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讲解诗意。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三首古诗的背景、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
2.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古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三首古诗的背景故事、掌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体味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古诗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学习《静夜思》(30分钟)1.了解《静夜思》的背景故事:唐代诗人李白,因为当时政治上受到排斥,逃亡于山中,创作了《静夜思》。
2.理解《静夜思》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静夜思》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3.学习《登鹳雀楼》(30分钟)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在游览某地时参观了一座高楼——鹳雀楼,被楼上的风景感染,写下了《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登鹳雀楼》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4.学习《寻隐者不遇》(30分钟)1.了解《寻隐者不遇》的背景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因为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满,决定隐居深山之中,被前来拜访的司马相如误认为是另一个隐士,而错失了见面的机会。
2.理解《寻隐者不遇》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寻隐者不遇》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5.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对三首古诗的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四、家庭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写出自己对其中一首古诗的体验和理解,文章须包括背景故事、内容分析以及对语言艺术特点的评价。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教学过程:一、学习《望天门山》1、学习诗的前两句: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针对三首古诗的详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其读音、写法和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古诗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讲述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初读古诗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内容。
4、体会情感让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5、朗读背诵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进行指导。
尝试让学生背诵古诗。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对第二首古诗进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古诗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手法上的异同。
(四)学习第三首古诗同样采用以上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第三首古诗。
课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体现在诗文中的?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2.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u
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 , 会写“秦、邸、熏、杭 、
2.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
汴” 。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③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 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补充资料: ( 展示课件第四屏) 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
汉时” 加以修饰, 使这幅月临关塞图, 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再次回归到 古诗的韵味上来, 读出感情, 是有韵
课前准备:
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 他们写的
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 ,这三首古诗分 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
设计说明
从单元主题 引入, 有利于学生 对单元主题的认 识。
四、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
6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9 姥姥的剪纸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 目叫《姥姥的剪纸》 。 ( 板书课题)本文的作者 叫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 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思 维迅速活跃起来,自然进入主 动学习状态。 设计说明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z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三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③品读悟情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读出感情,是有韵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味的更高要求。
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古诗三首语文s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培养自我监控:本节课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2.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三首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现力;
3.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专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作才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导入新课: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文讲解: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诗文鉴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诗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古诗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上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背诵并默写《山居秋暝》、《望天门山》、《小儿垂钓》三首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感悟,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情感。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介《山居秋暝》、《望天门山》、《小儿垂钓》三首诗的作者及背景。
2.朗读与解析(1)学生自读三首诗,注意读音、停顿、情感。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韵律。
(3)解析诗句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3.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诗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讨论,如“空山”、“新雨”、“悬壁”等。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分享学习心得。
4.感悟与拓展(1)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句的感悟。
(3)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同类题材的古诗。
5.背诵与默写(1)引导学生分组背诵三首诗,注意纠正发音、停顿等。
(2)组织默写比赛,检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
(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感悟、拓展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山居秋暝》、《望天门山》、《小儿垂钓》三首诗的含义,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背诵与默写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发音、停顿等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一、导入新课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春晓》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简介三首诗的作者及背景,如《山居秋暝》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描绘了山中秋日的景色;《望天门山》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描绘了天门山的壮丽景色;《小儿垂钓》为唐代诗人胡令能所作,描绘了儿童垂钓的情景。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古诗三首:示儿》语文s版
《示儿》教课方案一、教课目的. 认识诗的内容,领会诗中抒发的激烈爱国之情。
. 理解诗句,有感情的朗诵。
.掌握诗词粗心,掌握诗歌内涵,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领会本诗激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进而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教课要点、难点.理解陆游一世都盼望光复失地,一致中原,可直到生命最后一刻都没法实现梦想的原由以及诗人的悲忿之情。
