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

合集下载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

唐滕王李元婴家族历代先祖世系图上唐李氏家谱因先祖信公征南蛮有功于朝庭,而封太尉、工部尚书、太子少师、司空。

恩准编修金字玉牒族谱,有幸记载了李元婴家族在唐朝的家史,谱中除有上唐李氏家族历代先祖世系之外,还同时记载了各旁系先祖的世系图,主要是居住在江西境内的各旁系先祖,因为在唐、宋时期交通不便、关山远隔,信息不通,故而在省外的很多先祖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所以希望在今后的岁月能够联系到更多的元婴公在各省的后裔宗亲,让我们重聚首、再相会。

下面就把我们家族在唐宋时的家谱记载整理如下:一世祖:唐高祖李渊。

二世祖:李元婴,三世祖:元婴公有子十八,除元婴公的第十一子修珽公也就是我們的先祖有譜系之外,就只有元嬰公第十六子修琈公有七八代的世系,其餘的还有十六个儿子没有世系图或只有二三代的世系,其中六个在垂拱中被害,这六个被害的可能就是前面的六个儿子,多是封王封公的,其余的是元婴公另外十二個兒子:(这里说明一下,下面有关宫使的记载是在当时唐代特别的一种称谓:意思是亲王的儿子,代表王子的意思。

以后就没有这个称谓。

)這六個被害的可能就是:长子修琦;薛国公晋长乐王。

次子修珌:長安公。

第三子修瑀:嗣滕王。

第四子修瑤:下邳公。

第五子修璩:蘭陵公生子二,知禮,封金山公,知節封昌寧公。

第六子修珍:臨海公。

第七子修琬:字崇文,后封临淮公夫人王氏生子一,千七宫使,居洪都阁下,千七宫使字环衡,妣王氏生子一,十宫使,讳琛,妣熊氏生子一,猛。

居直下南塘。

第八子修顼:字崇章,居不详。

第九子修玘居游江。

第十子修字崇义,居江州。

第十一子修珽字崇禮,唐顯慶五年公元660年庚申五月生妣吳氏生子六,千宮使、千一宮使、千二宮使、千三宮使、千四宮使、千五宮使、又妣王氏生子三,千六宮使、千七宮使、千八宮使,第十二修字崇智妣王氏生子二居廣東,第十三子修琮字崇信,生子一。

第十四子,字崇純妣江氏生子二居汴州。

第十五子修理,字崇厚妣王氏生子二居不詳。

第十六子修琈,詳見下面李白家世系。

李姓的历史研究报告的作文

李姓的历史研究报告的作文

李姓的历史研究报告的作文李姓的历史研究报告李姓是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这份历史研究报告中,我们将探索李姓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春秋时期。

根据《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李姓源于黄帝的后裔,属于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后代。

据说李姓始祖为颛顼的后裔李昆仑,他在夏朝与商纣王之间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受封于殷商时期的阳翟。

随着历史的演进,李姓逐渐分布于中国的各个地区。

在秦朝时,李姓已成为一个普遍的姓氏,尤其集中分布于陕西、山西和河南等地。

到了隋唐时代,李姓的数量进一步增加,许多著名的李姓家族也相继兴起,如唐朝的李渊、李世民和李白等。

李姓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物和学者都是李姓,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例如,唐代的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他的诗作被誉为“诗仙”,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李姓也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许多李姓子弟成为高官显贵,为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在中国的人口基数庞大的情况下,李姓也面临着分支众多的问题。

在不同地区,不同的李姓家族有着不同的谱系和文化传承。

虽然他们都以李姓为姓氏,但在历史的演变中,有些家族已经迁徙到其他地方,有些已经扩大到了其他地区,而有些则逐渐在当地繁衍生息。

总而言之,李姓作为中国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他们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谱系和家族文化也丰富多样。

通过对李姓的历史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承和人口分布。

磨刀李记

磨刀李记

磨刀李记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之有祖,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

盖树本固者枝叶茂,祖宗泽厚者子孙兴。

慎终追远,抚今忆昔。

李氏出自嬴姓,为帝颛顼高阳氏后裔。

血缘始祖皋陶公是也,得姓始祖利贞公是也。

至周,伯阳公道德传经,世人尊奉为太上老君,李姓名声由此日显矣。

历十余世至崇公,仕秦为陇西守,为陇西房始祖。

崇孙信为秦大将军,信五世孙为汉飞将军李广,又历十六世至凉武昭王李暠。

暠六世孙昺为隋柱国大将军、封唐国公,妣独孤氏乃北周卫国公独孤信第四女,隋文帝独孤皇后之姐。

长子渊立唐,兴王朝之鼎盛,妣窦皇后之外公乃北周太祖宇文泰。

世民公贞观之治,文韬武略,名冠华夏,国祚运昌,声振寰宇。

唐太宗三子恪乃隋炀帝女杨妃所生,融北周、隋、唐皇族之血脉,史所罕见。

磨刀李始祖衟公乃恪公十世孙,唐昭宗时由承侍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太傅。

时唐朝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天复四年(公元904年),朱温篡政,昭宗谓衟公曰:“鄙谚云‘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与诸卿,皆李氏血脉,此去洛阳,恐难保全。

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卿等不必随侍……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

