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新课程理念的提出源自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反思和批判,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
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教育现状的反思,更是对未来教育发展的规划和展望。
通过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打破传统的教育框架,新课程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未来人才。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必将引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朝着更加人性化、多元化和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路径和方法,以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1.2 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发展是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的成长发展对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更应关注其心理、情感、社会和人格素养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
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评价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
当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强调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将为教育改革和未来人才的培养带来深远影响。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学生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必须引起教育者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2. 正文2.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改革新课程理念的提出,为教育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旧时代的教育注重的是灌输式的知识传授,师生关系呈现一种单向的权威与被动,学生缺乏主动性与创造性。
以学评教
(一)理论基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为此我们确定了“以学评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1.以学生的发展结果评价教师的教:“以学评教”“以学评教”强调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状态上。
我们将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即学生能否主动学、积极学,是否会学,学得如何,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评价标准。
2.以学生发展的需要定教师如何教:“以学定教”素质教育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越来越尊重和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课堂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以学定教”就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制定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组织多样、有效的学习方式,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二)“三梳双问”教学模式采取的策略为了落实“以学评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我们提出了“六学”教学策略,并将其融入到“三梳双问,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之中。
“六学”即:助学、激学、导学、促学、评学、延学。
教师采取的基本手段是:铺垫、诱趣、顺思、应用、梳理、实践。
“六学”策略力图体现课堂落脚点是学生行为的转变,而“三疏双问”教学模式使师生课堂行为转变更为凸显。
1.课堂时间的分配要求:教师10,学生27,梳理3;以此强化教师三梳意识的形成。
2.对教师要求:课始梳理目标:教师采用“铺垫、诱趣”手段,用迁移或情境引入学习,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目标,了解学生现实的知识基础和知识需求。
课中梳理重点:教师采用“促学、导学”策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暴露思维轨迹,并恰当介入把握好生成,促成生生互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重难点。
课尾梳理收获:教师采用“评学、延学”策略,设计丰富多样的巩固练习,让学生用所学知识独立或合作解决。
课尾三分钟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弄清知识间的联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3.各环节策略要求:课中梳理强调说理策略、带动策略、提问策略。
说理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阐述观点、说明理由的机会,强化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能力。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什么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什么?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到课堂。
如何实施,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教师教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意志的真正的独立的主体,他的发展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他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潜能的存在,教师要全面发展他们,就需要改变旧的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理念。
(1)教者要掌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这些规律和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2)教师要认识学生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进行加以开发,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发展规律。
只有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把握他们的个性特点,才能因材施教。
(3)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正确引导他们对自己、他人、对生活、学习等负责,学会承担责任。
只有对每一个学生充满信心,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都有培养的前途,都可以获得成功。
方能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的精神世界,给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4)教师要做协调者,为学生学习尽可能多提供资源,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做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发展出力。
教师还要做合作者,要积极参与到学生中去,及时引导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解题能力。
教师要做指导者,知道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做学生的鼓舞者、研究者、学习者、要做课程设计和开发的专家、要做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和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等等。
总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核心理念,教师要时刻以它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把自己发展成为适合时代要求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员”。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篇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新时代的教育需求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倡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如何将学生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落实新课程理念,是当前教育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把学生置于教育工作的中心地位。
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的发展需要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展开,推动教育事业深入发展。
二、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标准,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
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比较注重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考试成绩,但这种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存在着局限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实际能力。
我们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不仅要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表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学生以发展为中心,自主学习,提高素质,形成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就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水平。
教育教学改革既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更要关注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只有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推进教育教学工作朝着更高质量、更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五、加强学校管理和组织以学生发展为本,需要加强学校管理和组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
新课程培训交流会发言稿(3篇)
第1篇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课程培训交流会,旨在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参会人员,向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新课程理念的认识新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学方式多样化。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3. 课程资源丰富化。