. 领会诗的境界,感觉诗人的爱国主义感情。
三、教课过程(一)激情讲话,导入新课师:你们同学们,大家知道宋代吗?(知道)你们知道南宋诗人陆游吗?师:在那苟延残喘的南宋,一个大年夜之夜,一位岁的老人,在烛光明灭之中,僵卧病榻,老泪纵横,手指北方,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大家猜猜,他遗言的内容是什么呢?学生猜想:可能是担忧儿女,也可能是财富的分派。
(教师评论正确与否。
)师:是啊,他临终之时,只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没有一字提到家事,但却包括了他最火热的感情!今日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让人寂然起敬的老人——陆游,学习他的绝笔诗——《示儿》(板书课题、作者)师:听老师来介绍下这位在全家欢庆的大年夜说遗言的伟大爱国诗人。
陆游 () ,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陆游今存九千多首,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其诗内容极为丰富,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出生在民族矛盾尖利,国势危迫的时代,当时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域被金人占据。
他一世盼望光复失地,一致祖国,但一直没有实现,只好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忧愁。
这首《示儿》就是在陆游岁高龄,大病在床,生命告急的时辰写给他儿子的一首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粗心师:那陆游究竟想给儿子们看什么呢?我们一同走进古诗,看看这位随高龄的老人在大年夜里最惦念的事是什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把古诗读三遍遍,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二读:有节奏地把诗读流畅;三读:借助说明,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吗?此刻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诵给大家听(指生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12《古诗三首》(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学会评价古诗,培养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热爱古诗词的情感。
(2)感受古诗中的美好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3)学会珍惜友情、家庭和祖国的美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三首古诗:《示儿》、《题临安邸》和《己亥杂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每首古诗的主题思想,领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掌握古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含义。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古诗主题思想的深刻领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猜测内容。
2. 学习古诗(1)学生自主朗读,注意停顿、语气、情感。
(2)教师讲解古诗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古诗主题思想。
3. 重点词语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2)学生自主查阅资料,理解词语含义。
(3)教师讲解词语在古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4. 欣赏与评价(1)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的欣赏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古诗,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拓展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古诗三首《示儿》陆游《题临安邸》林升《己亥杂诗》龚自珍七、作业设计1. 抄写三首古诗,注意字迹工整。
2. 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拓展学习,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学习了三首古诗。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二、教学重点、难点: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1.学习《出塞》(1)读古诗,有韵味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
打开书104页。
板书;读古诗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引导学生读准:还(huán):回来。
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
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
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
)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引导学生答出;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山行》、《江上渔者》、《泊船瓜洲》三首古诗。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了解其含义和用法。
3.分析古诗的意境、情感和表达技巧。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背诵三首古诗。
2.教学难点:分析古诗的表达技巧,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山行》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登山吗?登高望远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登山的古诗,看看诗人有什么独特的体验。
2.学习古诗学生自读《山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解释生字词,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等。
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画面,如“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体会情感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背诵古诗学生自主背诵《山行》。
第二课时:《江上渔者》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渔民的生活吗?他们在江上捕鱼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渔民的古诗,看看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学习古诗学生自读《江上渔者》,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解释生字词,如“往来”、“箬笠”、“蓑衣”等。
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画面,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描绘了怎样的场景?4.体会情感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说“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5.背诵古诗学生自主背诵《江上渔者》。
第三课时:《泊船瓜洲》1.导入同学们,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有什么特别的感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泊船的诗,看看诗人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学习古诗学生自读《泊船瓜洲》,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解释生字词,如“泊船”、“瓜洲”、“京口”等。
学生齐读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3.分析意境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画面,如“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体会情感教师提问:诗人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5.背诵古诗学生自主背诵《泊船瓜洲》。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e
2பைடு நூலகம்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③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 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补充资料: ( 展示课件第四屏) 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
汉时” 加以修饰, 使这幅月临关塞图, 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再次回归到 古诗的韵味上来, 读出感情, 是有韵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语文(S)教学设计
教 课 板 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 文:21 古诗三首 块:教学设计—教案
设计思路:
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 《 出塞》选自《全唐诗》 , 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 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 , 是 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 的遗嘱。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 从 “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 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
1.
(4)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一)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
(二)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学生齐读《题临安邸》 。 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 的
2. 学生齐读《示儿》 。 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
心?
