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需要准备的材料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2023中考材料论述题观点归纳(共十类)

初中历史2023中考材料论述题观点归纳(共十类)
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观点
一、人物类
概述孔子的主要成就
1、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XXX(人物)是XXX;
评价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
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二、改革类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改革是实现国富兵强的重要途径;
1、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团结合作是二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国家面临共同困难时能够合作。
2、新航路的开辟有利于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
概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认识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效,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模仿;
3、斯大林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
结合《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的史实,认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及作用
5、国家统一(或主权完整)是国家强盛的基础;
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浩劫;
7、战争客观上推动科技的发展;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认识南北战争在美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六、独立类
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通过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探讨明治维新在促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所起的作用
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021届高考高中历史论述题模板15篇

2021届高考高中历史论述题模板15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人很早就发明了火药及火药武器,但是,16、17世纪欧洲造出来的火炮和燧发枪从工艺和爆炸性上远远髙于中国。

17世纪英国的波义耳提出了化学概念,1789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淸晰阐述了质量守恒立律,同年他的《初等化学概论》一书出版,列出了33种元素以及化学方程式o 1825年,歇夫列里提出了黑色火药的化学反应式:2KN03+3C+S二K2S I +N2 t +3C02 t ,据此配制火药的最佳比例为:硝74.84%、硫11.84%.炭11.32%。

英国按照这个方程式配制的炮用火药比例为78%、硫8%.炭14%;枪用火药比例为硝75%.硫10紀炭15%,无论哪种配方,爆炸力都大于中国淸朝仍在使用的传统配方:硝80匕硫10匕炭10虬——许春风《谈对必修班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提取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岀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举例:科技发展受制于社会环境。

(2分)16-19世纪,科技的不同发展状况是中西方社会发展状况的缩影。

明中期以后至清前期,中国专制集权政治的空前强化,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生产方式的落后,重人伦.轻自然的文化传统制约着中国科技的发展,使中国科技难以实现向近代科技的过渡。

16世纪以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不断推进,民主政治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的开展,都刺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因此,社会各领域的落后制约了科技发展,导致了中国的落伍,成为近代中国灾难的根源。

(10分)2. (2019 -成都高三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左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t'M XX 个从水終決XfVZM Itl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立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技巧如何合理组织历史知识和观点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技巧如何合理组织历史知识和观点

高考历史论述题解题技巧如何合理组织历史知识和观点高考历史论述题对于考生来说是一项较为重要的考核内容,要求考生具备良好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合理组织历史观点的能力。

本文将从准备过程、解题技巧以及组织历史知识和观点等方面,为考生提供一些有用的指导。

一、准备过程在应对历史论述题之前,考生首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事件、人物之间关系的清晰梳理。

考生应该从课本、参考书籍以及历年高考试卷等渠道,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并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在准备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对历史事件产生原因和后果、人物形象以及历史观点的理解,这对于解答论述题至关重要。

二、解题技巧1. 图文结合法很多历史论述题会给出一幅图画或者一段文字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所见材料进行论述。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可以首先仔细观察图画或者材料内容,了解其与题目的关联点。

然后,可以依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材料中提供的线索,有条理地逐步展开论述。

2. 比较对照法某些历史论述题目会涉及到两个或者多个历史事件、人物或者观点之间的比较。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可以首先明确比较的对象,然后逐一分析其异同之处,进而深入探讨比较对象的影响或者意义。

通过对比分析,展示出自己对历史知识和观点的理解。

3. 因果分析法历史事件往往有其发生的原因和导致的后果。

解答涉及到因果关系的历史论述题目时,考生可以找出事件的原因或者影响因素,分析其导致的后果,或者找出事件的后果,推断其可能的原因。

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展示出对历史事件的深入理解。

三、组织历史知识和观点在解答历史论述题时,考生应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以合理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历史知识和观点。

以下是一些建议:1. 逻辑清晰写作时要注重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考生可以使用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比较对照等方式,使得观点和论据之间有机地组织起来。

