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
文献的校勘2010
(二)有助文献整理与研究。 校勘应是古籍整理诸方法中的先导,如果不先做 好校勘工作而以误本做文献整理工作,则这些工 作会相应地出现问题。 《魏书·卢玄传》“卿等欲言,便无相疑难。” (中华书局1974年点校本) 检《北史·卢玄传》,作“卿等欲言便言,无相 疑难。”《册府元龟》卷156引亦同。 校点者对此未加校勘,以误本为底本,也造成了 标点错误。
(二)本校法。 《校法四例》云:“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 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至于字句之 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叶,远而数卷,属 词比事,抵牾自见,不必尽据异本也。 本校法是在对全书内容、体例包括作者情况深入 了解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本书前后互证进行校 勘,以发现矛盾之处。
阮元《礼记注疏校勘记·序》说 : 此《礼记》七十卷本,出于吴中吴泰来家。乾 隆间,惠栋用以校汲古阁本,识之云:讹字四千七 百有四,脱字一千一百四十有五,缺文二千二百一 十有七,文字异者二千六百二十有五。羡文九百七 十有一。 上述《礼记》七十卷本是宋刻本,汲古阁本是清初 刻本,两个本子相去四百多年,而汲古阁本的错误 竟有如此之多,其他不属于官家经典的书,错误更 甚,可想而知。 《抱朴子·遐览》“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序》:“欲读书必先精校书, 校之未精而速读,恐读亦多误矣。”
日本大阪杏雨书屋藏南宋绍兴十年邵武朱中奉宅刻 《史记》( 集解 ),脱去“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共十九字(日本水泽利 忠《史记会注考证校补》)。而南宋庆元建安黄善夫 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脱去“伯、仲雍之 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共十八字。 从版本鉴赏来看,二本为南宋建本之精者,“铁画银 钩”,“棱角峭厉”,文字校勘则未足为善本。
历史文献校勘学
历史文献校勘学解题《说文》:“校,木囚也。
”《玉篇》:“勘,覆定也。
”通过比较复核以确定文献原貌。
功用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原稿的错误最少的书面材料必要性不为父母昆弟所容。
《后汉书·郑玄传》【衍】孔安国献《尚书》《汉书·艺文志》【脱】则定正宗《苏魏公文集》【讹】七十四十【倒】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大說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學者多似此類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责攸之、祎、允等咎,以章其慢。
子夏之晉過衞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辭多類非而是多類是而非是非之經不可不分此聖人之所慎也神農氏沒,黄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冝之。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
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方法[对校]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本校]本校法者,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此法于未得祖本或别本以前,最宜用之。
[他校]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理校]段玉裁曰:“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定其是非之难。
”所谓理校法也。
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原则1、选取善本为底本。
2、底本不误,他本误者,不出校记。
(个别不辩不明者例外)3、底本与他本不同,而不知孰正孰误时,当详列异文。
4、凡校改之处,务必说明校改的理由,绝不主观臆断而妄改。
5.文献学之五第四章校勘注译
倒——王弼本《老子》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天门开阖,能无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为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清俞樾《古书疑义举 例》:上句当作无为, 下句当作无知,并校以 唐景龙二年刻石本,即 如此。
他校法
即以他书校本书。凡本书内容有被他书引用, 可用他书所引用的资料校对本书资料。 此法用力较劳,范围较广,非有较深阅历者, 难以运用。 在他校中尤需注意,古人引书不严谨,常有删 节和改动,又类书、古书皆经过转手,摘引亦 多不严谨。除非大误或有版本根据,一般不宜 以他书校改本错,可以备列异同写入校勘记以 供参考。
第四章
校勘與注譯
第七章 校勘
第一节 什么是校勘
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 所谓校勘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
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
面目。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
校勘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第三节
校勘的程序
广搜异本,对其异同优劣作出判断。
确定底本、主要校本,参考校本。
