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学习笔记

合集下载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背诵完美版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背诵完美版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

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

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

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

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分叶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

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

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

此外,大脑还包括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和位于半球内侧面的由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构成的边缘系统额叶,顶叶,颞叶的主要功能区和了解病损表现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其主要功能区包括: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体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

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头部在下,最接近外侧裂;足最高,位于额叶内侧面。

②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

神经病学笔记

神经病学笔记
,曲行性加重,可出现Landry上升性麻痹 2.肢体感觉异常,如烧灼,麻木,刺痛 3.出现脑神经麻痹,可为首发症状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皮肤潮红5.Fisher综合症:眼外肌麻痹,共济失调和腱反射消失三联征.
检查:1.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 2.电生理检查
5.脊髓半切综合正: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缺失,同侧深感觉缺失,
6.瘫痪:是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是神经系统常见症状.
内囊:运动纤维最集中,小病灶也足以损及整个锥体束,引起三偏征,内囊膝部及后肢前2/3受累引起对侧均等性偏瘫,后肢后1/3受累引起对侧偏身感觉障碍,视辐射受累引起对侧同向性偏盲
四.眼肌麻痹分四型:1.周围性眼肌麻痹,2.核性眼肌麻痹3..核间性眼肌麻痹4.中枢性眼肌麻痹
动眼神经麻痹表现:眼外肌麻痹表现上睑下垂,外斜视眼球向上.向上及向下运动收限出现复视;眼内肌麻痹如瞳孔散大.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复视总是出现在麻痹肌作用方向上.
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桥脑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病变所至,有前核间性眼肌麻痹和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诊断:1.急性起病,迅速进展为脊髓完全横贯性或播散性损害2.病变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3.结合脑脊液4.MRI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1.急性硬脊膜外脓肿 2.脊柱结核或转移性肿瘤 3.脊髓出血
治疗:减轻脊柱损害,防治并发症及促进功能恢复.药物:皮质类固醇激素
6.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CD):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积脊髓后索,侧索及周围神经,临床表现双下肢感觉缺乏,感觉性共济失调,痉挛性截瘫及周围性神经病变.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1高血压2心脏病3糖尿病2TIA和脑卒中史5吸烟6高脂血征

神经病学复习笔记

神经病学复习笔记
②中央前回:刺激性——对上下肢、面部抽搐,继发全身性癫痫
破坏性——单瘫
③额上回后部:对上肢强握(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刺激性——双眼病灶对侧凝视
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杏仁核+红核、黑质、丘脑底核
尾+豆=纹状体;
豆=壳核+苍白球
尾+壳核=新纹状体;苍白球=旧纹状体;杏仁核=古纹状体
——病损:
1新纹状体: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
2旧纹状体、黑质: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
四、间脑:丘脑+上丘脑+下丘脑+底丘脑
(一)丘脑:
3结节区:腹内侧核-性功能;背内侧核-脂肪代谢
4乳头体区:产热保温
(三)上丘脑:
——松果体肿瘤压迫中脑四叠体:帕里诺综合征(瞳孔对光反射消失、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神经性聋、小脑性共济失调)
(四)底丘脑:锥体外系功能
——病损:对上肢为重的舞蹈运动(偏身投掷)
五、脑干:中脑、脑桥、延髓
①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对半身随意运动
②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张力抑制区
③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双眼同向侧视
④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
——损害:
1外侧面:
①额级:精神障碍
红核综合征:
A对侧肢体震颤、强直或舞蹈、手足徐动、共济失调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笔记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笔记

神经病学*神经性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1、缺损症状2、刺激症状3、释放症状4、断联休克症状*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

1、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2、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与联合运动与姿势调节有关3、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4、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5、运动性语言障碍(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1、体象障碍--顶叶(特别是右侧)损害可以发生对身体结构的认识障碍,右侧顶叶邻近角回损害可引起病人不认识对侧身体的存在,病人穿衣均用右手,认为左侧上下肢不是自己的,称自体认识不能;右侧顶叶邻近缘上回处损害有时可见到病人不认为自己肢体有功能障碍,否认左侧偏瘫的存在,称病觉缺失;体象障碍还可有幻肢现象,以为瘫痪的肢体已经丢失或感到多了一个或数个肢体。

2、古茨曼综合征: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表现为双侧手指失认、肢体左右失定向、失写,有时伴有失读、失算3、失用症枕叶主要与视觉有关*内囊是宽厚的白质层,由纵行的纤维束组成;位于尾状核、丘脑及豆状核之间,在水平切面上,两侧内囊呈开口向外侧的双“><”形分为内囊前肢、后肢和膝部。

内囊损害可出现“三偏症”*基底节是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灰质团块,包括纹状体(尾状核和豆状核)、屏状核、杏仁体。

新纹状体病变:肌张力减低-运动过多综合征:舞蹈症、手足徐动症和偏身投掷运动;旧纹状体病变: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综合征:肌张力高、动作减少及静止性震颤,如帕金森病*脊髓有两个膨大部:颈膨大(C5~T2)和腰膨大(L1~S2)。

