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

合集下载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

中国汉朝时的婚礼礼仪汉朝时期,婚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礼仪和习俗。

以下是关于汉朝时期婚礼礼仪的详细说明。

一、婚姻媒介在汉朝时期,一般的婚姻都是由家长或媒人来牵线搭桥。

双方的家庭会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并安排相亲见面。

二、聘礼在婚姻确定之后,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带聘礼。

聘礼一般包括黄金、珠宝、钱币、丝绸等贵重物品。

聘礼的多寡和价值体现了男方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三、纳彩纳彩是在婚礼前夜女方家中举行的仪式。

女方会将聘礼中的彩礼品放在床上展示,并准备丰盛的宴席招待男方宾客。

四、迎亲在婚礼的当天,男方会派人去女方家迎亲。

迎亲队伍通常会由朋友、亲戚和鼓手组成,前呼后拥地护送着新郎来到女方家。

五、过门新郎进入女方家后,通常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才能过门。

比如,要踏过拴在门口的绳索、踩过小河、或是绕圈子等等。

这些仪式象征着将来夫妻之间要共同克服困难。

六、交杯酒交杯酒是婚礼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新郎和新娘分别举起酒杯,言词恳切地祝福彼此,并交换碗中的酒。

这象征着夫妻双方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共同生活的开始。

七、宴席汉朝的婚宴一般非常盛大,宾客排坐,菜肴丰盛,酒水畅饮。

还会有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文艺节目,以增加欢乐气氛。

八、入洞房婚宴结束后,新郎和新娘会进入洞房。

洞房门口通常会有一道红色的绸带,其他人封闭洞房门,并以幽默的方式逗乐新人,这也称为门闾之戏。

九、洞房花烛夜新人入洞房后,通常要在床上等待洞房花烛夜的到来。

洞房花烛夜是新婚夜的另一种称呼,意味着新人将开始共度二人世界的幸福生活。

十、夫妻同心婚礼的最后环节是夫妻同心。

婚礼主持人会将一根红线系在新郎和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着他们将在一起度过一生,共同经历幸福和困难。

总结:汉朝的婚礼礼仪注重传统和仪式感。

婚姻是两个家族的联姻,因此婚礼需要遵循一系列的规矩和仪式。

这些仪式不仅象征着夫妻之间的爱情和承诺,也代表了新人将要进入的新生活阶段。

中式汉代婚礼习俗

中式汉代婚礼习俗

第二天
成亲次日起床,须由新郎开房门,梳洗之
后,新妇拜于祖庙。 之后向家中长辈问安。新娘须向婆婆公公 敬茶。公公婆婆须给新娘红包。
THANK YOU!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家属~
花轿进门,男家奏乐放炮仗迎轿。
1)新郎向轿门射箭正夫刚
轿中的 新娘
2)新娘自己挑轿帘表心甘情愿嫁入
3)新郎背新娘离轿并跨马鞍
4)新娘跨火 盆去新娘霉气
(3)盥礼
(4)入席
(5)进酒
(6)拜堂
(7)敬茶
拜完堂,接下来入洞房
繁缛的拜堂仪式毕,由两个小儇捧龙凤花烛导行, 新郎执彩球绸带引新娘进入洞房。
洞房之闹洞房
闹新房的习俗是婚礼始举乐的最突出的表现,此俗 正始于汉代。“嫁娶之夕,男女无别”,可以不讲 传统礼仪,男女可以随便嬉戏。甚至有酒醉出格的 举动。据记载,汉代汝南有个叫杜士的人娶妻,大 家前来祝贺,喝了许多酒。他的一个叫张妙的朋友 在闹新房时开玩笑,把杜士捆起来捶20下,又把杜 的手足高悬于梁,杜竟一命呜呼了。 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诸如把洞房 闹得热闹红火,驱除冷清之感,增加新婚的欢乐气 氛,因而有些地方又称“暖房”
一 、纳采
纳采为六礼之首。一般是由男家请媒人到女
家提亲,纳采有礼物,皇帝纳采,多用雁、 璧、乘马、束帛。其余礼物不详。而大臣纳 采,礼物有多至三十种者,有玄纁、羊、雁 等。每种礼物各有其象征意义,并提有赞文。
二、问名
二为问名,询问女子之名。经过媒人的纳采,女家 表示同意后,男方再派人到女家,向主人问名,互 换“庚贴”(年龄、生辰八字)压于灶君神像前净 茶杯底,以测神意。如三日内家中无碗盏敲碎、饭 菜馊气、家人吵嘴、猫狗不安等“异常”情况,则 请算命者“排八字”,看年庚是否相配、生肖有无 相尅。女家则设宴款待。 三年小冲;男婚年龄逢双, 女子十九不嫁;谓鸡狗(鸡犬不和)、龙虎(龙虎相斗)、 虎羊(羊落虎口)、蛇鼠(蛇吞老鼠)难相配,待认为周 全后始议亲。问名的目的,是将女子之名、出生时 辰等作一占卜,以测定婚配的吉凶。

秦汉婚姻

秦汉婚姻

汉王朝一方面在增强各种文物典章,讲究 三纲五常,强化国家统一,另一方面也追 求享乐生活,残暴荒淫,并不遵守儒家教 化,阶级斗争十分尖锐,统治阶级内部斗 争也异常激烈,残酷。
吕后、戚夫人




早期女政治家,为人刚毅,早期助高祖定 天下。生子刘盈为太子。 戚姬生子如意,封赵隐王。 杀韩信,制造冤案杀彭越,‚夷越三族‛ 打入冷宫,剃掉万缕青丝,铁箍束头颈, 穿囚衣,在永巷终日舂米。

