环和消化系统。
在医学领域,脑死亡被认为是死亡的一个标志。
然而,要理解脑死亡的概念和处理方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明白脑死亡的概念,首先需要理解大脑的功能。
大脑是人体掌控生理和认知功能的主要部位。
它负责意识、感知、记忆和思维等活动。
当大脑受到重大损伤或缺血时,会导致神经元无法正常工作,继而引发脑死亡。
诊断脑死亡的标准通常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的规定而有所不同。
但一般来说,医生会进行一系列测试来确认患者是否存在脑死亡。
这些测试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和血液流量测量等。
根据国际标准,至少要进行两次测试,间隔时间通常为6小时。
一旦确认了脑死亡,医生和医护人员将转向护理患者和支持家属的工作。
对于这些医护人员来说,护理脑死亡患者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任务。
他们需要提供细致、周到的临终关怀,同时兼顾遵守法律和伦理的要求。
在护理脑死亡患者方面,有几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首先是维持生命支持措施。
脑死亡患者的身体无法自主维持生理功能,需要依靠机械设备来保持呼吸和心跳。
医护人员负责监测和调整这些设备,确保患者的身体得到必要的支持。
其次是临终关怀。
尽管患者的大脑已经停止工作,但身体的其他器官仍然可以继续运作。
医护人员需要提供情感支持和疼痛缓解,以确保患者在最后时刻能够得到尊严和宽慰。
同时,他们也需要与患者的亲属沟通,帮助他们理解和接受这个过程。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职责是脑死亡器官移植的协调工作。
在某些情况下,脑死亡患者的身体器官可以用于供体器官移植,挽救其他患者的生命。
医护人员需要与器官捐献团队合作,确保移植程序的顺利进行,同时也需要与家属进行沟通和协商,以便得到他们的同意和支持。
脑死亡引发法律问题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脑死亡的概念逐渐被公众所熟知。
然而,脑死亡这一现象在引发伦理争议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李某某案”为例,探讨脑死亡引发的伦理与法律问题。
二、案例背景2018年,我国发生了一起因脑死亡引发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案件。
李某某,男性,因车祸导致脑部严重受伤,被送往医院抢救。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某某被诊断为脑死亡。
在李某某的家人和医院之间,就如何处理李某某的遗体产生了分歧。
三、伦理争议1. 脑死亡的定义脑死亡是指大脑和脑干功能完全丧失,无法恢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脑死亡是生命终止的标志。
2. 脑死亡与器官捐献在“李某某案”中,李某某的家人认为,李某某已经脑死亡,但仍有心跳和呼吸,因此应尊重生命,继续救治。
而医院则认为,根据法律规定,脑死亡患者已无生命体征,可以视为死亡,应当尊重患者的生前意愿,进行器官捐献。
3. 生命权与器官捐献权在伦理学上,生命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之一。
然而,在器官捐献问题上,生命权与器官捐献权产生了冲突。
一方面,患者有权决定自己的生命如何结束;另一方面,器官捐献可以帮助他人延续生命。
四、法律问题1. 脑死亡患者的法律地位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规定,自然人的生命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脑死亡患者是否具有法律地位,一直是学术界和司法界争论的焦点。
2. 脑死亡患者的遗体处理在“李某某案”中,李某某的家人与医院就遗体处理产生了分歧。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遗体处理条例》的规定,遗体处理应当尊重死者生前意愿,符合社会公德。
3. 器官捐献的法律规定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器官移植条例》规定,公民自愿捐献器官,其遗体、器官可以用于移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器官捐献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器官来源不足、非法买卖器官等。
五、案例分析1. 脑死亡患者的法律地位在“李某某案”中,法院认为,脑死亡患者已无生命体征,符合死亡的定义,应当视为死亡。
因此,李某某的家人无权要求医院继续救治。
判断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判断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是指脑干和大脑皮层均已完全死亡,此时心脏仍在跳动,但无法自主呼吸。
脑死亡的诊断需要依据一系列的诊断标准进行确定。
首先,需要确定病人的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是否全部丧失。
这可以通过检查病人的眼球运动、瞳孔反应、视觉和听觉反应等方式进行。
其次,需要排除所有可能导致昏迷的原因,如脑水肿、药物中毒等。
这些原因被排除后,还需要进行一次脑电图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脑电静止。
最后,需要进行一次采用无创性成像技术的脑血流量检查,以确定脑血流量是否完全停止。
如果以上诊断标准均符合,且时间间隔足够长(通常为12小时),则可以确诊病人已经脑死亡。
脑死亡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确定了脑死亡,才能进行器官捐献和移植等医疗行为。
