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合集下载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之八个阶段阶段孩子的需要或行为若在这一阶段孩子的需若家长未能在这一阶段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与此阶段有关的成要得到满足满足孩子的需要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人心理障碍下的个性/特征第一阶段肚饿—被喂食物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孩子会觉得生长在一个1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及极度害竭力维持毁灭性的0至1.5岁受惊—被拥抱安全的地方。

长大后,会不安全的地方怕被遗弃的表现感情关系,而且展示信任与不哭泣—被拥抱是一个开朗及信任别人2拼命地寻找一个依赖对象偏执狂症的倾向,如信任让孩子知道他的重要的人 3需要别人照顾暴饮暴食,或过分地性及家长多么需要他 4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需要别人的夸奖第二阶段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如果有家长支持及受到若孩子在这个阶段中得1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不知道自己真正需1.5至3岁制自己的生理机能及尊重的对待,他会获得充不到鼓励,或感受到恶2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要些什么,不能拒绝自主与羞注意到身体的能力及满自主能力的感觉及觉意的批评及嘲笑,尤其理由别人的要求,害怕有愧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是在他尝试学习如何控3把自己雕塑成个必须依靠别人新的经验,害怕面对一份影响制大小便的过程中,他的人别人的愤怒很容易会产生害羞及惭4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愧的感觉别人的重要性5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第三阶段 1喜欢幻想,创造及按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家如果在这个阶段,家长1害怕犯错 1不能认识或表达内3至5岁照自己的主意行事长的支持,他会说穿他的不支持他,反而因他作2感到无助及内疚心的感受主动性与2发展出主动性想法及表达他的情绪,而出新的尝试而处罚他,3只懂得安慰别人 2害怕说出内心的事内疚且他会发展出一份健康他会觉得内疚、有犯罪4回避风险情的好奇心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动5隐瞒错误 3对感情关系付上过性,或会秘密地做分的责任4不断地去讨好别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孩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严1避免参与任何的竞赛或极度喜1泛事要求完美 5至12岁开始与别人竞争及比子学习及其他孩子一样厉地批评或忽略了孩欢与别人竞争 2经常拖延及耽搁勤勉与自较有同样的能力,孩子将受子,孩子会不信任自己,2觉得不安全及不如别人3不知如何达到目标卑到激励而变得有活力或者不会自觉地做事。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重要知识——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重要知识——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科目二重要知识——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目二中进行考查。

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一个阶段有这些阶段应完成的任务,并且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

童年阶段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3. 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 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青春期阶段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成年阶段6. 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 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教育启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指出了人生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及所需要的支持帮助,这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冲突,从而采取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段;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

帮助处于学龄期的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学生总是在努力认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

但他们马上就不得不面对现实,学生一旦被划入低水平组或被评为差等级,他们就很快失去了最初对成功的期望,这将可能导致颓废。

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以及课堂组织的方法对儿童的自我概念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帮助学生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青少年想被看作一个成人。

他们一般愿意以类似成人的行为作出反应,这一原理意味着:中学生绝不应该被当作“孩子”看待;绝不应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关的人面前轻视青少年;给以明确的指示,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要注意同伴之间的关系。

例题解析1. 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1~3 岁儿童形成的人格品质是()A. 信任感B. 主动性C. 自主性D. 自我同一性2. 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 岁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是()A. 强化自我主动性B. 培养勤奋感C. 建立自我同一性D. 获得亲密感3.韩波进入中学后,经常独立思考“我是谁”,未来从事何种职业,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等问题,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韩波的人格发展处于()A. 主动对内疚阶段B.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C. 自我整合阶段D. 自主对羞耻和疑虑阶段4.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冲突和矛盾主要出现在哪个年龄阶段?()A. 3—6岁B. 7—12岁C. 13—18岁D. 19—25岁参考答案1. C解析:幼儿在 1~3 岁,主要是自主对羞愧,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具体阐释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一周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婴儿从生理需的满足中,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休验到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感到了安全,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是对周围环境产生一个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周围环境产生了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这一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但又不止是弗洛伊德的门唇期。

