钗黛合一
红楼梦十二首判词
林黛玉【判词】钗黛合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林黛玉前世是一株绛珠仙草,为了还泪而来了人间。
在贾府,林黛玉确是最爱流泪的那一个,因为情,她为宝玉流了不知多少泪水。
正合曲子中所云:从春流到夏。
黛玉早亡,最终并没有和宝玉走在一起。
薛宝钗【判词】钗黛合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在《红楼梦》小说中,贾宝玉有一个生而带来的玉,薛宝钗有一个金项圈,正所谓金玉良缘。
可宝玉心中想的却是黛玉,正是曲子中所说: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在红楼梦中,宝玉和宝钗结合后,宝玉依然对黛玉念念不忘,正所谓: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贾元春【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曲】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
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
望家乡,路远山高。
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贾元春是贾家最大的政治靠山,她的命运关乎贾府兴衰。
她很小就被送入宫廷,与父母骨肉分离。
《红楼梦》中“贾元春归省元宵”大篇幅写她在元宵节这天回家省亲,骨肉亲情让人落泪。
贾元春的判词中,“虎兕相逢大梦归”也预示着她最后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
贾探春【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曲】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贾探春是贾家最有远见、也最有责任感的一个人物,她才智高超,令王熙凤侧目。
红楼梦发展变化
董晔:20世纪林黛玉研究综述(2011-03-26 14:20:15)转载▼分类:一梦千寻标签:杂谈《红楼梦》自诞生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 人们对林黛玉的评论也进行了二百多年, 但林黛玉形象的本质特点至今仍无一致意见。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20世纪林黛玉研究的专论就有三百多篇, 还不包括对这一形象有所涉及的著作。
本文旨在对这些研究成果择其要者进行综述, 以期对林黛玉评论流变的主脉作一个大致的梳理。
中国古典小说人物形象分析史的一般流程为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文学的典型评论和文化与美学探索三个阶段。
20世纪林黛玉评论亦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从时间上相应地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 50年代至70年代, 80年代初至20世纪末。
现实的道德伦理评判20世纪前半期的林黛玉研究20世纪的前五十年论者大都将林黛玉放到道德文章天平上衡估, 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论断。
1904年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光绪三十年)问世, 这是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发端之作。
其中对林黛玉和宝玉的爱情悲剧进行了论述:“ 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 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 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 闻黛玉‘ 不是东风压西风, 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 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 亦自然之势也。
宝玉之于黛玉, 信誓旦旦, 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 则普遍之道德使然, 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 而金玉以之合, 木石以之离, 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 在王国维看来, 林黛玉的性格、出身及当时道德因素注定她的悲剧是无可避免的。
民国初年,《红楼梦》研究中形成了一个势力颇大的派别—索隐派。
其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邓狂言等。
