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

合集下载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概念,知道植树问题是指在一定距离内植树的问题。

2. 让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在一定距离内需要植树的棵数。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重点:1. 植树问题的概念。

2. 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植树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植树问题的图片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准备练习本,用于做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植树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的含义。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植树问题的理解。

2. 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包括整数间隔植树和分数间隔植树。

通过PPT 示例,让学生理解计算过程。

3. 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独立完成植树问题的计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应用(10分钟)教师提出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5. 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植树问题的计算。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在下一节课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植树问题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其合作交流、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解决?2. 让学生尝试研究: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几何图形的问题?3. 鼓励学生探索:如何将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应用到更复杂的情境中?八、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分析其错误原因,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植树问题教案植树问题教案(精选6篇)植树问题教案1教学目标: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一定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1. 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 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1. 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

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师:你会计算吗?(让学生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注意看图上有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②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现在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如棵树、间隔、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等。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植树问题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介绍。

2. 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讲解。

3. 植树问题实际案例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能够将植树问题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植树问题的案例资料。

2. 准备教学PPT,包括基本概念、计算方法、案例分析等内容。

3. 准备白板笔、白板等教学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植树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基本概念:讲解棵树、间隔、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等基本概念。

3. 计算方法讲解:介绍植树问题的计算方法,如线性植树、环形植树等。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植树问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堂练习1. 布置一些有关植树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纠正错误并巩固知识点。

3.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八、拓展与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植树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可以使用类似的解决方法?2. 介绍一些与植树问题相关的数学知识,如组合数学、图论等。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数学问题。

九、课后作业1. 布置一些有关植树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植树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植树问题》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植树问题》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植树问题》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树对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2.学会数学中的加减乘除运算,提高计算能力;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加深学生对于面积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植树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学会面积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1.学生需要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课件;2.相关教学材料;3.尺子、计算器等物品;五、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植树的重要性,并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面积,并通过活动和游戏,引导学生认识面积的概念。

2. 学习植树的面积计算方法(30分钟)介绍学习面积计算方法,并辅以例题,告诉学生如何用面积计算植树的数量。

3. 学生练习(2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以一个班级或一个校园的实际场景为例子,计算出需要植树的数量。

4. 小组展示(20分钟)要求每个小组展示计算过程和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对比和讨论。

5. 课堂总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植树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2.小组展示评估;3.作业评估。

七、教学反思学生们在课程中表现良好,共同合作完成了计算植树数量的任务,理解并掌握了计算面积的方法,同时也意识到植树对于环境的重要性。

教师在后续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加强他们的思辨能力。

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教案、教学设计
2.难点:
(1)理解并运用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如间隔、数量关系等。
(2)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情境创设法: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引入植树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知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1.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问题转化能力。
2.加强基本运算训练,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合教学内容,渗透环保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决方法,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思考题:
(1)植树问题中,如果间隔变为15米,路的长度变为500米,你能迅速计算出需要多少棵树吗?试着不用计算器,运用数学思维快速解答。
(2)如果一条路的长度是固定的,植树间隔分别是5米、10米、15米,你能发现树木数量与间隔之间的关系吗?试着总结规律。
4.实践活动:
(1)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参加植树活动,记录下活动过程,并写下自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感受。
4.教学资源:
(1)教材:以课本为基础,结合植树问题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
(2)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对植树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
5.教学策略:
(1)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精品文档