2. 抓住重点在论述过程中,考生应抓住关键点,突出重点,避免在过多的内容中迷失方向。

历史中考 论述题模板 专题复习

历史中考 论述题模板 专题复习

班级姓名学号论述题专题复习【格式要求】观点:陈述句(史实+评价)(2分)论述:史实+ 史论(史实的地位、作用、影响、意义)(1+2分)史实+ 史论(史实的地位、作用、影响、意义)(1+2分)结论:升华、启示(怎么做)(2分)【答题注意事项】观点:观点是陈述句,不能写成短语、名词或疑问句,不要过长。

论述:1.审清题目,看清是否要求只能从材料中提取两个信息加以论述,决定了是否能用材料以外的史实。

2.史实尽量用材料的例子,提高准确度。

3.论述至少写两个史实,每一点必须做到史论结合:史实+史论。

4.注意论述的先后,哪一个史实在前,哪一个史实在后。

5.要注意考虑相关史料的熟悉程度。

结论:1.要呼应开头,最好能对观点进行总结和升华。

2.常用“综上所述……”、“由此可见……”、“因此……”作开头。

3.结论与观点在表述上要有所区别,照抄会扣分。

4.总结的2种方法:添油加醋法:在原来观点上增加适当的词句补充。

改头换面法:用表述不同但本质意思相近的句子替换观点。

【史论结合:史实+史论】史实(历史事件:最完整的表述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例子:646年,日本孝德天皇进行了模仿我国唐朝典章制度的改革——大化改新。

倘若时间与人物不记得就不要写,写好哪国哪个事件就可以。

例如:日本大化改新模仿我国唐朝制度。

史论(事件评价:地位、作用、影响、意义等)例子: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常用观点模板】1.改革创新类:改革创新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适宜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

符合国情的改革促进经济的发展。

2.政治制度类:制度创新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动力。

先进的社会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新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曲折的历程。

3.民主与法制类: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

加强民主与法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法治是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革命类:社会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历史材料论述题-何PPT

历史材料论述题-何PPT
(3)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神舟五号,神舟七号的成功促进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4)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世界性饥饿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巨大贡献。
(5)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为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6)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7)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主题三:民主法治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论点:专制逐渐被民主所替代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所在。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论证: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君主立宪制。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②美国独立战争后,通过1787年宪法建立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③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封建统治,传播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建立共和政体;
结论:人治到法治,专制到民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重要表现,我们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④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主题四:对外交流
(2)张骞出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交流。
(3)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主题二:制度
论点: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论证:(1)近代,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均战败,根本原因在于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2)而同一时期的西方的英、法、日、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实力强大。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结论:落后的封建制度必然会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烘焙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烘焙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烘焙师考试题及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烘焙时常用的发酵剂是以下哪一种?A. 酵母B. 盐C. 糖D. 牛奶答案:A2. 以下哪个不是烘焙中常用的面粉类型?A. 高筋面粉B. 中筋面粉C. 低筋面粉D. 玉米粉答案:D二、填空题1. 烘焙时,______ 通常用来提供面团的弹性和结构。

答案:高筋面粉2. 烘焙过程中,______ 是控制面团发酵的关键因素之一。

答案:温度三、简答题1. 简述烘焙过程中温度对成品的影响。

答案:烘焙过程中,温度对成品的影响至关重要。

温度过高可能导致烘焙物表面快速焦化,而内部尚未熟透;温度过低则可能导致烘焙物膨胀不足,口感不松软。

适宜的温度可以保证烘焙物色泽均匀,口感细腻。

2. 描述烘焙时酵母的作用及其工作原理。

答案:酵母在烘焙中的作用是发酵,它通过分解面团中的糖分,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

二氧化碳是气体,在面团中形成气泡,使面团膨胀,从而赋予烘焙物松软的质地。

四、计算题1. 如果一个烘焙配方需要200克高筋面粉,而你只有中筋面粉,假设中筋面粉的蛋白质含量为10%,高筋面粉的蛋白质含量为14%,你需要多少克中筋面粉来替代?答案:首先计算两种面粉的蛋白质含量差,即14% - 10% = 4%。