衟公得昭宗密旨,携大唐皇族谍谱南徙,偕弟術辗转卜居江西建昌(永修县)磨刀,得庇于黄师祖、李师母之家。

衟公裔孙遂以家人之礼事黄师祖李师母,鸿恩未敢忘也。

磨刀环村皆山,素有“楚头吴尾”之称,易守难攻。

衟公偏处此隅,磨刀励志,未忘国殇,怀匡复唐室之志,存东山再起之心,故名磨刀李。

时衟公旧僚李克用割据河东,袭用大唐天复年号,与朱温后梁政权争雄。

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衟公、術公助其子李存勖灭后梁,立后唐,得报国恨家仇。

后衟公归隐磨刀,经营桑梓,耕耘田园,至今历四十余世,一千余年矣。

衟公娶中书令晋公裴度裔孙女裴氏,公妣殁后合茔,卜葬于磨刀之南,俗称老鼠尾吉地,寓意老鼠搬家,越搬越发。

公生轩、辕、軿、辂四子,轩公迁瑞昌清湓,辕公守故土磨刀,軿公迁建昌桂堂,辂公迁武宁樱田。

術公迁大坪,为大坪始祖。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辨正

唐朝皇室祖籍问题辨正

重修 《 氏族志 》的动机 , 认 定祖籍 “ 赵郡说”是 不真实的 , 是 攀附山 东望族 的结果 ; 依据现有的 资料来看 , 从 “ 陇
西说 ” 为 宜。
关键词 : 唐朝皇室 ; 祖籍; 陇西 ; 赵郡 ; 光业寺碑
中图分类号 : I ( 2 : C N6 1 — 1 4 8 7 一 ( 2 0 1 5 ) 0 4 — 0 0 3 0 — 0 3
代 中原和江南, 所以, 让 随他西征的中原将士放弃 了原来 的 算 , 所以 “ 七代之庙”是追尊到李熙为止。值得注意的是 , 始祖即太祖 , 太祖之外 , 更无始 祖籍 , 把籍贯都改成 了关中或陇西, 陈先生称之为 “ 关 中本 张齐贤说追尊 的最高一代 “ 位政策” , 改籍贯的时候李虎正好赶上了。I 2 J l 宇文泰确实曾 祖 ”; 还直接说 “ 或有欲立凉武昭王为始者 , 殊为不可” 。 又有人提 出立 “ 九庙” , 尽管中宗和睿宗是 “ 以关 内诸州 , 为其郡望” , 更 改过中原将士的籍贯 ; 不过 , 宇 到玄宗的时候 , 按帝位却是两代 , 仍然是到李熙 , 与张齐贤追尊 “ 七 文泰更改的只是 中原西征的那些将领的籍贯 , 原来就是陇西 亲兄弟 , 也是要把最前面的三代放弃。 或关 中的, 当然就不用改了, 李虎和另一员大将杨 忠就是这 代之庙 ”相 同, 无论五世 、 七代或九庙 , 都是从现在在位 的皇帝算起 , 样。隋文帝杨坚是杨忠的儿子, 始祖是东汉太尉杨震 , 《 后 最高的 “ 始祖”依 次往后退延 , 不 汉 书・ 杨震传 》记载其籍贯是弘农华阴 ( 今陕西华 阴 ) , 《 隋 随着 皇帝的代 际更替 , 祖籍不应该随着 “ 始祖”的更换而改变。唐高祖 书・ 高祖本纪 》记载杨坚也是弘农华阴人 , 属于关 中地区 , 断更换 , 期 间没有更改过籍贯。李虎祖籍陇西, 应该也是这样。 宇文泰 给 中原将 士更改籍 贯之后 , 还给这些 人改 了 姓氏, 杨 氏改成 了 “ 普六茹 ” , 李 氏改 成 了 “ 大 野” , 杨 忠 和李 晒 ( 李 虎 已经去 世 )都 把姓 氏改 了。据 《 隋书・ 高 祖本纪 》记载 , 杨坚在北周后期掌实权 的时候 , 下令 “ 已 前赐 姓 , 皆复其 旧”; 《 旧唐 书・ 高祖本 纪 》也 记载说 “ 至 的时候还是这 样 , 从唐太宗 开始 故意把二者混 同, 试图把 更换始祖作为更改祖籍的前提和依据 了。但是 , 这样做总

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

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

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
李云贵是一个常见的姓氏,磨刀则是李云贵家族的家训或者家
训口号。

家训是家族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旨在引导后代子孙保持家族的传统美德和行
为规范。

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可能详细记录了李云贵家族的起源、迁徙、重要人物、世系图谱等信息。

家谱的编撰通常由家族中的长辈或专
门的族谱编纂者负责,他们会搜集家族的历史资料,整理并编写成册。

家谱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方面:
1. 家族起源,记录家族的起源地、迁徙轨迹、迁徙原因等信息,以便后代了解自己的根源。

2. 世系图谱,详细记录家族的世系,包括祖先、子孙的姓名、
字辈、排行等信息,以便了解家族的血脉传承。

3. 名人传略,记录家族中的名人、英雄、贤人等,他们的事迹
和贡献,以激励后代子孙。

4. 家族产业,记录家族的传统产业、经营范围、经济实力等信息,以便后代了解家族的经济基础。

5. 家族规矩,记录家族的家训、家规、家风等,包括家族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引导后代子孙。

6. 家族重要事件,记录家族的婚丧嫁娶、重要庆典、盛衰兴衰等重要事件,以便后代了解家族的历史变迁。

通过研读中华磨刀李云贵家谱,可以了解李云贵家族的历史渊源、家族文化、家族传统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研究家族史、地方史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定州刺史房”疏證——兼考唐遂安王李世壽家族世系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定州刺史房”疏證——兼考唐遂安王李世壽家族世系

2057—2177 頁。 《 宗室表》 有宋本存世,《 百衲本新唐書》 此兩卷係用歸安陸氏皕宋樓舊藏( 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庫) 南宋
初期刊本,參《 百衲本新唐書》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4 年,第 491—544 頁。 有關《 宗室表》 現存宋元版本的情況,參
[ 日] 尾崎康著,喬秀岩、王鏗編譯《 正史宋元版之研究》 第 3 部《 解題篇———正史宋元版書誌解題》 ,中華書局,2018 年,
係,糾正表文的錯誤,補入李世壽一支世系,使“定州刺史房”的世系更加完備與可信。
關鍵詞:《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李世壽 李麟
“ 定州刺史房” 《 李世壽墓誌》
一、《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整理研究述評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 以下簡稱《 宗室表》 ) 二卷①,共著録李唐宗室 41 房,其中包括宗
李唐宗室“ 定州刺史房” ,本房始祖李乞豆,爲唐高祖李淵之祖———入唐後受封太祖景
皇帝李虎之弟,因其曾任北魏定州刺史而得名,共收録自李乞豆以降 8 代 22 人,後世人物
中,仕宦則以肅宗朝拜相者李麟爲最顯。 前文所及《 宗室表》 的補訂成果中,除點校本校勘
記外,僅有兩條涉及“ 定州刺史房” ②,但這並不代表《 宗室表》 所録“ 定州刺史房” 人物與世
福《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匡補》 ,《 貴州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 2005 年第 1 期,第 95—102 頁。 周紹良《 唐誌叢考
( 續) 》 一文有條目涉及《 宗室表》 之考訂,《 文獻》2007 年第 1 期,第 53—64 頁。 陳于全《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 蔡王
房” 補考》 ,《 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 年第 4 期,第 131—135 頁。 張琛、勾利軍《 〈 新唐書·宗室世系表〉 校補》 ,《 北方文

唐代李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

唐代李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

唐代李氏科举家族的初步考察许友根【摘要】唐代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一定影响的家族.文章通过李绛、李程、李憕、李汉、李夷简等五个家族科举及第者生平事迹的整理研究,对唐代李氏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3)005【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唐代;科举;科举家族【作者】许友根【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苏盐城224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唐代的科举家族是指在唐朝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至少有三代连续多人取得科举功名,在地方乃至全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唐代科举家族的概念界定,系作者在参加2014年3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召开的“科举与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详见研讨会论文集。

