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习题解析和答案

合集下载

无机化学_习题集(含答案)

无机化学_习题集(含答案)
C)均为正值D)均为负值
55.在[Cu(NH3)4]2+配离子中,Cu2+的氧化数和配位数各为( )。
A)+2和4B)0和3C)+4和2D)+2和8
56.分别向沉淀物PbSO4(Kθsp=1.6×10-8)和PbCO3(Kθsp=7.4×10-14)中加入适量的稀HNO3,它们的溶解情况是( )。
A)两者都不溶B)两者全溶
A)1.4×10-7B)3.3×10-5C)1.7×10-5D)6.7×10-8
45.等量的酸和碱中和,得到的pH值应是()。
A)呈酸性B)呈碱性C)呈中性D)视酸碱相对强弱而定
46.弱酸的解离常数值由下列哪项决定?()
A)溶液的浓度B)酸的解离度
C)酸分子中含氢数D)酸的本质和溶液温度
47.下列离子中,变形性最大的是( )。
C)任何温度均自发D)任何温度均不自发
5.PCl3分子中,与Cl成键的P采用的轨道是()。
A)px、py和pz轨道B)三个sp2杂化轨道
C)二个sp杂化轨道与一个p轨道D)三个sp3杂化轨道
6.在酒精的水溶液中,分子间的作用力有( )。
A)取向力、诱导力B)色散力、氢键
C)A、B都有D)A、B都没有
33.根据酸碱电子理论,下列物质中不可作为Lewis碱的是()。
A)H2O B)NH3C)Ni2+D)CN-
34.下列各对物质,能在酸性溶液中共存的是()。
A)FeCl3和液D)N2H4和HgCl2溶液
35.硫化铵溶液放置久了变成黄棕甚至红棕色,其原因是生成了()。
42.既可在盐酸中溶解,又可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的物质是( )。
A)Mg(OH)2B)Sb(OH)3C)Bi(OH)3D)As2S3

无机化学真题答案解析

无机化学真题答案解析

无机化学真题答案解析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及其性质、结构、合成和反应的一门学科。

在考试中,无机化学的题目往往涉及到化学元素的性质、离子反应、配位化合物等内容。

对于考生来说,深入理解无机化学的知识和掌握解题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对一些无机化学真题的答案解析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

第一题:【题目】在无机化学中,以下哪个反应是合成氨的主要工业方法?A. 氨水的电解B. 氧化氨的还原C. 氢气与氮气的催化反应D. 氨乙醇溶液的蒸馏【答案解析】正确答案是C。

合成氨的主要工业方法是氢气与氮气的催化反应,这是通过使用铁催化剂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的。

氨水的电解可以得到氢气和氧气,不是合成氨的方法。

氧化氨的还原是氨气被氧化为氮气的反应,不是合成氨的方法。

氨乙醇溶液的蒸馏也不是合成氨的方法。

第二题:【题目】以下金属中,哪个金属不会与水反应产生氢气?A. 镁B. 钠C. 锌D. 铝【答案解析】正确答案是D。

铝不会与水反应产生氢气。

镁、钠、锌都是活泼金属,它们与水反应时会释放出氢气。

但是铝在与水反应时会生成氧化铝的薄膜,这个薄膜可以保护铝金属,使其不被水进一步腐蚀。

第三题:【题目】以下关于配位化合物的说法,哪个是错误的?A. 配位化合物是由中心金属离子和周围配体离子或分子组成的B.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和中心金属离子以及配体的性质有关C. 金属离子在配位化合物中通常处于高自旋态D. 配位化合物的配位数取决于中心金属离子的价态【答案解析】正确答案是C。

金属离子在配位化合物中通常处于低自旋态,而不是高自旋态。

在低自旋态下,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同,使得自旋角动量降低,能量更稳定。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确实与中心金属离子以及配体的性质有关。

配位数取决于中心金属离子的价态是正确的。

通过以上题目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无机化学的答案解析需要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审题,理清思路,选择正确的答案。

