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云南旱情与地下水深井开采的利弊
抗旱打井的建设管理意见论文
抗旱打井的建立管理意见论文抗旱打井的建立管理意见论文由于近几年我国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突发性较强、发生没有规律,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在新农村的建立当中,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根底设施建立的投入,使农民不再受旱情困扰。
打井己经成为了农村应对旱情的有效手段,可以有效的保苗保种,解决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农作物减产的问题,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保障打井的方法有许多种,具体打井方法的选择应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并分析工程地质因素对打井的影响,综合打井本钱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打井方法。
常用的打井方法有手挖井、打击钻井、水力钻井、螺旋钻井和冲击钻井。
手挖井优点是施工过程中对工具和技术的要求较低,可作为水库使用,弊端是工作强度高,受水位影响大,硬岩石层不适合该方法;打击钻井施工简单,不受水位变化的影响,缺乏是需要花管,打井深度受到限制,坚硬的岩石、重黏土不适合该方法;水力钻井优点是深度不受限制,不受水位的影响,缺乏之处是对设备、技术要求较高,增加了费用的消耗;螺旋钻井适合在有经验和适合的工具时施工,施工容易,防止了水位的影响,缺点是需要专业的工具和技术,假设有比螺旋钻大的石头该方法不可取;冲击钻井优点是不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打井深度大,缺点是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不适合偏远的地方钻井就是利用相关的设备在地层上钻出一个有一定深度的圆柱孔。
钻井分为顿钻和旋转钻两种。
顿钻是利用游梁上下运动带动钢丝绳上下动,钢丝绳再带动钻头上下运动产生冲击作用,击碎岩石。
使用顿钻本钱较低,设备也简单,但也有缺点,工作效率较低,止在被逐渐取代还有一种钻井方法是旋转钻,这种方法目前使用较多,是利用钻头的旋转产生切削使岩石破碎,比顿钻效率高,而且能处理井塌的情况。
钻井之后还要进行洗井,目的是为了去除井内的泥沙等,并抽出含水层泥土、细沙及渗入含水层的泥浆中的次生泥质物,使井的出水量到达止常的标准。
假设一次洗井不能洗十净,应进行屡次重复洗井,直到将井内泥沙、岩屑洗干净为止3.1科学合理的布置井位由于原来土地是分散经营,土地相邻的农民在打井问题上经常发生这样的现象:假设经济条件都相对较好,就会各自打各自的井,在这样的情况下,水井密度过大,抽水会发生相互干扰,对地下水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采,不利于双方对水井的充分利用,而且耗能较大,设备投资多,对资源是一种浪费;如果经济条件都不好,谁也不乐意投资打井,这样如果真的出现严重旱灾却没有一口井救急,只能任农作物干旱减产甚至死亡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就必须结合井的出水量和灌溉而积合理布置井位,农民几家联合起来打一口井,减少了对设备的投资,又能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合理控制灌溉而积,使灌溉区利益到达最大3.2合理的建立抗旱水源井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导致土地过于分散,难以进行集中灌溉,灌溉农业的开展受到限制。
浅析云南省水资源近十年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
浅析云南省水资源近十年的变化及面临的问题摘要:云南省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困难,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分布严重错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工程性、资源性、水质性缺水并存,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关键字:云南省水资源十年变化面临问题1.云南省水资源概况1.1 水资源总量丰富从总量上说,云南省水资源很丰富,仅次于西藏和四川,居全国第三,是宁夏的260倍,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7。
云南省多年平均降水量4820.8亿立方米,折合降水深1258.7毫米。
平均年自产水源量2222亿立方米,从西藏、四川、贵州、广西等省流来入境水量1845.8亿立方米,从缅甸、老挝、越南等邻国流来的入境水量97.2亿立方米,全省水资源总量达4165亿立方米。
但由于时空分布等原因,云南省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挑战,已威胁到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三位。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0364万千瓦时,可开发的装机容量为8916万千瓦,年发电量为4545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二位。
云南境内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889条,分属长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伊洛瓦底江6大水系。
滇池、洱海等30个高原湖泊,总面积1066平方公里,总蓄水量300亿立方米。
1.2 季节变化明显由于年中、年际分配极为不利,云南省在某些年份和一年的某些月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全省湿季半年(5~10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水量的73% ~85%,而干季半年(11~4月) 径流量仅占全年总量的15%~28% ,在农业生产用水量最大的4 月和5月,径流量仅占全年水量的2%~3%。
更为严重的是呈现出径流量愈少的地区,年际变化愈大,丰枯变化更为严重剧烈。
1.3 有效水资源贫乏水愈少的地区,年际变化愈大。
云南省水资源地区分布也极不均匀,总的趋势是:南多北少,西多东少,深谷多,平坝少。
云南有众多的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数百米或上千米的深度,形成大小不一的地下暗河,远流它处,不能被当地截获使用,因此地表水十分缺乏,甚至人畜饮水都十分困难。
