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的初探

合集下载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规律探讨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规律探讨

mixed
type(P<0.05)more
hepatogastric not
in
severe
atrophy.Stomach Yin Deficiency,
type,weak
spleen and
was
Stomach(including
the in
cold)一type,cold
and heat mi xed type

vari ety of
evidence—based,and
associated test.Sum up the dialectic of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 1lesults: C1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age di stribution of patients
VI
湖北中医学院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湖北中医学院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tomach
yin
tomach tomach>
(including
cold)一type>damp—heat
type>mixed—type study:

hepatogas tr iC not Conclus ion of the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炎病,患者常常出现消化不良、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的身体和心理困扰。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本研究旨在观察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中医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复杂,既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又与自身免疫、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脾胃虚弱、气滞食积、肝郁化火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1. 清热化痰,调理气血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原则是清热化痰,调理气血。

在治疗过程中,首先要清除胃中湿热、胃火及痰浊,同时调理脾胃气血,达到平和胃气、健脾消积、活血化痰的治疗目的。

2. 以补为主,辅以清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要以益气健脾为主,辅以清泻瘀湿、清热化痰的方法。

以补为主可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胃黏膜自我修复能力,提高抵抗力,达到治愈的目的。

三、临床疗效观察本研究选取一定数量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患者共60例,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30-60岁之间。

1. 治疗方法根据中医辨证,患者分别出现脾胃虚弱、气滞食积、肝郁化火等不同的证候,因此采用了不同的中药方剂。

脾胃虚弱者,采用温中益气,健脾和胃的方法;气滞食积者,采用理气健脾,化湿消食的中药;肝郁化火者,用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的中药。

2. 观察指标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症状的缓解情况、胃镜检查结果、胃部不适感的改善情况等。

3. 治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中医辩证治疗,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胃镜检查结果也呈现明显的改善趋势。

脾胃虚弱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气滞食积者主要表现为上腹胀闷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肝郁化火者主要表现为上腹痛、口苦口干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个因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食欲不振、消瘦等。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病理不同有关。

因此,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法,切实解决病因病机,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重要的临床疗效。

本文在充分调研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一、辩证论治1. 脾胃虚弱型病因:脾胃功能低下,消化能力降低,导致食物不易消化,胃肠道蠕动缓慢,产生消化不良症状。

治法:健脾益胃,调和胃气。

方药:四君子汤,六君子汤。

临床疗效: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脾胃虚弱在人体的表现,四君子汤方能补脾健胃,而六君子汤可以补益中气,起到扶正祛邪之作用。

临床应根据病情轻重和脾胃虚实程度进行选方,连续服用1-2个疗程,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 阴虚火旺型病因:肝肾阴虚,阴血不足,导致胃中阴虚火旺,出现上腹灼热、口干口渴等症状。

治法:滋阴降火,益肾养胃。

方药:六味地黄汤,六味丸。

临床疗效:六味地黄汤可滋阴降火,六味丸方可滋阴养肾,起到了滋阴润燥的作用,有效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

二、临床疗效观察1.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药物治疗。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

2. 中医治疗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治疗后,患者的不适感、食欲、体重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疗组体重增加、食欲提高、不适感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并且,治疗组在治疗后的随访时间内再发病率低于对照组。

三、总结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显著的疗效。

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满足患者的个体化治疗需求。

但由于每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治疗过程中应考虑个体差异化,术中术后要注意同步营养支持治疗,促进病情恢复。

未来应继续进行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中医辩证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一、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理论基础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胃病”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不调、环境因素等有关。

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湿热内蕴、阴阳失调等。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主要包括辨症论治、调理脾胃、祛湿化热、益气养血等。

具体治疗方案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辨证施治。

二、患者临床资料本次观察选择了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为35-60岁。

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适消化不良,便溏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

三、治疗方法本次观察采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不同的中药进行个性化的调配,同时结合针灸、艾灸等中医治疗手段。

治疗过程中,患者遵循医嘱进行饮食调理,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作息规律,同时情绪调节等。

四、观察指标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结果、胃肠功能指标以及生活质量评估等。

治疗前后对比分析上述指标的变化,评估患者的疗效。

五、临床疗效观察经过治疗,2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其中13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7例患者症状减轻明显。

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炎症病变得到较好的控制,胃粘膜的红肿、充血等症状明显减轻。