校勘。分析异文,解决疑误,审定正误。
成果处理:定本附校勘记、底本附校勘记、 单行的校勘记或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
1.广搜异本
利用目录书查找异本的分布情况。
如邵懿辰编《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利用索引书查找他书的引文和相关资料。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新)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衍文也有衍出一句以至数句的,如《史记·司马相如列 传》:“杨雄以为靡丽之赋,劝百风一,犹驰骋郑卫之 声,曲终而奏雅,不已亏乎?”宋·王应麟《困学纪 闻·考史》指出其为后人取《汉书·司马相如传》赞语, 正是。
-- 精品--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4、“倒”及倒文的类型。 倒指原稿文字并无讹误、衍、脱等,只是在流传过程中
-- 精品--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汉成帝时,刘向父子支持完成的对宫廷藏书的整理中, 搜集众本,比较异同,整理错简,判断正误,这些校勘 所必须的程序和内容,都已经具备并确定下来,具有开 创校勘规程的意义。
两汉古文经学家多精通语言文字,不见长于著述,在校 勘方面也有所作为。如郑玄等经学大师。
-- 精品--
书面材料文字异同。《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 颂十二篇,以《那》为首。” 徐铉《说文》新附:“勘,校也。”勘亦作刊。《广雅》刊 训定。《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
-- 精品--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校勘”一词大约产生于六朝时期,从早期使用情况看, 虽大体限于文字记载,但最初并不专指比较、审定书籍 的异文,而往往指审核记载、评定其是否与事实或制度 相符。
-- 精品--
第二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1、“讹”及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 讹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吕氏春
秋·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 亥涉河”也。
-- 精品--
-- 精品--
第一节 校勘与校勘学
二、校勘学的发展历史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对典籍文献的校勘,《国语·鲁语
文献学第四章校勘
造成讹文有以下几种原因: 字形致误 由于汉字形体几经演变,篆、隶、章草、 行、楷以及印刷字体,又由于便于抄写而产生 大量俗字、简字以及重文省略、缺字空围等符 号,造成各种字形致误的类型。
江南本《汉书· 田延年传》:“今县官出三 千万自之,何哉?” 王念孙认为‚自‛当为‚匃 (gà ‛ 。《广 i) 雅》:‚匃,与也。‛《汉纪》‚出三千万钱与 之‛,可为旁证。因隶书‚匃‛作‚匄‛,字形 与‚自‛相似,因此讹为‚自‛ 。
理校要留意语言 • 《庄子· 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 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 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 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注意体例 • 《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九月,晋惠 公卒,怀公命无从亡人。期期而不至, 无赦。”
注意史实 • 《文心雕龙· 时序》:“及明帝叠耀,崇 爱儒术”
• 古人云:“风虽无正色,然亦有 声。”[8] • [8]转引自《试论古代诗歌中的风意象》. 荣小措撰.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5月
(5)标点错误。 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 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 怎样发现文献的错误:有碍理解时注意 查证、通过不同版本的对照、熟悉古代 文献的一般特征等等。
(二)校勘学的功用
1、校勘为人们读书治学提供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文献。 2、校勘是鉴定现存文献是否符合或接近 原稿的方法。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序曰: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 行诸舞咏 。 • ①“序曰”,《吟窗》、《格致》、《诗 法》、《词府》同,其它诸本均无。 • ②“性情”, 《吟窗》、《格致》、《诗 法》、《词府》诸本作“情性”。〇“舞 咏”,《龙威》本作“歌咏”。案,作“舞 咏”是,“歌咏”或联想而误。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文献学题库知识点(三)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文献学题库知识点(三)1、名词解释校勘记正确答案:记录校勘内容与成果的文字,古人又名“异文”、“考异”或“辨证”、“辨误”。
其撰写目的,一则说明校改的依据和理由,增加校本的可信性;二则备列(江南博哥)异同,供读者分析选择。
撰写校勘记,是校勘工作中的重要一步。
2、名词解释私人藏书目录正确答案:即非官修的,由私人藏书家或学者私人撰修的目录书。
或说起自南朝宋齐时目录学家王俭的《七志》,稍后又有梁阮孝绪的《七录》。
私人藏书而又编制藏书目录,大概开始于南朝宋齐之时。
雕版印刷术发明以后,书籍易行,私人藏书风气日盛,私人藏书目录也愈来愈多。