在具体的解释上有很大的扩展。

很大的扩展。

他强调,他强调,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不只口唇区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而更重要的是与世界交互作用着的方式—一种被动的然而却是急切的接受方式。

婴幼儿之所以喜欢把东西放进门中,是因为他想把周围的东四与自己合并,使之成为白己的一部分,埃里克森把这种方式称为口腔合并,具体地说,埃里克森认为这种阶段的信任感发展的实质核是相依性(mutuality ,这种相依性不是停留在口唇的周围,口唇的周围,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更是体现在婴儿受母亲照料时,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把母亲的爱和她的品质加以内化,同时把自己同时把自己的感情投射给母亲,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这是一种从一开始就带有互相调节的社会性的情绪和态度,如果一个人如果一个人在人生最初阶段建立了信任感,将来在社会中就会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反之,他将成为不信任别人和贪得无厌的人。

2.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1岁到3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感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感悟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感悟第一阶段:婴儿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我学会了依靠父母和照顾者满足基本的生理和情感需求。

我充满好奇心,通过探索周围环境和与他人互动来认知世界。

我感激那些给予我安全感和关爱的人。

第二阶段:幼儿期(1岁至3岁)幼儿期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

在这个阶段,我开始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感官,学会了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我开始建立自我认同,并将父母视为自己的重要角色模型。

我发现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并对学习新技能充满热情。

第三阶段:学龄前期(3岁至6岁)在这个阶段,我开始与世界更广泛地接触。

我开始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并学会了在同伴间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我对学习充满好奇心,希望通过探索和观察来理解事物。

我开始形成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以及自己的性别角色认同。

第四阶段:童年期(6岁至12岁)在这个阶段,我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感到自豪。

我开始独立思考,并努力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才能。

我学会了规划和解决问题,开始对外界评价有所敏感。

我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在同伴间寻找所属群体。

我对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不断增强。

第五阶段:青春期(12岁至18岁)在这个阶段,我经历了身心的剧烈变化和不确定性。

我开始独立思考,并开始探索自我价值和意义。

我对自我形象和身体发育有着强烈的关注。

我与同伴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并对同伴群体的接纳和认可感到渴望。

我开始探索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目标。

第六阶段:早期成年期(18岁至40岁)在这个阶段,我面临了成年的责任和自立。

我开始发展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努力建立稳定的关系和事业。

我对个人和职业成就有着强烈的渴望,并开始评估自己的成功与否。

我对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感到自豪,但也意识到了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第七阶段:中年期(40岁至65岁)在这个阶段,我开始关注自己的遗产和对世界的贡献。

我开始重新评估自己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的成就,并寻找对自己和他人有意义的事情。

我对社会问题和全球议题的关注以及对后代的关心逐渐增加。

一生必经过的8个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一生必经过的8个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必经过的8个阶段(埃⾥克森⼋阶段理论)社会⼼理学家埃⾥克森就帮你做了这件事。

他把⼈的⼀⽣分为8个阶段,就像玩游戏每个阶段你将扮演⼀个⾓⾊,完成某个任务(危机)从⽽获取某种品质,没能完成就得到相反品质,完成⼀半得到不完整品质,完成过头⼜会得到过分品质。

童年阶段1、婴⼉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是⼀个不懂事的⼩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这就⼤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开始认识⼈了,当孩⼦哭或饿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格中形成了'希望'这⼀品质,它起着增强⾃我的⼒量。

具有信任感的⼉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的需要得不到满⾜。

埃⾥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暗势⼒、标志⽣命诞⽣的怒吼。

'2、⼉童期(1.5~3岁):⾃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时期,⼉童掌握了⼤量的技能,如,爬、⾛、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母与⼦⼥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个反抗期的出现,⼀⽅⾯⽗母必须承担起控制⼉童⾏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童⼤⼩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等;另⼀⽅⾯⼉童开始了⾃主感,他们坚持⾃⼰的进⾷、排泄⽅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会反复应⽤'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流,这将不利于⼉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会伤害⼉童⾃主感和⾃我控制能⼒。

