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合集下载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JISHOU UNIVERSITY《固体物理》期末考核报告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摘要:自然界中的固体物质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

其中,晶体是指那些内部质点(原子、离子或分子)在三维空间周期性地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与此相反,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无规律地排列的固体物质为非晶体或非晶态。

非晶体的各种物理性质,在各个方向上都是相同的,即各向同性。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在熔化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它首先变软,然后逐渐由稠变稀,经历一个软化过程。

这些特征和晶体是不同的。

晶体可对X射线发生,非晶体不可对X射线发生衍射。

非晶态内能高、不稳定,而晶态内能低、稳定。

关键词:晶体非晶体区别一、定义晶体:内部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做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如石英、云母、食盐、明矾等。

非晶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呈现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固体物质。

如玻璃、橡胶、松香、沥青等。

一些物质又有晶体和非晶体不同形态,如天然水晶和石英玻璃都有二氧化硅成分,但前者是晶体,后者是非晶体。

二、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晶体非晶体性质自范性(本质区别)有无各向异性有无固定熔沸点有无能不能(能发生散射)能否发生X 射线衍射(最科学的区分方法)内能小而最稳定大而不稳定(一)外形1、区别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晶体自范性的本质:晶体中粒子微观空间里是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

晶体内部质点排列有序,外形规则。

例如。

在氯化钠晶体内部,无论任何方向上CI 一和Na+都是相间排列的,如图1,●代表Na离子,○代表Cl离子,其外形是非常规则的立方形,从盐场生产的粗大盐粒到实验室用的基准氯化钠微粒,无论大小都是立方形的。

图1 NaCl晶体结构17世纪中叶,丹麦矿物学家斯迪诺在研究石英晶体断面时发现,石英晶面的大小和形状尽管千变万化,但相应晶面问的夹角却是相等的。

如图2所示,无论哪种形状的石英晶体,其晶面a,b,C相互间的夹角均保持相等。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和稳定性,适用于对精 度和稳定性要求较高的场合,而非晶体具有较好 的柔韧性和加工性能,适用于对柔韧性和加工性 能要求较高的场合。
THANKS
感谢观看
非晶体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是无规律的,因 此其外形通常是不规则的,没有固定的形状。
非晶体具有各向同性
非晶体在不同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基本相同,没 有明显的方向性差异。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在加热时逐渐软化,最终变成液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与非晶体物理性质的对比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和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 何外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实际应用中,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异也很大,如陶瓷、玻璃、塑料等材料中,非晶体材料通常具有较好 的韧性和塑性,而晶体材料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04
物理性质
晶体物理性质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且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固定的温度不 变。晶体还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是因为晶体内部原子 或分子的排列是有规律的。
等。
非晶体定义
01 非晶体是指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排列不具有长程 有序性和对称性的固体物质。
02 非晶体内部原子、分子或离子的排列是混乱无序 的,导致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02 非晶体的物理性质通常表现为各向同性,即在不 同方向上表现出相同的性质。
晶体与非晶体的性质比较
光学性质
晶体具有光学各向异 性,即在不同方向上 表现出不同的光学性 质;非晶体则表现为 光学各向同性。
橡胶制品
非晶体材料如天然橡胶、合成橡胶等 可用于制造各种橡胶制品,如轮胎、
鞋底等。
塑料制品
非晶体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等是塑 料的主要成分,广泛用于制造各种塑 料制品。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科学方法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科学方法

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科学方法
晶体和非晶体是物质的两种基本状态,它们的结构和性质有着显著的不同。

晶体是一种有规律排列的固体结构,而非晶体则是没有规律排列的固体结构。

为了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科学家们已经发展了多种方法。

首先,晶体与非晶体的结构不同,晶体有着明显的对称性,而非晶体则没有。

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可以确定晶体的结构,因为晶体会衍射出明显的衍射环,而非晶体则不会。

通过测量衍射的位置和强度,可以确定晶体中原子的位置和排列方式。

其次,晶体和非晶体的热力学性质也有所不同。

晶体有着固定的熔点和沸点,而非晶体则没有。

利用热分析技术,可以测量材料的热容和热传导率,从而确定其是否为晶体。

此外,晶体和非晶体的光学性质也有所不同。

晶体具有各向异性,即在不同方向上有不同的光学性质。

而非晶体则没有这种性质。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可以观察样品的光学性质,从而判断它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最后,晶体和非晶体的电学性质也有所不同。