如唐代有名的三家:吴竞《西斋书目》、蒋或《新集书目》、杜信《东斋集籍》,宋代私家藏书甚富,现存宋代著名私人藏书目录有以下三家: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尤袤《遂初堂书目》。
3、名词解释本校正确答案: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称为本校。
分为据相同词句、相同句式、对文、文义校勘。
4、名词解释目录正确答案: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5、名词解释蝴蝶裝正确答案:由经折装演变而来。
是以版心中线为准,版面向里对折,然后再一叶一叶重叠在一起,在折线处对齐,用浆糊粘再一起,另外三边切齐,再用硬纸连背裹住作封面。
打开书,可以看到一整页,以版心为中轴,两边各半页,颇似展翅蝴蝶,故称蝴蝶装。
6、名词解释八备正确答案:隋沙门彦宗撰《辨证论》曾有译才须具“八备”之说。
他谈的是翻译佛经的人才,但其中“诚心爱法”、“耽于道术”、“不惮久时”、“不过鲁拙”、“不好专执”,以及“要识梵言,乃闲正译”,“粗谙篆隶,不昧此文”,是从敬业精神和业务能力两方面讲述的,以之要求从事古典文献的翻译者,亦为不刊之言。
第4章-古典文献的校勘..知识讲解
二、文献讹误的类型及识别
•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孙的 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为是 在清代。正如梁启超先生说:
• “清儒之有功于史学者,更一端焉,则校勘也。 古书传习愈希者,其传抄踵刻讹谬愈甚,驯致不 可读,而其书以废。清儒则博征善本以校勘之, 校勘遂成一专门。”(《清代学术概论》)
• 2.读书应求善本,善本最基本的条件就是符合或 接近原稿,而校勘不但是使今本符合或接近原稿 的一种特定手段,而且也是鉴定其是否符合或接 近原稿的一种可靠方法。
• 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序》中说:“欲读书必先 精校书,校之未精而遽读,恐读亦多误矣。”
• 3.校勘有益于书籍的整理与出版。
• 陈垣先生《校勘学释例·自序》也说:“以元本及 诸本校沈刻《元典章》,凡得谬误一万二千余 条。”
“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 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水平, 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举各种“误例” 共六十二种。主要从书面材料发生错误类型的角
度来分类总结的,因此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标 志着对校勘条例的概况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 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 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 “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 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 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 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第四章古典文献的校勘海边老狗PPT教学课件
句倒之例,如《老子》第十四章:“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 后。”周祖谟指出:“汉代帛书《老子》乙本作:‘随之而不见 பைடு நூலகம்后,迎之而不见其首。’”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1,“讹”及造成文献讹误的原因。 2,“脱”及脱文的类型。 3,“衍”及衍文的类型。 4,“倒”及倒文的类型。 5,文献多重错误概况。 文献同时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
第四章 古典文献的校勘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原因及错
误类型,掌握校勘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校勘成果的不同处理形 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中国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主要类型。 (2)古典文献校勘的主要方法与处理形式。 2,教学难点: 如何灵活掌握中国古典文献校勘的不同方法。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与练习为辅。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且倒、既脱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 倒等情况。 两重错误者,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开元天宝遗事·斗花》:“长安王士安,春时 斗花,戴插以奇花多者为胜。”“王士安”实为“士女”之误。是为既衍且讹。 三重错误者,如《淮南子·说林》:“屠者羹藿,为车者步行,陶者用缺盆,匠人处狭 庐。”王念孙曰:“‘羹藿’本作‘藿羹’,‘藿羹’与‘步行’相对为文。诸书多 言‘藿羹’,无言‘羹藿’者,此写者误倒也。‘为车者步行’本作‘车者步行’, 古者百工各以其事为名,故《考工记》曰:‘攻木之工,轮舆弓庐匠车梓。’此言车 者,犹《考工记》言车人也。后人误以车为车马之车,故又加‘为’字耳。‘陶者’ 本作‘陶人’,与‘匠人’相对为文,今本‘人’作‘者’,因上二句而误。‘庐’ 与‘卢’同。道藏本、刘本并作卢,庄改‘卢’为‘庐’,未达假借之义。《太平御 览·器物部三》引此正作‘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人用缺盆,匠人处狭庐’。”是为 既讹且衍又倒例。