- 1 -。
法医学重点
法医学重点整理一、名解1、脑死亡:是指大脑、小脑和脑干等全脑功能的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假死:人体生命功能处于极其微弱的状态,以致被误认为死亡。
原因有电击,窒息等.3、巨人观:尸体腐败扩展到全身时,尸体软组织内充满腐败气体使整个尸体膨胀,体积变大,面目全非,称为腐败巨人观。
4 泡沫器官:肝、肾等实质器官因产生腐败气体而形成大小不等的海绵样空泡,称之为~二、分析死亡原因.(案例分析)死亡原因有六种:损伤、窒息、中毒、烧冻、电击、疾病。
要根据不同案例具体分析。
三、简答1、尸斑分为那几个时期?分期死后时间(h)特点坠积期 5~6h内可转移血液在血管内,指压褪色,6h后开出现双侧尸斑切开血管见血液流出8~12h坠积扩散期 12~24h 血液渗入组织间,重压褪色,切开血管见血液缓滴浸润期 >24 溶血成分渗入细胞内,重压不褪色,切开干燥2、早期尸体现象的类型和意义.早期尸体现象:死后24小时内,由于化学、物理、生物因素的影响出现的死后改变.主要类型法医学意义肌肉松弛判断是否移尸皮革样化确定损伤部位、时间;致伤物的推断;角膜混浊推断死后经过时间尸冷推断死亡时间尸斑死亡确证之一。
可推测死亡时的尸体位置和以后位置有无变更。
根据尸斑发展的各期大致可以推测死亡时间.尸斑的颜色能提示某些中毒。
尸斑浓、淡能指出尸体的血流量和性状。
尸斑能指出外界环境条件对尸体的影响.尸僵推断死亡时间;死亡时的姿势;是否移尸。
尸体痉挛固定死前的姿态,对案情的推测有重要意义自溶和自家消化与变性、坏死等生前病变相鉴别.帮助推测死后经过时间。
(尸体现象的法医学意义:确定是否死亡;推断死亡时间;推断死亡原因及方式;推断致伤物;现场重建.)3、腐败表现形式。
尸臭,尸绿,腐败气泡水泡,泡沫器官,腐败静脉网,巨人观、死后呕吐、死后分娩等.4、什么是死亡时间?如何推断?死亡时间在法医学上指死后经历时间或称死后间隔时间,即发现、检查尸体时距死亡发生时的时间间隔。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脑死亡是指颅内压力增高或颅内血流灌注障碍引起脑干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是一种严重的脑部损伤,也是一种临床诊断死亡的标准之一。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非常严格的,需要经过多项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脑死亡的诊断需要排除所有可能干扰的因素,包括镇静药物、低体温、代谢性紊乱等。
在排除这些干扰因素之后,医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神经系统检查,以确认脑干功能的丧失。
这些检查包括对瞳孔反射、角膜反射、头部转动试验、咳嗽反射等的观察和测试。
只有在这些功能完全丧失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进行脑死亡的诊断。
其次,脑死亡的诊断还需要进行脑电图(EEG)检测。
脑电图可以记录大脑皮层和脑干的电活动,通过观察脑电图的结果,可以判断大脑功能是否已经完全丧失。
通常情况下,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结果会呈现出平坦线或者极低的电活动,这是脑死亡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另外,脑死亡的诊断还需要进行脑血流灌注显像(CT或MRI)检测。
这种检测可以观察大脑的血液供应情况,以确定脑部血流是否已经完全中断。
通过这种检测,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脑死亡的情况,为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除了以上的检查和测试,医生还需要进行多次的临床观察和评估,以确认患者的脑干功能是否已经完全丧失。
这些临床观察包括对呼吸、循环、神经反射等多个方面的观察,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脑死亡的诊断是一个复杂而严格的过程,需要多个方面的检查和测试,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有在排除干扰因素的情况下,经过严格的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检测和脑血流灌注显像检测,以及多次的临床观察和评估之后,才能最终确认脑死亡的诊断。
这种严格的诊断标准,可以有效地避免误诊,保障患者的权益,也为器官捐献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医学-第29章脑死亡
二、国外脑死亡立法的内容 (一)脑死亡定义 许多国家采用全脑死亡的概念,如1983年美 国《统一死亡判定法》的定义是:全脑功能包 括脑干在内的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2019年日 本《器官移植法》的定义是:全脑功能包括脑 干功能的不可逆停止,但与“植物状态”不同, 后者脑干的全部或部分仍有功能。 欧洲部分国家则采用脑干死亡的概念。2019 年德国《器官移植法》的定义是:脑干死亡就 是人的死亡。2019年格鲁吉亚《卫生保健法》 的定义是:脊髓基本节段和脑功能的不可逆终 止,包括使用特殊措施维持呼吸和血循环阶情 况。
脑死亡的基本原因是脑组织的严重损伤、出血、 炎症、肿瘤、脑水肿、脑压迫、脑疮或继发于 心肺功能障碍。
对脑死亡的最早研究出现在20世纪 50年代。1959年法国学者P.M011aret和 M.Goulon在第23届国际神经学会上首 次提出“昏迷过度”(Le Coma Depasse)
的概念,同时报道了存在这种病理状态 的23个病例,并开始使用“脑死亡”一 词。1966年,国际医学界正式提出了 “脑死亡”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 脑死亡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国外脑死亡立法 第三节 我国脑死亡立法