晶体具有晶格结构,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会出现特定的电响应。

而非晶体则没有晶格结构,其电学性质与物质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

通过测量样品的电导率、介电常数和电容等参数,可以确定它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综上所述,科学家们通过多种方法发展了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科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材料科学的研究,还可以用于地质学、
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对于人们深入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
在不同方向上物质微粒的排列情况不同, 才引起晶体的不同方向上物理性质的不同.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溶化时,吸收的 热量全部用来破坏规则的排列,温度 不发生变化.
非晶体熔化时,先变软,然后变成粘滞性很大的液体, 温度不断升高.
2.利用晶体结构,可以用来解释_A__B_D__ A.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非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B.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C.晶体的导电性能比非晶体好 D.单晶体的各向异性
多晶体与非晶体的比较
相同点
都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多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些物理性质都表现为各向同性
不同点: 多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
所以固体是否有确定的熔点,可作为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的标志.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D )
A.常见的金属材料都是多晶体 B.只有非晶体才显示各向同性
常见对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例如:天然水晶是晶体,而熔化以后再凝固的水晶(即石英玻璃)却 是非晶体. (4)微粒的热运动表现为在一定的平衡位置附近不停地做微小的振 动.
2、用晶体的微观结构解释晶体的特征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由于晶体的物质微粒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空间中整齐地排列的,表 现在外形上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且不同类型的晶体结构,决定了各 种晶体的不同外形. (2)解释物理性质的各向异性
C.一个固体球,如果沿其各条直径方向的导电性不同,则该球一
定是单晶体
D.一块晶体,若其各个方向的导热性相同,则一定是多晶体
单晶体的某些物理性质具有各向异性 而另外某些物理性质具有各向同性
练一练
3.关于石墨与金刚石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B_D___ A.它们是由不同物质微粒组成的不同晶体 B.它们是由相同物质微粒组成的不同晶体 C.金刚石是晶体,石墨是非晶体 D.金刚石比石墨原子间作用力大,金刚石有很大的硬度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与非晶体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所以含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不同。

组成晶体的微粒——原子是对称排列的,形成很规则的几何空间点阵。

空间点阵排列成不同的形状,就在宏观上呈现为晶体不同的独特几何形状。

组成点阵的各个原子之间,都相互作用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静电力。

对每一个原子来说,其他原子对它作用的总效果,使它们都处在势能最低的状态,因此很稳定,宏观上就表现为形状固定,且不易改变。

晶体内部原子有规则的排列,引起了晶体各向不同的物理性质。

例如原子的规则排列可以使晶体内部出现若干个晶面,立方体的食盐就有三组与其边面平行的平面。

如果外力沿平行晶面的方向作用,则晶体就很容易滑动(变形),这种变形还不易恢复,称为晶体的范性。

从这里可以看出沿晶面的方向,其弹性限度小,只要稍加力,就超出了其弹性限度,使其不能复原;而沿其他方向则弹性限度很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拉力而仍满足虎克定律。

当晶体吸收热量时,由于不同方向原子排列疏密不同,间距不同,吸收的热量多少也不同,于是表现为有不同的传热系数和膨胀系数。

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糖、味精等就是常见的晶体。

非晶体的内部组成是原子无规则的均匀排列,没有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特殊,如同液体内的分子排列一样,形不成空间点阵,故表现为各向同性。

当晶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其内部分子、原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温度也开始升高,但并不破坏其空间点阵,仍保持有规则排列。

继续吸热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时,其分子、原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可以破坏其有规则的排列,空间点阵也开始解体,于是晶体开始变成液体。

在晶体从固体向液体的转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破坏晶体的空间点阵,所以固液混合物的温度并不升高。

当晶体完全熔化后,随着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又开始升高。

而非晶体由于分子、原子的排列不规则,吸收热量后不需要破坏其空间点阵,只用来提高平均动能,所以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便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体。

九年级物理信息的传递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信息的传递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信息的传递知识点九年级物理信息的传递知识点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

为了帮助大家更高效的学习,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物理信息的传递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信息:各种事物发出的有意义的消息。

人类历史上,信息和信息传播活动经历了五次巨大的变革是:①语言的诞生;②文字的诞生;③印刷术的诞生;④电磁波的应用;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要求会正确排序)2、早期的信息传播工具:烽火台,驿马,电报机,电话等。

3、人类储存信息的工具有:①牛骨、竹简、木牍,②书,③磁盘、光盘。

4、所有的波都在传播周期性的运动形态。

例如:水和橡皮绳传播的是凸凹相间的.运动形态,而弹簧和声波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5、机械波是振动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它不仅传播了振动的形式,更主要是传播了振动的能量。

当信息加载到波上后,就可以传播出去。

6、有关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①振幅A: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②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是s、③频率f:波源每秒类振动的次数,单位是Hz、④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类传播的距离,单位是m、7、波的传播速度v与波长λ、频率f的关系是:v=λ/T=λf8、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由于电磁场本身具有物质性,因此电磁波传播时不需要介质。

9、电磁波谱(按波长由小到大或频率由高到低排列):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

(要了解它们各自应用)。

10、人类应用电磁波传播信息的历史经历了以下变化:①传播的信息形式从文字→声音→图像;②传播的信息量由小到大;③传播的距离由近到远④传播的速度由慢到快。

11、现代“信息高速公路”的两大支柱是:卫星通信和光纤通信,其中光纤通信优点是:容量大、不受外界电磁场干扰、不怕潮湿、不怕腐蚀,互联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线,互联网用途有:①发送电子邮件;②召开视频会议;③网上发布新闻;④进行远程登陆,实现资源共享等。

晶体与非晶体辨析—(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晶体与非晶体辨析—(疑难解读+解题技巧)2021届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优等生)专题讲义