立宫女之子刘恭为帝,为汉少帝,杀刘恭 母,大封吕氏家族为王!
汉武帝 钩戈夫人

生性好色,至老不改。
陈、卫皇后 王、李夫人 严、邢美姬 钩戈夫人


金屋藏娇

汉武帝姑母馆陶长公主抱着小刘彻问:‚儿 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小刘彻说:‚要啊。‛ 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问刘彻想要 哪个,小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 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 小刘彻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 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 公主非常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终于定 下了这门亲事。
秦汉婚姻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秦始皇建立了第 一个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国家,采取车同轨、 书同文、行同轮等一系列措施,对全国实 行强力控制。随着政治上的集权统治,在 道德思想上,婚姻礼制上也有进一步的统 治,但未成系统。
汉代,典章制度得以充分发展,纲常礼教、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均此时提出,对中 国婚姻史产生重大的导向作用。
文君夜奔

司马相如回去以后,就用钱买通了卓 文君的仆人,通过仆人送给卓文君一 封求爱信。卓文君接到求爱信激动不 已,二人订盟,因卓王孙不允。便在 一天晚上,偷偷地跑出来,投奔了司 马相如。俩人连夜乘车回到司马相如 的家乡成都。

汉朝的婚嫁习俗婚姻仪式嫁妆与婚礼的传统

汉朝的婚嫁习俗婚姻仪式嫁妆与婚礼的传统

汉朝的婚嫁习俗婚姻仪式嫁妆与婚礼的传统汉朝的婚嫁习俗:婚姻仪式、嫁妆与婚礼的传统汉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和重要的朝代之一,其婚嫁习俗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在汉朝时期,婚姻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社会事件,因此婚姻仪式、嫁妆和婚礼都承载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汉朝时期的婚嫁习俗。

一、婚姻仪式汉朝的婚姻仪式包括聘问、纳采和婚礼三个环节。

首先是聘问,也就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出结婚的请求。

聘礼通常由金银财物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琴、书、画、酒和丝绸等礼品。

这些礼品代表了男方家庭的尊重和对女方的重视。

接下来是纳采,男方家长率领族人前往女方家庭,正式向女方家庭提出结婚请求。

在这个过程中,男方和女方的家族亲友会进行正式的交流,商定婚姻细节,并约定婚礼的具体时间和地点。

最后是婚礼,因地域和家庭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婚礼通常在男方家中举行。

在婚礼上,男方和女方会穿上华美的婚礼服饰,站在一起,接受长辈和亲友的祝福。

婚礼期间,还会进行神圣的宗教仪式,祈求神灵保佑他们的婚姻幸福美满。

二、嫁妆的传统汉朝的嫁妆是指新娘家庭为女儿嫁妆给男方家庭的财物和礼品。

嫁妆的内容丰富多样,通常包括金银首饰、细腻的丝绸织物、精美的家具、日常生活用品等。

首先,金银首饰在嫁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金银首饰是女孩子嫁入新家后展示地位和家族财富的象征,也是对女方的尊重和重视。

金银首饰的数量和品质往往与女方家族的地位和财富有关。

其次,精美的丝绸织物也是嫁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丝绸被视为高贵、典雅的象征,代表着新娘的身份和家庭的地位。

女方家庭会准备一定数量的丝绸,以供新娘在结婚后穿着或作为嫁接妆里的饰品。

此外,精美的家具和日常用品也是嫁妆的一部分。

女方家庭通常会送一些家具和生活用品到男方家中,以帮助新婚夫妻建立新的家庭生活。

三、婚礼的传统汉朝时期的婚礼通常都很隆重,参与者包括男方家庭的亲友和女方家庭的亲友。

婚礼的过程分为开道、迎亲、拜堂和送行几个环节。

古人也有婚姻自由!先秦时离婚自由,秦汉后遵循七出三不去法则

古人也有婚姻自由!先秦时离婚自由,秦汉后遵循七出三不去法则

古人也有婚姻自由!先秦时离婚自由,秦汉后遵循七出三不去法则正像国家“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样,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婚姻,自古以来也有结婚、离婚的现象。

现代中国的离婚率居高不下,人们都获得了结婚与离婚的自由。

在古代,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离婚则因为各个历史朝代的不同,而略有不同。

不过,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使然,古代的离婚也大致遵从一定的规律。

夏商周:离婚相当自由在先秦时代,中国还没有形成那么严格的“男尊女卑”,婚姻相对来说是比较自由的。

那个时候,没有要求女人夫死不嫁、从一而终,女人在丈夫去世后可以改嫁,甚至女人在丈夫活着时也可以主动提出离婚。

历史上有许多离婚的例子存在。

比如孔子一家,曾经四代离婚。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孔子自己、儿子孔伯鱼、孙子孔子思都曾离婚,伯鱼去世后,其妻子嫁到了卫国,孔子并没有反对。

史书记载伯鱼“妻不可化,乃出之。

后妻贤,生子伋”。

不但孔子一家,其他儒门弟子也有不少离婚的案例,孔子的高徒曾子曾经离婚,曾子的学生吴起曾经离婚,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夏姬曾经七次改嫁,且三次成为王后,我们熟知的姜子牙,他的妻子嫌他做啥买卖都不赚钱,没有生活能力,就与姜子牙离婚了。

这才有了姜子牙七十多为相,其妻要求复合的故事。

姜子牙是历史上被女人离婚的一个典型,是“故老妇之出夫也”,可见当时的婚姻状况之自由。

男人固然有“出妻权”,女人也有同样的“出夫权”。

《礼记》这样描绘当时的夫妻关系:“夫妇之道,有义则合,无义则去”。

颇类似于现代的夫妻关系,感情合就在一起,感情不合就离婚。

夏商周时期的婚姻自由,并不能说明当时人具有现代婚姻思想,其主要原因是那个时候脱胎于原始社会,还有母系氏族社会群婚制思想观念的遗留,我们从史料上可以看到那个时候的许多故事,君通臣妻、叔通侄媳、父通子妇、子通父妾、兄妹相通等,恰恰反映了当时人伦制度的并未完善。