同时,通过解析题目可以帮助考生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提高解题的能力。

无机化学第五版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第五版习题答案

无机化学第五版习题答案第一章:化学元素、化合物和物质的分子结构1. 对Boron的五种常见同素异形体进行了描述,分别是?答:Boron的五种同素异形体分别是α-Rhombohedral、β-Rhombohedral、β-Tetragonal、γ-Orthorhombic和δ-Tetragonal。

2. 银属于哪一族元素,其原子序数是多少?答:银属于IB族元素,其原子序数为47。

第二章:价键理论3. 请解释共价键的性质和特点。

答: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轨道中的电子对共享而形成的。

共价键的性质和特点包括:a. 共价键的共用电子对能够保持原子之间的引力。

b. 共价键的长度取决于电负度差异。

c. 共价键的极性取决于原子间的电负差异。

d. 共价键的性质可通过价键角度和长度表示。

第三章:离子键和金属键4. 铁的晶体结构是什么?答:铁的晶体结构为面心立方结构。

5. 碳酸根离子的化学式是什么?答:碳酸根离子的化学式是CO3^2-。

第四章:配位化合物及配位化学6. 请说明涉及电子对的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条件。

答:涉及电子对的转移过程中存在的条件包括价电子数、配体的电荷和配合物的稳定性等因素。

7. 请介绍一下Fe(H2O)6Cl3的晶体结构。

答:Fe(H2O)6Cl3的晶体结构是八面体结构。

第五章:反应动力学8. 简述活化能及其在反应动力学中的作用。

答:活化能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分子需要克服的能量障碍。

在反应动力学中,活化能决定了反应速率的快慢,活化能越高,则反应速率越慢。

第六章:电化学9. 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导率表示什么?答:电解质溶液中的电导率表示电流通过单位横截面积的溶液所需要的电压。

10. 请问在锌电池中,锌的作用是什么?答:在锌电池中,锌的作用是作为阳极溶解释放电子,从而导致电化学反应的进行。

以上是无机化学第五版习题的部分答案,仅供参考。

更多内容建议阅读原书内容进行学习和理解。

《无机化学》习题册和答案解析

《无机化学》习题册和答案解析

《无机化学》课程习题册及答案第一章溶液和胶体一、是非题:(以“+”表示正确,“-”表示错误填入括号)1.渗透压力比较高的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也一定比较大。

()2.相同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200mmol·L-1的NaCl溶液和葡萄糖溶液,其渗透压相等()3.相同温度下,渗透浓度均为200mmol·L-1的NaCl溶液和CaCl2溶液,其渗透压相等()4.临床上的两种等渗溶液只有以相同的体积混合时,才能得到等渗溶液。

()5. 两种等渗溶液以任意比例混合所得溶液在临床上必定是等渗溶液()6.临床上,渗透浓度高于320 mmol⋅L-1的溶液称高渗液()7.在相同温度下,0.3 mol⋅L-1的葡萄糖溶液与0.3 mol⋅L-1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力是相等的()8. 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2mol·L-1的NaCl液和葡萄糖液渗透浓度相等()9. 对于强电解质溶液,其依数性要用校正因子i来校正。