如果⽗母对⼉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童就会产⽣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童⼈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1. 婴儿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 幼儿期:主要发展任务是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 童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7. 成年中期
8. 成年后期: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品质。

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了消极的人格品质。

他也强调指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居于两极端之一,而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上。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请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一、童年阶段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大阶段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一种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这八个阶段包括:
1. 婴儿期(0-18 个月):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基本的信任感,婴儿需要得到父母或主要照顾者的关爱和满足基本需求。

2. 幼儿期(18 个月-3 岁):儿童开始探索周围环境并发展自主感,他们试图掌握自己的行为并面对控制和自主性之间的冲突。

3. 学龄前期(3-6 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主动感,他们通过积极参与游戏和活动来探索和学习。

4. 学龄期(6-12 岁):儿童在这个阶段面临勤奋感与自卑感之间的冲突,他们开始接受学校教育,需要面对学习和社交方面的挑战。

5. 青少年期(12-18 岁):青少年经历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他们试图寻找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6. 成年早期(18-40 岁):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关系和家庭,同时追求职业和个人目标。

7. 成年中期(40-65 岁):中年人可能会面临自我整合与绝望感之间的冲突,他们需要回顾自己的生活并接受自己的成就和不足。

8. 老年期(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可能面临自我完善感与失望感之间的冲突,他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并接受生命的有限性。

这些阶段反映了人类在不同生命阶段中所面临的心理社会挑战和发展任务。

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会影响后续阶段的发展。

了解这些阶段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成长过程。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
• 第四阶段:勤奋感 自卑感,能力品质 第四阶段:勤奋感—自卑感 自卑感, • 儿童的世界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到家庭以外 • 在学校,儿童开始学习那些社会认为重要 在学校, 的技能 • 如果儿童中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而得 到赞扬, 到赞扬,他们就会形成勤奋的倾向 • 如果儿童的努力总是被斥为幼稚和做得不 到位, 到位,他们就会形成自卑的倾向 • 父母和家庭以外的成人起同等重要的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
•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爱的品质 第六阶段:亲密感对孤独感, • 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亲近他人的需要 • 亲近感即指“一种关心他人并与他们同甘 亲近感即指“ 共苦的能力” 共苦的能力” • 确立了稳定的角色认同后,一个人便会准 确立了稳定的角色认同后, 备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爱或深厚的友谊 • 如果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陷入深深 的孤独感, 的孤独感,这种情况常常给以后阶段的发 展带来困难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
• 第七阶段:繁衍感 停滞感,关心品质 第七阶段:繁衍感—停滞感 停滞感, • 使人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指导下一代 的兴趣 • 通过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关心后 通过关心自己、 代体现出来 • 人到中年要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关心他人 人到中年要能够放眼整个社会, 幸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幸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繁衍感 • 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将处于一种只关心自 己的需求和舒适的自我专注状态, 己的需求和舒适的自我专注状态,生活停 人会感到痛苦,忧郁寡欢, 滞,人会感到痛苦,忧郁寡欢,不能自拔
埃里克森人格八阶段
• 第八阶段:完善感—失望感 ,智慧贤明品 第八阶段:完善感 失望感 质 • 一个人必须要能够抱着接受自己和满意的 态度回顾一生 • 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有一种完满 感,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 • 如果带着遗憾看从前的生活,人会有失望 如果带着遗憾看从前的生活, 背负痛心和懊悔, 感,背负痛心和懊悔,觉得生活中失去了 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 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而一切重新开始 晚矣。 晚矣。衰老和死亡的威胁便成了恐惧和消 沉的根源

人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

人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

人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种演变成为心理社会发展(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这些阶段包括四个童年阶段、一个青春期阶段和三个成年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这些阶段应该完成的任务,每个阶段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的。