第一节 概述
一、脑死亡的概念 脑死亡,是指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全部死亡, 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和永久的丧 失。
脑死亡分为原发性脑死亡和继发性脑死亡。 原发性脑死亡是由原发性脑疾病或损伤引起; 继发性脑死亡是由心、肺等脑外器官的原发性 疾病或损伤致脑缺氧或代谢障碍所致。
(二)脑死亡立法模式 脑死亡的立法模式,基本上有两种情况。 1.单独立法形式。即专门制定脑死亡法,作为一部 独立的技典,与其他法律没有附属关系。其代表是 美国堪萨斯州于1970年制定的《死亡和死亡定义 法》。1983年,美国医学会、美国律师协会、美国 州统一法律全国督察会议以及医学和生物医学及行 为研究伦理学问题总统委员会正式通过了《统一死 亡判定法》(Uniform Determination of Death Act, UDDA)。该项法律明确规定:①血液循环和呼吸机 能不可逆转的丧失;②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机能不 可逆转的丧失的个体己被确认,则按死亡处理。死 亡的确定,一般是按公认的医学判断标准执行。这 一法律的表达方式是现代脑死亡立法的典范。美国 现已有31个州采用UDDA,有13个州接受UDDA的 基本原则制定本州的脑死亡法律。
脑死亡判定标准
脑死亡判定标准
脑死亡是指脑干及大脑两个部分完全丧失功能,是一种不可逆转的临床状态。
脑死亡的判定对于器官移植、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临床上对脑死亡的判定标准非常重要。
脑死亡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临床表现。
脑死亡患者通常表现为昏迷状态,没有意识和自主呼吸,对光反射、角膜反射
等生理反射均消失。
此外,脑死亡患者常常出现瞳孔散大且对光反射消失、脑干反射消失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是判定脑死亡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神经影像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是判定脑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脑干和大脑的完全破坏,确认脑死亡的诊断。
三、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也是判定脑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通常表现为
平坦线,即没有脑电活动。
这是脑死亡的重要证据之一。
四、临床检查。
临床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生命体征监测等,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通
过临床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认脑死亡的诊断。
综上所述,脑死亡的判定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
查和临床检查等方面。
在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判定,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对于脑死亡患者的器官捐献,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以保障患者和家属的合法权益。
总之,脑死亡的判定标准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意义,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判定,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做好相关的伦理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工作。
论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一)
论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一)脑死亡的定义•脑死亡是指所有植物人症状表现的脑部功能的完全丧失,包括大脑、脑干及小脑等主要部位的功能完全消失。
脑死亡的原因•脑外伤•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脑肿瘤脑死亡的诊断标准•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最新的相关医学标准进行诊断,通常需要三位专业医师进行确定。
•脑死亡的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生命体征检测,包括:–深度昏迷–没有脑功能反应–呼吸功能完全停止–瞳孔缩小无反应–脑波检测无反应脑死亡与器官捐赠•脑死亡是器官捐赠的最佳时机。
•脑死亡者的器官,只有在符合特定条件下进行有效保存和移植,才能减少生命的浪费。
总结: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是根据最新的相关医学标准进行诊断。
脑死亡者的器官能够有效保存和移植,来为需要的病人提供机会,救回他们的生命。
脑死亡的意义•脑死亡的确定,代表着病人的生命已经结束,无法挽回。
•脑死亡的意义,在于为病人和家属提供依据,决定是否停止维持生命,节省无谓的医疗费用和资源。
脑死亡的伦理问题•对脑死亡患者的器官移植手术,需要遵守伦理原则,确保医疗行为的合理性。