他们的目的在于寻求小说所“ 隐去” 的“ 本事” 或“ 微义” , 而实质是穿凿附会地去求索《红楼梦》所影射的某些历史人物。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咏絮才
和欲雪二首其一
梅尧臣 宋
貂裘著不暖,牙帐晓初开。 朔气还先及,流风亦屡催。 拟闻人咏絮,将见使传梅。 公复忧民亩,龙沙几日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 新语·言语》的故事,本文记叙了孔融幼时的一件趣 事,生动地表现了孔融的早慧、机敏与博学,读来 读去不禁击节赞赏,意兴盎然。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了了:聪慧)
《世说新语·言语》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 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 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 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 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 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cù jí] 。 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论文
林黛玉和薛宝钗人物形象论文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集大成者,作者把西施式的清瘦之美给了林黛玉,把杨贵妃式的丰美赋予了薛宝钗。
这两个看似对立的人物形象,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是叛逆者,一个是卫道者。
她们在判词中合二为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运用多种手法塑造的钗黛二人,使得《红楼梦》这一千古奇书更添光彩。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情节的展开必须依托于人物的变化和发展,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众多角色,这些角色通过一些关键人物串联起来,本文主要分析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女性人物形象及其塑造手法。
一、潇湘妃子林黛玉不平凡的人物出场必有一段奇特经历,比如林黛玉原是作者虚拟的神话中的仙草。
从开篇“绛珠仙草”化身便可以想到林黛玉的形象是如何超凡脱俗,作者还未直接描写黛玉的形象,但是却让人对这她心仪不已。
为了使形象丰满起来,会着力对其语言、心理等进行描写,这时多用细节表现其与众不同。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章通过侧面描写她的外在美,巧借王熙凤之口和贾宝玉的眼来表现。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宝玉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这段侧面描写出黛玉迷离、梦幻、柔弱的绝世美丽和超凡气质。
作者常运用伏笔、象征和隐喻等手法来塑造人物,人物名字、别号、房屋名等都有深刻含义。
元妃省亲时题名的“潇湘馆”为黛玉住处,馆因竹而得名,黛玉也因馆有“潇湘妃子”的雅号。
竹是潇湘馆的标志,也是黛玉品格的象征。
黛玉是绛珠仙子临凡,“绛珠”暗指血泪。
作者用斑斑血泪的湘妃竹来比喻黛玉,表现其君子性格,也是借用娥皇、女英的典故来暗喻宝黛关系,这“潇湘”是古诗文中常用来特指情深的湘水,此处也预示在后文黛玉因思念宝玉而泪尽夭亡的结局。
在塑造林黛玉这一形象时,往往用诗词来宣泄人物的离情别绪。
论“钗黛合一”的双重美学意蕴
论“钗黛合一”的双重美学意蕴作者:张入彩冀志强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第12期摘要:在《红楼梦》中,“钗黛合一”具有两个层面的意蕴:宝玉角度的“合一”和作者角度的“合一”。
首先,宝玉梦中所见可卿身上的二美合一,正是宝玉在初见黛钗之后产生的一种女性理想,也是他对自己内心矛盾的幻象式解决。
其次,作者对钗黛合一的处理则是表现了他的一种美学理想。
钗黛二人是女性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女性两种不同类型之美的典型。
钗黛二人的悲剧,是女性的悲剧,也是美的事物的悲剧。
关键词:钗黛合一红楼梦宝钗黛玉宝玉在红学研究中,黛玉与宝钗的优劣问题成为诸难题中的第一大公案。
[1](P379)这个问题在曹雪芹去世后至今的250多年里争讼不休。
1920年代,俞平伯最先提出了“钗黛合一”的观点,给钗黛关系的问题带来新鲜的声音。
但是从五十年代中期,俞平伯的这个观点受到了集中的批判。
