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称职的家长。”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称职的老师。”
“没有什么学习差的学生,只有暂时落后的学生。”
王老师对这些话有很深的理解。态度决定一切,一个学生能否成功最关键不在基础,智力而在于是否拥有成功的心态,如果说作为一个学生拥有了一个好的心态,那就意味着你已经离成功不远,为自己的天空涂上了希望的署光。
我发现,我辅导别人的孩子,人家不会,我也能笑眯眯地讲一遍又一遍。但是,我辅导自己的孩子就压不住火,总觉得这个东西很简单,一看就会,又给你讲了,你怎么还不会呢?情绪就上来了。辅导自己的孩子,自己最亲近的人,有时反而没那么有耐心了。可能就是叫做人性的弱点吧!我相信大多数家长都是这样的。总能看到别人家很淘气孩子的优点,却看到自己孩子的都是缺点。我想我必须学习王老师开始思索,开始降低期望值,慢慢学会容忍女儿一些低档次的错误。粗心差不多是所有孩子的共同特点。要修炼到不仅不发火,还能面含微笑,还能跟她开几句玩笑。为了孩子要更深的磨练耐性。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读完了《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感受很深,王老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用一个个鲜活的教育事例,一串串让人咋舌的高考数据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成功结合的范例。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是一个培养出了无数成功学生的老师写给期待成功的老师,家长,学生的一本书。因此,不管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读一读这本书。
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当林学增没有达到前60名,难过的要退学回家种田时,王老师非但没有让他退学,还大大赞他的潜力好。王老师没有拿他和其他学生比成绩,而是让他自己和自己比进步。王老师留下了他,又鼓励他。后来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
书中前言中一位母亲鼓励自己的儿子,让所有家长感动,更加的让我感动。我想我真的应该反思,真的要向这位母亲学习,给孩子一份母亲的温暖,母亲的支持,母亲的鼓励!!!为了孩子的明天,我有理由做得更好。
初三读后感作文《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800字
初三读后感作文《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800字英国的史美尔斯说过:“好书是生活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今有幸拜读了王金战老师的教育著作《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道理,很佩服王金战老师的教育理念,从书中我看到的是一位拥有阳光心态的老师。
他让学生拥有乐观的心态。
同时,他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充满个性的老师,他是一位数学老师,却能和学生对诗,他的学生同样文采飞扬;他爱体育,他的学生同样运动积极;因此他的学生不仅学习成绩优异,在各项课外活动中同样优秀。
可以说,王金战老师自身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王老师在骄傲地列举了他的北大清华入学率后,还特别告知,我们取得这样的成绩并不是靠加班加点,不是靠增加学生的负担得来的.同时他的观点尖锐却不避讳:不去钻研和挖掘学生的潜能,而一味地挤占学生的时间,这是对教育的犯罪!使我领略到了在中学里几乎绝迹的“快乐学习法”在王老师的升学经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那么地让人兴奋给人启发,同时又显得那么弥足珍贵!.从书中我领略到的是一位与学生真诚交流的老师。
于是,他有与学生交流沟通的习惯。
针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不同问题,他适时地与学生沟通。
有的学生感情上有了波动,他像朋友一样客观的引导;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上有了困惑,他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寻找适合的办法;有的学生和家长之间有了矛盾,他成为一个很好的中间人。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了解每个孩子,才能发现哪棵苗是西红柿、哪棵苗是苹果,既而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正如王金战老师说: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的确是收益非浅,反思、借鉴是我今后必须要做的。
我要像王金战老师那样,用智慧和爱去经营教育这份高尚、灿烂而不乏诗意的事业,使之成为美丽的教育!初中初三作文我的脚步并不孤单十六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深一脚浅一脚,虽然留下的脚印歪歪斜斜,但我知道我的脚印并不孤单。
读《中国英才家庭造》有感
读《中国英才家庭造》有感第一篇:读《中国英才家庭造》有感读《中国英才家庭造》有感暑假里,我认真研读了王金战老师撰写的教育书籍《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颇有感触。
王金战,是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数学教师。
2003年他的班级90%的学生考如北大、清华、牛津、剑桥、耶鲁,2006年,他的女儿以645的高分被北大录取,让人不得不由衷的向他表示敬佩。
他在《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中,用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一串串让人咋舌的高考数据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成功结合的范例。
王老师认为,光靠体力、毅力,拼命是考不进北大的,也不单是智力的问题;大部分考进北大的学生凭借着良好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所以,这群优秀的孩子,进入一所大学,甚至一流名校,并不一定受了多大摧残。
苦就苦在中游以下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完善,学习效率不高。
这时,学习对他们来说负担过重了。
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消化,没有时间培养兴趣和能力,他们光忙着做作业了。
学习成绩上不去,自尊心自然也树立不起来;到最后,孩子灰头土脸的,在大家面前抬不起头来。
”王金战老师的这段话发人深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要想让孩子更有竞争力,我认为,在小学阶段,第一是习惯养成,第二是思维开发,第三是前程设计。
