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莲文化”溯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莲文化”溯源
莲,亦称荷,泛指水生植物藕荷。

一株完整的藕荷,水下泥里的根部叫藕(或莲藕,藕有红藕和白藕),茎部叫茄(荷梗),叶部叫蕸(荷叶),开的花叫荷花(即莲花,一说未开莲花即花苞叫“菡萏”,已开莲花叫“芙蕖”或“芙蓉”)。

荷花在古代还有很多其它雅称:泽芝,水芸……狭义上的莲,一般指“莲花”、“荷花”。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莲(包括藕)具有丰富的内涵,提起莲很容易让人想到美丽、优雅、高洁、素淡等词语。

无数文人墨客都有歌咏和绘画,留下了大量关于莲的诗文和画作。

莲的文化地位,完全不亚于兰花、牡丹、梅花、菊花等中国的传统名花。

早在人类出现的一亿多年前,环境恶劣的地球上生长的只有极少数生命力特别顽强的植物,其中莲生长在黄河、长江等流域。

大约170万年前,我国境内出现最早的原始人类——元谋人。

为了生存原人采摘野果充饥,无意中发现了莲子和藕。

进入新石器时代之后,原始农耕文化出现,人们为了生活和种植的需要,通常在靠水的区域择居,这时候他们对荷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使用。

也就是说,最开始莲藕只是用来充饥解饿的。

到了周代,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面,莲荷开始有了美学意义。

《陈风·泽陂》(陂,bei,水边)一诗用莲来形容“美人”:“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彼泽之陂,有蒲菡萏。

有美一人,硕大且俨。

”先秦时候的“美人”,并不仅是指美丽的女子,也经常用来指美好的男子。

水边长着碧绿的蒲草和和鲜艳的荷花,而我却没有遇到那个美好的君子。

他英武强健神采奕奕,我只能满心忧伤地思念他。

又《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上有青翠挺直的树木,水边有柔曼轻盈的荷花,他们遥遥相对。

我没有见到子都那样的美男子,却遇到了你这个小狂徒。

这首诗将男喻树木,女喻荷花,他们本就是成双成对的。

今天我终于见到你这个坏人了!女子对男子假装嗔怒,实则情多意浓,这是极为亲密的恋人之间的戏谑调笑。

屈原在《离骚》里写:“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将荷叶荷花做成衣裳,是形容自己高洁独行不愿与世浮沉同流合污的品质。

《九章·思美人》里又写:“因芙蓉而为媒兮,惮褰裳而濡足。

”想采一朵荷花作为媒介,让它对“美人”(楚王)传达我忠贞为国的心志,又不愿意扎起衣服让脚打湿。

诗人想以莲为媒申诉自己报国的志向,
又担心一旦下了水湿了鞋袜,会变得跟朝堂上那些蝇营狗苟的人一样,一种复杂纠结的心情。

莲花用来比如美女,大概始于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其中形容卓文君的美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肌肤滑若如脂。

”后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翻用了这一典故,在《长恨歌》里用“芙蓉如面柳如眉”来形容杨玉环的美貌。

魏晋六朝时,诗人写下了很多歌咏荷花的诗句。

张华的《荷诗》:“荷生绿叶中,碧叶齐如规。

回风荡流雾,珠水逐条垂……”碧绿的荷叶整齐得像按照圆规裁剪出来的一般,水面上飘着雾气,荷叶中间的水珠滚动荡漾。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图景;《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江上可以采到芙蓉,沼泽边可以摘到兰草,可是采到了又能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两个人心相同却不能在一起,大概我只能孤独终老吧?借采莲表达一种伤感的相思之情。

在南北朝时所有写莲的诗歌当中,最唯美的无过于《西洲曲》:“……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描述了莲花茂盛的样子——过人头,莲花和莲子的颜色——红、青,句句不离“莲”字,形成回环错综的优美韵律。

低头采弄莲子,心里想到的是情郎。

摘下莲子放在怀袖中,心里充满了对情郎的怜爱。

若说一首《春江花月夜》可“独步全唐诗”,那么一首《西洲曲》也足以艳压所有唐前诗。

唐初诗人温庭筠的诗词向来秾艳华丽,写莲也不例外。

《莲花》:“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蘋。

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碧波荡漾的池塘上绿光闪烁,就像连通了银河一样。

采莲人“轧轧”地划动船桨,在长满白萍的水上行进。

碧绿的荷叶一定是洛神的裙摆(袜,裙子下端),莲花上残留的一定是洛神的香尘。

比方奇特,辞藻冶艳;白居易《阶下莲》:“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帘风。

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于野水中。

”前两句对仗工整,富有动感。

水中投射着月亮的倒影,舒展翻滚的荷叶一遍遍地将水中的月亮遮盖又显露,就像将月光砌成一级级的台阶,莲花的香气随叶风从帘中飘到屋里。

这些莲花应该种在天上的瑶池里,而不是生长在地上的寻常水域中啊!白居易被贬江州,借莲花自伤身世。

宋诗比起唐诗来说,整体比较平淡,最广为人知的两句写莲的诗都出自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意思都极
易理解;而宋词里写到荷莲的,既有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婉约,也有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大气。

一向豪放的辛弃疾,《卜算子·荷花》却写满了忧愤和哀愁:“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