这个批判运动由李希凡与蓝翎于1954年发表《关于〈红楼梦简论〉及其他》一文开始,后李希凡在《俞平伯先生怎样评价了〈红楼梦〉后四十回续书》一文中又明确将俞的观点概括为“钗黛合一”论。
[2](P204)直到1980年代,学界基本上都是否定“钗黛合一”说法的。
但近二三十年来,又有若干零星讨论的文章,基本上又都重新认可了俞平伯的观点,但对这个问题的分析还有很大的空间。
一、“钗黛合一”的存在根据俞平伯于1923年出版《红楼梦辨》一书,在《作者的态度》一文中,他说:“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相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章之妙。
”[3](P110)又在《论秦可卿之死》一文中说,太虚幻境中之可卿,“明为钗黛作一合影”。
[3](P188)我们这里要说的是,在《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问题确实存在。
如果用学界的概念说,这里有内证,也有旁证。
所谓内证,就是《红楼梦》文本中的内容;所谓旁证,主要是指脂砚斋的评点。
首先我们说内证。
这集中体现在第五回中,即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所看册子中的图画与判词,以及所听的“红楼梦”曲子。
驳黛钗合一论
驳“黛钗合一”论“黛钗合一”论的始作俑者乃脂砚斋,他在第四十二回总批道:“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
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刘大师断言:“脂砚斋,我认为是曹雪芹的合作者,也认同其生活原型是曹雪芹的一位姓李的表妹,在书里面,她被塑造成史湘云的艺术形象”。
直白地说,刘大师断定脂砚斋为女性。
脂砚斋可谓是最早的红学家,可这位神秘人物却从来没有被世人知晓,甚至连是男是女也没有争论清楚,不可不谓是红学界一大怪现象。
庚辰本二十一回有回前批语:有客题《红楼梦》一律,失其姓氏,唯见其诗意骇警,故录于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
是幻是真空历过,闲风闲月枉吟哦,情机转得情天破,情不情兮奈我何?凡是书题者不少,此为绝调,诗句警拔,且深知拟书底里,惜乎失名矣。
这段话明显是故作遮掩,试想,假如曹雪芹和脂砚斋遇到了这样一个懂得书中三味的知己,欢喜感叹还来不及呢,岂有把诗记得一清二楚,却忘记对方姓名的道理?所以这个客恐怕只能是作者或批者自己,因为怕太过显露引起祸患,故托名于此。
“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这两句诗明显可以证明脂砚斋并非女性。
新索隐派人士说:“过去称女士也可以为先生,比如冰心。
”但那是五四以后咱们把有学问的老师无论男女都可称为先生,也许松樵孤陋寡闻,在五四之前,有哪一部著作曾称呼过女士为先的呢?关于脂砚斋的身份,红学界主要有四种说法:(一)作者说;(二)史湘云说;(三)叔父说;(四)堂兄弟说。
这些都是针对脂砚斋和曹雪芹的关系而言,松樵赞同“堂兄弟说”。
“堂兄弟说”认为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兄弟辈,此说最沾边了。
靖本第二十二回有一条畸笏叟批语:“前批知者聊聊,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批语中并称曹雪芹,脂砚斋为“诸子”,而自称“朽物”就语气看,曹脂似是同辈,畸笏叟年辈均长于二人。
钗黛“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浅议
钗黛“⾦兰契互剖⾦兰语”浅议钗黛“⾦兰契互剖⾦兰语”浅议(2017-1-27)“⾦兰契”始于第四⼗⼆回“蘅芜君兰⾔解疑癖”,成于第四⼗五回“⾦兰契互剖⾦兰语”,被脂砚斋⾜⾜地利⽤了⼀把,道是“钗黛合⼀”范本。
第四⼗⼆回有庚⾠回前批⽈:“钗⽟名虽两个,⼈却⼀⾝,此幻笔也。
今书⾄三⼗⼋回时已过三分之⼀有余,故写是回使⼆⼈合⽽为⼀。
请看黛⽟逝后宝钗之⽂字便知余⾔不谬矣。
”这个脂砚斋好⽣⽆礼,⼀个是“林下之风”,⼀个是“闺房之秀”,性格迥异的两个⼥⼉,硬是被他“合⼆⽽⼀”了!他这⼀批不打紧,弄得古今多少⼈被牵着⿐⼦⾛,撞了南墙也不回头。
“⾦兰契”之“契”者,“契约”之谓也。
“⾦兰契”者,“⾦兰之交”也,两个或两个以上没有⾎缘关系的⼈所结成的⼀种拟亲属关系,也就是⼈们常说的拜把⼦结为异⽣兄弟或姐妹。
所谓“⾦兰语”、“兰⾔”,就是⾦兰兄弟或姐妹之间的知⼼话。
钗黛原本“三⾓恋”中的两个⼥⾓,天然对⽴,⽽今“⾦兰契”了,这⾮同⼀般的奇事,必有⾮同⼀般的奇因。
为什么?因为世界上没有⽆缘⽆故的友谊,也没有⽆缘⽆故的对头冤家。
林黛⽟视薛宝钗为对头冤家,⽤黛⽟⾃⼰的话说,就是“我素⽇只当他藏奸”。
(第四⼗九回)林语何解?说⽩了就是因为薛宝钗乃“⾦⽟良缘”主⾓。
现在“⾦兰契”了,“孟光接了梁鸿案”了,林黛⽟说是因为“他竟真是个好⼈”。
于是,黛⽟ “因把说错了酒令起,连送燕窝病中所谈之事,细细告诉了宝⽟。
宝⽟⽅知缘故”(同上)。
读众千万别让曹⽒瞒过了,钗黛义结⾦兰,决⾮薛宝钗“竟真是个好⼈”,林黛⽟“解”了“疑癖”,⽽是有着更奇特的原因,⽽且是双边的,涉及到整部《红楼梦》。
