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开题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提升学生读写能力的研究
开题报告
岭南学校贺国新
一、本课题核心概念说明。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
经典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大脑发育最迅速的年龄阶段,通过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开发其高度智力、培养其健全人格,为孩子的成人、成才奠定坚实基础的一种教育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经典及经典教育是指语言文学领域的经典作品(特指国学经典)及利用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的心智、人格、语言、思维等方面的教育,着重于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经典诵读”又叫“经典素读”。
台湾学者王财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推广“经典诵读”活动,现已深入海内外华人世界。
上海复旦大学教授张汝伦撰文《今天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就经典阅读的作用、经典与传承文明、经典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论述(《文汇报》,2002年7月1日)。
日本人把我们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
日本筑波大学的加藤荣一教授在《天才满世界》对素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素读”就是大量的死记硬背,是使脑子变聪明的方法。
他说古代日本人的做法就是“素读”——不求理解含义、只照着字面朗读汉籍(即中国的经史子集)。
国际著名的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在《超右脑照相记忆法》的“第五章——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只是纯粹地读。
明治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
”七田真还说:“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
二、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学生文化生活和读书现状。
文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对古典文化的吸收,继承、吸收传统是我们弘扬民族文化的必由这路。
信息时代、读图时代的到来,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冲击很大。
现代中小学生出现“文化断层”,网络等快餐式文化和外来文化对青少年影响较大,从我校学生有关课外阅读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60%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的读物都以在校内各课程的资料书为主,20%的学生经常阅读文学作品,15%的学生喜欢阅读体育、娱乐方面的读物,仅有5%的学生有广泛阅读各方面课外书籍的习惯,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有80%之多只对社会流行的浅显和通俗读物感兴趣,而对经典名著有所了解的学生不到20%。
经典阅读(诵读)已遭受功利阅读(课程的辅导资料)、流行阅读(网络、时尚、动漫甚至情色、暴力)的“围剿”,为数不少的学生迷醉于低级趣味、感官享受的阅读,远离高意蕴、高品味的经典阅读。
由此引发的是大部分学生语言积累薄弱且品味低下,写作内容空洞、语言贫乏。
学生阅读和积累急需高品味的指引,经典诵读可以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切入口。
2、国内外研究背景。
台湾学者王财贵的对“经典诵读”的推广已具有较完备的理论体系:①理念的普及化,②教学的确实化,③教育的自学化,④理论的学术化,⑤推广的国际化(王财贵《关于2004年读经教育推广的建议案》)。
本世纪初甚至出现了以“经典诵读”和推广经典教育的现代私塾,如上海的孟母堂等。
而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一系列经典解读节目的推出,引爆了社会上新一轮的国学经典热潮,本课题的研究有了一种宏厚的社会背景。
国内外现阶段研究尚未将经典阅读(或诵读)纳入学校课程开发研究范畴,没有在理念方法、效果评价、教材选编、课内外整合、资源开发等操作层面构制研究体系,在经典诵读与读写能力结合方面没有专门的细分的研究。
3、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①心理学意义:发掘青少年直觉记忆优势,为大脑心理学研究、直觉感受研究提供依据。
②文化学意义:为有效的文化传承方式研究提供参考经验。
③语文教学及语言学意义: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学生语言积累的形成、读写能力的提升提供方法借鉴。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目标。