最新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植树问题精品文档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平均分成10段,要栽11棵。
合作探究
问题一:两端都植,需要多少棵树苗?
50米的小路, 一旁植树,每 5米栽一棵。
用手指代表树,用两指间的空隙代表树间隔。
间隔
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 + 1 = 棵数
50 ÷ 5 + 1 = 11(棵)
间隔数
同学们太棒了,我 要考考你们,敢不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5米
平均分成10段,要栽9棵。
合作探究
问题二:两端不栽,需要多少棵树苗?
50米的小路, 一旁植树,每 5米栽一棵。
握住大拇指和小拇指,数一数。 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 – 1 = 棵数。
50 ÷ 5 - 1 = 9(棵)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
合作探究
让我们一块总结一下方法吧
巩固练习
2. 为了保护一棵古树,园林处要为它做一个30米长 的圆形防护栏。如果每隔两米打一个桩,一共需 要打多少个桩?
30 ÷ 2 = 15(个)
答:一共需要打 15 个桩。
巩固练习
3. 每5米装一盏灯,你知道桥的两边各装了多少盏灯吗?
50 ÷ 5 + 1 = 11(盏) 答:两边各装了 11 盏灯。
50米的小路, 一旁植树,每 5米栽一棵。
握住大拇指,数一数。 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间隔数 = 棵树 50 ÷ 5 = 10(棵)
你们太厉害了,看来 没什么能难住你们
熊大,另一端是吉 吉国王的猴山也不 能栽树,这该怎么
办呢?
合作探究
问题三:两端不栽,需要多少棵树苗?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3篇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3篇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3篇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1教前分析:1、教材分析:教材选取了在学校门前的一条小路一旁植树的素材,探索棵树和间隔数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产生亲切感,促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探索规律。

教材在编写时,不仅关注所选素材,而且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注重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利用。

在学生对生活实际理解的基础上,感受到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时,会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两端都栽、一端不载、两端都不栽;并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线段图理解。

2、学情分析: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有关素材的规律理解、把握,并形成认识的过程。

间隔现象的规律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学生都接触过,而且难度不大,有利于学生自主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体会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水平,感受数学的价值。

但是借助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间隔数+1=棵数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难以理解。

3、自我剖析:自己教龄3年,曾任教五年级数学和三年级数学。

今年第一次任教一年级教学。

从事高年级教学时发现基础薄弱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更加重视一年级学生的基础教学。

理解算理帮助学生内化尤为重要,特别关注计算能力培养。

个人对数学学科比较热爱,喜欢钻研,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数学教研活动和听评课活动。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会灵活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感悟寻找规律,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要点:1、重点:理解种树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难点:灵活应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学具准备:课件、剪纸(小路、小树、房子)、板书用的字条课前谈话: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希望这节课同学们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勇敢举手、大胆发言。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植树问题》 青岛版(五四制)

三年级下册数学 教案《植树问题》 青岛版(五四制)

教案:《植树问题》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概念,并能运用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概念2. 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3. 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植树问题的概念和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植树问题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植树问题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一个具体的植树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解决方法:讲解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掌握解决植树问题的步骤。

5. 实际应用:通过一个实际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对植树问题的概念、解决方法和实际应用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知识。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一些植树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2.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树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2. 教学课件:植树问题的PPT课件3. 教学视频:植树问题的教学视频九、教学时间1课时十、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2. 在解决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有名的课堂教学能力,反思意为自我反省。

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大家整编的小学数学植树问题教案【4篇】,欢迎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植树问题》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三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培养意识1、师:同学们好!一起来看两组画面。

(给学生播放荒漠化严重的和绿化优美的两组图片。

)师:看了这两组画面,你更喜欢哪一种呢?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生:植树。

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让我们拥有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绿色花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师:说到植树,大家知道吗?在我们数学王国里,植树可是有一定的学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植树问题”。

——板题2、出示教学目标3、师:见过路边种树吗?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间距离怎样呢?(相等)一般情况下路边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也可以叫做等距离植树。

师:在路的一边等距离地植树会有几种情况呢?大家想不想亲手种种看?二、动手种树——探讨规律1、动手“种”树师:大家先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师介绍)出示操作要求:在路的一边,等距离植树,种完后小组里交流看看有几种情况?学生动手植树,师巡视。

2、交流方案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组的种树方案。

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只种一端3、仔细观察,每棵树之间都有间隔,那么植树的棵数跟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联系?生仔细观察,得出猜想: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两端不种棵数=间隔数-1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三、验证规律1、师: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猜想。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场植树问题》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数学广场植树问题》是基于三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旨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案例以数学广场为背景,将植树问题巧妙地融入到数学课程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借鉴。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给予及时、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找到提高的方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会以一个生动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学校数学广场即将举行植树活动吗?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解决一个关于植树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开场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和数学符号,如加减乘除、等于、不等于等。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植树问题中,能够运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如间隔、数量关系等,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图形等辅助工具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了解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城市规划、绿化等。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学校数学广场的实际情景,计算植树数量,并尝试解释计算过程。
2.探讨植树问题中的规律,将其运用到生活中的其他类似问题。
3.撰写一篇关于植树问题的小论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二)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