然后根据蛋白质含量差计算所需中筋面粉的量:200克 * 4% / 10% = 80克。

所以需要80克中筋面粉。

五、论述题1. 论述烘焙中不同种类的糖对烘焙物的影响。

答案:烘焙中常用的糖有白砂糖、红糖、蜂蜜等。

白砂糖是最常见的甜味剂,提供甜味的同时,也有助于上色和保湿;红糖含有较多的矿物质和风味,可以增加烘焙物的色泽和风味;蜂蜜除了提供甜味外,还有保湿和抗菌的作用,可以使烘焙物更加湿润和具有独特的香气。

不同的糖种类会影响烘焙物的甜度、色泽和口感。

六、实操题1. 描述制作一款基本面包的步骤。

答案:制作基本面包的步骤如下:- 准备材料:高筋面粉、酵母、水、盐、糖。

- 将酵母溶解在水中,加入面粉、糖和盐,混合成面团。

历史论述题格式简洁版

历史论述题格式简洁版

暴君成在材料中把这些词圈画出来有助于我们提炼观点时辅助进行思考划出关键句结合关键词来找有可能出现在段首或者段末关键句判断性的句子或者带有转折词的句子总结中心思想如何写出有观点味道的观点采用连接词造句的形式可以避免写出陈述史实不符合观点特点的弊端以下提供几个模板供参考a
• 1-5 DACAB
材料题: 1.瓦子 2.①苏轼:豪迈而飘逸;②李清照:委婉、细腻、清秀 ③辛弃疾:豪放 3.关汉卿:《窦娥冤》 4.①图一代表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②图二代表指南针,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世界 地理大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③图三代表火药: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例文: 观点:只有坚持开放,紧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使社会进步、国家强大。 论述: 当欧洲近代大学兴起,建立起近代教育制度,西方社会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这个时 代发展的潮流,代表了人类新文明的曙光。而这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乾隆时期,还在顽固地坚持已经 落后腐朽的科举制度,统治者固步自封,陶醉于粉饰的太平盛世,却看不到世界发展的脚步,不知已 经被远远抛下,晚清屈辱的历史早已埋下伏笔。 日本和中国一样都是古老的封建国家,但进入近代后,日本很快发现自己和西方的差距,开始在 经济、政治、教育等各个领域向西方学习。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迅速走上了一条强大的道路,国力日渐 强盛,先后废除了幕府时代与西方各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重新夺回了国家主权,最终进入了 近代化。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全球化的当今世界,将自己孤立于世界发展之外只会导致国家落后,只有加 强和世界的联系和交往,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才能使保持国家真正的强大。
鉴真留居日本期间,传播佛教,使佛教成为日本国教,日本国内 佛教文化盛行;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 了唐招提寺,便是日本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佛教建筑;鉴真还把 中国唐朝的医学、饮食等文化带到了日本。 1.鉴真东渡这一事件发生于哪个朝代? 唐朝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 识加以论述。 观点:对外交流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 论述: 鉴真东渡日本,交流中日文化,将中国的优秀文化带到了日本,

深圳中考历史论述题 -回复

深圳中考历史论述题 -回复

深圳中考历史论述题-回复一、论述题的基本结构论述题通常包含背景材料、问题设置和答题要求三部分。

背景材料是论述题的基础,为我们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依据和范围;问题设置则是要求我们回答的具体问题,它决定了我们答题的方向和重点;答题要求则是对我们答题的规范和标准,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组织答案,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论述题的答题步骤1、审清题意:首先,我们要仔细阅读背景材料和问题设置,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以及答题的范围和重点。

只有审清题意,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2、提炼观点: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背景材料和问题设置,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观点应该明确、具体,能够回答题目所问,并且能够自圆其说。

3、组织答案:在提炼出观点后,我们要根据答题要求,组织自己的答案。

答案应该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

论点即我们的观点,论据则是用来支持论点的材料或事实,论证则是用来说明论点和论据之间关系的逻辑推理。

4、检查答案:在组织完答案后,我们要仔细检查一遍,看看是否有遗漏或错误的地方。

同时,我们还要检查答案是否符合答题要求,以及是否表达清晰、准确。

三、论述题的答题技巧1、紧扣题意:在答题时,我们要始终紧扣题意,不要偏离题目所问。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确保自己的答案符合题目要求。