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

脊髓的动脉:椎动脉+根动脉*I嗅II视III动眼;IV滑V叉VI外展;VII面VIII听IX舌咽;X迷走副舌下全。

运动性神经(3、4、6、11、12),感觉性神经(1、2、8),混合性神经(5、7、9、10),12对脑神经除面神经核下部及舌下神经核只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其余脑神经运动核均受双侧支配Pg图2-24,图2-25*一个半综合征: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累及侧视中枢和对侧已交叉过来联络同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的内侧纵束,表现为患侧眼球既不能内收也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外展*核上性眼肌麻痹临床上有三个特点:1、双眼同时受累2、无复视3、反射性运动仍保存*光反射径路:光线—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中脑顶盖前区—双侧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瞳孔括约肌,传导路上任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消失和瞳孔散大P45表2-4,P49表2-5*中枢性舌瘫与周围性舌瘫相鉴别*上运动神经元包括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的大锥体细胞及其轴突组成的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神经病学笔记(彩色)

神经病学笔记(彩色)

神经病学笔记第1节:神经病学概论一、常见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1、感觉障碍:(1)疼痛局部疼痛: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

放射痛:如椎间盘突出,病变在椎间盘,却放射到坐骨神经。

扩散性疼痛:从一个神经扩散到另一个神经。

(2)感觉过敏(3)感觉异常2、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1)周围神经:损伤后表现为手套和袜子感。

(2)脊神经后根:剧烈的根性疼痛。

注:脊髓前根管运动,后根管感觉,后根损害就会感觉障碍,表现为剧烈的根性疼痛。

(3)脊髓:受损平面以下感觉障碍,伴有肢体瘫痪(运动、感觉全没了)。

(4)脑干:(5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都障碍)。

(6)皮质:这里讲感觉障碍,就是指中央后回管(管感觉)损害①②如果受到破坏→对侧单个肢体感觉障碍,即单瘫。

3、运动系统损害:(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中枢性/痉挛性瘫痪;(老子强硬,硬瘫)(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为周围性/弛缓性瘫痪;(儿子软弱,软瘫)典型疾病小儿麻痹症→出现肌肉萎缩,但这是运动中枢性瘫痪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二、运动系统分为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之间靠脊髓皮质束连接。

●注意:老子的根据地在中央前回,儿子的根据地在脊髓前角细胞。

与运动有关的都是在前的。

(一)上运动神经元瘫痪解剖生理、临床表现、定位诊断1.解剖生理。

2.临床表现:●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引起的是硬瘫(老子强硬)。

特点:病灶对侧瘫痪。

患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减弱或消失,出现病理反射,无肌萎缩和肌束震颤,但长期瘫痪后可见失用性肌萎缩,肌电图正常: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3.定位诊断:注意与感觉障碍相联系。

(1)皮层:病变部位在●中央前回。

①受损:对侧单瘫:表现为对侧的一边上肢、下肢或面部瘫痪。

②刺激:杰克逊癫痫:刺激性病灶还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局灶性抽动发作。

(2)内囊:对侧三偏征。

(3)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还有个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面神经、舌下神经及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

神经病学知识点总结关键信息项1、神经系统解剖大脑结构与功能脊髓结构与功能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2、神经病学常见症状头痛头晕意识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3、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方法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等)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4、常见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癫痫偏头痛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脱髓鞘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治疗原则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11 神经系统解剖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111 大脑结构与功能大脑分为左右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等。

额叶主要负责运动控制、计划和决策等;顶叶处理感觉信息,如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等;颞叶与听觉、语言理解和记忆有关;枕叶负责视觉处理;岛叶参与内脏感觉和情感调节。

大脑内部结构包括基底节、丘脑、下丘脑、海马体等。

基底节在运动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中继站;下丘脑控制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海马体与记忆形成密切相关。

112 脊髓结构与功能脊髓呈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组成。

灰质包含神经元细胞体,分为前角、后角和侧角。

前角主要支配躯体运动;后角处理感觉信息;侧角与自主神经功能有关。

白质由神经纤维束组成,负责传递神经信号。

113 周围神经分布与功能周围神经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脑神经共 12 对,分别负责面部感觉、运动、味觉、听觉等功能。

脊神经共 31 对,分布于躯干和四肢,负责感觉和运动功能。

12 神经病学常见症状121 头痛头痛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如颅内感染、脑血管疾病等引起)。

头痛的特点、部位、发作频率等有助于诊断病因。

122 头晕头晕可分为眩晕、头昏和失衡感。

眩晕通常与内耳或脑干病变有关;头昏多为非特异性症状;失衡感常与小脑或本体感觉障碍有关。

123 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包括嗜睡、昏睡、昏迷等。

神经病学学习笔记

神经病学学习笔记

神经病学学习笔记肌肉疾病1一个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它的一个轴突、相关的神经肌肉接头和终末性轴突分支、及其支配的许多肌纤维组成。

2肌肉组化分:1型纤维为慢抽动性红色纤维,2型纤维为快抽动型白色纤维。

2型纤维的两主要亚群为2A和2B。

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中央核性肌病、先天性纤维类型不均衡,属1型纤维萎缩;废用性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疾病、甲亢性肌病、皮质类固醇诱导的肌病,属2型纤维萎缩。

4肌病关键试验①血清肌酸激酶(CK);②肌电图(EMG);③肌肉活解。

5涉及肌肉同心性收缩的活动(肌肉缩短)比离心性收缩(肌肉扩长)造成的肌肉疼痛和损害更小些。

6僵人综合征是波动性运动障碍,以突然肌肉痉挛并叠加痉挛为特征。

7周期性麻痹的三个主症①短暂的无力发作;②肌强直的症状仅见于钾敏感性周期性麻痹;③发作单项无力,可能是渐进性的。

8多肌炎和皮肌炎分类①成人多肌炎和皮肌炎;②儿童期和少年期皮肌炎;③与其他疾病相关的皮肌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④与其他疾病有关的多肌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⑤包涵体肌炎(肌病)。

