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处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所谓“预设”,就是指课堂教学前的一个预案,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所谓“生成”,即在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所出现的各种情况。“生成”对应于“预设”,因预设而精彩。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把控教学预设,引发智慧生成,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入思考的话题。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关键。学生的参与充满变数,课堂上可能发生各种情况,如何把握时机,巧妙利用好动态生成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节外生枝”的现象,只要是有利于促使学生对生活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就要抓住契机,及时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可以改变教学内容,而不必担心预设的进程“失控”。
我记得在教学中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三年级的《可能性》,在教学设计中,一般通过“抛硬币”、“摸彩球”等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可能、一定、不可能”等词的含义。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乐在其中,课堂上洋溢着和谐愉悦的气息。而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可能性有大有小,我设计了“分组摸球”的活动?每个小组的袋子里都有8个球,分为黄白两色,但黄球、白球的个数不同。小组活动完毕,各小组争相汇报活动情况,开始我很满意地在黑板上作着记录。到第5小组汇报时,却出现了颇富戏剧性的局面:他们小组的袋里有5个黄球,3个白球,结果他们摸到白球的次数反而比黄球
的多了几次!并且他们组有个学生“坚决”不同意袋里边什么颜色的球多,摸到这种颜色球的可能性就大。尽管事先已经考虑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概率很小的情况,但当学生提到它时,还是免不了一愣。一愣之后,迅速调整了自己的上课思路:这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跳过去,不好!那怎样来引导他呢?对,先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再对症下药。
当学生“固执己见”时,选择逃避或强制都只是下策,积极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怎样才算是积极面对呢?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努力想办法弄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其次要对症下药,相机引导,本着平等对话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教师在和个别学生对话时,一定要注意吸引其他大多数同学也参与其中,把说服个别学生的过程转化成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遇到这种比较棘手的情况时,教师头脑中的教学理念将决定事态发展的走向。事实上,这种“意外”情况的出现,是十分难得的课程资源,只要处理得当,很可能转化成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也正要求教师要不断增强自己的课程资源意识,抓住课堂中这些不期而遇的资源,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因为“意外”而更显精彩!
课堂是生成的过程,在生成的内容中,有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有的则如迷途羔羊,与文本渐行渐远。作为教师,在面对动态生成时,更要学会把握生成,避免过度发挥。所以,每一次的意料不到都在督促我,惟有不断钻研,及时反思,扬长避短,才能使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作为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为
学生学习服务,课堂才能呈现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