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2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与冲突马克思主义和宗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它们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认为宗教是迷信和哲学偏见的产物,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弊端和不平等。
然而,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根基,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宗教信仰正是他们寻求安慰和指导的精神寄托。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冲突。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对人类意识的扭曲和反映社会现实的歪曲。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只是人类悲哀的映象,心灵的鸦片。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工具,被用来控制和压迫被剥削阶级,迷惑人民群众对社会现实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认为只有通过摆脱宗教束缚,人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
二、宗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尽管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有批判的态度,但宗教在人类社会中具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宗教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之一,为人们提供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超越自我的寻求。
宗教信仰对于个体而言提供了一种心灵寄托,可以带给人们安慰和宽慰。
此外,宗教还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和伦理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塑造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冲突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宗教追求的是不同的终极目标,因此它们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存在冲突。
首先,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核心,鼓励工人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而宗教则主张个体的救赎和灵魂的救赎,追求个体与神的关系,并强调对神的顺从和敬畏。
这两种追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冲突。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科学唯物主义和无神论,宣称只有通过实践和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改变人类社会,而宗教则依赖于神的力量和超自然的存在。
这种分歧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和宗教在对人类社会现象的解释上存在根本的差异,使得它们在思想上存在冲突。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观点
马克思关于宗教的观点篇1一是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采取了幻想的方式。
宗教以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反映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圣化,使之成为主宰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力量。
二是对宗教的认识和分析不能仅从宗教本身出发,不能单纯用精神性的因素去解释宗教现象,要到宗教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宗教的根源和本质,要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出发来认识和说明宗教。
三是与其他任何社会历史现象一样,宗教也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随着宗教存在根源的消失,宗教将会自然消亡,但这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自然历史过程。
四是作为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宗教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能动性,要认识到宗教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作用,认识并把握其规律,从而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
篇2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基本态度和原则,列宁在新的实践中加以坚持和发展。
这些基本态度和原则主要包括: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实行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分离;各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主张,处理宗教问题要服从并服务于党在一定时期的中心工作,要团结和争取信教群众,不要因信仰上的不同而把信教群众推到对立面;就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而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宗教不是私人的事情,党要坚持对工人群众进行无神论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防止宗教对党员思想的侵蚀,开展无神论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伤害宗教感情。
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关键是要坚持其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刻把握其基本原理。
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实践特性和开放特性,着眼于妥善处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善于总结提炼宗教工作实践的成功经验,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它对于宗教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态度。
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宗教信仰自由是指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享有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宗教信仰自由。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是无产阶级受压迫的产物。
宗教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面对生存的压力和无法解决的矛盾,往往会将希望寄托在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和宗教教义中。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强调社会历史实践的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消除宗教的根本途径。
在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不再面临压迫和剥削,宗教信仰将不再存在。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宗教是一种反映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是一种阶级社会中迷信的体现。
二、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不仅是一种幻觉和精神鸦片,还是一种控制和压迫人民的工具。
宗教教义常常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神圣工具。
宗教通过传教和传统习俗的规范,让人们服从传统道德和伦理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现有的权威体系。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进行了理论批判,认为宗教是一种形式上的错误和迷信。