()二、选择题1.使红细胞发生溶血的溶液是()A.0.2mol·L-1 NaCl B.0.1mol·L-1葡萄糖C.0.3mol·L-1葡萄糖 D.0.4mol·L-1 NaCl2.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下列溶液,其渗透压最大的是()A.葡萄糖 B.NaCl C.CaCl2 D.无法比较3.使红细胞发生皱缩的溶液是()A.0.1mol·L-1 NaCl B.0.1mol·L-1葡萄糖C.0.3mol·L-1葡萄糖 D.0.2mol·L-1 NaCl4.在相同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下列溶液,其渗透压最小的是()A.葡萄糖 B.NaCl C.CaCl2 D.无法比较5.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下列溶液,在临床上属于等渗溶液的是()A.葡萄糖 B.NaCl C.CaCl2 D.蔗糖6. 试排出在相同温度下下列溶液渗透压由大到小的顺序( )a. c(C6H12O6)= 0.2 mol·L-1b. c[(1/2)Na2CO3]= 0.2 mol·L-1c. c[(1/3)Na3PO4]= 0.2 mol·L-1d. c(NaCl)= 0.2 mol·L-1A. d>b>c>aB. a>b>c>dC. d>c>b>aD. b>c>d >a7. 医学上的等渗溶液,其渗透浓度为()A. 大于280 mmol·L-1B. 小于280 mmol·L-1C. 大于320 mmol·L-1D. 280-320 mmol·L-18.欲使同温度的A、B两种稀溶液间不发生渗透,应使两溶液(A、B中的基本单元均以溶质的“分子”式表示) ( )A 质量摩尔浓度相同B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C 质量浓度相同D 渗透浓度相同9. 质量浓度为11.1g ·L -1CaCl 2 (M=111.0 g ·mol -1)溶液的渗透浓度是 ( )A.100mmol ·L -1B.200mmol ·L -1C.300mmol ·L -1D.400mmol ·L -1三、填充题:1.10.0 g ·L -1NaHCO 3 (Mr=84)溶液的渗透浓度为__________mol ·L -1。

(完整word版)《无机化学》(上)习题答案剖析

(完整word版)《无机化学》(上)习题答案剖析

第1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1-1在自然界中氢有三种同位素,氧也有三种同位素,问:总共有多少种含有不同核素的水分子?由于3H 太少,可忽略不计,问:不计3H 时天然水中共有多少种同位素异构水分子?解: 共有18种不同核素的水分子 共有9种不同核素的水分子1-2.答:出现两个峰1-3用质谱仪测得溴的两种天然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同位素丰度分别为 79Br 78。

9183 占 50。

54%,81Br 80。

9163 占 49。

46%,求溴的相对原子质量。

解:1-4铊的天然同位素203Tl 和205Tl 的核素质量分别为202.97u 和204。

97u ,已知铊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4。

39,求铊的同位素丰度。

解: 设203Tl 的丰度为X ,205Tl 的丰度为1-X204。

39 = 202。

97X + 204.97(1-X) X= 29.00%1-5等质量的银制成氯化银和碘化银,测得质量比m (AgCl ):m(AgI )= 1:1。

63810,又测得银和氯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07.868和35。

453,求碘的原子量.解: X= 126.911-8为什么有的元素原子量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多达9位,而有的元素的原子量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却少至3~4位?答:单核素元素只有一种同位素,因而它们的原子量十分准确。

而多核素元素原子量的准确性与它们同位素丰度的测量准确性有关(样品的来源、性质以及取样方式方法等)。

若同位素丰度涨落很大的元素,原子量就不可能取得很准确的数据.1—13.解:(1)r=c /λ=(3×108)/(633×10-9) = 4。

74×1014Hz 氦—氖激发是红光(2)r=c/λ=(3.0×108)/(435。

8×10-9) = 6。

88×1014Hz 汞灯发蓝光 (3)r=c/λ=(3.0×108)/(670.8×10—9) = 4.47×1014Hz 锂是紫红18)33(313131323=+⨯=⋅+⋅c c c c 9)21(313121322=+⨯=⋅+⋅c c c c 91.79%46.499163.80%54.509183.78)Br (=⨯+⨯=Ar X 107.86835.453107.86863810.11)AgI ()AgCl (++==m m1—14 Br 2分子分解为Br 原子需要的最低解离能为190kJ 。

《无机化学》习题解析和答案

《无机化学》习题解析和答案

《无机化学》习题解析和答案1、教材《无机化学》师大学、华中师大学、师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2002年8月第4版。

2、参考书《无机化学》师大学、华中师大学、师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1992年5月第3版。

《无机化学》邵学俊等编,大学,2003年4月第2版。

《无机化学》大学、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1994年4月第3版。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等编,高等教育,2000年7月第1版。