和秦汉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相比,夏商周时期的女人们还有相当的婚姻自由,虽然男人相对来说比较强势,但女人也并没有象后来一样完全成为男人的附庸。

秦朝的婚姻制度

秦朝的婚姻制度

秦朝的婚姻制度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朝代,其婚姻制度也是历史上一大特色。

在秦朝,婚姻制度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结婚、离婚和妇女地位。

在这
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秦朝的婚姻制度。

首先,从结婚制度来看,秦朝的婚姻制度非常严格,结婚必须经过家
长的同意,而且必须进行婚姻仪式。

当时,婚礼通常在男方家里举行,一般进行三个步骤:定亲、送嫁妆和迎娶。

定亲是指男女父母商议决
定两人成亲,送嫁妆是指女方家庭将一定的财产和物品送给男方家庭,迎娶则是指男方亲戚朋友出门迎接新娘,将新娘接回男方家。

这种婚
姻制度,对于人们的婚姻自由是一种限制,但是对于维护家族的利益
却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秦朝的离婚制度也是十分严格的。

只有在极特殊的情况下才能
离婚,例如家暴、犯罪等。

女方离婚的话,必须归还嫁妆和抚养子女,而男方离婚的话则必须赔偿女方家庭相应的财产和物品。

这也是为了
维护家族利益的一种制度。

最后,从妇女地位来看,秦朝的妇女地位相对低下。

妇女没有自主权,不仅需要听从自己的父母和夫家的命令,而且还需要服从儿子和妻多
的命令。

妇女的地位比较低下,不能直接参与政治、社会和文化活动,
不能像男人一样担当社会的重要角色。

总的来说,秦朝的婚姻制度严格,对于妇女的权利限制较大,但是对于维护家族的利益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虽然现在的婚姻制度和秦朝的婚姻制度相比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努力为新时代的婚姻制度的改进而努力。

秦朝婚姻流程

秦朝婚姻流程

秦朝婚姻流程包括提亲、谈婚、订礼、过门、席帏。

提亲是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提亲,谈婚是男女双方开始谈婚,了解彼此的喜好、个性、习惯等,订礼是男方的家族会派遣一位代表,前往女方家族订礼,过门是男方派遣花轿前往女方家中接新娘,席帏是过门后,女方开始在男方家中住宿,并参加男方家庭的家庭聚餐。

此外,秦朝还有秦式婚礼,是遵照秦代婚礼礼仪制度举行的婚礼,婚礼以古代"六礼"为依据,新人均穿着秦式黑红相间的婚服,流程包括新人互揖行礼、新妇却扇、行沃盥礼、同牢礼、合卺礼、解缨结发礼等。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1]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1]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嫁娶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婚礼发生了变革。

无媒而嫁、同姓而婚、同姓联姻,卜之不吉而犹通婚等违背传统婚礼的行为,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不乏其例。

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

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

秦人不以年龄而是以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合今1.50 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合今1.40 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

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①,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危机。

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②惠帝此诏,法定了年十五为女子的最高婚年。

至于最低年限,则无条文规定。

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帝皇后时,“年甫六岁”。

至于男子婚年,则无条文规定,有年十九而娶者,也有年八岁而娶者。

总的看来,惠帝以后男女婚年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

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

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①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

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

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②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

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③。

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

秦朝的婚姻习俗与家庭生活

秦朝的婚姻习俗与家庭生活

秦朝的婚姻习俗与家庭生活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而有影响力的朝代之一,其婚姻习俗和家庭生活也是独具特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秦朝的婚姻习俗以及家庭生活,并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婚姻习俗秦朝的婚姻习俗主要包括婚姻形式、婚礼流程和婚姻关系等方面。

首先,秦朝采用了一夫多妻制,富裕的人家常常有多个妻子,而普通人则普遍采用一夫一妻制。

此外,等级制度的存在也导致贵族阶层有着更高的婚姻地位。

其次,秦朝的婚礼流程注重庄重和规范。

婚姻的缔结通常是通过双方家长的商议和安排,一般不涉及夫妻个人的感情因素。

婚礼分为聘礼、迎亲和新婚等环节,过程繁琐而严谨。

最后,秦朝的婚姻关系注重男尊女卑。

丈夫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和决策权,而妻子则被视为丈夫的附庸。

这种男尊女卑的观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封建性质和男性主导的家庭价值观。

二、家庭生活秦朝的家庭生活主要包括家庭结构、家庭经济和家庭教育等方面。

首先,秦朝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即由夫妻和孩子组成的家庭单位。

与此同时,贵族阶层的家庭还会有祖父母、兄弟姐妹等亲属成员居住在一起。

其次,家庭经济在秦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上,男性成为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持者,而女性则负责家务劳动。

但在秦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女性成为了独立的商人或地主,为家庭带来了财富。

最后,家庭教育在秦朝非常重要。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重视礼仪、孝道和教书育人。

儿女则要尊敬父母,服从家长的安排和决策。

三、秦朝婚姻习俗与家庭生活的影响秦朝的婚姻习俗与家庭生活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秦朝的多妻制增加了贵族家庭的族群力量,也导致了部分族群之间的矛盾和争斗。

而一夫一妻制则确保了普通人家庭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秦朝婚礼流程的规范和严谨性影响了后来历朝历代的婚姻习俗,为中国传统婚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最后,秦朝家庭生活的男尊女卑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对于现代家庭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总结起来,秦朝的婚姻习俗与家庭生活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后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朝的婚姻仪式与家庭礼仪

