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七章古诗鉴赏_基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鉴赏性阅读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助解2
(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 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 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答案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 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 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无一 “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 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 “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 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 效果。
第七章 专题三
核心突破二 从语言角度鉴赏
——因言得意,得意赏言
内容索引
炼字·炼句·风格 五角度切入,四步骤赏析 鉴赏诗歌的语言
理解必备知识
炼字·炼句·风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优美的意境都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 诗歌的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加凝练、优美,更具抒情性、含蓄性、跳 跃性和感染力。古诗词语言从语音上分析,有音乐美、节奏美;从语义上分析,具体 有语境表层义和特殊的深层义,有形象、情感、精练美;从语法上分析,有语序颠倒、 语句跳跃、词语错位、词性活用、成分省略等,常常造成特别的艺术效果。语言风格 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如热情奔放、沉郁顿挫、委婉含蓄等等。
一、炼字 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 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1.炼动词 动词往往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鉴赏古典诗词就是要反复咀嚼 品味,体悟含蓄蕴藉、深刻隽永的字词。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 想”(巴尔扎克语)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 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凝练”的特点也表现在动词的运用层面。动词具有极强 的 概 括 性 , 能 够 给 鉴 赏 者 以 广 阔 的 想 象 空 间 , 如 “ 废 池 乔 木 , 犹 厌 言 兵 ”( 姜 夔 《扬州慢》),一个“厌”字,将多少“沉痛伤乱”包蕴其中。 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答案
2.炼形容词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 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这 些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容词来承担的。形容词是表现人(物、景) 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因此形容词作为“炼字” 的对象时,需注意其修饰的生动传神和凝练含蓄,同时要特别注意两 种情况: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形容词的活用,特别是活 用作动词。
答案
3.炼色彩词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诗词中使用色彩词,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 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表现心情。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 眼,体会诗歌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 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 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如“流光容 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光 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 体会到作者的浓情,如“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中。
4.炼虚词 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 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 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 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 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不难领略诗词中 炼虚词的美的效果了。
教材助解3
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阕,然后回答问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 明中。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 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 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
答案
二、炼句 古人在写诗中对句子更是千锤百炼,炼成了有特殊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式的诗句。 1.倒装句 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 配和对仗的工稳,因此需要倒装;有时是为了强调,为了更好地表情 达意,也采用倒装的句式。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定语“孤城”挪前,除了为符合七绝平仄格式外, 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又如王维《山居秋
教材助解1
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颜色词语的韵味。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 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表现了江涛冲击堤岸 后形成雪花的力度。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 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应是 “浣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 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画面中心就是 “竹”和“莲”,便归于静止。按诗中顺序的安排,“竹喧”“莲动” 便成为“浣女”“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 动 因 素 “ 浣 女 ”“ 渔 舟 ” 上 。 “ 浣 女 ”“ 渔 舟 ” 之 动 , 不 仅 远 比 “竹”“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 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