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思维与哲学思维解析
哲学思考知识点
![哲学思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c5325a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b.png)
哲学思考知识点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生、宇宙和存在的学科,旨在通过思考和推理来寻求真理和智慧。
在哲学的广阔领域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涉及到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等方面。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哲学思考知识点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一、伦理学伦理学是研究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学科。
在伦理学中,人们探讨了如何判断一个行为的道德性质以及如何做出正确的道德决策。
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道德相对主义,即道德标准因文化、个人或社会而异。
此外,伦理学还研究了道德的起源和意义,以及道德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二、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研究存在、实在和本质的学科。
在形而上学中,人们思考了宇宙的本质和结构,以及事物的存在方式和意义。
形而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实体和属性的关系,即实体是具有属性的个体。
此外,形而上学还探讨了时间、空间、因果关系等基本概念,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存在本质的哲学问题。
三、认识论认识论是研究知识和认识的学科。
在认识论中,人们思考了知识的来源、范围和限制,以及人类如何获得和应用知识。
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即知识可以通过经验或理性推理获得。
此外,认识论还研究了真理和错误的性质,以及知识与信念之间的关系。
四、政治哲学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权力和社会组织的学科。
在政治哲学中,人们思考了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以及公正和平等的原则。
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社会契约论,即政府权力是基于人们自愿达成的契约而产生的。
此外,政治哲学还探讨了权力分配、公民权利和义务等问题。
五、哲学思维方法除了以上几个具体的知识点外,哲学还有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即哲学思考。
哲学思考强调逻辑推理、批判性思维和超越常识的思考方式。
哲学思考可以帮助人们超越表面现象,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通过哲学思考,人们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总结:哲学思考涉及到伦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政治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点。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4dc94d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5.png)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和对立面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以及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 唯心主义原理: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世界是由意识或思维构成的。
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独立性和优先性,而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流派,如柏拉图的理念观、笛卡尔的主体观等。
3. 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次级地位,认为物质存在的先于和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也有不同的流派,如唯物辩证法等。
4.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强调意识和物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但又能主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推动物质的发展。
意识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5. 客观真理原理:客观真理原理认为真理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不依赖于主观主义的意识。
真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实践认识和经验总结得到的,是能够被验证和证明的。
这一原理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6. 主观相对性原理:主观相对性原理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相对的。
人的认识受到个体的主观感受、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主观认识。
这一原理在哲学和文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要求对不同主观观点进行尊重和理解。
7. 价值相对性原理:价值相对性原理认为价值是相对于人的主体而言的,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与个体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可能不同。
这一原理指导我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冲突中保持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
8.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原理:这一原理认为社会是处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哲学思维方式的四个特征
![哲学思维方式的四个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994489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a.png)
哲学思维方式的四个特征1.超越经验与感性认识哲学思维方式强调对于世界本质和真理的追求,它试图超越一切经验和感性认识的限制,以理性和理性分析为基础进行思考。
哲学思维方式要求我们不仅关注表象和现象,还要探索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它试图揭示普遍原理和普遍真理,并通过推理、辩证和逻辑思维等方法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2.批判性思维哲学思维方式要求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从和接受所谓的权威观点。
它鼓励我们质疑传统观念和表面现象,并通过思辨和逻辑推理来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够自由地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观点和理论,从而推动知识和思想的进步。
3.综合性思维哲学思维方式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局部问题,还要关注整体和系统性。
它试图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观念,来解决复杂和综合性的问题。
哲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它强调整体性思维,即将事物和问题放在更大的背景和框架下考虑。
4.深入思考与反省哲学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对于世界和自身持久不变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反省。
它鼓励我们审视和反思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并提出质疑和解释。
通过深入思考和反省,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发现并纠正我们可能存在的错误和偏见。
哲学思维方式帮助我们追求智慧和道德,促使我们成为更完善的人类。
总而言之,哲学思维方式具有超越经验与感性认识、批判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和深入思考与反省的四个特征。