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家族,科举家族在唐代历史研究中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李氏科举家族的一些个案为例,对唐代科举家族进行初步的考察。

一、李绛科举家族李绛,唐德宗贞元八年(792)“龙虎榜”进士及第,又中贞元九年(793)博学宏词科。

李绛家族背景情况,《全唐文补遗》第六辑录载的李暨撰大中三年(849)二月十一日《唐故太中大夫使持节衢州刺史上柱国赞皇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李公(顼)墓志铭》较为详细,志云:“公讳顼,字温,其先赵郡人也。

八代祖希骞,仕后魏为黄门侍郎。

七代祖仲卿,仕后周为阁内谘议*李仲卿官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为“中山王开府谘议”。

六代祖文正,仕隋为洺州平恩县令*李文正之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为“文政”,官职载为“虢州别驾”。

五代祖晋客,唐初为司农少卿*李晋客官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为“司农卿,元氏县男”。

高祖贞*“李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为“李贞简”。

按:《新表》载晋客长子为贞悌,怀州司马,袭男。

新出土的唐尼姑李胜才墓志考证及相关问题探讨(1)

新出土的唐尼姑李胜才墓志考证及相关问题探讨(1)

新出土的唐尼姑李胜才墓志考证及相关问题探讨(1)【内容提要】为了探讨李让夷的世系、历官、郡望和唐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对西安曲江池村新出土的李胜才墓志做了详细的考证。

通过文献和地下碑铭互相印证的方法,确证李让夷既不是陇西李氏,也不是赵郡李氏。

他死于由淮南军返京的途中,而不是死在东川节度使任上。

同时这方墓志对理解武宗灭佛事件的背景也有所帮助。

【关键词】李胜才;李让夷;世系;郡望;宁安乡2004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市曲江池姜骨村南(唐为宁安乡)之地发现了一批唐墓,随即进行了考古发掘。

这些墓葬均为小型唐墓,出土遗物极少,有的墓连一件随葬品也没有。

这批基的主人多为下层官吏和平民。

但是,在一座晚唐时期常见的刀形墓中出土了一方尼姑李胜才墓志。

该墓志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了晚唐宰相李让夷兄妹的一些史实,同时也涉及到了唐武宗的灭佛事件。

因此,新出土的这方墓志无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现就墓志及相关问题考释如下。

一、墓志的形制与录文李胜才墓志呈正方形,边长36厘米,志盖为(录皿)顶,四杀刻有简单纹饰。

在志盖顶上,自左向右,分三行用楷书刻着“唐故尼大德胜才墓铭”9字。

志文首题为“兴圣寺亡尼内道场临坛李大德墓志”。

墓志全文分为26行,每行字数不等,共有690个字,全文楷书。

志石由于为麻石质,制作粗糙。

加之遭到破坏,志文的损坏程度较为严重,出现了局部残缺。

现将志石全文抄录如下(缺字用黑框表示,分行以斜线加以区分,方框内为补字,空格以空白作为特殊标记):兴圣寺(1)尼内道场(2)临坛(3)李大德墓志铭并序守秘书省校书郎(4)郑权撰大德法讳胜才,其先赵郡曲[阳](5)人也。

曾祖讳练(6),皇相州邺[县](7)人。

祖讳悦,皇密州录事参/军,累赠尚书右仆射。

皇考讳应规,卫尉少卿(8),累赠司徒。

司徒才行杰出,士流所推,德/愈称于累代,名益振于当时。

先太夫人(9)京兆田氏,赠高陵县太夫人,清门令族。

为衣缨领/袖。

外王父(10)讳峰、皇澧州(11)录事参军之女。

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证

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证

李氏先祖世系的考证湖北阳新李锦李氏自得姓以来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现为中国乃至全球第一大姓。

李氏历代帝王将相,名贤辈出,史不绝书,更由于李渊、李世民父子开创的大唐王朝,使得李氏追根溯源得到了极大的重视。

但现今各地李氏宗谱中记载李氏世系仍存在较为混乱的现象(如:老子李耳的世次问题,有记李利贞下十一世,有记十五世,有记十七世),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族谱专家”,抄袭一些宗谱上的资料,不加考证,把前人没有搞清楚甚至错误的东西照抄下来,杜撰李氏先祖世次世系、名讳、图像,编造漏洞百出的李氏源头主世系。

致使一些不懂宗亲文化,又非常热心的宗亲,盲目抄袭李氏源头主世系,以致祖宗世系啼笑皆非。

本文通过引证历代文献史料,考证编排自皋陶至唐高祖李渊的世系,力求介绍完备,力求深入探考研究,抛砖引玉,以求对李氏世系,正本清源,效绵薄之力。

一、从皋陶到李利贞的世系1、皋陶出生大致时间结合《史记•虞舜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和《竹书纪年》:“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的记载,在舜三年时皋陶已经是舜的士师,当时他年龄应该在40岁-60岁之间,舜在位39年,据此推算,皋陶去世时年龄在80-100岁左右,这和传说中的皋陶活了106岁基本吻合。

《史记•夏本纪》记载:“皋陶作士以理民。

帝舜朝,禹、伯夷、皋陶相与语帝前……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

皋陶是在禹建立夏朝之前已经去世,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大禹建立夏朝时间在公元前2070年,按皋陶活了90岁推算,他出生时间不会晚于公元前2160年。

2、皋陶与大业、伯益的关系关于大业其人,史载阙如,渺不可考,惟知其是赵(嬴秦)族第一位有名字的男性始祖。

而对于皋陶其人及事迹,先秦文献则多有记载。

《古本竹书纪年》云:帝舜“命咎陶作刑”。

《论语•颜渊篇》曰:“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荀子•成相》“禹得益、皋陶、横革、直成为辅”。

先秦其他诸子如《墨子》、《孟子》中也都不乏对皋陶的赞美之词。

新刊唐代墓志所见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

新刊唐代墓志所见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

新刊唐代墓誌所見世系考訂及相關專題研究新刊唐代墓誌數量巨大,爲我们阴展隋唐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新材料的發现拓宽了隋唐史研究的視野和领域,極大地推勤了中國中古研究的進程。