到了中学,就是要培养一种健全的人格、张扬的个性、与人为善的交往能力和明确,责任意识。
今后,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做到以下几点:一、爱学生,要多为学生考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爱孩子,就对为孩子考虑。
往往家长对教育和孩子心理的不了解导致教育方法出现偏差,教师的指导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否则上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都是相同的任课老师,为什么学生的成绩和发展都不相同呢。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和家长沟通和交流,给学生及早的设计一个方向。
让父母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条件和帮助,设计一个符合学生情况和家庭实际的目标。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经我们校长王校长的介绍,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英才是怎样造就的》。
读完后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又一次觉得教育是多么伟大的事业。
在一年的教学中,有时真的感觉自己很苍白,很匮乏,很需要学习而又不知道从哪儿学习。
而这次读了这么好一本书,真的感谢我们的校长。
读完这本书后,无形中平添了很多灵感和想法,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我向前。
一本好书真的如一帖清凉药,让你浮躁的心变得沉静;一本好书真的如一个良师,让你浅薄的头脑变得丰富。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你觉得很实在,柳暗花明。
心态可以选择,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中遇到的每件事,我们无法控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实,无法选择父母、老师,甚至无法选择存在的环境。
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心态,当选择了积极的心态,许多事就会出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变化。
看到王老师鼓励班上孩子,“不要老把自己最好的那次成绩来衡量自己,若这次考试是30名,就是一个30名,那么在30名的基础上,应该怎么学?就和29名、28名竞争,超过他俩,一退一进,就成功了,就有自信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班上的孩子,每次定目标总会存在很多孩子目标定的很高,而作为班主任的我却忽视了了这点,没能给孩子做好思想工作,面对自己每次的成绩,选择积极心态。
没有想过孩子们若下次没达到那“高高”的目标,不是又一次打击了他们的信心吗?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正如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只是我们常常没有找到开启这种潜能的钥匙。
孩子的天赋、气质、性格及环境不同,身上的优点特长也不同,作为教师最大的责任,就是去发掘孩子的强项,强化他的强项,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是自信的,快乐的,有成就感的。
王老师说:优秀是鼓励出来的。
而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完美,严格,不容许孩子犯一点错,但孩子总是孩子,怎么会不犯错呢?这是家长的悲哀。
这让我决定,这学期让我们班家长都来阅读这本书,我认为家庭教育有时候比学校教育还来得重要。
《中国英才家庭造》节选连载2-拯救英才(二)
家庭内部关系没有理顺,教育外部大环境又发生着巨变:独生子女时代,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个孩子身上,更不敢出次品或危险品,因此格外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心急要求高,往往会出现更多问题,面对这个世界级的教育难题,家长怎么办?当今社会,衡量成功人士的标准变化了,关键看你能不能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
个人事业红红火火,自己孩子一塌糊涂,谁愿意做这样的成功人士?互联网时代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孩子们的求知视野,但也让很多孩子沦为这个工具的奴隶,深陷网络不能自拔。
让孩子顶住诱惑,学业出类拔萃,谈何容易?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一个健康孩子的重要标志就是心理健康,中国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患有心理疾病,这对于一个民族是危险的。
让孩子既成才又成人,身心俱健,家长何去何从?大学生的就业率不到40%,家长辛苦半生,孩子苦读16年,毕业后却加入了失业大军,如何避免这种窘境?基于以上体会,我认真思索,最后归结起来,家长们的主要作用应该体现在如下两点:第一点,家长是孩子前程的设计师。
孩子最为重要的是什么?是成长,是前程,孩子也许有心,但是被过量的学习任务所压,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经验去考虑自己前程的设计之事。
但中小学阶段的前程设计又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重要的任务谁来完成?只有靠家长!所以家长的第一个角色应该是孩子前程的设计师。
有心的家长会从方方面面来设计孩子的前程,其中之一就是艺术特长生。
我第一次接触艺术特长生,是在青岛二中当教导主任期间。
当时有一个学生,高考离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差了50分,却凭借艺术特长生被清华大学录取。
我觉得,这个家长真不简单!我一研究,里面的学问大着呢!第二年开始,我从青岛二中300多个毕业生中间,挑出108个艺术特长生,结果有60多个孩子被选中,占整个山东省艺术特长的1/3,而他们最后全部上了重点大学。
事实上,被媒体津津乐道的“全国高考第一班”里:37个北大清华,10个剑桥、哈佛,这些孩子单纯的高考分不一定是最高的,正是我和各位家长提前给孩子们设计了个性化的成才之路,才使得他们进入了最好的学校。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
罗己华
今天读了《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感触很深,上面所说的列子跟我们身边的很多事情都很相似,我觉得的一个成功者首先就是看他(她)的思想心态是否健康超前,我把领导开会经常所提到的“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两句话作为我的右铭。