它通过理性和逻辑思考的方式,帮助我们探索事物的本质和真理,批判传统观念和表面现象,并整合不同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和观念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哲学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高级形式,它对于我们理解世界和改进人类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
![2024年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https://img.taocdn.com/s3/m/bbb5a42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4.png)
2024年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2024年的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包括以下内容: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超自然的或意识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和变化的普遍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而实现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阶级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存在,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产物或依附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真实的、独立于个体的存在,物质世界只是意识的外部表象。
哲学的任务是揭示意识与物质的关系。
三、认识论和经验论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活动的哲学学科,涉及认识的本质、来源、过程和条件等问题。
经验论是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强调经验作为认识的基础,认为知识是通过感觉和经验积累而来。
四、形而上学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具有固定的本质和属性。
辩证法则是一种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整体,事物的本质是由内部矛盾和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五、伦理学和道德哲学伦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涉及道德的起源、本质、价值和目的等问题。
道德哲学则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探讨道德的基础和理论。
六、存在主义和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存在先于本质,人类必须通过选择行动来赋予自己的生命意义。
实用主义则认为真理是由实际经验和实践确定的,重视实际效果和实用价值。
七、形而上学和语言哲学形而上学研究存在的本质和基本特征,而语言哲学则研究语言的本质和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语言作为认识和交流的工具,对于思维、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八、美学和艺术哲学美学研究美的本质、美的标准和美感的产生与表达。
艺术哲学则研究艺术的本质、功能和价值,探讨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以上是2024年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的小结,它们是哲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对于理解人类思维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用哲学思维理解文化生活知识
![用哲学思维理解文化生活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8d735ef9ec3d5bbfd0a74f9.png)
用哲学思维理解文化生活知识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一种哲学总是产生于一种文化当中,是对一种文化的总结、继承和发展。
一种文化必将孕育一种哲学,哲学的产生又必将推进这种文化的发展;同样的,一种哲学也必将推进和发展一种文化。
如果把文化当作一门科学,一门具体的科学,那么文化是哲学的基础,文化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是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在高中政治的学习中,我们既要用共性的文化指导个性的哲学,又要用哲学的知识给文化的学习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就文化的学习和哲学的学习中相连相通、互促互进的内容和知识归纳和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虽然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社会制度,有科技的发展,还有思想运动,但归根到底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发展的根源和动力,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同时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而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根据联系的多样性、矛盾的特殊性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因此,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联盟式各具特色,一个民族或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又不尽相同,同一个民族或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文化又是丰富多彩的。
根据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所以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进步。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通过社会实践转化为物质力量,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哲学也不能。
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才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也只有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落后、腐朽的文化只会腐蚀人的精神,毒害人的心灵,阻碍社会的发展。
哲学----人类从常识思维跃迁到理论思维的产物
![哲学----人类从常识思维跃迁到理论思维的产物](https://img.taocdn.com/s3/m/a9e9b41f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4b.png)
哲学----⼈类从常识思维跃迁到理论思维的产物虽然在部队时就学哲学,那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熟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观、认识论、⽅法论上得出的“普遍规律”。
但殊不知理论思维与常识思维还有区别,⾄于构思维与反思思维的不同,哲学是关“⼈与世界的关系”,亦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都还不知道。
这⽆异于⼩学基础没有,就去上⼤学,当然进⼊不了哲学思维。
此篇《哲学----⼈类从常识思维跃迁到理论思维的产物》,与上篇《真正进⼊哲学就要突破常识的思维⽅式》,是近年来本⼈读孙正⾀先⽣的哲学著作所做的笔记整理的⼼得。
哲学----⼈类从常识思维跃迁到理论思维的产物常识的最本质的特性,就是它的经验性。
但常识也有概念,概念是⼈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式。
但常识思维与理论思维(哲学的、科学的)根本不是⼀回事。
理论思维关键是具有理性,即通过逻辑推导得到确定的结果。
⽽常识思维只有感性思维,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直观形式形成的认识。
要进⼊哲学思维就必须了解⼈类从常识思维发展到理论思维以及理论思维是怎么回事。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都具有知识体系、思维⽅式、价值规范三重基本内涵:知识体系~~它们都是由⼀系列的概念、范畴、原理构成的知识体系;思维⽅式~~它们的知识体系中都蕴含着构成该种知识体系及其相应的世界图景的思维⽅式,亦即抽象思维;价值规范~~作为知识体系和思维⽅式的科学和哲学,规范着⼈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即规范着⼈们的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