宗教试图通过超自然力量解释世界和人类的存在,这种解释是片面和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坚信科学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与宗教信仰自由马克思主义主张人民在宗教信仰上享有自由和权利。
马克思主义主张消除阶级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解放和共产主义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人们将不再面临宗教的压迫和束缚,他们将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是否信仰宗教以及选择何种宗教信仰。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的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人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和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关社会和历史问题的学说,它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分析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观念、信仰和行为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有自己的观点和批判。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观察和理解基于其对社会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演进的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起源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无知和恐惧,是一种对人类意识的误导和压迫。
宗教信仰以神圣的力量为核心,试图解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同时通过行为规范和宗教仪式来塑造道德和行为准则。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宗教是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地位和利益的工具。
宗教信仰和实践对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虚假的安慰和麻醉,它们转移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斗争的热情。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揭示宗教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作用,才能真正解放人类的思想和行为。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批判主要包括对宗教本质和宗教功能的分析,以及对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批判。
首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信仰的本质和起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源于人们面对世界的无知和困惑,是对现实生活的回避和幻觉。
宗教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和主观感受,缺乏科学和客观的依据。
因此,马克思主义批判和拒绝了宗教信仰。
其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宗教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的维稳和统治作用。
宗教信仰通过传统和信仰规范,约束了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行为,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强调,只有通过对宗教思想的批判,才能揭示其掩盖的社会现实和阶级利益。
最后,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宗教被视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用来维护旧有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因此,马克思主义坚持对宗教的批判和斗争,以实现人类社会的解放和进步。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对于宗教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体系。
它对于如何正确对待宗教、如何处理国家与宗教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实践,以及分析宗教与社会主义关系的变化。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社会的产物,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对现实生活不满而产生的精神慰藉。
马克思主义强调宗教是“虚妄的幻想”,是对社会现实的错觉,同时也承认宗教作为一种思想形态具有一定的历史作用。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不仅否定了宗教的神秘主义成分,更强调了宗教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
二、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基本原则1. 宗教自由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核心原则在于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保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这意味着无论是信教还是不信教,个人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国家不得干预公民宗教信仰的选择。
2. 科学唯物主义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以事实和理性为基础,对待宗教。
它主张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对宗教进行客观分析和批判,揭示宗教的本质和社会功能。
3. 法治原则社会主义宗教工作必须依法进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它要求国家对宗教活动进行规范管理,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三、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具体实践社会主义宗教工作的实践需要具体而有力的措施,以保证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
1. 培养宗教界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宗教工作要引导宗教界人士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推动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相结合。
它鼓励宗教团体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 增强宗教社团组织的自我修养社会主义宗教工作需要引导宗教社团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我修养,使其在维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马克思对宗教的比喻
马克思对宗教的比喻“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出自马克思1843年《〈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当然《导言》还提出了其他一些著名的论断,如,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批判并不是理性的激情,而是激情的理性;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物质的世界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是这些名言中的一句。
一、马克思对宗教的人本化的理解整个西方近代哲学实质上就是一个上帝实体化、自然化、人本化的过程。
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经过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的思想启蒙的时代。
在这一时代,思想领域里由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特别是思想启蒙,人的理性得到张扬,作为宗教统治代表的上帝已失去了其原先高高在上的专制统治地位。
总的说来,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同时又超越了他。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宗教的本质从三个方而进行了阐述:就人自身的思想意识、心理根源而言,“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己或己经再度丧失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宗教是颠倒的社会(社会存在)的世界意识;就宗教本质的特性而言,“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具有幻想性。