《无机化学习题精解》竺际舜主编,科学,2001年9月第1版《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绪论(2学时)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8学时)第二章分子结构(8学时)第三章晶体结构(4学时)第四章配合物(4学时)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4学时)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学时)第八章水溶液(4学时)第九章酸碱平衡(6学时)第十章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8学时)第十二章配位平衡(4学时)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2学时)第十四章卤素(6学时)第十五章氧族元素(5学时)第十六章氮、磷、砷(5学时)第十七章碳、硅、硼(6学时)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学时)第十九章金属通论(2学时)第二十章s区元素(4学时)第二十一章 p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二章 ds区元素(6学时)第二十三章 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6学时)第二十四章d区元素(二)第五、六周期d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五章核化学(2学时)1 .化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

(太宽泛)●化学研究的是化学物质 (chemicals) 。

●化学研究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和超分子层次的化学物种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包括对化学物质的①分类;②合成;③反应;④分离;⑤表征;⑥设计;⑦性质;⑧结构;⑨应用以及⑩它们的相互关系。

无机化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

无机化学基础习题参考答案《无机化学基础》习题解答第一章物质的量1、计算下列物质的摩尔质量。

(1)Fe (2)H2(3)HCl (4)HNO3(5)H2SO4(6)Al(OH)3(7)KOH (8)Ba(OH)2 (9)K2HPO4(10)NH4Cl (11)Cl—(12)PO43—解:物质的摩尔质量是以g/mol为单位,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分子量或原子量)。

所以以上物质的摩尔质量分别为:(1)mol (2)2 g/mol (3) g/mol (4)63 g/mol (5)98 g/mol (6)84 g/mol (7)56 g/mol (8)171 g/mol (9)174 g/mol (10) g/mol (11) g/mol (12)95 g/mol。

2、计算下列物质的物质的质量。

(1)90g H2O (2)22g CO2(3)Fe3O4(4)200gCaCO3解:H2O、CO2、Fe3O4、CaCO3的摩尔质量M分别为:18 g/mol、44 g/mol、232 g/mol、100 g/mol。

根据公式:n = m / M,计算得出以上物质的量分别为:(1)5 mol (2)mol (3)mol (4)2 mol。

3、计算下列物质的质量。

(1)2molNaHCO3(2)(3)3molCaCl2 (4)解:NaHCO3、AgNO3、CaCl2、Na2SO4的摩尔质量M分别为:84 g/mol、170 g/mol、111 g/mol、142 g/mol。

根据公式:m = n*M ,计算得出以上物质的质量分别为:(1)168 g (2)255g (3)333 g (4)71 g4、请写出下列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1)2Na + 2H2O = 2NaOH + H2↑(2)Fe + H2SO4 = FeSO4 + H2↑(3)Cl2 + 2KBr = 2KCl + Br2(4)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5)Acl3 + 3NaOH = Al(OH)3↓+ 3NaCl(6)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解:根据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反应中各物质前的系数之比。