以上三重基本内涵,……是以概念的逻辑体系规范着我们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式、⾏为内容和⾏为⽅式。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就是规范⼈们的思想和⾏为的概念逻辑体系。
作为理论的科学和哲学,具有的巨⼤社会功能:即解释、规范性批判性与反思、理想性和引导性四⼤功能。
(在经验⽔平上,世界总是⼀种表象的杂多性和经验的流变性,只有上升理论的层⾯,才能达到⼀种本质性的、规律性的、普遍性的、必然性的认识,这就是对现实的⼀种超越。
省考常识哲学真题答案解析
![省考常识哲学真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19ead13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8.png)
省考常识哲学真题答案解析近年来,省考中的常识哲学题目备受考生关注。
这些问题既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又与当今社会相关联,考察考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省考哲学题目进行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类题目。
第一题:什么是人的幸福?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有所不同。
幸福可以被理解为生活的满足感和快乐感。
对于物质层面的幸福,人们可能追求高薪、名利和奢侈品;而在心灵层面,人们追求和谐的家庭关系、精神成长和内心的平静。
从哲学角度来看,幸福也可以是一种存在意义的状态,即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一种感受。
然而,人的幸福并非仅仅取决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享受,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幸福存在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之中。
这种幸福源于对自然界的尊重与爱护,从而获得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受。
只有通过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幸福。
第二题:道德是如何产生的?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与人相处中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是人类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和和谐相处而形成的。
道德的出现,使得人们在行为上具备了一定的规范和责任感。
然而,道德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社会发展、文化变迁而不断演变。
不同的社会、时代和文化对于道德的定义和实践方式会有所不同。
因此,道德是一种动态的观念,需要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需求。
第三题:为什么要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是人类思维的基本需求,人类对于认识世界、探索事物的本质有着强烈的渴望。
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思考和验证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可以不断增长知识、提高文明水平、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追求真理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
真理往往隐藏在复杂的现象背后,需要人们不断思考、研究和验证。
追求真理也要求人们具备开放的思维,不断接纳新的观点和证据,与时俱进。
总结省考常识哲学题目虽然涉及抽象而深奥的理论,但是它们与生活息息相关。
常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常识的反思和概念提炼
![常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常识的反思和概念提炼](https://img.taocdn.com/s3/m/4553854c01f69e3143329497.png)
常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常识的反思和概念提炼常识很重要,但还有比常识更重要的。
常识只是初级,而哲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关键。
请看中国学者孙正聿为我们讲述的哲学思维与常识思维。
1,何为常识?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的方式。
它以人们的世世代代的“共同经验”为内容,构成人们的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在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中,人们的经验世界得到最广泛的相互理解,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最普遍的相互沟通,人们的行为方式得到最直接的相互协调,人们的内心世界得到最便捷的自我认同。
常识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最重要的生存价值。
应当看到,人们的生活世界,首先是以常识为基础的日常生活世界。
在日常的生活世界中,在日常的活动范围中,常识是“极可受尊重”的。
人们正是以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来规范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和宗教、艺术行为。
同时,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任何一种基本方式都是以人类的“共同经验”即“常识”为基础。
离开“常识”,既不会形成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也不会实现这些方式的发展。
但是,来源于并依赖于“常识”的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比如哲学,既不是常识的“延伸”,也不是常识的“变形”,而是对常识的“超越”。
这里所说的“超越”,主要是指性质与功能的改变。
就哲学与常识的关系而言,主要是指哲学改变了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哲学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
与此相反,这里所说的“延伸”或“变形”,则是否认性质与功能的改变。
2,哲学与常识的关系以常识的观点去看待哲学,从而把“哲学的”与“常识的”世界图景、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混为一谈,把“哲学”变成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
这是人类所犯的最大的低级错误。
任何一个正常的普通人(即具有健全“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桌子在我们的意识之外,桌子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因为这是符合人们的“经验”和“常识”的。
哲学、科学、常识的相互关系
![哲学、科学、常识的相互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6ec3a4d976a20029bd642d48.png)
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相对哲学而言,科学又称为具体科学,是指哲学以外的所有其它科学。
具体科学与哲学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常识指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是合理的知识,即“日常知识”。
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常识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是其他的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哲学和常识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一、哲学与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哲学与具体科学都研究规律,都以概念、范畴、规律的逻辑体系来反映现实。
这是它们的共性。
哲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各门具体科学,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以不断丰富的各门具体科学提供的知识为前提。
哲学对各门具体科学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
哲学并不是建立在对世界的直接观察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具体科学的研究成果之上2、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哲学从总体上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世界的本质与规律,而各门具体科学从某一方面,某一领域来研究世界,把握某一特殊规律。