新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学校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4. 评价方式多元化。
新课程倡导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1. 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把握不够。
对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2. 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对策:丰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3. 课程资源不足,难以满足新课程实施需求。
对策:加强课程资源建设,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
4. 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评价学生。
对策: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家校沟通不畅,难以形成教育合力。
对策:加强家校沟通,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三、新课程培训交流会的意义1. 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
[教育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
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
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
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
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
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新课程下政治教学
浅析新课程下政治教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而在实施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中存在着培训不到位,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教研心动不行动的现状。
本文试对此进行一些反思。
1政治教师整体素质的反思在培训中,往往存在有因家中琐事不去报到的,有因赶车回家而早退的,更有中午同学小聚饮酒误事的,继续教育反正是开卷考试,考试时抄抄书,看看同时参训的就能合格,应付的心态,不主动。
在培训中,指导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没有联系农村学校“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试卷”的现状。
在学校把政治学科看成是“副科”,把“副科”岗位看做是养老的代名词,看成是安排什么课也教不了的教师的“收容所”。
造成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由于有的校领导不够重视,大教育观不强,没有把这门学科当作一门真正的学科。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广大教师不重视,观念陈旧。
从而对培训也不重视。
要主动培训,引起重视,首先,是要对教育理念的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因此,根据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我们政治教师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应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即“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
我们知道,在学生培养方向方面,新课程把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角度。
特别是“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角度,对于弥补目前政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等倾向有很强的针对性。
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在反思学习中重构自己的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动策略和方式,与此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我探索及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
新课程改革知识点汇总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或者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2、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3、新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4、新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更新观念,转变方式,重建制度。
即更新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重建学校管理与教育评价制度。
5、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
6、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7、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8、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1)是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2)是要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3)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5)是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6)是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7)是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8)是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9)是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9、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答:(1)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的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片中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和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策略探析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深入参与其中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
但是在以往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在教学设计时出现一定的问题。
通过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与创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内容。
将新课程理念作为教学基础,对当前教材内容进行组合,形成“大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能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学科学习能力与艺术素养。
一、将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组合构建(一)结合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整合在小学阶段的美术学科学习中,场景的绘画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小学生往往能够想象出场景的元素组成,但是在实际绘画时却较为困难。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先从局部的场景进行绘画,然后再慢慢拓展到整体的场景。
例如在绘画家庭背景时,就可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对自身生活经验的联想,通过展示家庭元素的场景来引导学生表现房屋建筑的形状,最终从简单的场景绘画拓展到完整的场景描绘,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美术素养[1]。
(二)进一步拓展单元教学内容深化学习例如在小学五年级下册关于“欣赏与评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小学生分别欣赏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从表面上的欣赏到多角度地进行深入分析、深度拓展,进一步提升自身收获。
通过这种方式来将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大单元”教学整体,让小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对名家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入学习,实现对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深入探索,让学生真正地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深入单元教学内容进行学习。
二、整合教学主题开展“大单元”教学(一)根据主题编排教材解决教学问题“大单元”教学的开展首先需要明确一个学习目标,通过将教材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单元整体进行开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方式,深入教学主题进行研究。
同时,还要根据教学主题来编排教学课程。
单一的课程是较为独立的,但同时又和其他课程有一定的关联性,共同形成“大单元”教学目标。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出发点包括了“以人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而民主化则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新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树立终身研究观,终身研究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一、尊重学生,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并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研究的关键。
兴趣是学生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教育家们都很重视对学生研究兴趣的培养,将兴趣作为学生研究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可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研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
要留给学生研究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巧妙地创造激趣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情感培养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和研究积极性。
