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详述:

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因此,在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

在艾里克森看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而信任感应大于不信任感。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信任他人是交往的必要基础,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决不应是时时事事都相信他人的人。那样的相信是轻信,那样的人是天真、易受骗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一定的怀疑是必要的,它可使人免受居心叵测者的伤害。

依照艾里克森的观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的一种积极品质的形成。这里所谓积极的品质是指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加强自我的东西。在第一个发展阶段里,假如婴儿具有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则形成“希望”的积极品质。一个具有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

败,对未来怀有热切的期待。只有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的儿童对未来才会怀有希望,因为缺乏必要信任感的儿童为眼前的需要而忧虑,无暇顾及未来,因而不可能对未来怀有希望。在未来的发展阶段里,克服危机的积极体验可加强希望,而冲突和压力可毁灭业已形成的希望。

(二)肌肉——肛门阶段:自主对羞怯和疑虑

儿童出生一年后至3岁为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段时间里,儿童的肌肉开始成熟,并开始学习怎样控制肌肉。此时,父母也开始依据社会行为规范训练儿童的大小便。孩子必须根据父母的要求,学习控制肛门肌肉,知道在什么时间和场合可以大便,什么时间和场合不可以大便。这就在儿童的“随心所欲”和父母的要求之间造成一种冲突,使儿童陷入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意愿相矛盾的冲突之中。

此时,若父母能以理智和忍耐的精神,坚定和负责的态度,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儿童的行为,使儿童遵循父母的要求而又不伤害他自己的自信和自尊,让他感觉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儿童就会形成一种自主感。若父母要么放任自流、过分溺爱,要么严厉苛刻、专制独裁,那么儿童就会产生挫折感,导致羞怯和疑虑。这样的儿童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控制生活的能力,觉得自己像个傀儡受别人驱使。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患强迫性神经症,其症状的深层含义是通过强迫性行为恢复控制生活的意识。

此一阶段的积极品质是“意志”。若儿童的自主意识超过羞怯和疑虑,则会形成意志。意志是人的一种内在力量,它使人自由抉择,自我约束。意志的力量在以后发展阶段中随危机的积极解决仍然不断成长。此阶段形成的意志仅仅是今后的发展的基础。

(三)运动——性器阶段:主动性对内疚感

第三阶段约从4岁至5岁。若前两个阶段的危机得到顺利的解决,此时儿童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开始探索自己能成为哪一种人,对父母、同伴和周围的环境产生好奇心;他的交往范围开始超出家庭,和同伴游戏、玩耍、交朋友;他们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会对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象力也更加丰富,常常和同伴在游戏中扮演大人的角色;对异性父母产生依恋感,并伴随对同性父母的排斥感。

艾里克森认为,若父母能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理解儿童,耐心地回答儿童的问题,儿童会形成主动性,能以积极主动且又自信的方式对待面临的一切事物,并形成一种称之为“目的”的积极品质,目的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指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和勇气。若父母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的主动性和好奇心,讥笑或惩罚儿童的独创性,儿童就会缺乏信心,每当主动干一件事时,就想起父母的讥笑或惩罚,因而缩手缩脚、难以成功,导致内疚感的产生。这样的儿童往往循规蹈矩,缺乏进取精神,倾向于依赖他人。

(四)潜伏阶段:勤奋对自卑

此阶段时间为6岁-11岁。大多数儿童要在小学里度过这段时间。

这一阶段,儿童交往的范围扩大了,由原来的家庭和家庭周围的环境扩展到学校,交往的对象由父母、同伴扩大到教师和同学。在学校里,儿童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因此在教师和父母的引导下,儿童形成认真刻苦地完成任务的勤奋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人物,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习惯,以适应文化学习的要求。若儿童在学校里经常能获得成功,并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承认和奖励,则勤奋感就会进一步发展。若儿童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经常体验到学业失败的苦涩,儿童就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不如他人,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成员。自卑感也可能由以往发展阶段中的不足所导致。例如,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缺乏自主性或主动性。艾里克森相信,上述发展中的不足可通过教师的努力而得到克服。教师积极地鼓励和引导,相互信任师生关系的建立将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

若儿童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则形成“能力”的积极品质。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能力指的是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这种聪明才智不会为自卑所损伤,是今后承担社会工作的基础。

(五)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人生的第五个发展阶段从12岁开始,至20岁左右。这个阶段是儿童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儿童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的矛盾,为进入成人期打下基础。

通过前4个阶段的发展,儿童懂得了他是谁,具有什么特点和能力,了解了自己在不同的场合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例如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在外面是同伴的朋友,在学校里是学生。此时,儿童要把这些特征和以往的经验组合在一起,形成自我同一性。混杂在这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之中的还有消极的自我同一性。这种消极的自我同一性包括了受到过惩罚或批评的自我形象,以及失败的和无能的自我形象。

那么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自我同一性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1)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2)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3)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4)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是什么,我们想成为什么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

艾里克森认为,此时青年人若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则产生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正确地选择生活的角色,或在选择生活的角色上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对未来没有正确的信念。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谁,有哪些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属于哪个阶层、哪个群体,过去怎样、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为此,他们体验到比以往更多的痛苦、焦虑、空虚和孤独。在这样的混沌状态下,他们感觉自己要对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