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还是一种意识形态。
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与政治密切相关。
哲学以概念考察为核心的经验反省,而科学则以经验反省为核心建立整体解释理论。
二、哲学与常识的关系1、常识与哲学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常识中的日常事实现象是所有哲学理论都需要解释的承认常识即,任何哲学理论都要承认日常事实现象2、哲学与常识之间又有差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常识是以确定的思想形式(如感觉、知觉、直觉、想象等)去把握思想形式所能把握的相应对象而形成确定的思想和知识。
哲学是一种反思思维,就是跟随在常识和科学之后,对其加以反复思考。
政治哲学常识体系框架+具体原理,方法论
![政治哲学常识体系框架+具体原理,方法论](https://img.taocdn.com/s3/m/47b7ced926fff705cc170a98.png)
政治哲学常识体系一、简图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生观、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社会发展规律二、 详细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 实践的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原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2.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规律是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要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法:一,联系的观点:(1)原理: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原理: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性能状态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要从大局着眼,寻求最优目标。
原理: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会有全新的功能,甚至关键部分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性作用。
方法论:要搞好局部,善于优化结构,使整体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3)因果联系:原理:原因与结果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方法论:要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提高实践的自觉性,预见性。
二,发展的观点:(1)事物运动发展的观点原理:事物是普遍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方法论:要坚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发展的原因: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方法看问题(3)事物发展的状态;原理: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哲学与思维方式原文与解析
![哲学与思维方式原文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c55583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76.png)
哲学与思维方式原文与解析哲学是一门广泛而深奥的学科,它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真理和价值。
通过哲学,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人类的思维方式,思考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模式。
思维方式是个人或集体在认知和推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策略。
它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解释的基础,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哲学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哲学帮助我们审视并挑战我们的思维方式。
它鼓励我们思考我们的信念、假设和偏见。
通过提出问题和进行批判性思考,哲学启发我们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寻求更全面和综合的观点。
相比之下,一种狭隘的思维方式往往会导致片面和偏见的结论。
通过哲学,我们可以开拓思维,拓宽我们的认知范围,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
其次,哲学深入研究逻辑和推理。
逻辑是思维方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规范我们的思考过程,使我们的观点和论证更加准确和合理。
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了解逻辑原理和推理规则,提高我们的分析和辩证能力。
这有助于我们在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时更加客观和理性。
此外,哲学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对我们的行为和决策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探讨伦理学和道德观念,哲学激发我们思考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正确的。
这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指导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它告诉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在道义和道德上负责任。
最后,哲学也关注人类思维的本质和局限性。
它探索我们思考和感知的过程,深入思考我们对于真理和现实的认知。
哲学挑战我们的观念和认知框架,提醒我们避免过度自信和片面的看法。
通过了解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更加谦逊和开放地对待知识和观点,不盲目接受,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地做出判断和选择。
综上所述,哲学与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它不仅帮助我们审视和挑战我们的思维方式,还促进了我们的逻辑推理、伦理观念和对思维局限性的理解。
通过学习和应用哲学,我们可以成为更加理性、全面和有责任心的个体。
因此,哲学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人生意义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哲学入门知识逻辑思维和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
![哲学入门知识逻辑思维和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abcbcba9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97.png)
哲学入门知识逻辑思维和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哲学入门知识:逻辑思维和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哲学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对存在、知识和价值的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
它不仅仅是一门知识领域,更是对人类思维方式和人类意识的反思与探索。
本文将介绍哲学入门知识中的逻辑思维和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
一、逻辑思维逻辑是研究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人类理性思维的基础。
逻辑思维的基本原则有三个:辩证思维、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1. 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指通过正反矛盾的对立面进行分析和综合,以实现真理的方法。
辩证思维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复杂系统,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矛盾的斗争引起的。
辩证思维能够帮助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而更好地理解事物的规律。