诵读国学经典,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弥补现代中小学生的“文化断层”,抵制“快餐”文化对中小学生的不良影响,消弭学生在当前“快餐”式消费文化氛围下心中的浮躁之气;挖掘经典作品中的德育资源,从人性根源、教化核心方面扭转中小学生道德日趋失根的局面,充分发扬古典诗文“文以载道”的精神,把国学经典诵读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融合在一起;尝试古诗文教学的另一切入点:从音律、韵味入手,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熏陶教育和人格教育;强化积累与能力养成,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2、设置校本课程。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分为三类:
讲座类课程,每学期每个年级开设一堂国学经典作品和“读经”方法的讲座辅导课。
学科类课程,“诵经”课程纳入日常课表,一周1个课时,由实验教师(语文教师)给学生解读经典作品。
活动类课程,每周集中安排二次,每次时间为20分钟,由实验教师(班主任)组织学生诵读。
3、国学经典教材选用和编写。
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根据学生心智特点和经典思想艺术的深度这两个因素,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文化背景及行为习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而进行。
大致选编教材为:一年级《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二年级《笠翁对韵》,三年级《诗经》,四年级《老子》(选本),五年级《大学》、《中庸》(选本),六年级经典古诗词,七年级《论语》(选本),八年级《孟子》(选本),九年级经典古诗词。
4、诵读方法、积累方法和语言运用的探讨。
如低年级为“情景诵读法”、中年级为“力行诵读法”、高年级和初中生为“拓展诵读法”的研究与探讨。
5、学生读写能力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
构建一套学生运用经典语言的读写能力效果评价体系。
四、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教材编写与解读。
经典作品本身的深奥,社会价值的不同认可,经典智慧对受教育者的非显性影响,使经典的推广具有了曲高和寡的风险。
如何避免这种风险?让经典走近学生的唯一做法便是解读,让经典朴素得人人能懂。
于丹告诉我们,她在百家讲坛的成功就是“用白话阐释经典,用经典阐释智慧,用智慧阐释人生,用人生阐释人性,用人性安顿人心,”。
从这一思维链条可以看出解读经典在经典教育最终达到启迪心智(于丹说的“安顿人心”)的目的的过程中,是出发点,是关键之处。
2、诵读方法指导。
经典诵读现在流行的方法是王财贵的“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
真是简明到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为什么说“小朋友”这三个字呢?一方面,父母或教师说“小朋友”的时候,孩子感到十分亲切,心理便会产生愉悦感,有了这种感受,学起来才能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一叫“小朋友”,可以引起小孩子的注意,引起注意才能相对集中精力学习,愈是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学的效果就愈好。
小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能持久,这就需要父母或教师经常性地叫“小朋友”。
这叫“耳提面命”,这种提醒让孩子拉长注意力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简约而又有效的方法。
“跟我念”是小孩子跟着父母或教师学习的开始,而且是怀着好奇心与求知欲学习的。
儿童的天性很像猴子,好奇、模仿、学习几乎是不教而会的。
任何动物出生之后,都是跟着父母、长辈学习与成长的。
越是低等的动物,幼儿期就越短,跟着学习的时间也就越短;越是高等的动物,幼儿期就越长,跟着学习的时间也就越长。
人系数万物之灵长,自然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
让小朋友学习,正是天理使然。
错失良机,有违天理,更丧失了孩子发展的潜能。
因为这种反复“念”的结果,就会将书中的智慧慢慢地浸润到孩子的心灵里,融化在他们的血液里。
但我们要认识到王财贵经典教育的起点跟我们不一样。
王财贵提倡读经自幼儿始,是一种启蒙教育,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幼儿心理如同一张白纸,你可以任意涂抹,你涂抹下高雅的文化,他得到的便是高雅的文化。
而我们现在所面对的中小学生已经错过了经典启蒙教育的时机,学生的心灵不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有了些印迹的纸,有了这些印迹他就会根据经验对外界事物有所接纳和排斥。
我们对学生实施的经典教育是一种补偿教育,这种教育便同时具备了遭受接
纳和排斥的可能。
我们要避免不加分析便生搬硬套王氏理论。
更不能简单地运用王财贵的“六字箴言”。
针对我校的现状,经典诵读还是是离不开教师规范、细致的指导。
我们以“六字箴言”为基础,根据各学段不同,有侧重地进行诵读方法的研究,低年级为“情景诵读法”、中年级为“力行诵读法”、高年级和初中生为“拓展诵读法”(后文有详细阐述)。
3、国学经典诵读如何内化为气质修养。
国学经典不但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更重要的是要能践行。
如果单一地纳入考试范围,与评优、升学挂钩,学生未免会死记硬背,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
国学经典应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畴,当务之急是更新现有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多元化评价。