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鸳鸯浦。

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

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

”辛弃疾借用了李煜和窅娘的典故:窅娘本是采莲女,擅长采莲舞,李煜为其建造六米高的黄金莲台,让她在莲台上为自己起舞。

奢侈纵情的南唐末代君主李煜最后被宋太祖赵匡胤击败,国破家亡山河零落。

如今金兵已然南侵,南宋王朝却苟安求和,“只把杭州作汴州”,这跟昏庸的李后主有何分别?词人对国家的情意如同藕丝一样长,心里却是如同莲子一样苦,朝廷何时能重用贤才收复河山啊?辛弃疾借写荷花,表达了家国情怀。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对中国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居功甚大。

是文先是明确指出莲的生长习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然后又将莲和当世名花菊花、牡丹加以比较,认为菊花好比山林隐士,牡丹好比富贵达人,而独有莲花像高洁君子。

莲浸泡在淤泥浊水里,却能生成玲珑红白藕,长出清水芙蓉花。

在污糟的环境里,自成一派清流,散发悠远清香。

莲,是多么稀罕难得的啊!
元代的咏莲诗词中,刘敏中的《临江仙·芙蓉》极为优美:“见说瑶池池上路,雪香花气葱茏。

一双依约玉芙蓉。

烟波孤梦断,风月两心同……”元代是异族统治,汉族士人不易融入主流社会。

作者看到水气朦胧中的白莲花,想象那是天上瑶池里的玉芙蓉。

既然难以见容于腐败的乱世,那么若能寄情烟波江湖该有多好。

可惜归隐的梦想还是要回到现实,那就姑且让我偶尔心向凤月吧。

明代因为商品经济的发达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大量的有闲市民阶层得以催生。

前朝宋代理学家高调宣扬的“存天理,灭人欲”,受到袁宏道、李贽等人“性灵说”、“童心说”的挑战。

而在民间,被禁锢的思想大幅反弹,乃至走向另一个极端。

市井坊间流传大量狎邪文学世情小说。

这个时候的文学作品里,莲经常成为一种情欲的象征。

时人将美女的脚步比成“莲步”——缠了足的女子行动不便,只能碎步前行,向风吹荷叶一样摇曳生资,男权社会崇尚那种病态之美;女子的绣鞋称为“莲船”,坊间流传着各种“品莲指南”——教人怎么把玩、鉴赏美女的小脚。

一些文人聚集在一起,用“莲船”当杯盛酒共饮。

“以妇足本名金莲,今解其鞋,若莲花之脱瓣也”。

《水浒传》和《金瓶梅》里面的著名女性角色潘金莲,成为美丽妖冶风流放荡的代名词。

冯梦龙的《三言
二拍》中,甚至将女性的生理器官比成莲花:“可怜数点菩提水,倾入红莲两瓣中”,极是奇巧污秽。

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抄《金瓶梅》而成《废都》,在《废都》里又抄了冯梦龙的比方和徐志摩的诗句:“庄之蝶就忍不住俯下身去亲吻了那两瓣荷花,荷花就一阵颤抖,仿佛不胜了凉风的娇羞。

”(《废都》无删节版第二章)
清代纳兰性德诗词里每多深情,《一丛花·咏并蒂莲》:“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绾红妆。

藕丝风送凌波去,又低头、软语商量。

一种情深,十分心苦,脉脉背斜阳。

”歌舞消歇,热闹已过,花期即尽,唯有并蒂莲穿着红色盛装。

风过去,一池波浪,情意似藕丝一样连绵不绝。

并蒂莲低下头,好像在悄声交谈。

为什么明明爱得这样深情,却心如莲子一样苦?唉,就让我背对夕阳,安静地待一会儿吧。

和这首凄婉伤情的词不同的,是纳兰的一首诗《荷》:“鱼戏叶田田,凫飞唱采莲。

白裁肪玉瓣,红翦彩霞笺。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

美人怜并蒂,常绣枕函边。

”也写了不易见到的并蒂莲,但诗歌充满动感和欢快,大概这个时候是和爱人情通意顺吧。

封建社会结束,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病态的糟粕的审美也被推翻,荷花重新成为一种积极的文化符号,选于语文课本的散文《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际,作者用清新典雅的文笔,通过写月光下美好的荷塘景色,表达了一种彷徨忧郁、渴望恬静安宁却不可得的纠结心情。

近年来,凤凰传奇借用朱自清先生的灵感,创作了同名的中国风歌曲,流行传唱至今。

而歌手许巍的一首《蓝莲花》,更是曾经长久引起过很多人的共鸣:“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盛开着永不凋零/蓝莲花”,表达了对清澈高远的自由世界的向往。

关于莲荷的成语比比皆是:藕断丝连,步步生莲,舌灿莲花,亭亭玉立,不蔓不枝,出水芙蓉……我们形容粉嘟嘟可爱的婴儿,说他们的手像“藕臂”、“藕节疤”;在民间的节庆习俗中,许多地方还保留着“采莲船”的节目——陆上行舟模拟水中采莲的动作,仍然颇受人民大众欢迎。

莲文化可谓深入人心。

一株莲荷,从莲藕到莲花,每个部位除了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还具备丰富的审美价值。

这对于我们立身为人也具有启发:生而为人,当始终保持几分家国情怀,致力于修身、养德、增智、长才,有机会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竭诚奉献才智和力量。

同时努力做一个有趣有味的人,保持对宇宙、天地和自然的好奇心、求知欲,善于发现总结推行文化中、生活中的各种美好趣味,成长为一个丰沛的高尚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