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合集下载

新三中心与旧三中心

新三中心与旧三中心

新三中心与旧三中心
老三样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的三个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新旧三中心论的比较:
首先,就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比较而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教”,即知识的灌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差异性因而必然降低了教学的效率以学生为中心,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的是“学”,化被动为主动,从而获得了学习的主动权,因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其次,就教材中心与学习中心而言,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因强调了学科知识的权威性,从而忽略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性,最终导致了“学”与“用”的分离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主张学生通过收集、整合信息来自主的构建知识,并通过探究、思考和交流等活动把知识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中,从而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宗旨。

最后,就课堂中心与学习效果中心而言,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在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时,因其评价主体是教师,即教师“教”得怎么样,因此,根本无法有效发挥教学评价的价值而以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学,则把评价的标准落实学生上的学习效果上,即学生“学”的怎么样,从而实现“以评促学”的教学宗旨。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

“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及其分析一、引言“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旨在将学生的学习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这种改革理念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多方面的理论依据。

这些理论依据为“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指导着教学实践的开展。

本文将对“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

二、理论依据(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 知识建构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

他们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不断地构建和重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帮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

2. 学习情境观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情境不仅影响学习的动机,还影响学习的内容和方式。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会创设各种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例如,通过实验、项目、案例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探索,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学习主体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认为学习者是知识建构的主体,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1. 学生中心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有自我实现潜能的个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在“学为中心”的课堂中,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兼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辨

课堂环境对香港学生自主学习的影响——兼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辨

新 千年 以来 , 国两 岸三地 启 动 的 大规 模 课 程改 革 均 将 培养 学 生 的 “自主 中 学 习 ” slrglt ann ) (e — uae l rig 能力作 为一 项 重要 的变 革 目标 … , 张通 过 加 强 fe de 主
学 生 的 自主学 习动机 与策 略 , 变 以往 学 生 在学 习 中被 动 接受 的局 面 , 其成 改 使
第 8卷 第 1 期
21 0 0年 1月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评 论
Pe ng Uni e st uc t n Re i w ki v r iy Ed a i v e o
Vo. 18.No 1 .
J n r 01 a uay 2 0
课 堂 环 境 对 香 港 学 生 自主 学 习 的影 响
习” 具有 重要 的时代 意义 和教 育 价 值 , 对 长 期 以来 被 认 为 是 习 惯 于被 动接 受 这
的华 人 学 习者来 说 尤其 如是 。那 么 , 当前 学 生 在 自主 学 习动 机 与 策 略方 面 的发 展状 况如 何 ? 由教师 与学 生 的人 际关 系与 互 动 行 为 构 成 的 课 堂 环境 对 学生 的 自主学 习有何 影 响 ?在华 人 文化 情境 中 , 者 之 间 的关 系又 有 何 特征 ? 本研 究 二 尝试 对这 些 问题做 出 回答 。
《 基础 教育 课程 改革 纲 要 ( 行 ) 中提 出 , 程 改 革 的一 个 重 要 目标 就 是 “ 变 试 》 课 改
课 程实 施 过于 强调 接受 学 习 、 记 硬 背 、 械 训 练 的 现状 , 导 学 生 主 动参 与 、 死 机 倡 乐 于探 究 、 于动手 ” 主 张 “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应 与 学 生 积 极 互 动 、 同 发 展 勤 , 教 共

