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华东师大第四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篇1数据的波动教学目标:1、经历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2、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相应的数值。
教学重点:会计算某些数据的极差、标准差和方差。
教学难点:理解数据离散程度与三个差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计算器,投影片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投影课本P138引例。
(通过对问题串的解决,使学生直观地估计从甲、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的平均质量,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时,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2、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极差是用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二、活动与探究如果丙厂也参加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图(投影课本159页图)问题: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对应平均数的差距。
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在上面的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比较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质量的极差,即可得出结论。
这里增加一个丙厂,其平均质量和极差与甲厂相同,此时导致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矛盾,为引出另两个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量度标准差和方差作铺垫。
三、讲解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设有一组数据:x1, x2, x3,xn,其平均数为则s2= ,而s= 称为该数据的标准差(既方差的算术平方根)从上面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四、做一做你能用计算器计算上述甲、丙两厂分别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和标准差吗?你认为选哪个厂的鸡腿规格更好一些?说说你是怎样算的?(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回顾了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并自由探索求方差的详细步骤)五、巩固练习:课本第172页随堂练习六、课堂小结:1、怎样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2、怎样求方差和标准差?七、布置作业:习题5.5第1、2题。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设计(10篇)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设计(10篇)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设计篇1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教具:课本“探究”内容;补充材料制成投影片.学生准备:复习,平行四边形性质;学具:课本“探究”内容.学法解析1.认知题后:学习了三角形全等、平行四边形定义、•性质以后学习本节课内容.2.知识线索:3.学习方式:采用动手操作来发现新的知识,通过交流形成知识体系.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逆向思索教师提问:1.平行四边形定义是什么?如何表示?2.平行四边形性质是什么?如何概括?学生活动:思考后举手回答:回答: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下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回答:2.平行四边形性质从边考虑:(1)对边平行,(2)对边相等,(3)•对边平行且相等(“”);从角考虑:对角相等;从对角线考虑: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借助上图直观理解).教师归纳:(投影显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方略】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课本P96和P97“探究”的问题.用问题牵引学生动手操作、思考、发现、归纳、论证,可以让学生分成4人小组讨论,•然后再进行小组汇报,教师同时也拿出教具同学在一起探索.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探究.在活动中发现:(1)•将两长两短的四根细木条(或用硬纸片),用小钉铰合在一起,做成四边形,如果等长的木条成对边,那么无论如何转动这四边形,它的形状都是平行四边形;(2)•若将两根细木条中点用钉子钉合在一起,用像皮筋连接木条的顶点,做成一个四边形,转动两根木条,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将两条等长的木条平行放置,•另外用两根木条(不一定等长)用钉子予以加固,得到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八年级数学下册《平行四边形》教案设计篇2教材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
关于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
关于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关于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篇数学的本质在于它的自由。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
数学是各式各样的证明技巧。
挑选好一个确定得研究对象,锲而不舍。
你可能永远达不到终点,但是一路上准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名师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篇1)一、平移: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1.平移2.平移的性质:⑴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⑵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⑶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4)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全等。
3.简单的平移作图①确定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的条件:⑴需要原图形的位置;⑵需要平移的方向;⑶需要平移的距离或一个对应点的位置。
②作平移后的图形的方法:⑴找出关键点;⑵作出这些点平移后的对应点;⑶将所作的对应点按原来方式顺次连接,所得的;二、旋转: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转动的角称为旋转角。
1.旋转2.旋转的性质⑴旋转变化前后,对应线段,对应角分别相等,图形的大小,形状都不改变(只改变图形的位置)。
⑵旋转过程中,图形上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沿相同方向转动了相同的角度。
⑶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连线所成的角都是旋转角,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⑷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3.简单的旋转作图⑴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点,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⑵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一对对应线段,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⑶已知原图,旋转中心和旋转角,求作旋转后的图形。