(一)人创造了宗教而非宗教创造人马克思以极其简练的语言总结了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及社会作用。
他说:“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八。
就是说,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邃队费尔巴哈出发,马克思认为宗教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它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但马克思理解的人不是费尔巴哈理解的人,“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即人具有社会特质。
宗教存在的根源就在这个现实的、具体的人生活着的、颠倒了的社会、国家中,并在这个社会、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当着“总理论”、“包罗万象的纲要”、“逻辑”、“道德约束”、“总根据”等重要角色,为现存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作论证,成为其精神支柱。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民族宗教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与民族宗教工作一、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中国国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民族宗教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出发,探讨其在民族宗教工作中的应用和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是唯物史观,它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对于社会和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应理性看待宗教信仰,认识到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此作为指导,推动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阶级斗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即阶级斗争。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要认识到不同阶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也存在着宗教信仰的差异。
因此,要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宗教信仰,推动各个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3. 人的本质与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创造者和变革者。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需要关注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真实需求,鼓励个人的宗教自由,同时也要坚决反对一切宗教极端主义和狭隘思想的影响。
4. 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强调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党的优势,对于宗教事务进行科学、公正的管理,保证宗教工作能够服务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宗教工作的具体应用1. 科学认识宗教信仰面对宗教信仰,应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去认识和对待,摒弃主观臆测和片面诋毁。
同时,应推动宗教与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实现宗教信仰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2. 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在宗教工作中,应积极推动不同宗教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通过对宗教知识的普及,消除误解和偏见,增进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宗教环境。
3. 鼓励宗教自由和个人信仰马克思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解放和权利保障,包括信仰自由。
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应坚决维护个人的宗教自由权利,鼓励个人合理的宗教信仰,同时要防范一切宗教极端主义和狭隘思想的滋生。
马克思哲学下的宗教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丁岩近年来,宗教文化在中国社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宗教问题的争论已成为中国社会理论界不可避免的话题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①,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是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②。
二、马克思哲学下的宗教在马克思看来,“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们的鸦片③。
”(一)宗教产生的根源马克思认为,“古代的一切宗教都是自发的部落宗教和后来的民族宗教,它们从各民族的社会和政治条件中产生和它们一起成长④。
”“反宗教的批判的依据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⑤。
”这充分说明了宗教产生来自于人的主观判断,而非客观存在。
第一、从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来看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自然界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自然间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慑服于自然界,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⑥”。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在于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大自然的力量,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自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
人类在最原始的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可能也无法提出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具有世界观意义的想法,面对自然规律和现象只能无助的求助于幻想的“错误认识”,宗教则相应产生。
第二、从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来看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一卷第1页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三卷第666-667页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一卷第2页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第333页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95版第一卷第1页马克思认为“至今(19世纪80代)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①”,马克思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归咎于世俗基础,而这种世俗基础主要表现为残酷的阶级剥削,社会的盲目分工和私有制等一系列的矛盾。
谈马克思宗教论及对宗教的理解
谈马克思宗教论及对宗教的理解主题:宗教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宗教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学院:数学科学学院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号:********老师姓名:连宇摘要:马克思宗教观的核心内容,是认为宗教的产生及其表现方式与特点,是与物质生产和交往所决定的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当时当地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其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与时俱进的宗教理论政策的体系;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共产党人的宗教观,具有鲜明的党性;第四、科学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宗教观;第五、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信仰自由、社会意识形态、宗教观、历史唯物主义。