无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无机化学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无机化学练习题一、选择题1.Na2S2O7中S的氧化数是()(A) +2 (B) +4 (C) +6 (D) +82.相同浓度的下列几种酸中,酸性最弱的是()(A) HCl (B) HBr (C) HI (D) H2Se3.CaF2 的K sp = 3.95×10-11 ,在氟离子浓度为3.0 mol·dm-3 的溶液中Ca2+离子可能的最高浓度是( ) (A)4.39×10-11 mol·dm-3 (B) 1.09×10-12 mol·dm-3(C) 1.09×10-13 mol·dm-3 (D) 4.39×10-12 mol·dm-34.由下列反应设计的电池,不需要惰性电极的是( )(A) H2(g) + Cl2 (g) = 2HCl(aq) (B) Ce4++ Fe2+= Ce3++ Fe3+(C) Zn + Ni2+= Zn2++ Ni (D) Cu + Br2 = Cu2++ 2Br-5.向原电池Zn│Zn2+(1 mol.dm-3 )‖Cu2+(1 mol.dm-3 )│Cu的负极中通入H2S气体,生成白色沉淀,则电池的电动势将( ) (A) 增大(B) 减小(C) 不变(D) 无法判断6.由铬在酸性溶液中的元素电势图,可确定能自发进行的反应是( )Cr3+ - 0.41VCr2+- 0.91VCr(A) 3Cr2+→ 2Cr3++ Cr (B) Cr + Cr2+→ 2Cr3+(C) 2Cr → Cr2++ Cr3+(D) 2Cr3++ Cr → 3Cr2+7.已知:Fe3++ e-= Fe2+θE= 0.77 VCu2++ 2e-= Cu θE= 0.34 VAg++ e-= Ag θE= 0.80 VAl3++ 3e-= Al θE= -1.66 V则最强的氧化剂是( ) (A) Al3+(B) Fe3+(C) Cu2+(D) Ag+8.下列新制备出的氢氧化物沉淀在空气中放置,颜色不发生变化的是( )(A) Fe(OH)2(B) Mn(OH)2(C) Co(OH)2(D) Ni(OH)29.Fe3+具有d5电子构型,在八面体场中要使配合物为高自旋态,则分裂能△和电子成对能P 所要满足的条件是( ) (A) △和P越大越好(B) △> P (C) △< P (D) △= P10.不具有空间异构体的是( )(A) [PtCl2(NH3)4]2+(B) [PtCl3(NH3)3]+(C) [PtCl(NO2)(NH3)4]2+(D) [PtCl(NH3)5]3+11.下列反应中配离子作为氧化剂的反应是( )(A) [Ag(NH3)2]Cl + KI = AgI↓+ KCl + 2NH3(B) 2[Ag(NH3)2]OH + CH3CHO = CH3COOH + 2Ag↓+ 4NH3 + H2O(C) [Cu(NH3)4]2+ + S2-= CuS↓+ 4NH3(D) 3[Fe(CN)6]4-+ 4Fe3+ = Fe4[Fe(CN)6]312. [Ni(CN)4]2-是平面四方形构型,中心离子的杂化轨道类型和d电子数分别是( )(A) sp2,d7(B) sp3,d8 (C) d2sp3,d6(D) dsp2,d813.下列原子中半径最大的是( )(A) Ba (B) Ca (C) As (D) At14.IA族的金属(除锂外)与过量水反应的产物,最好的表示是( )(A) MOH和H2(B) M+(aq),OH-(aq)和H2(C) MOH和H2O (D) M2O和H215.下列各组化合物热稳定性关系正确的是( )(A) Na2CO3 > Na2SO4(B) K2CO3 > Ag2CO3(C) NaHCO3 > Na2CO3(D) (NH4)2CO3 > ZnCO316.常温下和N2能直接起反应的金属是( )(A) Na (B) K (C) Be (D) Li17.ICl2-离子的几何形状为直线型,其中心原子I 的杂化态为( )(A) sp (B) sp2(C) sp3(D) sp3d18.向含I-的溶液中通入Cl2,其产物可能是( )(A) I2和Cl-(B) IO3-和Cl-(C) ICl2-(D) 以上产物均可能19.干燥H2S气体,通常选用的干燥剂是( )(A) 浓H2SO4(B) NaOH (C) P2O5(D) NaNO320.下列化合物中同时具有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是( )(A) ClF (B) NaCl (C) NaCN (D) H2SO421.ⅣA族元素从Ge到Pb,下列性质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增加的是( )(A) +2氧化态的稳定性(B) 二氧化物的酸性(C) 单质的熔点(D) 氢化物的稳定性22.能共存于酸性溶液中的一组离子是( )(A) K+,I-,SO42-,MnO4-(B) Na+,Zn2+,SO42-,NO3-(C) Ag+,AsO43-,S2-,SO32-(D) K+,S2-,SO42-,Cr2O72-23. 当0.075 mol·dm-3的FeCl2溶液通H2S气体至饱和(浓度为0.10 mol·dm-3),若控制FeS 不沉淀析出,溶液的pH值应是()(K sp(FeS) = 1.1 ⨯ 10-19,H2S:K a1 = 9.1 ⨯ 10-8,K a2 = 1.1 ⨯ 10-12)(A) pH≤0.10 (B) pH≥0.10 (C) pH≤8.7 ⨯ 10-2(D) pH≤1.06二、填空题1.在含有AgCl固体的饱和溶液中加入盐酸,则AgCl的溶解度;如加入氨水,则其溶解度;若加入KNO3,则其溶解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教材《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4版。