唐代墓誌作爲久埋地下且爲富時人所作的石刻文献,兼具原始性和可靠性。

中古時期重门第宗法,墓誌更是祥细記载了誌主的家族世系、歷官婚媾等情况。

在中古姓氏害類文獻傅世稀少的今天,唐誌中的這類资料是我们研究中古時期家族世系的重要原始素材之一,可以大量地補史志之闕。

通過搜集近年來新刊怖唐代墓誌文献,從中辑錄、整理有關家族世系的那部份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封比有阴中古家族世系最重要的雨部姓氏害,《元和姓纂》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主要選擇在《新唐害·宰相世系表》中有而今本《元和姓纂》無的那部分家族世系進行考订,尤其是崔、盧、李、郸、王等畏期活躍在中古社會的各個领域的高门大族,其研究意思顯而易見。

唐代三百年間,因爲很多重要的人物都出任遇地方行政畏官,所以理清唐代地方行政畏官的编年,封我们考察唐代著名人物的行年,著名文學作品的年代,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等等多有裨益,因此《唐刺史考全编》成为富代唐代文史研究者必備的工具害之一,學術意羲重大。

新近刊怖的唐代墓誌中蕴含著豐富的唐代地方行政畏官相阴资料,也是《全编》作者不及獲見的,封其進行蒐集、整理有助於增補和修訂相關條目,從而使唐代各地方牧守的编年更加清晰,考出更多的刺史,甚至可以藉助行政畏官的任免等情况,更好的考察唐代地方行政的置廢物。

目前學界封墓誌的研究主要分爲單纯的罩方墓誌考證和以新刊墓誌資料爲中心造行主题研究雨種,各有優劣,最後的兩则個案正是封這雨種研究方式造行的一點初步嘗試。

近年来中古墓誌的大量出土和刊怖,猫如常初的敦煌西域文献,已逐渐成爲一時間研究風氣之所在,而依託新刊墓誌新资料而展阴的研究已經成爲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充满活力的一翼。

江西李氏主要六支世系

江西李氏主要六支世系

江西省李氏主要六支世系湖北孝感李俊文编辑整理(新版)江西的李氏主要有五支世系,他们分别是:宜春的西平堂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婺源三田李氏和福建上杭李氏。

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

一、宜春的西平堂李氏顾名思义,是指西平郡王李晟后裔之意。

李晟,字良器,其先世甘肃临潭人,后徙京兆,生于公元727年,卒于公元793年。

出生军旅世家,因父左金吾大将军李钦坐太平公主事,从军西陲,李晟十八岁以功授左金吾卫大将军,他一生戎马,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

历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

生子十五,有十二儿子掌握了兵权,李晟的儿子当中,有几人颇有名望,他们是李愿、李宪、李愬、李听。

因功高震主,在贞元三年皇帝剥夺了李晟的兵权,其十二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任刺史。

其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

宜春的西平堂李氏,其开山祖虽然是李宪,但是,它的后裔供奉他的父亲西平郡王李晟为一世祖。

李宪,生于公元774年,卒于公元829年,西平郡王李晟第十子,幼年随父军营,起家太原府参军,历官醴泉县尉,光禄卿,洪州刺史,公元828年升任江南西道团练观察使,遥岭南节度使,次年卒于镇。

逐家洪州西山,有子七人,长子李游,时任袁州刺史,迎柩奉旨葬于江西分宜红花仰,其六子赴袁奔丧,依兄居于袁州。

兄弟七人的后裔形成了现在的江西宜春西平堂七大房系。

子孙遍布江西、湖南、湖北。

其最大的房系就是长房李游的长子李服,在公元882年,为避黄巢之乱率部分家族成员徙居庐陵(今吉安)。

李游的三世孙李唐在后唐年间(即公元927年间)定居吉州之吉水盘乡,村名谷村。

在李唐的带领下,谷村李氏人丁迅速发展,逐成当地望族。

该地现在的乡名就是取原盘乡的盘,取谷村的谷,而命名,即为盘谷乡。

盘谷乡现有人口3万左右,而谷村李氏就占1万有余。

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

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

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善长公二十一世孙贵州李阅一、绪论打开磨刀李氏谱,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世系:李恪—李琨—李禕—李嶧—李远—李元—李涛—李仲宝—李承休—李景圭、李景亮—李衜、李術—李轩、李辕、李軿、李辂、李輗。

軿为北宋末进士、江西提举李公懋之九世祖,輗为北宋中龙图阁直学士李常七世祖。

相传这个世系起自北宋末年,至今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

可是近几年,随着修谱之风再起,天下李氏为修谱而寻根,为寻根而博览诸史典藏,并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交流。

在审慎的研究之中,有人发现这个相传八百多年之久的磨刀李氏世系,竟然是唐郇王李禕和吴王李恪两大房的混合体。

即第一至五代世是吴王李恪嗣,而第六至九世却是郇王禕之裔。

北宋初龙图阁直学士李常与磨刀李氏创谱人李公懋,向来都被视为磨刀李氏的名人,但随着人们对唐、宋历史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李常行状及其墓志铭等诸多史料,而这些史料都证明李常不是唐吴王李恪之裔而是郇王李禕之胤。

对此,我族有人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否定先世,不可接受。

由于这个世系,八百多年来一直为我族所敬奉,面对质疑,有宗亲在情感上很难接受,我想这很正常。

但毕竟有祖不能乱认,有族不能乱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面对。

二、错讹的磨刀李氏世系本人认为,这个世系的错误是明显的。

第一,从李元到李承休四代世系明载《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名李涛者,见诸于唐史者有三。

一是大郑王李亮六世孙之李涛,其父曰仲康,与唐玄中李隆基及我峄公同时代,卒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

这位涛公显然不是磨刀谱中的李涛。

二是唐末至五代有位李涛,据《九国志》载,其先系赵郡李氏而非陇西,其祖名远,唐杭州刺史,父逸,寿安令,此李涛生于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梁太祖乾化三年(癸酉,公元913年)官至吴国招讨使,因攻袭越国临安,兵败被执。

顺义元年,吴越交好,越人厚礼归之,升宁远军节度使,卒于吴大和四年(934年),七十二寿。

这位涛公所处时代与吴王裔的涛公虽然基本相同,但也不可能是磨刀谱中的李涛。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

唐西平忠武王李晟先祖世系中之若干问题考证李继成李姓为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一亿;西平忠武王李晟一十五子,蔓衍天下,枝繁叶茂。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忠武王先祖的世系,由于历史久远,史料缺失严重,又因修谱人的水平参差不齐等诸多原因,从而导致了谱与谱不同,谱与史更有不同,甚至出现认错祖宗上错坟的现象。