在我的几年教学中也遇到了同类似的问题,前段时间,教务处下了一个艺术组抽考的通知,我的器乐课还是由校长亲自监考,我一看抽靠的班级有14班,我差点心都凉了,因为14班是全级后进生最多的班级,也是纪律最糟糕的班级,我曾给他们模拟考试过,几乎的一半以上的同学不会吹,当时我也反思自己,14个班都是同样的教法,为什么这个班就差距这么大呢?我后来找到他们的班主任了解情况,其实他们班的同学是活跃过头,平时根本就没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者过关没有落实到位,这时,我先是鼓励他们,(因为英德的音乐教育非常薄弱,出现这样情况也不是偶然;)再给他们制定复习计划,要求每位同学必须按照我的计划进行复习,然后给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在两个星期后我再次抽考,哈哈-------结果让我大吃一惊,过关的达到了95%;学生都找到我说他们的成绩是被我“逼”出来的;从这件事情看出,成才并非难事,我觉得首先一定要端正态度(心态),找准目标和方法,再加勤奋和“逼”,我想有了这些具备条件,那离“才”就越来越近了。
《中国英才家庭造》读后感
《中国英才家庭造》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英才家庭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英才家庭造》读后感1算起来读王金战老师的这本书已经数次。
第一遍下来对书中一些典型教育事例记忆深刻,但并未系统的读完,相互传阅就放下了;再次拿起来时,从前到后看完每一页,最大的感受是,高山仰止,差距太大,学也学不来,便再次放下了;要写读后感了,便又一次拿起这本书,用最平静的心态,从容读过每一页,深深感慨,直接的说,老师干成这样,不负此生;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一点感受,有些直接指导了我的教学直至我的生活。
提笔欲言,发现好久写不出“自己的东西了”,往严重了说就是自己的思想迷失有些时候了,这里记下的只能是凌乱的、最原始的点滴感受。
此书闪光、实用、经典之处不胜枚举,大的方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
一为教师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二是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定位与作用。
其中又包含许多小的方面,最为突出我认为有三。
第一,遍地的机会却总也没抓住。
王老师认为与学生课内外每一次的交流,都是教育的好机会。
或许是粗心多了一些,耐心少了一些,机会就一次次在我们眼前溜走了。
再次忆起高中那会儿,如果老师能给与哪怕一点点的鼓励,我都会考入另一个层次的大学,可惜没有,在一次次决心与失败中放弃了本能够赶上的成绩。
如今身为人师,我将尽自己努力保护好那颗颗幼小心灵每一次的进取。
第二,受点小伤不会栽大跟头无论学生,还是教师,学习生活中难免遭遇挫折,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至关重要。
如果当成学习的机会,吸取经验教训,那么失败就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当然如果是人生只有一次的事情没有做好,其实过去了再多的懊悔和担心也于事无补,还不如放下包袱,轻轻松松迎接新的一天。
同样,学生一次次测试的成绩,起起落落何其平常,老师不要太放在心上,甚至动辄拿来激励激励,更多的时候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都有从容的心态面对学习,从而在学习中获取成功与快乐。
英才是家庭造就读后感500字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英才是家庭造就读后感500字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摘要:这是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基础,就象孔子有仁,才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的,想要造就英才,就必须先造就他的点滴,因为一切成功都是积少成多,从点滴做起的,一个老师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只要方法得当,只要充分挖掘出个人的浅能,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英才《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初听书名,感觉他在模仿《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点哗众取宠的嫌疑,但随着进一步阅读,我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后吸引,在很多方面与王金站老师产生了共鸣,或从王老师那里受到启发,王老师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2003年,他作为人大附中高中12班班主任,把全班55名学生中的37人送进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10人送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成就了一段高分高能的传奇。
下面,我就谈谈我的几点感悟:一、关心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英才。
这是一切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的基础,就象孔子有仁,才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老师对优秀学生自然会宠爱有加,对后进生更要关怀备至。
爱后进生、贫困生和问题生才是真正的爱生。
在这些方面王老师做的非常好。
当然并非每个人都千篇一律,我们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同样的人才,要不拘一格育人才。
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它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个成果都有其价值。
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人的遗传基因、生长环境、个性脾气等不同,对同样的外界刺激的吸纳也不尽相同。
现实中,我们往往用相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因此势必就出现了所谓的差生。
在王金战老师眼里没有差生,只有个性各异的学生。
王老师引导学生充满自信,奔向各自预定的目标,享受了快乐学习的过程,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二、千教万教,先教做人;千学万学,学会去爱。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教育培养人,应以德育为先。
思想正,才能行为正,学习才会认真,才会品学兼优。
学习成绩不好的大多有思想问题,思想端正了学习才会上得去;同时也不能因为成绩好就忽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学习哪有这么难