从薛宝钗⽅⾯讲,她已决定退出“三⾓恋”,封存“⾦⽟良缘”。
这话从何说起?从元妃端午节赐礼,贾母清虚观之⾏说起。
⼩说⾄第三⼗⼀回史湘云“议婚”,“⽊⽯姻缘”和“⾦⽟良缘”的对⽴,在贾府可谓⽆⼈不知,⽆⼈不晓,但在第⼆⼗⼋回之前,尚隔着⼀层窗户纸。
第⼆⼗⼋回元妃端午节赐礼,独宝⽟和宝钗⼀样,黛⽟则与迎、探、惜三春相同,此乃元妃遵母命变相指婚,岂能瞒过贾母!于是乎,在贾母的率领下,开始了浩浩荡荡的清虚观之⾏,窗户纸被捅破了。
论 钗黛合一
读《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有感土木 0901 陈杰 30903211薛宝钗和林黛玉,哪一位是更理想的美人?人们曾为此“几挥老拳”。
也许也许对这个有味儿的问题给出答案不仅需要卓越的智慧,还得有内心的灵视。
——课本第401页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争议的作品,莫过于《红楼梦》;而《红楼梦》中最具争议的,又莫过于钗黛问题。
林黛玉与薛宝钗两位女主角,究竟哪一位好?这是十分诱人的话题。
自打《红楼梦》传世以来,读者就仿佛分裂成两大阵营。
一派褒林贬薛,一派扬钗抑黛。
然而,“拥林”也好,“拥薛”也罢,双方的潜意识中,却默认了一个共同的前提:钗黛对立,不可调和。
不是黛死,便是钗亡,都得为自己心爱的艺术形象论战到底。
有人不早就说过钗黛“是两种不可调和的美”(蒋和森《林黛玉论》)么?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将“理性的、功利的、世俗的、有心计的”性格以及“卫道的、封建的”思想,判定为宝钗专有;将“感情的、艺术的、一己的、天真任性的”性格以及“叛逆的、革命的”思想,判定为黛玉专有。
然后,就这些二元对立的内容,进行或褒或贬的评述。
却不想想,这种判定本身是否正确。
不想想宝钗是否也有“感情的、艺术的、一己的、天真任性的”性格,黛玉是否也有“理性的、功利的、世俗的、有心计的”性格!在定势思维的指引下,早期的偏见成了后期的迷信,乃至一提到宝钗,便无处不是谋略与功利,一提到黛玉便无处不是感情与眼泪。
于是,浅尝辄止的红学家们喊出了那句著名的口号:“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你们去喜欢薛宝钗吧!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们,你们去爱慕林黛玉吧!”(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蒙先生提出了“薛宝钗精神”与“林黛玉气质”两个概念,把世人关于钗黛两极对立的迷信,发挥到了极致。
王蒙认为,所谓“薛宝钗精神”是一种“认同精神”,一种“理性的、冷静到近于冷峻的克己复礼的精神”。
其“诚于中而形于外”的“进退有据、刚柔有度、行止得体、藏用俱时”的思想行为,“堪称是(那时候)的文化理想”实质上是一种“政治家的素质”。
钗黛结好除心防赏析
钗黛结好除心防赏析蘅芜君,潇湘妃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君不离妃,妃不离君。
所以我认为这个妃子应该不是对应北静王的,钗黛多好!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的善良真诚,让大观园里的这些才情女子爱她敬她,湘云、岫烟等唯她是瞻,她甚至改变了红楼里最聪明最敏感的黛玉,成为金兰之好。
曹公写钗黛关系时的回目: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我们查一下什么是金兰契。
百度里是这样解释的:《“香闺结友倍情痴, 盟重金兰不疑” ——近代中国的女同现象》一文里如此描述,缔结金兰契的女性之间情逾骨肉,相恋相依,为了在一起生活相约终身不婚,或者已婚的也拒绝返回夫家,这更接近于一种恋人或伴侣关系。
金兰契的关系比较多见于珠三角地区,以广东顺德最为有名,同时在湘南地区也有发现。
目前比较早的关于金兰契的记载,出现于清朝前期。
如乾隆年间的《番禺县志》记载:“其俗尚矜,往往厉奇节至于过中。
国朝百年来,番禺一邑其所称贞女者志不绝书,而其甚者相约不嫁,联袂而死。
”“相约不嫁,联袂而死”实际上就是金兰契的早期形态,只是还没有后世比较成熟的仪式形态罢了。
金兰契不同于金兰,结义金兰,同生共死类似异姓兄弟姐妹的关系。
而金兰契在当时是严重反礼教的,中国古代礼教上,贵族士大夫的男男关系是可以允许的,所以有断袖、龙阳等等;女女关系却是绝对禁止的。
曹公却把黛钗的关系定义为金兰契,你们说钗黛的关系如何?可以同生共死的姐妹关系?我觉得说是女同,说是CP,说是灵魂知己都不为过。
读红楼,对于黛玉大家应该基本看得明白,读者们主要还是看不清宝钗,特别是程本流行以来。
在知乎里都很明显,喜欢黛玉的远多于宝钗。
我想主要原因一个是续书的不好作用,第二是实用主义和宫斗。
我个人也曾喜黛过钗,但曹公本意是钗黛双峰,可惜无后文了。
钗黛的关系,这里说说钗黛合一。
蘅芜君,潇湘妃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君不离妃,妃不离君。
所以我认为这个妃子应该不是对应北静王的,钗黛多好!钗黛两人虽然表象不同,但共用一个判词、一首曲,实为一体,这就回到了钗黛合一上来了。
《红楼梦》是为“悲金悼玉”而作的?