这八个阶段是紧密相连的。

中文名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外文名Eight Stages of Development别称八阶段理论理论概述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是生理欲望和作用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力量的一种结合(Erik.Erikson1970)。

它具有渐成说(epigenesis)的特征:各阶段逐渐产生“一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紧接着另一阶段”(引自Evens,1967,P.294)。

每一个阶段都是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上,其最基本的概念都与这八个阶段密切相关。

人的发展经历了这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核心任务。

任务解决得当,就会获得相对完整的认同。

如果核心任务处理不成功或失败,就会出现个人认同不完整、不连贯的状态,处理的成功与失败是两极。

比如婴儿期最好的状态是基本信任的状态,最差的状态是基本不信任的状态。

核心任务的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

就像荣格一样,埃里克森尝到一种实体,在这种实体中,论题与反论题并存。

成熟和满足是综合后的结果;停滞和适应不良会在解决冲突失败之后到来。

每一阶段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crisis)”。

事实上,在每个阶段,个体所经历的危机都需要在与该阶段相关的相反的正极和负极之间拉伸。

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为下一阶段的认同问题做好准备。

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童年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一、爱德华·厄里克森爱德华·厄里克森(Erik Erikson, 1902-1994)是20世纪著名的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人类发展理论家。

他对人类生命周期的心理性发展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八个阶段的人格发展理论,这一理论对于理解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并且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精炼心理理论厄里克森提出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着眼于个体在生命周期内心理上的成长与变化。

他把人的整个成长过程划分成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对应着特定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危机,人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这些危机,才能使个体的心理发展得以平稳和健康地进行。

这种理论对于描述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为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三、具体阶段1. 婴儿期(诞辰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需要建立对父母的信任,培养安全感,发展依恋与信任的能力。

2. 幼儿期(1-3岁):幼儿开始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学会控制排泄和行为,形成自尊心和自决的能力。

3. 学龄前期(3-6岁):幼儿开始接触社会环境,学会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形成责任心和积极进取的态度。

4. 儿童期(6-12岁):儿童开始接受对外界的认同,并在学校和社会中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5. 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需要面对身份和角色的探索,思考未来的职业和生活目标,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权。

6. 青年期(18-3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需要探索自我、社会及爱情和婚姻的关系,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事业规划,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7. 中年期(35-60岁):个体需要寻找自己的生活意义和社会价值,关注事业和家庭的发展,在社会中扮演积极的角色。

8. 老年期(60岁以上):老年人需要回顾人生经验,权衡生命的成就与遗憾,接受生命的终极命运,面对生命的意义和逝去的挑战。

四、发展任务与危机在每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特定领域的发展任务和危机。

通过解决这些危机,个体可以实现心理发展的跨越和成熟,否则就会遗留心理问题,影响以后的发展。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个阶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包括:1. Trust vs. Mistrust(信任vs.怀疑);2. 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自治vs.羞耻与怀疑);3. Initiative vs. Guilt (主动vs.罪恶感);4. Industry vs. Inferiority(勤劳vs.低劣);5.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认同vs.角色混乱);6. Intimacy vs. Isolation(亲密vs.孤独);7.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生活创造vs.停滞);8. Integrity vs. Despair (完整vs.绝望)。

1. Trust vs. Mistrust(信任vs.怀疑):婴儿逐渐学会信任它周围的人,并形成对它的父母的信任,如果父母的关爱常常是可预期的,则婴儿可能对外部世界充满信心和热情;反之,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保护,婴儿会产生怀疑和恐惧。

2. 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自治vs.羞耻与怀疑):此阶段的儿童迅速发展,可以开始模仿其他人和尝试探索。

如果家庭环境允许,小孩将能够自立生活,获得足够的独立感和自信;而若受到太多禁止和批评,则会有羞耻与怀疑的心理。

3. Initiative vs. Guilt(主动vs.罪恶感):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独立思考,并能够参与社会性活动和创新性活动。

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受社会的影响也容易担心自己的行为会导致家庭成员的负面影响,从而产生罪恶感。