这也是不容回避的事实。

以下就笔者在研究中所发现的一些史料,作一简要的概述,以抛砖引玉。

一、周代李氏世系的空缺司马迁在《史记·三代世表》前写道:“五帝、三代之记,尚矣。

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五帝、三代的谍记,久远了。

至殷商以前诸侯不允许拥有谱,周以后才可以著谱……因而疑以传疑,大多持谨慎的态度。

既然殷商以前连诸侯都没有家谱,更遑论普通百姓了。

那么,商代以前有关李氏的起源、传代,我们就只能疑以传疑,不去考证了。

但周以后,则是有史可资借鉴、考证的。

周朝在公元前11世纪中(约公元前1046年)立国,李氏得姓始祖李利贞随后为陈国大夫,两者在时间上基本是重合的,但世代传承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图示如下:A、1周武王之子成王诵--2康王钊-3昭王瑕--4穆王满--5恭王伊扈--6懿王坚--7孝王方--8夷王燮--9厉王胡--共和行政--10宣王静--11幽王宫湼-12平王宜臼-13桓王林-14庄王佗-15厘王胡齐-16惠王阆-17襄王郑--18顷王壬臣--19匡王班--20定王瑜-21简王夷-22灵王泄心--23景王贵--24敬王匄B、1李利贞--2李德--3李裕--4李代--5李珍--6李炳--7硕宗--8李遂--9文明--10李奎--11李乾--12李耳(老子)老子李耳生卒时间不详,但与孔子是同时代人。

孔子生于周景王11年,即公元前552年,卒于周敬王41年,即公元前480年。

从周成王至周敬王570余年,传23代24君,每代间隔约25年,符合传代规律。

人文王墓:唐昭宗李晔和陵

人文王墓:唐昭宗李晔和陵

人文王墓:唐昭宗李晔和陵人文王墓:唐昭宗李晔和陵甲午季春雨中拜谒唐和陵X◎唐昭宗和陵遗址碑前留影纪念樱花飘落,绿叶织裳!甲午季春四月十八,与邓震校长、宋小羊居士协商从长安出发至偃师景山拜谒唐朝帝王陵,并于当晚赶往巩义宋陵公园与组织汇合进行第二天的“北宋帝王陵实地踏查”活动。

本应先去“会圣宫”拜会传拓名师裴建平老师,并现场见识名师传拓中原第一碑《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因雨而取消行程。

考古博士习通源与走陵大侠王平因事未能同往实地踏查拜谒悲哉!◎《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拓片局部连霍高速雨纷纷,偃师唐陵欲断魂!十八日上午十时,从长安未央上三环进入连霍高速驶向偃师,陕豫路段一路阵雨连绵,苍天哭泣!此等天气去拜谒唐和陵使人内心涓流着一股淡淡的感伤。

西安的“长安客”去景山寻访拜谒唐和陵的应该很少,从古都长安专程来此拜谒唐和陵,唐昭宗能不思绪万千而伤心吗?下雨是走陵最恶劣的天气,此天气进行实地踏查的确是一次身心意志的磨练!◎连霍高速路段一路连绵阵雨偃师下高速,至偃师商城博物馆与重庆的走陵侠女郑慧艳汇合,在她的引领下我们来到了石刻室,进门映入眼帘的第一盒石刻便是偃师商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誌铭》震撼!此碑乃唐代书法家颜真卿41岁撰文并书丹,它是研究颜真卿早期书法的珍贵资料,比《多宝塔碑》还要早三年!◎偃师商城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故工部尚书赠太子太师郭公墓誌铭》馆内精美的石刻太多,但因心系唐陵,在此不能过久停留。

如石刻馆中部有一块《宋宣仁圣烈皇后山陵采石记碑》都是瞟眼匆匆而过,偃师商城博物馆需下次专程来慢慢来品赏。

◎偃师商城博物馆石刻室雨连珠似地挂着,丝毫没有停止哭泣之意,唐昭宗都伤心成这了我们还在此于心不忍!出博物馆过伊河大桥直奔唐陵区。

行前,翻阅刘向阳老师的《唐代帝王陵墓》,在书中328页,描述着唐和陵的地址“唐和陵在偃师侯氏镇景山之侧,东南距唐恭陵约2公里处”此地址介绍有些简短模糊,且没配插图。

李姓氏由来研究报告图

李姓氏由来研究报告图

李姓氏由来研究报告图李姓是中国姓氏中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几乎遍布全国各地。

关于李姓的来源和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以下是对李姓姓氏由来的研究报告。

根据对历史文献和研究资料的归纳和分析,李姓的由来有以下几种说法:1. 传说中的黄帝后裔根据《姓氏考略》等著作,李姓源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地区,在传说中,李姓是黄帝的后裔。

据说黄帝是中国古代的神话人物,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

因此,李姓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名望很高的姓氏之一。

2. 郑国公李显的后裔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史书记载,李姓起源于唐朝时期,因为唐朝有一位宰相名叫李显,他被封为郑国公。

据说他是李姓的始祖,后来李姓就逐渐流传开来。

不过这个说法存在争议,因为在唐朝之前,李姓已经很常见了。

3. 以官位为姓根据《百家姓》等文献,李姓也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春秋时期。

当时,中国社会非常重视官职和爵位,人们常常以自己担任的官职或爵位作为姓氏。

据说李姓可能起源于贵族家族,他们的官职或爵位中有李字,随后后代就以李为姓。

不过这个说法缺乏具体的历史证据。

4. 客家人姓李还有一种说法是,李姓起源于中国南方的客家人。

客家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他们在南方地区有着很高的人口密度和广泛的分布,李姓在客家人中较为常见。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

综合上述几种说法,李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

无论起源如何,李姓作为中国姓氏的代表之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李姓的人数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涵盖着不同的社会阶层和职业。

研究李姓的由来有助于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和历史发展,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演变和人口迁移等问题也有重要的意义。

磨刀李始祖李衟的世系渊源探究 李锦

磨刀李始祖李衟的世系渊源探究  李锦

磨刀李始祖李衟的世系渊源探究(湖北阳新李锦)对磨刀李始祖李衟的世系渊源,目前有多种说法,意见不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李衟出生时间有多种说法。

要探究李衟的世系渊源,就需要弄清李衟出生的大致时间,以此为突破口,其它问题才能逐步解决。

一、关于李衟的出生时间李衟生于何年,《磨刀李氏大成宗谱》和各地老谱记载不一,但对李衟的主要事迹和四个儿子出生时间的记载基本一致,我们可以从这些相同的记载中,提取相关信息,从而推算出李衟出生的大致时间。

