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送别诗讲课讲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朝送别诗

送别诗

前言:在我国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对分离的凄迷,“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对朋友的劝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对友情的珍重,“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是对别离的伤感,“金陵弟子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是别离时的苦闷……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送别曲中,“离情别怨”成为永恒的旋律。

一.简介

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爱别离,怨憎会”,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大苦之一,正因如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唐诗送别诗的风貌特点

唐诗送别诗有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

(1)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2)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三.唐朝送别诗繁荣的原因

(1)唐代离别频繁

在唐代,别离是重要的人生活动,对一般百姓来说,外出谋生、商旅往来要离开家园,辞亲别友,如遇上乱世,人们经常为避祸、避乱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对于唐代士人,则离别更多,应试赴举、赴阙赴任、升迁贬谪、漫游干谒、入幕从军等都有离别。傅璇琮先生在其《唐代科举与文学》一书中曾写道;“当时以长安为中心,在通往四方各地的大道上有多少来往奔波的行人,商贾不必说,应考的士子一年有几千人,还有为数众多的应吏部铨试的地方上各级基层官员。至于州刺使以上大员的调动及随从人员,就更不用说了。”唐代交通虽然发达,但毕竟不像今天朝发夕至、早出晚归。他们的别离动辄经年累月,别时容易见时难。然而中国传统的血缘宗法制度。铸就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人们常把生离与死别对举,也许一次不经意的离别便会终生难聚,于是别离成为人生中的大事,为古人所重。在离别时,赋诗作别,成为友情和当时心情的反映和见证。严羽曾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而事实上征戍、迁谪、行旅也都与离别有关,他们既丰富了离别诗的内容,又是唐代离别诗繁荣的基础。

(2)唐代用人制度的改革是唐代离别诗兴盛的直接原因

唐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除了在政治、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外,在用人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深刻改革。它没有采用魏晋以来主要面向士族的九品中制,而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并且使之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唐朝的科举包括常科和制举两种。常科包括明经和进士等科目,制举则用各种名目选用官吏,这大大笼络了士人特别是庶族文人的心,使人才出现蔚为壮观的局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进士科考试中设立了“以诗取士”的制度,使诗歌的功能几

乎无所不能,天下文人特别是那些希望进身仕途的文人热衷于诗歌的创作,以诗会友成为一种习惯,离愁别绪用诗来表达也成为一种自然。

(3)唐代对诗歌的重视是离别诗繁荣的政治原因

唐代统治者一开始就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略,并制定了很多相关的方针政策,这对唐代诗歌的繁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在唐代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科举考试中的进士科就将诗赋列为第一场。也正因为诗歌当时崇高的社会地位,才使亲人朋友在离别时以诗相赠成为习俗,诗歌也成为了离别时赠给亲朋师友的一份厚礼。统治阶级对诗歌的重视,一方面提高了诗歌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具体到离别诗,主要包括政治教化和社交功能两方面。政治教化功能主要体现在宫廷送别诗上。

四.常见意象

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

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如:

罗隐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这首咏柳七绝是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的送别情景的。不过它不是写自己送别,而是议论他人送别;不是议论一般的夫妻或亲友离别相送,而是有感于倡女送别相好的缠绵情景。而这一切,又不是以直写的方式出现,而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托物写人,借助春柳的形象来表现。

2、酒(饮酒饯别)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时。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三年在长安写的。当年春天,贺知章请度为道士,玄宗许其还乡。李白送贺知章归越。三月,自知不为朝廷所用,上书请还山,赐金,离长安而去。此诗应是写于这段时间。此诗取名于‘月下独酌’,包含李白最喜爱的两个意象,即月和酒。而二者均有孤独、不得志、愁闷之意蕴。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