4. Industry vs. Inferiority(勤劳vs.低劣):这个阶段儿童受他人认可影响,他们重视智力与劳动技能,努力让自己受欢迎,凡事想方设法。

如果儿童被理解并支持,鼓励他本着责任感来完成自己应做的事,就会取得优异成绩;反之,会产生低劣感。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开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开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

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时机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根本信任对不信任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

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

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安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当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

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

因此,在开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历,实际上就是社会经历。

在艾里克森看来,假设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祥的态度,这种慈祥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根本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

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

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根底,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

这种人际关系的经历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开展提供了根底。

假设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根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疑心,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疑心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开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开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

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顺口溜

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顺口溜

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阶段顺口溜
埃里克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这些阶段由出生前到晚年,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任务。

下面是关于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一首顺口溜,以帮助记忆和理解:
1.信任与不信任(0-1岁)
生活在婴儿期,建立信任是关键。

父母的照顾给了我们力量
如果缺乏关爱,会导致不信任的种种。

2.自主与怀疑(1-3岁)
幼儿时期的任务是独立。

学会控制大小事
如果无法做选择,会导致怀疑和自我分裂。

3.动机与罪恶感(3-6岁)
幼童时期是去做的大胆尝试。

学习新技能,建立自我
没有这些经验,会有罪恶感压抑。

4.勤劳与自卑感(6-12岁)
儿童时期,学校是重中之重。

努力学习和成就感
若失败会有自卑和痛苦之感。

5.身份与混乱(12-18岁)
青春期是找到自我身份的时期。

发展利他的激情和兴趣
若不确定自己易陷入混乱的境地。

6.亲密关系与孤独感(18-40岁)成年期,关注亲密关系的萌芽。

找到爱人和良友
孤独感可能会引发后顾之忧。

7.贡献与停滞(40-65岁)
中年期,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家庭和社会作出贡献
停滞不前会导致失去自信。

8.智慧与恐惧(65岁以上)
老年期是智慧的黄金时代。

回顾一生的经历与学问
恐惧和无疑心态将无所适从。

以上是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任务。

通过将这些信息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记忆和理解每个阶段的重要性。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今天学习的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和所形成的良好人格品质,分别是:1 、婴儿前期(0-1.5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安全感建立良好和完善的人,内心是饱满的,自我价值感会高很多,会发自内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相信自己是能解决问题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成长和进步的,这也是真正自信最重要的前提。

同样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孩子也更容易相信他人,更愿意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给予他人更多的善意,能更好的爱别人。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2、婴儿后期(1.5-3岁):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及其应用
2、生理心理特点: 1身体活动更加精细、灵活,能跑、跳、骑小车, 2活动扩展到家庭以外; 3在活动中有冲突,有侵犯;
3、心理发展特点
1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能说一些连贯的话,比较清 楚地向讲述自己想表达的事情.
2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最快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富 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 世界;探究欲好奇心最强烈,经常问为什么;开始了创 造性思维.
1、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 2、需要别人照顾; 3、敏感,多疑,不能信任他人; 4、竭力维持不良的感情关系;
缺乏安全感,亲密关系不好: 哈罗心理学实验:幼小猴子对母猴的依恋
• 在哈罗的早期研究中,幼猴在实验室接受精心的人工抚养,研究者用瓶子 小心地喂养它们,精心挑选食物以让它们获得均衡的营养,不受疾病威胁. 在这种条件下成长的幼猴比由母猴照顾的幼猴更健康.但是,哈罗注意到, 这些幼猴非常依恋盖在笼子地步的棉花垫子.当研究者把垫子拿去清洗时, 它们变得非常生气和焦虑;这种依恋在出生后的几个月中会变得越发强 烈.如果幼猴生活在一个没有软垫覆盖的笼子里,即使拥有非常好的营养 和医疗条件,它也无法茁壮成长.把垫子放进去以后,幼猴会变得更加健康, 看起来也更加满足、快活.因此,哈罗认为,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 生理需求外,还有一种触摸柔软物质的需求.
3成功是成功之母,及时表扬,体验成功喜悦,增加自 信
4引导而不是代替孩子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动脑筋、 想办法、不放弃,培养意志力.
看一个妈妈如何对待孩子
—宝贝,好孩子都自己穿鞋,你能自己穿吗 —能可是孩子很难一次穿上,哭着说: —妈妈,我不能自己穿鞋,我不是好孩子;但是,
我能自己穿裤子,妈妈,我穿裤子给你看好吗
3语言特点:反复使用我、我的 不来反抗外界控制等;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 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家长常说的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详述:艾里克森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划分为8个发展阶段,这八个阶段依次为婴儿前期、婴儿后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前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其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

