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送别诗讲课讲稿
送别 (王维)说课稿
![送别 (王维)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cd6db79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86.png)
送别 (王维)说课稿送别(王维)说课稿一、选课意图及教学目标《送别》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作,情感深邃,意境优美。
通过此诗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欣赏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表达与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送别》的诗歌背景、内涵和意义;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3. 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4. 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教学内容《送别》(王维)2.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呈现一幅描绘秋日离别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对离别情感的思考。
(二)导读诗文教师在不透露诗名的情况下,给学生朗读《送别》,并进行简要解读,探讨诗中的主题、意境和情感。
(三)诗歌赏析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语言、形象与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赏析,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四)情感体验学生分组讨论诗中所表达的离别情感,并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情感体验的分享。
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离别的意义和情感体验。
(五)写作训练学生以《送别》为素材,自由发挥进行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通过添加句子、修改诗句等方式,使其更好地表达对离别的情感和思考。
(六)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并进行互评,欣赏彼此的表达风格与创意。
(七)课堂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强调文学创作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锻炼和培养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送别》的诗歌背景、内涵和意义;2.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2.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和写作创作。
四、教学评价与课后作业教学评价:1. 学生对《送别》的理解程度;2. 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表达能力;3. 学生的写作创意和表达风格。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对离别的情感体验,并以王维的《送别》为参考。
唐朝送别诗鉴赏【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唐朝送别诗鉴赏【公开课教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14c10f4b35eefdc8d333ea.png)
古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渡口
注释:长安东南三十 里处有一条灞水,汉 文帝葬于此,遂称
灞陵,水边有灞陵
亭。唐代人们出长安 东门相送亲友,常在 这里分手。因此灞陵 亭在唐诗里常和别离 联系在一起。
灞陵行送别
[唐] 李白
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
古送别诗中常见的空间意象:南浦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古人送别习俗三:唱歌送别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送别诗的感情基调“三”
1.依依不舍的留念、离愁别恨,李 白《赠汪伦》; 2.情深意长的勉励和赞颂,如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
唐朝唐朝送送唐朝送别诗一折柳送别二饮酒饯别三唱歌送别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朝——
送别诗鉴赏
唐朝送 别 诗 鉴 赏
有四个“三”
唐朝送别诗繁荣
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 人人都写过送别诗。李白提到姓名的 赠别诗有400多首。
一、古人送别习俗“三”
一、折柳送别 二、饮酒饯别 三、唱歌送别
古人送别习俗一:折柳送别
谢 谢 观看
南浦别
[唐]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云莫回头。
注释:唐朝水运发达, 大运河与众多的河湖 构成四通八达的水网。 行旅之人出门大多乘
船。“南浦”即南
面的水滨,是著名的 水滨送别地。像长亭 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 处的代名词。
——唐朝——
送别诗鉴赏
三种习俗 三类基调 三个时间意象 三个空间意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讲课稿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讲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34c6f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c.png)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讲课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优秀讲课稿导语:《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讲课稿,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教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河大版七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第六节,是单元诗歌鉴赏的第一首它在体裁上是一首律诗,格调高雅,精工细致,正可以通过讲授此课来为同学们渗透一些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此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赠别诗中的名篇,不同于大多数的送别诗的低沉伤感,它以开朗昂扬的调子来抒发送别的感情,积极向上,有利于陶冶同学们的情操约用一课时讲完接下来我说一下学情,七年级学生刚进入中学阶段,还是小孩儿,喜欢积极的表现自己,但无法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本课主要使用的节拍记忆法,寓教于乐,富有趣味,使同学们将心思放到课本上,取得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本课教学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指导同学们了解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课主要运用反复诵读法,节拍记忆法等等,帮助学生背诵,做到当堂记忆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放,大气。