一:宗教概述(一)宗教是什么?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
主要特点为,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该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主宰自然进化、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
在人类早期一些社会中,宗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
现代社会中,科学和司法已经从有些宗教分离出来,但是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的功能还继续存在。
宗教所构成的信仰体系和社会群组是人类思想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宗教信仰自由所谓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
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
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宗教持有一种特定的看法。
马克
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在社会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现实的扭曲反映。
他认为,宗教是由
于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渴求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寄托。
宗教提供了一种超自然的解释和安慰,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苦难时找到一种心理支持。
然而,马克思同时也指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
他认为,宗教通过扭曲人
们对现实的看法,让人们逃避现实问题的解决。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神权制度的象征,通过向个人灌输宗教的信仰,使其忽视社会矛盾和压迫,并服从当权者的控制。
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宗教是一种被剥削和压迫的工具。
他认为,宗教是统治
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控制的工具之一。
马克思强调宗教背后的阶级矛盾,认为宗教被用来维持社会等级和不平等现象,让被剥削的人们接受自己的压迫和剥削。
综上所述,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是批判性的。
他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可
以提供给人们一种安慰和心理支持,但同时也认为宗教是一种对现实的扭曲和被剥削的工具。
马克思倡导人们要从对宗教的依赖中解放出来,关注社会的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对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理论分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超验的意识形态体系,它通过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来解释和影响世界的运行。
在没有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的条件下,人们往往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归因于神、鬼、命运等超自然力量的作用。
然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它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是人类社会处于原始阶段和不发达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幻想和遁脱。
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想,它麻痹人们的意识,使他们迷失于神秘和超自然的追求中,忽视了现实社会的问题和改革。
然而,宗教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社会稳定和道德规范的作用。
宗教信仰可以给人们以希望和慰藉,提供一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秩序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马克思主义既不排斥宗教信仰,也不主张全盘否定宗教。
而是强调通过科学的认识和社会变革来消除人们对宗教的依赖,逐步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
三、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从来都是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关于宗教问题的探索也不例外。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者积极进行了对宗教的解放和改革。
他们秉持着对人民幸福的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教育和科学普及,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和文化水平,以减少人们对宗教的盲目信仰。
此外,在一些宗教团体中也涌现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信仰观念。
一些信仰者试图将宗教与现实社会问题相结合,通过宗教信仰来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人类解放的追求。
这也为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信仰是人的精神支柱,宗教是以信仰为核心的社会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深刻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指导。
一、宗教是自然存在的意识形式,是社会生活的精神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把宗教视为整个文明或某种文明的特殊阶段,从而具有了与一般自然存在的区别性,是一定社会的产物。
二、宗教产生于人类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由蒙昧状态过渡到文明状态。
但在人类文明的初始阶段,因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面临严峻的自然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把对自然的崇拜、恐惧、敬畏转化为精神上的需要,企图通过超自然的力量来保护自身,这便形成了最原始的宗教。
但同时也说明,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宗教只能以自发形式产生并存在。
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宗教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等并列。
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认识,也从最初的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宗教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更多地以一种被制约的状态介入社会生活,直至它们发展出超自然的神灵世界。
三、宗教的本质是信仰,核心是信仰。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宗教信仰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某种主体力量、某种社会事物、某种社会现象的强烈的依赖关系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较为持久的精神力量和稳定的精神状态,是人们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精神动力。
可见,宗教是信仰的集中体现,是信仰的表现形式。
四、宗教信仰具有世俗性,是人的生活方式之一。
人的生活方式是多样的,信仰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有两重性,即:世俗性与神圣性。
一方面,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信仰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信仰内容。