胃肠功能指标如胃酸分泌量、肠蠕动功能等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生活质量评估显示,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六、讨论本次观察结果表明,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疗效。

中医辨证治疗注重辩证施治,因人因病制宜,个性化调配中药,可以更好地调理脾胃功能,恢复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

中医治疗过程中还注重饮食调理、情绪调节等综合干预,有助于整体恢复患者的身心健康。

需要指出的是,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因此在进行中医治疗时需要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并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及时调整。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萎缩,胃腺体逐渐减少及扩张,小肠黏膜萎缩及增生,常常伴随贫血、维生素B12缺乏及腹泻等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胃藏食,属于脾胃,是脾主运化之土所化,胃主受纳,化生水谷。

萎缩性胃炎病机主要是中焦湿热、气血不足。

(一)中焦湿热中焦湿热是指身体内湿邪侵袭,胃属脾胃湿热和气滞,使得机体的精气津液代谢障碍,胃失和降,遂形成中焦湿热之病理表现。

中焦湿热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湿邪停留于胃腔内,长期滞留则会导致胃黏膜的水分蒸发,胃黏膜炎症加重,从而使得胃黏膜不断萎缩。

(二)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指身体内气虚血弱,机体的气血供应不足,使得机体的代谢障碍,从而导致胃腺体逐渐减少及扩张,小肠黏膜萎缩及增生等萎缩性胃炎的表现。

胃藏食,化生水谷,胃黏膜是胃的重要部位,其正常的功能必须依赖于充足的气血,若气血不足,则食物无法顺利消化,从而导致萎缩性胃炎。

(三)痰湿阻滞痰湿阻滞是指人体内湿邪的滞留,形成痰湿之病。

痰湿可停滞在胃腔内,导致胃黏膜萎缩,严重时还可能形成溃疡等症状。

中医认为肝藏血,气主千窍,脾主运化之土所化,如肝气不舒则会导致痰液生成,肝气亢盛则会导致胃脘疼痛等症状,而痰湿也是由于肺脾失调、气滞停留,以及肝胃交互作用失调所引起的。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针对中焦湿热、气血不足、痰湿阻滞等病机展开,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建议平时应饮食清淡、预防湿热,同时在饮食上应善于选择温补之食,如山药、枸杞、粳米等有补益脾胃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及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食品。

此外,中医推荐适当进行锻炼,维持心情舒畅,保持规律生活作息等方式来加强身体免疫力,帮助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缓解病痛。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分析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分析论⽂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献调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因复杂、病势缠绵难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常收效不甚满意。

中医治疗本病有⼀定的特⾊和优势。

笔者从⽂献⾓度对CAG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进⾏总结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法 1.1 ⽂献来源 系统检索1994-2006年中国⽣物医学⽂献光盘数据库(CBM disc)、中国⽣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CNKI)、重庆维普(VIP)、万⽅数据等中⽂数据库,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状态”加“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等关键词,并结合“萎缩性胃炎”、“⽤药经验”、“辨治经验”、“辨证治疗”、“辨证施治”等⾃由词进⾏检索。

收集关于中医辨证治疗CAG的临床研究、中医消化专家及名⽼中医辨证⽤药经验总结、学术探讨等⽂献,要求所收集的⽂献中辨证分型、各型⽤药必备。

1.2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提取纳⼊⽂献的相关信息,包括⽂献名称、发表年代、证候要素、辨证分型及药物,数据经过整理、核对后,录⼊SPSS11.5软件进⾏统计分析。

运⽤频数分析统计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及总体⽤药频次,采⽤Crosstabs法分析各常见证型中⽤药情况。

2 结果 收集到相关⽂献137篇,共计442条辨证⽤药数据。

2.1 证候分型 所研究⽂献中证候分型描述共30余个,其中有5种证型最为常见,见表1。

表1 CAG 5种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略)注:脾胃虚弱包括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包括肝胃郁热;构成⽐是指在全部442个辨证⽤药数据中所占的百分⽐(下同) 2.2 证候要素 本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本虚以⽓虚、阴虚为主,多于阳虚;标实以⽓滞为主,其次为⾎瘀,多于湿热及郁热。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肝郁气滞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中医领域内,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已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中医的辩证施治理论出发,观察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根据中医辨证疗法,中医将胃病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脾胃虚弱症、湿热胃病、肝胃气滞症等。