秦朝的婚姻仪式与家庭礼仪

秦朝的婚姻仪式与家庭礼仪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婚姻仪式和家庭礼仪一直是受到广泛关注的话题。

秦朝的婚姻仪式和家庭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观念,以及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程度。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秦朝的婚姻仪式和家庭礼仪。

一、婚姻仪式在秦朝,婚姻仪式是一项庄重而重要的事务。

在传统的秦朝婚姻仪式中,有着一些固定的程序和环节。

首先,婚姻的筹备工作是非常关键的。

通常,婚姻的筹备工作开始于双方家长之间的商议,包括婚姻的对象、聘礼和婚礼的日期等。

一旦双方家长商定了婚姻的条件,就会正式订婚。

其次,正式的婚姻仪式通常包括三个主要环节:迎亲、接亲和成亲。

在迎亲环节中,新郎会率领一些亲友前往新娘家中迎接新娘,然后一同返回新郎家。

在接亲环节中,双方家长会正式商定亲事,完成互相交换礼物。

而在成亲环节中,新娘和新郎会共同进入洞房,完成婚礼的正式仪式。

最后,婚礼之后,新郎和新娘会开始正式的新婚生活。

在秦朝,婚姻是一种家族的血脉延续,因此在婚后,新郎和新娘承担着延续家族血脉、传宗接代的责任。

二、家庭礼仪秦朝的家庭礼仪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礼仪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家庭生活的重视。

首先,家庭在秦朝被视为重要的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

家族的血脉延续和家庭的传统文化是秦朝家庭礼仪的重要部分。

人们认为,只有通过子孙后代的延续,家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

其次,秦朝的家庭礼仪注重对长辈的尊重和敬重。

长辈在家庭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他们的话语有着很大的决定权,并且拥有教育和管教年轻一代的责任。

年轻一代则要对长辈表示尊敬和孝顺,服从长辈的安排和教诲。

此外,家庭中的亲戚关系也是秦朝家庭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友关系是通过结婚、婚丧嫁娶等仪式来维系的。

在秦朝,人们对亲友的亲切关怀和尊重也是家庭礼仪的重要体现。

总结起来,秦朝的婚姻仪式和家庭礼仪都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家庭和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婚姻仪式的庄重和家庭礼仪的传统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道德观念。

秦汉唐:婚姻家庭制度

秦汉唐:婚姻家庭制度

秦汉唐:婚姻家庭制度由战国起,经秦汉至唐,中国封建社会由发端而至鼎盛。

婚姻家庭制度作为封建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发展和巩固。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君为臣纲”相提并论,成为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最高准则。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强迫婚姻,家长权、父权和夫权三位一体、男尊女卑、有严格宗法等级制度的家礼,宗祧、爵位的嫡长子继承制,以及以“出妻”为主要方式的专权离婚,构成了中国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主要内容。

(1)婚姻制度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以聘娶婚为方式的包办强迫婚姻制度。

在这种制度下,婚姻当事人自身婚姻须听凭家长、父母做主,家长、父母对子女婚姻拥有不可争辩的主婚权和支配权,婚姻的成立则须通过媒人从中中介。

秦律、汉律、唐律等一切封建法律都确认这种婚姻制度的合法性。

唐律规定,卑幼不依家长私自婚娶的,要罚受杖一百,同时对主婚人也要依律科刑,甚至连媒妁也会受到追究。

由此可足见婚姻包办强迫的专制程度。

聘娶婚既然是一种根据父母的意志,通过媒妁致币帛通问,以合二姓之好的一种婚姻成立方式,所以,资财也就成了婚姻缔结的重要条件。

唐律就规定,结婚须实行“以聘财为信”的送财礼制度,从而使结婚成为买卖交换的一种形式。

唐律甚至还规定,即使没有正式签订婚约,但只要接受了聘礼,“聘则为妻”,婚姻关系就应当得到确认,与签订婚书一样具有婚约的性质。

公平地说,包办强迫婚姻在秦汉至唐的封建社会上升时期还尚未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术的独尊地位被冲垮,又由于这是一个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婚嫁相对两汉来说要显得自由些,男女青年在择偶问题上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据《晋书·王濬传》载,平吴名将王濬年轻时任河东郡从事。

州刺史徐邈的女儿有才能,“择夫未嫁”,徐邈就将手下佐吏召集议事,让女儿在帘内暗暗挑选,徐女看中了王濬,告诉了一旁的母亲,徐邈遂将女儿嫁给了这个小吏。

秦国的婚俗

秦国的婚俗

秦国的婚俗
秦国的婚俗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秦国的婚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婚姻形式:秦国的婚姻多以父母为主导,由父母替子女选亲。

通常是媒人介绍,确认双方的婚姻对象后,进行相亲。

如果双方家庭达成共识,就会进行婚约的订立。

在订婚之前,通常需要进行一些祭祀仪式和交换礼物。

2. 婚礼仪式:秦国的婚礼仪式较为庄重。

在婚礼前,新郎和新娘通常要进行一定的准备工作,如剃发、修容等。

婚礼当天,通常有亲友参加,进行交杯酒、敲锣鼓等庆祝活动。

新娘通常会穿上嫁妆,由媒人或父亲引领新娘走向新郎。

在进入新郎家之后,有一系列的祭祀和宴席等仪式。

3. 嫁妆:秦国的嫁妆主要是由新娘的父母准备的。

嫁妆的具体内容包括金银珠宝、绸缎钱帛等财物。

这些财物既是父母对新娘的爱护和希望的表达,同时也是新娘进入新家的财产。

4. 礼节:秦国的婚礼礼节相对繁杂,注重仪式感和庄重表达。

新郎新娘在婚礼仪式上要遵守一定的礼仪,如轻轻敬酒、向长辈行礼等。

同时,亲友们也要进行走亲访友,送礼等传统习俗。

总的来说,秦国的婚俗注重家族的联姻和传承,以及礼仪的准确执行。

秦朝的民俗

秦朝的民俗

秦朝的民俗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

在秦朝期间,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

一、婚姻习俗在秦朝时期,婚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男女的婚姻大多是父母之间的商量,一般是媒人介绍,然后由父母商量确定。