献校勘_精品文档
勘记;
• 4,笔记载录之校勘记
文献校勘
f
衍 不 其 先 而 之 字 、 一 目 ‘ 书
v h
文
0
若 所 王 衍 书 皆 , 得 ,
, , 隹 闻 以 之 。 也 因 不 , 不
厨 亦 誓 鼻 先 。 下 如 字 若
暫
F
O
衍
其•
者•
书言
王,, ‘•/,
句之
得不
明‘
闻其
矣
其
O
字
耐
誓: 3
、于
臥 , 言 , 书 若 得
$匕
闻匕辱
弗能
文献校勘
•本校举例: -《文心雕龙•诏策》:“符采炳耀。”应作
“符命”。《文心雕龙•原道》、《宗经》、 《诠赋》、《风骨》均有“符命”。 •《离骚》:“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 未
亏。”闻一多:“犹其二字当互乙。” 《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唯昭 质 其犹未亏”;“览余初其犹未悔”等。
文献校勘
•《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王念 孙 云:“良马本作马良,与家富相对为 文。”
文献校勘
-多重错误(混合型错误):文献同时出现 两种或两种以上错误类型即为多重错误。 有既讹且脱、既讹且衍、既讹且倒、既脱 且衍、既脱且倒、既衍且倒。既讹且脱又 衍、既讹且脱又倒、既脱且衍又倒等情况。
文献校勘
•多重错误举例: •《说苑•善说》:“今夕何夕兮,搴中洲 流。” (既讹且倒:搴舟中流。搴舟:荡 舟。) •《史记•越王句践世家》:“吾不贵其用智 之 如目见豪毛而不见其睫也。”(既讹且 脱又衍。王念孙:此文本作“吾患其用智 之如目,见豪毛而不自见其睫也”。)
第五讲+文献的校勘
1.广搜异本
• 利用目录书查找异本的分布情况。
•
如邵懿辰编《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
• 利用索引书查找他书的引文和相关资料。
•
如《文选注引书引得》
• 类书可直接按大类查找。
•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称:校书宜 广储副本
本书的异本:
• 稿本 • 抄本 • 拓本 • 印本 • 注本 • 选本 • 校本
(三)衍文
衍文,又称为"剩文",是指古籍在流 传过程中较原文多出的文字。
1、抄刻致衍
(1)涉上下文而衍 (2)涉注文而衍
(3)因误重致衍
2、妄加致衍 (1)不明训诂妄加 (2)不知通假妄加 (3)不懂语法妄加
3、错简致衍
(四)倒错
倒错,是指古籍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 从倒错的形式看,主要有错简和倒置两种 情况。二者在文字倒错的多少、距离远近 及致误的原因方面均有一定的差别,但都 属于原文位置的颠倒错乱。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 学。
校勘又称校雠,《风俗通义》解 释道:“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 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 怨家相对,故曰雠也。”校雠的原意 就是校勘,但校雠事业并不限于校正 文字,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全面 的治书之学,即校雠学。
因此狭义的校雠指改正书面材料 上的文字错误,广义的校雠兼指研究 书籍的版本、校勘、目录和典藏等方 面的学问。
1、错倒的形式 ⑴ 倒置
①前后字词互倒。 ②句间文字互倒。 ③节间文句互倒。
⑵ 错简
原指秦汉以前简策、帛书次第错乱造成的文 字错误。后世已将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而把古 籍中一切位置错乱而相距较远者,统称为错简。
2、倒错的原因
第四章校勘学课件
❖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 zé ,咬)蛇犬。至八
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 jiāng ,拿、牵)
犬。先将数石米餈(今糍),用蜜麨(来自chǎo ,炒的米粉或面粉)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
囷( qūn ,圆形的谷仓),目如二尺镜,闻餈香
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
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
❖ 参、辰,二星宿名,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参星 酉时(17-19点)出于西方,辰星卯时(7-9点)出 于东方。
❖ 三更: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23-1点) 为三更,丑为四更,寅为五更
❖ 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任二北《敦煌曲 校录》两书都收入,但“日头”二字都作 “月头”。
❖ “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的错误, 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或使他和原本 相差最微。校勘学的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 分,一是发现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 所改不误。”胡适
由于历史上一直有孔子删定六经之说,被 后世学者奉为“校雠鼻祖”。
而真正涉及校勘,并且确实代表先秦时期校 勘情况的是《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
“晋师三豕( shǐ )涉河。”子夏曰:“非
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
‘豕’与‘亥’相似。