讲授本课的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律诗的特征,把握律诗的节奏,而其难点在于指导学生理解文章蕴含的情感,培养其美学感知能力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上有所偏重,以达到教学目的那么接下来,我具体地说一下教学过程首先是新课导入,我提出一个问题:大家都是以什么方式与朋友联系呢?从同学们五花八门的回答中引出古代因为信息闭塞,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可能就此杳无音讯,所以常常在离别之时作诗相赠,从而导入新课——经典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用时约三分钟第二个环节,初读感知首先为同学们展示本课的'学习目标,是同学们对本课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展示作者画像,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渗透一些文学常识加上记笔记的时间,大概用时四至五分钟下一个环节,叫做“听听名家怎么读”,在同学们自读两遍课文后,通过播放诗歌朗读的音频,帮助同学们校正字音,并对诗歌节奏有一些初步的把握用时三分钟左右第四个环节,说文解字解题,分析诗歌大意,此环节以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己理解翻译为主,教师适时引导强调为辅理解诗歌大意后,请同学思考,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于答得好的同学进行加分约用时八分钟环节五,巧思冥想请同学思考:点明送别之地和朋友将去之地的诗句和表示离别时无需伤感的诗句,以及歌颂友谊的千古名句分别是哪一句,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帮助学生学习需要五分钟时间环节六,诗歌背诵这里要运用我们前面提过的节拍记忆法提示七言律诗的节奏不是221就是212,请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划分诗歌节奏,一遍用手打拍子,一边背诵诗歌,比如,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先集体练习,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大比拼,我们班有五十人,分为八个学习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参赛,看看到底是哪个小组拍的对,背的好冠军组每个小组成员加一分一般拍上两遍,同学们就能够将诗歌背诵下来,效果还是不错的用时六分钟接下来,拓展延伸向同学们讲授律诗相关知识,指出律诗的特征是押韵和对偶,请同学们找出诗歌的韵脚分别是哪几个字,然后由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先找出这首诗中的对偶句,再回忆自己学过的诗句中有哪些是对偶句,例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比一比哪一个小组想得更多,找的更准冠军组要加分,而找的做少的一组要负责今天的值日工作老师进行适时指导这一环节时间耗费得要长一些,约用十分钟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重点回忆一遍,夯实巩固大约花上一分钟时间剩下的四五分钟,交给同学们,可以再看看书,看是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来问我,也可以写作业我这对此可所布置的作业是将诗歌默写两遍,并自学另外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使用拍节记忆法将它背诵下来,下节课对于本课作业进行验收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板书,由于教学时使用了多媒体,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幻灯片来展示给大家,快速,简洁,能够扩大课堂的知识量所以板书相对简洁,主要采用知识树的方式来为学生们理清知识脉络大概是这样的这就是我关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的教学说明,谢谢大家!附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读后感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
![古诗鉴赏“送别诗”专题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166764b84ae45c3b358c08.png)
流水无情去,征帆逐吹开。相看不忍别,更尽手中杯。
唐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唐人送别的习俗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
唐人送别的习俗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送别诗的感情基调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问题:作者借助哪些景物抒发离愁?三四句 又是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1、借助“春江、日暮、征帆、天涯”表达情感。 2、 三四句设身处地为远去的友人着想:日暮之时 客船会停泊在哪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 孤客是多么令人哀伤啊!
(2)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 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 何看待这个问题?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 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 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 “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2、傍晚飞鸟归林、鱼沉潭底,更能勾 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反衬)。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劳劳亭歌》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注释:劳劳亭又名新亭,距南京大约十五 里左右,送别之人常在此驻足,目送行人渐行 渐远。
长亭、渡口、南浦等空间意象
《谢亭》 李白
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赠汪伦》
送别诗的特征
季节 时间 地点 景物
杨柳、 酒等
路口、 秋季 清晨 驿站、 或春季 或傍晚 码头等
送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PPT课件
![诗歌鉴赏·送别诗优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806f9150c22590102029dd9.png)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寒蝉凄切,
——王实甫《长亭送别》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
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屈原《九歌 河伯》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白居易《南浦别》
2021
芳草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2021
35
❖ 月: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游子思妇
❖ 月——连结古今,连结异地——感叹时光流逝, 追思历史——豪放洒脱者
❖ 游子思妇,彻夜难眠,惟有天上的明月相伴,此 时,月亮的清清冷冷跟游子思妇内心的寂寞冷清 揉和到一块。再加上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 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相关联。因而诗人笔下的月 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2021
13
离恨如旨酒, 古今饮皆醉。 ——贯休《古离别》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
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2021
14
饮酒饯别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夕阳 古典文学别离意象之: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孟浩然 《送杜十四之江南》
2021
22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山中送别 》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白《送友人》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送别诗ppt课件
![古代诗歌鉴赏专题之送别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cd88f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d.png)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
