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 《古诗三首》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
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千锤万凿焚烧乾坤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
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
这是一首题画诗。
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
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2、讲解诗意。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古诗三首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静夜思》、《登鹳雀楼》、《寻隐者不遇》三首古诗的背景、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
2.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3.通过学习古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三首古诗的背景故事、掌握诗歌的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体味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播放一段关于古诗的视频或音频,让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2.学习《静夜思》(30分钟)1.了解《静夜思》的背景故事:唐代诗人李白,因为当时政治上受到排斥,逃亡于山中,创作了《静夜思》。
2.理解《静夜思》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静夜思》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3.学习《登鹳雀楼》(30分钟)1.了解《登鹳雀楼》的背景故事:唐代文学家王之涣,在游览某地时参观了一座高楼——鹳雀楼,被楼上的风景感染,写下了《登鹳雀楼》。
2.理解《登鹳雀楼》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登鹳雀楼》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4.学习《寻隐者不遇》(30分钟)1.了解《寻隐者不遇》的背景故事:唐代诗人贾岛,因为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不满,决定隐居深山之中,被前来拜访的司马相如误认为是另一个隐士,而错失了见面的机会。
2.理解《寻隐者不遇》的内容:学生朗读诗歌,分析诗歌意境,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3.欣赏《寻隐者不遇》的语言艺术特点:学生分析诗歌的节奏、韵脚、修辞手法等,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5.归纳总结(10分钟)让学生对三首古诗的内容、感情和语言艺术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四、家庭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写出自己对其中一首古诗的体验和理解,文章须包括背景故事、内容分析以及对语言艺术特点的评价。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教学过程:一、学习《望天门山》1、学习诗的前两句: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

五年级教案古诗三首在五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古诗是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以下是针对三首古诗的详细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古诗中的生字、生词,掌握其读音、写法和含义。
4、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古诗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达手法。
引导学生将古诗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体会古诗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意。
2、讲解法:对古诗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或讲述一个与古诗相关的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1、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对诗人有初步的了解。
2、初读古诗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3、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重点解释生字词和难理解的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的内容。
4、体会情感让学生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5、朗读背诵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师进行指导。
尝试让学生背诵古诗。
(三)学习第二首古诗按照上述步骤,依次对第二首古诗进行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古诗在内容、情感和表达手法上的异同。
(四)学习第三首古诗同样采用以上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第三首古诗。
课文21《古诗三首出塞》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旨在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教学策略的实施,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
3.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爱国情怀是如何体现在诗文中的?
(三)小组合作
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
2.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
3.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学习讨论,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小组内讨论诗文的意象、韵律、情感等,共同解决问题。小组间进行分享,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质。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悟诗文主旨,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爱国情怀。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u

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 , 会写“秦、邸、熏、杭 、
2.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
汴” 。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③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 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补充资料: ( 展示课件第四屏) 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
汉时” 加以修饰, 使这幅月临关塞图, 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 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再次回归到 古诗的韵味上来, 读出感情, 是有韵
课前准备:
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 他们写的
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1