•医生应当尊重患者的生命和尊严,在遵守法律规定和伦理准则的基础上,进行器官移植手术。
如何防止脑死亡•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低食盐、低脂肪、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增强安全意识,在开车、运动等活动中注意自我保护。
结论•脑死亡是一种不可逆的生命-ending 事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诊断,才能确定病人的死亡。
•脑死亡作为器官移植的最佳时机,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对于需要移植的病人来说,意义重大。
•预防脑死亡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的标准
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的标准
脑死亡是临床上一个诊断的临界值,代表了患者已经没有继续治疗的价值了。
脑死亡的诊断标准为:
①不可逆的深度昏迷;
②无自发呼吸;
③脑干反射消失;
④脑电活动消失(电静息b
凡符合以上标准,并在24〜72小时内重复测试,结果无变化,即可宣告死亡。
脑死亡是指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的永久性不可逆性停止,包括深昏迷、脑干反射消失、自主呼吸停止、脑电图无脑电活动。
脑死亡比心脏死亡对死亡的判定更科学,脑死亡是人作为意识形体的消亡;有利于器官移植,在心跳没有停止时摘取器官,成活率明显升高。
脑死亡后对病人无意义的抢救或安慰式的治疗措施,占用了社会的医疗资源,也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负担。
传统医学认为人的死亡标志是心跳、呼吸停止,随着医学发展、技术进步,目前认为死亡的标志还有脑死亡。
目前医学上特指的脑死亡是指病因明确的不可逆深昏迷、脑干功能丧失,因为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其中有呼吸、循环中枢,如果脑干功能丧失,人会没有自主呼吸,完全由呼吸机维持,拔除呼吸机会很快出现心跳停止。
脑死亡时可仍有心跳,但脑电图检查呈现电静息状态,诱发电位检查显示中
枢神经没有反应,脑血流图检查可以看到钉子波或震荡波。
脑死亡不是植物人状态,在植物状态时脑干功能是存在的,临床医生确定脑死亡具有明确的程序以及诊断标准。
一旦确定脑死亡,也就是宣告患者死亡。
脑死亡的六个判断标准
脑死亡的六个判断标准脑死亡是指脑干和大脑两个部分完全丧失功能,是一种终止生命的状态。
确定脑死亡需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和评估,以下是确定脑死亡的六个判断标准:一、明确的原因。
确定脑死亡之前,需要明确患者的脑损伤原因,通常是由于缺血性脑损伤、颅内出血、颅脑外伤等引起。
在确定脑死亡时,需要排除一切可以导致意识障碍的可逆因素,如镇静剂、麻醉药物或低体温等。
二、神经系统丧失反应。
确定脑死亡需要检查患者的神经系统反应,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头部转动试验等。
在脑死亡状态下,患者通常没有任何神经系统的反应,这是确定脑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深度昏迷。
脑死亡患者通常处于深度昏迷状态,丧失了意识和自主呼吸功能。
医生需要通过临床观察和相关检查,确认患者的昏迷状态已经达到不可逆的程度。
四、脑干反射丧失。
脑死亡患者通常会丧失脑干反射,包括咽反射、咳嗽反射、吞咽反射等。
这些反射的丧失表明患者的脑干功能已经完全丧失,是确定脑死亡的重要指标之一。
五、呼吸功能丧失。
确定脑死亡需要确认患者的呼吸功能已经完全丧失。
通常情况下,脑死亡患者需要进行人工呼吸支持,但即使进行人工呼吸支持,患者也不能维持自主呼吸功能。
六、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是确定脑死亡的重要手段之一。
脑死亡患者的脑电图通常呈现出平坦线或者极低电压的波形,反映出大脑皮层功能已经完全丧失。
综上所述,确定脑死亡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
只有在符合以上六个判断标准的情况下,才能最终确认患者已经达到脑死亡状态。
对于确定脑死亡的患者,医生需要及时向家属做出解释,并在尊重患者意愿的前提下,做好器官捐献的相关工作,为更多需要帮助的患者带来新的生机。
脑死亡的概念是指(---精品资料
1、脑死亡的概念是指:()A、脑干机能全部不可逆的丧失B、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全部不可逆的丧失C、全脑的机能完全地不可逆的丧失D、组织器官的机能完全地不可逆的丧失E、组织细胞的功能完全地不可逆丧失2、极度衰弱的病人易发生()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E、全身水肿3、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特点是()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D、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4、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是()A、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B、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升高C、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降低D、兴奋性先高后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E、兴奋性先低后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5、引起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A、醛固酮分泌增多B、ADH分泌增多C、ANP分泌增多D、利钠激素分泌增多E、滤过分数增加6、血浆[HCO3-]原发生降低可见于()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7、呼吸性酸中毒的病理生理基础是()A、SB↓,AB↓,BB↓,-BE↓,PaCO2↓,pH↓B、SB↑,AB↑,BB↑,-BE↑, PaCO2↑,pH↑C、SB↑,AB↑,BB↑,-BE↑, PaCO2↑,pH ↓D、SB↓,AB↓,BB↓,-BE↓, PaCO2↓,pH↑E、SB N,AB N,BB N,-BE N,PaCO2 N,pH N8、可引起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A、糖尿病B、休克C、轻度肾功能衰竭D、严重饥饿E、水杨酸类药物中毒9、某糖尿病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 7.30,PaCO2 4.5Kpa,HCO3- 16mmol/L,血清Na+ 142mmol/L,Cl-104mmol/L,此患者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B、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C、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E、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10、能使皮肤,粘膜发绀的缺氧原因是()A、肺心病B、一氧化碳中毒C、氰化物中毒D、亚硝酸盐中毒E、严重贫血11、大叶肺炎时引起缺氧的血氧改变是()A、血氧容量降低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D、动脉血氧分压降低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12、发热与过热的本质区别在于()A、散热障碍B、产热器官异常C、体温超过正常值0.5℃D、体温调节共能障碍E、体温调定点上移13、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是()A、前列腺素E(PGE)B、环磷酸腺苷(CAMP)C、一氧化氮(NO)D、精氨酸加压素(AVP)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14、全身适应综合症时,体内持续升高的激素是()A、胰岛素B、生长激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E、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15、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A、血容量减少B、血管床容量增加C、细菌内毒素作用D、心输出量急剧减少E、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16、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的机制在于()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都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都升高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17、心源性休克引起DIC主要是通过()A、血小板被激活B、血细胞大量破坏C、激活凝血因子XII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18、造成再灌注时钙超载的最主要途径是()A、K+-Na+交换B、Na+/Ca+交换C、Na+/H+交换D、L型钙通道E、肌浆网钙泵19、使左心室前负荷过度的原因是()D、严重贫血A、高血压病C、室间隔缺损B、肺动脉高压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0、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反应是()A、心率加快B、心肌肥大C、血液重新分布D、交感神经兴奋E、心脏紧张源性扩张21、急性喉头炎症,水肿的患者主要表现为()A、端坐呼吸B、吸气性呼吸困难C、呼气性呼吸困难D、劳力气性呼吸困难E、夜间阵发性气性呼吸困难22、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发生于()A、肺内DICB、肺动脉炎C、肺动脉栓塞D、肺血管收缩E、阻塞性肺气肿23、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特点是()A、PaO2↓,PaCO2↑B、PaO2 N,PaCO2↑C、PaO2↓,PaCO2 ND、PaO2 N,PaCO2 