根据不同的证型来制定治疗方案,达到治疗的目的。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而言,常见的中医辨证是脾胃虚弱证和湿热胃病证。

对于脾胃虚弱证,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具体的中药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冷热刺激、杂食、油腻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上观察到,辩证施治的患者往往在用药一段时间后,胃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明显改善,食欲增加,体重回升,胃黏膜恢复较快。

对于湿热胃病证,中医常常使用清热利湿、解毒的中药。

常用中药有黄连、黄芩、苦参等。

此外,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如忌辛辣刺激性食物、烟酒等。

通过中医辩证施治,患者往往可以明显感觉到胃部的不适症状减轻,如胃痛、胃胀、恶心等。

胃黏膜炎症程度减轻,排便次数正常,胃酸分泌水平也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

根据临床观察,中医辩证施治可以减轻患者的胃部不适症状,恢复食欲,体重增加,胃黏膜炎症程度减轻。

中医辨证施治可以从调整脾胃功能入手,改善胃病的根本原因。

此外,辨证施治还注重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使得患者能够在长期养生的过程中保持较好的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辩证施治也有其局限性。

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因此中医辩证施治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患者。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辨证施治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减轻患者的胃部不适症状,帮助胃黏膜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一、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独特优势。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规律,并评价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治疗策略。

中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医籍中就有相关记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和、湿热内蕴等因素密切相关。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辨证施治,通过调理脾胃、调和气血、清热利湿等方法,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疗效逐渐得到认可。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副作用小、复发率低、长期疗效稳定等。

目前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规律研究尚显不足,缺乏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临床病例资料,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治规律,包括常见的证型、症状特点、治法方药等。

采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客观评价,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腺体萎缩、变薄,黏膜肌层增厚,或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为病理特点。

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上腹部饱胀、疼痛、嗳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免疫、感染等多方面因素,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

本病的发生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升降失常密切相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乏源,导致胃脘部疼痛、胀满等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的萎缩和萎缩程度不同的组织增生。

该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常见的胃部疾病。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湿热等引发的。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针灸、中药等治疗。

因此,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3.1 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初步总结出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的因素。

(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关系。

(3)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探究相关性,得出结论。

3.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已有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的文献进行综合整理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收集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3)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的相关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为:(1)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不同证型的患者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相关性。

(3)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024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范文

《2024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范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篇一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且难以根治。

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多种证候要素相关,并随着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

本文旨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常表现为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证候要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要素等。

通过统计分析,探讨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四、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分析1. 脾胃虚弱: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脾胃虚弱是最常见的证候要素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脾胃功能逐渐减退,证候要素的分布也逐渐加重。

2.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证候要素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大便黏腻等症状。

湿热内蕴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另一重要证候要素。

患者常表现为胃痛、腹胀等症状。

气滞血瘀与患者的情绪、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五、证候要素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证候要素的分布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虚弱的程度逐渐加重;男性患者中湿热内蕴的证候要素较为常见;病程较长的患者气滞血瘀的证候要素较为明显。

六、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该病的发生与多种证候要素密切相关,且随着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

《2024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范文

《2024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范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篇一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CAG的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多个证候要素的分布与变化。

为了更好地理解CAG的发病机制,本研究旨在分析CAG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了近五年内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

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胃镜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出证候要素,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

三、证候要素的提取与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及临床经验,我们将CAG的证候要素分为以下几类:脾胃虚弱、胃热炽盛、胃阴不足、气滞血瘀等。

通过对患者症状的归纳总结,我们提取出各证候要素的具体表现,如脾胃虚弱表现为食欲减退、乏力等;胃热炽盛表现为口干口苦、大便干燥等。

四、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1. 性别与证候要素的关系:经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不同性别在CAG证候要素的分布上存在差异。

例如,女性患者更易出现脾胃虚弱和胃阴不足的证候,而男性患者则更易出现气滞血瘀的证候。

2. 年龄与证候要素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虚弱的证候在CAG患者中更为常见。

同时,胃热炽盛的证候在年轻患者中更为明显。

3. 病程与证候要素的关系:病程较长的患者往往表现出气滞血瘀的证候更为明显,而病程较短的患者则以脾胃虚弱和胃热炽盛的证候为主。

4. 实验室检查与胃镜检查与证候要素的关系: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结果与证候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萎缩、肠化生等病变的患者,往往伴有脾胃虚弱和气滞血瘀的证候。