9包涵体肌炎(IBM)是50岁及以上病人慢性肌病的最常见的原因,特征地出现渐进性无痛性无力和萎缩,最常累及股四头肌、指屈肌、足背屈肌,常见咽下困难,早期有膝反射消失,并有轻度神经病表现。

CK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EMG示肌病电位混入高幅长程的运动单元电位(混杂肌病样或神经原性变化),活检显示不同程度的炎症、肌浆内“有边缘”空泡和嗜酸性包涵体、细胞的成角性萎缩和去神经肌纤维、小泡内含强烈免疫活性物质,定位于胞浆管状丝和β淀粉样蛋白。

10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MS)是应用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氟哌丁醇、氯氮平之后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30%)。

尽管最常在治疗中早期应用,症状可再现于治疗期间的任何时候。

病人突然发热、末梢肌肉僵硬们血肌酸激酶升高及横纹肌溶解,伴有谵妄或木僵和自主神经机能异常(血压不稳、心律失常、呼吸急促)。

神经内科医学自学笔记10000字

神经内科医学自学笔记10000字

神经内科医学自学笔记10000字《神经内科医学自学笔记》神经内科医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分支学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和自发神经系统等。

作为一名医学学生或医生,学习神经内科医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神经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往往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在学习神经内科医学的过程中,除了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外,自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自学,我们可以加深对神经内科医学的理解,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能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神经内科医学的自学笔记,希望能够对正在学习或将要学习神经内科医学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神经解剖学神经内科医学的学习首先要对神经解剖学有所了解。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

在自学神经内科医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解剖学教材和多媒体资料,了解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区域的神经病理变化。

二、神经生理学神经内科医学的学习也需要了解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知识。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它控制着我们的感觉、运动、心理和情绪等功能。

通过学习神经生理学,我们可以了解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神经递质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对于理解神经系统的疾病机制和治疗原理非常重要。

三、神经病理学神经内科医学的重点是研究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病、肌无力、帕金森病、神经变性疾病等。

通过学习神经病理学,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这对于提高我们对神经内科医学的理解和诊疗能力非常有帮助。

四、临床诊断与治疗神经内科医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我们对神经系统的病理生理和疾病机制有深入的了解。

通过自学,我们可以学习不同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等知识,这对于提高我们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非常重要。

童馨的神经病学笔记

童馨的神经病学笔记

婴幼儿的头伤性癫痫常与产伤有关。
产伤危险因素:滞产、器械助产。
中枢神经系感染:中枢神经系感染患者中有24.3%出现癫痫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 结核性脑膜炎(急性期)——5.9%~74.0%,平均38.5%(儿童和老人更高) 细菌性脑膜炎——平均24.7%;儿童23.9%~47.4%,成人17.4%~26.5 神经梅毒:癫痫发作是神经梅毒的主要症状之一,且可为唯一表现。 病毒感染: 人类疱疹病毒-6B型(HHV-6B)可能与热性惊厥、颞叶内侧癫痫的形成有关, 感染后极易形成癫痫持续状态。 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B组、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引起的脑炎是新生儿癫痫常 见的病因。 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HIV)可通过感染性脑病、中枢内脱髓鞘、代谢障碍等机 制引起癫痫发作。 癫痫
突触(Synapse)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传导(synaptic transmission) 到达轴索末端的冲动(动作电位)将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受张力调节的钙通道开放。终 扣内的钙流与各种蛋白质共同作用,使各个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开放,将神经递 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神经系统基础之一——细胞&信息传递
脑部手术也可导致癫痫。
术后发生癫痫的概率:头颅钻孔——9%~13% 胶质瘤切除术——19% 颅内出血开颅术——21% 脑膜瘤切除术——22% 后交通动脉瘤开颅术——20%
继发性癫痫的病因
皮质发育障碍:其中引起癫痫发作最常见原因是神经元异位和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神经元异位:神经元迁移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受阻,使神经元不能到达正常部位,
癫痫
17
童馨的神经病学笔记
不能形成正常功能所需的突触联系,反而在局部形成异常神经网络引起癫痫(受阻 神经元形态正常)。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往往有皮质结构和细胞学的异常,如无脑回、脑裂,多脑回 及局灶性巨脑回等。 脑瘤:无论原发、继发,良性、恶性,脑瘤都可能引起癫痫发作。

神经病学笔记讲义

神经病学笔记讲义

神经病学笔记讲义第一单元绪论一、临床神经病学定义(1)神经病学(neurology)是专门研究人类神经系统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2)作为临床医学,它主要以求诊病人为对象,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问题。

二、神经病学发展和新进展(1)内科学派生。

(2)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机能,病因病理等基础学科如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药理学和神经遗传学等构成神经科学。

(3)神经病学坚实地建立神经科学基础理论之上,它与神经外科的不同仅在于治疗方式上,后者主要为手术治疗。

它与精神科共同研究和治疗脑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与痴呆病。

神经病学与其它临床学科密切相关,衍生出许多新的边缘学科如神经遗传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等(4)神经病学的发展与神经科学其它分支的发展,尤其是神经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细胞生物学的发展,推动神经病学迅速发展。

二十一世纪的前十年被认为是“脑的十年”,关于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损伤和修复等目前所未能解决的问题,有望有突破,现在不能治疗的疾病,如神经系统变性病(老年性痴呆、肌萎缩侧索硬化等)有可能得到治疗,将会极大地改善人类的生存质量。

在二十一世纪神经科学和神经病学将会有飞速发展,欢迎同学们加入到神经病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来。