再论教与学的关系

再论教与学的关系

教 学 效 果 优 化 都 取 得 了 重 大 的成 绩 。 其
中 表 现 最 突 出 的 就 是 教 与 学 的关 系发 生 了 重 大 的转 变 。本 文 在 总 结 十 年 来 实 施 教 学 改 革 的基 础 上 .结 合 自 己 的语 文 教 学 实 践 , 注 教 与 学 有 机 结 合 , 重 学 生 关 注 在 学 习 中 主 体 地 位 的发 挥 ,从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教 学 中 如 何 突 出 学 生 的 主 体 地位两方面进行探讨 。 教 与 学 的 关 系 是 教 学 论 中 要 解 决 的
化 发 展 .这 就 是 中 小 学 生 心 理 发 展 的 阶 段 性 和 连 续性 的辩 证 关 系 。 中 小 学 生 心 理 发 展 的 第 二 特 征 是 其 过程 具 有 加 速 期 和 关 键 期 。 简 单 地 说 : 3 岁、 和 1 7岁 3岁 的 心 理 发 展 的加 速 期 。 而 2 3岁 儿 童 是 学 习 口语 的关 键 期 ,— — 4 5岁
影 响 的 连 环 反应 。教 师 是 学 生 的 楷模 , 有 什 么 样 的 教 师 就 有 什 么 样 的学 生 。 在 整 个 教 学 活 动 中 , 师 的 理 想 、 念 、 值 教 观 价 取 向会 熏 陶 学 生 , 师 的言 谈 举 止 、 表 教 仪 态 度会影 响学 生 ,教师 的教 学策 略 、 方 法 、 施 会 直 接 影 响 教 学 效 果 。 些 都 会 措 这
讲 台 , 应 站 在 学 生 背 后 。他 们 从人 本 主 而 义 出 发 , 视 学 生 的需 要 、 度 、 感 及 重 态 情 动 机 系统 或 内部 机制 等 因 素 ,并 肯 定 这
些 内 部 的 变 化 才 能 引 起 学 习 行 为 的 变 化 , 因此 , 们 主 张 教 学 应 尽 力 排 除 包 括 他 教 师在 内 的 各 种 外 部 条 件 ,这 种 理 想 主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与昂则文档

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与昂则文档

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中心论一、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在我国,外语教学历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的。

自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开始,便开创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几百年来,教师中心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此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以及20世纪后半叶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等虽然都有创新,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始终未变。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 psychology)在学术界渐渐兴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天赋人性,Rogers发表了许多教学论的观点,“学生中心论”就是其主要的观点之一。

此后,学生中心论还得到了Chomsky语言学理论和认知教学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

Chomsky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认为人有天赋的语言习得装置,学会外语应是由学生的语言装置在起作用,学生自然应该是教学的主体或学习的中心。

认知教学理论从Choresky的观点出发,把学生的语言能力当做认知的核心结构(schema),主张学习外语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生活实际和交际情景中进行操练。

认知教学理论推出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互”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论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样,就出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两种教学论。

二、两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基于这两种教学论,也就自然地产生了相应的两种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包含教学的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

但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中,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却有不同。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主要理论基础,它给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全面支持。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

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
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


:以德国
认为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

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积极性。

【教资考试】教育学论述题(含解答)

【教资考试】教育学论述题(含解答)

【教资考试】教育学论述题(含解答)【考前必背】教育学论述题教育学-论述题(1-3)1、试述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2)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3)教育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2、试述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前者是把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的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学生中心论学生中心论(Student-centered Theory)是一种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社会结构、文化和教育制度如何影响学生的发展和学习。

该理论认为,学生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群体之一,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才能,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学生中心论主张教育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 学生参与:教育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和奖励等方面。

学生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主性。

2. 学生需求: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例如,学校可以提供多元化的学科和活动,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学生发展: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发展,包括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4. 学生互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和沟通。

这可以促进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学生中心论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建议,如:1. 教育公平:教育应该公平地分配资源,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来学习和成长。

2. 个性化教育: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

3. 教师培训:教师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和发展,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学生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

该理论对于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杜威“儿童中心论”与罗杰斯“学生中心论”的比较1223

杜威“儿童中心论”与罗杰斯“学生中心论”的比较1223

杜威“儿童中心论”与罗杰斯“学生中心论”的比较1223 杜威“儿童中心论”与罗杰斯“学生中心论”的比较1费杉杉(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摘要:纵观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不难发现它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极为相似。

但是,杜威之后出现的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并不是儿童中心论的一种翻版,两者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决不能相提并论。