2.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用已知的真理推导出新的真理的方法。
它是从一般规律推断出个别事实的思维方式。
演绎推理遵循着严谨的规则,从已知的前提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它使得我们能够在有限信息的基础上推导出更多的结论,扩展我们的知识。
3. 归纳推理归纳推理是从个别事实归结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式。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具体事例中总结出普遍规律。
归纳推理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帮助我们从已知的经验中发现新的事物和规律。
二、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哲学思想是指哲学家们对存在、知识和价值等问题所形成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
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实证主义。
1.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物质的存在和运动。
唯物主义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统一性。
2.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根源,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意识的存在和活动。
唯心主义关注人类的主体性,认为人的意识能够主导和改变世界。
3. 辩证法辩证法是哲学思维的核心方法,它强调对立的统一和事物的发展变化。
辩证法指出事物的发展是由相互对立的矛盾推动的,通过矛盾的斗争解决和转化,事物才能得到发展。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447745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df.png)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哲学入门知识:思维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思维、认识和存在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作为学习哲学的入门知识,思维和认识论是必不可少的两个基本理论。
本文将介绍思维和认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观点和相关理论。
一、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是指人类通过认识和思考来理解和认知外部世界的一种能力。
思维包括概念的形成、判断的建立和推理的过程。
思维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分之处,也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源泉。
1.1 概念的形成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对事物共同特征的心理反映。
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具体感觉经验的提炼和抽象,将相同或相似的个别事物归纳为一个概念。
概念的形成为人们认识世界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思维方式。
1.2 判断的建立判断是基于概念和事实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的结论。
判断是思维的重要环节,通过判断可以从已知事实中得出新的认识和见解。
1.3 推理的过程推理是思维中的逻辑思维过程,是通过前提和推理规则来得出结论的过程。
推理是思维中重要的推动力,能够使认识得到更深入的发展和扩展。
二、认识论的基本理论认识论是研究认识过程和认识方法的学说。
它涉及认识的来源、本质、目的和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在哲学中,有不同的认识论理论来解释人类的认识活动。
2.1 经验论经验论认为,人类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
它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感觉,通过感觉的材料进行思维和判断来产生的。
经验论强调经验在认识中的重要性,认为经验是真理的唯一来源。
2.2 理性论理性论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超越了感觉经验,理性是认识的源泉。
它认为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推理来获得超越感觉经验的认识。
理性论强调理性的力量和作用,认为理性思维是真理的重要来源。
2.3 综合论综合论是理性论和经验论的综合,认为人类的认识是理性和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
综合论认为理性和经验都是认识的重要因素,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思维和认识论的关系思维和认识论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
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
![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842f061cfc4ffe473368ab4d.png)
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一、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即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思维必须遵守三个基本原则,它们是:在逻辑上要求严密的逻辑性,达到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在方法上要求辩证地分析和综合两种思维方法;在体系上,实现逻辑与历史的一致,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哲学思维:哲学思维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
具有以下特征:(1)、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
(2)、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
(3)、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
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
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总的来说,哲学思维方法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的知识,也不在于给人解决了多少具体的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给人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培养和锻炼人的思辨能力,从而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三、区别和联系:科学思维以两种表面上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哲学和作为专家研究。
哲学家力图尽可能完备、尽可能综合地使自己定位于与事实总和的关系,这必然使他卷入在从特殊的科学借用的材料上建筑。
专门科学家起初只关心就事实的较小领域发现他的道路。
高考哲学常识考点与分析
![高考哲学常识考点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d1448b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37.png)
考点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考点三: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含义: 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考点三: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原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考点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不同于哲学基本问题所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与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个方面,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指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的本原与意识能不能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对此,不同的哲学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考点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事求是 是指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考点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4.规律的客观性原理是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哲学依据。