《学习哪有这么难》读后感我先后读过王金战老师写的《中国英才家庭造》、《英才是怎样造就的》、《学习哪有那么难》三本书。
其中《学习哪有那么难》一书感受最深,他将理论和大量的实例相结合,给我们分享了他宝贵的育才经验和方法。
他所提及的方法,是那样的简单!那样的实用,却是那样的神奇!从书中我感受到王金战老师是一位为人坦诚,个性鲜明的老师。
下面就跟我一起走进《学习哪有那么难》。
“一个人要想学习好,首先要保持心态宁静,用愉快的心情去从事你的学习。
”这使我想起了上学期发生过的一件小事情。
我班有个男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
可是有一段时间他突然退步,上课发呆、作业潦草,发言极少……于是我开始查找他的原因,马上跟他的家长取得联系,通过了解,才知道原来孩子迷上了玩电脑游戏!难怪上课走神了,作业也马虎了,他把心思都放到了电脑游戏中去了,一天到晚老想着电脑啊!找出原因,接下来我和家长多次找孩子谈话,才慢慢地帮他走出了沉迷于玩电脑游戏的状态。
经过大家的一番努力,他才慢慢把心思重新用到学习上去。
看来要想学习好,就要远离诱惑,保持心态宁静非常重要!并且“对于一个处在关键时刻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一定要耐得住学习给你暂时的寂寞,因为这种暂时的寂寞,将会让你得到未来的成就和辉煌。
”“习惯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影响的…第一要克服惰性,要舍得花时间,每天保证一定的学习时间,并养成习惯。
”其实每位孩子的智商差不多,同在一个学校一个班级,那为什么不同的人之间会有那么大的差别呢?关键在于学习的习惯。
“你可以长时间不学习,但是你学习的每分每秒都必须好似高效的。
”这句话是告诉每一个青少年喜欢玩是一种天性,但学习是要求静下心来的,这一关系需要处理好,做到了这一点,动静结合,呢的生活就因此充满着欢乐和激情。
如果想做到这一点,首先想到的是,排除一切杂念,全情投入学习中,用他经常讲的话来说就是“四大皆空,全情投入。
”这样训练下来,我们的生活就会实现一种非常高的节奏“7加1大于8.就是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锻炼,效果绝对大于8个小时的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在生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劳逸结合。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范文(二篇)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范文《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是一本非常启发人心的书籍。
它通过讲述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揭示了造就英才的关键因素,并给予了读者许多宝贵的启示。
在这本书中,作者指出英才的形成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培养得到的。
成功的人士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们不怕失败,相反地,他们将失败视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他们接受挑战,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断提升自己。
同时,这本书也强调了家庭和教育的重要性。
成功的人士往往来自有良好家庭背景和优质教育的家庭。
他们的父母教育他们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个性。
而优质的教育则提供了他们全面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本书深深地启发了我。
它告诉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英才,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并坚持不懈。
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我们要学会积极乐观地对待,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我们要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学习和成长。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家庭和教育的重要性,向父母学习正确的价值观,追求优质的教育。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读物。
它通过讲述成功人士的故事,揭示了造就英才的关键因素,并给予了读者许多宝贵的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明白了成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但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和坚持不懈,我们也可以成为英才。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更加珍惜家庭和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我会将这些启示带入我的生活中,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并为自己的成长付出努力。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范文(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是一本关于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书籍,作者以各类成功人士为例,探讨了形成英才的几个关键因素。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
首先,我了解到英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特定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
作者提到了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这些人都是在逆境中不断奋斗,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原本平凡普通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一步步走向了巅峰。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和鼓舞。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英才的培养与塑造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刻苦努力和正确的培养方法逐渐形成的。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成功的关键在于自我认知和目标设定。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许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发现他们在年轻时就对自己的优势和能力有很清晰的认识,并且设定了明确的目标。