在婚礼上,一般都会有喜酒,还有一些习俗,比如新郎要去接新娘,新娘要在门口磨墨,然后新郎要过门,破门而入等等。

二、葬礼习俗在秦朝时期,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是非常严肃的。

葬礼也是非常讲究的。

一般来说,葬礼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丧家,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亲朋好友知道死者的消息,准备好祭品等等;第二个阶段是告别仪式,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让亲朋好友来送别死者,送死者上路;第三个阶段是安葬仪式,这个阶段主要是为了将死者安葬好。

三、节日习俗在秦朝时期,有很多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习俗。

比如春节,人们要贴春联、贴窗花、放鞭炮、吃年夜饭等等;端午节,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等;中秋节,人们要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等。

四、饮食习俗在秦朝时期,人们的饮食习俗非常讲究。

一般来说,人们的饮食以粮食为主,如米、面、麦等。

同时,人们还喜欢吃肉类、蔬菜、水果等。

在饮食方面,人们非常讲究食物的营养价值和口感。

比如说,人们会吃酸菜、酱菜来增加食欲,吃汤圆、年糕来增加体力等等。

五、服饰习俗在秦朝时期,人们的服饰非常讲究。

男子一般穿长袍、褂子等,女子则穿长裙、褙子等。

在节日或者重要场合,人们还会穿上华丽的服装,比如锦袍、绸袍等等。

同时,人们还会在服饰上加上一些装饰品,比如金银珠宝、丝绸等等。

六、娱乐习俗在秦朝时期,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丰富多彩。

一般来说,人们会喜欢听音乐、看戏、打牌、下棋等等。

同时,人们还会举办一些娱乐活动,比如比武、赛马、赛船等等。

总之,在秦朝时期,人们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多彩。

这些民俗文化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秦汉时期的民俗和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的民俗和传统文化

秦汉时期的民俗和传统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不仅有伟大的统一战争,还有许多精彩的文化和民俗,这些文化和民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本文将重点阐述秦汉时期的民俗和传统文化,并探讨它们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一、祭祀文化祭祀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传统,也是秦汉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秦汉时期,许多重要祭祀活动被举行,如:皇帝祭天、祖先祭祀、春季祭祀、秋季祭祀等。

这些祭祀活动有助于人们表达敬意和感恩之情,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发展和和谐。

二、婚姻文化婚姻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一种文化传统。

在秦汉时期,婚姻制度和礼仪很讲究,男女要经过言媒、媒妁、做媒等环节,才能成婚。

此外,新婚夫妇还要进行祭拜祖先、送礼物等仪式,以示尊重和感恩。

这些文化和传统深入人心,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三、饮食文化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有很多独具特色的菜式,如昆吾鸡、腊排骨、豆腐等。

此外,秦汉时期还流传着酒令、诗歌等传统文化,许多宴会上会有歌舞表演,增添气氛。

这些文化和传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追求和欣赏,同时也表达了对健康和美食的关注。

四、文学艺术文化秦汉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文化非常繁荣,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如司马迁的《史记》、李斯的《谏逐客书》、禹贡图、雕刻作品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也成为后人学习和赏析的经典之作。

五、医药文化医学和药学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时期也有很多医学和药学的书籍问世。

当时医学界出现了很多著名医师和药师,如李时中、张仲景等。

这些人为消灭瘟疫,缓解疾病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秦汉时期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深入人心,影响着当时和后来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些传统文化和民俗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对今天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启示。

在当前经济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应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

秦朝的民俗与传统习俗

秦朝的民俗与传统习俗

秦朝的民俗与传统习俗秦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秦始皇的统治下,秦朝建立了一系列法令和制度,不仅影响了后世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秦朝的民俗与传统习俗。

本文将就秦朝的民俗与传统习俗进行探究。

一、婚嫁习俗在秦朝,婚嫁习俗十分重要。

按照当时的习俗,男方需要先向女方的父母提亲,然后进行彩礼的交换。

婚礼一般在新娘家中举行,新郎需要穿戴盛装,带领一群随从前往接新娘。

而在婚礼上,新娘会穿着嫁衣,头戴饰品,完婚后则会拜见新郎的父母。

同时,秦朝还有很多婚礼俗称,如合卺、拜堂、献酒等,体现了秦朝的婚嫁习俗。

二、祭祀仪式在秦朝,祭祀仪式也是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人们常常会举行祭祀活动,以祈求丰收、祈求风调雨顺等。

在这些仪式中,人们一般会举行祭祀的奠酒仪式,将美味的食物和酒类产品放在祭坛上供奉神灵,同时进行朗诵祈福的仪式。

祭祀仪式上,人们还会举行舞蹈或演奏音乐等表演,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感谢。

三、服饰习俗秦朝的服饰习俗也是有着独特特点的。

男子一般穿着长袍或衣裳,女子则穿着长裙或轻纱。

在正式场合,男子会佩戴帽子,女子则戴着饰品和发饰。

此外,秦朝还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即画眉。

秦朝女子一般会用不同颜色的妆料为自己的眉毛上色,以塑造精致的形象。

这种习俗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是秦朝特有的民俗之一。

四、饮食习俗在秦朝,饮食习俗也是十分丰富多样的。

人们常常会举办宴会,款待贵宾或在特殊的节日里庆祝。

在宴会上,人们一般会用青铜制成的器具来盛放食物,如盘子、碗、筷子等。

而宴会上的菜肴也是种类繁多,包括肉类、蔬菜、粮食等。

秦朝人们对于美食的追求,使得饮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

总而言之,秦朝的民俗与传统习俗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

从婚嫁习俗到祭祀仪式,从服饰习俗到饮食习俗,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这些习俗的传承与发展,丰富了秦朝文化的内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了解和研究秦朝的民俗与传统习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之处,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古老而宝贵的传统。