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
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
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
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情景交
融)。并且,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
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
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
情别绪(反衬)。A
13
傍晚和月夜等时间意象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文赏析】
江雨苍茫中,诗人送别了即将回到洛阳的 友人,虽然正处于众口毁谤的恶劣处境之中, 但他看到的是水天相接的吴江楚山,心中明朗, 并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托友人告知洛阳的亲朋 们: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A
24
A
22
慷慨豁达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
23
坦诚心志 在整堂课的教学中,刘教师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而问题的设置具有一定的梯度,由浅入深,所提出的问题也很明确
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
别歌的代称) A
10
在 整 堂 课 的 教学中 ,刘教 师总是 让学生 带着问 题来学 习,而 问题的 设置具 有一定 的梯度 ,由浅 入深, 所提出 的问题 也很明 确
离别诗中常见的时空背景
1、离别诗中多出现傍晚和月 夜等时间意象。
王维《送别》古诗词PPT
![王维《送别》古诗词PPT](https://img.taocdn.com/s3/m/bab06bf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d.png)
四 诗人故事
资助韩干
韩干年少时家中贫困,在酒馆当佣工,常去王维家送酒或收酒钱。有一天, 韩干在王维门外地上用手指画人画马,被王维看见,王维见韩干有此志趣, 于是每年都资助韩干2万钱去学习绘画,持续了十多年。而韩干也在王维 的资助下,奋发图强发,逐渐画技精熟,被传为画马神手。
四 诗人故事
看画识曲
王维曾到位于京城长安招国坊里的庾敬空 宅中,看见室内墙壁上有一幅画——《奏 乐图》。看到这幅画后,王维便笑了。同 去的人感到疑惑,便问其缘由。王维便回 道:“这幅画画的是演奏《霓裳羽衣曲》 第三叠第一拍。”有好求真的人听了这件 事情后,特意请来乐工检验,乐工说一点 差错也没有。
一 作者生平
初入仕途
由王维进士及第时所作的《赋得清如玉壶冰》诗题下注可知,王维在十七 岁时前往京兆府应试,中第一名解元。而后,王维跟随岐王、宁王等人游 宴,并与其他人广为交游。期间,王维创作了《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等宫体诗,显示出了盛唐的情致。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 担任太乐丞,但很快就因为手下的人私下舞黄狮子一案,被贬到山东济州, 成了看粮仓的九品小官——司仓参军,并且一待就是四年多。
二 诗词内容
创作背景
王维在山中送别友人后,作这首小诗以表达自己期盼能与友人来年再聚。 因资料缺乏,此诗创作时间在何年、送别对象为何人,均难以确证。 《送别》是一首五言绝句。此诗描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之情,其题材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 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人 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 真挚,意中有意,味外有味,匠心独运,耐人咀嚼。
一 作者生平
晚年经历
送别诗课件ppt
![送别诗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0ca5267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5.png)
留白手法
适当运用留白手法,给 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
强诗歌的审美体验。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送别诗中常常使用对比和反衬的手法,通过 对比离别前后的场景、情感差异等方式,强 化离别的哀婉之情。同时,反衬手法的运用 也能够突出离别的痛苦和不舍之情,使读者
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04
送别诗的文化内涵
离别文化与传统
离别是人生中的常见经历,送别诗是表达离别情感的一种文 学形式。在中国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常常意味着长时 间的分别,甚至是永别,因此送别诗中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情 感。
送别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 《诗经》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送别诗的形式和内容也逐 渐丰富,成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送别诗中的文化符号
柳树
柳树是送别诗中常见的文化符号,代表着离别的悲伤和不舍。如李白《送友人》中的“此 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结合诗人与时代背景
在鉴赏送别诗时,还应结合诗人所处 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深入了解 诗人的创作意图和心境。同时,了解 诗人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追求,也有助 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送别诗。
VS
例如,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 辛渐》中,通过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 背景和个人经历,可以深入体会诗中 表达的离别之情和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 修辞手法,增强诗歌的艺 术效果。
平仄与韵律
遵循平仄规律,注重押韵 ,使诗歌更具音韵之美。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直接抒情
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达离别的情感。
借景抒情
借助景物描写,寓情于 景,使情感更为含蓄深
唐诗宋词——赠别诗ppt课件
![唐诗宋词——赠别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7a30ed25c52cc58bd6be89.png)
深深情谊。 挥手告别,你我各奔东西。萧萧长呜,马
匹也怨别离。
18
问题探讨
(1)首联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2)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
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9
参考
(1)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 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绿水寥廓秀丽的送别图景。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绕山川绕山川表示道路遥远表示道路遥远别路迢遥恨迢遥恨山川山川之缭绕不由使人泛之缭绕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起内心的波澜写出了离情的缠绵
检测预习
名句默写
1、银烛吐青烟,
。
,别路绕山川。
2、关城树色催寒近,
。
莫见长安行乐处,
。
3、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
4、挥手自兹去,
。
5、
,使我不得开心颜
3.虚实结合:常常既写分别时的景和情,又想象分别后的情形, 表达彼此的思念之情,对友人前程的关心。
4.运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常常是将抽象的情感比喻成具体可 感的有形的景或物,显得生动形象。