其一,《磨刀李氏大成宗谱》和各地老谱中对李衟四个儿子及其裔孙出生时间下级官员的郎官(六品以下),年龄不会太大,当在20余岁。

同年,李衟避难至磨刀,得黄师祖、李师母庇护,以李师母娘家侄儿身份出现,当时年龄应该不会很大,应当不会超过30岁。

据此推断,李衟出生时间大致在875年到885年之间。

其三,李衟堂弟李術,族谱记载生于唐昭宗大顺元年庚戌(890年),妣钱氏,越王钱镠之女。

越王钱镠,生于852年,卒于932年。

其女儿出生时间正常情况下会在872年至912年之间(对应越王钱镠在20岁至60岁之间),这个可以佐证李術出生时间基本正确的。

李衟年龄比李術大5岁到10岁左右属于正常,据此推断,李衟出生时间大致在880年到885年之间。

综合上面分析,李衟生于时间在875年至885年之间的可能性极大。

我们对李衟的生年作了上述推算以后,见湖北省阳新县《李氏族谱》记载李衟生于885年,在我们推测的时间范围内,这个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

又见有谱记载李衟生于859年,不知有何根据?可能是根据李衟墓志和老谱中记载“(李衟)唐昭宗天佑年间,由承事郎加授银青光禄大夫,历太子太傅”推理得出的结论,既然李衟在天佑年间(904年)担任太子太傅职务,年龄应该在45岁以上,据此认为李衟出生时间不会晚于860年,这种看法表面看起来有一定道理,但却没有深入分析,是不正确的。

理由如下:唐昭宗天佑年号是904年开始使用,当年的正月,唐昭宗在朱温的胁持之下,无奈迁往洛阳,这一年的农历八月十一日唐昭宗被朱温所杀,李衟应该是在此两个事件之间得唐昭宗密旨南下避难。

大唐一百问

大唐一百问

大唐百问张山江根据惠焕章、杨婧《李世民百谜》李唐家族先祖之谜关于唐朝皇族李氏的先祖,是汉族还是胡族,历来说法并不一致:有人认为李氏是胡族血统,也有人认为李氏本是汉族,后来才逐渐与胡族通婚。

这两种说法都不足为奇,因为从南北朝到隋朝,正是一个民族大融和的历史阶段,胡、汉两族相互杂居,相互通婚,很多历史人物的血统是很复杂的,并不单纯,李氏先世发迹于关陇贵族,就更难摆脱混血的嫌疑了。

刘盼遂先生在《李唐为蕃姓考》一书中反复考证,认为李氏出自拓跋族,其论据甚多:法琳曾冒逆鳞丧生的危险,当面对李世民说:“琳闻拓跋达阇,唐言李氏,陛下之李,斯即其苗,非柱下陇西之流也。

”李世民自称自己是西凉武昭王李暠的八世孙,法琳对此加以驳斥,认为其说法有误。

但如若法琳没有确凿的可靠根据,是断不敢如此“出言不逊”的。

刘觫在《隋唐嘉话》中这样记载,单雄信曾呼李世民之弟元吉为“胡儿。

”《旧唐书》也说滕王李涉“状貌类胡”,可见李氏血统中确有胡族因素。

《新唐书》上记载:李渊的祖父李虎有兄名“起头”,有弟名“乞豆”,起头之子名“达摩”,而李氏在北魏的先祖叫李初古拔,这几个名字都非汉名,都带有胡族名字的味道,由此可证明李氏源于胡族。

在李唐皇族中,乱伦之事也屡次发生,从儒家道德观念上讲,也绝非汉人所为。

如李世民在“玄武门政变”之后纳其弟元吉妃杨氏为已妃;李世民驾崩后,其子李治即唐高宗也以太宗才人武则天为皇后;高宗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也有“夺子之妻”的淫乱行为,这几件事与吐谷浑的“父卒,妻其群母;兄亡,妻其诸嫂”,鸟桓、鲜卑的“妻后母,报寡嫂”,突厥的“父兄死,子弟妻其群母及嫂”的习俗如出一辙,故宋代学者朱熹针对唐初的乱伦行为解释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另外,李氏一族往往与胡姓通婚,譬如唐太宗李世民皇后为长孙氏:唐高祖李渊的皇后是窦氏,而窦姓是魏孝文帝曾改胡姓纥豆陵而得来的;李渊的父亲李昞之妻为独孤氏。

家族连续三代的母亲均为胡姓,由此可见证李氏先世绝非汉族。

李姓调查报告范文doc

李姓调查报告范文doc

李姓调查报告范文篇一:李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我姓李,但我们的李姓是怎么来的?世界上究竟有多少姓李的人?历史上有多少李姓的名人呢?我却一无所知。

于是,我今天特意对我们李姓的历史与现状作一调查。

二、调查的方法1. 上网了解相关资料。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四、结论1.我国李姓源远流长,源自赢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

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

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2.在历史长河中,李姓人才辈出:李渊:(566-635),即唐高祖。

唐朝开国皇帝。

618-626年在位。

字叔德,陇西狄道(甘肃临洮)人。

隋末,为太原留守。

大业十三年,起兵攻入长安,立炀帝孙杨侑为帝,次年废侑自立为帝,建唐朝,建元武德。

武德九年,被迫传位给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

唐高祖李渊不久被迫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

李耳: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

即老子,字聃,亦称老聃,一说字伯阳。

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儒家“仁义”观和墨家“尚贤”说,在中国思想史上有深远的影响。

......3. 李姓是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姓,据统计,总人数已超过一亿。

篇二:李姓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

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

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

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善长公二十一世孙贵州李阅一、绪论打开磨刀李氏谱,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世系:李恪—李琨—李禕—李嶧—李远—李元—李涛—李仲宝—李承休—李景圭、李景亮—李衜、李術—李轩、李辕、李軿、李辂、李輗。

軿为北宋末进士、江西提举李公懋之九世祖,輗为北宋中龙图阁直学士李常七世祖。

相传这个世系起自北宋末年,至今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

可是近几年,随着修谱之风再起,天下李氏为修谱而寻根,为寻根而博览诸史典藏,并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交流。

在审慎的研究之中,有人发现这个相传八百多年之久的磨刀李氏世系,竟然是唐郇王李禕和吴王李恪两大房的混合体。

即第一至五代世是吴王李恪嗣,而第六至九世却是郇王禕之裔。

北宋初龙图阁直学士李常与磨刀李氏创谱人李公懋,向来都被视为磨刀李氏的名人,但随着人们对唐、宋历史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李常行状及其墓志铭等诸多史料,而这些史料都证明李常不是唐吴王李恪之裔而是郇王李禕之胤。

对此,我族有人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否定先世,不可接受。

由于这个世系,八百多年来一直为我族所敬奉,面对质疑,有宗亲在情感上很难接受,我想这很正常。

但毕竟有祖不能乱认,有族不能乱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面对。

二、错讹的磨刀李氏世系本人认为,这个世系的错误是明显的。

第一,从李元到李承休四代世系明载《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名李涛者,见诸于唐史者有三。