艾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特定的“危机”。

如果顺利渡过危机,人们就会形成相应的积极品质,反之则不能,并且前一阶段顺利渡过危机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一)口腔—感觉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时间约从出生到1岁。

此阶段婴儿愉快的感觉集中在口腔部位,最主要的活动是吮乳。

母亲是满足婴儿需要的最重要人物,婴儿的快乐、健康和满足均来自母亲,其生存和幸福均依赖母亲。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母亲的育儿态度是受社会影响的,如果社会贬低育儿者的地位,则母亲可能抱怨自己承担的角色,对孩子采取消极的态度。

如果社会赞赏母亲的地位,其结果则恰好相反,导致对孩子积极的态度。

因此,在发展的第一阶段里,同母亲的互动产生的经验,实际上就是社会经验。

在艾里克森看来,若母亲对婴儿采取慈爱的态度,这种慈爱是经常的、一贯的和可靠的,则婴儿会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

这种信任感的表现是,当母亲从婴儿的视线中消失时,婴儿并没有过度的焦虑,即显得平静,没有明显的烦躁不安。

因为婴儿有一种内部信念,相信母亲会返回来照顾和哺育他。

艾里克森认为这种内部信念的获得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成就,是婴儿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它培养了婴儿对他人的信任感,使婴儿感受他人是可靠的。

这种人际关系的经验给婴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若母亲对婴儿的态度是消极的、拒绝的,则婴儿可能产生基本不信任感,使婴儿体验到挫折和烦恼、恐惧和怀疑,每当母亲离开时,他就会烦躁不安,深怕被剥夺受哺育的权力,这种恐惧和怀疑将持续存在,影响到以后的发展过程。

艾里克森认为最优的危机解决方式应兼具积极和消极两种因素,其中积极的方式所占比例高于消极的方式,在发展的第一阶段就是如此,婴儿既应形成信任感也应形成不信任感。

而信任感应大于不信任感。

因为在社会交往中,信任他人是交往的必要基础,但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决不应是时时事事都相信他人的人。

那样的相信是轻信,那样的人是天真、易受骗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为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一定的怀疑是必要的,它可使人免受居心叵测者的伤害。

依照艾里克森的观点,危机的积极解决导致人格的一种积极品质的形成。

这里所谓积极的品质是指能够为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加强自我的东西。

在第一个发展阶段里,假如婴儿具有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则形成“希望”的积极品质。

一个具有希望品质的人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对未来怀有热切的期待。

只有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的儿童对未来才会怀有希望,因为缺乏必要信任感的儿童为眼前的需要而忧虑,无暇顾及未来,因而不可能对未来怀有希望。

在未来的发展阶段里,克服危机的积极体验可加强希望,而冲突和压力可毁灭业已形成的希望。

(二)肌肉——肛门阶段:自主对羞怯和疑虑儿童出生一年后至3岁为发展的第二阶段。

这段时间里,儿童的肌肉开始成熟,并开始学习怎样控制肌肉。

此时,父母也开始依据社会行为规范训练儿童的大小便。

孩子必须根据父母的要求,学习控制肛门肌肉,知道在什么时间和场合可以大便,什么时间和场合不可以大便。

这就在儿童的“随心所欲”和父母的要求之间造成一种冲突,使儿童陷入自己的意愿和父母的意愿相矛盾的冲突之中。

此时,若父母能以理智和忍耐的精神,坚定和负责的态度,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儿童的行为,使儿童遵循父母的要求而又不伤害他自己的自信和自尊,让他感觉自己能够控制自己,儿童就会形成一种自主感。