关键词:杜威儿童中心论罗杰斯学生中心论比较The Comparison of Dewey’s Child-centered Theory andRogers’ Student-centered TheoryFEI Shan-shan(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iangsu 22116)Abstract:A look at Rogers’ Student-centered theory, it’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e similarity betweenDewey’s Child-centered theory and Rogers’ Student-centered theory. Rogers’Student-centered theory that followed is not another version of Dewey’s theory.Considering differences of these two in varied ways, they cannot be mentioned in thesame breath.Key Words:Dewey, Child-centered theory, Rogers, Student-centered theory, comparison一、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罗杰斯的“学生中心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一位颇具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标志了一个时代,他是教育史中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论的主要关系是教师活动(教)同学生活动(学)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摘要:在现代教育史上,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教学观,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这两种教学观都狭隘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导致教学工作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

教与学各有特点,但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关系从本质上而言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

关键词: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主导与主动,主要矛盾教与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有利于教育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更有利于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

为此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学者们进行了长期的探讨,有较大影响力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

由于这两种教学观念各有优劣,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二者长期处于对峙状态。

为了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我们有必要对这两派观点作一番分析。

一、“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一)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提出的“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坚决反对18世纪启蒙时期出现的“自然教育”思想,他认为学生的身心智力的成长全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形式、阶段和方法的刻意加工和固定模式的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他十分重视和强调教师权威的发挥以及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绝对支配作用。

(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这种理论与“教师中心论”的观点完全相反,提倡教学重心应该由以“教师为中心”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

他们首先把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发展的过程,认为教师是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是“自然仆人”。

同时他们还认为,学生的发展仅仅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和迎合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

他们甚至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进步与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需知识。

可见“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都极端片面地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只承认其中一个方面而否认了另一个方面。

新旧三中心比较

新旧三中心比较

在未来的教育发展中,我们还需 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比较分析
进一步强化以学生 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加强教师培训和研修 工作:提高教师的专
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和使用:提高教育资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源的使用效率和质量,
异和实际需求,关
鼓励教师探索新的教
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
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育方法和手段
新三中心论
活动教学
在新三中心论中,活动教学成为主要的教学 方式。教师通过设计各种活动,引导学生积 极参与、动手实践,从而掌握知识和技能。 活动教学注重学生的实践和体验,有助于培 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活动 教学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 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热情
然而,新三中心论的实施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它需要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智慧,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其次,它需要学校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以满足学 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最后,它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培 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比较分析
在当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成为必然。新三中心论注重学生的自主学 习和终身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同时, 新三中心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适应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需 要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影响,我们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此外,新旧三中心论的变革不仅 仅是教育方法的改变,更是教育 理念的更新。现代教育更加注重 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 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因 此,新三中心论更加符合现代教 育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 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一、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渊源,来自于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论”。

他特别强调尊重人类自由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心灵和遵循教育的规律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杜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在教育界影响很大。

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和大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

“杜威在反对传统的教师中心说的同时,也并不完全否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他甚至认为教师在他所主张的教学进程中比在传统教学进程中要付出更为艰巨的劳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对立面便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的作用,通常采用集体的、满堂灌的讲授式教学。

相应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和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常采用协作式、个别化、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或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组合起来进行教学。

对于学校来讲,这一理念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不应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裁剪”学生,而应该充分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个体的潜力与优势;二是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有责任将每个个体培养或者说“引导其发展”成为一个符合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而不让其随意发展成为为害社会的人。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主动式教学方式就是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获取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主要职责不再是灌输已有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为学生引领学习方向。

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有选择的获取知识。

这样不仅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发现、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远程教育中教与学的分离,使得远程学习成为自住性更强的学习形式,使得远程教育机构必须给与学生更多的关注,需要对学习进行特殊的设计。

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的方法为远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和方法上的借鉴。