2、条理清晰:在组织答案时,我们要注意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可以使用序号或段落来标明不同的部分,使答案更加易于理解和阅读。

3、论据充分:在论证时,我们要提供充分的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可以引用史实、名言警句、统计数据等作为论据,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

4、语言简练:在表达观点时,我们要注意语言简练、准确。

避免使用过多的修饰语和复杂的句式结构,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时间把控:在考试时,我们要注意时间的把控。

不要在某个问题上花费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其他问题的作答。

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掌握情况来合理分配时间。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材料)

自然辩证法论述题(终极总结材料)
近代前期为什么会形成机械论的自然观?
(1) 受当时生产水平较低、科学水平不高影响。 17-18世纪的自然科学,处于近代科学发展的初期阶段,所搜集到的材料还不足以说明各种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发展、变化。(2)受当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当时只有研究宏观物体的力学发展的比较完善,成为带头学科,人们用研究力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去认识自然,将其分割,孤立静止的研究,导致形而上学。
3.评价:是对旧的自然观的扬弃,它的许多思想在20世纪仍具有启迪性和有效性。其关于自然图景的一些猜测也为20世纪的自然科学所证实。以现代眼光看,有些表述和观点陈旧;形式也有许多需要更新之处
9.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什么说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关系:1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以人的实践活动作为连接纽带的对象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类自身时代更迭的不断进化,也影响着自然界的演化。2人与自然的这种对象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对象的那部分自然界也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而改变着其面貌。3实践是人和自然界对象性关系的纽带。原因:首先人是由劳动创造的,劳动是人的第一个实践;其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再次,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改造自然。一方面,实践是人具有能动性的一个基本标志,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活动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自然存在物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人又具有受动性,人的认识活动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人只能在正确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定和协调自己的实践活动。
2.自然辩证法的学习体会。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浅析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浅析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浅析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1. 引言1.1 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重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材料论述题一直是考试中的重要部分。

材料论述题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图表等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题型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解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材料论述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通过材料论述题,学生可以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材料论述题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时,积累经验和提升自信心,为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为他们未来学习历史和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正文2.1 理解题目要求理解题目要求是解决材料论述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通常会提供一些历史事件或者材料,要求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和阐述观点。

理解题目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内容,理解问题的要点,确保在写作过程中不偏离主题。

在进行题目分析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了解题目所询问的问题是什么,要求对历史事件或者材料做出怎样的解释和评价。

其次是要分析题目中提供的材料内容,掌握材料中的重点信息和观点,理清各个材料之间的关系。

也要考虑到题目可能存在的隐含要求,例如可能需要对历史事件进行同类比较或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等。

在理解题目要求的过程中,要保持逻辑清晰,结构合理。

可以通过对题目进行多次阅读、提出自己的问题、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题目要求。

只有充分理解了题目的要求,才能确保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展现出自己的历史分析能力和论述水平。

论述题解题指导与训练

论述题解题指导与训练
论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具有 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景观,如剪发辫、 改称呼、着西装等,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进一步迈进。 结论:辛亥革命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遭受袁世凯窃取的严酷现实,军阀混 战下种种黑暗、落后、腐朽、污浊的社会现状,使陈独秀深 刻认识到提高民族素质同社会改革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在陈独秀看来,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 是没有进行思想文化的革命。他提出要杜绝专制制度的产生, 就要让国民彻底抛弃旧思想、旧观念。提出政治革命如需成 功,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要维护共和就必须进行 文化思想上的补课。——摘编自欧群慧《从辛亥革命到新文 化运动:陈独秀早期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人物。
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 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 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武百官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 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魏源编撰的第一部系统介绍世 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第一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却是一次无声的呐喊。1840年 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 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 已结束,历史的悲剧在第一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 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摘编自李治亭《康乾盛世与西方文明》
(1)材料中,当英国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取代明朝的 清朝统治者却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 加以论述。