《植树问题》教案

《植树问题》教案
1.通过课前活动,以植树节为素材,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一道植树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目标。
3.化繁为简,总结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学生自由读题,先自己动手尝试着做一做。
(2)做完后,和同桌相互交流自己是如何思考的。
(3)交流完后汇报给老师,老师将同学汇报的写在黑板上。
2.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师:同学们大胆的猜想,算出了这么多的结果,到底该载多少棵树呢?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
(1)师:100 m太长了,探究起来不方便,我们以20 m为例,看看20 m的路可以栽几棵树,同学们拿笔画一画吧!
教学板书
植树的问题(1)
棵树=间隔数+1
100÷5=20(个)20+1=21(棵)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理念: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自主探究的形式,结合实践使学生经历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全过程,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2)小结:当我们遇到这类问题时,数据比较大的,我们可以先探究数据小的情况下的规律,然后找出规律,最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三.寓教于乐,兴趣体验
互动环节:
学生先独立完成教材P109的第2、3题,做完后和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2)师:通过画图找出间隔数和棵树之间的关系。
生:间隔数=4,棵树=5,也就是说棵树=间隔数+1。
(3)师:是不是这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以试一试25 m,30 m。
(4)找出了这样的规律,我们再来计算这道题就简单多了。

【强烈推荐】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

【强烈推荐】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植树问题》教案师:小树干,五个杈,不长叶,不开花;会穿衣,会吃饭,会洗脸,会刷牙;要问谁的本领大,世界第一就属它!引导学生回答:手师:请你们伸出一只手,五指张开,仔细观察,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五跟手指,四个空。

师:我们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一共有四个空。

在数学上,我们把“空”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

2.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一年之中,阳春三月是植树的好季节。

植树不仅可以绿化环境,美化生活,其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校领导听说我们要研究植树问题,特地把校门里边这条南北路两边的植树任务交给我们班。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好任务吗?100米,隔5米,两端都栽2.理解题意,共同猜想师:植树任务的要求明白了吗?请你来说一下你对这个任务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回答:“全长100米”是指植树的总长度,“每隔5米栽一棵树”是指植树的间隔长度,问题是求树的棵数,“一边栽”是指只在路的一边种树。

那么,“两端要栽”就是在路的两头各载一棵树(教师用实物演示“两端栽树”,教学直尺当做路,粉笔当做树)师:明白了这个植树任务的要求,你来猜一猜我们需要植多少棵树。

学生可能会猜20棵,21棵,19棵等(2)组内讨论,验证猜想师:刚才大家意见不同,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出你们组认为需要种多少棵树,组内讨论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师:找三个小组的代表向大家展示一下他们组的讨论结果三个小组分别认为需要种树20棵,21棵,19棵。

2. 探索规律师:到底哪组的猜测是正确地?下面我们就画线段图模拟一下,每隔5米种一棵,一直种满100米?(黑板画出一条线段表示100米,从一端栽起,每隔5米栽一棵……)引导学生回答:100米太长,用画图的方法太麻烦师: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在较短的路上栽一栽,看一看是什么情况。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

三年级植树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植树问题的定义:在一定距离内,按照一定的间隔种植树木的问题。

2. 植树问题的类型:线性植树、环形植树、多级植树等。

3. 植树问题的基本公式及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各类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教学难点:植树问题公式的灵活运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植树问题的实际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植树节的来历,引导学生关注植树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3. 实例分析:分析线性植树、环形植树、多级植树等问题。

4. 公式讲解:讲解各类植树问题的基本公式及应用。

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植树问题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植树问题的实例和公式。

2. 练习题:提供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练习题。

3. 实物模型:如有条件,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小树苗、尺子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植树问题。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讲解线性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2. 第二课时:讲解环形植树问题和多级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3. 第三课时:讲解植树问题的拓展应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四制三年级下册智慧广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核心素养目标:通过模拟植树,让学生在猜测、验证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的能力。