另一方面,信仰者又不断改变自己的信仰,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宗教,也使宗教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宗教具有世俗性,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就是信仰。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对于宗教的看法
稿子一
嗨,亲爱的朋友!今天咱们来聊聊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
马克思觉得吧,宗教就像是人们在痛苦和无奈中抓住的一根虚幻的稻草。
在现实生活里,人们遭受着各种压迫和苦难,没办法改变现状,就只能从宗教里寻找一些安慰和希望。
这有点像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幻想有一个温暖的火炉,可那终究不是真的。
但马克思也不是完全否定宗教啦。
他知道宗教在历史上也曾经起过一些作用,比如说在一些特定的时候能让人们团结起来。
可总的来说,宗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问题。
稿子二
嘿,朋友!咱们来聊聊马克思眼中的宗教。
你知道吗?马克思觉得宗教就像是一层神秘的面纱,遮住了人们看清现实的眼睛。
在这层面纱背后,人们往往忽略了真实的世界。
比如说,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不是想着怎么去反抗,怎么去改变,而是跑到宗教里去求安慰。
这就好像是迷路了,不是想办法找正确的路,而是闭上眼睛幻想自己已经到了目的地。
马克思还说,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统治阶级利用宗教让老百姓乖乖听话,别闹事,安于现状。
就好像给你画了一个大大的饼,告诉你只要听话,以后就有好日子过,可这饼永远也吃不到嘴里。
不过呢,咱们也不能把宗教一棒子打死。
在某些时候,宗教也能给人一些心理上的支持,让人在艰难的时刻有点精神寄托。
但咱们得清醒地认识到,依靠宗教是没法实现真正的幸福和自由的。
要想改变生活,还得靠我们自己的双手,靠大家一起努力去打破那些不合理的制度和规则。
你觉得马克思说得有没有道理呀?。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
马克思宗教观基本观点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对宗教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宗教观基本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精神现象。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宗教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和反映,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探索和寻求。
二、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错误认识和逃避。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虚构和想象,是人类对未知和不可知的事物的一种臆想和臆测。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和幻想,是人类对现实问题的一种回避和放弃。
三、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一种手段。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控制的一种工具,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精神压迫的一种手段。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文化控制的一种途径,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一种方式。
四、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和过程。
宗教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和阶段密切相关。
宗教的信仰和神话,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文化表现和精神现象,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一种思想和信仰。
总之,马克思的宗教观基本观点是: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幻的幻觉,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是一种历史现象。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宗教问题,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宗教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宗教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宗教的本质、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
一、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理论思考源远流长。
在1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宗教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们指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并且与社会生产关系、阶级矛盾等紧密相关。
他们运用唯物史观的思想,认为宗教的存在是人类对于现实矛盾的一种思想反映。
二、宗教的本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宗教是一种虚幻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对于世界的一种偏见和幻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追求超自然的存在和力量,并且主张在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指导下去解决人类的困惑。
因此,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宗教的虚假性和错误性。
三、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在社会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宗教可以作为社会控制的工具。
它通过宣扬教义、规范行为来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和思想。
其次,宗教也可以提供一种精神慰藉和寄托。
对于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宗教信仰可以给予他们希望和力量,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此外,宗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稳定。
但是,马克思主义也指出,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社会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例如宗教教义的僵化、宗教组织的腐败等。
四、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发展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宗教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问题是由于现实社会中的经济和政治压迫造成的,只有解决了这些根源问题,人们才能真正地摆脱对宗教的依赖。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推动社会进步,为人们创造了更加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并且实行了无神论的政策,弱化了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马克思宗教观及其当代价值探析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理论,并且对宗教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宗教观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宗教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是对世界的虚无感和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二是宗教是压迫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对人民的一种精神控制。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是贫困、痛苦和不公正的产物。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它麻痹了人民的思想,让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压迫和剥削产生幻想,从而忽视了真正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的宗教观启示我们,要摒弃对宗教的过度依赖,要以科学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宗教信仰对于某些人来说是重要的精神支持,但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宗教来解决社会问题,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维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要看到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压迫阶级统治的工具,它用来麻痹人民的意识,让他们对社会问题缺乏敏感性。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各种形式的不公正和压迫,我们不能被虚假的宗教幻觉所蒙蔽,要敏锐地察觉社会中的问题,并积极投身于改变社会的行动中。