三、分析组合图案的形成①确定组合图案中的“基本图案”②发现该图案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③探索该图案的形成过程,类型有:⑴平移变换;⑵旋转变换;⑶轴对称变换;⑷旋转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⑸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的⑹轴对称变换与平移变换的组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是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几何基本概念和性质、三角形的知识后,进一步研究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
本节课通过探究勾股定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学习勾股定理的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但勾股定理的证明较为抽象,需要学生能够克服困难,积极思考,理解并掌握证明过程。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定义和证明过程。
2.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探究法、讲解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直角三角形、尺子、三角板、多媒体设备。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定理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条直角边的边长是多少?”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教师呈现勾股定理的表述:“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和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讲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勾股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八年级数学下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应用,如楼梯、桥梁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及其在全等判定中的应用。
2.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那么直角三角形有哪些特殊的地方呢?如何判断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旧知,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引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意义和作用。
(二)讲授新知
1.通过具体的直角三角形例子,讲解SAS、ASA、AAS和HL四种判定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四种方法的含义和应用。
- SAS: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和夹角相等,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 ASA: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夹角和两边相等,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SAS、ASA、AAS和HL)的掌握和应用。
2.难点:
-理解并灵活运用不同的全等判定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在复杂几何图形中识别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并运用全等性质进行推理。
-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几何图形的性质相结合,解决综合性的几何问题。
- AAS: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个角和一边相等,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 HL:已知两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直角边相等,可以判定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2.结合具体例题,逐一演示这四种判定方法的应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和掌握。
3.强调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如正确识别对应边、对应角等。
4.小组合作题:布置一道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题目,要求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数学下册《无理数》教案、教学设计
1.作业量适中,难度适中,保证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找到提高的方向。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数学故事、历史背景等方式,引出无理数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无理数的兴趣。
教学过程:
(1)讲述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发现无理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无理数在数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2)提出问题:有理数可以表示为分数形式,那么是否存在无法表示为分数的数?这样的数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无理数的概念、性质、表示方法以及与有理数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1)从数轴上的点入手,让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无理数的特征。
(2)讲解无理数的定义,阐述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和联系。
(3)介绍无理数的表示方法,如无限不循环小数和根号表示法。
3.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无理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无理数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和动力。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数学领域的重要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力量。
7.关注学生心理,营造良好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适时给予鼓励和指导,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电子版教案
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 , 强调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当 a> 0 时, a表示 a 的算术平方根 ,因此 a> 0;
当 a= 0 时, a表示 0 的算术平方根 , 因此 a= 0.
也就是说 ,当 a≥ 0 时 , a≥ 0.
三、例题讲解
【例】 当 x 是怎样的实数时 , x- 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解:由 x-2≥ 0, 得 x≥ 2.
8= 2a
2 a
a;
(4)
xx23y=
xy y.
教师点评:上面这些式子的结果具有如下两个特点:
1. 被开方数不含分母.
2. 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师:我们把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 , 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教师板书 )
教师强调: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 , 一般要把最后结果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重点 最简二次根式的运用. 难点 会判断这个二次根式是否是最简二次根式.
一、复习导入
( 学习活动 )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 请四位同学上台板书 )
计算: (1)
2; (2)2 6;(3)
3
18
8 ; (4) 2a
x3
x2
. y
教师点评:
(1)
2= 3
36;
2 (2)
6= 18
2
3 3; (3)
二、新课教授
所以当 x≥2 时 , x- 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
四、巩固练习
1. 已知 a- 2+
b+
1= 2
0,
求-
a2b
的值.