而且,他们对自己的优势和能力也有深入的了解,知道自己擅长的领域,并在这个领域中不断努力和追求卓越。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也激发了我对目标设定和自我认知的重视。
其次,这本书还强调了刻苦努力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举例说明,成功人士并不是凭借天赋和机遇就能获得成功的,而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无论是运动员、音乐家还是科学家,他们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练习和学习,用汗水和辛勤付出换来了卓越的成就。
这让我意识到,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坚持不懈地努力。
最后,这本书还提到了正确的培养方法对于英才的造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指出,培养英才需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和资源,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潜力和特长,并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和挑战来展示自己。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这让我认识到,培养英才并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启发性的书籍,不仅让我认识到英才的造就并非天赋所定,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正确的培养方法来实现。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行动的动力,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目标,并且更加积极地去追求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不论是对于学生、家长还是教育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体会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体会刚拿到《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这本书时,先被王金战老师的教育成果所吸引,再进一步读下去,更为其教育理念所折服。
人人都知道,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而身处教师工作岗位,培养人才是我们的职责,责任重大,但教育也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必须不断的学习。
现在的社会,资讯高度发达,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成熟,个性也越来越强,仅仅用严格管教的方式是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使他们心悦诚服的。
面对有思想、有主见的学生,只有深入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才能真正赢取学生的信任,才能走入学生内心起到积极的作用。
如今的教育,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成绩不再是唯一的重要评判砝码,学生必须要在德、体、心理等各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那样的人才能担负未来的祖国的建设大任。
所以,我们不能把性格各异、理想不一样的孩子放进一个模子里打造,不能扼杀了学生的天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允许学生朝各个方向发展,允许多样化的存在。
但在实际工作中,又很难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王金战老师却在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在人们没法改变冬天的气候,但一个塑料大棚就可以让人们享受到春天的蔬菜的理念下,带着自己的班级大胆的改革和实验,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为教育界创造了一个奇迹。
除了观念的转变,我还想谈印象深刻的两点:1、优秀从心态开始。
学业最大的问题是心态。
王金战老师说,差生是怎么形成的?是一个学生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便成了差生。
而让一个差生变好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要找到他身上的强项,发挥他的优势,让他反复享受成功的喜悦,差生就会转化为优秀。
我们面对的学生,很多在以前的学习阶段,成绩并不好,有很多就是属于差生,他们身上存在的最大问题,应该就是心态了。
而改变心态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鼓励。
优秀是鼓励出来的,我们要不断地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及时地加以鼓励。
每个学生都是需要关爱的,学生能够从你的鼓励中,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潜力。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2000字).docx
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大师谈话,一本书,蕴藏着作者一生的经历与感悟。
读一本好书是必要的。
有时,读的也不仅仅是书,而是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世界。
就在高二即将升高三的暑假,父亲的一个行为让我疑惑不已。
他将我唤到他的身边,却并没有如往常一般,让我对新学制定计划……而是从身后掏出一本深蓝色的书并递给我,淡淡地说了一句“看完”,也就没有下文了。
回到书房,我低头看去,深蓝色封皮衬底、烫金的书名映入了我的眼帘——《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作者名叫王金战,是一位老师。
我疑惑了,这,似乎是一部叫人如何教导孩子的书籍?我只是一名高中生,此书与我何用?怀着不解的情绪,我轻轻地打开了封面,看见了书的扉页。