NE、PaO2↑,PaCO2↑24、氨干扰脑的能量代谢,使ATP消耗的环节是()A、激活了糖酵解过程B、损害丙酮酸氧化脱羧过程C、消耗大量的还原型辅酶ID、消耗大量的α-酮戊二酸E、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25、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是()A、苯乙胺和酪胺B、苯乙胺和谷氨酰胺C、酪胺和多巴胺D、苯乙胺和多巴胺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26、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A、休克B、汞中毒C、尿路梗阻D、急性肾炎E、肾血栓形成2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是()A、高钠血症B、高钾血症C、低钾血症D、高钙血症E、低镁血症28、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尿量的变化是()A、少尿B、多尿C、夜尿D、低渗尿E、血红蛋白尿29、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钙磷代谢障碍表现为()A、血磷降低,血钙升高B、血磷正常,血钙升高C、血磷升高,血钙降低D、血磷升高,血钙正常E、血磷降低,血钙降低30、在SIRS发展过程中,体内产生内源性抗炎介质是()A、IL-1B、IL-6C、IL-8D、TNFE、IL-1031、心源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 )A、心输出量急剧减少B、血容量减少C、血管床容量增加D、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E、细菌内毒素作用32、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 )A、心输出量急剧减少B、血容量减少C、血管床容量增加D、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E、细菌内毒素作用33、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B、少灌少流C、少灌多流D、灌而不流E、多灌多流34、休克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C、少灌少流,灌多于流D、多灌少流,灌多于流E、不灌不流,血流停滞35、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的机制在于( )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36、休克期微循环淤血的机制在于(B)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37、血管内皮受损引起DIC是由于( )A、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C、激活激肽释放酶系统D、激活纤溶系统E、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38 .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是由于( )A, 血小板因子3大量入血.B、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C、组织蛋白酶大量入血D、激肽释放酶大量入血E、氨基肽酶大量入血39、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血液淤滞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血中抗凝物质含量增加40、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是( )A、细菌感染B、恶性肿瘤转移C、严重挤压伤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E、白血病二.概念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2、疾病(disease)3、球—管失平衡(glomerulo—tubular imbalance)4、全身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6、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7、紧张源性扩张(tonic dilation)8、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9、血浆氨基酸失衡 (plasma amino acid imbalance)10、尿毒症 (uremia)三、问答题1、简述球—管失平衡导致钠水潴留的机制是什么?2、哪些类型的缺氧有发绀,哪些类型的缺氧无发绀,为什么有此不同?3、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是什么?4、按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可将休克分成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起始环节是什么,如何引起休克?5、呼吸衰竭的基本机制包括哪些方面,各自的血气变化特点是什么及血气变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高钾血症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及其机制是什么?7、假性神经递质是怎样生成的及其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什么?8、急性肾功能不全早期肾血管收缩的机制是什么?有何影响?9.