5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一颗怎样的心? 3.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 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 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 板书:忧国忧民)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课文21《古诗三首:示儿》语文S版
《示儿》教学设计柳春华文化路小学《示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借助教材注释及工具书,自主学习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诵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能力,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难点: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熏陶。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引课:孩子们,当你在宽敞明亮的教室愉快学习,当你在风景如画的公园幸福徜徉,当你正享受着温馨生活时,你可曾想知到在南宋时期,朝廷昏庸,国土沦丧,人们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当时,人们是多么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过上安定的生活啊!80多岁的诗人陆游在他临终时,把这种强烈的期盼融入了他最后的诗篇——示儿。
(板书:示儿)1、读题、解题:谁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那么是谁告诉儿子?(师板书:宋陆游)2、指生谈谈所了解的陆游(学生介绍所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
二、初读感悟读出韵律:1、这首诗是陆游在临终前写给儿子的遗嘱,那陆游在诗中要告诉儿子些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来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求: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2、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3、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按诗的节奏自由读古诗。
后指名读古诗,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最后生齐读古诗,读出作者的期盼。
三、小组探究理解诗意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经过大家这么深入的读,对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完全要读懂,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呢?(生答:了解诗意)对,我们只有理解了诗意,才能了解诗的内容,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那怎样才能了解诗意呢?理解诗意都有哪些方法呢?(指生说:反复读古诗,借助上下文;同桌交流、借助注释等)2、请按照你最喜欢的方法来理解诗意,理解后可批注在书上,也可同桌互相交流。
最新语文S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优秀教案1(精品)
《古诗三首》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认识并且会写“瑟”“吟”2个字。
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教学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方法教授法、引导法。
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大自然的瑰丽神奇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赞颂的对象,本课我们学习《古诗三首》让我们赶快来读一读吧。
二、新课学习(一)谈话导入,激趣设疑。
1. 在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明珠光彩夺目,这就是古代诗歌,这节课我们学习第6课《古诗三首》。
板书《古诗三首》。
2. 唐朝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下面我们要学习的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板书)3. 学习这首诗,应该主要解决以下问题: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黑板出示)老师相信只要同学们肯动脑筋,积极思考,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吗?(二)自主探究,理解句意。
1. 初读感知,把握大意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
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古诗,注意纠错。
2.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理解古诗的方法?归纳,出示自学提示(小黑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结合书上的注释理解词语。
3. 联系诗句理解。
诗句与插图相结合。
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旁边。
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不理解的地方打上“?”学生依据提示自学,教师巡视。
4. 合作解疑,理解诗意指名读古诗。
说一说你学懂了哪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共同探究。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随机板书)5. 读诗句,想象画面。
(1)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
(2)把你脑海中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同桌听。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5.家长参与:请学生与家长一起朗读古诗,分享学习古诗的乐趣,增进亲子关系。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真实、认真,切勿抄袭他人作品。
2.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语言表达清晰,无错别字。
3.按时完成作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在古诗鉴赏方面,对于修辞手法、意境描绘等技巧的把握程度不一。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提高鉴赏能力。
3.学生在古诗创作方面,存在词汇量不足、句式结构掌握不熟练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写,积累词汇,提高创作能力。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感悟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古诗三首》,并理解古诗的基本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及句式结构。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学生能够运用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创作简单的古体诗,提升自己的写作技巧。
c.解析: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深入理解诗意。
d.赏析:组织学生讨论,分享对古诗的感悟和体会,提高鉴赏能力。
e.创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创作简单的古体诗,锻炼写作技巧。
f.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诗中的美好情感和道德观念。
3.教学评价:
a.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朗读、讨论、创作等,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j
3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一)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
着重于应用 学到的方法。
比较异同, 为 助课文注释, 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 教师板书诗题: 悟诗情奠定基础。
《题临安邸》 《 示儿》 )
从整体上把 握, 调整课文两首 在 (二)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 诗的安排顺序, 教学中处理更顺 读后交流。 手。 指名朗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让学生结合 理解诗意并 1.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金人终于攻破北宋首 注释, 不难, 这里只要学 都汴梁。 北方大片土地沦陷, 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 生理解正确, 不要 求表述一致。 上,遗民在做什么? 2.指名朗读《示儿》 , 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4.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象: 诗人重病在床, 临终前费力地 说出这首诗, 作为遗嘱, 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 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一组数据, 凸 显了沦陷时间之 整整 65 年了。同学们,65 年啊,780 个月啊,近 2400 个日 久, 人们盼统一时 间之长。 日夜夜呀! 5.教师引导: 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 中原已经沦陷 诗人从 20 岁,一直盼到 85 岁。这 65 年每一天作为北 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 出示(展示课件第六屏) 补充这首诗, 增强学生对沦陷 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区遗民痛苦地盼 望统一的理解, 促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 使 学 生 更 好 地 悟 出诗中之情, 体会 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 ( 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 作者的感情所在。 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教学过程:一、学习《望天门山》1、学习诗的前两句: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学习建议: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
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
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东流至此回。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1、质疑问难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理解难词含义: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
(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
(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生1: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三、作业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望天门山山行(唐)李白(唐)杜牧天门中断楚江开,寒山石径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云人家两岸青山相对出,枫林孤帆一片日边来。
霜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古筝曲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二、导入新课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
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谁体会到了?(生1:“吟“是有感情。
生2:声音大。
生3:“吟”就是有节奏……)对了,有节奏。
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
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
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可怜——可爱)(真珠——珍珠)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
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四、作业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