为此,我们应该注重探究式教学,让学生成为探究的主体,通过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同时,我们还应该运用变式教学,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中探究物理定理和命题,唤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他们对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该注重交流和合作,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形式,采用小组交流与合作研究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和合作XXX发展。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改革课堂教学的空间形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布置小组研究任务,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让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互相启发和研究。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学生发展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新课程理念意味着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通常在课堂上担任主导角色,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能够自主、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的机会。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俱乐部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特长的平台,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和潜能。
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要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参观实习、实地调研等方式亲身体验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理念鼓励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开设创新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实践。
教师和学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和做法,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要建立良好的学生服务体系。
学校应该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关注并解决学生的需求和问题。
建设良好的学生服务体系包括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充足的学习资源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教师和学校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学生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
以学生发展为本 落实新课程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新课程理念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教育改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而在教育领域中,新课程最为瞩目,新课程理念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育思想,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学生发展角度探讨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
首先,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放在教学的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和指导者。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掌握一些技能和方法,如: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等等。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参与和掌控,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发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其次,落实新课程理念要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优势,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和动手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并加强跨学科的教学。
再次,实践新课程理念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学生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班级里,其能力、个性和兴趣都不尽相同。
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变化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探索出适合个别人群的教学方式,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最后,落实新课程理念需要与家长和社会紧密联系。
学生的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还和家庭、社会的环境、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关。
因此,学校应该与家长和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加强信息交流,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落实新课程理念,应该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不断探索,与家长和社会紧密联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应具备的主要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应具备的主要素养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发展成才。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养:一、不间断地刻苦学习,紧跟教育教学新思潮新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
二、教师要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学科水平。
教师除了具备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还要广泛了解历史、哲学、地理、音乐、美学、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既要做化学学科的专家,也要做融会贯通的杂家。
三、教师还应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
要改变过去只埋头教书,不注重科研的弊病,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更注重探索教学教法的革新,认真进行教学反思,把教学的经验和教训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过来不断促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要能够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如校本课程,校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开发潜能,提高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五、教师还应具备高尚人格、健康心理。
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比拟的作用和影响。
因为青少年学生是处于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可塑性很强,他们通过对老师的模仿、借鉴、学习,不断自我发展,老师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在知识上对青少年都具有启蒙作用。
所以,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起着教育作用,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人格魅力、处世之道、价值观念等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
教师在课堂以外的道德表现在任何时候都和在课堂上一样对学生有教育作用,对社会风气有影响。
教师要时刻用职业道德标准约束自己,要“以身立教”,在各方面起表率作用。
总之,现代的教育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具专业性的要求。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模范的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标准,热爱学生,为人师表,才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学生,才能使学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才。
课程理念——精选推荐
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为了每⼀位学⽣的发展:⼀、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
1、所谓理念是⼀个⼈所具有的准备付诸⾏动的信念,它既是⼀种观念,也是⼀种⾏动。
理念是⼈们在对某⼀事物现实的深刻分析和未来的展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是课程的灵魂和⽀点。
2、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活动;不仅是⽂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
学⽣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我建构的过程。
3、新课程观认为课程是教师、教材、学⽣、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与教学是整合的。
课程是由教材、教师与学⽣、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种⽣态系统。
(⼆)、教师⾛进新课程最重要的是树⽴新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发展的核⼼理念:为了每⼀位学⽣的发展。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的发展。
价值取向有三种:A、以经济发展为本B、以社会发展为本C、以⼈的发展为本。
新课程价值在于通过促进⼈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浓缩为⼀句话就是:为了每⼀位学⽣的发展。
(⼆)“为了每⼀位学⽣的发展”的内涵:1、课程要着眼于学⽣的发展;2、⾯向每⼀位学⽣;3、关注学⽣全⾯、和谐的发展。
三、发展的终极追求:⾛向全⼈教育。
(⼀)全⼈教育是新课程改⾰的基本价值取向。
1、这种着眼于全⼈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使学校的课程⽬标表现出新的特点:A注重课程⽬标的完整性,强调学⽣全⾯发展;B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学⽣的基本素质;C注重发展学⽣的个性D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培养;D强调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E强调国际意识的培训。
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的总⽬标是:以邓⼩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向现代化,⾯向世界,⾯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贯彻党的教育⽅针,全⾯推进素质教育。