实事求是不仅是我们党的科学态度、工作方法和优良传统,而且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精髓、出发点和根本点。
考点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5.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论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论哲学与常识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133c13e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8.png)
论哲学与常识的关系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知识和思考,而忽略了深入的思考以及哲学思想对于我们思考和判断的影响。
哲学与常识共同构成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而哲学和常识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二、常识的定义常识通常被定义为普遍且通用的知识和经验。
它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观察所形成的,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常识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常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我们常常将它用于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三、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研究宇宙、人类知识,以及存在和实体的本质的学问。
它探讨的问题包括什么是真理、什么是意义、存在和价值等。
哲学是一个关注我们存在和宇宙的根本问题的学科,它追求最基本、最普遍的真理。
四、常识和哲学的相似之处常识和哲学都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常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而哲学则以一种更系统化、更深层次的方式来探究知识和真理。
另外,我们从常识中也可以发现很多哲学思想的影子,比如人的意识和思想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和思想的起源等。
五、常识和哲学的不同之处常识和哲学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常识是我们根据日常经验和知识所形成的,而哲学则追求最基本、最普遍的真理。
此外,常识往往是由群体所认同的知识,而哲学则在更深层次上探讨真理。
最后,哲学也经常涉及到常识范畴之外的问题,比如宇宙的本质和存在,而这些问题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
六、哲学和常识的互动尽管哲学和常识在一些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是它们也有着相互关系。
哲学通过对常识的反思和批判,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常识的局限和缺陷,并且协助我们寻找比常识更广阔、更有深度的思考方式和知识。
与此同时,常识也能够启发出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
常识中概括的那些模型和观点,有时候会激发出哲学家们去思考,在哲学中理解和解释某些问题。
七、哲学与常识的价值常识和哲学的相互作用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品味和知识启示。
常识虽然不如哲学深入,但是它作为我们的认识基础和决策参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原理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d6ee2fb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1.png)
哲学入门知识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原理哲学是一门探讨智慧和知识的学科,它涉及人类的思考方式、存在本质以及世界的本源等诸多问题。
本文将介绍哲学入门知识中的思维和知识的基本原理,帮助读者对哲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一、思维的基本原理1. 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哲学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它强调矛盾和对立的存在与发展。
辩证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解决的过程。
这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从多元的角度看待问题,超越二元对立的观念,以及善于发现和理解矛盾中的可能性,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进步。
2. 归纳与演绎思维归纳是从具体的个别事物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思维方式,而演绎则是从一般规律推导出具体结论的思维方式。
归纳和演绎是互为补充的思维过程,是科学和逻辑推理的基本方法。
归纳与演绎思维的运用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决问题,促进认识的深化。
3. 实证与理论思维实证思维是基于实际观察、实验和经验证据进行推理的思维方式,注重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实证。
而理论思维则是基于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的思维方式,通过构建理论体系来解释和推导事物的内在规律。
实证与理论思维相辅相成,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分析问题、探索真理。
二、知识的基本原理1. 真理与认识真理是指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思想或陈述。
通过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人们可以逐渐接近真理。
哲学认为,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事物作用的结果,是通过不断积累和纠正错误认识,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2. 经验与理性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经验和理性。
经验是通过观察、实践和感知获得的知识,它是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直接认识。
理性是通过思考、推理和逻辑得出的知识,它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和理论。
3. 常识与专业知识常识是指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见的知识,是对某一领域的基本规律和常见事实的了解。
专业知识则是对特定领域深入研究和学习的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和专业技能。
4. 科学与人文知识科学知识是指经过科学方法和实践验证得到的客观真实的知识,强调客观性和客观规律。
常识思维与哲学思维解析
![常识思维与哲学思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0be511f12d2af90342e610.png)
常识思维与哲学思维在常识看来,有一个外在的世界,它是客观的、外在的、实在的、独立于主体的,同时它又是可见的、可知的。
如,在我面前有一颗树,它是不依赖我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的,我看到它的叶子是绿色的、树干是高大的,我还知道它有其他属性。
这是常识眼中的世界和事物。
在常识看来,我是一个单一的、不可分裂的个体,我是一个有感情、有理想、有理性的人,我是透明的,我知道我在干什么。
但是作为一哲学家,他就不会这样来看世界和事物,也不这样来理解自我。
一、哲学家的发现哲学家发现了世界的秘密:一是在常识看来是独立的、客观的、外在的物体对我有依赖性,它的属性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有两个世界构成的,这就是表象的世界和实在的世界;三是“我”决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子,“我”是由自我和本我构成的。
这种发现在常识看来是奇怪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哲学家却认识到了这些秘密,并对世界的这些秘密进行思考。