环境地质中地下水资源开采产生的影响分析
环境地质中地下水资源开采产生的影响分析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很多资源也都被大量的开采与利用,我国地下水资源近几年开采程度更高达五分之一的比例,很多地区还处于干旱状态,导致地下水源极为宝贵。
但地下水资源过度的开采会使其水位下降,水质也会发生变化,对环境有极为恶劣地影响。
本文主要针对环境地质中地下水资源开采所产生的影响进行细致地分析,从而更好地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地下水资源。
标签:地下水;过度开采;环境地质引言近几年我国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居民用水量也不断增加,水资源匮乏等问题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很多城市为了缓解用水紧张会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开采,但长时间过渡开采会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地破坏,更会对未来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对此需要重点对地下水资源进行保护,避免过渡开采。
本文针对现今地下水资源开采的情况与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
1 地下水资源开采的现状1.1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的现状根据我国现今的城市环境资源进行分析,过渡开采资源会导致环境受到严重地污染与破坏,近几年地下水资源逐渐匮乏,经过城市水资源数量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北方城市属于干旱地区,地下水开采成为其主要的水资源来源,还有部分城市人口数量较多地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情况更为严重。
现今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居民用水量与行业生产用水量都在不断上升,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水量不断减少,部分城市的地下水资源污染情况极为严重,也出现环境被破坏等问题。
1.2地下水资源开采的形式现今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的形式主要有三种,孔隙、喀斯特、裂缝等,其中孔隙水的水资源较为充足,其水源的利用率也较高,我国现今的地下水资源开采中主要运用孔隙水的开采形式。
2 地下水资源开采对环境地质产生的影响2.1地面塌陷地下水资源过渡开采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发生,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地面塌陷,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喀斯特洞穴所造成的,或者部分为认为因素造成的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熔岩分布区域的地点,经过对城市塌陷的统计,很多城市现今都出现其问题,地面塌陷多大八百多处,会严重对人民的生活质量与人身安全造成影响,地面塌陷还会对地质产生直接地影响,很多塌陷的地方都不能直接运用填土的方式进行修复,其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地下水的过渡开采。
野外调查法在云南省昭通市干旱地区找井的应用
野外调查法在云南省昭通市干旱地区找井的应用摘要:文章通过物探法和野外调查法的适用性比较,得出了野外调查法在此次的抗旱救灾中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同时对昭通地区部分抗旱水井相关资料的分析,总结出野外调查法的相关技术要点。
为继续推进该地区的地下找水提供一定的经验技术指导。
关键词: 物探法;野外调查法;影响因素成都兴蜀勘察基础工程公司受四川煤田地质局的派遣来到云南省昭通市抗旱救灾,此次救灾过程中,该公司一共施工了30多口抗旱井,解决了昭通地区部分人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的抗旱救灾行动,能够深刻的体会到缺水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不便。
为了更好的解决当地缺少的情况,特对该公司施工的水井资料和经验进行一定的总结,以期望对灾区的抗旱找水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技术和方法。
1.前言云南省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而昭通市在这次大旱之中农业和工业等深受影响。
本文通过总结成都兴蜀勘察基础工程公司在昭通市的地下水勘查实例,对不同的水井数据进行统计对比。
分析在该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的特点,并对野外调查法在地下水勘查中的运用进行总结,已达到规避其缺点,发挥其优点的目的。
2.物探法、野外调查法的优缺点[1]在地下水勘查的方法中,物探法由于具有比较多的优点,所以被很多的单位运用。
其主要的优点有以下几点:1.场地条件要求低,受地形影响不大。
2.直观、准确性高,人为因素影响小。
3.选用的方法多,可以根据场地条件选择不同的物探方法。
同样,虽然物探有诸多的优点,但是在这次抗旱救灾之中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的缺点为:1.设备价格比较昂贵,一般单位不具备,费用高。
2.专业性高,需要专门人员利用专业软件进行解析,花费时间长。
3.各种方法适用条件和范围有限,需要考虑方法的适用性。
野外调查法在地下水勘查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虽然野外调查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有以下的缺点:1.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的工作经验的人在同一地点可能有相左的结论。
抗旱水井工作总结
抗旱水井工作总结
近年来,我国遭遇了严重的干旱灾害,给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应对干旱,我国积极开展抗旱水井工作,通过建设水井来解决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抗旱水井工作需要科学规划。
在选址时,要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和用水需求量来确定水井的位置和规模。