3、新课程培养⽬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功德;逐步形成正确地世界观、⼈⽣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科学和⼈⽂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活⽅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代新⼈。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
教育基础知识试题1、新课程1、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课程突出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1、新课程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1、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改变过去的那种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1、新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求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核心,发挥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反馈、激励等功能;要求评价内容标准要体现多样化、多维化;1、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1、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1、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1.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A.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B.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C.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1.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A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构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1.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是B的过程;A、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B、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C、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为学服务D、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1.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AA.以综合课程为主B.以分科课程为主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1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建国以来的第8次课程改革;其改革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1999年——2001年6月,制订了18个学科的课程标准,20个学科计49种教科书;2试点实验阶段2001年9月,38个实验区,高中2003年秋进入;3全面推广阶段1.在本次课程改革中,考试改革体现着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和工作思路,它具体表现在ACD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C.中心品质D.刻板印象1、下列课程资源中最重要的是CA、教材B教室C、教师D、计算机网络1.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确立ABC A.有助于教材的多样化B.有利于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C.有利于学生的发展D.有利于扩大国家课程在整个课程计划中的比重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A.充分地传授知识B.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1.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其中,利用网络资源ABCDA.有利于开阔学习思路,拓宽知识面B.促使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及时、更开放C.能够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和时空的局限性D有利于构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1.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价值观是指BA.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有机地结合C.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1.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课程的建设、实施与发展将成为学校评价中的重要内容;√1.在新课程背景下,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展的总和;A.对B.错答案:B 1.在新课程中,教材提供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线索,而不是唯一的论断;A.对B.错答案:A1.在新课程中,课程评价主要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从而促进儿童的发展;A对B.错答案:B1.新课程提倡的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就是要求老师讲课时多提问,学生积极地举手回答;A.对B.错答案:B1.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A.对B.错答案:A1一般来说课程的具体结构是指CA.教学计划和教科书B.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C.教学大纲和教科书D.教科书和教案1对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理论的是CA.心理学B.伦理学C.哲学D.教学论2、教学2、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2.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AA.备课B.上课C.作业的布置D.课外辅导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2、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C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C启发性原则2.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2.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CA.个别教学B.课外教学C.课堂教学2、“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D提出来的;A、赫尔巴特B、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2.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提出五条新的教学原则,不在此列的一条是CA.高难度原则B.高速度原则C.循序渐进原则2.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思想是提出来的;C2、按教学的任务分,课的类型有CDA谈话法B复习课C单一课D综合课2.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A.上课B.备课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2.教学的中心任务是BA.发展学生的智力B.使学生掌握文化基础知识,构成基本技能、技巧C.培养学生的个性心理2教学的组织形式是ABC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C分组教学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A.对B.错答案:A2.教学反思是促进教师更加主动地参与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A.对B.错答案:A2.教学设计中、教师了解不同的学生特定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质量;A.对B.错答案:A2.在教学中,我们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A.对B.错答案:B3教师3、我国的专职教师大约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聘任教师的形式有ABCEA招聘B续聘C解聘D不聘E辞聘3.教师的根本任务是CA.教书B.育人C.教书育人3、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3.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称为CA.讲读法B.讲解法C.讲述法D讲演法3、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的核心是C;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C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C.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综合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3.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不包括DA.文化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B.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C.职业道德素养D.多年教学经验3.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对学生的印象和看法属于CA.绝对评价B.绝对性评价C.非正式评价D.正式评价3.“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体现了教师工作的BA.复杂性、创造性B.主体性、示范性C.长期性、间接性3.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实验新课程的过程作为自己专业成长的过程;A.对B.错答案:A3.教师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A.对B.错答案:B3.强调教师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表明传授知识已经不再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了;A.对B.错答案:B4、教学过程4、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为_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4、教学过程一般分为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四个发展阶段;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构成表象;3理解教材,构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构成技能技巧;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A.感知教材、构成表象B.理解教材、构成概念C.运用知识,构成技能技巧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C是现实的过程;A.心理过程B.