(5)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脑,脊髓;周围神经:颅神经,脊神经三、神经科疾病:(一)神经疾病的分类已知神经系统疾病有几百种。

按病变部位分:(1)脑疾病:脑血管病,癫痫,脑炎。

(2)脊髓疾病:急性脊髓炎,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

(3)周围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痛,Guillain-Barre综合征。

(4)神经肌肉接头病:重症肌无力(5)骨骼肌疾病:肌营养不良,周期性瘫痪。

按受累范围分:①局限性病损,②弥散性或多发性病损,③系统性病损,如运动神经元病的锥体束损害和前角细胞损害神经病损可有一个以上的部位。

(二)神经疾病的病因病因:(1)先天发育缺陷,(2)外伤,(3)中毒,(4)感染,(5)营养不良,代谢障碍,(6)血管病变,(7)免疫异常,(8)肿瘤,(9)变性疾病(习惯上将一些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慢性进行性疾病,归类为变性疾病的范围内),(10)疾病原因不明。

神经病学笔记

神经病学笔记

神经病学笔记神经结构病损后临床表现:运动、感觉、反射、自主神经以及高级神经功能减弱或消失。

神经系统疾病症状:(1)缺损症状:神经系统病变引起正常功能缺损(2)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病变刺激产生过度兴奋表现(3)释放症状:高级中枢NS受损导致对低级中枢抑制功能减弱,使低级中枢功能表(4)休克症状:CNS急性严重的局部病变导致与之功能相关的远隔部位N 功能抑制。

眼肌麻痹分型:(1)周围性眼肌麻痹(动眼、滑车、外展)(2)核性眼肌麻痹(3)核间性眼肌麻痹(4)中枢(核上)眼抽麻痹。

核上性眼肌麻痹:(1)侧方凝视麻痹:(2)垂直凝视麻痹内侧纵束病变所致。

内侧纵束是眼球水平同向运动的重要通路。

上行纤维受损表现为前性核间性眼肌麻痹同侧能内收对侧不能外展、下行纤维受损后性核间性眼肌麻痹同侧不能外展对侧能内收、一个半综合征。

一个半综合征:为脑桥侧视中枢和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同时受损,表现为双眼向同侧凝视麻痹,同侧不能内收。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

角膜反射通路:角膜,三叉神经眼支,三叉神经感觉主核,两侧面神经核,面神经,眼轮匝肌周围性、中枢性面瘫鉴别失语症分类:1、外侧裂周围失语综合症(共同特点是均有复述障碍)2、经皮质性失语(共同特点是复述相对保留)3、完全性失语4、命名性失语5、皮质下失语综合症。

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又称去传出状态。

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脑桥腹侧梗死),双侧皮质脊髓束和皮质延髓束均受累,脑桥一下神经均瘫痪。

意识清醒,眼球不能向两侧转动,仅能以瞬目或上下运动示意。

不能张口、不能言语、四肢瘫痪。

可由脑血管病、肿瘤、感染、脱髓鞘病引起。

去皮质综合症: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皮质功能减退或消失,皮质下干功能保存,意识丧失,但睡眠觉醒周期存在。

神经精神病笔记

神经精神病笔记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定位诊断的概念•通过病史和神经系统体检,得出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和生理,推断病变的部位。

•定性诊断神经系统检查辅助检查:CT、MR、fMRI、SPECT、PET、CSF、EEG、EMGNS损害出现症状:精神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反射。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特殊感觉嗅、视、听、味一般感觉浅感觉:痛、温、触(轻)深感觉:关节位置觉、振动觉复合觉:实体、图形、两点辨别、重量觉痛、温觉传导路:皮肤痛、温觉感受器——Lissauer’s 束——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感觉区深感觉传导路肌腱、关节位置觉、震动觉、精细触压觉——薄束(T7以下)楔束(T6以上)——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大脑皮质感觉区深、浅感觉传导通路的特点共同点:均为三级神经元、在第二级交叉不同点:第二级神经元位置不同,在脊髓中排列不同感觉障碍的性质减退消失过敏:(轻刺激即很痛)异常:(无外因之觉,如麻木)倒错:(触觉痛;痛痒)感觉障碍分布形式周围型节段型传导束型脑干型内囊型皮质型。

周围神经颅神经 12对脊神经 31对内脏神经周围神经损伤感觉障碍形式末梢型:肢体远端、对称、手套、袜套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神经丛型:广泛、多条神经干受损(前斜角肌综合征)神经干型:局限、单根神经、条块状(腕管综合征、正中N、尺N、腓总N)节段型感觉障碍皮节的概念后根传入纤维分布于皮肤的特定节段区•每个周围神经均由邻近几个节段神经根的纤维组成•在周围神经的末端,一个后根的传入纤维重新组合,分布于皮肤的特定节段区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上臂外侧—C5•乳头平面-T5•脐平面-T10•小腿外侧-L5•肛门周围-S5节段型感觉障碍形式后根:环形、条带状后角:浅感觉障碍,深感觉保留前连合:双侧浅感觉分离传导束型感觉障碍形式受损平面以下感觉缺损•如后索损害:深感觉障碍•如脊丘束受损:浅感觉障碍•皮质型感觉障碍形式偏身感觉障碍单肢感觉障碍特点1.深、浅感觉损害不一致2.皮层觉>深感觉>浅感觉运动系统损害锥体系锥体外系 小脑系下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概念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束(皮质脊髓束、皮质脑干束)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细胞、脊神经、脑干颅神经运动核、颅神经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比较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大脑皮质、锥体束颅N核、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根•痉挛性瘫痪迟缓性瘫痪•瘫痪范围广局限(单个或几块肌肉)•无明显肌萎缩肌萎缩•反射亢进反射减弱、消失•Babinski sign (+) Babinski sign (-)•无纤颤、束颤纤颤、束颤运动障碍的范围与定位瘫痪程度: 0-5级瘫痪范围:单瘫、截瘫、偏瘫、四肢瘫、交叉瘫。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课件及笔记整理)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课件及笔记整理)