同时,还要考虑到地质情况和环境保护等因素,确保水井的建设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其次,水井的建设需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
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技术规范,确保水井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和安全事故。
另外,水井的管理和维护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旦水井建成投入使用,就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定期对水井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水井的正常运行。
同时,还要加强对水井的保护,避免因为人为破坏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水井损坏。
最后,抗旱水井工作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要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大众宣传水井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抗旱意识,提高用水的节约意识,共同参与抗旱工作。
总的来说,抗旱水井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缓解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学规划和严格管理,确保抗旱水井的建设和运行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益,为抗旱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
浅议云南大旱及相关对策措施摘要: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水在自然环境中,对于生物和人类的生存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而自2009年入秋以来云南省就持续干旱,严重缺水的现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就此对云南干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字:大旱原因现状分析应对措施原因一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影响。
云南处于低纬高原的特殊地理位置,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位于青藏高原东南侧,临近我国南海和孟加拉湾,属季风气候,而且是高原地形,易形成“焚风效应”。
“焚风效应”是由于比较潮湿的空气在迎风山坡上升时,水汽凝结成云雨,到山顶后空气已变得比较干燥,然后沿着背风坡下沉增温,此时空气便变得更加干燥和炎热,特别是省内几条近似南北走向的大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极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二是多变的气候环境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特别是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
去年以来降水很少,是因为印(度)—缅(甸)槽活动很弱,对水汽输送不利。
另外,从去年秋冬季开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开始出现明显异常,高原地区形成顽强的冷高压气团,气压场偏强,且向下向东延伸,挡住了从印度洋和孟加拉湾过来的暖湿气流,而北方的冷空气不易到达云贵高原腹地,冷暖气流难以交汇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导致干旱比往年严重得多。
三是复杂的地质构造影响。
云南全省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坝子仅占6%,地势垂直高差大,海拔最高点和最低点相差6600多米,山高谷深,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利用较为困难。
另外,湖泊、江河虽多但多处于低海拔位置,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也很大,往往是“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
特别是全省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8%,岩溶面积居全国第2位;全省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以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西南季节性干旱
我国的旱情有所缓解.目前,我国的将近400个 城市处于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有17多个城市出 现了断水的严重缺水状况.
2、我国的可利用水状况 我国的淡水储量大约在27890亿立方米. 根据2012人口普查结果,我国的人口在13.39 亿.我国的人均淡水量约在2000立方米。为解 决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我国采取 南水北调工程等,在其中我国的水蒸发量非常 大,虽然每年都会有雨水补给,但是,随着我国 近几年来降水减少,以及饮用水污染造成
因此,水电站不仅不会造成干旱, 反而会对调节干旱发挥很大的水量作 用。 所以,云南的特大旱灾不仅不是水 电开发造成的,而恰恰是由于我们的 大型水电开发不足造成的!
二.我国水资源储存和分布情况
我国的淡水总量比较丰富,约占全球水资源 的6%,但是,我国世界第一的人口数量给我们淡 水资源带来的很大的压力,人均用水不足2000立 方米,处于严重的缺水状态. 1、我国的水资源分布状况 我国的水资源以南方充沛,北方比较干旱. 东部比较充沛,西部比较干旱的格局.我国的水 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了我国在用水过程中消耗 非常大.根据2012年我国气象局的数据报道,我 国2010年,上半年南方的平均降水量为37厘米, 北方为11厘米,今年南方的降水量普遍增多,对
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下多 溶洞、暗河,不利于水的贮藏
春季气候干旱,空气中水汽含量 小,固体凝结核不足,没有形成 降水的条件
该地区多地质灾害,板块活跃,多断层 ,不利于修建大型的水库,水资源的储 备不足!