五、讨论通过上述研究,我们得出了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与其相关的因素。

性别、年龄、病程及实验室和胃镜检查结果都不同程度上影响了CAG证候要素的分布。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及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病症症候。

方法结合多年来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实践,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剖析与整理。

结果通过中医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与症候的深入研究,主要病机分脾胃气虚、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等;主要证候气虚、血瘀、气滞、内热、阴虚。

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深入研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典型的基础。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基层增厚,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慢性疾病,而不典型增生可能發展癌前病变。

从中医的理论上讲主要是由于脾胃存在阴虚、气滞、热、湿、寒、外邪犯胃等[1]。

萎缩性胃炎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癌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机制复杂,通过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为深入研究萎缩性胃炎的提供更广泛的辩证理论基础。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比较复杂,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病机理论很多种,对病因病机的的研究也持有多种观点,目前公认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从中医理论讲是外邪所致,中焦脾胃虚弱,抗病能力弱,幽门杆菌乘虚而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导致湿热内蕴,成为幽门杆菌致病的基础[2]。

有学者认为,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阴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机,在“胃痞”中重要表现;主要病因也是气滞、血瘀、食积、湿热毒互结作用,劳倦内伤,胃阳不足,胃纳滞呆,脾失健运,胃失温养[3]。

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的中医理论,存在血淤的病机,由气血侵入经络,脾胃虚是致病之本,胃络瘀阻,胃络不通是致病的特征,脾虚络阻、外邪入侵、浊毒瘀滞、多瘀的致病病机;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血阻滞,则痛;气血亏虚,内生虚热,灼热耗津,胃阴不足、肝气久郁,伤胃阴,胃络失于润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王 萍, 唐旭东, 卞立群, 张引强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10 9 ) 00 1 关键词:慢 性萎缩性 胃炎;中医药疗法;文献调 查 中图分类号:R —5 2 9 3 . 20 ;R 5 . 32 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 —3 42 0 )20 9 —2 0 55 0(0 81—020
热 。见 表 2 。
表 2 C 6 候要 素分 布 A证
索。收集关于 中医辨证治疗 C G的临床研究 、中医消化专家及 A
名老 中医辨证用药经验总结 、学术探讨等文献, 要求所收集的 文献 中辨证分型、各型用 药必 备。
1 2 资料 处理及统计分析 .
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 包括文献名称 、发表年代、证 候要 素 、辨 证 分 型 及药 物 , 数据 经过 整 理 、核 对 后 , 入 录 SS 1. P S 1 5软件进 行统 计分析 。运用频数分析统计证候类型、 证候要素及总体用药频次, 采用 C o sa s 分析各常见证型 rsth 法
和优势 。 笔者 从文献角度对 C G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 A
进行总结分析, 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 与方法
1 1 文 献来 源 .
系统 检索 19 ~2 0 9 4 0 6年 中国生物 医学文献光盘数据 库 (B i c 、中 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M C 、中国学术期刊 C M s) d CC) 网 (N I 、重庆维普 (I) CK ) V P 、万方 数据等 中文数据库, “ 以 慢性 胃炎, 萎缩性 ” 胃癌前疾病 ” 胃癌前状态 ”加 “ 、“ 、“ 中医药疗 法 ” 辨证论治 ”等关键词, 、“ 并结合 “ 萎缩性 胃炎 ” 用药经 、“ 验 ” 辨治经验” 辨证 治疗 ” 辨证施治 ” 自由词进行检 、“ 、“ 、“ 等

中医药学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

中医药学论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浅谈一、病因病机因CAG临床具有脘腹部疼痛、痞满不舒、触之无形等主症,多归于“胃痛”“痞满”范畴。

胃痛、痞满均首见于《内经》,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

现代各医家依据其各自临床实践经验、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提出了他们不同的病因病机观点。

许波等[3]注重脾胃生理功能,认为饮食不节是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除此之外,还与情志失调、感染幽门螺杆菌、药物损害等因素有关。