5.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关键是通过外在的行为揣测人物 的心理活动、情感变化。如柳永《雨铃霖》中的“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咽”,词人以非常细腻的描写,刻画出主人公离别时愁 苦的容态,凄恻的内心,极其深刻地揭示出离别时的无穷悲痛。
6
品读与探讨
(一)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别友人二首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请再现这首诗的画面:
《送别诗鉴赏》课件
![《送别诗鉴赏》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a2371f5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03.png)
意象选择:选取与 离别相关的意象, 如柳、月、舟等
意象组合:将多个 意象组合在一起, 形成独特的意境
意象寓意:赋予意 象特定的寓意,如 柳代表离别,月代 表思念等
意象创新:在传统 意象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如将现代元 素融入送别诗中
送别诗的语言风格
简洁明了:语言简洁,表达直接, 易于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意境深远:意境深远,表达深远, 易于引发思考
感 谢 您 的
汇
观报 人 :
看
分析结构:送别诗 的结构通常包括起 承转合,需要分析 其中的结构和布局 。
体会意境:送别诗中 的意境通常具有深远 、悠长的特点,需要 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情 感。
送别诗的鉴赏技巧
理解送别诗的背景和主题: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等,有助于更好地 理解送别诗的主题和内涵。
品味送别诗的语言和意境:送别诗的语言往往具有独特的韵味和意境,品味其中的语言和意境,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送别诗的情感和内涵。
岑参:《白雪 歌送武判官归 京》、《送李 副使赴碛西》
杜牧:《赠 别》、《江南
春》
和送 情别 感诗
的 主 题
送别诗的主题分类
友情送别:表达对朋友的不舍和祝福 爱情送别:表达对恋人的思念和期待 亲情送别:表达对亲人的牵挂和思念 事业送别:表达对事业的追求和奋斗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离别之情:对离别的伤感、不舍和思念 友情之深:对朋友的深厚感情和珍视 祝福之语:对朋友的祝福和期望 励志之言:鼓励朋友勇敢面对未来,追求理想
提升了文学价值: 送别诗以其独特 的情感表达和艺 术手法,提升了 文学的价值和地 位。
送别诗的价值和意义
情感表达:通过送别诗,诗人可以表达对离别的感慨、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待。
经典诵读_送别_课件
![经典诵读_送别_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1e604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f.png)
送别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送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送别
[唐] 王维
陲:边缘。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c陲huí。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孩春 子天
是开
梅放
花;
,有
选的
择孩
在子
冬是
天荷
开花
放,
选
择
在
夏
我们,还在路上……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何所之:去哪里。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之:① 去、往。 ② 代词。 ③ 助词,译为“的”。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王维《送别》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送别
[唐]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送别
[唐] 王维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 画家,王字维 摩诘,号摩诘居 士,有“诗佛”之称。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送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南山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王维《送别》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六年级经典诵读名师课程
《送元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使安西》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82a373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f.png)
《送元使安西》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送元使安西》。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送元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送别诗。
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饱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它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单元以“送别”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组送别诗,让学生感受古人在送别时的不舍与祝福,体会友情的珍贵。
《送元使安西》作为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引导学生理解送别诗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的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
但对于诗歌中蕴含的深层情感和艺术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友情的理解还处于较为感性的阶段,通过学习这首诗,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友情的珍贵和离别的不舍。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想象画面、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体会友情的珍贵,激发学生珍惜友情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
五、教学方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歌所展现的画面,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其分为以下几个环节:(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播放一段关于送别的视频,如《送别》的歌曲MV,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样的画面,听到这样的歌曲,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朋友分别的经历,从而引出课题《送元使安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送别诗送别诗前言:在我国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成为永恒的旋律。
一.简介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唐诗送别诗的风貌特点唐诗送别诗有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1)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2)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三.唐朝送别诗繁荣的原因(1)唐代离别频繁在唐代,别离是重要的人生活动,对一般百姓来说,外出谋生、商旅往来要离开家园,辞亲别友,如遇上乱世,人们经常为避祸、避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
对于唐代士人,则离别更多,应试赴举、赴阙赴任、升迁贬谪、漫游干谒、入幕从军等都有离别。