若父母要么放任自流、过分溺爱,要么严厉苛刻、专制独裁,那么儿童就会产生挫折感,导致羞怯和疑虑。

这样的儿童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控制生活的能力,觉得自己像个傀儡受别人驱使。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患强迫性神经症,其症状的深层含义是通过强迫性行为恢复控制生活的意识。

此一阶段的积极品质是“意志”。

若儿童的自主意识超过羞怯和疑虑,则会形成意志。

意志是人的一种内在力量,它使人自由抉择,自我约束。

意志的力量在以后发展阶段中随危机的积极解决仍然不断成长。

此阶段形成的意志仅仅是今后的发展的基础。

(三)运动——性器阶段:主动性对内疚感第三阶段约从4岁至5岁。

若前两个阶段的危机得到顺利的解决,此时儿童会感觉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他开始探索自己能成为哪一种人,对父母、同伴和周围的环境产生好奇心;他的交往范围开始超出家庭,和同伴游戏、玩耍、交朋友;他们的语言能力进一步发展,会对成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想象力也更加丰富,常常和同伴在游戏中扮演大人的角色;对异性父母产生依恋感,并伴随对同性父母的排斥感。

艾里克森认为,若父母能鼓励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理解儿童,耐心地回答儿童的问题,儿童会形成主动性,能以积极主动且又自信的方式对待面临的一切事物,并形成一种称之为“目的”的积极品质,目的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指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和勇气。

若父母不能以正确的方式对待儿童的主动性和好奇心,讥笑或惩罚儿童的独创性,儿童就会缺乏信心,每当主动干一件事时,就想起父母的讥笑或惩罚,因而缩手缩脚、难以成功,导致内疚感的产生。

这样的儿童往往循规蹈矩,缺乏进取精神,倾向于依赖他人。

(四)潜伏阶段:勤奋对自卑此阶段时间为6岁-11岁。

大多数儿童要在小学里度过这段时间。

这一阶段,儿童交往的范围扩大了,由原来的家庭和家庭周围的环境扩展到学校,交往的对象由父母、同伴扩大到教师和同学。

在学校里,儿童学习各种新知识和新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准备。

因此在教师和父母的引导下,儿童形成认真刻苦地完成任务的勤奋感。

在这段时间里,教师成为影响儿童发展的最重要人物,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习惯,以适应文化学习的要求。

若儿童在学校里经常能获得成功,并获得家长和教师的承认和奖励,则勤奋感就会进一步发展。

若儿童得不到正确的指导,经常体验到学业失败的苦涩,儿童就会产生自卑感,感觉自己不如他人,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成员。

自卑感也可能由以往发展阶段中的不足所导致。

例如,没有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缺乏自主性或主动性。

艾里克森相信,上述发展中的不足可通过教师的努力而得到克服。

教师积极地鼓励和引导,相互信任师生关系的建立将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矛盾和冲突,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

若儿童的勤奋感胜过自卑感,则形成“能力”的积极品质。

在艾里克森的理论中,能力指的是运用自如的聪明才智,这种聪明才智不会为自卑所损伤,是今后承担社会工作的基础。

(五)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人生的第五个发展阶段从12岁开始,至20岁左右。

这个阶段是儿童由童年向成人过渡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儿童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的矛盾,为进入成人期打下基础。

通过前4个阶段的发展,儿童懂得了他是谁,具有什么特点和能力,了解了自己在不同的场合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例如在家里是父母的孩子,在外面是同伴的朋友,在学校里是学生。