【精品】秦汉的婚姻礼仪

【精品】秦汉的婚姻礼仪

先秦秦汉史期末考查系科:历史师范系班级:111姓名:陈赟学号:11161101秦汉的婚姻礼仪婚丧是人类活动中普遍受到重视的大事,秦汉时期,无论是封建国家的法律,还是社会礼仪,都对婚姻和丧葬有一系列严格的规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面,我将对秦汉时期的婚姻礼俗进行浅谈。

常常将其与政治,经济,军事等相联系。

古老的《周礼》就对婚姻制度有严格的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制度发生剧烈的变革,婚礼也受到猛烈的冲击。

秦汉时期,随着统一的封建帝国的建立与巩固,婚礼也得到了较大的修整。

秦汉时期的婚礼制度,大体包括:议婚,婚仪,婚年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议婚是婚姻的前奏。

当时议婚的形式一般多由男家向女家提出,或由介绍人从中撮合,但也有女家向男家请议,还有女子本人自主婚姻的。

这些与我们想象中的中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很大不同,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民主,特别是女子能够自主婚姻,能反映出在秦汉时期女子是具有一定的地位的。

当时的择偶的标准,一般要求门庭相当,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门当户对”。

但也重视才贤或美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人们对女方是否能生育很关心,将其作为择妻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议婚的特例是“指腹婚,”即子女尚在母胎,就由父母为其婚姻的。

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后世也有类似的情况。

关于婚仪,秦汉多遵古礼,即按所谓“六礼”进行的。

“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归纳起来“六礼”包含了婚仪的三个阶段,“纳采”和“问名”相当于相亲,“纳吉”,“纳征”相当于定亲,“请期”和“亲迎”则为成亲。

一般来说,这三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严格按此礼规定去做的,恐怕也就只有皇族及讲究礼仪的官宦之家。

就普通人的婚姻来说,不可能“六礼”皆备,但在成亲前,相亲和定亲还是必要的。

对于结婚的年龄,周礼规定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

合卺、却扇、乘鞍,周秦汉唐繁闹的迎亲礼,肯定有你没听说过的!

合卺、却扇、乘鞍,周秦汉唐繁闹的迎亲礼,肯定有你没听说过的!

合卺、却扇、乘鞍,周秦汉唐繁闹的迎亲礼,肯定有你没听说过的!《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

尽管自秦汉时起,历代大致传承“婚姻六礼”模式,但在此基础上,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增益减损,出现了却扇、乘鞍、奠鹰、障车、撒帐等多姿多彩的婚姻仪式礼俗。

下面,我们就“穿越”回古代,一起去欣赏一场宏大多彩的结婚典礼吧。

一、周代的“亲迎”礼《仪礼·士昏礼》记载:周代新婿“亲迎”时,穿着爵弁,纁裳。

随从们都穿着玄端服,乘坐涂成黑色的“墨车”,前去女家迎亲。

新妇乘坐的车,若新婿为士,则车辆由婿家提供;若新妇的父亲、兄长等尊长的身份是大夫以上阶层者,新妇所乘车,由新妇家自己提供。

新妇乘坐的车辆,装饰和新婿车一样,只是较新婿乘车,增加了遮掩四周的“裧”。

出发前,父亲要向儿子(新婿)敬酒,并嘱咐他遵循礼仪。

新婿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新妇穿上婚服,由50岁以上,侍候、教导自己的保姆,及女侍们陪侍。

新婿到新妇家后,翁、婿行礼作揖,进入宗庙。

新婿将带来的雁放下,行稽首礼,然后走出宗庙。

新婿离开时,新妇在后面跟从。

新妇从房间里出来,准备跟新婿离开前,她的父亲、母亲,及父亲的妾们,都要告诫新妇一些话:到夫家后,要听从公、婆、丈夫的吩咐,勤于做家务。

新妇到达后,新婿与新妇到新房里。

在室内预先铺好席子,媵、御等女仆,将预先准备好的各种饮食,摆放在新婿、新妇面前的几上,新婿、新妇行“合卺”之礼。

就是新婿、新妇分别用一把用一个葫芦劈成两半制成的瓢,盛酒饮用,寓意结为夫妻。

饮食毕,新婿、新妇在女仆们的侍候下,宽衣解带就寝。

“亲迎”仪节基本结束。

二、秦汉时期的“亲迎”礼汉代人结婚,婚礼仪式在传承周代礼仪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延续后世的创新之处。