信息过程C.认识过程4、教育活动的本质是A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4、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C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4、从以下几种活动中,挑选出教学过程的活动A;A备课B排课表C批改作业D教研活动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作出的评价报告属于DA.绝对性评价B.绝对评价C.非正式评价D.正式评级啊5、综合实践活动5.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___课程,自小学__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___课时;AA.必修33B.必修11 C.选修33D.选修345.不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是:A.整体性B.实践性C.预定性D.开放性5.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ACDA.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B.课外兴趣小组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D.劳动与技术教育5.下列课程中,属于综合课程的有:A科学B体育与健康C.历史与社会D综合实践活动6、智力6.智力年龄的概念是比纳提出的;答案AA.对B.错6.在全人类中智力是常态状态分布;6.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教育手段加以培养;A.对B.错答案:A6.智力测验中解释测验结果的依据是DA.信度B.效度C.智商D.常模26.智力的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6.智力是一般智力的综合;技能是一种熟练;6.智力可以分解为多种因素,下列哪种因素是智力的核心CA.观察力B.想象力C.思维力6.智力的高级表现是AA.创造能力B.抽象概括能力C.观察力7、注意7.注意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A.对B.错答案:B7、注意的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心理活动的组织特性;7、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8、学生8生发展是掂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8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高表现形式为CA.自觉性B.独立性C.创造性8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B;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8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8下列属于体罚学生的情形是BCA让12级小学生一个生字抄写10遍B王某上课讲话,老师令其抄课文5遍;C李某等八人上自习课讲话,老师令李某等八人到学校运动场跑10圈;8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8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制定目的是A为积极预防在校学生伤害事故B为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C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D为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ABCD6学生应当不断提高自护意识和自护能力,为此,A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B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年龄,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C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自身的认知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D 学生在不同的受教育阶段,应当根据法律行为能力,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ABCD 8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要求“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的苏联教育家是:巴班斯基赞可夫加里宁凯洛夫8构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是BA.布鲁纳B.罗杰斯C.沙塔诺夫D.瓦根舍因8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的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他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的教育应该培养C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8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8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8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BA.主导地位B.主体地位C.被动地位8育学生必须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这要求教师的知识结构应有AA.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B.精深的专业知识C.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8闭卷考试时,学生主要的记忆活动是DA识记B.保持C.再认D.回忆8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具有AA.示范性B.复杂性C.主体性9、教师9澳大利亚的教师在向学生讲“雪花”这一事物时,采用观看录像带并向空中抛洒大量碎纸片以引导学生体会下雪场景的方式,这种直观的手段是B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虚拟直观9教师要成为课程的执行者、设计者、创造者;9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的行政救济途径主要有ADA行政复议B民事诉讼C仲裁D老师申诉9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劳动的CA.连续性B.创造性C.长期性9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CA.主体性B.创造性C.示范法9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突发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CA复杂性B师范性C创造性;9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9国家规定要获得教师资格证必要功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符合一定的专业要求这样的要求一种AA.绝对评价B.绝对评价C.正式评价D.非正式评价9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B;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9中小学教师的素质要求可以概括为: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职业道德素养;9人们常说“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这反映教师劳动具有BA.连续性特点B.创造性特点C.长期性特点D.示范性特点9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9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10、班主任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家访;家长会;书面联系10.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10.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________;领导者和________10、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10.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是DA.搞好教学工作B.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C.做好教学工作D.组织建设成员的全面发展10、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的核心_,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社会的_纽带,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10、班主任要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即要发挥优秀生的骨干作用和抓好差生的转化工作;10、班主任的工作是从C开始的;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DA.做好后进生的工作B.组织建设良好的班集体C.搞好教学工作D.促进班级成员的全面发展1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10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10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掂量班集体是否构成的重要标志之一;11、中华人民共和国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由什么图案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两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1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教师有哪些情形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处理1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2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3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11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的基本原则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1颁布于A年年年年11颁布于B年年年年11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1986年7月1日;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1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制定的根据是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确定的;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九年制义务教育;11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A未满18周岁的公民B已满18周岁的公民C未满16周岁的公民D已满16周岁的公民容A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倡的“五爱”是指①爱祖国②爱人民③爱家乡④爱劳动⑤爱科学⑥爱社会主义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⑥D11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依法履行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A刑罚处罚B行政处分C党内纪律处分D罚款处理B年5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规定的交通信号包括哪几种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年满多少岁可以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8周岁;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的"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多少周岁的公民未满18周岁的公民;11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已规定行政处罚的,不能从其规定,只能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进行处罚;是否B12、教育学12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构成于:12.