此时,儿童要把这些特征和以往的经验组合在一起,形成自我同一性。

混杂在这种积极的自我同一性之中的还有消极的自我同一性。

这种消极的自我同一性包括了受到过惩罚或批评的自我形象,以及失败的和无能的自我形象。

那么什么是自我同一性呢?自我同一性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内容:(1)对个人未来的方向和个人独特性的意识;(2)对个人以往各种身份,各种自我形象的综合感;(3)一种对异性伴侣和爱的对象能做出明智选择的意识;(4)一种对未来理想职业的向往和作为社会负责任成员的意识。

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已经是什么,我们想成为什么和我们应该成为什么。

艾里克森认为,此时青年人若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则产生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

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正确地选择生活的角色,或在选择生活的角色上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对未来没有正确的信念。

这样的青年人不能明确地意识到自己是谁,有哪些区别于他人的特点,属于哪个阶层、哪个群体,过去怎样、今后向哪个方向发展。

为此,他们体验到比以往更多的痛苦、焦虑、空虚和孤独。

在这样的混沌状态下,他们感觉自己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明确选择,但他们不能,然而又觉得父母和社会逼迫他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反抗,以保护自尊心不受伤害。

许多青少年犯罪都和同一性危机有关,这些青少年的逻辑是,和其做个不伦不类的人,不如做个臭名昭著的人。

艾里克森总结了同一性危机的几个症状:(1)回避选择、麻木不仁;(2)对人距离失调,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空虚、孤独,迫切感、充实的时间意识消失;(4)勤勉性的扩散,不能专注于工作或学习;(5)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以病态的防御抵抗他人的批评;(6)自我否定的同一性选择,破坏、攻击或自毁、自灭。

艾里克森是一个性善论者。

他认为就青年人内在的倾向来讲,每个青年均可克服危机,达到自我同一性。

但社会文化急剧变迁所带来的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使青年人无法适应,因而导致内部的冲突和危机。

另一方面,父母和其他老一辈人本身缺乏牢固的信念基础,因而无法给青年人提供适当的指导,也是造成青年人同一性危机的原因之一。

若危机得到积极的解决,则形成“忠诚”的积极品质,忠诚是对自己的朋友、亲人和生活伴侣承担责任的意愿,也是执着地追求既定目标的能力。

(六)成人早期:亲密对孤独第六个发展阶段为成人早期,时间约从20岁至24岁左右。

此时,青年人通过青春期的发展,已确立了稳定的自我同一性,这就为他们建立和他人的亲密关系打下了基础。

艾里克森指出,唯有具备牢固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于同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没有这种牢固的自我同一性,个人必然处在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奋斗和追求中,因而不可能和他人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亲密指的是一种关心他人,准备而且渴望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在一起,和他人共享的能力。

亲密关系的确立不能和性关系上的密切混为一谈。

因为亲密关系不仅仅指性关系上的密切,还包括彼此的心理融洽和责任意识,以及相互的信任。

亲密关系也不限于配偶之间,同事、朋友之间也可建立亲密关系。

同甘共苦的同事和朋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彼此分享对方的信任,具有浓厚的亲密感。

若一个人不具备和朋友、配偶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就会走向孤独。

这种人回避和他人的亲密交往,不能和他人分享彼此的信任,自恋、自爱,和他人的交往仅仅维持在表面水平上。

若亲密的比例大于孤独的比例,则形成“爱”的积极品质。

对荣格来说,发展阶段并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至关重要,而且它也的确仅以最一般术语来描述它们。

荣格的阶段划分是以力必多能量的聚散为依据的。

成人早期(从青春期到四十岁左右)。

在这个阶段中,力必多能量指向诸如职业学习、结婚、抚养孩子、以某种方式进行社会交际生活等方面。

在这一期间,个人具有较为开朗、精力充沛,敢轻易冲动和激昂豪放的特点(七)成人中期:繁殖对停滞成人中期持续的时间为25岁至65岁,主要的危机是繁殖对停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