【答案】 a- 2≥ 0, b+21≥0, 又∵它们的和为 1
2, b=- 2. ∴- a2b=- 22× (-12)=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教案
《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教案一、教学目的1.掌握正方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定,并会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2.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和区别,通过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的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正方形的定义及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联系.2.教学难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的关系及正方形性质与判定的灵活运用.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本节课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教材P111的例4,例2与例3都是补充的题目.其中例1与例2是正方形性质的应用,在讲解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能正确的运用其性质.例3是正方形判定的应用,它是先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再证明一组邻边,从而可以判定这个四边形是正方形.随后可以再做一组判断题,进行练习巩固(参看随堂练习1),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将判断题改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如果不是,应该加上什么条件?④能说“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⑤说“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吗?四、课堂引入1.做一做:用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如图所示)折出一个正方形.学生在动手做中对正方形产生感性认识,并感知正方形与矩形的关系.问题: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正方形?正方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指出:正方形是在平行四边形这个大前提下定义的,其定义包括了两层意:(1)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菱形)(2)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矩形)2.【问题】正方形有什么性质?由正方形的定义可以得知,正方形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又是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所以,正方形具有矩形的性质,同时又具有菱形的性质.五、例习题分析例1(教材P111的例4)求证: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把正方形分成四个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已知: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图).求证:△ABO、△BCO、△CDO、△DAO是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C=BD, AC⊥BD,AO=CO=BO=DO(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ABO、△BCO、△CDO、△DAO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并且△ABO ≌△BCO≌△CDO≌△DAO.例2 (补充)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的交点为O,E是OB上的一点,DG⊥AE于G,DG交OA于F.求证:OE=OF.分析:要证明OE=OF,只需证明△AEO≌△DFO,由于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可以得到∠AOE=∠DOF=90°,AO=DO,再由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可以得到∠EAO=∠FDO,根据ASA可以得到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故结论可得.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AOE=∠DOF=90°,AO=DO(正方形的对角线垂直平分且相等).又 DG⊥AE,∴∠EAO+∠AEO=∠EDG+∠AEO=90°.∴∠EAO=∠FDO.∴△AEO ≌△DFO.∴ OE=OF.例3 (补充)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分别过点A、C两点作l1∥l2,作BM⊥l1于M,DN⊥l1于N,直线MB、DN分别交l2于Q、P点.求证: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分析:由已知可以证出四边形PQMN是矩形,再证△ABM≌△DAN,证出AM=DN,用同样的方法证AN=DP.即可证出MN=NP.从而得出结论.证明:∵ PN⊥l1,QM⊥l1,∴ PN∥QM,∠PNM=90°.∵ PQ∥NM,∴四边形PQMN是矩形.∵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BAD=∠ADC=90°,AB=AD=DC(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1+∠2=90°.又∠3+∠2=90°,∴∠1=∠3.∴△ABM≌△DAN.∴ AM=DN.同理 AN=DP.∴ AM+AN=DN+DP即 MN=PN.∴四边形PQMN是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六、随堂练习(附后)七、课后练习1.已知:如图,点E是正方形ABCD的边CD上一点,点F是CB的延长线上一点,且DE=BF.求证:EA⊥AF.2.已知:如图,△ABC中,∠C=90°,CD平分∠ACB,DE⊥B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CFDE是正方形.3.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AF平分∠DAE交CD于F,求证:AE=BE+DF.。
八年级数学下册《科学记数法》教案、教学设计
(5)应用:将科学记数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能力、探究精神等。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试等形式,了解学生对科学记数法的掌握程度。
(3)反馈性评价: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调整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教学策略:
(1)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学生熟知的宇宙探索、微生物世界等话题为背景,提出一些与科学记数法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如何用简单的方式表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使他们对待科学记数法的学习做到一丝不苟。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掌握科学记数法的基础上,探索新的运算方法。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数值运算和代数知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科学记数法这一概念的学习将更为顺利。然而,由于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和运算规则相对抽象,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遇到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3.讲解运算规则:详细讲解科学记数法的乘、除、乘方等运算规则,结合实例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掌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4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辨别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领悟反比例的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问题: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关系式表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随宽x的变化;(3)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师生行为: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的问答或交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为什么可以看着函数,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提问学生,师生互动。