神 经 病 学神经病学(Neurology )是研究CNS 、PNS 及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治疗、预后和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门类,是神经科学(Neuroscience)的一部分。

神经系统(nervous system ):中枢神经系统(CNS)----脑、脊髓;周围神经系统(PNS)----脑神经、脊神经。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Symptomatology of the Neurological Diseases )第一节 意识障碍意识(conciousness)-概念:意识是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CNS 对内、外环境刺激应答反应的能力,或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功能,并通过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表达出来。

其内容即高级的皮质活动,包括记忆、思维、定向及情感、还有通过语言、视听、技巧性运动及复杂反应与外界环境保持联系的机敏力。

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水平的下降。

意识能力减退或消失就意味着不同程度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ciousness)。

维持意识清醒的重要结构:1.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系统。

2.广泛的大脑皮质神经元的完整性(中枢整合机构)。

意识障碍-临床分类:思睡、嗜睡、昏睡、昏迷。

一、意识障碍:是指意识水平的下降思睡:患者意识水平下降,昏昏欲睡。

嗜睡(somnolent):患者处于睡眠状态,唤醒后定向力基本完整,但注意力不集中,记忆稍差,如不继续对答,又进入睡眠。

是意识障碍早期表现。

昏睡状态(stupor):处于较深的睡眠状态,较重的疼痛或言语刺激方可唤醒,作简单模糊的回答,旋即熟睡。

昏迷(coma):意识丧失,对言语刺激无应答反应,可分为浅、中、深昏迷。

意识模糊(confusion):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

常伴有意识内容的改变。

可分为:朦胧、错乱、谵妄,三种状态。

意识模糊又分为:(1)朦胧:意识轻度障碍,意识范围缩小,常有定向力障碍;(2)错乱:胡言乱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伴定向力障碍。

神经病学解剖生理笔记

神经病学解剖生理笔记

第二章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及病损的定位诊断概述: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症状,按表现可分为4组1.缺损症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2.刺激症状:神经结构受刺激后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3.释放症状:原来受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4.断联休克症状: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第一节中枢神经一、大脑半球(三)颞叶(四)枕叶(五)岛叶(六)边缘叶二、内囊三、 基底神经节五、脑干六、小脑七、脊髓第二节脑神经概述I,II对神经属于大脑和间脑的组成部分,III-XII对神经与脑干相连III,IV在中脑,V,VI,VII,VII在脑桥,XI,X,XI,XII在延髓第七节感觉系统感觉:各种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

感觉的分类:*一般感觉浅感觉:皮肤、粘膜感受的外部感觉。

深感觉: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复合感觉:又称皮质感觉。

*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第八节 反射 反射(reflex)是指感受器接受刺激后,刺激冲动传入神经至脊髓或脑,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出现反射活动。

反射的解剖基础是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

反射弧的完整性是完成反射活动的必要条件。

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任何部位的中断均可产生。

深反射的增强:是一种释放症状,见于锥体束受损,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重要体征。

亦可见于神经官能症、刺激皮肤、角膜、粘膜引起的肌肉急速收缩反应。

除了脊髓节段的反射弧外,冲动还要达到大脑皮质随锥体束下降至脊髓前角细胞。

脊髓反射弧的中断或锥体束。

神经病笔记

神经病笔记

神经病学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论【考点纵览】1.上运动神经元发自大脑中央前回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其轴突形成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处大部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个平面上终止于脊髓前脚;而皮质脑干束在各个脑神经运动核平面上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各个脑神经运动核。

2.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出现病理反射,瘫痪肌肉无萎缩,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正常,无失神经支配电位。

3.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分为皮质型(单瘫)、内囊型(三偏征)、脑干型(交差瘫)和脊髓型。

4.下运动神经元包括脊髓前脚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其发出的神经轴突。

5.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特点:瘫痪肌肉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瘫痪肌肉有萎缩,无病理反射,肌电图显示神经传导异常和失神经支配电位。

6.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定位诊断:脊髓前脚细胞,引起弛缓瘫痪,其分布呈节段型,而无感觉障碍;前根,其分布也呈节段型,不伴感觉障碍;神经丛,其损害多为单肢的运动、感觉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周围神经,瘫痪及感觉障碍的分布与每个周围神经分布的支配关系一样。

7.锥体外系主要组成部分为基底节,又称纹状体,包括尾核、壳核及苍白球,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身体姿势和协调运动。

8.小脑病变最常见的症状是共济运动失调,急性小脑损害表现为肌张力减低,构音障碍,意向性震颤。

9.感觉系统的解剖生理:痛温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中央后回的感觉区;触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止于后脚并交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到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三级神经元),终止于大脑顶叶皮质的感觉区;深感觉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根节内,中枢突进入脊髓后索组成薄束和楔束,终止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由此发出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差至对侧组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通过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到达大脑皮质的中央后回。