4.学科德育目标: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渗透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抓住数学本质,自觉尊重并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重点:运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建立植树问题模型。

教学难点: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教具:课件、板书磁贴、彩带、蝴蝶结。

2.学具:探究卡、任务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明确主题同学们,这是什么?(彩带)这正是3.1班同学用来装扮教室的,好看吗?现在,我想让它变得更漂亮,瞧!蝴蝶结,我把它粘在这条彩带上,(粘在中间)有没有更漂亮?彩带上有几个蝴蝶结?彩带被隔成了几段?(板书:1,2)这其中的每一段我们都可以把它叫做“间隔”(板书:间隔)。

再出示一个蝴蝶结,再粘,几个蝴蝶结?几个间隔?(板书:2,3)第三次粘,几个蝴蝶结?几个间隔?(板书:3,4)接着问:如果老师再粘一个蝴蝶结,就有几个蝴蝶结了?(板书:4)几个间隔?(学生因为前面的粘法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式,认为4个蝴蝶结把彩带分成5段,此时,师故意粘在一端)是5个间隔吗?(板书:4)如果老师再粘一个蝴蝶结,那就是?(5个蝴蝶结)几个间隔?(学生这次可能比较谨慎,给学生思考时间后,学生回答,师将蝴蝶结粘在另一端。

)5个蝴蝶结,间隔数还是4,怎么回事?看来,间隔数和物体数量之间可能存在着小秘密,对吧?你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此有关的“植树问题”。

2016-2017年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课时1 探索规律植树问题(名校内部资料)

2016-2017年新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课时1 探索规律植树问题(名校内部资料)

探索规律——植树问题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8页信息窗3“聪明小屋”教学目标:1. 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利用摆一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理解间隔概念,知道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初步建构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2.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摆、动手画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究出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研究报告记录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出示谜语: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来不开花,能写会算还能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学生可能回答:手)课件出示谜底:在咱们的小手中,还藏着数学知识呢?想了解一下吗?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五指之间有几个空,请你仔细数一数。

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板书:间隔)如果弯起一根手指,间隔数是几?间隔数为2时,伸几根手指?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可能回答:间隔比手指数少一)2.生活中的间隔我们刚才在手掌中发现了间隔问题,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间隔”问题随处可见。

(课件出示生活图片)A、大桥桥墩有间隔问题;B、衣服上的纽扣也有间隔问题;C、公路边路灯有间隔问题……你还能举出这样类似的例子吗?(学生可能回答:做操站队有间隔问题;在路旁植树有间隔问题。

)我们刚才所说的这些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间隔问题。

这节课呢,我们就从这些例子选择一种大家最常见的植树问题来做代表(板书:植树问题)。

青岛版《植树问题》说课稿(通用5篇)

青岛版《植树问题》说课稿(通用5篇)

青岛版《植树问题》说课稿(通用5篇)青岛版《植树问题》说课稿(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岛版《植树问题》说课稿(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说课稿1一、说教材:"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上册奥数(教案)第13讲:植树问题(一)

三年级上册奥数(教案)第13讲:植树问题(一)

师:题目的信息有哪些?生:马路长40米,从头到尾每隔5米种一棵树。

师:什么是从头到尾?生:就是两头都栽树也就是两端都种。

师:是的,那么隔多少米种一棵树呢?生:5米。

师:一共需要多少棵树?怎么计算?生: 40÷5=8(棵)。

师:是这样的吗?还有其他不同意见吗?我们可以用5米为一段来画一画。

(注意需要两头都种上树哦)生:……。

(尝试依据要求画线段图)师:现在你们想明白了吗?哪个同学说明一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