书的扉页,并无绮丽的描边,也无抢眼的排版设计,引入眼帘的,只是几行大字,轻轻诉说着一位平凡教师不平凡的事迹:王金战老师,他带的一个55人的高中班,10人进入了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校,37人考进了清华、北大……他的学生高分高能,25人次夺冠于全国各类竞赛项目、运动会总分第一……他举办的数百场讲座,让上百万家长为之震动、为之感悟……在新疆,两千名学生在听完讲座后,自发站在雪夜里为他送行……他是成功的父亲,女儿被北京大学录取……一行行字跃入我的眼帘,我的心也一次次的被震撼,并对他惊为天人!也不管心中的疑惑,也不管这书究竟是给谁看的,就只是凭这些闪耀的传说,我也是忍不住想要走进书里,走进一位“传奇教师”的世界。
“你不能让西红柿苗子结出苹果来,西红柿就让他结西红柿,苹果就让它结苹果,每一个成果都有其简直,沿着你的强项成长,每个学生都是最优秀的。
”被学生们亲切称呼为“老王”的王金战老师开篇便是如此说道。
在我看来,如果“三千门徒”“因材施教”的孔夫子还在世的话,定会将老王引为知己的。
老王认为,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潜力没有被发掘的孩子。
在书里《心态篇》中,他提到了他带的、遇见过的、教导过的学生,他将自己定位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认为要教导好每一位学生。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英才的培养和成长过程。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和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了英才的共同特点以及他们所经历的相似的培养环境。
从而构建了一个系统的培养模式。
首先,作者在书中指出,英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适当的环境下潜力得以充分发展的结果。
他们所经历的培养过程包括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
家庭是建立一个稳定、温馨的成长环境的基础,学校则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培养资源,社会则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机遇。
只有这三个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英才。
其次,作者还强调了英才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不断追求知识的更新和扩展。
他们热衷于挑战自己,勇于冒险尝试新的事物,而不是拘泥于传统和舒适区。
这种积极的学习态度成为了他们成功的关键。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英才的社交能力和领导能力。
英才不仅在学术上出类拔萃,还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善于团队合作。
他们具有一定的领导潜质,在集体中起到引领和影响的作用。
他们对自己的发展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并能够激励和带动周围的人一起成长。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英才的培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注重培养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同时,我也明白了自主学习和积极学习态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告诉我们,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关注和培养。
同时,也给予了我们积极向上的启示,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学习和成长,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导读:本文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英才是怎样造就的读后感(一)--马莹优秀从心态开始——这是王老师在书中最先阐明的观点。
也是我重读此书感触最多的一点。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你行车来到十字路口,恰好红灯亮了,你可能会感到自己倒霉,但如果想:绿灯亮时我第一个先走,你的心情就会愉悦起来,心态也就平和了。
确实,作为老师,我们首先教给学生的是让他们有自信,保持这种心态就能够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获得成功。
王金战告诉学生:"我们无法选择生活中遇到的每件事,我们无法控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实,无法选择父母、老师,无法选择生存的环境。
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选择一种心态。
当你选择了一个积极的心态,许多事情就会出现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变化。
"王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所创造的教育史上的奇迹,不正是这种积极、健全之心态的结晶吗?一个人的成功与否,除了与自己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在努力的同时自己保持何种心态,王金战老师在书中运用了各种例子来证明心态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所谓的差生,针对这些差生万老师没有放弃,他通过引导、鼓励,使这些学生的心态发生变化,从而走出阴影,取得成功。
由此我想到我自身的成长,在繁忙琐碎的工作中,我们太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一个人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做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意志、努力来决定自己的前途。
因为,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自慰,不过是怯懦者的解嘲。
做为基层学校的一名干部,在当今新课程改革风起云涌的时刻,这就更要求自己在工作中静下心来,钻研进去,守住自己,不好高骛远,全身心地去干,守住心灵的那一片宁静,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享受到为学生为教育尽到责任的快乐。
古人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
举凡一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顶尖人士,尽管这些顶尖人物的优点不一而足,他们却都有一个共通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对待平凡而简单的工作热忱、专注与精通。
中国英才家庭造读后感.