《红楼梦》是为“悲金悼玉”而作的?(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梦》是为“悲金悼玉”而作的?【导语】:钗黛合一与意淫: 主体性的消解红学研究一曹雪芹以一腔血泪撰写《红楼梦》,却是欲言又止,为长者、亲者讳,暗守着春秋笔法,作者虽自称用的是按迹循踪的写实手法,却又不得不将真事“钗黛合一”与“意淫”: 主体性的消解红学研究一曹雪芹以一腔血泪撰写《红楼梦》,却是欲言又止,为长者、亲者讳,暗守着“春秋笔法”,作者虽自称用的是“按迹循踪”的写实手法,却又不得不将真事隐去,让假语留存。
_钗黛合一_美学阐释_之一_赖振寅
“钗黛合一”美学阐释(之一)赖 振 寅提笔写下这个题目,心中顿生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想想几十年前因“钗黛合一”而起的那场风波,想想几十年来许多研究者在其中倾注的心血,想想这个命题中所蕴含的极其深厚的学术及政治文化内涵,一时间百端交集、思绪纷乱,竟不知该从何说起,从何写起。
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钗黛合一”,这既是一个意蕴深邃的学术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份量厚重的人生话题。
学术的辛酸与人生的苦辣合而为一,尽在其中。
虽然,今天的人们可以以一种轻松的口吻重提这段旧话,并且可以以一种纯学术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命题,但鉴于这个命题超乎寻常的深奥与复杂,致使我们在时隔几十年后,仍难以品评辨别隐于其中的无穷韵味,无法给因之而起的一桩红学“公案”作出客观而公正的结论,无法给当代文学史、红学史,乃至思想史作出一个明确交代。
对于今天的红学研究而言,“钗黛合一”,仍是一个沉甸甸的话题,是一个我们必须要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钗黛合一”与“钗黛合一说”【导读】“钗黛合一”或曰“二美合一”,并非后人凭空杜撰,而是《红楼梦》一书中固有的事实。
它是体现在原作及脂评中作者的艺术构思。
“它的是与非、对与错,只能由作者或批书人承当,而不应由其他任何人任其咎。
”①这个看似简单却得来不易的初步结论,应是我们在重新面对“钗黛合一”这一命题及重新评价“批俞”运动时的基本学术立场和起点。
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钗黛合一”非“钗黛合一说”,前者是书中事实,后者是书外观点。
俞平伯先生是“钗黛合一”这一作品事实的发现者,同时又是“钗黛合一说”的提出者。
作为发现者,他无需替作者或批书人承担责任,但作为“钗黛合一说”的提出者,他又必须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
清人解弢在其《小说话》中有云:“山蕴宝藏,光泽外泄,矿师争入,求之未得,斯时也,知此山必有矿,而究不知其矿脉之所在,于是攀崖坠谷,搜岩剔穴,虽异宝未获,而奇景已大增其眼福矣。
今世之读红楼者,乃大类是。
“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
文“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刘 冰摘 要:薛宝钗和林黛玉,作为红楼梦中两个最为优秀的女性形象,一个是儒家文化的审美典范,一个是道家精神的完美化身。
无论从外貌、性格还是行为处事、人生追求来看,两个人均在各自的领域内达到了极致。
“钗黛合一”作为作者以及贾宝玉的美好愿望,是一种只有在理想中才可能达到的状态。
而在现实情境中,贾宝玉在钗黛两人间的徘徊取舍,对待钗黛两人的不同态度,恰恰体现了儒道两种不同文化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交融渗透。
关键词:幻笔 钗黛 儒道 贾宝玉引言曹雪芹先生对普天之下的女儿们都秉承着一种怜惜与尊重之情,更以其生花妙笔塑造出了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寄寓着复杂文化内涵的女性形象。
他笔下的女孩儿,钟灵毓秀,或天真活波,或爽朗阔大,或娇憨痴顽,或温柔内敛,个个生动异常。
关于薛林两位,历来争议颇多。
读者中的“拥薛派”与“拥林派”各执一词,有的甚至到了“几挥老拳”的地步。
但在红楼梦一书中,作者并未明确表示出对两人的喜恶态度,而是时刻将两人对举,并由此出现了“钗黛合一”的说法。
一、关于“钗黛合一”一个是艳冠群芳的牡丹,一个是袅袅婷婷的芙蓉;一个是“杨妃”,一个是“飞燕”;一个扑蝶,一个葬花;一个有金玉良缘,一个有木石前盟;一个风姿绰约,皓腕雪白,对贾宝玉有着潜在的“性的诱惑”,一个是绝对精神的化身,与贾宝云进行着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恰如俞平伯先生在《红楼梦辨》中所讲:“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双峰对峙,双水分流,各极其妙,莫能上下,必如此方极情场之妙,必如此方极文章之妙。
”有人把这段话简单概括为“钗黛合一”[1]。
其实最早提到“钗黛合一”观点的是庚辰本第四十二回前脂砚斋的评语:“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
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我们如今已难得见。