神经病学笔记

神经病学笔记

神经病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 神经信号传导机制
思维:
- 老师推导某些病理机制的思路
- 分析病例时的诊断思维
重难点和易错点:
- 重点:特定疾病的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用红色笔标注
- 易错点:易混淆的疾病特征
用蓝色笔标注
补充点:
- 最新研究成果在神经病学中的应用
- 临床实践中的特殊案例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对不同疾病治疗方法的归纳
- 思考如何将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形成对神经病学的整体认识。

《神经病学》课程笔记

《神经病学》课程笔记

《神经病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神经病学概述一、神经病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神经病学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它涉及大脑、脊髓、神经和肌肉等结构的病变,以及这些病变对个体行为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2. 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CNS):包括大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协调中心。

- 大脑:分为大脑半球、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边缘系统等,负责感觉、运动、认知、情感等高级功能。

-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周围神经的通路,参与反射和简单的运动控制。

- 周围神经系统(PNS):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负责将信息从感觉器官传递到CNS,并将指令从CNS传递到肌肉和腺体。

- 脑神经:共有12对,负责头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 脊神经:共有31对,负责躯干和四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3.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元,具有树突、轴突和细胞体等结构,能够产生和传导电信号。

- 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等,支持、保护神经元,参与维持电解质平衡和修复损伤。

二、神经病学的研究范围1.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 按病因分类:遗传性、先天性、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退行性、肿瘤性、血管性等。

- 按病变部位分类: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接头疾病、肌肉疾病等。

2. 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运动障碍:瘫痪、肌无力、肌张力异常、共济失调等。

- 感觉障碍: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减退或消失等。

- 反射异常:反射亢进、反射减退或消失。

- 认知功能障碍:记忆、注意力、语言、执行功能等受损。

- 精神障碍:情绪、行为、人格改变等。

3.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病史采集、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介入治疗、心理治疗等。

三、神经病学的临床意义1. 诊断与鉴别诊断- 提高诊断的准确性:通过综合病史、体征、辅助检查结果,为患者提供准确的诊断。

童馨的神经病学笔记

童馨的神经病学笔记

癫痫
19
童馨的神经病学笔记
癫痫的发病机制
离子通道学说:起步神经元异常要引起众多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必修通过神经 元间的连接通道进行多方向扩布。突触连接是人类神经元连接的主要方式,突触信号传 递受生理极限的约束(在放电频率为10次/秒的情况下,大约在100秒内将耗竭突触中所 有的神经递质囊泡)。癫痫发作时,异常放电频率从正常的1~10次/秒增加到 1000~10000次/秒,这种高频痫样放电能顺利通过突触扩布,并引起脑功能异常与下列异 常有关:
病因&发病机制
癫痫都是有病因的,有些病因已知,有些未知。 * 症状性/继发性癫痫:病因已知者。 * 特发性癫痫:病因未知者。 * 隐源性癫痫:临床表现提示为症状性癫痫,但尚不能明确病因者。
继发性癫痫的病因
皮质发育障碍:其中引起癫痫发作最常见原因是神经元异位和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神经元异位:神经元迁移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受阻,使神经元不能到达正常部位,
B-神经纤维:少髓鞘,直径3um,传导速度15m/s C-神经纤维:无髓鞘,传导速度2m/s
突触(Synapse)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突触传导(synaptic transmission) 到达轴索末端的冲动(动作电位)将突触前膜去极化,使受张力调节的钙通道开放。终 扣内的钙流与各种蛋白质共同作用,使各个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而开放,将神经递 质释放入突触间隙。
发达国家的国家癫痫临床诊疗指南: * 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指南 * 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AN)指南 * 美国癫痫学会(AES)指南 * 苏格兰院际指南网络(AIGN)指南 * 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NICE)指南 * 欧洲癫痫白皮书
在中国,癫痫是仅次于脑卒中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学学习笔记肌肉疾病1一个运动单位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它的一个轴突、相关的神经肌肉接头和终末性轴突分支、及其支配的许多肌纤维组成。

2肌肉组化分:1型纤维为慢抽动性红色纤维,2型纤维为快抽动型白色纤维。

2型纤维的两主要亚群为2A和2B。

3强直性肌营养不良、中央核性肌病、先天性纤维类型不均衡,属1型纤维萎缩;废用性萎缩、上运动神经元疾病、甲亢性肌病、皮质类固醇诱导的肌病,属2型纤维萎缩。

4肌病关键试验①血清肌酸激酶(CK);②肌电图(EMG);③肌肉活解。

5涉及肌肉同心性收缩的活动(肌肉缩短)比离心性收缩(肌肉扩长)造成的肌肉疼痛和损害更小些。

6僵人综合征是波动性运动障碍,以突然肌肉痉挛并叠加痉挛为特征。

7周期性麻痹的三个主症①短暂的无力发作;②肌强直的症状仅见于钾敏感性周期性麻痹;③发作单项无力,可能是渐进性的。

8多肌炎和皮肌炎分类①成人多肌炎和皮肌炎;②儿童期和少年期皮肌炎;③与其他疾病相关的皮肌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④与其他疾病有关的多肌为(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⑤包涵体肌炎(肌病)。

9包涵体肌炎(IBM)是50岁及以上病人慢性肌病的最常见的原因,特征地出现渐进性无痛性无力和萎缩,最常累及股四头肌、指屈肌、足背屈肌,常见咽下困难,早期有膝反射消失,并有轻度神经病表现。

CK水平正常或仅轻度升高,EMG示肌病电位混入高幅长程的运动单元电位(混杂肌病样或神经原性变化),活检显示不同程度的炎症、肌浆内“有边缘”空泡和嗜酸性包涵体、细胞的成角性萎缩和去神经肌纤维、小泡内含强烈免疫活性物质,定位于胞浆管状丝和β淀粉样蛋白。