汉代,婚日,新妇携带嫁妆,去男方家中成婚。

男家、女家分别派人迎亲、送亲。

汉代人结婚时,新婿、新妇都要盛装打扮。

汉代婚俗

汉代婚俗

秦朝末年,由于大规模战争,造成土地荒芜,劳动力大量死亡。及至汉初,人口由秦朝的两千余万,减至一千两百万左右。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其统治,因而十分重视“民数”问题。为了鼓励人口增殖,竭力倡导早婚,并用法令形式固定下来。对于晚婚者则予以处罚。汉惠帝六年令:“女子年十五至三十不嫁,五算。”这些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基本适应。此外,儒家历来主张的兴家族,广继嗣的思想对当时早婚之俗也有一定影响。 如《论衡.齐世篇》所言:“《礼》虽言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法制张设,未必举行。何以效之,以今不奉行也。”取而代之的是普遍的早婚现象。
闹洞房之前,还有一举乐的现象——撒帐,此俗亦起于汉代。据《戊辰杂抄》: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预戒官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多得多子也。
婚后,新妇拜于祖庙。
凡六礼齐备,才算是确立婚姻关系。隋唐以后,六礼有了不同程度的简化,但也出现了很多新内容,这里略过不提。
摘要:秦汉时期,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把先秦时期散见于各书的婚姻道德思想加以整理,混乱的婚姻现象得到控制,各地婚俗趋于一致。当时的议婚、婚仪等制度恪守“六礼”,成为传统婚仪的基本形式。不同于周礼,汉人婚礼始举乐,并出现了闹新房的习俗,且婚嫁之风极为奢侈。早婚现象开始兴起。在婚姻观念上,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到重视,妇女在绝婚与改嫁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另外,此时的重亲现象十分特殊,为先秦和后代均不常见。
关键词:汉代 婚姻制度 婚仪 六礼 婚礼始举乐 婚龄 绝婚 改嫁 再嫁 重亲
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通过夏、商、周三代,尤其是通过周代,基本上建立与固定下来,而到了秦、汉时期,则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 “六礼”和汉代婚嫁奢侈之风
汉代婚仪如古之“六礼”。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嫁娶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婚礼发生了变革。

无媒而嫁、同姓而婚、同姓联姻,卜之不吉而犹通婚等违背传统婚礼的行为,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不乏其例。

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

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

秦人不以年龄而是以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合今1.50 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合今1.40 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

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①,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危机。

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②惠帝此诏,法定了年十五为女子的最高婚年。

至于最低年限,则无条文规定。

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帝皇后时,“年甫六岁”。

至于男子婚年,则无条文规定,有年十九而娶者,也有年八岁而娶者。

总的看来,惠帝以后男女婚年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

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

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①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

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

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②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

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③。

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

论古代婚礼制度

论古代婚礼制度

论古代婚礼制度古代婚礼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场合之一。

古代婚礼制度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仪式,下面我将详细介绍一下。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婚礼制度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婚礼的形式来庆祝婚姻的成立。

婚礼仪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迎娶新娘:新郎和新娘家的人在婚礼前会前往新娘家,等待新娘的到来。

2. 婚礼仪式:婚礼仪式通常在新婚前进行,新郎和新娘的家族成员会一起参加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包括迎娶新娘、拜堂、敬茶、宣誓等步骤。

3. 宾客用餐:婚礼当天,新郎家和新娘家的宾客会一起在宴席上用餐,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欢迎。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婚礼制度,逐渐摆脱了先秦时期的简单形式,开始呈现出更为复杂和繁琐的特点。

秦汉时期的婚礼仪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新娘妆饰:新娘在婚礼前需要完成化妆的过程,以显得更加美丽和端庄。

2. 迎娶新娘:新郎和新娘家的人在婚礼前会前往新娘家,等待新娘的到来。

3. 婚礼仪式:婚礼仪式通常在新婚前进行,新郎和新娘的家族成员会一起参加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包括迎娶新娘、拜堂、敬茶、宣誓、交换戒指等步骤。

4. 宾客用餐:婚礼当天,新郎家和新娘家的宾客会一起在宴席上用餐,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欢迎。

5. 宾客送行:新娘和新郎的家人会为新人送行,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婚礼制度,也逐渐呈现出复杂和繁琐的特点。

婚礼仪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新娘妆饰:新娘在婚礼前需要完成化妆的过程,以显得更加美丽和端庄。

2. 迎娶新娘:新郎和新娘家的人在婚礼前会前往新娘家,等待新娘的到来。

3. 婚礼仪式:婚礼仪式通常在新婚前进行,新郎和新娘的家族成员会一起参加婚礼仪式。

婚礼仪式包括迎娶新娘、拜堂、敬茶、宣誓、交换戒指等步骤。

4. 宾客用餐:婚礼当天,新郎家和新娘家的宾客会一起在宴席上用餐,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欢迎。

5. 宾客送行:新娘和新郎的家人会为新人送行,祝福新人幸福美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婚姻习俗
嫁娶
春秋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变革浪潮的冲击下,古老的婚礼发生了变革。

无媒而嫁、同姓而婚、同姓联姻,卜之不吉而犹通婚等违背传统婚礼的行为,在《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中不乏其例。

秦汉统一帝国建立后,统治者重整了婚礼。

周礼,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娶妻;女子十五而笄,笄而许嫁。

秦人不以年龄而是以身高作为成丁与否的标准,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合今1.50 米)、女子身高六尺二寸(合今1.40 米),即为成丁,始可嫁娶。

汉承秦末战乱之后,人口锐减,“户口可得而数者十二、三”①,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危机。

为增加人口,汉惠帝六年(公元前189 年)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②惠帝此诏,法定了年十五为女子的最高婚年。

至于最低年限,则无条文规定。

据《汉书·外戚传》载,上官安之女立为昭帝皇后时,“年甫六岁”。

至于男子婚年,则无条文规定,有年十九而娶者,也有年八岁而娶者。

总的看来,惠帝以后男女婚年普遍过小,因而带来了某些弊端。

宣帝朝的博士谏大夫王吉说:“夫妇,人伦大纲,夭寿之萌也。

世俗嫁娶太早,未知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明而民多夭。

”①秦汉时期,婚姻的决定权依旧操持在父母手里。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自由结合违背了卓王孙的意志,遭到极大的阻挠。