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认为,宗教让人们逃避现实生活,忽视真正的社会问题,这种逃避是不可取的。
对于当代社会来说,真正的解放和幸福来自于改造社会和实现社会公正。
我们不能被宗教的幻觉所迷惑,要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为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幸福而努力。
马克思的宗教观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和对压迫的精神控制,我们要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马克思的宗教观提醒我们要保持对社会现实的敏感性,敢于面对社会中的不公正和压迫;最重要的是,马克思的宗教观呼唤我们要追求人类的解放和幸福,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是人们因为生活困境而寻求安慰的产物。
宗教的存在和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基础、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本文将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宗教问题与宗教自由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观点,并对宗教自由的理论进行思考。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问题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作为一种超自然的信仰和意识形态,是一种对人类思想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的现象。
然而,宗教并非是客观存在的神性,而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的产生是因为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认识的不足,寻求心灵安慰的一种自然表现。
社会主义宗教问题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是否能够存在以及宗教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它以物质利益为基础,以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为目标。
因此,社会主义与宗教存在着根本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旨在消除剥削和压迫,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宗教信仰则是一种超自然信仰,容易成为保守势力的统治工具,阻碍人的解放。
二、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自由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是个人信仰自由的一部分,社会主义也应该尊重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马克思主义主张宗教信仰应该成为个人的私事,不应该成为社会的公共事务。
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不能容忍宗教活动对社会民主的破坏和对他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宗教自由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宗教信仰,国家也应该保障每个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自由理论强调个人权利的尊重和多元宗教的共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宗教自由理论也被提出并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
然而,马克思主义并不认同宗教自由无限扩大的观点。
宗教自由并不意味着无拘无束,宗教信仰也不应该成为维护个人权益的借口。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信仰应该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前提,不能成为干扰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力量。
马克思宗教观
马克思宗教观宗教的本质和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我异化,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而不能满足物质需要。
为了避免自己沦为物质的奴隶,人们希望在“一切社会关系之上保留一点人性”。
人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此。
为了争取主宰世界的权利,人们把自己改造成有意识、有目的的人。
“人非工具,并且只有人才能成为工具”。
如果工具比主人还厉害,那还有什么意义呢?马克思把宗教看成了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抗议和反抗,因此也就是说,宗教的出现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类社会矛盾和斗争的产物。
但是,当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特别是当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以后,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宗教作为社会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的精神工具,逐渐失去了其存在的合理性。
当然,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都是相对的,当它走向衰亡时,旧的社会形态必然也就走向解体。
但这种相对的、历史的变革是客观的,最终也将取代旧的社会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讲,宗教的消亡同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样是历史的必然,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尽管这样,人们对宗教这一精神文明领域内的丰富遗产的探讨,却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告诉我们: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但是,任何宗教都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
宗教总是适应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思想感情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任何国家里,宗教总是和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宗教往往又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保护者或维护者。
所以,当代中国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坚持宗教信仰自由,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坚持党的宗教政策,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是人们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观念形态,受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2。
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律。
3。
在人类历史上,不同的地区和民族都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多种宗教,不同的宗教都有不同的信仰群体和活动场所。
4。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与宗教改革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与宗教改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其核心理念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下人们精神生活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宗教是一种幻觉,是对人类苦难和不确定性的一种幻想和逃避。