张金金等[4]认为CAG饮食不节,滋生湿热,耗伤胃阴,导致胃阴亏虚为发病之本,肝郁气滞为发病之标。

梁大铭等[5]指出感染外邪、饮食劳倦、情志不遂致脾胃功能受损,始为气机郁滞,继则气机逆乱,化火伤阴,致瘀动血。

桂壮等[6]强调脾虚是致病基础,气机不降、肝胃不和是致病的关键因素。

李昆阳等[7]则认为饮食劳倦,情志失调等致气、痰、湿、食、瘀等病理产物郁滞,多属实证,病久脾胃受损,更易受邪,形成虚实夹杂证。

概而言之,感受外邪、药食不当、七情所伤是慢性CAG的主要致病因素,多种因素日久致胃体阴虚、脉络瘀阻而发病,病机总属本虚标实。

二、临床治疗经验1传统辨证论治因对病因病机见解不同及临床资料、分型依据不同,各医家提出了繁多的证候分型,部分医家还自拟了很多疗效确切的经验方。

冯文亮等[8]认为CAG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一方面引起气血生化乏源,另一方面形成湿热血瘀等病理产物,这些结果又加重了脾胃功能损害,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证候群,分为肝胃气滞、脾胃瘀血、脾胃虚弱等证型,分别以香苏散合柴胡疏肝散、丹参饮合失笑散、百合乌药汤合香苏散为主方加减治疗。

祁向争等[9]临证中发现很多CAG患者缺乏相应症状,依据是否有临床症状,他独树一帜的分为有病无证和病证俱全两类,有病无证者因缺乏四诊资料,运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作为基础方加减调理脾胃,对病证俱全者用五磨饮子合丹参饮加减和胃降逆、理气活血,并配合药物加减扶正祛邪。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的初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的初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的初探: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治疗,除密切随访和手术治疗外,尚无其他较好的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纠正病变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中医学各证候,难以有像西医病种的“金标准”,本笔者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CAG中医临床证候规律,探讨其证候宏观标准。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初探1资料1.1一般资料纳入的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1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纳入80例,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西医诊断标准: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订《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和2006年上海《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制定。

1.2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②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其他原发性疾病者。

2方法2.1研究方法对纳入患者进行症状学调查,并记录、整理所获资料,进行中医辨证从而明确患者的症状与证候分布。

2.2統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3结果3.1发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表1 CAG患者发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年龄性别例数所占比例男女60 20 10 30 37.50%注:经统计学处理各年龄阶段CAG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

进行比较发现,小于30岁发病率较低,40岁以后逐渐增高,60岁以上患病率最高。

表2 发病与嗜好的关系嗜好例数所占比例吸烟18 22.50%饮酒17 21.25%辛辣32 40.00%浓茶24 30.00%熏腌制品13 16.25%高盐48 60.00%油炸23 28.75%咖啡 6 7.50%过热26 32.5%注:提示CAG的发病与患者的嗜好有关系,其中以嗜食高盐食物最多占60.00%。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上皮萎缩,具有异型增生,导致胃腺体数目减少,酸腐蚀作用增强的一种胃炎。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胃肠功能失常等有关,可分为气虚型、湿热型、脾胃虚弱型等几种类型。

本文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的观察,评估其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照中医传统辩证进行分类,分为气虚型、湿热型和脾胃虚弱型三组。

每组各治疗计划8周,观察其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辅助检查结果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1. 气虚型治疗组:
气虚型表现为脘腹胀闷,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象虚弱。

采用益气养胃,理气健脾法治疗。

治疗8周后,气虚型患者中脘腹胀闷症状明显改善的占80%,纳差、大便溏薄的症状改善的占70%。

辅助检查结果显示胃黏膜上皮细胞生长指数有所提高。

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

讨论: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根据辨证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主要症状,对辅助检查指标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并且本疗法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本研究仅为观察性研究,还需要更多的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其疗效。