在此活动中老师应重点关注学生:①能否积极主动地合作交流。
②能否用语言说明两个变量间的关系。
③能否了解所讨论的函数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
分析及解答:其中v是自变量,t是v的函数;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n是自变量,s是n的函数;上面的函数关系式,都具有的形式,其中k是常数。
二、联系生活,丰富联想活动2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这样的函数式表示?(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__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随注水速度u 的变化而变化;(2)某立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立方体的高h随底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3)一个物体重100牛顿,物体对地面的压力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2023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5篇
2023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5篇2023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5篇一个人民教师可以通过教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2023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2023数学八年级下册教案1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工具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教学过程【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
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
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3)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观察后,小组议一议。
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八年级下册数学分析教案简短5篇
八年级下册数学分析教案简短5篇八年级下册数学分析教案简短5篇八年级数学教案很有意思。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八年级下册数学分析教案简短,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数学分析教案简短(篇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掌握实数的分类,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
2、使学生能了解实数绝对值的意义。
3、使学生能了解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4、由实数的分类,渗透数学分类的思想。
5、由实数与数轴的一一对应,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分析重点:无理数及实数的概念。
难点: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区别,点与数的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一、复习1、什么叫有理数?2、有理数可以如何分类?(按定义分与按大小分。
)二、新授1、无理数定义: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判断: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实数的定义:有理数与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3、按课本中列表,将各数间的联系介绍一下。
除了按定义还能按大小写出列表。
4、实数的相反数:5、实数的绝对值:6、实数的运算讲解例1,加上(3)若|x|=π(4)若|x-1|=,那么x的值是多少?例2,判断题:(1)任何实数的偶次幂是正实数。
()(2)在实数范围内,若|x|=|y|则x=y。
()(3)0是最小的实数。
()(4)0是绝对值最小的实数。
()解:略三、练习P148练习:3、4、5、6。
四、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实数,请同学们首先要清楚,实数是如何定义的,它与有理数是怎样的关系,二是对实数两种不同的分类要清楚。
2、要对应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定义及运算律和运算性质,来理解在实数中的运用。
五、作业1、P150习题A:3。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八年级下册数学分析教案简短(篇2)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教材北师大版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课时,勾股定理是几何中几个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边的数量关系。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三、课堂引入:下表显示的是上海2月下旬和同期的每日最高气温,如何对这两段时间的气温进行比较呢?从表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比较两段时间气温的高低,求平均气温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经计算可以看出,对于2月下旬的这段时间而言,和上海地区的平均气温相等,都是12度.这是不是说,两个时段的气温情况没有什么差异呢?根据两段时间的气温情况可绘成的折线图.观察一下,它们有区别吗?说说你观察得到的结果.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到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化范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四、例习题分析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问题1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配新人教版【篇2】教学目标:1、经历对图形进行观察、分析、欣赏和动手操作、画图过程,掌握有关画图的操作技能,发展初步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2、能按要求把所给出的图形补成以某直线为轴的轴对称图形,能依据图形的轴对称关系设计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本节课重点是掌握已知对称轴L和一个点,要画出点A关于L 的轴对称点的画法,在此基础上掌握有关轴对称图形画图的操作技能,并能利用图形之间的轴对称关系来设计轴对称图形,掌握有关画图的技能及设计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讨论。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先复习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以及轴对称的相关的性质:1.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________,那么这个图形叫做________________,这条直线叫做_____________2.轴对称的三个重要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提出问题:二、探索练习:1. 提出问题:如图:给出了一个图案的一半,其中的虚线是这个图案的对称轴。
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教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能够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
(2)能够对二次根式进行合并、分解、化简和比较大小。
2. 能力目标(1)能够掌握解二次根式的方法。
(2)能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自信、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对二次根式进行合并、分解、化简和比较大小。
2. 教学难点:能够掌握解二次根式的方法,并能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导入问题:“如果一支火箭要在太空中行驶,需要吸收多少能量才能达到其最大速度?”请学生回答该问题。
