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治疗慢性肝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位一体”治疗慢性肝病

作者:王霞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36期

中国是肝炎大国。“肝炎大国”之说中的“肝炎”,人们通常认为主要指的是乙型肝炎,因为在以往很长一段时间内,乙肝在所有肝炎患者中占据着绝大部分的比重,同时在治疗上也相对棘手,但就目前社会疾病谱而言,除了乙肝,临床面对的还有数量日益增多的非传染性肝病,比如自身免疫性肝病、脂肪性肝病、药物性肝炎等。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感染科主任张玮教授,多年来致力于各种慢性肝病的治疗,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她总结的“药物、心理、饮食、运动”此“四位一体”的治疗慢性肝病的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得到了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张玮教授认为,在临床中除了治“人的病”,还要治“病的人”,所以除了中医辨证结合辨病的药物以外,张玮教授还非常重视病人的心理调节。她认为和病人做好充分的沟通,解除患者的疑虑,对于疾病的预后是极有帮助的。古人云:“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已病则防变”,因而,张玮教授在临床中还注重饮食和运动的指导,并“因人制宜”,针对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饮食、运动指导方案,以期预防疾病的复发,改善预后。

原则:审症求因,剿扶同用

张玮教授认为,她对肝病治疗的最大贡献是建立和完善了“活血化瘀”治疗肝病学术体系。她长期跟随王育群教授学习,在王育群教授提出的“瘀血贯穿肝病发展的始终”学术理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王育群教授的活血化瘀八法,建立了“活血化瘀”治疗肝病的学术体系,在肝病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圆机活法,灵活运用;并在此基础上研习典籍,结合全国名老中医带徒导师严世芸“和”的学术理念,提出了“补虚化瘀”的治则,丰富完善了活血化瘀的学术体系。

古代医家认为:“肝主藏血、司疏泄,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曰体阴而用阳。”“肝与其他脏一样,阴阳气血俱全,故也存在肝气虚。” 张玮教授就此指出,大量长期的临床观察提示,慢性肝病患者由于肝郁耗气、年老体弱、用药不当、饮食内伤等原因而损耗肝气,肝之精气不足,功能减弱,致升发无力,使得肝“体”亏损而致肝气虚,肝“用”不足而致瘀血;表现为胸胁虚闷或坠胀、懈怠、忧郁、胆怯、头痛麻木、四肢不温等。病程迁延日久,虚又致瘀,瘀血阻碍气机、虚瘀胶着、互为因果,因此病人又会出现肝掌、蜘蛛痣、肌肤甲错、肝脾肿大和面色黧黑(或暗黑)、皮肤瘙痒等瘀血表现。

张玮教授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在临床上运用…补虚化瘀法‟治疗慢性肝病,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特别是运用…补虚化瘀法‟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连续两次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张玮教授在治疗过程中提倡“审症求因,剿扶同用”的治疗原则。她说,《内经》指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其中“扶正”和“祛邪”就是临床具体运用的方法。邪正的盛衰变化,对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有重要的影响。“因而,临床治疗的关键是要改变正邪双方力量的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发展。”如脂肪肝,张玮教授认为,其核心病机为“气虚湿阻血瘀”,是因虚致实,本在脾气虚弱,不能运化饮食精微,内生痰湿,日久则血脉不畅,痰瘀互结,而致虚实夹杂之证。正是因虚致实,故在针对痰湿的时候,一定要顾护脾胃,不能一味化湿,过用芳香,伤及脾阴。应健脾而化湿,脾运湿化,“剿扶同用”而病解。

临证:内外合治,中西互补

张玮教授在中医内治的同时,也注重外治疗法的运用。肝性脑病是肝硬化临床常见并发症,中医认为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或感受疫毒等,肝失疏泄,导致大肠传化功能异常,热毒、瘀血、痰浊等毒邪壅滞大肠,则腑气不通,浊气上冲,上犯于脑,诱发神志改变等症状。对此,张玮教授认为灌肠法可有效预防和逆转各种类型的肝性脑病,并详细介绍了具体操作方法:取灌肠煎剂加温至40℃,患者取左侧卧位抬高臀部,将肛管轻柔插入直肠30厘米以上,缓慢注入药液;拔管后用手掐住臀部向肛门挤压,压迫肛门括约肌5分钟;操作完毕后患者转为右侧卧位,使药物在肠内尽量保持120分钟以上。此外,张玮教授平时对齿衄的患者采用漱口方漱口。她解释说:“就是用中药金银花、地丁等药物水煎30分钟取汁160毫升,每日四次,分别为三餐后和睡前,每次漱口两遍,每遍含漱药液20毫升,含漱时间为两分钟,漱口液温度为30℃,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出血情况。”