10抗精神病药恶性综合征(NMS)是应用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氟哌丁醇、氯氮平之后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死亡率高达30%)。

尽管最常在治疗中早期应用,症状可再现于治疗期间的任何时候。

病人突然发热、末梢肌肉僵硬们血肌酸激酶升高及横纹肌溶解,伴有谵妄或木僵和自主神经机能异常(血压不稳、心律失常、呼吸急促)。

机制: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多巴胺受体阻断所致。

一些专家假设药物直接影响钙流入骨骼肌触发强烈收缩,并造成类似恶性高热、代谢过度状态。

治疗:停用抗精神病药物。

溴隐亭5mg tid;或硝苯呋海因0.5-3.0mg im qd。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1吡啶斯的明的半衰期4小时,不通过血脑屏障。

2对重症肌无力(MG)有影响的药物慎用:抗生素——氨基甙类、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其他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B、E;土霉素、林可霉素、氯洁霉素、红霉素、氨卡西林;神经肌肉阻断剂;心脏病药物——奎宁、奎尼丁、普鲁卡因酰胺、三甲噻芬、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苯胺英钠、氯喹、三甲双酮;催产素、抑肽酶、丙泮尼地、地西泮、镁盐、泛影葡胺、甲氧氟烷、氯胺酮、D青霉胺、肉毒硷。

3肌无力危象是重症肌无力病情急性加重,出现呼吸肌和延髓肌机能障碍。

4类MG的临床表现为肢体近端肌肉无力而易于疲劳。

在腹部和盆带肌尤为显著。

伴有腱反射降低和缺失,活动之后肌力可有短暂增加(运动后容易化)。

机制:Ca++流入突触前神经末梢减少,突触前膜去极化,导致突触前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不足,反复的神经刺激,突触前钙的累积有利于乙酰胆碱的释放。

尽管此症前出现上睑下垂,但其他眼外肌和延髓肌不受累是其规律,轻度自主神经机能障碍,可能成为此症的突出表现,主要表现为口干。

神经根和变性脊髓病1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病人可在颈部向一侧,尤其向损伤侧运动时有明显颈痛增加,为Spurling征(斯普令征)。

2C6神经根受压造成三角肌和二头肌的无力,二头肌反射减弱及拇指和食指及快感觉减弱;C7神经根受压造成三头肌无力,三头肌反射减弱,食指、中指及快感觉减弱。

3L4神经根的压迫造成疼痛向髋部和腓肠区域放射,腓肠内侧和隐神经区域的感觉受损;L5神经根受压产生向臀部外侧,大腿后外侧,腿外侧放射的疼痛,感觉丧失最可能以三角模型累及大趾、二趾及其足背的相邻皮肤;S1神经根受压造成疼痛向后臀部、腓肠后部和足外侧放射,感觉丧失沿足的外侧面尤其第三、四趾和第五趾。

在未曾手术的病人中,很少有完全的无力。

由于L4神经根压迫造成的肌肉无力难以确立,因为神经根的支配有过度的重叠,四头肌、外展肌、臀中肌和胫前肌也显无力;L5神经根压迫致的无力最常发生于拇长展肌、趾短伸肌、腓长肌、拇长伸肌最易识别;S1神经损害致的无力难以识别,拇短屈肌最易发现,但后跟腱和腓肠肌也可受累。

反射的改变可以相对的或绝对的,膝反射减弱可见于L4神经根受压,但由于神经根支配的重叠,变化可能极微;L5神经根受压一般没有反射改变;S1神经根受压中,跟腱反射尤其半膜肌始终减弱或消失。

脊髓病1Lhermitte征是在病人屈颈时产生的脊背部电击样感觉,是颈髓的后柱中受损纤维受伸展刺激所致。

2最多见的脊髓肿瘤为星形细胞瘤或室管膜瘤。

3脊髓压迫的原因①髓内硬膜内原发性脊髓肿瘤、脊髓空洞症、脊髓内的转移瘤或脓肿(罕见);②髓外硬膜内神经纤维和神经鞘瘤、脑脊膜瘤;③髓外硬膜外远隔性原发性肿瘤的硬膜外转移瘤,最常造成脊髓压迫的转移瘤是乳腺、肺、胃肠道的肿瘤和淋巴瘤、骨髓瘤、前列腺癌;硬膜外脓肿、硬膜外血肿。

脑干疾病1定位病灶为单侧或双侧;病变位于哪一个平面;病变若为单侧,位于脑干内侧还是外侧。

2脑干症状复视、眩晕、恶心、协调不能、步态不稳、面部麻木、声音嘶哑、吞咽及言语困难;体征:多颅神经损害,凝视麻痹、眼震、交感神经功能障碍、听力丧失、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发音不能、伸舌偏向或舌肌萎缩、面部轻瘫及感觉减退,对侧躯体运动或感觉缺损(交叉症状),单侧轻偏并共济失调,严重的双侧脑干病变可引起意识改变及昏迷。

3定性轴内:肿瘤、缺血、梗塞、出血、血管畸形、脱髓鞘疾病、感染;轴外:听神经瘤、脑膜瘤、脊髓病、动脉瘤、表皮样瘤、蛛网膜囊肿。

4Parinand综合征,亦为中脑背侧或上丘脑综合征。

病变位于中脑上端背侧而损害上丘及顶盖前区结构。

患者上视困难、远视模糊。

常见的四联症:①上视和调节麻痹,其他眼球运动正常;②瞳孔正常或扩大,对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③眼睑收缩;④会聚-回缩性眼球震颤(向上扫视后出现眼球会聚-回缩的震颤)。