五、水资源的开发程度低 我国西南地区横断山脉深度切割,高差悬 殊,地形地貌复杂,人在高处住,水在低处 流。这种情况与北方的平原有所不同。 在北方的平原地带,一旦出现干旱总可以 通过向地下深处打井抽取地下水救急。但是 ,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并不像平原地区那 样容易找到地下水源,并通过打井解决水源 问题。因此,对于西南地区就更需要依靠水 库的蓄水解决特大干旱的供水问题。
云南干旱问题研究报告
云南干旱问题研究报告侯*** 土木*** 201011******摘要:云南,在人们的印象中,山水秀丽,森林葱郁,如今却湖泊干涸见底,那么,水在哪里?2012年春天水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三的云南很多地方再次以干旱开年。
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非常低凸显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西南地区的极端重要性。
由于特定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云南地区干旱缺水及其灾害形势仍很严峻,抗旱工作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极端干旱形成及因素基础水利设施“工程性缺水” 抗旱长效机制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全省90个监测站出现气象干旱,120多条中小河流断流,400多座小型水库和坝塘干涸。
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
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导致这些数据急剧变化有什么既定的因素?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积极措施?是什么导致这种极端干旱现象?当然最主要的因素是自然、天气等等因素:一、西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去年秋天以来降雨少、来水少、蓄水少等多种不利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了这场历史罕见的大旱;二、气候和地形成因,发生干旱的地区处于青藏高原的东南侧,大多为山区,喀斯特地貌。
三、地形也是造成云南干旱灾害频发的另一主要因素。
巨大的高差,与低纬度低海拔、高纬度高海拔相结合,扩大了气候变幅,形成了包括北热带到寒温带的全部气候带。
这种气候带,加上云南东西两大不同地形的影响,再叠加山地的垂直变化,导致部分地区受地形地貌影响,干旱灾害频发。
四、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降水量地区分布差异大。
干旱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干旱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干旱是指气候异常干燥,缺乏充足的降雨和水源供应的自然现象。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干旱频发并对地下水资源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干旱对地下水资源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地下水水位下降干旱造成地表水供应不足,人们往往转而依赖地下水作为替代水源。
然而,干旱条件下过度地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迅速下降。
尤其是在长期干旱的地区,地下水补给不足,地下水储层无法得到有效补充,从而导致严重的地下水资源短缺问题。
二、水质恶化干旱时期,由于地表水供应不足,地下水成为人们主要的用水来源。
然而,由于地下水补给不足和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中的盐分和污染物浓度逐渐增加。
同时,地下水中的氧含量下降,容易产生富营养化现象,进一步恶化地下水的水质。
这不仅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三、井泉干涸导致生活困难干旱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许多地区的井泉干涸,居民生活水源严重不足。
干旱条件下,农田灌溉和牲畜饮水也受到极大影响,导致农作物歉收、饲草缺乏,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和畜牧业发展。
这将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带来巨大的困扰。
四、地下水资源补充困难地下水资源补充主要依赖于降雨和地表水的渗入。
然而,干旱条件下,降雨量大幅减少,地下水资源的有效补充变得十分困难。
此外,由于干旱导致地表土壤干燥,渗透率下降,限制了地下水的补给速度和规模。
这将加剧地下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五、应对措施1. 提倡节水意识:加强公众对节水的宣传教育,倡导合理用水,减少浪费,以减缓地下水资源的消耗。
2. 发展水资源多元化:除地下水外,加大开发利用其他水资源,如雨水收集和水库水源,以减轻对地下水的过度抽取。
3. 加强水资源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及时掌握地下水位和水质信息,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防止过度开采。
4. 推行水资源合理配置:通过调整农业灌溉制度、建立水权交易市场等措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抗旱打井方案
抗旱打井方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旱灾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之一。
面对这种情况,抗旱打井成为了许多地区应对旱灾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一些抗旱打井方案,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应对方式。
什么是抗旱打井?抗旱打井是一种通过钻井来寻找和开采地下水资源的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为当地居民提供可靠的饮用水和灌溉用水。
抗旱打井的优势相对于其他应对旱灾的手段,抗旱打井有以下几个优势:1.高效性:抗旱打井可以快速地获取地下水,然后通过简单的设备即可将其输送到需要的地方。
2.可靠性:地下水储量较大,基本不会受到干旱、水流下降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保证了水源的可靠性。
3.经济性:相对于其他水资源开发方式,抗旱打井可以有效地平衡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降低了投入成本。