结论:
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可以改善症状和辅助检查指标,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其辨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其辨证治疗
现为反酸、 纳差 、 上腹 部疼痛及嗳气 , 并且签署 知情 同意 书。根
据中医症候特征将其分为脾 胃不和组( 3 8 例) 、 脾 胃虚弱组( 3 8 例)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 0 5 ) , 治疗后更为明显。结论
行 辨证 治 疗 , 这 样 可使 用 药 更加 准确 、 客观且及时。
院2 0 1 3年 2月— 2 0 l 5年 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 胃炎患者。所 有患者均符 合 《 中国慢性 胃炎共识意见》 、 《 中药新 药治疗慢性
差异有 统计 学意义( J P < l 0 . 0 5 ) 。治疗前后 胃黏膜 组织变化积分对
萎缩性 胃 炎 的临床研 究指导原则》 中的诊 断标 准圜 , 临床症状表
[ 3 ] 张静 . 中医熏洗治疗妊娠 合并阴道炎 2 9 5 例 临床效果评价叨. 大家
健康 ( 中旬版 ) , 2 0 1 4 , 1 1 ( 2 ) : 3 8 . ( 收稿 日 期: 2 0 1 5 — 0 9 — 2 2 )
被病原菌所感染 , 出现各种妇科疾病翻 。 妊娠期并发阴道 炎的患
化 。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
时或不彻底 , 极 易导致胎儿流产 , 使 得孕妇难 以顺 利生产 或引 发各种新生儿疾病 。从 中医角度分析 , 阴道炎往往是 由于湿热 蕴结 下焦引起 的 , 出现浸淫 郁阻 的状况 , 或 者出现虫蚀 阴 中的
情况 。
1 . 4 统计学方 法
3 讨 论
【 2 ] 王艳春 . 中医熏洗治疗妊 娠合 并 阴道炎 1 2 8 例 临床分析叨. 中医临 床研究 , 2 0 1 2 , 4 ( 8 ) : 1 0 1 .
妊娠期并发霉菌性 阴道炎是妇科 常见疾 病之一 , 由于女性

中医辨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规律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规律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规律研究进展冯妤茜1朱钧晶1阮善明2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望诊;脉诊;辨证分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1],若伴有较为广泛的肠上皮化生或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则可增加癌变风险[2]。

目前为止,胃镜检查仍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诊查手段,中医在其诊查上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3]。

搜寻近几年的文献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象与中医望诊中的舌诊、唇诊,切诊中的脉诊,以及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联系,可为中医辨证法添加一种新的手段。

1中医望诊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及其病理情况的关系1.1舌诊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及其病理情况的关系胃镜是中医望诊的延伸,而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在的舌象变化清晰、明显,能较为客观反映人体内在情况[4]。

从舌形上分析,胃镜象下见黏膜白相或血管透见以正常舌形和胖大或齿痕舌为主,黏膜粗糙或颗粒增生的舌形分布以正常舌形多见,有黏膜糜烂者以胖大或齿痕舌为主[4]。

病理下轻度肠化以胖嫩舌、齿痕舌为主;重度肠化中以裂纹舌为主,中重度异型增生中裂纹舌所占比例亦较高[5]。

从舌质上分析,舌质为暗红者,胃镜下多见黏膜增粗,有颗粒感糜烂,病理上证实多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6];舌质为暗红有瘀斑、瘀点者,胃镜下可见到胃黏膜血管显露,充血暗红;舌质以淡红或淡白为主者,胃镜下多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并有明显水肿现象[5];舌质有裂纹、红色为主者,胃镜下呈黏膜分泌减少以及黏膜呈龟裂状[5]。

病理显示,淡红舌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为主,暗红舌以中重度肠化以及重度肠化为主[7]。

从舌苔上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加重过程为灶性萎缩、浅表萎缩到伴肠化或异性增生,其舌苔从白苔到黄苔,表明病邪由寒转热[4]。

胃镜下黏膜白相或血管透见情况下舌苔以薄白苔和白腻苔为主;黏膜粗糙或颗粒增生则以薄白苔、少或无苔多见;伴胆汁反流和伴黏膜糜烂胃镜象下舌苔均以黄腻苔最多[4]。

青年人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探析

青年人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探析

青年人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规律探析摘要】青年人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结合青年人自身的特点,其证候特点多以实证为主,兼夹肝郁,伴有阴伤,临证时应注意兼顾标本、虚实,分证治之。

既要以祛邪为主,以清热、疏肝、理血,又要兼顾肝郁和阴伤,以理气疏肝解郁、滋阴清热化湿。

【关键词】青年人萎缩性胃炎;证候规律【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6-0297-01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疑难病。

其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导致固有腺体的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1]。