马原理论述题材料

马原理论述题材料

马原理论述题材料引言在探讨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理论和实践应用时,我们需要对相关的材料进行论述和分析。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领域的材料出发,以马原为指导,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

政治经济学领域材料材料1:商品拜物教“商品拜物教”是马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商品拜物教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通过商品的交换来建立和维持社会关系的一种现象。

质量、价格和品牌成为人们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商品拜物教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普遍存在。

通过商品拜物教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交换的本质,并揭示其中存在的利益关系和社会剥削。

马原对商品拜物教的论述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领域材料材料2: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原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通过对阶级斗争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中实现的。

马原将阶级斗争作为社会变革的驱动力,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框架。

科学社会主义领域材料材料3:社会主义的目标与原则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原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强调建立一个无阶级社会,消除剥削和压迫。

在马原中,社会主义被视为历史唯一的进步方向,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式。

通过对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经历阶级斗争、改革开放等不同阶段。

马原强调社会主义的指导原则,如人民当家作主、共同富裕等,为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结论通过以上对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的材料论述,我们可以看到马原在不同方面的论述都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通过马原的理论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经典论述题答题范文(推荐11篇)

经典论述题答题范文(推荐11篇)

经典论述题答题范文(推荐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句子大全、作文大全、诗词歌赋、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complete sentences, complete compositions, poems,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经典论述题答题范文(推荐11篇)经典论述题答题范文第1篇(一)给出一个案例,要求考生谈谈对案例所反映问题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认识1.需要对答题的内容,即对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准确的把握,(1)合法性问题。

七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模板

七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模板

七年级历史论述题答题模板
一、题型概述
论述题是历史考试中的常见题型,主要考察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概念等的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

论述题通常会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学生需要根据这些材料回答问题。

二、答题步骤
1. 仔细阅读材料和问题,理解题意。

2. 确定答题要点,注意要全面、准确。

3.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论述。

4. 总结答案,注意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三、答题技巧
1. 注意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 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进行多角度论述。

3. 注意语言表达,简洁明了。

4. 避免出现明显的错误或遗漏。

四、示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在位时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完善制度,巩固统治;经济上,减轻负担,发展生产;文化上,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这些措施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三: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太宗还被各族首领共同尊称为“天可汗”。

问题: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和政策特点。

答案要点:唐太宗的治国措施包括完善制度、减轻负担、发展生产、重视教育等;政策特点是开明、包容、注重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这些措施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后世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论述题材料-辛亥革命

论述题材料-辛亥革命

论述题材料:辛亥革命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是中国同盟会(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创立者:孙中山黄兴)P44 P40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甘心成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P40清政府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取得外国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 p41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颁布的一部宪法是《钦定宪法大纲》 P421895年春,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总部设在香港p43兴中会的革命纲领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p43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p44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力量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p42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 P421904年,孙中山发表的指出只有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才能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文章是《中国问题的真解决》 p43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的是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p44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 P44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于东京p44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是三民主义学说(民族、民权、民生) p45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是武昌起义 p46决定在武昌举行起义的革命团体有共进会文学社 p47武昌起义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的都督是黎元洪 p47保路风潮中,运动最强烈的省份是四川 p47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p48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覆灭的标志是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p47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p48《临时约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P48北洋政府怎样施行军阀官僚的专制统治? P52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成果而反对北洋军阀又进行了怎样的斗争? P52北洋军阀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利益 p511913年3月,被袁世凯刺杀的是宋教仁 p51袁世凯为得到日本对他复辟帝制的支持,接受日本提出的严重损害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 p51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的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p53袁世凯复辟帝制,举行登基大典是在 1916年1月1日p51从1916年1月1日复辟到1916年3月22日取消帝制,袁世凯称帝83天,同年6月6日,袁世凯死去。