一个学生是否真正浸润领悟了国学经典,最终的效果是可以从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来的。
对一个孩子学习国学经典的评价,不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快,而应该看孩子学习国学后,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在行动中体现了。
将国学经典的内容适当分成各个阶段,用实际情景的模仿来让诵读内容落实到行动,内化为气质,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
五、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
以课程构建为基本思路,以诵读活动为主线,以诵读方法研究为主要内容推进研究。
根据各学段不同,有侧重地进行诵读方法的研究,低年级为“情景诵读法”,如采用喜闻乐见的小品表演、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方式,激发学生读经的兴趣;中年级为“力行诵读法”,学生建立诵读力行表,将诵读内容转化为生活中的言行标准,加强经典诵读的实效性;高年级和初中生为“拓展诵读法”,运用经典语言进行演讲、劝诫、写作、实践等拓展活动,将经典诵读内化为个人气质和能力。
研究基本模式采用“三个阶段、螺旋推进”的方式。
三个阶段为“实验——反思——推广”,实验阶段为课题研究骨干成员提供诵读活动组织、诵读方法指导、经典作品解读的课例,反思阶段为课题组成员就实验课例开展研究和反思,
推广阶段为课题组对集体研究反思的课例模式在学生中进行推广,建立评价机制,收集各项数据进行下一轮研究。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实验教师应大量研究文献,成为某一部经典的专家,挖掘出经典中的学生高效积累的元素。
2)课例研究:通过诵读指导和经典解读讲座的课例,找到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经典诵读、语言积累方法。
3)个案分析:通过学生个案分析,对学生在课题研究中读写水平的发展和心智水平、思想修养的提高作出评定。
六、本课题研究使用的文献材料简介。
1、王财贵著《儿童经典诵读理念》;
《儿童经典诵读理念》解决了一系列经典诵读的理念的操作问题。
1)、王认为经典诵读是有心理学基础的:大脑生理学家们发现,儿童的智力和性格在0-3岁间就完成了60%,这三年是大脑发展的黄金时期,孩子具有天才般的吸收能力。
3-6岁间完成了80%,6-8岁间完成了90%,8岁以后的发展则渐趋缓慢,到13岁左右,大脑发育最关键的敏感期——直觉的能力就消失了。
儿童在大脑发育的初期,理解能力比较弱,而吸收能力却非常强,并且其吸收信息的方式是整体式的吸收,这段时期,孩子会以惊人的速度将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事物,不加选择地全部吸收。
那些内容会深深的刻在深层潜意识里,对他的一生有巨大的影响。
经典诵读正是把握住这个关键,通过经典的语言文字,采用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得到最优质的信息刺激,形成最原始、最深厚的积累。
2)、王提出了“填牛”学习理论:“填牛”理论是针对把读经看作“填鸭”教育的看法而提出来的。
“填牛”理论认为,儿童的大脑大如牛胃,可以吸收耳濡目染的事物,很多在半懂不懂的情形下形成的记忆有一个“反刍”的过程,随着自己心智的成熟、生活阅历的丰富会逐步消化高起点、高品味的东西,最终形成积累、内化成能力。
3)、王提出了“六字箴言”指导理论,前文已作阐述。
2、南怀瑾著《南怀瑾选集》;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
南怀瑾先生熟习经史子
集,贯通东西文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
特别是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峡两岸各层次读者的喜爱。
《南怀瑾选集》可用于课题组参考的卷目有:第一卷《论语别裁》,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第六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第十卷《原本大学微言》。
3、陈琴“素读经典”课例资料。
陈琴,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十余年致力于小学语文“素读”经典的探索。
她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前基本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手写千万言”的目标。
,被评为“2007年推广经典诵读百名优秀教师”,其所开创的经典“素读”课堂目前正被业界许多老师纷纷效仿。
她的“素读经典”课例资料正是从具体课堂指导的角度来整理的,对我们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七、本课程研究人员构成及课题成员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1、研究人员构成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贺国新,我校校长,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系,天津大学在职MBA工商管理硕士生。
从事教育工作20年来,先后担任黄冈市重点中学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校长等职,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丰富。