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BA.狄尔泰B.杜威C.鲍尔斯D.阿普尔1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BA.教育规律B.教育问题C.教育现象D.教育事实12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萌芽_阶段、创立阶段和发展阶段;12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B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12的作者是A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洛克D.康德5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在教育学之父”的学者是:CA康德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林克12育学研究的对象是AA.教育现象B.教育方针C.教育政策12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2育学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其发展而发展的;错12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D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13、教育1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BA培根B夸美纽斯C赞可夫1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13.主体教育在教学领域里的实践,最相关的一项是AA.主体性教学B.尝试教学C.反思教学13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对13.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B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学相长D.防微杜渐13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13"教育即生长"提出者是AA.杜威B.洛克C.华生D.皮亚杰13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AA.教育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原则D.课程设置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复习题一教育学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比西方最早的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而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禁于未发;2.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着——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3.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4.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是前苏联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5.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认为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它包括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差生”发展;6.苏霍姆林斯基的论着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7.美国教育布鲁纳教育过程倡导“结构主义”“发现法”;8.“六学二馆”中“二馆”指崇文馆和弘文馆;9.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1.“狼孩”说明遗体本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12.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13.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14.美育首次正式列入我过教育组成部分是在1912年;15.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壬演学制;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葵卯学制;16.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17.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于1985年;18.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19.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20.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21.课的类型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22.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23.教育过程以认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2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理解教材、形成概念;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实质教育论知识为主.26.学记中:“学而等”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学记中:“不陵节而施”体现循序渐进原则;27.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28.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在清朝末年;29.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30.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31.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32.德国赫尔巴特的德育原则:教学的教育性原则;33.马卡连柯提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德育原则;34.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顺序,就具体情况,有多种开端;35.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动手、检查,特点是实践性;36.课外校外教育特点是自愿、灵活、实践;37.班主任是负责一个班学生工作的教师;38.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组织培养班级体;39.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形成正确的舆论;40.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观察法;二心理学1.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4.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谈梅生津;5.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
关于落实新课程精神的几点认识
但改革教学评估体系 , 建立知 、 意协调发展的评价观 , 情、 将 情 意变化 、 创造性 品质 、 实践能力 、 交往能力等纳入评价标
立 良好 的人 际关系 。
由此可见 , 班级文化建设指数并不是孤立的 , 它们相互
准, 是促进学生多样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以上四点的综合就构成班级的个性 , 形成班级文化建设
当前, 在许 多地区和 学校 , 中教学普遍存在抢 时间、 高 赶
进度、加课时的情况 。高中教材 的教学内容提前至 高二就全 ‘ 0
部结束, 整个高三的时间全部用来复习。面对这几年高考化
学题型、 题量的稳定, 内容的缩减 , 难度的降低 , 高三还要搞一
色地完成任 务提供可 能。 其实也不仅仅是针对化学这 门学科 ,
关于落实新课程精神的几点认识
岳亲姣
:l _ ‘
石狮市石光华侨联合 中学,福建 石狮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即让学生全面 发展、 全体发展、 主动发展、 个性发展、 终身发展 。不难看 出, 新课程设置的美好蓝图是要彻底清除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 。
32 0 6 70
育规律, 违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而 实施 的教育活动都是徒劳 甚至是有害的 !不要拼命地追赶所谓 的进度而让学生患 了消 化不 良症 , 不要拼命地追求分数而让学生变成 了只会做题的 机器 。因此教师不仅要准确地把握 内容的深广度 , 避免随意 扩展或深化内容 , 更要学会大胆而坚决地剔除大量的偏题 、 怪 题、 繁琐题 , 只有教师 自己“ 走进题海” 才能帮助学生“ 脱离题 海” 作业的安排不应该仅仅强调书面的习题演练, 。 以避免过
学生都获得不同程度 的提高和 发展 。 与此同时教师更应该告 诫 自己的是向 4 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效率 , 要成果 !因为教师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之袁州冬雪创作答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21世纪的教导应当着眼于使人“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和谐发展的公平易近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发特点.教导工作者必须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安稳确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信念,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思想贯穿于教导改革的始终.建议一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律,积极主动,悲观向上,具有团结、合作、协调的精力,能与他人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所需要的读、写、算等基本技能和基础的文化、迷信知识,可以杰出地表达和交流;掌握基本的休息技术,具有动手操纵才能、社会实践才能;具有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才能,发现、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才能.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定选择课程观决议课程体系.过去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基本上是直接从知识体系推演而来的学科体系,课程方针多指向单一的认知范畴.