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病关系密切,有报道CAG每年的癌变率为0.5%~l%。

CAG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环境因素、宿主对Hp感染反应性、胆汁反流、免疫、遗传、年龄、高盐及低维生素饮食等因素有关[2]。

该病可归属于中医“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病范畴[3]。

其主要与情志失和、饮食不调、外邪犯胃、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以及药物所伤等多种因素相关。

尽管CAG的发病率与年龄的增长呈正比,但是近年来,青年人CAG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年定义为44岁以下,这部分人群普遍生活节奏较快,精神压力较大,社会活动丰富,饮食习惯不佳等等,这些因素可能形成了青年人CAG高发的基础。

中医认为CAG的病因病机是由于多种因素损脾伤胃,致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脾胃居于中焦,脾胃功能失常,则中焦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停滞,则生气滞;不能运化水谷,则生食滞;运化失健,水湿内停,则生湿滞;湿聚成痰,则生痰阻;痰湿内盛,阴寒内生,则生寒凝;寒凝经脉,瘀血内生,则生血瘀;气郁日久化火,则生火郁;痰湿蕴久化热,则生痰热,由此而产生的气滞、食滞、湿滞,痰阻、寒凝、血瘀、火郁、痰热等各种病理产物,进一步阻碍了脾胃气机之升降;而另一方面由于脾胃运化功能失常,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乏源,而致胃络失于濡养,则脾胃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期受到慢性炎症刺激而导致胃黏膜萎缩、腺体减少、腺体形态异常、粘膜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胃功能障碍。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习惯不健康、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而中医则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郁胁胃等病机所致。

本文将从中医角度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并结合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法,为广大患者提供帮助。

一、脾胃虚弱脾胃是中医中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同时也是气血生成的地方。

脾胃功能虚弱会导致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长期不治疗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是因为饮食不当,或者久病体虚等原因导致的,治疗上需要通过调理脾胃,益气健脾,才能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症状。

二、气血不足中医认为,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气血虚弱会导致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生。

导致胃黏膜受到伤害,最终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要通过益气补血的方法,温阳散寒,调理气血,才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三、肝郁胁胃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会导致肝气郁结,郁结之气上逆冲胃,导致胁胃不舒,最终损伤胃脏,形成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需要疏肝解郁,平抑肝气,才能缓解病情。

对于中医认为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来调理身体,达到缓解患者症状的目的。

中药调理主要是以益气健脾、温胃和中、理气和血为主要原则。

常用的中药包括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等,这些中药有益气健脾、补气益血、和胃消食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脾胃功能,缓解患者的症状。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饮食和作息的调理。

饮食方面应该注意少食多餐,饮食宜清淡,不宜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油腻、咖啡、酒精等。