“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 作“ ”,“豕”作“ ”,非常近似。
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梅鷟( zhuó) 《尚书考异》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了崭新的 水平,其《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后序》列 举各种“误例”共六十二种。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卷五至卷七,在王念 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二十四种误例。
校勘虽然源远流长,但校勘学的形成一般认 为是在清代。
文献校勘学
校勘不校读
校读是一个与门术语,校指校勘,读指句读,意思不 “点校”接近,还包括弄清思想内容、读通全书,实为 校勘文字不标点断句、疏通文丿结合起来。“校读”涉 及文字讹误癿发现、分析、判断、但整体上强调文丿, 最终目标在二弄懂全书。 “古书乀真有事:一版本乀真,一著作者乀真。略言乀, 前者谓乀校,后者谓乀读”校读古书丌仅包含校勘癿内 容,还应包含名物乀学、章句乀学和训诂乀学。
窜行抄脱
抄窜行。一般发生在两行有相同、相近词癿情况下。通常会在文丿上造 成确实,体现为文丿丌通。 例:《资治通鉴》卷九六《晋纪》十八胡兊家刻本:”石生猛将,关中 精兵,征西乀戓殆丌能胜也。“章钰所校宋十事行本、乙十一行本,下 均有”金墉险固,刘曜十万众丌能拔,征西乀戓殆丌能胜也“21字。
衍
误字通例
字彖致误。戒曰“彖讹”
古文彖似而误。上古文字彖近相混,后人丌识古字而误为后丐癿 彖近字。 例:《文选》宋玉《高唐赋》“王雎鹂黄,正冥楚鸠。秭归思妇, 垂鸡高巢。其鸣喈喈,当年遨游。”王弇乀讣为:“‘年’当为 ‘羊’,草书乀误也,‘当羊’,即‘尚羊’,古字假借耳 。”
语音致误,戒曰“别字”
程甲本半叶十行,每行事十四字,上文次行第十 一、十事字为“迚去”事字,三行第十一、十事 字亦为“迚去”事字,抄彔者粗心,跳过一行, 漏却事十四字,遂使宝玉为打扫乀厮役。(欧阳 健《红楼新辨》 )
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仧癿药。虽然疏散,也丌可太过。旧年 我病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仧癿药。虽疏疏散,也丌可太过。 旧年我病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丌起麻 黄、石膏、枳了,却是伤寒,内里饮食停滞,他瞧了,还说我禁丌 起麻黄、石膏、枳实癿狼虎药。我和佝仧一比,我就如那野坟圈子 里长癿几十年癿一棵老实等狼虎药。我和佝仧,就如秋天芸儿迚我 癿那才开癿白海棠是癿,我杨树,佝仧就如秋天芸儿迚我癿那才开 癿白海棠,违我禁丌起癿药,佝禁丌起癿药,佝仧如何经得起?比 如人癿家坟里癿大杨树,看着枝叶茂仧如何禁得起?”麝月等笑道: “野坟叧有杨树丌成?难道就没有松柏?盛,却是穸心子癿。”麝 月笑道:“野坟叧有杨树,难道就没有松柏丌 最嫌癿是杨树,那举大笨树,叶子叧一点子,没一丝风他也是乱 响,佝成?最认人嫌癿是杨树,那举大树,叧一点子叶子,没一点 风儿他也是偏比他,也太下流了。”(庚辰本第亏十一回影印本第 1200页) 乱响,佝要偏比他,佝也太下流了。”(程甲本影印本第1352页)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开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提醒图书的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构造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局部类法。
起源于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展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向、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场,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第四章校勘学
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
一、讹:字写错。 二、脱:少了字。脱字、句、段、页、篇、卷 三、衍:增加字。衍字、词、句 四、倒:顺序颠倒。字、句、错简、篇章、目录、表 格内容 二重错误: 三重错误 导致错误原因
校勘的资料(上)
一、本书的异本 1.稿本 2.抄本:简本、帛本、纸抄本; 3.拓本 4.印本 5.注本 6.选本 7.校本 二、他书的引文 1.古类书 2.古书注 3.其他古书
校勘与校勘学
“校”,犯人带的木枷--校正书面材料的异同 “勘”,校也。 校勘一词出于南北朝时期 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 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原来的面目。 校勘学,就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科学。
校勘的功用
广义校勘:研究书籍的目录、版本、校勘、典藏等 (校雠) 狭义校勘:改正书面材料上的文字错误。 校勘作用 ①便于通读古书 ②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③有助于文献整理 ④充实书录内容
校勘的资料(下)
三、其他资料 1.甲骨文 2.金文 3.石刻 4.古印、封泥 5.其他书籍中有关资料 6.专家意见
从事校勘所应具Βιβλιοθήκη 的知识一、语言学知识 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 二、校勘学知识 版本、目录 三、相关的专业知识 地理、典章制度、避讳、谥法、历算、名物
校勘的主要方法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校法四例》 一、对校:不同版本进行对比。易发现错误、改正错 误 二、本校:本书前后的异同 三、他校:其他文献引文及相关资料 四、理校:推理的校勘 1.语言 2.体例 3.史实 五、综合考辨 校勘的具体做法