(2)教师解释:火箭在太空中行驶时需要很大的能量,而二次根式在数学中也有着类似的作用。
2. 学习基础(1)导入问题:“学过的开放引式能够化为二次根式吗?为什么?”请学生回答该问题。
(2)教师解释:“开方引式”和“二次根式”是等价的,因为一个开方引式可以化为一个二次根式,而一个二次根式也可以化为一个开方引式。
(3)学生完成用二次根式计算的类比练习。
3. 学习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1)学习什么是二次根式。
(2)学习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乘法、除法和化简。
(3)学习二次根式的比较大小。
4. 学习解二次根式的方法(1)学习平方完全平方公式。
(2)学习用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
(3)学习用二次根式解一些实际问题。
5. 练习巩固(1)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文字,同时要求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要求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
6.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二次根式的概念、性质、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
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写作和随堂练习,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二次函数和图像的知识。
八年级数学下册《正方形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3.实践应用题: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或图形是正方形,选择两个进行描述,并说明它们体现了正方形的哪些性质。
-结合实际情境,设计一个包含正方形的几何图形,并给出至少两个问题,要求包含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4.思考总结题:
2.基本性质教学:
-利用动态几何软件或实物模型,直观展示正方形的性质,如四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正方形的性质,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感。
3.判定方法教学:
-对于判定方法的教学,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从已知的矩形和菱形的判定方法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正方形的特殊之处。
3.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充分准备。
期望通过本次作业的布置,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总结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用自己的话术进行表述,并举例说明。
-思考正方形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特殊四边形(如矩形、菱形)之间的关系,撰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小短文。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注重解题过程的书写和表述,保持卷面整洁。
2.家长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助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在应用题中,加入实际情境,如房屋设计、园林规划等,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5.情感态度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鼓励学生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于挑战自我。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一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做矩形?2.矩形有哪些性质?3.矩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4.事例引入:小华想要做一个矩形像框送给妈妈做生日礼物,于是找来两根长度相等的短木条和两根长度相等的长木条制作,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检测他做的是矩形像框吗?看看谁的方法可行?通过讨论得到矩形的判定方法.矩形判定方法1:对角钱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矩形判定方法2: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指出:判定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知道三个角是直角,条件就够了.因为由四边形内角和可知,这时第四个角一定是直角.)例1(补充)下列各句判定矩形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有一个角是直角的。
四边形是矩形;(×)(2)有四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3)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4)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5)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矩形;(×)(6)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7)对角线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8)一组邻边垂直,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9)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指出:(l)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不满足三个的肯定不是矩形;(2)所给四边形添加的条件是三个独立条件,但若与判定方法不同,则需要利用定义和判定方法证明或举反例,才能下结论.例2(补充)已知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ob 是等边三角形,ab=4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分析:首先根据△aob是等边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判定出abcd是矩形,再利用勾股定理计算边长,从而得到面积值.解:∵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o=ac,bo=bd.∵ ao=bo,∴ ac=bd.∴ abcd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在rt△abc中,∵ ab=4cm,ac=2ao=8cm,∴bc=(cm).例3(补充)已知:如图(1),abcd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分别相交于点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分析:要证四边形efgh是矩形,由于此题目可分解出基本图形,如图(2),因此,可选用“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来证明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篇二1.理解掌握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将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1>2(2)-x<
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1,得x>3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乘以-1,得x>-
2.已知x>y,下列不等式一定成立吗?
(1)x-6<y-6;
(2)3x<3y;
(3)-2x<-2y.
解:(1)∵x>y,∴x-6>y-6.
∴不等式不成立;
(2)∵x>y,∴3x>3y
∴不等式不成立;
(3)∵x>y,∴-2x<-2y
∴不等式一定成立.
4.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把下列不等式化成“x>a”或“x<a”的形式:
(1)x-2<3;(2)6x<5x-1;
(3) x>5;(4)-4x>3.
5.设a>b.用“<”或“>”号填空.
(1)a-3b-3;(2) ;
(3)-4a-4b;(4)5a5b;
(5)当a>0,b0时,ab>0;
(6)当a>0,b0时,ab<0;
(7)当a<0,b0时,ab>0;
(8)当a<0,b0时,ab<0.
参考答案:
4.(1)x<5;(2)x<-1;(3)x>10;(4)x<- .
5(1)>(2)>(3)<(4)>(5)>(6)<(7)<(8)>.