超越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超越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种二元对立 的思维方式 。 在教师 中心的课堂中教 师只把结 设 ’只有通过把我们 自己的身心与我们要 ,
论 传授给学生 , 假设教师 掌握所有 知识 , 它 而学生 只掌握很 认 识 的事 物相分离 才能 获得 ” “ 知者 与 ,在
少 知识 , 或根本没有掌握任何 知识 , 以教师一定要 传授 , 所 学 已知事 物之间任何要求主观介入 的求知方 生一定要接受 , 师制定所有 标准 , 教 而学 生一定要 达到这些 式都是简单 的 , 不可信的 , 甚至危险 的” 客 。
者间取得平衡 。超越二者 , 为人们的思想 和行 为寻找一 个新 正的共 同体 ” 因此也无法把两种模 式的优 ,
的方 向, 已成共识 。 国学者帕克 ・ 美 帕尔默批判了教师 中心与 点融会贯通起来 。
学生 中心二分法 的不足 ,分析 了二者 背后 的认识论根源 , 认 构建以伟大事物为中心的教学共 同体 。 他的见解洞达了教育
标准 , 结果造成 了教师 只讲 不听 , 学生 只听不讲 , 教师成 为绝 观主义是与权力主义相联系 的, 当人们相 “
对 权威 。 而学生 中心论则强调学生和学习过程远 比教师 和教 信所有 问题 都可能有客观答案 时,当乐 意
学过程更为重要 , 关注学生 的主动学 习 , 在学生 中心的课堂 提供这 些答 案的专家 出现时 ,人们便开始 中“ 学生永远不会 出错 ” “ ,一切 以学生为标准 ” “ ,这样我们又 不信 任 自己的知识 而 去权 威 那里 寻 找真
《 学与 管理 教
20 年 l 08 0月 1 5日
超越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谢韦韦