校勘成果的处理
1.定本。易阅读,但未必正确。 2.定本附校勘记。 3.底本附校勘记。存真。 4.单行的校勘记。不便检索原书。 5.与注释混合的校勘记。颇便撰者与读者。 6.载于笔记中的校勘记。形式灵活多样,但散 见,难查找 7.用单篇文章发表的校勘记。
《古典文献学》名词解释
古典文献名词解释复习第二章古典文献的目录1、目录: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P71)2、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和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P76)3、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略)4、叙录: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P80)5、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创始于《七略》。
《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其中辑略是综述学术源流的绪论,因此实际上只有“六略”六类。
六分法反映了当时学术和图书状况的实际。
(P84)6、四分法:指关于典籍文献的四部分类法。
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前代,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
7、官修目录:即所谓“朝廷官簿”,一称官修目录,是封建社会由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目录。
自从西汉末年成、哀之时,刘向、刘歆父子等人编成的《七略》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由政府组织人力编修过这类目录,其中清乾隆时修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突出的代表作。
(P90)8、史志目录:即所谓“史家著录”,是指由史家编入史籍的目录。
它包括历代“正史”中的或有些正史中原来没有而由后人补修的“艺文志”(或称“经籍志”),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某些政书、专史中的目录书等。
(P92—97)9、补史志: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所缺甚多,后来学者尤其是清代学者纷纷补撰与补注,王重民先生在其《普通目录学》中称已“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目录学的流派”。
校勘学
LOGO
校勘的作用
一、校勘是古籍整理的基礎性工作 二、為正確理解古書提供可靠的文本 三、推動相關學科的研究
下編 校勘學
LOGO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而又玄,眾妙之門。
下編 校勘學
LOGO
下編 校勘學
LOGO
誤的原因。其次是無異本互勘,或有別本而無法定其傳授的 次第,不得已而假定一個校者認為最近理的讀法,而標明原 作某,一作某,今定作某是根據何種理由。如此校改,雖不 能必定恢復原文,而保守傳本的真相以待後人的論定,也可 以無大過了。 ——胡適《校勘學釋例·序》
下編 校勘學
LOGO
下編 校勘學
LOGO
杜甫《春日喜雨》詩:“好雨知時節,當春及發生。隨 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及發生,一本作“乃發生”。詩 題“喜雨”,爲“知時節”之雨。“及”,及時,恰趕上, 與“知時節”相呼應。“乃”爲“然後”之意,姍姍來遲, 更談不上“知時節”了。陸遊《春雨》詩:“午夜聽春雨, 發生端及期。”端,的確,實在。及,及時。陸遊此詩顯然 是仿用杜詩之意,可見陸遊所見杜詩作“及”不作“乃”。
嗟乎!學者讀古人書,而不能正其傳寫之誤,又取不誤 之文而妄改之,豈非古書之大不幸乎! ——王念孫 嘗謂好著書不如多讀書,欲讀書必先精校書。校之末精 而遽讀,恐讀亦多誤矣。…… ——王鳴盛 知某書宜讀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 讀書先宜校書。 ——張之洞
下編 校勘學
LOGO
子曰:可言不可行,君子弗言;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 則民言不行,不言。《詩》云:“淑慎爾止,不侃於義。” ——郭店簡《緇衣》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故 大人不倡游言: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 君子弗行也。則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詩》云: “淑慎爾止,不諐于儀。 ——《禮記·緇衣》 子曰:王言如絲,其出如緡;王言如索,其出如䋖。故 大人不流,《詩》云:“誓爾出話,敬爾愄義。” ——郭店簡《緇衣》
6献校勘_精品文档
·4.倒文:
·就是原文词语的顺序被颠倒了。古时 候勾改文字叫作“乙”,所以又把倒 文叫作乙文。
·倒文,大多是无意造成的词语上下两 字颠倒,一般的可以从上下文辨析出 来,复杂的则需要认真研究审核方能 分辨清楚。
·《荀子· 议兵》:“明道而分钧之。” 《史记》、《韩诗外传》俱作“均分” 王念孙认为:“均”与“钧”通,当 依《史记》《外附》乙转。
古籍校勘的必要性
·我国古代的书籍,无论是刻本还是活 字本,文字方面的差错都要比今天的 严肃出版物多得多。至于抄本,抄漏、 抄错的事,更是经常发生。书中有错 误而不知错,牵强附会地去理解,往 往会闹出笑话。有时甚至错一个字, 也会造成很大的混乱。
·如《南史· 孝义上· 江泌传》:“(江 泌)乘车至染乌头,见一老公步行, 下车载之,躬自步去,梁武帝以为南 康王子琳侍读。”
·据《南文· 梁武帝诸子传》,有南康 简王绩,而无子琳其人。《南史· 齐 武帝诸子传》倒有南康王子琳,原来 子琳为齐武帝第十九子。
·齐、梁既是两朝,齐武帝又比梁武帝 早20多年,《江泌传》中为何说梁武帝 要让江泌“为南康王子琳待读”呢?可 见,其中必有错误。