语文(S)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21 古诗三首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 ,这三首古诗分 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
设计说明
从单元主题 引入, 有利于学生 对单元主题的认 识。
四、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
6
语文三年级下册-教学设计-教案-9 姥姥的剪纸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 目叫《姥姥的剪纸》 。 ( 板书课题)本文的作者 叫笑源。北方人管外婆叫姥姥,口语就一个字 利用课题质疑,让学生思 维迅速活跃起来,自然进入主 动学习状态。 设计说明
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出塞》《示儿》《题临安邸》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3z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下册课文:21 古诗三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所选的三首古诗,《出塞》选自《全唐诗》,是边塞诗中的名作,被誉为唐诗中边塞诗第一,作者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题临安邸》选自《宋诗纪事》,是南宋诗人林升在杭州一家旅店的墙壁上题写的。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临终前的遗嘱。
三位诗人在他们的诗中都表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在本课教学设计时,从“课前阅读——识字写字——理解感悟——课后练习” 的思路着手,立足于让学生掌握“读古诗,有韵味;知作者,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古诗学习方法,在学会本首诗的同时会学其他的古诗,适当拓展,给学生以应用的机会,在应用中逐步形成学习古诗的能力。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秦、邸、熏、汴”,会写“秦、邸、熏、杭、汴”。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2.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③品读悟情A.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教师补充资料:(展示课件第四屏)教师小结: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时、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B.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再次回归到古诗的韵味上来,读出感情,是有韵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味的更高要求。
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
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你怎样读这两句诗?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古诗三首语文s版五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培养自我监控:本节课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培养学生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2.理解并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三首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自己的古诗作品。
六、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2.开展古诗文朗诵比赛,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现力;
3.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专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合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创作比赛,展示学生的创作才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与本节课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导入新课: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诗文讲解: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解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诗文鉴赏: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诗文的美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创作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古诗创作,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古诗。
3、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认、会写“吟、瑟”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背诵诗句。
难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朗读、理解并背诵《望天门山》和《山行》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古诗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录像(长江波涛翻滚的景象)教学过程:一、学习《望天门山》1、学习诗的前两句:在预习中,你对“天门”和“楚江”有哪些了解?(“天门”指江北的西梁山和江南的东梁山。
两山隔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
“楚江”指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
)设问:想象一下,楚江的“开”与“天门”的“中断”有什么关系?(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
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
)放录像(长江的波涛汹涌)追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结:是啊,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它显示出的力量是神奇的,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想象着这幅动态的画面,读出“天门中断楚江开”的气势来!再读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你有什么疑问吗?(既然长江波涛之大,竟能冲破天门,为什么这里又写“至此回”?)围绕上述问题四人一组展开讨论,可以深入想一想,这句话突出描写的是谁的力量?小结: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连起来读读诗的前两句,感受一下“山”的雄姿和“江”的汹涌,两相辉映,这种大自然的杰作令人震撼,要努力通过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2、学习后两句。
一望:“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再望:“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根据诗句展开想象,诗人李白在远望中看到了什么?(青山、孤帆、太阳)自己读读这两句诗,你能体会李白当时的心情吗?(作者这时望到孤帆从远处向天门山驶来,而且在阳光的映衬下,这幅画面很美,令作者很惊喜。
)(天门山在太阳的映衬下,也显得更加壮观和神奇。
)设问:你如何理解诗句中“出”这个字的含义?学习建议:先结合“出”现在的含义和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在诗句中选用这个“出”字?想好之后,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大家一起议一议:看谁的想法有道理?(“出”表示的是动作,在这里,天门山虽然不会动,但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他认为天门山有情,为迎接远方的来客,它屹立江边,开门侯客。