前 言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教学论重点复习内容

第1章绪论1.什么是教学教学有哪些任务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即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学的任务: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中心任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实施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2、为什么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1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人员,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照一定的方针与规定,进行有组织的教育工作,其影响是巨大的,能对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影响发生主导作用;2学校是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场所,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有着特别突出的重要地位的一部分;3教学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产生的教育作用最全面、最深刻、最系统、占用时间最多;除教学外还有生产劳动、文体运动和各种竞赛,以及党、团、队等其他课外的组织、活动和措施等;因此,教学工作被视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3.简述教学活动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要素:1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包括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已有的智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前的准备情况;2教学目的:教学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教学目的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的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材上;4教学方法:指在课内外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或各种教学组织形式;5教学环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这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6教学反馈:教学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信息交流的情况要依靠反馈来表现;7教师:教学活动中要依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包括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而组织安排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也是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着主体地位;2教学目的一方面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受人本身发展的制约;在两重制约的结合点上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形成之后,又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其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3教学内容课程:社会的发展和人本身决定着教学的方向,也决定着课程的具体内容,即直接制约教学内容的是社会的需要、文化科技发展的水平和学生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程度;形成后的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4教学方法主要受制于课程,他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和情感,从而为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在方法的进程中,同时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方法是由教师来掌握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对于方法的效果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5教学环境主要受制于外部条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可控的和不可控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过程,同时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制约教学环境;6教学活动的反馈主要是师生双方围绕着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教师要有意识的去扑捉学生的反馈,从而获取大量信息以提高和改进教学工作;7教师:以上六个要素都对教师发生影响,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活动;他们大都是通过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因此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发挥主动性去调整和理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第2章过程论1、教学过程的定义;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2、教学过程的本质实质1从认识方面看,教学活动是学生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第一,学生认识对象具有特殊性;第二,学生的认识条件具有特殊性;第三,学生的认识任务具有特殊性;2从交往实践看,交往过程中的交往实践具有特殊性,表现在:第一,交往实践目的的特殊性;第二,交往实践环境的特殊性;第三,交往实践方法的特殊性;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于社会的需要;一定学校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对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的决定作用也很明显;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1知识传递功能;2技能形成功能;3智能培养功能;4个性发展功能;4、如何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1、简析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2006年;1教育目的对教学目标具有指导作用;2教学目标的划分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过程;3教学目标就是进一步具体化了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是否达到的检验标准之一;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检验教学效果和教育目的是否达到;2、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1指向作用: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尽量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2激励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想充分发挥激励作用,就必须与学生的内部需要相一致,同时教师还应该当依据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及他们的个性差异,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3标准作用:一方面教学目标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标准,另一方面教学效果也为评价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提出反馈信息,以便使下阶段的教学目标做出及时的调整;3、如何确定教学目标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2000年:论述教学目标的主要作用2002年:简述教学目标的作用;2002年:简答如何确定教学目标;2005年:论述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举例说明;1、教学原则的概念、性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规律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性质: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策略性知识;它以一定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布、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的方向、内容、任务、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2、教学原则的基本特点1主观性和客观性2继承性和发展性3全面性和系统性4实用性和有效性3、教学原则的依据1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教育目的的制约;4、教学原则的作用1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作用;2教学原则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学过程的总调节器;3学习和掌握教学原则能使我们按照教学的客观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4遵循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工作可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5、简述教学整体性原则的意义和实施要求;2000、2001年教学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总方向,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有整体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教学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实施要求:1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实现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6、教学中如何贯彻启发创造原则2002年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贯彻或实施要求: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2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7、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实施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实施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2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特点,正确恰当的联系实际;3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8、简述有序性原则及实施要求;有序性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实施要求:1把握好教学的内容的序;2抓好教学过程的序;3抓好学生学习的序;9、教学中如何贯彻师生协同原则2002年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活动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实施要求: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3生动活泼的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4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10、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贯彻要求:1深入细致的了解和研究学生;2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3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4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11、试述反馈调节原则的意义及实施要求;2000年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实施要求:1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及时的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2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做出恰当调节;12、教学最优化原则及实施要求;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实施要求:1综合规划教学任务;2全面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3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13、教学原则的评述;1教学原则是相互联系的;教学原则一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具有明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2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要实现教学最优化,要综合运用各个教学原则,发挥整体功能,才能顺利地解决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等问题;3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长期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是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实践中要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创造;1999年:运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阐述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2005年:联系实际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举例说明;第5章主体论1、“学生中心论”的主要观点;1“学生中心论”以卢梭、杜威为代表,他们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过程,而只是“自然仆人”;2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自变量,认为儿童的发展是一种主动过程,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干预学生的学习;3认为学生只能从个体经验中获得发展,由直接经验获取所学的知识,因此,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4强调学生的内因作用,倾向于人本主义,主张教学中应尽力排除包括教师在内的各种外部条件,创造并最大限度的允许学生作为环境的主体,没有主体的能动性,任何环境因素和教育影响都很难起作用,也就不会有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体现;1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2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3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一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3、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的关系;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本质上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与学首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关系是以知识的授受为中介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教师的教通过各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点和需要、兴趣、态度等也影响教师的教;2教学关系的本质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4、几种学生观;1学生是人;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3学生是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5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5、教师的职责及其职业的角色特征;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1知识的传授者;2学生的榜样;3集体的领导者;4人际关系的艺术家;5心理治疗工作者;6学者和学习者;5、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1知识结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2教学能力: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2002年:试分析教师和学生在现代教学论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005年、2009年:评述“学生中心论”;2006年:结合体育案例,说明体育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007年:如何正确处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关系;第6章课程论1、课程的定义;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2、课程与教学的关系;1 课程服务于学校教育的各项目的,其内容的选择受教育目的的制约;2 课程内容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3 课程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4 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学的重要依据;3、显课程与潜课程;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和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那部分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和家庭、社会环境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偏见和嫉妒等;4、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等等;5、课程的综合化:把整个学校的课程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使之通过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和互相联系趋向统一,共同产生最优教育效果;6、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区别:1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始终没有被其他课程设计所取代的课程”;优点是:其所具有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使其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缺点是:造成和加深学科分隔,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利于吸收新知识和新学科,妨碍课程内容更新;2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主要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联系:1 两者都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2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学科课程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而活动课程则强调“经验”的作用;3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而言,二者是相关作用,互为补益的关系;第7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2、简述常用教学方法的分类;教学方法的分类就是建立教学方法的次序和系统;1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讲授法和学习法;2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直观的方法、语言的方法和实践的方法;3依据学生认知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图例讲解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和研究法;4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组织认识活动的方法知觉方法、逻辑方法、认识方法、控制学习的方法、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刺激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感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口述法、书面法和实际操作法;3、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谈论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演示法、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试验法、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学习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特点;3依据学生实际情况;4依据教师的本身素养条件;5依据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6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5、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1要树立完整的观点;2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3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6、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趋势1现代化; 2心理学化;3民主化; 4个性化;7、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2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试验紧密结合;3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4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5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第8章教学组织形式1、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和功能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功能:1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组织形式中运用;2采用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2、班级授课制及其特点;班级授课制:是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其特点是:1 学生固定 2教师固定 3内容固定4时间固定 5场所固定;3、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1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5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局限性:1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2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3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4、如何改革班级授课制1改革班级授课制的时间和空间结构;2改班级授课制的过程;3改革班级授课之中的个别化工作;5、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目标1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2探索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效率;3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6、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1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2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3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