这种课程体系的优点是学科系统性很强,缺点是偏重智育学科的训练,知识点支离破碎,各学科之间缺乏应有的横向接洽,讲堂里主动灌输知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布局停止了重建,强调了综合性、加强了选择性并确保平衡性,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别的选择性,包管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平衡、和谐地发展.新课程力求降服学科科目树立、学科知识的倾向,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个性差别.树立开放的新课程观,建构符合素质教导要求的新型课程体系.这种课程综合的功能有利于进一步加深相关学科的接洽,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负担.三、平易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安稳基石建构一种平等、懂得、双向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可以说,改变“教员中心观”、“学生中心观”,建构平易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本次基础教导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员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的“象牙塔”中走出,既帮忙学生获取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才能,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员应把学生看做自主学习的学习者.学生不该该主动的承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地建构知识,在履历建构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课程管理的平易近主化,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鲜明特征.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有效的适应了学校和学生的个别差别性,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课程观念,体现了课程发展的新趋势.四、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方针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课程方针的共同框架.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把它们当作课程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地贯穿于讲授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讲授的魂灵.在这种课程理念之下,讲堂讲授必须要从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讲授方针要真正体现知识、才能、态度三个发面的有机整合.在讲授中,重过程、轻实际,强调学生探索新的履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五、树立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终身教导的观念是人们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教导不再是一劳永逸的事,必须活到老,学到老,才干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习方式和讲授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承受式的学习方式,探索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讲授改革的核心任务.转变学习方式,就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更过的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过程.还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才能、实践才能.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本次讲授改革的亮点.新课程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才能、协作交流意识、知识探究习惯,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从主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六、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的运动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新一轮基础教导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懂得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忙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导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评价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发展.所以评价内容要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评价尺度分层化,关注被评价者之间的差别性和发展的分歧需求,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的独特性;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法相连系,丰富评价与测验的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地连系起来,使学生,教员、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过程成为评价的组合部分.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的教导课程改革的魂灵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班的主要动力,通过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习惯,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才能是未来发展的需要.创新教导是走向教导创新的殊途同归,是深化教导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导的详细措施.作为一种教导理念,创新意味着创新型学校环境中,由创新型教导通过创新型教导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学生的过程.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导发展的需要,确立“创新教导”的全新学生观,找准教导与创新的连系点,全面实施素质教导,最大限度地开辟学生的创造潜能,把学生培养成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眼前亟待处理的重要课题.首先,教员不克不及知足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学会创新,即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具有批判精力和反思才能.新的教员观念要以培养创新精力和实践才能为主要目标.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定归属回归生活意味着要培养在生活世界中会生存的人.我们的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讲授内容上要尽力贴近社会生活,尽量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此后的发展出发,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追求生活意义中的课程.课程要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生活经历,要成为学生生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展学生的知识接触面,让学生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获得完善的发展.强调使新课程更人性化,改革把学生作为“容器”停止“填鸭式”讲授的做法,使学生有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停止自主学习,为学生关注自身、回归日常生活提供了空间与可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
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适当进行数学开放题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教材的使用,让我们感受到数学教学改革正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进着。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新教材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然而,我们作为教师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好教材,改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课堂以教师为主,对学生要求太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接受,在学习上依赖性强,厌学情绪明显,学习效率低下等等。
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几点做法。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
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
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
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
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
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
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比如,《打折销售》这一节,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
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
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
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
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
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比如线段的比较,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也许就会提出:用得着这么麻烦吗?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甚至就可以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时学生一定会提出很多不同于教材而又很实用的方法,学生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情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
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
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
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
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
成。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
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
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