但纵观前八十回,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不少“钗黛合一”的证据: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看到的金陵十二钗判词,作者将钗黛两人合咏一首;警幻仙姑许配给宝玉的女子,“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黛玉抽到的芙蓉花签上要求抽到该花名者“自饮一杯,牡丹陪饮一杯”,作者自云“假语村言,真事隐去”,曹雪芹先生模糊的态度以及从虚处落笔的写作手法致使红楼梦成为一部充满隐喻和象征意义的作品,如果我们从钗黛两人所被寄予的人格理想和精神追求的角度来看,或许可以说薛宝钗待人接物上的圆融练达,性格中的随分从时,温柔敦厚,恰恰符合了儒家所追求的仁者之美;黛玉天真纯洁,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至情至性以及充满诗意的生存方式,恰恰暗合了道家法天贵真,崇尚自然的审美理想。
深度解析钗黛二人对宝玉“不同”的爱情观中都透露出什么玄机
导语:“任是无情也动人”是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薛宝钗所抽花名签“牡丹”上的一句诗,出自唐代罗隐《牡丹花》,赞颂宝钗是书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
小戏骨饰演的宝钗那么写钗黛二人的我,这里为什么一上来就以宝钗的这句诗词来做开篇语呢,实属“牡丹”为花中之冠的用意所在。
而红楼迷们都知道,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是曹公亲手执笔,因此写宝钗的这个章回的内容,自然也是出自曹公的肺腑之言。
也就是说,曹公对他笔下的这位宝姐姐实际上是给与其实在非非看来,宝钗和黛玉,在曹公心里是一对被他拆解开来的女儿,一个是他心中的理想主义,一个是他心里的浪漫主义。
宝钗自然就是他心里的理想主义,而黛玉则是浪漫主义代表。
佛洛依德曾经主张人性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因此我们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就应该不难看出,牡丹是人间艳冠群芳的花中之王,而百花之王则是代表了神话和仙境中的虚拟人物形象。
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一下,黛玉如果是曹公心中那个本我,自我;也就是一个人心中率性天真的本真元神。
那么宝钗就是曹公心中的超我,是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因此这两位女儿,如果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人,那《红楼梦》一定是一个喜剧结局,至少如果抛开家族兴衰的话,它将是个皆大欢喜的情感剧。
但是曹公在看遍了人生百态之后,深谙人心,他看透世上从没有完美的人,更没有两全其美的心。
故此把她们俩的性格剥离了开来,从而开始了一段对宝玉正面引导的爱和发自内心的纯粹之爱,但这两种爱,在曹公笔下其实都是真爱,不知各位看官有没有发现,警幻仙境中的可卿乳名“兼美”是曹公埋下的伏笔 ,而关于钗黛二人的十二金钗判词也是合二唯一的。
因此这二人对于宝玉的爱,我们应该兼并合一来看。
壹、钗黛合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十二金钗里的一句判词就把宝黛二人的一生说完。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首判词的出处和具体解读:前两句都是有出处的:“停机德”指的是出自战国时代燕国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贤淑之德的故事。
金陵十二钗判词
金陵十二钗林黛玉【判词】钗黛合一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花名签】“莫怨东风当自嗟”·风露清愁·芙蓉简介:林黛玉是贾宝玉的姑表妹。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
因母亲(林姑妈)早亡,姥姥(贾母)疼爱,接到贾府抚养教育,与姥姥(贾母)、舅表兄(贾宝玉)同住。
后来又死了父亲(林姑爸),从此常住贾府,贾母等人待她极好。
舅表姊(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
她生得倾城倾国容貌,兼有旷世诗才,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宦道路,不屑于仕途经济。
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古代认为外孙女不如亲孙女亲,所以林黛玉再也不叫外祖母了,跟着众姊妹叫老祖宗。
金陵十二钗薛宝钗【判词】钗黛合一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也有四句言词,道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曲】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花名签】:“任是无情也动人”·艳冠群芳·牡丹简介:薛宝钗是贾宝玉的从母姊/姨姊、妻子,诗号蘅芜君。
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心思缜密。
钗黛形象深探 钗黛合一作文
钗黛形象深探钗黛合一作文在这部宏伟的巨著中,薛宝钗和林黛玉无疑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她们的形象深入人心,各具魅力。
对于钗黛,人们往往争论不休,或偏爱宝钗的端庄大气,或钟情黛玉的灵秀婉约。
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却能发现钗黛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融合,恰似阴阳相济,构成了一个完整而迷人的女性形象。
先来说说薛宝钗吧。
这位大家闺秀一出场,就给人一种端庄稳重之感。