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答题策略—观点提炼

中考历史材料论述题答题策略—观点提炼

观点1:开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观点2:发展经济要善于抓住机遇。 观点3:学习别人的长处和先进文化,有利于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观点4:人民群众的努力与奉献是苏联取得工业化成就的重要因素。
类别观点举例
1.改革、革命类观点: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2)、改革是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 (3)、改革旧制才能顺应时代潮流; (4)、只有变革旧制才能长治久安; (5)、墨守成规只会停滞不前。
1、陈述观点: 围绕主题—提炼观点
2、论证观点
①材料中的事例 ②所学知识(教材中的知识事例)
3、重申观点
对论述进行总结,将观点叙述的更加完整 (重抄一遍不得分)
论述题答题策略
1、 1、阅读材料,提炼观点
2、
2、选择史实,论证观点
3
3、表述成文,规范答题
第一步:阅读材料,提炼观点-------观点提炼步骤 1、阅读材料,列出涉及的历史事件(列事件)
能要多花费一倍以上的时间。铁路把这种 第3步:提炼观点
局面扭转了。任何普通旅客搭乘火车走完
这段距离都用不了48小时。换观句点话1:说铁,路的发展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它让把任欧何洲一的个主政要府路都程拥用有时了缩管短辖了观比9点0过%2:去,工大这业革命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 0 倍 地 域 的 能观点力3:。科技进步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除了苏联人,还有美国人和德国人,先后在这里工作的美国工程师就有
730名。……斯大林后来告诉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
型企业是利用美国的技术建成的。与欧美国家的整体低迷形成鲜明对比
的,不仅是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还有苏联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
关阅观键热读点信情以明息。上 确分材 ,料 史析提 论:炼结苏一合联个,—观逻—点辑苏,清结晰联合)的材工料业和成所就学—知识—加怎以么论取述得。这(些要求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题需要准备的材料关于论述题需要准备的材料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简述一(2)】2、关于“科学发展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P6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要首先认识世界,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当今时代,科学发展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解决重大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的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3)实践使得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方法论:从实践中获得知识、发展知识、检验知识,并用认识去指导实践。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P65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在社会历史运动中,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为显著。

【科学发展观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巨大指导作用】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做到实事求是。

【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不断的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向前进。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普遍联系的原理:5个统筹、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方法论: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万能现实意义:○1科学发展观: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2经济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各国和民族联系日益紧密,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发展自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简述三(7)+以下阐述+方法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都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方法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

我们要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关系答:简述二(3)+方法论方法论: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两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防止在实际的工作中犯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和生搬硬套的错误。

3、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内涵、原因、中国改革的性质、步骤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意义(十七大报告)性质: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改革就是要用新体制取代旧体制,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必要性:在一定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

不同历史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曾采取过一定的改革措施。

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意义:我国进行了3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体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4、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答:两者的概念+以下阐述(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一,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第二,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第三,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的反作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我们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指导思想、目标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意义7、如何认识2008年以来的资本主义金融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定义、实质、发生的根本原因定义:概念题34实质:生产过剩。

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其发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8、2012年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70周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提出了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谈谈其中的道理及启示?9、1914年1月5日福特汽车公司宣布了一个决议:“按利润共享原则,本公司实行5美元工作日!并且实行8小时工作日!”(当时底特律的工资平均水平是每天2.34美元)。

一名工人的妻子写信给亨利.福特说:“上帝呀,我丈夫下班后回家连饭都顾不上吃就瘫倒在床上……福特先生,别再这样下去了,一天5美元的工资虽然诱人,可我们实在挣不起呀!你的传送带比奴隶主的皮鞭还厉害!!”——相对剩余价值的内容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地向对立面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双方力量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和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体向另一种矛盾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一、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能反映客观事物方法论:我们要端正立场,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观察事物,以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为指导,运用正确思维方法。

(三)意识具有反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反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即反对否定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又要反对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五)规律的客观性方法论: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六)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坚持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联系的普遍性、整体与部分、)2、发展的观点(发展的观点、量变与质变、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否定之否定)3、矛盾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主次矛盾、主次方面)(一)联系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方法论:我们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的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

(二)发展的观点1、发展的观点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坚持适度的原则。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要重视量的积累。

学会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4、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就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用其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具有指导意义。

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三)矛盾的观点1、矛盾的普遍性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方法论:想事情办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