在哲学家看来,谁看不到这些秘密,就无法进入哲学的大门,承认在常识世界的背后的秘密,这是进入哲学思维的标志,但是很少有人能看到这一点,所以进入哲学的大门的人就不多。
为了把哲学家的发现看清楚,我想用一些事实来说明,尽管哲学好像是抽象和晦涩的代名词,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所以我选择用事实来说话。
1、物体对我的依赖性一片绿叶(常识看来,大众看来),在色盲的人看来不是绿色的,有一种药吃下去,看树叶就是黄色的,在盲人的世界中没有颜色,由此看来,树叶的颜色是随我的感官的性质而变化的。
尽管如此,但常识仍然认为,树叶的本身是绿色的,其它的颜色不是树叶的本色。
但哲学家反问,我们凭什么就坚持说,其他颜色就不是树叶的本色,只有看到的绿色才是树叶的本色,如果所有的人的眼睛都象狗的眼睛一样(据说狗都是色盲),我们还会坚持说树叶的本色是绿色的吗?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瞎子,世界还有颜色吗。
常识可能会说,世界仍然有颜色,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但是如果我们都是瞎子,我们不知道世界的颜色,我们是如何确信世界是有颜色的呢。
哲学与常识
![哲学与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f53e886b011ca300a6c39015.png)
哲学与常识 ( 摘录自《哲学通论》)在人类把握世界的各种方式当中,常识是一种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它是其他的各种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因此,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其他方式。
这种情况非常突出地表现在用常识方式去理解和解释哲学,以至于把“哲学”变成某种冠以哲学名词的常识。
因此,在哲学的自我理解中,首先需要探讨哲学与常识的关系。
一、三个层次的概念框架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在人与世界之间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概念”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概念既是人类思维的形式,又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概念以内涵与外延相统一的方式构成主体对客体的规定性的把握。
因此,在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中,作为主体的人既要以概念的方式去把握、描述、解释和反思人与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又要以概念的方式去理解、解释、规范和反思人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还要以概念的方式去建构关于世界的规律性图景以及对世界的理想性、目的性要求。
这表明,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必须和只能以概念的方式去实现对世界的本质性、普遍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把握与解释,也就是以概念的方式实现思想中对世界的占有。
概念是人在思想中构筑经验世界的方式,也是将思想中的世界世世代代传递下去的社会遗传方式。
概念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水库”,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阶梯”和“支撑点”。
人们从历史上承继下来的各种概念体系,直接地和深层地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的历史性创造活动,制约着和规范着人们对世界的理解、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每个人的自我理解。
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的文明史也就是概念的形成、演化、变革、更新和发展的历史。
但是,在对概念的理解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其一,概念必须(和只能)在概念的特定框架中获得意义;其二,在不同层次概念框架中,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
正是由于人们往往忽视这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因而往往造成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其他方式,特别重要的是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和解释人类把握世界的哲学方式。
哲学的入门知识思维与存在
![哲学的入门知识思维与存在](https://img.taocdn.com/s3/m/264ab9d3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4.png)
哲学的入门知识思维与存在哲学作为一门广阔而深奥的学科,关乎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存在之本质。
作为哲学初学者,了解一些入门知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模式。
本文将介绍哲学的入门知识,特别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一、思维的本质思维是人类最为基本、最为重要的认知能力之一。
它使我们能够对感官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思维是人与众生的根本区别,是人类思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的工具。
二、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其中最基本的形式包括概念思维、判断思维和推理思维。
概念思维是指我们对事物、现象或思想进行分类和归纳的过程。
通过概念思维,我们能够将各种各样的个别事物归纳为一个共同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判断思维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观察得出的结论,它是我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过程。
判断思维是我们认识和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
推理思维是通过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和推断的过程。
推理思维基于已知的前提和逻辑规则,通过推理得出新的结论。
推理思维在哲学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探索真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存在的本质存在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包括人类自身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
在哲学领域,存在被理解为物质或精神实体的实际存在。
哲学家们探讨存在的本质和含义,尝试解答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
四、哲学对思维与存在的关注哲学是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学科,它试图通过思考和推理来深入探索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存在的本质。
哲学家们提出了诸多理论和观点,试图回答一系列关于思维与存在的问题。
比如,柏拉图主张存在一个永恒而不变的理念世界,真理和智慧可以通过思维和推理来掌握。
尼采则认为思维有其局限性,存在是一个永恒的流变过程,人类应该追求个人的力量和自由。
哲学的思维方式也涉及到对存在的思考。
存在的问题是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包含着对宇宙、自然、人类和上帝等各个方面的思考。
哲学试图揭示存在的本质和意义,推动人类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识思维与哲学思维在常识看来,有一个外在的世界,它是客观的、外在的、实在的、独立于主体的,同时它又是可见的、可知的。
如,在我面前有一颗树,它是不依赖我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的,我看到它的叶子是绿色的、树干是高大的,我还知道它有其他属性。
这是常识眼中的世界和事物。
在常识看来,我是一个单一的、不可分裂的个体,我是一个有感情、有理想、有理性的人,我是透明的,我知道我在干什么。
但是作为一哲学家,他就不会这样来看世界和事物,也不这样来理解自我。
一、哲学家的发现哲学家发现了世界的秘密:一是在常识看来是独立的、客观的、外在的物体对我有依赖性,它的属性会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二是我们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世界,而是有两个世界构成的,这就是表象的世界和实在的世界;三是“我”决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单子,“我”是由自我和本我构成的。