一是大郑王李亮六世孙之李涛,其父曰仲康,与唐玄中李隆基及我峄公同时代,卒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

这位涛公显然不是磨刀谱中的李涛。

二是唐末至五代有位李涛,据《九国志》载,其先系赵郡李氏而非陇西,其祖名远,唐杭州刺史,父逸,寿安令,此李涛生于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梁太祖乾化三年(癸酉,公元913年)官至吴国招讨使,因攻袭越国临安,兵败被执。

顺义元年,吴越交好,越人厚礼归之,升宁远军节度使,卒于吴大和四年(934年),七十二寿。

这位涛公所处时代与吴王裔的涛公虽然基本相同,但也不可能是磨刀谱中的李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磨刀李氏唐代世系错讹问题初探善长公二十一世孙贵州李阅一、绪论打开磨刀李氏谱,我们都会看到这样一个世系:李恪—李琨—李禕—李嶧—李远—李元—李涛—李仲宝—李承休—李景圭、李景亮—李衜、李術—李轩、李辕、李軿、李辂、李輗。

軿为北宋末进士、江西提举李公懋之九世祖,輗为北宋中龙图阁直学士李常七世祖。

相传这个世系起自北宋末年,至今已经八百多年的历史。

可是近几年,随着修谱之风再起,天下李氏为修谱而寻根,为寻根而博览诸史典藏,并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交流。

在审慎的研究之中,有人发现这个相传八百多年之久的磨刀李氏世系,竟然是唐郇王李禕和吴王李恪两大房的混合体。

即第一至五代世是吴王李恪嗣,而第六至九世却是郇王禕之裔。

北宋初龙图阁直学士李常与磨刀李氏创谱人李公懋,向来都被视为磨刀李氏的名人,但随着人们对唐、宋历史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李常行状及其墓志铭等诸多史料,而这些史料都证明李常不是唐吴王李恪之裔而是郇王李禕之胤。

对此,我族有人大为恼火,认为这是在否定先世,不可接受。

由于这个世系,八百多年来一直为我族所敬奉,面对质疑,有宗亲在情感上很难接受,我想这很正常。

但毕竟有祖不能乱认,有族不能乱收,我们必须实事求是面对。

二、错讹的磨刀李氏世系本人认为,这个世系的错误是明显的。

第一,从李元到李承休四代世系明载《新唐书-宗室世系表》。

名李涛者,见诸于唐史者有三。

一是大郑王李亮六世孙之李涛,其父曰仲康,与唐玄中李隆基及我峄公同时代,卒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

这位涛公显然不是磨刀谱中的李涛。

二是唐末至五代有位李涛,据《九国志》载,其先系赵郡李氏而非陇西,其祖名远,唐杭州刺史,父逸,寿安令,此李涛生于唐懿宗大中十四年(860年),梁太祖乾化三年(癸酉,公元913年)官至吴国招讨使,因攻袭越国临安,兵败被执。

顺义元年,吴越交好,越人厚礼归之,升宁远军节度使,卒于吴大和四年(934年),七十二寿。

这位涛公所处时代与吴王裔的涛公虽然基本相同,但也不可能是磨刀谱中的李涛。

第三位就是郇王第十一世孙的李涛,生于唐昭宗乾宁五年,即公元898年,卒于公元961年。

从磨刀谱中的世系联系和每位祖人的事迹看,族谱确认的第十代祖就是这位涛公。

但是,这位李涛家的世系,从一到十三代世系明载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郇王房表》。

李元——李涛——李承休——李仲容、李仲宝四代人,明确记载于郇王房世系表中。

人名相同,古今屡见,但如此连续四代多人名讳相同、功名不差者,应当不可能发生。

况还有宋史李涛等名人传、名臣李常行状和墓志铭等史料佐证。

第二,平均代差失真,违背人类繁衍规律。

查阅历史可以看到:李恪生于公元618年,卒于公元653年,被长孙无忌污以谋反罪含冤辞世,时年仅35岁;李涛是五代时名臣,史上多有其传,生于公元898年,卒于公元961年;李常,字公择,北宋名臣,宋史有传,生于公元1027年,卒于1090年;公懋公,衜公九世孙,生于公元1068年,1128年六十岁而中进士,江西提举,1130年主修《仙李盘根谱》。

从世系表中可见,从恪公到涛公,代差为六代,时间差为278年,平均代差为46.3岁。

而从涛公到公懋公,间隔12代,时差170年,平均代差为14.2岁。

从涛公到常公,间隔10代,时差129年,平均代差12.9岁。

前六代人代差长达46年,而后12代人代差平均仅为14年,人类繁衍常识告诉我们,这是不太可能的。

第三,从谱中所涉历史人物看,世系矛盾明显。

据《磨刀李氏大成宗谱》和李常家的《李氏宗谱》载,景圭公:“历太常侍(应为寺)卿,居济州,娶大夫陆宣公之女,生一子名衜”;衜公:“字少贤,唐昭宗天佑由承侍郎历太子太傅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五季之乱,晦名不仕,携弟術洁身避难于湖湘,再徙南康府建昌邑市,复由建昌邑市迁磨刀里……假庇于黄师祖李师母家,人称三公,夫人裴氏,中书裴晋公之女也。

”景亮公:“历检校太保加银青光禄大夫,居寿州,娶节度使吴少诚之女,生一子術”。

查唐史,裴晋公者只有二位,一者裴度,二者其子裴识。

裴度,生于公元765年,卒于839年,74寿,其与我吴王房定公、寅公系同时代的人。

裴识,裴度之子,度卒识嗣,识之后不再称晋公。

据其父度生于765年,推识约生于785-815年间,其孙识女,即我衜公妣,最晚当约生于865年前。

若衜公果妻识之女,其生年应不晚于860年。

可若以衜公此一也。

陆宣公者陆贽也,生于公元754年,卒于805年,其女最迟也约出生于815年(60而生此女),那么其夫景圭公当生于810年左右,但依谱载世系,景圭公却应生于850年左右。

此二也。

再查节度使吴少诚,生于唐玄宗天宝九年(750年),卒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是一个不守法度之人,曾参与陈希烈反叛,劫取淮西,后因朝廷无力征剿,便任命他为淮西节度使。

其女最晚约生于810年,若这位景亮公是其女婿,当出生在810年左右。

此三也。

再从磨刀李氏的世系考查,始祖衜公九世孙公懋生于1068年,1128年六十而举进士是史实,据此推算,衜公至少出生于225年前的唐武宗会昌年间,即公元840多年,而这位李涛,出生在公元898年,比衜公要小约50多岁,怎么可能是衜公的五世祖?从上史实可见,磨刀之始祖衜公,若其妻裴氏果为裴识之女,则道公出生必不晚于公元860年。