小议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

小议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

小议教师中心说、学生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在课程与教学系统的研究中,不仅存在对课程与教学构成要素的认识不统一,而且,即使是对其中最根本的最基础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各自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也存在着分歧,这导致产生了三种不同主张:教师中心说、儿童中心说和学科中心说。

一、教师中心说(一)教师中心说的内涵教师中心说,又称为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主义,是一种主张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教师中心说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肇事于古巴比伦。

在古希腊、古罗马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在中世纪宗教学校中得到强化,在文艺复兴中及以后被发扬光大,然后赫尔巴特才构建出理论基础。

(二)教师中心说的理论基础及基本观点教师中心说的理论基础包括:职能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教育工具价值取向、小大人的儿童观、选择传递文化的教育功能观、联想主义心理学。

在有力的理论基础上,教师中心说形成了其有着重要意义的基本观点为:教师是社会的代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课堂是中心的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

重点知识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三)对教师中心说的评价教师中心说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以教师的教学为依据,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的地位,容易忽视学生本人的兴趣要求和远大追求,不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

尽管教师中心说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我们也不可忽略它的优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教师中心说有利于系统地传授知识。

二、学生中心说(一)学生中心说的内涵在批判传统教育理论的过程中,针对教师中心论,学者们提出了学生中心说。

学生中心说又称为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它是一种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学生中心说的诞生虽说是20世纪的事,但是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昆体良的重视演说能力的培养等文化遗产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学生中心说”的基本意蕴。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实验教学之:“旧三中心论”向“新三中心论”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实验教学之:“旧三中心论”向“新三中心论”的转变

探索篇•课改论坛长期以来,我们陷入以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很难向前迈步,美国教育大师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新课标的主张与新三中心论不谋而合,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的生命线,没有实验的物理课如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学生无法获得“甜头”,对物理课失去兴趣。

新课标虽然提出在教师和资源的配备上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对农村实验重视程度提高,设施基本完善。

但长期以来的教学传统对新课标的领悟不够,使实验设施闲置。

班班通普及后,做实验变为PPT展示实验,学生如隔岸观火,不能身临其境。

本人为在农村从教多年的物理老师,针对农村实验室配备不全如何维持物理实验课的正常进行做了多般努力,现在我就向新三中心论过渡提出自己的尝试与看法: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指导者。

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普遍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否则,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

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初中物理中很多演示实验学生完全能做,教师不妨大胆放手,将实验交给学生。

有人认为这样教师是不是轻松了,其实不然,将实验交给学生并不是简单的任务转移,甚至是对教师的增负,课前教师要多次演示,只有对实验烂熟于心,才能应付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例如,在讲授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教师需课前将常见的实验类型做一遍,采用一个酒精灯对两种物质同时加热,或两个酒精灯同时加热,或采用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加热,分析不同方法的利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 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名词解释
学生中心论是一种教育理论,强调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置于教学的中心位置,以提高学习效果。

它认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扮演主导角色,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安排。

学生中心论的核心理念是:理解并满足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认知需求指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理解、组织和应用的需求。

学生中心论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情感需求指学生对情感支持、归属感和自我肯定的需求。

学生中心论认为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归属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