这种发现在常识看来是奇怪的、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哲学家却认识到了这些秘密,并对世界的这些秘密进行思考。
在哲学家看来,谁看不到这些秘密,就无法进入哲学的大门,承认在常识世界的背后的秘密,这是进入哲学思维的标志,但是很少有人能看到这一点,所以进入哲学的大门的人就不多。
为了把哲学家的发现看清楚,我想用一些事实来说明,尽管哲学好像是抽象和晦涩的代名词,但是事实胜于雄辩,所以我选择用事实来说话。
1、物体对我的依赖性一片绿叶(常识看来,大众看来),在色盲的人看来不是绿色的,有一种药吃下去,看树叶就是黄色的,在盲人的世界中没有颜色,由此看来,树叶的颜色是随我的感官的性质而变化的。
尽管如此,但常识仍然认为,树叶的本身是绿色的,其它的颜色不是树叶的本色。
但哲学家反问,我们凭什么就坚持说,其他颜色就不是树叶的本色,只有看到的绿色才是树叶的本色,如果所有的人的眼睛都象狗的眼睛一样(据说狗都是色盲),我们还会坚持说树叶的本色是绿色的吗?如果所有的人都是瞎子,世界还有颜色吗。
常识可能会说,世界仍然有颜色,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但是如果我们都是瞎子,我们不知道世界的颜色,我们是如何确信世界是有颜色的呢。
物体的大小也是随我的感官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的,据说有一个英国人,眼睛害了病,在它的眼中,所有的东西都比平时放大了,看报纸,每一个字象拳头般大小,严重影响了它的阅读。
物体的位置也会谁我的眼睛的情况而变化,用手积压我的眼球,外面的物体就会上下或左右摇晃,会随着我的眼睛的变动而变动。
苹果是甜的,在我生了病的时候,吃起来就是苦的,如果我吃了糖再去吃苹果,苹果就特别酸。
我把一只手放在冰上,另一只手放在火上烤,然后把它们同时放在一盆水中,这盆同样的水在我的感觉中就会既是热的又是凉的。
同样的声音,年轻人听来是清楚的,老年人因耳背就听得模糊,聋子就不会听到声音。
不再列举更多的事例。
我们能否从以上举例中得出一个结论:物体的性质随着我们的感官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对我们的感官有依赖性。
可能有人会说,变化的是我们的感觉(感觉材料),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变化,但是绿色、红色、黄色等哪个是树叶的本身,它们具有同等的地位,都是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我们的感觉材料,没有谁更根本,我们根据什么认为绿色就是树叶的本色。
2、两个世界:表象世界和实在世界天上有个太阳,我们一抬头就能看到一个客观的、外在的、耀眼的、现在的太阳,但是,理性的思考却得出与此相矛盾的结论,我们看不到现在的真正的太阳本身。
因为据科学计算,太阳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太阳的光线需要8分多种才能到达地球,也就是说,我们在地球上8分钟以后才能见到现在的太阳。
那么,现在有两个太阳:一个在遥远的地方,8分钟以后我们才能看到它,这个太阳有科学的支持,我们相信它是存在的;还有一个太阳,我们一抬头就看到它,就在天空中正在发着耀眼的光芒。
这两个太阳,同时存在,但绝不是一个东西,一个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在天空中的太阳,一个科学家让我们坚信的,8分钟以后我们才见到的太阳。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这种说法从科学上来说是成立的,但是从逻辑上讲是矛盾的,因为8分钟之前的太阳已经过去了,不存在了,我们怎么能看得到?我们现在看到的太阳只能是8分钟之前的太阳发出的光线现在到达我们的眼睛形成的一种表象,而不是太阳本身。
8分钟以前的太阳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真正的太阳本身我们还看不到,我们现在见到的太阳只能是一个与实在的太阳不同的表象的太阳。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有两个太阳,一个实在的太阳,我们看不到;一个表象的太阳,我们看得到,我们看到的只能是表象的太阳,实在的太阳(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是我们看不到的,我们现在只能见到太阳的表象。
通过对太阳的分析,我们可以推而广之,所有遥远的星球本身我们都是看不到的,我们见到的在苍穹上的繁星只是它们(实在得星球)的表象——在我们的感官中形成的表象。
我们通过分析能把表象与实在分别开来。
对于近处的物体我们同样也能看出表象与实在的分离。
例如,在水中的鱼的表象与实在的鱼在空间上就是分离的,因为我们看见水中的鱼所在的位置与鱼实际所在的位置是不同的,渔民在实践中最明白这一道理,所以渔民不会将鱼叉投向眼睛看到的鱼所在的方向。
那么,我们看到的一切东西是不是都有它的表象与实在,还是只有特殊的事物才有我们能把他们分辨出来的表象与实在?3、本能与自我要想认识世界,就的先认识自我。
我们往往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灵魂,其实自我是有不同部分组成的一个结构体,自我起码有两部分来构成:本能的我与理性的我。
这两部分各有其功能,又统一在一起。
我们相信我自己是单一的不可分割的,但是事实上我是有本我与自我构成,而且二者经常产生矛盾。
就拿感觉图像来说。
本我(感官)与自我(理性自我)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感官也就是本我,负责选择、接受、转化外来信息,形成感觉图像,并把它呈现给自我,自我直观感觉图像,因此,我们看东西时是大脑在看,而不是眼睛在看,眼睛的作用是向内接受转化信息,它不是向外看。
大脑直观到本我转化外来信息形成的感觉图像,所以真正在看的是自我(在这一点上,康德的认识是错误的),自我才能向外看,但是自我看到的是本我提供的感觉图像,而不是外物本身。
本我在转化外来信息形成感觉图像时,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会产生出不正常的感觉图像呈现给自我。
自我能认识这种感觉材料的错误(严格的说是差异),但是自我却不能纠正这种错误。
例如,当我们失掉方向感时,把太阳看成从西面出来,这种错误是本我造成的,自我认识到这种错误,但是它改变不了本我产生这种错误,把感觉图像改变为太阳从东面出来。
得了强迫症的人,明明刚刚洗完手,但是本我又把一个手是脏的感觉呈现给自我,自我明明知道这种荒谬,但是它不能控制和纠正本我的行为,改变本我提供的脏的感觉。
一个色盲的人,理性自我认为树叶是绿色的,所有他所熟悉的人都把树叶看作是绿色的,但是它的本我就是把树叶形成为红色,它的理性自我知道本我的错误,但是它改变不了本我给他提供的感觉图像,仍会看到红色的树叶。
在地球这面的人站在地球上如果头是朝上的,那么在地球另一面站着的人的头一定是朝下的,但是在地球上的任何方位的人都不会把自己看作是头朝向下的,因为本我呈给自我的感觉图像没有朝下方向的。
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决不是一个同一的单一灵魂,而是由不同部分形成的统一体,有时我的内部是会打架的,管理性自我能判断但是它不能改变感觉材料,因为感觉材料是由本我决定的,所以理性自我就把由本我产生的感觉材料当成是外物本身,这是理性自我判断的错误,但是本我把感觉材料以外在的客观的方式呈现给理性自我时,理性自我即使能判断出本能的这种欺骗,但是它还会是把感觉材料直观成为外物。
因为自我只能判断却无法改变感觉材料。
怀疑论者或不可知论者由于看到事物的性质(也就是我们的感觉材料)的流变,认为事物是不可知的,也就是不能定性的;或者是认识到自我只能看到感觉材料,而不能直接看到物本身而怀疑和否定外物的存在,但是我与外在世界是打交道的,与外在世界打交道的是本我,本我直接与外物接触或接受外物的实在的信息,自我不和外物直接打交道,它只看到感觉材料而见不到外物,但是对外物存在的信念是来自本我,尽管自我可以同过推理来思考外物的存在。
任何怀疑论者、不可知论者尽管在理性上不承认外物的存在,但是在本能上它仍是坚信存在外物的,只就是它的信念存在的原因。
在正常情况下,本我与自我是协调一致的,同一行动的,我们无法把它们分开来。
当我们去摘一颗树上的苹果时,我们的自我看到了本我提供的感觉中的苹果,由于在自我哪里,感觉的苹果是外在的客观的,它就与本我直接作用到的苹果统一起来。
自我看到的感觉的苹果与本我作用到的实在的苹果就统一成一个东西,这个苹果既是感觉的有颜色、形状等属性的,同时又是实在的真正的苹果。
在这里认识的对象与行为的对象就统一起来,现象与实在就统一起来,这个统一的东西,就是构成世界的事物——一个感觉与实在的统一体。
二、哲学的思考1、感觉与外物,我们只有一个。
感觉与外物是两个东西,但是在面对事物时,我们却只有一个东西,它是感觉还是外物?我们把手伸入水中,我们说水是热的。
在这里,热是我们的感觉还是水的属性,如果是我的感觉,我们说它是依赖我的,是主观的;如果是水的属性,我们说它是客观的。
有人说在这里有两个热:一个是在我的感觉中存在的热,一个是在水中存在的热,我的热的感觉是对水的热的属性的反映,二者是相似的。
这是一种最普遍的说法,是众人同意的观点。
但是,这一最普遍的说法有一个根本的错误,那就是它与事实不符,当我们把手伸进水中的时候,真的有两个热存在吗?一个是我们的手感觉到的热,一个是水自身的热。
这是一个最大的错误,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所在。
真正的事实是在此时只有一个热存在,那就是手感觉到的热,水是产生热的感觉的原因,它本身具有热的属性是人们赋予它的。
我的观点是,当我们面对事物,或与事物发生关系形成感觉的时候,在这时决不会存在这样的情况:物体中有一个客观的属性,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关于这个属性的感觉,我们的感觉是对事物的属性的反映,二者是极其相似的。
例如,在我们的面前有一朵鲜艳的红色的花朵,在我们的大脑中也存在一朵红色的花朵,一个是客观的实在的红色的花,一个是主观的在意识中的红色的花,后者是对前者的摹写。
这种观点时一种最大的错误,是一切谬误的症结所在,任何一个人如果面对事物时决不会出现在外面有一个事物,在大脑中有一个对这一事物的感觉图像,如果我们真正面对事物去体验而不是凭空想象的话。
有人可能会说,在我的回忆中或感觉中有一幅关于事物的图像,但是回忆和想象中的图像与感觉的图像绝不是一个东西,它们是两回事,不能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