2、参考书《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第3版。

《无机化学》邵学俊等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2版。

《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第3版。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徐家宁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无机化学习题精解》竺际舜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绪论(2学时)第一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系(8学时)第二章分子结构(8学时)第三章晶体结构(4学时)第四章配合物(4学时)第五章化学热力学基础(8学时)第六章化学平衡常数(4学时)第七章化学动力学基础(6学时)第八章水溶液(4学时)第九章酸碱平衡(6学时)第十章沉淀溶解平衡(4学时)第十一章电化学基础(8学时)第十二章配位平衡(4学时)第十三章氢和稀有气体(2学时)第十四章卤素(6学时)第十五章氧族元素(5学时)第十六章氮、磷、砷(5学时)第十七章碳、硅、硼(6学时)第十八章非金属元素小结(4学时)第十九章金属通论(2学时)第二十章s区元素(4学时)第二十一章p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二章ds区元素(6学时)第二十三章d区元素(一)第四周期d区元素(6学时)第二十四章d区元素(二)第五、六周期d区金属(4学时)第二十五章核化学(2学时)1.化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的一门自然科学。

(太宽泛)●化学研究的是化学物质(chemicals)。

●化学研究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

●化学是研究分子层次以及以超分子为代表的分子以上层次的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分子和超分子层次的化学物种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的自然科学。

●化学研究包括对化学物质的①分类;②合成;③反应;④分离;⑤表征;⑥设计;⑦性质;⑧结构;⑨应用以及⑩它们的相互关系。

2.化学的主要分支经典化学的四大分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

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除碳以外的其它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

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物质的分离和表征。

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化学反应的规律、化学物质的结构、结构的测定方法,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与电、声、光、磁、热的相互关系等等,是用物理的方法研究化学。

新型学科分支或交叉学科:元素化学、配位化学、合成化学、仪器分析、电化学、光化学、磁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胶体化学、界面化学、结构化学、结晶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工程学、地球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生命化学)、农业化学、工业化学、天体化学、宇宙化学、固体化学、药物化学、核化学(放射化学、辐射化学)、化学信息学、化学商品学、化学教育学······。

3.怎样学好化学(1)要有动力: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动力,学习化学同样要有动力,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要学化学,自己想学化学,才有可能学好化学。

(2)要重视实践的指导作用:要做好实验,要认真完成作业,要善于思考,要做研究,要学会自学。

(3)要讲究方法:要选找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学习前人是如何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是如何形成分类法、归纳成概念、原理、理论的,并不断体会、理解创造的过程,形成创新的意识,努力去尝试创新。

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努力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努力将所学的知识、概念、原理和理论理解新的事实,思索其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设计并参与新的探索。

[课后任务]1.详细阅读本书p11以前的所有内容。

[教学要求]1.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教学重点]1.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

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自旋量子数ms)。

3.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道尔顿原子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460—370BC):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

1732年,尤拉(LeonhardEuler,1707—1783):自然界存在多少种原子,就存在多少种元素。

1785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1794):提出了质量守衡定律:化学反应发生了物质组成的变化,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1797年,里希特(—1807):发现了当量定律。

1799年,法国化学家普鲁斯特(—1826):发现定比定律:来源不同的同一种物质中元素的组成是不变的。

1805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JohnDalton1766—1844):把元素和原子两个概念真正联系在一起,创立了化学原子论:每一种化学元素有一种原子;同种原子质量相同,不同种原子质量不同;原子不可再分;一种不会转变为另一种原子;化学反应只是改变了原子的结合方式,使反应前的物质变成反应后的物质。