因此,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批判态度,并试图通过改革推动宗教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荒谬的信仰,是压迫阶级对被压迫阶级的精神控制。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宗教被用来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掩盖社会矛盾,维持现有的社会秩序。
马克思主义主张,要解放人类的思想,必须推翻宗教这种精神桎梏,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改革思想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宗教改革的思想,旨在推动宗教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要从根本上改变宗教与国家的关系,实现宗教的独立性和宗教团体的自治。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要促进宗教与科学的融合,发展宗教教义和仪式的现代化,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主张要加强宗教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推动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改革实践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改革思想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实践。
例如,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推动宗教与社会的融合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和谐。
另外,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时期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宗教改革,试图建立无神论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也存在一些失误和偏差,给宗教信仰者带来了不必要的困扰和伤害。
四、结语总的来说,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持批判态度,但也提出了一些宗教改革的思想。
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社会现实来进行宗教改革,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宗教改革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马克思对宗教的看法学院:深圳旅游学院学系:旅游管理系专业:旅游管理(高尔夫方向)课程名称: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本文以“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马克思著名论断入手,试通过对18、19世纪德意志宗教状况的简单阐述,并对马克思宗教鸦片论的内涵进行简单分析,探究其得出宗教鸦片论的原因、意义和局限;最后对宗教的功能和意义进行较为客观的阐述。
[关键词]宗教;马克思一、马克思略述马克思生于1818年的德国一个犹太家庭,他的祖父是一名犹太律法学家,他的父亲在1817年改信基督教路德宗。
马克思从小就在宗教氛围浓厚的家庭里长大,受到家庭的影响,马克思也曾经是一个有神论者,虔诚的宗教信徒。
后来,随着自身学习,马克思放弃了宗教信仰,成为了一个无神论者,并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马克思生活时代德国现实及宗教状况16世纪初,当时的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落后,阶级矛盾激化,没有中央集权,缺乏民族凝聚力,所有这些情况使得教会势力有机会可趁,在德国肆意妄为,于是德国首先出现了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宗教改革运动。
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后,德国人宗教信仰出现了分化,出现了天主教、路德教和加尔文教三足鼎立的局面,德国政治在奥格斯堡宗教合约后成为了一种宗教政治,由宗教信仰决定的政治,德国形成了两大相互对立的宗教联盟,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之后德国历史成为了宗教争端史。
18世纪以后当欧洲其他的大多数过国家已经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实现宗教与国家政权某种程度的分离之时,当时的德国仍然处于落后状态,并与基督教相互勾结,维持着落后的统治。
19世纪,学生们提出“自由和统一”的口号,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成为德国人所面对的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人们不再关注是哪一个教派占据优势的问题,德国从宗教政治走向了统一问题的民族政治。
19世纪前后德国的思想界活跃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高举世俗化的旗帜,对基督教进行了无情的哲学批判,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在当时是一个荆棘丛生的领域,所以主要的斗争就转为反宗教的斗争”生活在这个时代的马克思深受这种宗教批判思想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
三、马克思宗教鸦片论1、含义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宗教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困难的抗议。
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精神一样。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这个就是马克思宗教鸦片论的来源,后来被列宁引用进一步的引用并进一步加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的这一句名言是马克思主义在宗教问题上的全部基石”。
由于我国在特定的时期里受到苏联的影响深重,在“大跃进”和“文革”时期,被曲解的马克思宗教观盛行,宗教成为与社会主义水火不容的糟粕。
之后随着改革开放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开始重新对马克思鸦片论进行了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对以往的错误进行了纠正。
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我们看来,鸦片是个彻彻底底的贬义词,是耻辱,是毒害人的东西。
但是在马克思生活的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鸦片它不仅仅是一个麻醉人,使人精神产生幻觉的毒品,它还是一种药材,可以用于治疗头痛、中毒等,常常把鸦片作为镇定剂、止痛剂使用。
从马克思的角度来理解鸦片的含义能更好的理解马克思说这句话的真实意图。
马克思用鸦片来比喻宗教,反映出了他认为宗教的两大功能:(1)宗教的表现和反抗功能;(2)宗教的慰藉和麻醉功能。
(1)宗教的表现和反抗功能宗教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具有反抗和革命的作用。
纵观历史,古今中外许多争取解放和自由的斗争都带有宗教因素,有的甚至就是由宗教号召起来,并通过宗教进行管理的,例如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国外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等等。
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说,宗教对于废除旧的、腐朽的落后的制度是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的。
(2)宗教的慰藉和麻醉功能宗教的慰藉和麻醉功能应该分为两个层面面:整体层面和个体层面。
本文开头已经介绍了当时德国的现状,当时的德国政治是宗教政治,宗教与政治相勾结,维持着落后的封建统治。
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宗教来麻痹人民,为自己的身份辩解,例如君权神授,真龙天子等等,同时也为人民提供感情上的安慰;另一方面宗教把人民的注意力从现实的世界转移出去,用来时的许诺来搪塞人民,用幻想来代替现实的快乐,麻醉人民以掩饰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迫害,让人民在静默中忍受强权加于他们的痛苦,这个就是整体层面宗教对人的慰藉和麻醉功能。
另外,宗教在个人个体在面对苦难的无助时,也是个人的麻醉剂,通过麻醉自己而获得心灵的安慰,使自己不再抱怨困难和无助,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无奈。
2、局限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他这一论调与当时德国的宗教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马克思的宗教鸦片论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宗教鸦片论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1)将宗教与政治联系得过于紧密;(2)对宗教的评价太过于消极。