傅璇琮先生在其《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曾写道;“当时以长安为中心,在通往四方各地的大道上有多少来往奔波的行人,商贾不必说,应考的士子一年有几千人,还有为数众多的应吏部铨试的地方上各级基层官员。
至于州刺使以上大员的调动及随从人员,就更不用说了。
”唐代交通虽然发达,但毕竟不像今天朝发夕至、早出晚归。
他们的别离动辄经年累月,别时容易见时难。
然而中国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
铸就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人们常把生离与死别对举,也许一次不经意的离别便会终生难聚,于是别离成为人生中的大事,为古人所重。
在离别时,赋诗作别,成为友情和当时心情的反映和见证。
严羽曾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而事实上征戍、迁谪、行旅也都与离别有关,他们既丰富了离别诗的内容,又是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
(2)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唐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除了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外,在用人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深刻改革。
它没有采用魏晋以来主要面向士族的九品中制,而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且使之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唐朝的科举包括常科和制举两种。
常科包括明经和进士等科目,制举则用各种名目选用官吏,这大大笼络了士人特别是庶族文人的心,使人才出现蔚为壮观的局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士科考试中设立了“以诗取士”的制度,使诗歌的功能几乎无所不能,天下文人特别是那些希望进身仕途的文人热衷于诗歌的创作,以诗会友成为一种习惯,离愁别绪用诗来表达也成为一种自然。
(3)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唐代统治者一开始就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略,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方针政策,这对唐代诗歌的繁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在唐代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就将诗赋列为第一场。
也正因为诗歌当时崇高的社会地位,才使亲人朋友在离别时以诗相赠成为习俗,诗歌也成为了离别时赠给亲朋师友的一份厚礼。
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
具体到离别诗,主要包括政治教化和社交功能两方面。
政治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宫廷送别诗上。
四.常见意象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一)习俗类意象:1、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
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
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如:柳罗隐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
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论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
而这一切,又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写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
2、酒(饮酒饯别)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月下独酌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三年在长安写的。
当年春天,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
李白送贺知章归越。
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
此诗应是写于这段时间。
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
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
(二)时间意象:3、日暮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
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山中送别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
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
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
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4、月亮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
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人隔两地,难以相见,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李白将自己的思怀之情寄与明月。
诗作借月抒怀,内蕴丰赡。
一说心中愁思诉之明月,一说明月无私友我同照,一说借月捎愁托附离情。
本来无知的明月,竟成了诗人的知心朋友,李白将对迁谪朋友的思念托一轮皓月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
月亮高悬苍穹,分离之人尽管山川阻隔,仍能见到同一个月亮,这就拉近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了因分离造成的痛苦。
(三)空间意象:5、长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三句说,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
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
6、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
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楚辞·九歌·河泊》:“送美人兮南浦。
”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故“南浦”像“长亭”一样,成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一见“南浦”,令人顿生离忧。
而送别的时间,又正当“西风袅袅”的秋天。
秋风萧瑟,木叶飘零,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倍增离愁。
此外,“秋”“寒蝉”、“阳关”、“古道”、“灞桥”、“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五.送别诗风格类型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1)伤感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
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2)豪放型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六.送别诗抒情方式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1)直接抒情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联系上下文,可知诗人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接着,作者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叙写离情,激励友人,创造了一种慷慨悲歌、出自肺腑的风格,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另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