病因有松果体肿瘤、中风出血、创伤、脑积水或多发性硬化。

此上视麻痹亦见于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甲亢性眼病、重症肌无力、格林巴林综合征以及先天性上视受限。

5核间性眼肌麻痹在年轻人中,尤其当病变为双侧时,常见病因为多发性硬化;老年人中此病多为单侧,病因为基底埃及和旁正中支阻塞,偶见药物过量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阿米替林和红斑狼疮导致INO。

在极少数情况下,假性INO可成为重症肌无力、Wernicke 氏脑病以及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INO病人多无症状,某些病可有复视或视物模糊,向一侧凝视时。

体征:①病变同侧眼球内收受限或麻痹,损害程度可为内直肌完全瘫痪至内收扫视运动减慢不等;②病变对侧外展眼球的水平眼震;③双侧INO导致左右内收受限,双向凝视时均可出现外展眼球震颤;④内聚运动一般正常,有时出现斜视和垂直凝视麻痹。

6一个半综合征注视患侧时出现侧向注视麻痹,注视健侧时出现INO,这种眼球水平运动异常即为“一个半”综合征。

病变位于桥脑正中网状结构或颅神经Ⅵ核、内侧纵束(MLF)因穿出对侧Ⅵ核而受累导致INO,此综合征常见原因同INO,亦可能为桥脑下部出血或肿瘤。

假性一个半综合征可见于重症肌无力、Wernicke氏脑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临床症状有:①注视患侧时的水平凝视麻痹(1个);②注视健侧时出现INO(半个),导致内收麻痹和外展眼球无水平性运动,唯一保留的眼球侧向运动为对侧眼球的外展和震颤;③相关体征有斜视、垂直凝视时眼震及健侧眼球的外斜视;④垂直眼球运动和内聚运动正常。

7脑干多发性硬化的特点①双侧INO;②双侧小脑、锥体束损害出现共济失调和病理反射亢进。

8网状结构的主要功能①激活大脑,保持行为唤醒及不同的意识水平;②调节阶段性牵张反射和肌张力以控制运动功能;③协调内脏功能,如控制呼吸和心血管活动;④痛觉调节。

小脑1小脑的传入和传出通道。

小脑下脚①传入:前庭小脑束、橄榄小脑束、脊髓小脑背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②传出:顶盖延髓束(从绒球小叶至前庭核)。

小脑中脚:几乎全由来自桥脑神经核的交叉传入纤维组成,传递由大脑皮质至小脑中间区和外侧区的冲动。

小脑上脚:由齿状核和间播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红核、丘脑、网状结构、顶核延髓束在下入下脚之前的短距离经过此脚。

传入纤维:脊髓小脑前束、三叉小脑束、顶盖小脑束。

2小脑疾病有平衡不稳、肌张力改变和运动执行障碍,可有:肌张力过低、共济失调、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眼震、回弹现象、姿势不稳、断续言语和意向性震颤,简化为Hands Tremer,H——hypotomia肌张力低下;A——asynergy协同不能;N——nystagmus 眼震;D——dysarthria构音障碍、言语异常;S——station and gait姿势和步态,平衡不稳,步态共济失调;Tremer震颤,粗大意向性震颤。

3小脑损害定位①中红嘴侧的损害影响姿势和步态的协调;②中线尾侧的损害影响中轴性躯体体位和平衡;③外侧受损影响小脑同侧的肢体;④小脑半球的损害,因为通路上有两次交叉,最终会影响身体同侧的运动,上行的小脑皮腩纤维在中脑交叉并投射到对侧皮质,然后,下行的皮质脊髓束纤维再在延髓内交通回来,投射到同侧身体。

⑤小脑的传出、传入通路的损害可产生与小脑损害相似的体征;⑥小脑上脚和深部核团的损害常造成最严重的小脑机能障碍。

髋关节1“4”字试验。

本试验包含髋关节屈曲、外展和外旋三种运动。

髋关节病变本试验应为阳性。

方法:病人平卧在检查台上,蜷其患肢,将外踝搁在健侧肢髌骨上方,检查者用手下压其患肢膝部,若患髋出现疼痛而使膝部不能接触台面即为阳性。

2髋关节过伸试验。

患儿俯卧位,检查者一手按位骨盆,另一手握住踝部把下肢提起,直到骨盆开始从桌面升起为止;同时试验对侧髋关节,两侧对比,可以发现患侧髋关节在后伸时有抗拒感觉,因而后伸的范围不如正常侧大,正常侧可以有10°后伸。

3托马斯征(Thomas)。

用以查髋关节有无屈曲畸形。

病人平卧于硬桌上,检查者将其健侧髋、膝关节完全屈曲,使膝部贴住或尽可能贴近前胸,此时腰椎前凸完全消失而腰背平贴于床面。

若患髋存在屈曲畸形,即能一目了然。

根据大腿与桌面所成的角度,断定屈曲畸形是多少。

神经内科知识点滴1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大多数病人,直立位低血血压在病人能行时就消失了;在病人试图坐起或移动时,进行血压监控是重要的。

2晕厥三个主要机制①直立性低血压,可因血管阻力的降低、血容量不足、药物、慢性压力反射衰竭或神经介导机制(由疼痛或恐惧触发的血管迷走性晕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