(认识数量关系长度、间隔长、间隔数)师板书:两端都栽总长度间隔长间隔数棵数40米 5米 8段 9棵师:从这里我们可以来找一找规律了吗?生:有点困难,只有一个。

师:那么我们再自己画一画其他的段数吧。

生:……。

(自由发挥,有理即可)。

师:两端都栽,1段时要栽几棵树?2段、3段、4段……20段呢?生1:1段时要栽2棵树。

2段时要栽3棵树。

生2:3段时要栽4棵树。

4段时要栽5棵树……20段时要栽21棵树。

师:你画了21段图了吗?生:没有。

师:那你怎么就知道答案了呢?生:可以找到规律了。

当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师:是的,当一条路上的一边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所以本题的算式为: 40÷5=8(段),8+1=9(棵)师:(小结)像这种在一定的线路上,先根据总路程和间隔长算出间隔数再算出棵数进行植树的问题,就是植树问题。

棵数和间隔数有关。

板书:40÷5=8(段)8+1=9(棵)答:一共可以种9棵树。

练习1:(6分)学校门前有一条笔直的小路长36米,在小路的一旁每隔4米种一棵杨树,生: 20段。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 因为两端都种,所以棵数比要分的段数多1,反之,段数比棵数就要少1。

师:太棒了。

同学们,我们学过了的知识,很多都是可以逆向思考的哦,大家以后也要积极去运用逆向思维去解决问题好吗?生: 好。

师,那么大家一起来把题目写完整吧。

板书:21-1=20(段)5×20=100(米)答:这条小道有100米长。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智慧广场。

【教学目标】1.结合植树的情境,借助生活经验和动手实践,发现植树问题中段与点之间的规律。

2.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段与点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体会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类比迁移、数学建模等数学思想方法,逐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严谨和理性精神。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和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摆学具等数学活动探究出植树问题中段与点之间的关系,抽象出“两端都有”的基本植树模型。

【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师:先来看几组图片,边看边思考,交流想法。

师:植树不但能净化空气,保护环境,为人类造福,还能帮助我们解决许多数学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

二、自主探究,构建植树模型1.认识“段”。

师:一条直直的小路长20米,平均每5米分一段,可以分成几段?怎样解决?为什么?(平均分就要用除法)。

课件动态演示:把20米小路,每5米分一段,分成一段、两段、三段、四段。

2.“两端都有”植树师:如果在这20米长的小路上种树,每隔五米种一棵可以种几棵?(板书)大家先来猜猜看。

有了猜想,我们就要进行验证。

同桌合作:用学具摆一摆进行验证。

(大家先请看手中的学具。

长纸条代表20米的小路,短纸条代表5米一段。

小棒代表小树。

)展示交流:谁上来展示你们研究的结果?(种5棵)师:我们一起看大屏幕,把他们种树的过程回放一遍。

种完树后,我们把小路平均分成几段?种了几棵树。

树都种在哪里?种在段上不行吗?为什么?师:20米的小路,我们平均分成四段种了五棵树。

那把小路延长到30米,你还会种树吗?接着怎样种?40米呢?师: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三段小路的种树情况,观察其中段数与所对应的棵树,你有什么发现?生:(多一棵)师:棵数为什么比段数多一呢?多的一棵在哪里?光看数字很抽象,我们结合图形一起来分析(课件出示三条小路的植树),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树问题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58页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 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理解掌握植树问题的规律。

2.学生能运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课件、尺子、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树干,五个杈,不长叶,不开花;会穿衣,会吃饭,会洗脸,会刷牙;要问谁的本领大,世界第一就属它!
引导学生回答:手
师:请你们伸出一只手,五指张开,仔细观察,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五跟手指,四个空。

师:我们的一只手有五根手指,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一共有四个空。

在数学上,我们把“空”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根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

2.出示课件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一年之中,阳春三月是植树的好季节。

植树不仅可以绿化环境,美化生活,其中还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猜谜”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接下来的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基础。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出示问题
校领导听说我们要研究植树问题,特地把校门里边这条南北路两边的植树任务交给我们班。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好任务吗?
出示课件:
2.理解题意,共同猜想
(1)明确问题,提出猜想
师:植树任务的要求明白了吗?请你来说一下你对这个任务是怎么理解的。

引导学生回答:“全长100米”是指植树的总长度,“每隔5米栽一棵树”是指植树的间隔长度,问题是求树的棵数,“一边栽”是指只在路的一边种树。

那么,“两端要栽”就是在路的两头各载一棵树(教师用实物演示“两端栽树”,教学直尺当做路,粉笔当做树)
师:明白了这个植树任务的要求,你来猜一猜我们需要植多少棵树。