·原来,在元代建康道九路刊本《南史》 中的“染”乃“染乌头”之省,原文 作“躬自步去染,武帝以为南康王子 琳侍读”,此处的“武帝”正指齐武 帝,误读为梁武帝。
·一部书稿,由出版社交给印刷厂,由 排字或照排人员排版,印出校样后也 要和原稿认真对照一下,看有无错误, 这也是校对;校对一次不行,还有二 校、三校。校对是图书、报刊出版工 作中的一个环节,目的是为了保证出 版物的质量。
· 所谓校勘,是指用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及有 关资料加以比较,或用其它的方法,考订 文字的异同,恢复一部古籍的本来面目。 校对和校勘有同有异。相同的地方就是都 是为了消除讹误,保持和恢复原文的本来 面目。不同点表现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凡文字有不同者,可注云:“某,一本作某。”(或 具体写明版本名称) 二、凡脱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字。” 三、凡脱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下有某某几字。” 四、凡文字明知已误者,可注云:“某当作某。” 五、凡文字不能即定其误者,可注云:“某疑当作某。” 六、凡衍一字者,可注云:“某本无某字。” 七、凡衍二字以上者,可注云:“某本某字下无某某几 字。” 八、字倒而可通者,可注云:“某本某某二字互乙。” 九、字倒而不可通者,可注云:“某本作某某。” 十、文句前后倒置者,可注云:“某本某句在某句下。” 上述情况之一,有前后数见者,但于首见时注明“下同” 或“下仿此”等字样。
选择一个作为校勘基础的底本和其他资料互校, 然后连同底本和校勘记一并整理,为发表校勘 成果的主要形式。 其优点在能存真,并无改动正文,没有以意取 舍,而是详尽排列材料,然后加以判断,甚至 不加判断,只给读者鉴别。缺点是往往文字繁 多,对未加判断之文字读者有时莫衷一是。
单行校勘记和与注释混合之校勘记。
《战国策· 赵策》之“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王念孙《读书杂志· 战国策二》云:“此《策》 及《赵世家》皆作‘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 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太后闻触 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 则文意不明。据姚云‘一本无“言”字’,则 姚本有‘言’字明矣。而今刻姚本亦无‘言’ 字,则后人依鲍本改之也。《汉书· 古今人表》 正作‘左师触龙’,
《史记· 孔子世家》: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 太守,蚤卒。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死于公元前104年,而
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孔安国怎么会在
巫蛊之祸时献书呢?由于这段材料的矛盾,使
得历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的真伪产生了怀疑,
直到清代,才有学者依据荀悦《汉纪》发现
原来在《汉书》“孔安国”之下脱漏了一个
又《荀子· 议兵篇》注曰:‘《战国策》:赵 有左师触龙。’《太平御览· 人事部》引此 《策》曰:‘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皆其明 证矣。又《荀子· 臣道篇》曰:‘若曹触龙之 于纣者,可谓国贼矣。’《史记· 高祖功臣侯 者表》有‘临辕夷侯戚触龙’,《惠景间侯者 表》有‘山都敬侯王触龙’,是古人多以‘触 龙’为名,未有名‘触詟’者。”
第四节 校勘的方法
对校法
本校法
他校法
理校法 综合校法
对校法
同书不同版本对读,校勘异文。
优点是还祖本以本来面目,缺点是比较死板, 其主旨是只校异同,不校是非,只要与祖本相 异,即照祖本改正。
本校法
即以本书前后行文互校互证,以决择其异同, 校正讹误。
此法适于孤本自校。但如古籍不出一手或史源 不同,则不能本校。
古籍标点通例
(1)引号(「」『』 、“ ”‘ ’):「」 相当于“ ”,『』相当于‘ ’。
(2)括号(( )、〔 〕、【 】):括号除 标明注释性语言外,也用于校改文字,圆括号 表删除内容,方括号(一般用〔 〕)表改正 或增补内容。现在也有不用括号,直接在正文 中改正或删补,然后将改正之处及依据写入校 勘记。
“校勘学的任务是要改正这些传写
的错误,恢复一个文件的本来面目, 或使他和原本相差最微。校勘学的 工作有三个主要的成分,一是发现 错误,二是改正,三是证明所改不 误。”胡适
校勘举例
《汉书· 艺文志》:古文尚書者,出孔子壁中, 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宫,而得古 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皆古字 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鼔琴瑟鐘磬之音,於是 懼,乃止不壞。孔安國者,孔子後也。悉得其 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之, 遭巫蠱事,未列于學官。
第四章
校勘與注譯
第七章 校勘
第一节 什么是校勘
校:指比校书面材料的文字异同。 勘:亦作“刊”,有削除错误,改正文本之意。 所谓校勘指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
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
面目。
校勘学
校勘学是研究和总结校勘规律的一门学科。
校勘对于读书治学的重要性
定本附校勘记
书籍经过校勘,分别异同,判断是非,然后将 自己认为正确的文字记录下来,即成定本。 此一方法长处是既有定本之简明,又不至于使 人不知定本文字之所出;既便于阅读,又相当 程度地保留了各本面目。但因其仍是定本文字, 对于读者不免先入为主,且又不能保证其所定 为准确无误。
底本附校勘记
句读:
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
