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译者主观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

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一直未得到重视,其在翻译中

的主观能动作用更是鲜有论述。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发

生重大转向,其翻译理论的发展客观地提升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

能动作用才逐渐在翻译研究中突显出来。

本文引用几个翻译实例,尝试对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出正是由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翻译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然而这种发挥并不是任意的,它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常常是和其制约因素并存的。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合理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the translator’s role in translation was always neglected and his subjective dynamic role was even rarely discussed. Until

major turn happened in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1970s,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as the subject was elevated objectiv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dynamic role of the translator was gradually brought

to surfa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

the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n slator’s subjective dynamics and its constraint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ith support of examples. It is the translator’s exertion of subjective

dynamics that contributes the smooth accomplishment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however,

the translator’s exertion of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is not unbinding: it

will always be constrained by some factors.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and its

constraints often exist side by side. He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clear

awareness of this and appropriately exert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关键词】译者主观能动性制约因素

一、前言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重点一般都落在翻译的本质、译文的效果评价及质量、以及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上。在翻译的实践上,译者还没有给以足够的研究和批评。以前的研究大都关注译者的翻译活动和他们的翻译观。但是译者的主观的行为和主观的角色一直被忽视且很少受研究。

自从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上出现了重大的转变,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和道路,这就打破了语言学为导向的限制去研究翻译,并使研究的重心达到了更宽的范围。随着这个阶段翻译理论的发展,译者角色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中在各种文化语篇中对译者的主体性的研究都有涉及到。功能语言学派意识到译者在完成交流任务的主观性的行为。哲学派的学者们认为译者对原语文本的不同的翻译会导致译本出现不同的效果。从此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开始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

随着译者及其主观性成为翻译研究的中心观点,一个人可能会在一些以前被忽视的问题上有新的发现:译者的工作机制,译者的选择、决定以及影响效果,译者在目标文化中的文化地位以及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影响等等。所有这些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集中于这一点,研究者期待重新思考一下标准问题、形式问题、翻译的本质问题、以及翻译研究中的

翻译教学与翻译批评问题。

二、对于译者地位的传统的观点

在传统的研究中,译者经常被研究者、批评家、甚至是翻译者自身比作各种各样的形象。然而许多这样的形象显示了在这些专家眼中的微小的价值和译者的隐身的角色。这一部分就是描述这些形象并且试图探索这些结果的原因。

1.译者的角色

在东西方翻译的长久历史中,译者被冠以各种各样的修辞形象来描述译者及其译作。例如画家、传话者、媒人、雕塑家、两个主人的仆人、戴着镣铐的舞者、传递者、等等。许多典型的比喻来自许多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文学批评家。例如,约翰德莱顿在他的翻译理论中,好多次用画家的形象并且把翻译比作画画。画家有责任使他的作品与真实物品相似。因此当画家描摹某物,他必须尽力使其作品与原物相似。相似地,当译者做翻译时,他应该跟随着原作者,并且尽力不改变原作的原意。因此,他就像是戴着镣铐的舞者,不能做任何的改变。郭沫若将译者比作媒人。著名的女作家和翻译家杨绛认为译者必须遵循原作并不能自我决定。他同时兼顾两个方面,一个是原语文本,一个是目标语读者。因此,或许这种观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植根于许多学者的心中,导致译者长时间在翻译活动中处于阴影中。

2.译者的隐身

以上提到的对译者的比喻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译者在翻译研究中的隐身的角色。这些比喻暗示了译者在翻译中做的事一种模仿性的工作。并且它的工作是一个机械性而不是创造性的过程。相应地,译者被公众认为在翻译活动中扮演者微小的角色,甚至在独立的生活中被剥夺了自由的权利。译者的隐身或许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译者的问题很少在传统的翻译中有过讨论。以往的研究太多关注于翻译的本质、标准及翻译的技术。然而对于译者的系统研究还为数不多。中国学者杨武能也指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作的价值长时间以来一直被忽视。在一些出版物上很少能看到译者的来源或名字。因此,从专业认知的角度来看译者的角色一直被忽视。

然而,译者为什么会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什么使译者变得隐身?传统上来讲,翻译一直被视为次要活动和寄生的艺术,因此,很少得到广大群众的尊敬。人们想当然的认为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完全准确重造原本意义和内容的语言活动。就翻译本质的基本知识,源语文本是不可动摇、原语意义不能改变的。自从翻译活动开始以来,原语文本一直在汉语翻译中处于中心地位。这个原语文本的中心论带来了一系列在传统翻译研究上的理解,这些翻译研究充足地讨论了翻译的标准问题。最典型的是严复的“信达雅”,亚历山大F的三原则,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都是集中于原语文本的。作为译者来说任务即是尽力严格遵循原语文本,并且不能对原语文本进行任何改变。任何改变都将被认为是不好的翻译。因此译者为了能使他的翻译得到认同,就必须在翻译中隐藏自身。当译者变得隐身,译者在翻译中所做的任何努力也将被隐藏。在流利的译文中,译者必须使他自己所做的工作隐身,使他自己的角色和自我在翻译中消失。

三、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定义

为了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主要角色,一些内部的学者提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根据方梦之,“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意味着译者的主观性的动态。还有一些翻译家也抱有相似的观点。他们认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是译者作为翻译主体主观的动态。主观的动态是主观能动性的主要特点。在本论文中指的是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权利做出选择和决定。然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它自身的限制和缺陷。他受到一些主观和客观的限制。结果,当我们强调译者的动态角色时,我们不能忽视阻止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因素。限制和缺陷意味着译者不能够任意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

四、限制译者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