抗旱打井方案1. 钻井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抗旱打井前,需要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必要的调查和分析。
具体来说,需要掌握以下信息:•地下水赋存量和分布情况;•地下水质量和水质变化趋势;•可以进行钻井的地下水埋深;•钻井工程的技术参数。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可以有效地掌握地下水资源的情况和使用钻井的可行性,为后续的钻井工作提供指导。
2. 钻井工作钻井是整个抗旱打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一次完整的钻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确定钻井位置:根据前期的准备工作,确定钻井的位置和井深;•准备材料和设备:包括钻杆、钻头、泥浆等设备和物资;•进行钻探:利用钻机进行钻探作业,直到达到预定井深;•取样分析:在钻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取样进行分析,掌握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含量;•完成钻井:钻探完毕后,需要进行固井处理,保证井壁不塌陷和井水不受污染。
3. 水泵选型和管道布设抗旱打井完毕后,需要根据需要确定水泵的型号和管道的布设情况。
在选择水泵时,需要根据井口直径、进水口直径和所需出水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对于水泵的选型和管道的布设,需要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和安排。
云南抗旱找水打井模式探讨
云南抗旱找水打井模式探讨陵,赵德君,王 芳,李 张 军( 湖北省地质局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湖北 荆州 434020)摘 要: 在充分分析山区小流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规律的基础上,在云南地区山前冲洪积松散 堆积层、碎屑岩强风化带、网状风化裂隙发育地带、构造裂隙发育地带和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发育地带寻找 相对有供水意义的地下水是可行的。
应急抗旱找水打井时可采取小口径浅井点状供水、中深井半集中或集 中供水的开发利用模式直接解决人畜饮用水困难。
关键词: 红层; 抗旱找水; 中图分类号: P641. 7开发模式; 点状供水; 文献标识码: A集中供水 文章编号: 1671 - 1211( 2014) 06 - 0908 - 03带气候[1]。
引言2009—2010 年西 南五省普遍遭遇百年一遇的旱 灾,其中云 南 灾 情 尤 其 严 重,耕地受旱面积达 312 万 hm 2 ,受灾人数超 700 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 170 亿元。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副总理回良玉先后到云 南 指 挥 抗 旱救灾,深入灾区看望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旱救灾工 作。
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紧急部署西南抗旱 找水打井 行 动 并 启 动“西南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 查”项目。
该项目的开展具有抗旱找水、直接解决当地 群众饮用水困难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探索 西 南 岩 溶 和红层缺水地区找水打井经验、掌握地下水 赋 存 规 律 和开发利用条件、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均具 有 重 要 的 指导意义。
0 1. 2 地质概况工作区具有红层、岩溶分布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 的特点,工作区的永平县、云龙县、漾濞县属红层分布区域,洱源县主要属岩浆岩分布地段,剑川县和大理市 属岩溶与红层分布区段,红河的建水县、石屏县属岩溶 分布区域。
1. 3 水文地质概况工作区域主要含水岩类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含水 岩类、岩浆岩类裂隙含水岩类、变质岩类裂隙含 水 岩 类、碎屑岩裂隙含水岩类和松散岩孔隙含水岩类。
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弊端及防治诠释
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弊端及防治诠释地下水是自然界中的重要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水源。
但是由于人类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采取措施遏制过量开采地下水的现象。
本文将从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弊端和防治措施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弊端1. 地下水位下降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不仅仅是在干旱地区出现,而且在湿润地区也存在。
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下降,致使河流水位下降,湖泊干涸,造成水资源短缺,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2. 土地沉降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进而引起地层变形,形成土地沉降。
土地沉降不仅影响道路交通的安全和城市建设的稳定,还会引发地下水污染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3. 生态环境损失地下水是生态系统的基础水源,如果过度开采地下水,则会导致湿地、河流、植物和动物栖息地的损失,危及生命物种的生存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4. 水质污染过量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导致污染物向地下水体移动,影响水质安全。
地下水超采现象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之一就是,地下水采取不平衡,空隙水和毛细水等不同附属地下水的位移不一致,导致水质的异质性扩散。
二、防治措施1. 限制地下水开采量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开展地下水管理,明确地下水开采的数量和范围,加强地下水监控和管理,切实控制地下水的开采量,保护地下水资源。
2. 科学调配水资源政府应采取措施推行科学的水资源调配方案,加强各地水资源的整合和分配,同时在全社会宣传节水意识,倡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从源头上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