社交需求指学生对与他人合作、交流和互动的需求。

学生中心论倡导教师组织合作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实验教学之:“旧三中心论”向“新三中心论”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实验教学之:“旧三中心论”向“新三中心论”的转变

浅谈新课标下农村实验教学之:“旧三中心论”向“新三中心论”的转变作者:陈多霞李兴泉来源:《新课程·中旬》2018年第08期摘要: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逐渐转变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根据教学实践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初中教学;物理;实践长期以来,我们陷入以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的传统教学中很难向前迈步,美国教育大师杜威提出了新三中心论,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新课标的主张与新三中心论不谋而合,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给学生一头猎物,还是给学生一杆枪?每位有远见的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物理的生命线,没有实验的物理课如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学生无法获得“甜头”,对物理课失去兴趣。

新课标虽然提出在教师和资源的配备上缩小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对农村实验重视程度提高,设施基本完善。

但长期以来的教学传统对新课标的领悟不够,使实验设施闲置。

班班通普及后,做实验变为PPT展示实验,学生如隔岸观火,不能身临其境。

本人为在农村从教多年的物理老师,针对农村实验室配备不全如何维持物理实验课的正常进行做了多般努力,现在我就向新三中心论过渡提出自己的尝试与看法: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指导者。

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师普遍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

否则,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

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将课堂还给学生,初中物理中很多演示实验学生完全能做,教师不妨大胆放手,将实验交给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优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风格一、两种教学结构的发展历史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及学习理论指导下,在特定环境中推进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结构形式[1]。

目前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在我国,教学历来以课堂形式进行――以教师为中心。

课堂教学有着悠久历史。

早在17世纪,捷克的夸美纽斯就发表了《大教学论》,文中提出班级授课制度,创造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几百年来,教师中心教学理论得到了不断发展完善。

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在心理学基础上构建了教育学学科制度,确立了“课堂、教师、教材”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五段教学理论”――预备、提示、联系、统合、应用。

20世纪,前苏联的凯洛夫在赫尔巴特的“五段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新的“五段理论”,即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

此后,还有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美国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以及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等等。

这些理论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但“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主导和控制教学)的宗旨未变。

事实上,在19世纪末以前,西方的教育均以教师中心为主,强调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2]。

19世纪中期,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学术界崛起。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天赋人性,要求从人的主观意识出发,从整体上解释人的动机和人格特征,从而说明人的本质特性、内在情感、潜在智能、目的和兴趣爱好,等等。

人本主义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反对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反对任何割裂整体的分析或还原[3]。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自主选择性,认为人能根据自己的意向,确定自身存在的价值。

这些观点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奠定了基础。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欧洲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传统“三中心”教育理念进行了猛烈抨击[4]。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参考卢梭“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的教育理念,在《民主主义与社会》中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反对“以教师为中心”,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从做中学”。

教师中心论辩论发言稿题目

教师中心论辩论发言稿题目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关乎我们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教师为中心,构建和谐校园。

在此,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观点。

首先,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灵魂。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价值观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的作用愈发凸显。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

只有以教师为中心,才能确保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其次,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工作量也日益繁重。

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尊重和关心教师,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尊严和荣誉,那么教师的工作热情自然会得到激发。

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的成长付出更多的心血。

再次,以教师为中心有助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学校应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学校还要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及时解决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以教师为中心有利于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传播者,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学校能够尊重教师,关心教师,那么教师也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这样,校园氛围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师生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最后,以教师为中心有助于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改革需要教师积极参与,而教师的积极性又取决于学校对他们的重视程度。

只有把教师放在教育工作的中心位置,才能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总之,以教师为中心,构建和谐校园,是我们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中心论是由杜威提出来的,他提出“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

儿童的发展、儿童的生长,就是理想所在。

以儿童为中心”,体现在教育过程,它要求教师应考虑儿童的个性特征,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他们的特长,尊重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在理论上是以他的经验论哲学观和本能论心理学思想为基础的,是对传统教育的教学进行全面否定的一个中心论据。


教师中心论: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

认为教育过程中,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

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