)3、语言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吟诵诗句。
根据历史考证,《望天门山》写于725年冬天.地带的当涂(今安徽省)。
这里长江两岸有两座山,隔江对峙,合称天门山,长江碧水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大概是因为天冷的原因,江上的行船并不多,李白望见,有一片孤帆从天边飘来。
李白站在船头吟唱《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东流至此回。
(教师用话音和手势提示学生进入角色,自由诵读古诗。
)二、学习《山行》1、质疑问难预习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订正字音:石径斜(xia)生(sheng)处理解难词含义:石径斜:不正,弯曲不直。
(教师通过板画,帮助学生想象: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成的小路,这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
)白云生处:白云形成(出现)的地方,指山的高处。
(引导学生翻看书中插图,了解“白云生处”这一特定的位置。
2、品读诗句自由诵读,思考:诗人来到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眼帘?相机板书: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如果学生提到“二月花”,那么老师引导同学之间互相纠错,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明白“二月花”并不是作者此时所见,而是作者脑海中想到的。
)语言训练:这些景物在作者眼中构成了一副秋山旅行图,你能按照诗句的描写顺序,说说这幅画面的内容吗?(适时纠正学生表达中的语病,说的不全的地方,安排其他同学前来补充。
)设问: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最钟情于哪种景物?从诗句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来?学生发言,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生1:作者杜牧最喜欢的景物是红叶,你看最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师生讨论共同体会出: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南方农历二月鲜花盛开)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
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透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生2:从“停车坐爱枫林晚”也能看出,诗人为了停下来欣赏艳丽的红叶,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引导学生入境入境地读:同学们体会得真不错,“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致作为名句千古流传。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放声诵读,力求读出诗句中的那份真情。
追问:那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如山的连绵,小路的弯曲以及“白云生处有人家”的虚虚实实,但尽管如此,作者最爱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伏秋山旅行图,再加上“上”“生”“停车”这些动态描写,以及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百读不厌。
最后,让我们再次诵读,以求尽快地把这千古传诵的诗篇积累下来吧!三、作业抄写、背诵两手古诗。
四、板书望天门山山行(唐)李白(唐)杜牧天门中断楚江开,寒山石径碧水东流至此回。
白云人家两岸青山相对出,枫林孤帆一片日边来。
霜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暮江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暮江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同“重点”。
教具准备:幻灯片古筝曲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又积累了两首古诗,我们一起背一背,好吗?在背的过程中,我想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
的确,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
今天,我们再学习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很有名的七言绝句,看看他带给我们的又是一幅怎样的图画?二、导入新课1、解题导读。
板书题目:暮江吟同学们看看老师写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
有人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暮”指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对,从诗题中看出了时间,还能看出什么呢?读读诗题,强调“吟”的读音。
什么是“吟”呢?请你们从老师的读中体会体会。
(教师范读)谁体会到了?(生1:“吟“是有感情。
生2:声音大。
生3:“吟”就是有节奏……)对了,有节奏。
下面,我们就一起有节奏的把这首诗读一读吧!(在事先板书好的诗句上,加上表示停顿的间隔线。
)2、自主学习,合作解疑请同学们充分利用书中的注释和手中的字典、资料,自学这首诗,遇到疑惑的地方,自己解决不了,就在书上作好记号,我们一会儿讨论解决。
(学生静心自学)现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学习后的收获?(学生纷纷发言,预计学生借助注释能读懂诗句的大致意思,在学生的发言的过程中,教师再予以深入的点拨和讲解。
)(1)一道残阳铺水中,生初步理解后,师追问:“一道”是个数量词,我们现在常常说一道彩虹,一道光束,为什白居易在诗中说“一道残阳”呢?(说“一道残阳”是因为“残阳”指的是西沉的红日发出的光。
)讨论:“铺、照、射”有什么不同?(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义的不同,准确理解:“铺”字说明阳光几乎是贴着地射过来的,恰到好处的照应了“残阳”的特点。
进一步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是啊,秋天的夕阳光线柔和,平缓的铺在江面上,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学生自由练读。
)(2)半江瑟瑟半江红。
补充讲解:瑟瑟,本是珍宝名,它的颜色是绿的,因此借它来指碧绿色。
始终是用来形容背阴处江水的碧绿色。
共同探究:诗人说,“半江瑟瑟半江红。
”,是说江水一半绿色,一半红色吗?江水颜色的不同,真的界限那么清楚吗?这个“一半”应该怎样理解?情境中诵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景象,可以加上手势,美美得吟诵起来吧!(3)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设问:这两句诗中,哪些字、词的用法和含义与现在不同,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可怜——可爱)(真珠——珍珠)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含义,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帮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意思表达准确,在语序和语句的完整性方面要尤为注意。
个体学生说,大家听,并及时予以纠正和适度表扬,在训练中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参考说法:更让人爱怜的,是九月初三凉露下降的月夜;滴滴清亮的露水就像粒粒珍珠,一弯新月仿佛一张精巧的弓。
多美的景象呀!用心体会,放声读出来!现在,我们配上音乐,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体会白居易的内心情感,也来吟诵一下这首脍炙人口的《暮江吟》吧!放音乐,学生开始吟诵。
三、拓展阅读其实,白居易这样的写景诗词还有很多,如这首《忆江南》,同学们可以对照《暮江吟》,体会一下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四、作业1、在本上默写三首古诗。
2、搜集其他描写景物的诗词来读一读,背一背。
五、板书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