3. 推广节水技术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节水技术的推广,推动农、工、城、居等各个领域的生产生活节水,尽可能地降低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构建互补型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增加用水的可持续性。
4. 加强监管执法加强对地下水开采和污染行为的监管执法,制订严格的地下水资源管理规定,加大对违法开采、超采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保护地下水资源。
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和利用的讨论
对我国地下水资源开采和利用的讨论摘要: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必不可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超采地下水和地下水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并引发了许多其它问题,部分地区已经威胁到人们的正常引水,地下水问题亟待解决。
关键词:地下水;开采;污染;利用一、我国地下水开采现状由于地下水的自我恢复周期较大,不合理的过度开采地下水必然会造成许多水环境问题。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出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水质恶化、海水入侵、地面沉降、地面裂缝和地面塌陷等水利环境问题。
(一)地下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近些年由于工业及生活废水大量不合理的排放,而治理设施跟不上发展要求,从而导致城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2001年全国环境状况报告,全国废水排放量为650亿t,其中工业废水400亿t,生活废水250亿t。
(二)地面沉降、地面坍塌和地面裂缝严重据不完全测定,全国已陆续发现具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城市有30多座,包括西安、上海、天津、太原、无锡、嘉兴、宁波、常州等。
如西安市用水主要开采深100~300m的承压水。
1972~1983年,最大累计沉降量777mm,平均每年30~50mm的沉降中心有5处,到1989年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1.51m,沉降量100mm的范围达200km。
这些都与地下水开采量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三)地下水位下降,降落漏斗严重根据《中国水资源评价》,我国北方平原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不少地区承压地下水可喷出地表,并且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大泉,如济南“趵突泉”、北京玉泉山、山西太原“晋闻泉”、河南辉县“百泉”和河北邢台“百泉”等。
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目前有些大泉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此外,在干旱地区,由于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当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时,就会造成区域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表水消失,包气带增厚,草场、土地退化和沙化,导致绿洲面积减少。
地下热水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分析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科技论坛科学与信息化2019年11月上 181地下热水开采引发的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分析刘永康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甸阳水利工作站 云南 保山 678200摘 要 地下热水是一种矿产资源,具有较高温度并含有特殊的矿物质成分和气体成分而具有一定医疗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利益巨大化,地产商以赢利为目的,开采利用地下热水,南方某一地区深层地下热水的开采已呈盲目之势。
众所周知,地下热水同一般地下水一样,并非取之不竭。
过量开采、盲目使用必然造成灾害。
本文就过量开采地下热水对人类生活环境,社会环境造成的灾害,并就如何防治这一灾害提出了改进措施。
关键词 地热资源;环境影响;建议和防治措施地下热水是一种能源,即地热资源,是在长期的地质作用下而形成的矿产资源,2014 年至2018年间,在南方某一地区面积不足1km 2的地方就打出了4口深层自流热水井,2口正常经营使用,一口,深度大约1800多米、另一口深度大约1700多米、1口正常无经营使用,深度大约1600多米、另1口尚未使用深度大约2200多米。
可以说,地下热水可以得到很好的应用,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地热资源的开采也造成了很大的危害。
1 对环境的影响(1)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是地下热水过度开采造成的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在此过程中,地下热水被从很深的地底抽取上来,进而面对了更小的地表压力,进而产生出一些气体和悬浮物被排放到大气中,造成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
其中浓度较高、危害较大的主要有硫化氢(H 2S )、二氧化碳(C02)等不凝气体[1]。
(2)化学污染。
地热水形成于高温、深循环的深部岩层中,由于地底环境特殊,封闭性强,使得地热水中富含大量的化学成分,同时也具备高矿化度的特点,其含量超过饮用水水质标准或灌溉水质标准,如果没有加以有效处理且长期排放的话,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污染,一是引起土壤盐渍化和土壤板结,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开采地下水利大于弊
开采地下水利大于弊:(按地下水的贮存埋藏条件分类:1.包气带水:结合水(分吸湿水、薄膜水),毛管水(分毛管悬着水与毛管上升水),重力水(分上层滞水与渗透重力水) 2.饱水带水:潜水,承压水(分自流溢水与非自流溢水)按岩土的贮水空隙的差异分类:1.孔隙水 2.裂隙水 3.岩溶水)
1、优良的水源:⑴地下水储存在地下,不易被污染⑵深处的地下水溶氧量极低,水质相对干净,因此做为自來水水源大都不需处理或仅需简单的处理⑶供水管路短,減少了其间再受污染的可能⑷开发成本低