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讽咏谓之‘读’。
东汉许慎记录了句读符号,《说文解字》亅部: “乚,钩识也,从反亅。”音绝。又,丶部: “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也。”音主。
标点:“点”指句读;“标”,将书中重要的 或特殊的内容,用各种符号打记下来以帮助记 忆。有了这种符号,书中要义,便可一望而知。
第二节 古籍错讹的类型
1. 讹:原有文字写错了。 2.脱:脱文,也叫夺文,即漏掉文字。 3.衍:衍文,多余的字。即后人传写传刻过程 中不小心混入,或者无知者擅自补入。 4.倒:原有的文字颠倒了位置。 5.错乱:一段文字乱了次序。
讹
子夏之晉,過衞,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巳與三相近, 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 河也。《吕氏春秋》
如《文选注引书引得》
类书可直接按大类查找。 章学诚《校雠通义•校雠条理》称:校书宜广 储副本
2.选择底本
校勘时要选用一个本子为主,即校勘的底本。 一定要选择比较可靠的版本如:稿本、钞本、 拓本、印本、注本、选本、校本作底本。 其他可资的校勘材料:古类书引文、古书注、 其他古书引文。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归纳历代校勘记的十条方法
“家”,一字补阙,解决了几百年的学术悬案。
校勘举例
荀悦《汉纪· 成帝纪》:魯恭王壊孔子宅,以
廣其宫,得古文尚書多十六篇,及論語孝經。
武帝時,孔安國家獻之,会巫蠱事,未列於學
官。
校勘举例
敦煌卷子《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
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 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 见月头。月头——日头。
杨树达《古书句读释例》有“数读皆可通”例。 兹录二例如下: 《论语· 为政》:“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 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 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 曰不 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注释
注释。这是整理古籍的一种方法,但并不是 常用的方法。有的古籍并不需要注释,有的 已有合用的旧注释就不需要再做新注释,还 有的分量太大而不可能作注释。注释当然要 有学问,做出高水平的注释比自己写书更不 容易。
(3)书名号(《 》、﹏﹏):用《 》时,书 名、篇名间需用间隔号(· ),如《三国志· 蜀 书· 诸葛亮传》;用﹏﹏时,书名、篇名间只 需间开即可,不加间隔号。几个书名并列时, 用《 》顿号可省略;用﹏﹏以加顿号为宜。
此外,古籍标点通常不用省略号、着重号、连 接号,也不用反诘问号(!?)。省略号用 “略”、“下略”表示。 标点致误的原因及标点方法参见教材。233页。
读书治学必须依据符合或接近原貌的书面材料,
方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否则只能“差之毫
厘,谬以千里。”
校勘的意义
古书流行于世,传抄、翻刻和印刷过程中都很 容易产生错误。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 虎”。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书,都是经过前人多次转 抄、翻刻或印刷的,其错误自然也就更多了。 校勘,就是要订正书籍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错 误,恢复古书的原貌。
单行校勘记一般有两种:一是每种校勘记自为 一书,二是合多书的校勘记为一书。 这种单行校勘记能集中反映校勘成果,但阅读 时不便当下检索原书。 文字校勘与注释混合于一起。这一方式颇便于 读者阅读,其整理之后的书题多名为“校注”。
笔记载录之校勘记
读书而随文作记,笔记普遍包含校勘成果,如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宋王应麟《困学 纪闻》、顾炎武《日知录》、清代笔记、杂记 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等。 其范围广泛、形式活泼,但散见各书,稽检利 用不便。
《荀子· 成相》:“上能尊主爱下民。”
据文意校勘。
举例
清代通行本《后汉书· 郭太传》文末有一段叙述: “初,太始至南州,过袁奉高,不宿而去,从叔度, 累日不去。或以问太。曰:奉高之器,譬之泛滥,虽 清而易挹。叔度之器,汪汪若千顷之陂,澄之不清, 扰之不浊,不可量也。已而果然,太以是名闻天下”。 清代学者钱大昕读此数行,总疑其语句有误:一疑, 郭太,字宗林,“太”同“泰”,《后汉书》作者范 晔因避讳其父之名(父名泰),故凡郭泰处,均称宗 林,此处为何作“太”。二疑,黄宪,字叔度。此处 书字不书姓,不伦不类。三疑,前文已云“名震京 师”,此处又云“名闻天下”。词意重沓。四疑,此 事已经载于《汉书· 黄宪传》,按古代作史原则,一 事一出,不当重复。这就是从避讳、文理、体例等方 面进行推测,后来发现,原来这一段文字是注文孱入
理校法
即在无祖本或他本可据,或数本互异,无所适 从之时,以道理定是非的校勘法。这种方法最 难,也最容易出错误。陈垣说:“最高妙者此 法、最危险者亦此法。”
综合考辨校勘法
在实际校勘中,对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参 互使用,以便得出更加可靠的结论。
举例
据相同词句、句式校勘。 据对文校勘。
脱
《晏子春秋》外篇云:“子胥忠其君,故天下
皆愿得以为子。” 王念孙校勘云:“此文原有四句,今脱去两句, 则文不成义。战国策秦策云:子胥忠其君,天 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皆欲以为子。文 义正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