学生可能会猜20棵,21棵,19棵等
(2)组内讨论,验证猜想
师:刚才大家意见不同,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讨论出你们组认为需要种多少棵树,组内讨论你是怎么得出这个结果的。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各条件的含义,强调两端种树,一边种树,为下一步的短距离的种树问题坐好铺垫。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班内交流,验证猜想
师:找三个小组的代表向大家展示一下他们组的讨论结果
小组展示汇报,共同分享,相互评价,质疑对话。

三个小组分别认为需要种树20棵,21棵,19棵。

2. 探索规律
师:到底哪组的猜测是正确地?下面我们就画线段图模拟一下,每隔5米种一棵,一直种满100米?(黑板画出一条线段表示100米,从一端栽起,每隔5米栽一棵……)
引导学生回答:100米太长,用画图的方法太麻烦
师: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在较短的路上栽一栽,看一看是什么情况。

比多少米?学生可能回答:10米、15米、20米等
师:那我们先试着在10米的路上试一试,路长10米,在一边种树(两端要种),每隔5米种一棵,需要种多少棵?拿出练习本,分小组画一画。

并按要求填表。

师:接下来继续试一试,15米,20米,25米的路,需要种多少棵,并填表
讨论结束,分小组汇报。

得出共同结果:
师:仔细观察这张表,你发现这四个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总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
3.二次探究
师:根据刚才我们总结的规律,你再次通过我们未完成的题目来探究我们的规律是不是正确地。

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得出算式:
(设计意图):有短距离的种树问题逐步延伸到本节课需要解决的种树问题,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由浅入深,逐步由学生自己引出种树规律。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刚才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一个植树问题,并共同发现了一个规律:总长度÷间隔长度=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注意,这是在路的一边种,两端都要栽。

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就能解决生活中许多的植树问题。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知识巩固
校领导说要在这条长100米的路的两边都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问: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
师:这个问题和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是在路的一边植树。

现在是在两边。

师:回答的很准确。

那么在路的两边植树,我们怎么算出它需要栽多少棵?生:用刚才算出一边的结果乘以2
师:很好,请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
2.知识延伸。

出示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解释这道题目的意思,“每隔6米”是间隔长度,“36棵”是棵数,求的是总长度。

师:这道题目和第1题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答?
让学生现在练习本上列算式,再找学生回答,得出共同结果:
36-1=35(个)……间隔数
35×6=210(米)……总长度
3.知识拓展。

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1) 师: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类似植树问题的例子,都有哪些例子呢?
引导学生回答: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路边插红红旗、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等等。

(2)师:下面请你来解决一下我们生活中的和植树问题类似的实际问题。

我们班22名同学同学们做广播操时每相邻两人之间的距离大约60分米,从第一个到
最后一个同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引导学生回答:22-1=21(个) 21×60=1260(分米)
4.生活中的规律美
师:生活中,通过植树问题发现的规律问题给我们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生活中也充满着“间隔美”。

看!
教师出示生活中体现间隔美、规律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5.总结
本节课,我们不仅共同发现了植树问题的规律,而且还会用这个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实植树问题中的知识还有很多,在接下来的练习中,我们还会遇到两端不栽,一端栽,长方形、圆形等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100÷5=20(个)
20+1=21(棵)
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回顾课堂,我感觉两点之处有:
(1)创设情境中以“猜谜”提出问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开始阶段就吸引了学生,为一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自主学习阶段,给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
问题并解决问题,加上教师的有效及时的学法指导,由猜想到验证来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具体,体会深刻。

(3)巩固练习阶段,题目由简单到复杂,知识从巩固到拓展层层展开,学生不仅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交流,并能够举一反三,实际运用。

2、使用建议。

本教案是按照从简单的植树问题到复杂的植树问题、由想一想到画一画再到算一算的思路设计的,为了使知识点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教师也可以把后半节课在室外展开,进行实地考察,验证猜想。

3、需破解的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的时间分配问题
相关链接: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信息窗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