π(L/2π)²>100
即L²/4π>100。
(3)当L=8时,正方形的面积为8²/16=6,圆的面积为
8²/4π≈5.1,
4<5.1
此时圆的面积大。
当L=12时,正方形的面积为12²/16=9,圆的面积为
12²/4π≈11.5,
9<11.5,
此时还是圆的面积大。
教师得出结论
(4)由(3)可以发现,无论绳长L取何值,圆的面积总大于正方形的面积,即
(2)x=9,10,11…等比5大的数都能使不等式x>5成立.
3.例题讲解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求不等式的解集,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x-2≥-4;(2)2x≤8
(3)-2x-2>-10
解:(1)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得x≥-2
在数轴上表示为:
(2)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两边都除以2,得x≤4
1.3不等式的解集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这些概念的含义.
3.会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二、教学过程
1.现实生活中的不等式.
燃放某种礼花弹时,为了确保安全,人在点燃导火线后要在燃放前转移到10 m以外的安全区域.已知导火线的燃烧速度为以0.02 m/s,人离开的速度为4 m/s,那么导火线的长度应为多少厘米?
二、教学内容
我们学习了等式,并掌握了等式的基本性质,大家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基本性质2:在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为0),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推导
例∵3<5
∴3+2<5+2
3-2<5-2
在数轴上表示为:
(3)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两边都加上2,得-2x>-8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两边都除以-2,得x<4
在数轴上表示为:
三、课堂练习
1.判断正误:
(1)不等式x-1>0有无数个解;
(2)不等式2x-3≤0的解集为x≥ .
2.将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分别表示在数轴上:
(1)x>4;(2)x≤-1;
(3)当L=8时,正方形和圆的面积哪个大?L=12呢?
(4)由(3)你能发现什么?改变L的取值再试一试。
在上面的问题中,所谓成的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L/4)²,远的面积可以表示为π(L/2π)²。
(1)要是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²,就是
(L/4)²≤25,
即L²/16≤25。
(2)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²,就是
3+a<5+a
3-a<5-a
所以,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例:3<4
3×3<4×3
3× <4×
3×(-3)>4×(-3)
3×(- )>4×(- )
3×(-5)>4×(-5)
由此看来,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正数时,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在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x≥-2;(4)x≤6.
1.解:(1)∵x-1>0,∴x>1
∴x-1>0有无数个解.∴正确.
(2)∵2x-3≤0,∴2x≤3,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1不等关系
一、教学目标:理解实数范围内代数式的不等关系,并会进行表示。
能够根据具体的事例列出不等关系式。
二、教学过程:
如图:用两根长度均为Lcm的绳子,各位成正方形和圆。
(1)如果要使正方形的面积不大于25㎝²,那么绳长L应该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2)如果要使原的面积大于100㎝²,那么绳长L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1不等关系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解集
4一元一次不等式
5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次函数
6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章分解因式
1分解因式
2提公因式法
3运用公式法
第三章分式
1分式
2分式的乘除法
3分式的加减法
4分式方程
第四章相似图形
1线段的比
2黄金分割
L²/4π>L²/16。
三、随堂练习
1、试举几个用不等式表示的例子。
2、用适当的符号表示下列关系
(1)a是非负数;
(2)直角三角形斜边c比她的两直角边a,b都长;
(3)x于17的和比它的5倍小。
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理解不等式与等式性质的联系与区别.
3形状相同的图形
4相似多边形
5相似三角形
6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7测量旗杆的高度
8集与处理
1每周干家务活的时间
2数据的收集
3频数与频率
4数据的波动
第六章证明(一)
1你能肯定吗
2定义与命题
3为什么他们平行
4如果两条直线平行
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
6关注三角形的外角
分析:人转移到安全区域需要的时间最少为 秒,导火线燃烧的时间为 秒,要使人转移到安全地带,必须有: > .
解:设导火线的长度应为xcm,根据题意,得
>
∴x>5.
2.想一想
(1)x=5,6,8能使不等式x>5成立吗?
(2)你还能找出一些使不等式x>5成立的x的值吗?
答:(1)x=5不能使x>5成立,x=6,8能使不等式x>5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