三、宋初龙图阁直学士李常家族世系查看《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可知郇王李禕系大唐太祖景皇帝李虎第七子,是吴王李恪曾祖父李昞之亲弟弟。

再查看苏颂《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和秦观《李中丞常行狀》等,发现李常确是郇王李禕之裔。

其世系如下:1李禕(郇王,虎第七子)2李叔良(禕次子3李孝协(叔良长子)4李思忠(孝协第七子,从弟李思诲:653—718年)5李超成(思忠第四子)6李澄真(超成长子)7李文通(澄真次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818年破蔡有功)8李穆(文通次子,监察御史,行二)9李镇(穆长子,临濮令)10李元(穆次子)11李涛(898—961,元长子)李瀚(元次子)12李承确(约925-)李承休(约940-1010)李承端李承续13李宗诲(《李常家谱》载生三子知微行刚知至)李惟勤李仲容李仲宝14李知(《谱》名知至)李景山15李东李柬李昭玘1060-1126 李缘16李莘李布李常(1027-1090)李邺李邴1085-1146李缜1109-1164苏颂《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李公墓志铭》云:“公之裔盖出唐郇公祎之十一代孙涛,遭天佑宗室之祸,与其父间关南窜流寓湘潭,马商(殷)以为衡阳令。

时涛之从兄郁为梁合门使,上言涛父子羁族湖外可哀,诏商(殷)遣还京师,仕后唐相、汉祖,历晋周入皇朝,终官兵部尚书,封莒国公,号为名臣。

莒公之还也,间道独行,一子不能从(笔者注:李承确,约生于公元925年左右,比承休长不下十岁),遂留江南,其裔孙曰宗诲,因占数于南康之建昌县,生知藉父产,栖遁不求仕进,乡里号处士。

处士生溧水县尉,讳东,以子贵,赠金紫光禄大夫,光禄生公,讳常,字公择。

”《宋史-李涛传》云:“景德三年,其孙惟勤诣阙自陈,诏授许州司士参军。

子承休至尚书水部郎中,承休子仲容。

......。

仲容字仪父,举进士甲科,除大理评事、知三原县。

累擢监察御史,为殿试进士考官。

真宗问题义,对称旨,诏试中书,擢左司谏、直史馆。

天圣中(1023-1032),以起居郎为知制诰,累迁右谏议大夫。

在西掖八年,次当补学士,而不为宰相张士逊所喜,罢为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判史馆、司农寺,复知制诰。

及石中立、张观补学士,始以为翰林侍读学士。

久之,兼龙图阁学士,至户部侍郎卒。

仲容性醇易,喜饮酒,不与物忤,与人言,未尝及势利。

三弟早卒,字其诸孤十余人如己子,当世称其长者。

然于吏事非所长。

自集制草为《冠凤集》十二卷。

”《李中丞常行狀》等均有相似记载,可见李常实为郇王裔。

根据《宋史》李邴传、李昭玘传及李邴及其子李缜等人的墓志看,李昭玘一族也是郇王裔,为宋代山东济州李氏巨族。

在以上世系中,李涛生于898年,其五世孙李常生于1027年,平均代差为25.8年。

李邴这一支,由于多代都不是长房,所以从李涛到五世孙李邴,平均代差为37.4年。

这是符合人类繁衍规律的。

四、磨刀李氏是郇王裔吗以上已经明晰了郇王房世系,这个世系有历史典籍和墓志铭等充分证明。

这里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磨刀李氏始祖衜公可能是郇王裔,即郇王李禕应是磨刀李氏之源。

理由族谱世系中本身就有郇王房世系。

那么磨刀李氏是不是源于郇王禕呢,我的回答应当是否定的。

因为人类繁衍规律不支持。

郇王第十氏裔孙李涛生于公元898年,而磨刀李氏始祖李衜的出生时间约为860年,应与李涛之父李元系同龄人,而不是李涛玄孙!李衜第九世孙李公懋生于公元1068年,且从世系看,公懋公上世多代不是长房,按平均25年一代计,代差为8,25×8等于200年,即衜公约生于公元860年,比李涛要长得多。

反之若衜为此李涛之子,当约生于公元920年以后;若为此李涛之孙、即承休之子,则当生于公元945年左右;若为此李涛之曾孙,即仲宝之子,则当生于公元970年左右;若为此李涛之玄生,则当生于公元995年左右。

这是绝不可能的。

而在磨刀李氏世系中,李衜正是作为李涛的玄生安排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五、寻找磨刀李氏真实的唐代世系磨刀李氏衜公一支既然不是郇王裔而是吴王胤,那么他的上世世系在哪里?为了找到吴王房裔的世系传承,多年来,我族不知有多少有识之士废寝忘食,费尽心血。

他们踏遍千山万水,收集铭文碑帖,详查诸史典籍,阅尽家乘谱牒,虽然有不少发现,但对解决磨刀李氏始祖衜以上世系终无所获。

多年来,本人查遍了新、旧《唐书》、《五代史》、《全唐文》、《全宋文》、翻遍了几个时代的墓志汇编,在新旧唐书中找到了有关吴王裔的记载,并先后发现了李恪、李仁、李琨、李祎、李岘、李稷、李赡、李映等先祖墓志铭,进一步完善了吴王房世系内容。

但在唐代宗以后的有关史料中,却难以找到都没有找到吴王裔的记载,对衜公以上世系的研究陷入了困境。

历史告诉我们,经过几次重大的打击,吴王房裔孙们可能已经逐渐远离了权力、淡出了历史。

高宗初,恪公以莫须有罪名含恨离世,其诸子被流放岭表,武周时方被逐渐招回起用;中宗时韦氏与武氏欲效武周故事,仁公父子力挺太子,助其诛杀二氏,但庸弱的中宗却反杀功臣,致我吴王长房几乎绝嗣。

安史之乱,李禕兄弟募兵勤王,拚死相救,然而事后子孙多遭贬抑,没有善终。

禕长子峘却因事被贬死江右之袁州,三子岘于相位贬衢州郧命,子孙终未见还朝;李祗长子岵因事被赐自尽,祗公作为嗣吴王,上书说情均未能免;三子巘虽嗣吴王,但史上未留下多少文字,只载了一个死讯;巘子寅、寅子复虽嗣吴王,并无实职;仁公裔孙徙蜀,从稷、赡、映等辈墓志看,已经成为下层人士。

自代宗朝后吴王房裔孙们已逐渐远离权力、淡出历史,以致后来续修国谱,都未呈送本房资料,这是导致其世系自第四代以后大多迷失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