(1)将宗教与政治联系的过于紧密由于马克思生活时代是一个宗教与政治紧密结合的时代,而且马克思深受19世纪前后思想家对宗教神学批判的影响,因此在19世纪四五十年代,马克思展开了以猛烈的宗教批判为依托的政治批判,也是对当时德国宗教政治的批判。
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宗教和政治联系得过于紧密,如果没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宗教也只不过是信仰,宗教的政治功能也并不是宗教的主要功能。
因此如果在今天这个社会还依然坚持马克思这样的观点,未免显得有些过了,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可能就会成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之一了。
(2)对宗教的评价过于消极不难看出,马克思对宗教是持批判消极态度的,这也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决定马克思的看法的。
到今天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宗教的社会功能是非常强大的,它不仅仅局限于它的政治功能,宗教的功能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世界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我们来看马克思的观点就会发现,马克思对宗教的评价太过于消极,当然,在当时的条件下马克思不具备完全了解宗教的条件,因此难免会出现这样的局限。
四、宗教多种功能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它也是具有多种功能的。
首先,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它为人们提供了精神动力。
宗教以其自己的方式回答了人们从哪来,到哪去,人为什么活着这三个终极问题,它告诉了人民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无助与苦难。
宗教为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提供了意义,让信仰者能够积极得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不断提升自己,激励自己,去实现人生的价值;其次,宗教是一种中介,可以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联结起来。
目前世界上的三大宗教的信仰者都不仅仅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白人或者黑人,而能把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共同的信仰是一个重要的工具。
玄奘去印度取经,却加深了中印之间的交往,对外宣传了中国文化,也把印度、佛教文化介绍到了中国,这为世界文明之间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宗教还是一种道德,规范着信仰者的行为。
佛教的因果轮回说、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天启宗教的末日审判等等,都在向信仰者强调人的今生只是耕耘的场所,人的永恒在于来世,人们在今生的行为都将影响着未来人们所得到的报酬,加之任何宗教的主旨都是命人行善,止人作恶,因此信仰者的很多行为都受到自我的约束。
而宗教的这些主旨是与人类社会的道德是相符的,好的行为得到了提倡,不好的行为则被禁止了。
当然宗教的功能和作用远远不止上述所说,宗教对人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这里仅作简单介绍。
五、个人对宗教的看法在我看来,宗教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消极,也不像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宗教仅仅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
我觉得宗教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个普通的宗教信仰者,他更多的只是用宗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树立自己行为的准则,来获得一种心灵的平静。
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的有一些心怀不轨的伪信者,打着宗教的幌子蛊惑一些朴实的信教群体进行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但是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且多数被蛊惑的群体都是对自己信仰的宗教不够了解的才被蛊惑的,我们不能一概而论。
那些真正懂得自己宗教的人都是易于相处,心地善良,而且大多数都是具有较高品格的道德榜样人物,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此,在我看来宗教总体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其消极作用,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1]刘丽.马克思宗教批判思想研究:博士学位论文[D]. 上海:复旦大学,2008[2]秦秋.马克思恩格斯宗教观的当代反思:博士学位论文[D]. 山东:山东大学,2010[3][法]米歇尔·罗伊.马克思主义和宗教[J]. 5新社会主义者6第51期, 2009[4] 漆玲. 略论宗教的多重内涵和多种功能[J]. 天津政治学院学报,2011,13(4):5-9 .[5]百度百科——马克思[6]维基百科——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通用技术词条,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外延层次从大到小排列。
关键词之间以“;”号间隔。
撰写格式要求:1.统一使用A4纸,单面打印;2.封面:封面栏目要求打印;3.字体全部用宋体;主标题行要求用小二号字加黑,次标题用三号字加黑,再次标题用小三号字加黑,以此类推。
正文内容要求用小四号字;行距为单倍;页边距左为3㎝、右为2㎝、上为2.5㎝、下为2.5㎝;4.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页码,页码放在右下角,由正文首页开始编排,封面封底不编入页码;5.题目:简要、明确,一般不超过20字;6.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中文摘要一般不超过300字;关键词为3~8个,另起一行,排在摘要下方,词与词之间以“;”分隔;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要求与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一致;摘要和关键字用小四号字;三、装订格式1.课程论文一律左边装订成册;2.装订顺序为:封面、题目、论文摘要与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
其他注意事项:一、参考文献的注释法:A.期刊论文[序号]作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1] 袁庆龙,候文义.Ni-P合金镀层组织形貌及显微硬度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1,32(1):51-53.B.专著[序号]作者.书名[文献类型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3] 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79-193.C.学位论文[序号]作者.论文题名:学位论文级别[文献类型标志].保存地点:保存单位,答辩年份.[7] 张和生.地质力学系统理论:博士学位论文[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1998.D.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13] 0020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E会议论文集[序号]作者.文章名[文献类型标志]//主编.论文集名.(供选择项: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6] 孙品一.高校学报编辑工作现代化特征[C]//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科技编辑学论文集(2).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0-22.F.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9]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J.专著中析出的文献[序号]析出责任者.析出题名[文献类型标志]//专著责任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12]罗云.安全科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及趋势探讨[M]//白春华,何学秋,吴宗之.21世纪安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5.K.电子文献1、电子文献转载其他非电子文献(如电子图书、电子报刊),应在源文献的著录格式后著录电子文献的引用日期和获取和访问路径,其文献类型标志使用复合标志,即[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