张玮教授还介绍说,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认识,五脏六腑在足部都有相应的“投影”,足掌有300多处穴位、67个反射区,既是人体的一个缩影,又是足三阴经之始,足三阳经之终,通过足浴和足部按摩刺激,能推动气血运行,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增加了水合作用和足部皮肤的通透性,使得真皮层与黏膜组织容易把药物离子等吸收入血液循环;同时温煦脏腑,调节各脏器的功能,从而改善失眠症状,促进疾病康复,这也完全符合祖国医学内病外治的治疗原则。平时,张玮教授喜欢用以柴胡、茯神、郁金、炙远志等组方的足浴方,要求足浴的温度保持在40℃左右,患者每晚睡前一次,时间20分钟。在一次临床科研中,张玮教授临床收集中药足浴治疗组60例,安慰剂足浴对照组30例,观察发现中药足浴的临床有效率达到90%,超过对照组有效率(60%)(P

在肝病诊疗过程中,张玮教授还注重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理念。她指出,中药治疗慢性肝病的优势在于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抗纤维化、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至于抗病毒虽不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但其减毒的功效,使优势各现。在干扰素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副作用,包括先期的发热和周围血象降低。针对这一副作用,张玮教授擅长中药辨证,增强患者耐受性,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另外,我们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运用抗病毒药物以后,虽然病毒得到了抑制,但患者生存质量并未因此提高,慢性肝病患者通常伴有各种各样的主观症状,比如情绪不佳、肝区疼痛不适、容易疲劳、睡眠状态不佳等,还有部分患者肝功能不稳

定,肝纤维化进程并未延缓,中药的介入能更好地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于难治性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患者,补虚化瘀治则的中药联合运用可以改善预后。”

用药:调治结合,合理处方

张玮教授认为,吃膏方也是肝病稳定期患者调养的一个很好选择。她解释说,“吃膏方要求患者处于肝病病情稳定期,且选择药物要补中带清。所谓病情稳定,指的是肝功能必须正常半年以上,所以在吃膏方前还需做肝功能等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并强调肝病患者在膏方中使用的药物宜清补,同时要保持服药过程中的气机调畅,切忌使用大热大补之品拥堵气机,发生变证。至于单纯脂肪肝或是代谢综合征基础上的脂肪肝患者,则更应寓通于补。

就此,张玮教授说:“其实膏方进补的概念和以往的单纯进补是有本质区别的。服用膏方的目的是补其不足,去其有余,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必须仔细辨析,合理处方,膏方并不是补益药的堆砌,而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辨证处方。在进补前患者存在口臭、舌苔厚腻等…湿重‟现象,此时需…化湿‟药物调理胃肠道,肠胃调达方可进食膏方,这对肝病患者非常重要;也就是说,部分患者在服用膏方前需要服用…开路药‟。总之,肝病患者完全可以在合适的时候服用膏方进行进补。”

张玮教授还非常重视用药的安全性。人们在说“是药三分毒”时,往往指的是西药。在不少百姓看来,中药是“绿色、安全”的。近年来,不少人崇尚中药保健,或是到医院开方子调理,或是听从亲朋好友的推荐,或是按照医书自配自抓,往往是长年累月地吃。“其实,中药的毒副作用也很多见。”张玮教授痛心地指出,有研究表明,在致病药物中,中药仅次于抗生素和解热镇痛药。在临床上,有15%左右的药物性肝炎是由不合理服用中药导致的。因而,张玮教授强调在使用中药前,应追问患者的病史。对于以往有肝病病史的高危人群,若有其他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病情稳定期的患者要每3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则需肝病科同时随访治疗。没有肝病史的其他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也需6个月复查一次肝功能,特别是服用的中药中有对肝功能损害的药物,在使用过程中更应密切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复查。

张玮教授还介绍了她在日常工作中积累的用药经验:在日常运用的中药中,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如雷公藤、薄荷、番泻叶、金不换、何首乌、望江南、黄药子、麻黄、关木通、木薯、鱼苦胆、千里光、天花粉等,这类药物的运用一定要“中病即止”,不能长期运用,还要正确辨证,合理配伍以减少其毒副作用。在使用一些具有明显毒性的中药时,每1到3个月,就要定期检查一次肝功能。若是发现肝功能中γ-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汁酸、球蛋白的数值出现异常,谷丙和谷草转氨酶即使正常也应引起重视,每2周到1个月就要查一次,定期随访观察异常指标的波动,这样可以在出现肝损害之前,及早干预。

心理:情志养生,创制量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