作息方面需要保持情绪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保证充足的睡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 :经统 计学 处理各 年龄 阶段C G A 发病 与性 别无 明显关系 ( P >0 0 ) . 5 。进行 比较 发现 ,小于3 岁发病率较 低,4 岁 以后 逐渐增 O 0
4 讨 论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是我 国消化 系统疾 病 中一 种常见 病、 多发病 ,且慢性萎缩性 胃炎是 胃癌 的癌前疾病或癌前状态 , 因此早发现 、早治疗 对于 降低 胃癌 的发病 率和 死亡率 有非
的方法 。中医中药 治疗 萎缩性 胃炎在改善 患者 临床 症状, 以及纠正病变等方 面取得 了较为满意 的效果。 中医学各证候 ,难 以有像西医病种 的 “ 金标准 ”,本笔者运用临床流行病 学的方法研 究C G A 中医临床证候规律 ,探讨 其证 候宏观标准 。
【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 胃炎 ;中医临床:初探 【中图分类号 】R ~ 3 2 5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 】10 — 5 7( 0 0 6 1 9 2 0 78 1 2 1 )0 — 0 —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中 医 临 床 证 候 规 律 的 初 探
李 达芬 白行 官
扶绥 5 20 310 广 西扶绥 县中医 院中医 内科 ,广西
【 摘
要 】:现代 医学对慢性萎缩性 胃炎 (h o i t o h c G sr t s A )的治疗 ,除密切随访和手术 治疗外,尚无其他较好 C r n c A r p i a t i i ,C G
> 胃阴不足 >瘀 血阻滞 。幽 门螺杆 菌 的检 出率为 3. 5 , 12%
注 :提示C G A 的发病 与患者的嗜好有关系 ,其 中以嗜食高盐食
物 最多占6 . 0 。 0 0%
宏观辨证H 检 出率 以瘀血 阻滞 型、脾 胃湿热 、脾 胃虚弱型为 p 多,与其 他证型 H 检出率无 显著 性差异 。由于时 间限制 , p 收 集病例 数 目有 限,为更好 地探讨 慢性 萎缩性 胃炎 中医证
临 床 研 究
C i c l R sa c l ni a e e r h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 e Ju nl o tnm dc n a d Ehohray h n s o r a f E h o e i i e n tn p a m c ・1 09 ・
作者简介:李达芬 ,女 ,壮族 ,医学学士 ,主 治医师 ,现 供职于广西扶绥县中医 院,研 究方 向: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 内科疾病 。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临 床 研 究
C i i a R s a c ln c l e er h
110 ・
C i e e J u n l o E h o e c n a d Eh o h r c h n s o r a f t n m di i e n t n pa m y
1 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纳 入 的病 例均 为我 院2 0 年 1 月一 0 9 1 月门诊及 07 20年 1 1 住 院患者 ,共纳入 8 例 ,其 中医诊 断标准 :参照 《 O 中药 新
3 2 发病 与嗜好的关系 见表2 . 33 主要症状 见表3 . 3 4 中医宏观 辨证证型分布 见表4 . 表4 中医宏观辨证证型分布
料采用r d t 析。 i i分 3 结 果 3 1 发病 与年 龄、性别的关系 见表1 . 表 1 A 患者发病与年龄、性别 的关系 G G
3 5 宏观辨证与H 感染 的相 关性分析 见表5 . p 表5宏观辨证 与H 感 染的相关性分析 p
注 :H 感染在本次研 究C G p A 患者 中的感染率 为3 . 5 ,H 的检 1 2% p 出率在各宏观 证型中的检 出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 >O 0 ) p .5 。
针 灸治 疗 4  ̄ 原 发 性 痛 经 的 临床 观 察 5i J
药治疗 慢性 萎缩性 胃炎 的临床 研究 指导 原则 》…。西医诊 断标准 :2 0 年 中华 医学会 消化 内镜 学分会 制订 《 03 慢性 胃 炎 的内镜分 型分级标 准及 治疗 的试 行意 见》和2 0 年上海 06 《 中国慢性 胃炎共识意见 》制 定。 1 2 排除标 准 . ① 合并消化 性溃疡 、 胃食 管反流病 、胃息 肉、病 理诊 断疑有 恶变 者 ;② 合并心 、脑 、肝 、肾、造血 系统等 其他 原发性疾病者 。
2 方 法 2 1 研 究 方法 . 对 纳 入 患者 进 行症 状 学 调 查 ,并 记 录 、整 理所辨证证型排序 为:脾 胃虚弱 >肝 胃不 和 >脾 胃湿热 >胃阴不足 >瘀血阻滞 。
料 ,进行 中医辨证从而 明确患者 的症状 与证 候分布。 2 2 统计 学方法 . 计 数资料 用率 、构成 比表示 , 比较 用x检验 ;等 级 资 。
高,6 岁 以上患病率最高 。 0
表2发病 与嗜好 的关系
常重要 的意义 。中医 、中药对于慢性萎缩性 胃炎 的研究 已历 经多年 ,随着现代化研究手段在 中医 、中药领域 的应用 ,在 病 因病机探 讨 、中药 组方 以及建立 动物模 型等 多方面 取得
了诸 多有 重要 意 义 的 研 究 成 果 。 笔者是 在 以往 研究 的基础 上 ,从 中医症 状入手 ,探讨 该病 病 因病 机及 证治 规律 ,初探慢 性萎缩 性 胃炎 中医证候 分布 。通过对 i0 A 患者 临床调查结 果显示 ,C G 0 例C G A 的发病 率 随年龄 增长而 增高 ,且各 年龄 段男 、女发病 率无显 著差 异。C G A 的发病与 患者的嗜好有 关系 ,其 中以嗜食高盐食物 最多 ,高盐作 为一种辅助 的致癌 因素 ,应 引起足够重视 。中 医宏观辨 证证 型排序 为 :脾 胃虚 弱 >肝 胃不和 >脾 胃湿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