⑸地下水的出水量稳定,不会随季节性而有明显的旱涝变化。
2、
在印度的农村地区,地下水占生活用水的80%,而且现在每年约有1 900-2600万口机井和管井抽出约244km3的地下水用于灌溉。
3、
4、绝大多数温泉是大气降水经深循环而形成的,来自一定深度的地下水都能成为温泉。
5、喀斯特地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的化学溶蚀、机械冲刷等地质作用形成了峰林,孤峰,溶洞和地下暗河
6、浅层地下水的开采减弱了水的蒸发作用,运移到土壤中的盐分随之减少,土地的盐碱化程度就会减弱。
7、污染物随着地表水渗入包气带,而开采浅层地下水会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导致部分含水层的疏干,包气带的增厚,从而增强了包气带的自净能力,减弱了污染物的影响。
8、开采之后地下水位降低,导致部分含水层疏干,富余处更大的空间去接纳更多的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减少了地表水的蒸发。
弊端: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下沉,坍塌;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生态环境退化:盐碱化、沼泽化、沙漠化等
污染:污染物来源:生活污水与垃圾,工业污水与废渣,农业肥料与农药。
云南省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问题
作者: 訾勤
出版物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
页码: 63-65页
主题词: 云南省 勘探工作 地下水库 合理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 地下水资源 实际工作 实践证明 七十年 地下水源
摘要: <正> 云南省自然条件优越。
矿产资源丰富,是我们从事四化建设的良好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极左思潮和旧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忽视了一个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这就是地下水。
实践证明,在充分利用地表蓄水和天然雨水服务于工农业生产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源,在云南省不仅有着广阔的前景,而且从经济效益上讲也是合理的、可行的。
云南地下水资源的广阔前景新中国建立不久,国家就在云南省组建了专门的水文地质工作队伍,开展了大面积的以地下水为主的水资源普查勘探工作。
七十年代初,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新组建的一支水文地质部队千里迢迢开赴云南边疆,加快。
持续干旱事件下云南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持续干旱事件下云南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王杰;黄英;段琪彩;刘杨梅
【期刊名称】《节水灌溉》
【年(卷),期】2012()12
【摘要】云南省水资源总量位列全国第3,但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水资源分布与经济发展需求极不适应,用水水平低下。
干旱是云南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
在分析2009年以来持续干旱事件对地表水资源、库塘蓄水、九大高原湖泊水资源影响的基础上,从用水安全保障、生态和农业用水受到挤占、地下水过量开采问题、河道断流、湖泊萎缩,功能丧失、潜在的水事纠纷6个方面阐述了持续干旱事件下云南水资源面临的挑战。
【总页数】3页(P19-21)
【关键词】持续干旱;水资源;云南省
【作者】王杰;黄英;段琪彩;刘杨梅
【作者单位】云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3
【相关文献】
1.厄瓜多尔水资源可持续管理面临的挑战 [J], 卢路;方丽杰
2.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J], 岳冰;王焕松;王洁;雷坤;侯雅楠;王亚伟
3.近半个世纪云南持续数年干旱事件时空分布 [J], 范晓红;沈才明;任宾宾;梁家昌;任治国
4.极端气候事件使水资源管理面临严峻挑战——西南地区大旱的启示 [J], 冯相昭;杨萧语;周景博
5.近年持续干旱面临严峻挑战美国花25亿跨州调水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前云南旱情与地下水深井开采的利弊
【摘要】:至2009 年入冬起,云南地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持续旱灾。
出现大旱灾,主要原因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际需求。
为缓解旱情,各种取水措施层出不穷,在此背景下,一些地区采取钻深井取水措施,这种方式确能获取大量地下水达到缓解旱情的目的,但这一措施是否合理?本文深入研究了云南旱灾发生的原因,并对地下水深井开采的利弊做了论述。
【关键词】:云南旱情;地下水;深井开采;利弊
中图分类号:s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2009 年入冬以来,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大旱,而现实情况却是,即使西北地区半年不下雨,也没有出现这么大的灾情,西南地区降雨量丰富,年降水可以达1300mm 以上,还有大江大河,出现大旱灾,这就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跟不上实际需求。
另外,农村和山区的旱情比较严重,而城市的所受的影响并不大,这一点也很值得大家反思。
为缓解旱情,其中采取的一项措施便是钻深井开采地下水,开采深层地下水在我国很多地区成为重要取水方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方式是否可行?本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评价。
2、云南旱灾的实际情况
云南地区大旱以来,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
区)631.83万人受灾,至2010年5月云南因旱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以上,农作物受灾严重。
到目前为止,全省秋冬播农作物受灾达3261.2万亩,成灾2521.8万亩,绝收1506.9万亩。
小麦粮食作物受灾1593.2万亩,成灾1296.9万亩,绝收930万亩。
水果、茶叶等五类经济林果受灾1482.5万亩,成灾432.7万亩,绝收79.9万亩,农产品供给受影响。
全省蔬菜产量同比减少30%
左右,甘蔗产糖量减少32万吨,鲜花产量减少30%左右,春茶产量减少51%。
农民收入受影响。
据初步统计,仅至2010年5月,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已经减少一百元。
以上数据随着旱情的继续也会继续上升。
大旱无情,人间有爱!温总理曾多次亲赴云南指挥抗旱,慰问群众,党中央十分重视,积极解决人民缺水问题。