代谢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何改变,其机制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脑死亡的概念是指:()A、脑干机能全部不可逆的丧失B、大脑两半球的机能全部不可逆的丧失C、全脑的机能完全地不可逆的丧失D、组织器官的机能完全地不可逆的丧失E、组织细胞的功能完全地不可逆丧失2、极度衰弱的病人易发生()A、高渗性脱水B、低渗性脱水C、等渗性脱水D、水中毒E、全身水肿3、低渗性脱水患者体液丢失特点是()A、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外液B、细胞外液无丢失,仅丢失细胞内液C、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血浆D、细胞内液无丢失,仅丢失组织间液E、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均明显丢4、高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是()A、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B、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升高C、兴奋性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降低D、兴奋性先高后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E、兴奋性先低后高,传导性降低,自律性升高,收缩性升高5、引起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强的因素是()A、醛固酮分泌增多B、ADH分泌增多C、ANP分泌增多D、利钠激素分泌增多E、滤过分数增加-]原发生降低可见于()6、血浆[HCO3A、代谢性酸中毒B、代谢性碱中毒C、呼吸性酸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7、呼吸性酸中毒的病理生理基础是()↓,pH↓A、SB↓,AB↓,BB↓,-BE↓,PaCO2↑,pH↑B、SB↑,AB↑,BB↑,-BE↑, PaCO2↑,pH ↓C、SB↑,AB↑,BB↑,-BE↑, PaCO2↓,pH↑D、SB↓,AB↓,BB↓,-BE↓, PaCO2E、SB N,AB N,BB N,-BE N,PaCON,pH N28、可引起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A、糖尿病B、休克C、轻度肾功能衰竭D、严重饥饿E、水杨酸类药物中毒9、某糖尿病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如下:pH 7.30,PaCO2 4.5Kpa,HCO3- 16mmol/L,血清Na+ 142mmol/L,Cl-104mmol/L,此患者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A、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B、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C、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D、AG正常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E、AG增高型代谢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10、能使皮肤,粘膜发绀的缺氧原因是()A、肺心病B、一氧化碳中毒C、氰化物中毒D、亚硝酸盐中毒E、严重贫血11、大叶肺炎时引起缺氧的血氧改变是()A、血氧容量降低B、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C、动脉血氧含量正常D、动脉血氧分压降低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12、发热与过热的本质区别在于()A、散热障碍B、产热器官异常C、体温超过正常值0.5℃D、体温调节共能障碍E、体温调定点上移13、发热中枢负调节介质是()A、前列腺素E(PGE)B、环磷酸腺苷(CAMP)C、一氧化氮(NO)D、精氨酸加压素(AVP)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14、全身适应综合症时,体内持续升高的激素是()A、胰岛素B、生长激素C、肾上腺皮质激素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E、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15、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A、血容量减少B、血管床容量增加C、细菌内毒素作用D、心输出量急剧减少E、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16、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的机制在于()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都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都升高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17、心源性休克引起DIC主要是通过()A、血小板被激活B、血细胞大量破坏C、激活凝血因子XII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E、其他促凝物质入血18、造成再灌注时钙超载的最主要途径是()A、K+-Na+交换B、Na+/Ca+交换C、Na+/H+交换D、L型钙通道E、肌浆网钙泵19、使左心室前负荷过度的原因是()D、严重贫血A、高血压病C、室间隔缺损B、肺动脉高压E、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0、慢性心力衰竭时心脏代偿反应是()A、心率加快B、心肌肥大C、血液重新分布D、交感神经兴奋E、心脏紧张源性扩张21、急性喉头炎症,水肿的患者主要表现为()A、端坐呼吸B、吸气性呼吸困难C、呼气性呼吸困难D、劳力气性呼吸困难E、夜间阵发性气性呼吸困难22、肺泡通气/血流比值小于0.8发生于()A、肺内DICB、肺动脉炎C、肺动脉栓塞D、肺血管收缩E、阻塞性肺气肿23、弥散障碍时的血气变化特点是()A、PaO2↓,PaCO2↑B、PaO2 N,PaCO2↑C、PaO2↓,PaCO2ND、PaO2 