她容貌丰美,肌骨莹润,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活脱脱一个古典美人的模样。
她的住所蘅芜苑,如雪洞一般简洁素雅,没有丝毫的奢华之气,这也反映出她内心的淡泊和宁静。
记得有一次,姐妹们在园中嬉戏玩耍,不小心弄脏了衣服。
别人都急得不行,唯独宝钗不慌不忙,还宽慰大家说:“不过是些泥土罢了,回去洗洗就好,不必这般大惊小怪。
”从这小小的细节就能看出,宝钗处事不惊,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和淡定。
她在与人交往中,也是八面玲珑,周到得体。
不管是对长辈的孝顺恭敬,还是对姐妹的关心照顾,都让人挑不出错处。
她会在史湘云经济拮据的时候,主动帮忙筹划螃蟹宴;也会在邢岫烟生活艰难时,暗中体贴相助。
然而,也有人因此说她虚伪世故,可我却觉得这正是她的聪明之处。
在那样一个复杂的大家庭中,若不懂得周旋,又怎能生存下去呢?再看林黛玉,她就像一株娇嫩的仙草,柔弱而又充满灵性。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真真是我见犹怜。
她的心思细腻敏感,多愁善感,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黯然神伤。
有一回,黛玉看到落花满地,不禁触景生情,想起自己的身世和命运,悲从中来,于是便手提花锄,锦囊收艳骨,冷月葬诗魂。
那份对生命的怜惜和对美好的追求,让人感动不已。
她的才情更是让人惊叹,一首,道尽了心中的幽怨和无奈,“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等诗句,直叫人心碎。
她在爱情面前,也是勇敢而执着。
虽然不敢明目张胆地表达自己的爱意,但那一次次的试探,一回回的吃醋,无一不是真情的流露。
当她听到宝玉在众人面前说“林妹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时,心中的感动和喜悦溢于言表。
钗黛合一的理解
钗黛合一的理解钗黛合一,是一个美丽动人的词汇。
它不仅仅是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更是对内在和外在的完美结合的赞美。
钗,是女子头上的装饰品,象征着婀娜多姿;黛,是女子眉间的装饰,代表了深沉的内涵。
钗黛合一,是指女子外貌和内涵的和谐统一。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都追求钗黛合一的境界。
她们不仅注重外表的美丽,还注重内心的修养。
她们用心打扮自己,让自己更加迷人动人;同时,她们也注重内在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修炼,提升自己的品德和智慧。
钗黛合一的理念不仅适用于女性,也适用于男性。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外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女性,男性也要注重自己的形象。
男性也需要打理自己的仪容仪表,让自己更加自信和吸引力。
同时,男性也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培养自己的情商和智商,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立足。
钗黛合一的理念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艺术领域,一个杰出的艺术家不仅仅是在技艺上有所造诣,还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在商业领域,一个成功的商人不仅要有商业头脑,还要有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和领导才能。
在教育领域,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问,还要有爱心和耐心。
钗黛合一的理念也可以引申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只有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家园。
钗黛合一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追求,是对人的美丽与智慧的完美结合的赞美。
无论是外貌还是内涵,都应该追求钗黛合一的境界。
只有当人的内外兼修,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完整而美丽的个体。
让我们每个人都努力追求钗黛合一,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浅析钗黛合一
浅析钗黛合一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自古以来的文人们争论不休。
我是爱黛玉多一点的,但是宝钗也是一个可爱的女孩。
上个世纪20年代俞平伯先生提出了钗黛合一的学术观点。
但是最早提出钗黛合一的却另有其人。
脂砚斋在庚辰本第42回总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
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
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
脂砚斋被认为是最早读到红楼梦,读过红楼梦全书的和作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评书人,甚至是参与的红楼梦的创作。
这样的人物都说了这样的话,我们是否也应该仔细的思索思索呢?就着脂砚斋的话,我浅浅的分析分析钗黛合一。