倍比定律:若两种元素化合得到不止一种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中的元素的质量比存在整数倍的比例关系。

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1848):确定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发明了元素符号。

1-2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1-2-1元素、原子序数和元素符号化学中元素的概念经过两次重大发展,从古代元素概念到近代化学的元素概念。

再到现代化学的包括同位素的元素概念,这些进展对化学这门重要基础科学确有革命性意义。

古代元素的本来意义是物质的基元单位,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如我国的五行学说;古希腊的四元素说,但这些仅仅是一种天才的猜测。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古代人的天才的自然哲学的直觉”。

不是近代的科学概念仅是人类深入物质层次的认识水平的暂时性界限。

如四元素说认为物质本原是几种抽象的性质,由这些原始性质组合成元素,再由元素产生万物,这种把本来不存在的脱离物质的抽象性质当做第一性东西,是错误的,唯心的。

以此为指导思想,自然会产生“哲人石”的思想。

十七世纪下半叶英国波义耳—1691)批判了上述元素的错误慨念,于1661年在其名着《怀疑派的化学家》一书中提出了新的元素慨念。

“元素是组成复杂物体和分解复杂物体时最后所得的那种最简单的物体”,是用一般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为更简单的某些实物”“化学的目的是认识物体的结构。

而认识的方法是分析,即把物体分解为元素”。

波义耳第一次把物质的最终组成归结为化学元素。

他的元素概念是实在的基元物质。

波义耳确实为人们研究万物的组成指明了方向,因此,这是化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波义耳把化学确立为科学”。

但这个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主观因素。

确认什么是元素往往有个人经验和当时化学方法的局限性问题。

当时无法分解的东西不一定是元素。

如波义耳本人就认为火是元素。

发现氧的英国普列斯特里(Priestley.J.1733—1804)和瑞典的舍勒(K.W.Scheele,1742一l786)都还相信“燃素”是元素。

正是“这种本来可以推翻全部燃素说观点,并使化学发生革命的元素在他们手中没能结出果实来。

十九世纪原子分子论建立后,人们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通过不同的方式结合而构成的。

在氧气、氧化镁、水、二氧化硫、碳酸钙等性质各不相同的物质中都合有相同的氧原子,于是元素的概念被定义为:“同种的原于叫元素”。

元素是在原子水平上表示物质组分的化学分类名称。

原子核组成的奥秘被揭开以后,人们通过科学实验发现:同种元素的原子核里所含的质子数目是一样的,但中子数却可以不同。

如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原子有%是由8个质子和8个中于组成的168O),有%是由8个质子和9个中子组成的(178O),%是由8个质子和10个中子组成的(188O)。

因为中于数不同,所以同一元素可以有原子质量不同的几种原子,但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不是原于质量而是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又决定于核内的质子数即核电荷数,所以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共化学性质基本是相同的。

根据现代化学的观念,元素是原子核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这样,人们就进一步了解了元素的本质,元素就是以核电荷为标准,对原子进行分类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核电荷是决定元素内在联系的关键。

迄今为止,人们已经发现的化学元素有109种(但第108号元素尚待最后认定),它们组成了目前已知的大约五百万种不同物质。

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些元素的原子构成的。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单质,如氧气、铁、金刚石等。

单质相当于同一元素表现为实物时的存在状态。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称化合物,如氧化镁、硫酸、氢氧化钠、食盐、水等。

最后,必须注意的是,我们不要把元素、单质、原子三个概念彼此混淆。

元素和单质是宏观的概念。

单质是元素存在的一种形式(自由态或称游离态)。

某些元素可以形成几种单质,譬如碳的同素异性体有金刚石、石墨两种;硫的同素异性体有正交硫、单斜硫、无定形硫和弹性硫等。

元素只能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单质或化合物)中,脱离具体的物质,抽象的元素是不存在的。

从这个角度看,元素和单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原子是微观的概念,而元素是一定种类的原子的总称。

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也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