N,PaCO2NE、PaO2↑,PaCO2↑24、氨干扰脑的能量代谢,使ATP消耗的环节是()A、激活了糖酵解过程B、损害丙酮酸氧化脱羧过程C、消耗大量的还原型辅酶ID、消耗大量的α-酮戊二酸E、与谷氨酸结合生成谷氨酰胺25、肝性脑病的假性神经递质是()A、苯乙胺和酪胺B、苯乙胺和谷氨酰胺C、酪胺和多巴胺D、苯乙胺和多巴胺E、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26、引起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A、休克B、汞中毒C、尿路梗阻D、急性肾炎E、肾血栓形成27、急性肾功能衰竭少尿期,病人最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是()A、高钠血症B、高钾血症C、低钾血症D、高钙血症E、低镁血症28、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尿量的变化是()A、少尿B、多尿C、夜尿D、低渗尿E、血红蛋白尿29、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钙磷代谢障碍表现为()A、血磷降低,血钙升高B、血磷正常,血钙升高C、血磷升高,血钙降低D、血磷升高,血钙正常E、血磷降低,血钙降低30、在SIRS发展过程中,体内产生内源性抗炎介质是()A、IL-1B、IL-6C、IL-8D、TNFE、IL-1031、心源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 )A、心输出量急剧减少B、血容量减少C、血管床容量增加D、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E、细菌内毒素作用32、低血容量性休克发病的起始环节是( )A、心输出量急剧减少B、血容量减少C、血管床容量增加D、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兴奋E、细菌内毒素作用33、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 )A、多灌少流B、少灌少流C、少灌多流D、灌而不流E、多灌多流34、休克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C、少灌少流,灌多于流D、多灌少流,灌多于流E、不灌不流,血流停滞35、休克早期微循环缺血的机制在于( )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36、休克期微循环淤血的机制在于(B)A、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B、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C、毛细血管前阻力和毛细血管后阻力降低D、毛细血管前阻力↑>毛细血管后阻力↓E、毛细血管后阻力↑↑>毛细血管前阻力↑37、血管内皮受损引起DIC是由于( )A、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B、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C、激活激肽释放酶系统D、激活纤溶系统E、激活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统38 .严重组织损伤引起DIC是由于( )A, 血小板因子3大量入血.B、组织凝血活酶大量入血C、组织蛋白酶大量入血D、激肽释放酶大量入血E、氨基肽酶大量入血39、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 )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血液淤滞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血中抗凝物质含量增加40、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是( )A、细菌感染B、恶性肿瘤转移C、严重挤压伤D、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E、白血病二.概念名词解释1、基本病理过程(basic pathological process)2、疾病(disease)3、球—管失平衡(glomerulo—tubular imbalance)4、全身适应综合症(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6、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7、紧张源性扩张(tonic dilation)8、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9、血浆氨基酸失衡 (plasma amino acid imbalance)10、尿毒症 (uremia)三、问答题1、简述球—管失平衡导致钠水潴留的机制是什么?2、哪些类型的缺氧有发绀,哪些类型的缺氧无发绀,为什么有此不同?3、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是什么?4、按休克的起始环节分类可将休克分成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起始环节是什么,如何引起休克?5、呼吸衰竭的基本机制包括哪些方面,各自的血气变化特点是什么及血气变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6.高钾血症对酸碱平衡的影响及其机制是什么?7、假性神经递质是怎样生成的及其引起肝性脑病的机制是什么?8、急性肾功能不全早期肾血管收缩的机制是什么?有何影响?9.代谢性酸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有何改变,其机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