曾在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数篇,曾参与主持教育部“九五”和“十一五”两项国家级科研课题,分别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和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东莞市立项课题“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已结题)负责人。
2009年获全国“清华伟新”优秀教师特等奖。
课题实施小组组长胡金定,我校常务副校长。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8年,先后在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阳光小学担任年级级长、教研组长等职务。
基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经验丰富,曾多次被评为县市级优秀老师,辅导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演讲等比赛多次获奖。
所撰写多篇论文均被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并获奖。
东莞市立项课题“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已结题)骨干成员。
课题实施小组常务副组长尹甫清,教科室主任,汉语言文学本科,中学一级语文教师,曾在课改实验区——湖南岳阳从事教学教研、学校管理工作多年,曾
为地市级(岳阳市)课题研究负责人,负责编写的校本教材曾获地市级(岳阳市)一等奖。
从事经典诵读研究多年,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和获奖,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课题研究,并能在研究理论、实践经验上给予支持。
东莞市立项课题“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已结题)骨干成员。
课题实施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建文,小学骨干教师,自幼喜好文学,有数篇散文、诗歌发表于省、市级刊物;酷爱书法,在市级比赛中多次获奖,东莞市硬笔书法协会会员。
多次被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青年教学能手。
课题实施小组副组长孙传法,中学教务主任,长期从事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曾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数学竞赛”获优秀辅导奖。
有多篇论文发表。
2008年撰写论文《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荣获《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一等奖。
东莞市立项课题“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已结题)骨干成员。
课题实施小组副组长林鸿,小学教务主任,从事小学语文教学19年,辅导学生参加东莞市、区级比赛8次获奖;论文数篇获奖并在省级教学刊物发表;2003年以来,先后荣获“东莞市东城区先进教师”、“东莞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东莞市立项课题“以课例为载体,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已结题)骨干成员。
其他参与研究者均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岭南学校语文科教学骨干,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贺国新:负责课题研究政策、经费落实。
胡金定:协调涉及课题研究与其它部门的关系。
课题研究全程监控。
尹甫清:课题活动总策划。
课题论文撰写。
课题组成员研究方法指导。
李建文:课题活动策划参谋。
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
各项研究资料、数据收集归档。
课题论文撰写。
孙传法:初中研究小组总负责。
课题论文撰写。
林鸿:小学研究小组总负责。
课题论文撰写。
其他成员:参与各年级研究小组活动。
及时提交研究案例。
指导学生经典诵读。
课题论文撰写。
2、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贺国新、尹甫清撰写的《用经典诵读打造学生素质》发表在《广东基础教育》2006年第一期,尹甫清撰写的案例《用《弟子规》作德育教材的尝试》获东莞市2008年度管理案例中学组二等奖,林鸿撰写的《国学经典,让语文教学更具魅力》2007年获省教育学会一等奖。
“经典诵读”活动已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近二年东莞各大媒体对岭南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做过多次报道。
3、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学校用课题专用经费每学期不少于10万元,能保证培训、学习、设备资料等各项费用。
学校备有课题研究专用大量经典书籍,多媒体视听教材,学生经典作品读本人均一册。
课题研究教师能享用北师大网络教学资源(我校2005年下期与北师大签订合作协议)。
课题研究成员每人配有专用多媒体电脑,能利用多媒体进行资料收集、调查分析、数据统计。
学校自2005年开始实施的“经典诵读”,现以此为突破口,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开展了“经典天天读”、“书法天天练”、“太极天天操”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
学校已形成浓郁国学氛围。
八、本课程研究进程及负责人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