初读红楼梦的人都会觉得宝钗和黛玉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一个丰如太真,一个病胜西施;一个天真无邪,一个圆滑世故;一个冷若冰霜,一个热情似火;一个任是无情也动人,一个莫怨东风当自嗟。
这样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怎么能够合一呢?可是熟读的人又会问“金陵十二钗中的女儿都是一人一判词,缘何钗黛合起来才一首呢?”就如俞平伯先生所问“难道这两个人不重要,不配每个人独占一首诗,一幅画?”然而很显然的钗黛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
这就有了钗黛合一的猜想。
那么这两个人是天壤之别还是毫无二致呢?首先在体貌上来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怕冷一个怕热。
是有着截然的差别的。
既然这样,能够合一的自然只有内在的思想了。
红楼梦中黛玉的重要任务是和贾宝玉谈恋爱,其重情如命。
她冷眼看着贾府的一切,冷眼看着世间的一切,仿佛这一切与她无关。
与她有关的就是贾宝玉的爱。
她崇尚生命高于社会,人就应该像花儿一样忘情的绽放,像鸟儿一样自由的飞翔,而不应该受世俗道德捆绑,这正是道家的道。
宝钗的任务却并不由她自己决定。
她上京都是为了参选秀女,失败后她就一心一意的在家帮母亲持家,待字闺中。
宝钗重理,她认为凡是都有个理。
她一样冷眼看着贾府,因为这一切都是别人的家事。
“立定主意,不干自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是凤姐对她的评价,这正是儒家的理。
历史趣闻《红楼梦》的钗黛合一是什么意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红楼梦》的钗黛合一是什么意思?导语:“钗黛合一”是红学研究的一个成果。
但是关于这个成果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认为是指宝钗和黛玉的性格如果能互补就是最完美的境界,有“钗黛合一”是红学研究的一个成果。
但是关于这个成果的理解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认为是指宝钗和黛玉的性格如果能互补就是最完美的境界,有的认为是指后来薛宝钗和林黛玉都嫁给了贾宝玉,更有的认为是薛宝钗看自己竞争不过林黛玉,转而与林黛玉和好,并表示宁愿做小的也要嫁给贾宝玉。
这些理解,在我看来,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却都有牵强之处。
首先,从感情来讲,贾宝玉一生割舍不下的只有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是完美的,即使是她的缺点;其次,贾宝玉也是非常欣赏薛宝钗的,只是他们两人的“志趣不同”而已,从小说的叙述可以看出,其实贾宝玉是特别佩服薛宝钗的才干的;因此,这两个人在贾宝玉(或者说曹雪芹)心目中占有的地位是不同的,是不可替代的,一个是贾宝玉情感和生命最重要最完美的情人,一个是贾宝玉生活中值得尊敬和欣赏的妻子;贾宝玉是不可能产生所谓的林黛玉要是有薛宝钗的性格就好了的想法的,也不会同时接受林黛玉和薛宝钗。
开个玩笑,即使贾宝玉同意,林黛玉也不会同意,小说中他们关于金玉良缘而时时吵嘴就是证明。
再开个玩笑,即使林黛玉同意,薛宝钗也不会同意,我在前面的一系列文章中已经分析过,薛宝钗虽然也爱贾宝玉,但她是一个令人尊敬的具有相当自觉程度的自尊自爱意识的女性,她不仅有大才干,而且有大志向,而且有大自尊,这样的人,以她的身份是不可能做小的。
也因此,我以为,历来红学界对于所谓“钗黛合一”的理解都在一定合理程度的基础上加上了“天真”和“主观”的成分,显得有些“幼稚可笑”。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什么将二者写在同一判词中?
*观点一:原型是二者的结合体。 *观点二:象征宝玉心中的纠缠,一 道解不开的结。 *观点三:钗黛合一。
*爱情是主线,但绝非主要内容。 *红楼梦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 1.俞平伯先生:“书中钗黛每每并提,若 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尽其妙莫能相下。 必如此,方极情场之盛;必如此,方尽文意 之妙”。 2.脂砚斋评语:“钗、玉名虽两个,人却 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 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 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 便知余言不谬矣。”(第四十二回总批)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金麒麟
*关系简史
*爱情是主线,但绝非主要内容。 *红楼梦具有广阔的社会意义。
3.曹雪芹在第一回中借石头之口批判前 人创作小说的模式:“至若佳人才子等 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不过作者要写 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 男女二人名姓,又必旁出一小人其间拨 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4.书中暗示:
A. B.“乳名兼美字可卿” “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 则又如黛玉” C.“富贵又何如,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 吊斜晖,湘江逝水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