3、云南旱灾发生的原因
上述惨痛的数据令人心寒,我们不应沉浸在痛苦之中,痛定思痛,我们要对旱灾产生原因做多方面的探究,只有弄清楚了主要原因,方可采取有效的措施针对性地进行性治理,这样才能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盲目行动。
根据本作者的实际考察并参考大量有关资料,下面将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以及工程因素三个方面对旱灾发生的原因进行阐述。
3.1、自然因素
过去的三年里,云南全省平均年降水量明显下降,这在云南中东部地区表现的更加严重。
云南省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约为1090毫米,然而资料显示,过去的3年里全省平均降水量总共偏少了接近
半年的降水量,这在受灾最严重的云南中东部地区降水量下降更加明显。
造成降水量下降的气候因素很多,主要是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全球气温变暖。
自然造成的危害我们不能避免,只能从人为方面深入研究。
3.2、人为因素
把云南旱情发生的原因完全归结为自然环境的恶化是推卸责任
的做法,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来讲,人的行为才是主要矛盾即主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对水的需求越来越大,据作者的研究,对造成旱灾的人为因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历史上的错误决策,大量森林砍伐造田,使得森林覆盖率锐减,云南山区有山无林现象严重,没有了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第二,天然森林砍伐后,大力推广引进经济林种,经济林品种往往过于单一,这就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这样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的问题随之产生,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土地质量进一步下降,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第三,高耗水工业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其排放的废弃物又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再加之人们节约用水观念淡薄,引发了水资源的枯竭。
3.3、工程因素
“水利工程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水利设施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促使旱灾不能段时间内被遏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大多都以使用几十年,这
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也不够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已满足不了当前需要,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险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明显不足;其次,云南水利设施城乡分配不均匀,州市等城区附近水利工程集中,而偏远乡村山区水利设施分散,这就使得城区旱情远远轻于乡村地区。
4、深井地下水开采的利弊
随着旱情的加剧,人们开始向更深的地层索取水资源,于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钻打深井。
在我国很多地区(如河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有着重要作用,深井开采地下水已是一个存在很长时间的问题,深层地下水的开采初期, 由于人们对深层水资源及其构成尚未完全认识, 为了当地工农业发展, 常常大规模开采, 使地下水开发处于严重超采状态[2]。
然而伴随开采过程衍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来, 使人们加深了对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的认识。
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认为,开采深层地下水确实能获取充足的水源,但这也无异于饮鸩止渴,弊大于利。
下面就详细介绍一下深井开采地下水带来的诸多问题。
首先,大量超采深层地下水后,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原有地下水的均衡状态被破坏, 这就导致含水层压密以及粘性土释水产生压缩[3], 从而导致地面沉降。
另外,深层地下水往往含氟量较大,大量引用高氟水, 敷被吸收后沉淀于骨组织中, 引起氟中毒。
针对这些问题,为合理开采和保护深层地下水资源, 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扭转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现象,
通过严格的深机井开凿与使用的审批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大幅度削减深机井的数量, 加大“关井压采”的行动力度。
另外一项重要措施就是,有计划地开展对深层孔隙承压水层的人工回灌,应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回灌区,在条件较好的回灌层位与地段,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认识深层地下水形成与开发利用的规律, 科学的利用水资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节水型社会, 提高用水效率。
5、结束语
“大旱无情,人间有爱”,既然我们无法驾驭大自然,就要认真总结,抓住自然规律,有目的的采取相应措施。
云南大旱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水利是农业之根本”,水利设施欠债不能再拖了,政府要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并实行严厉的执行监督制度,严格监管投资去向,建设以及维护好水利设施,造福于民。
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人民群众要培养起并不断提高自己的节水意识,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并要努力提高用水效率。
只有这样,我们的节水型社会才能建设的更好,人民的生活才能和谐幸福。
【参考文献】
[1]《农田水利学》郭元裕等,中国农业出版社
[2]《专门水文地质学》房佩贤等,中国地质出版社
[3]《中国地下水资源》张宗祜,李烈荣等,中国地图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