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先由父母包办婚姻,后又被焦母拆散,两人被逼死。

若父母的意见有分歧,则服从父意。

如吕公欲嫁女吕雉与刘邦,吕雉母不同意,吕公斥之曰:“此非儿女子所知!”②最后按照吕公的意见把女儿嫁给了刘邦。

若父已谢世,长兄便代行父权。

刘兰芝被婆母赶回后,其兄要她改嫁县令之子,刘兰芝表示她的婚事要“适兄意”,不能“自任专”③。

这是子从父、妇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伦理道德在婚姻上的反映。

在择偶标准上,汉人认为有五种女子不可娶:“丧妇之长女不娶,为其不受命也;世有恶疾不娶,弃于天也;世有刑人不娶,弃于人也;乱家女不娶,类不正也;逆家子不娶,废人伦也。

”④汉时谓此为“五禁”。

除了“世有恶疾”一条外,其余四条都属于封建伦理道德。

在先秦之时,名位不同,婚姻礼仪亦异数。

遭秦焚书后,先秦婚礼文献只有《仪礼·士昏礼》残存下来。

吕后时,将《士昏礼》稍加变通,用之于皇帝。

故在汉代,自皇帝至庶人的婚礼,皆由《士昏礼》变通而成。

按《士昏礼》,媒人受男方父母之托,到女方家中求婚,谓之“纳采”。

秦汉时,为皇帝纳采者,有宗正、少府、尚书令等人。

官僚或遣吏为子纳采,或躬自为之。

在周代,宾主相见要执一定的礼物,叫作“贽”,实际上是“身份证”,用来识别贵贱。

①《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②《汉书·惠帝纪》。

①《汉书·王吉传》。

②《史记·高祖本纪》。

③《孔雀东南飞》。

④《后汉书·应奉传》注引《韩诗外传》。

据《士昏礼》,士用雁。

在秦汉,纳采无论尊卑,一律用雁。

这时的雁已非身份地位之标志,其含义是顺乎阴阳,因为雁为候鸟,叶落南翔,冰泮北徂。

此外还有璧、羊、酒等三十余种礼物,各有名堂,大意都是象征婚姻和谐美满。

行纳采礼者,多是皇室和讲究礼仪的官宦之家,一般人户求婚大都比较简单,无繁文缛节。

按《士昏礼》,纳采之后,便问女之姓名生辰,谓之“问名”。

男方占卜联姻是否吉利,叫“纳吉”。

秦汉时期二礼犹存,然备典而已。

占亲之后,行纳聘之礼,因定婚约,古谓之“纳征”,秦汉称“聘礼”。

汉高后制,聘皇后黄金二万斤。

在汉初,这相当于两千个中等人户的资产。

嗣后诸帝皆以为故事,唯王莽娶
史氏,增聘金为三万斤。

聘金之外,又有奴婢、车马、布帛等若干。

如王莽除给史氏三万斤黄金作聘金外,“车马、奴婢、杂帛、珍宝以巨万计”①。

官吏之家的聘礼也很丰厚,若以二、三万钱为之者,便被视乃为俭陋。

贫无聘礼者,则假贷以聘。

有的人家为骗取聘金,至“一女许数家”②。

女方要为女儿置办嫁妆,也很丰厚,富者有奴婢、金钱等,贫者也有疏裳、布被、竹笥、木屐之属。

秦汉最重聘礼,婚姻具有明显的买卖性。

官府屡下禁令,皆无成效;士大夫们也多加讥斥,然则沿而不改,以致造成“贫人不及,故不举子”①的惨景。

下聘礼后,选定吉日迎娶新娘,谓之“请期”。

如平帝纳王莽女,“待吉日月”②。

新郎亲往迎娶,谓之“亲迎”。

秦汉皇帝不亲迎,遣大臣代迎。

王莽纳史氏,曾亲迎至未央殿前殿两阶间。

一般人均需亲迎。

迎皇后用乘舆法驾,登车称警跸。

王莽之制,自四辅至郎官,亲迎立轺并马。

东汉之时,“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

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

”③水乡则有以船亲迎者。

女将行,家长致戒。

如张负嫁孙女与陈平,临行,戒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乃父,事嫂如事乃母。

”④既行,家人送之。

迎至后,行同牢礼,饮合卺酒,及妇见公婆等礼。

据《戊辰杂抄》载,李夫人初至,武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令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接之,云得果多得子多。

此即后世“撒帐”之礼的渊源。

婚日,亲朋故友,上司下属,皆往贺,夫家具酒肉以飨之。

婚宴上,宾客开杯畅饮,歌舞以乐,言行无忌,后世“闹房”之俗,汉时已有之,甚至闹出人命。

如杜士娶妻,婚宴上,其友张妙恶作剧,“缚杜士捶二十下,又悬足指,士遂至死”⑤。

灵帝时,更有于婚宴上作傀儡戏,唱挽歌者。

当时部分士大夫曾指斥此违礼败俗。

仲长统说:“今嫁娶之会,棰杖以督之戏谑,酒醴以趋之情欲,宣淫泆于广庭之中,显阴私于族亲之间,汙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者也。

”①
①《汉书·王莽传》。

②《潜夫论·断讼》。

①《汉书·王吉传》。

②《汉书·外戚传》。

③《潜夫论·浮侈》。

④《汉书·陈平传》。

⑤《意林》引《风俗通义》。

①《群书治要》引《昌言》。

婚后三月,新婚夫妇拜见祖庙,婚礼告终。

关于离婚,汉代的基本原则是“七弃、三不去”。

所谓“七弃”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

”“不顺父母者,为其逆德也”;“无子,为其绝后也”;“淫,为其乱族也”;“有恶疾,不可共粢盛也”;“口多言,为其离亲也”;“窃盗,为其反义也”②。

若妻子犯有七条中的任何一条,便可与其离婚。

但在具备以下三条中的任何一条,则不应离婚,这三条是:“有所取而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而后富贵不去”③。

此即所谓的“三不去”。

关于离婚手续,秦律规定,离婚必须报告官府并登记;否则,夫、妻各罚二甲。

汉代离婚手续,是因秦制还是有所变更,于史无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