《中国英才家庭造》读后感新华小学六年一班徐海容妈妈读了王金战老师的《中国英才家庭造》之后,我的收获很大,尤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的内心深处,有了更深的感悟。
这本书让我感觉到:“在王老师的眼里没有差生,不论什么样的学生,他都能够激发起他们最大的潜能,创造出不可能的奇迹!”。
也许这话听起来是那样令人难以置信,甚至有些夸大其词。
可是,王金战老师真的做到了。
他帮助很多家庭,解决了在教育孩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也给很多孩子指明了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很多孩子,在他的教育下,相继走进了清华、北大,甚至走向了国外的高等学府。
怎样让孩子创造奇迹?这是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深思的问题,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王金战老师却深深明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以柔克刚”的威力,因为在他的眼里,没有“差生”,所以他总是愿意用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对于不涉及原则的缺点则基本不予理会,因为他明白,孩子只要有足够的热爱生活的信心,只要能够感到自己在家长和老师心目中是很重要的、被信任的,完全有能力和方法去认识并改变自身的缺点及弱点。
孩子长大后的成就无论大小,更重要的是,孩子本身是否能拥有一个健康、积极、明朗的心态,而这心态的形成,更多的是源自于家庭教育,源于家长的教育方法及教育态度。
从王金战老师的书中,我悟到了,要想培养出一个成功的孩子,作为家长,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为了使孩子更具竞争力,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懂得开发其思维、设计好前程。
要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首先要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养成高效率的学习习惯,考进北大和清华的学生,大都凭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
二、对孩子的特长,培养要精,不能样样通,样样松。
特长培养的精,也是孩子前程设计的一个方向。
作为家长,千万要记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的健康和快乐很重要。
不要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更不要强迫孩子替家长完成未尽的心愿。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认识到语文的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
寻找学习的动力
激励、唤醒、鼓舞——读《中国人才家庭造》有感邵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而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当我如饥似渴地拜读完《中国人才家庭造》一书时,才体会到“优秀是鼓励出来的”真正涵义,也明白了使王金战老师带的一个55人的高中班,10人进入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校,37人考进清华北大,25人次夺冠于全国各类竞赛项目的原因,那就是“优秀是鼓励出来的”,不由得赞叹、佩服起王老师来。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自信。
就这一点,我也有切身的体会:初次接中高年级发现课堂气氛与低年级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差甚远,而且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总是几个人。
刚开始我对他们发过火,虽然当时多了几个回答问题的人,但时间一长发现回答问题的人数并未增长,为此我特别烦恼。
后来一琢磨,发现我越是急躁,学生越是紧张,本来想说的学生也因怕说得不好而变为旁观者。
于是我压住火,激励发言的同学。
其他同学察言观色,见说得并不够精彩的也能受到表扬,于是逐渐开始举手发表言论,慢慢地我发现参与讨论的人数在不知不觉中增长……的确,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是指责出来的。
如果我们用脑中理想状态的标准来对照课堂、衡量学生,达不到目标就批评、训斥,那么学生就失去了信心,当然也谈不上对学习产生兴趣了。
说实在的,当你静下心来关注每个孩子时,你会获得无数的惊喜。
教学生学习如何写信时,我告诉他们:有些话当面不好开口说,可以写封信来告诉对方。
有一次上完语文课我正要离开教室时,班中谢津媛同学追出来,偷偷地塞给我一封信,腼腆地说:“老师回家才可以看。
”便不好意思地转身进了教室。
当打开信时,发现原来是由于我上课时不经意的一句话,使她下了如此大的决心给我写了这封信。
“老师,我特别喜欢你,更喜欢你上的课。
每当调课看到别的老师来上课时,我总有种失落感。
”我内心一震,信虽然简单,但却包含着一个学生对老师的喜爱。
于是我趁批作业时,给她回了一句:老师也喜欢你,更喜欢上课专心听讲的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后感—《中国英才家庭造》
试观历史上的卓越人才,例如孟子、岳飞、鲁迅、钱钟书等古今中外的英才,他们的成功,莫不是和家庭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孟母择邻,岳母刺字,鲁迅、钱钟书家庭的书香韵致,无不助推了这些人的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讲,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比学校教育更重要,父母的民主态度、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一生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的影响是陪伴孩子一生的,教师的教育却往往只是伴随孩子一个时段的。
看看那些问题孩子,往往背后就是一个问题家庭。
家庭的因素很重要,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家长却往往存在一种误解和偏见,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而主观地夸大和依赖学校教育。
他们觉得通过“择校”等方式,把孩子交给一个“看上去很美”的所谓名学校就似乎了事,就万事大吉,这是错误的。
孩子的受教育途径有三条,这就是家庭、学校、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立交桥。
忽视了家庭教育,就出现了教育短板,这是极其错误的。
还有的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将孩子送往封闭式的寄宿制学校,将尚处于懵懂期的孩子与家庭完全割裂开来,更是弊病百出。
生活即教育。
饮食起居、待人处事、生活能力也是教育的一种,这些更应该在家庭中学成,但是这种割裂的教育方式,无疑弊端重重。
《中国英才家庭造》一书,无疑就是一剂良药,是广大家长的清醒剂。
还是一种方法论,告诉家长把自己的孩子炼就成英才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博士王金战、《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郭铭联袂推出,长江文艺出版社xx年出版。
对家长而言,当读此书。
这是让孩子成为英才的智慧良言。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英才”,这是这本书的教育出发点,但这种英才是“潜在”的,需要家长的发现、挖掘、开发、培养,而不是简单地交给学校。
譬如,就孩子一生的发展来说,只有家长才是孩子前程、全程的规划设计师。
孩子一生的大方向向哪里走?需要从小注意挖掘、捕捉哪些亮点因素?这就需要把孩子的潜能从摇篮开始开发,而不是把孩子的潜能扼杀在摇篮里。
又譬如,家长在一定意义上说更是孩子成长的心灵导师。
学习压力大、课业负担重、社会环境复杂,造成孩子心理焦虑,在教师的疏导之外,家长的角色更重要,民主的家庭气氛,在生活中善于察言观色,及时成为孩子的心病灭火器,让孩子心理健康成长。
这本书告诉我们: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智慧型家长在家庭中会要提前设计孩子的未来。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问题虽然没有科学性,但是孩子的未来跑向何处的问题则是一个大问题,是需要家长提前帮着策划的。
起跑时,孩子们之间是几乎没有差距的。
关键是起跑后,孩子会逐渐出现差异。
因此,
起跑后的引导很关键。
孩子面对岔道,该走那些路线?哪些是应避开的凶险?哪些是可走的捷径?那些是应克服的弯路?何处是最佳的路线?这些,做为旁观者清的家长,做为心智成熟的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引导员了。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让孩子追求完美结果的过程中,家长要通过“沟通”术,来及时调整孩子的良好心态。
世界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完美人生,孩子的成长道路更是跌宕起伏。
面对成长中的窘境,家长是打,是骂,是过激,是冷漠,是把孩子骂出家门,还是束手无计?“沟通”很关键,不必苛求孩子的成长完美无缺,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下,多点沟通,多点理解,“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中医理论用至此,同样适用。
对家长而言,要保持时刻温暖的沟通对话状态,宽容要比反击更有力量,一个问题就是一次成长机会,改变孩子的第一步永远是“理解”。
面对问题,家长要把孩子拉进家庭的温暖港湾,而不是生硬地把孩子推向社会和学校,让孩子自己去找情感安慰。
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爱心加技巧,这样的家庭才能创造孩子成功的奇迹。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家长有责任在家庭中从细节入手,培养孩子优秀的习惯。
教育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人养成好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家庭教育非常关键。
譬如,家庭中孩子看电视的问题,上网的问题,读书的问难,饮食起
居的问题,做家庭作业的问题,等等,看似很小的这些细节问题,其实都不是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大家都懂。
这些细节,要通过家长的监督教育,逐步成长为孩子的“规定动作”,即习惯。
譬如:当睡当起的习惯,不磨蹭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合作的习惯,爱心助人的习惯,表达的习惯,自制的习惯,等等,都会惠及孩子终生。
因为家庭因素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所以,家长还要学会的一个法则就是“激励”法,老百姓的话就是学会给孩子打气,也就是奖状上印刷的那句“以资鼓励”。
这是赏识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
针对我们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缺乏的不是斥责,而是赏识与鼓励。
俗话说:“数子千过,不如褒子一长”。
孩子的很多缺点,也完全可以通过赏识法来改正。
有一个家长的故事。
孩子好动,教师对家长说:“你的孩子上班总做小动作,一节课40分钟,坐不了20分钟。
”母亲本来是想对孩子发火的,但是却撒了谎:“孩子,这次老师表扬你了,说你已经能够在班里认真听讲20分钟了,还说,你以后还会表现得更好。
”孩子听了,自信心上来了,上班就努力克服好动的习惯。
然而好景不长,有一次也就是端坐了15分钟。
老师找家长后,家长对孩子说:“这次老师又表扬你了,说你进步很快,已经能够积极主动了,已经能够端坐30分钟。
再努力一下,一节课40分钟就都能好好听讲下来了。
”孩子还真进步很快,终于克服了好动的坏毛病。
有人或许会说:你看多少家庭,尤其是落后的农村,很多家长根本不管孩子,孩子不是照样成为了英才。
是的,有这个现象,但是这些家庭中的父母虽然甚至不识字,但是他们对孩子充满了爱,家庭中充满了民主的气氛,充满了对知识的敬畏,这些父母是暗合了家庭教育规律。
现在,我们担心的是那些“半瓶子醋”家长,这些家长觉得自己还是很有一些文化的,对孩子指指点点,横加干涉,教育效果却恰恰相反,不“教育”还好点,对孩子的喋喋不休的“教育”,却让孩子距离家长设定的目标愈行愈远。
说到底,这些半瓶子醋家长的教育是一种反教育。
所以说,“怎样做家长”其实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而《中国英才家庭造》就可以说是众多家长要成为好家长的一部好教材。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进步!这句话是成立的。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