微专题3-2 晶体与非晶体辨析知识·解读一,物质状态1,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如冰,水,水蒸气就是水这种物质地三种状态。

2,固体又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常见地晶体有:石英,云母,明矾,食盐,硫酸铜,糖,味精等。

常见地非晶体有:玻璃,蜂蜡,松香,沥青,橡胶,塑料等。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放置在空火柴盒地上方,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将冰棒放在空烧杯中,过一会儿,你能发现什么现象?现象:蜡烛逐渐变成烛油往下滴,滴入空火柴盒,冷却后变成了蜡块。

冰棒化成水。

以上事例说明物质地状态不是一成不变地。

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地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二,物态变化1,物质各种状态之间地变化叫物态变化。

2,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地过程称为熔化。

3,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地过程称为凝固。

凝固是熔化地相反过程。

三,探究物质熔化地规律实验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实验来探究物质熔化地规律,实验装置如下:除以上装置外实验时还需要点火装置(火柴)和记录时长装置(秒表)实验过程中需要记录不同时长对应地物质地温度,(如下表)当然我们也可以用类比地方式探究物质地凝固规律。

四,晶体和非晶体地比较凝固过程晶体地熔化有温度达到熔点与,二者缺一不可。

假如晶体地温度达到熔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晶体就不能熔化,仍然处在固态。

假如可以从外界继续吸收热量,则晶体开始熔化,进入由固态变为液态地过程,如冰属于晶体,像冰变为水那样,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地过程称为熔化,晶体开始熔化时地温度称为熔点。

当冰地温度升高到冰地熔点(也叫冰点)时,并继续吸热,冰便从同态逐渐变为液态。

温度等于熔点时,晶体地状态可能是固态,可能是液态,也可能是同液共存态。

典例·解读例1,下面是鹏鹏用水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长变化规律”地实验,请你帮助鹏鹏将实验过程补充完整.(1)图甲是某时刻温度计地示数,则此时地温度是______℃。

冰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2)图乙是由鹏鹏测得地实验数据所绘出地温度随时长变化地图象,由图象可知冰是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在第6分钟时处于______(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例2,我国研制地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

专题04 物态变化(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精讲讲练(全国通用)

专题04  物态变化(解析版)-2023年中考物理重难点精讲讲练(全国通用)

第四课物态变化基础知识过关一、温度及其测量1.温度(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摄氏度,符号:℃。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沸水的温度为100 ℃;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2.温度计(1)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2)使用方法:①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②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③读: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凹液面相平。

3.体温计:刻度范围为 35-42 ℃,分度值为 0.1℃;体温计有缩口,可以离开人体读数;使用前应用力将细管中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

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

二、熔化和凝固1.定义熔化前:持续吸热,温凝固前:持续放整个过程持续吸整个过程持续放热,1.定义考点一:温度计的使用1.(2022•遵义)游泳时为了谨防抽筋现象,最适宜的水温是()A.10℃B.20℃C.28℃D.40℃【答案】C【解答】解:适合游泳的水温有很多,一般室内游泳池的水温在26~28℃,而儿童池和残疾人池的水温则略高一些,所以下水前应试试水温,最适宜的水温约为28℃。

故选:C。

2.(2022•鄂州)妈妈对你说,今天降温了,看看墙上挂的寒暑表,自己选择合适的衣服。

如图所示,关于该寒暑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寒暑表的量程是﹣50~50℃B.寒暑表的分度值是0.1℃C.寒暑表的示数是21℃D.寒暑表的示数是39℃【答案】C【解答】解:A、寒暑表的量程是﹣30~50℃,故A错误;B、寒暑表的分度值是1℃,故B错误;CD、寒暑表的分度值是1℃,则其示数是21℃,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2021•成都)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计的感温泡可以碰到容器壁B.将感温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答案】D【解答】解:A.使用温度计时,感温泡不能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故选项A错误;B.使用温度计时,将感温泡浸入热水中,等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否则,测量结果可能偏小,故选项B错误;C.读数时,温度计继续留在被测热水中,避免因温度计离开热水导致温度下降,故选项C错误;D.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内液柱上表面相平,图中俯视读数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大,故选项D正确。

高中化学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知识点总结一、晶体与非晶体晶体是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而非晶体则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自范性微观结构晶体有( 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原子在三维空间里呈周期性有序排列非晶体没有( 不能自发呈现多面体外形)原子排列相对无序晶体的特点:(1 )有固定的几何外形;(2 )有固定的熔点;(3 )有各向异性。

晶体形成的一段途径:(1 )熔融态物质凝固;(2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3 )气态物质冷却不经液态直接凝固(凝华)。

说明:1 、晶体可以认为是内部粒子(原子、离子、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如食盐、干冰、金刚石等;而非晶体则是内部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呈杂乱无章的分布状态的固体物质,如:橡胶、玻璃、松香等。

2 、晶体的自范性是指:在适宜的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和凸面体外形的性质。

晶体自范性的本质:是晶体中粒子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的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

晶体自范性的条件是:生长速率适当。

3 、由于晶体各个方向排列的质点的距离不同,而导致晶体各个方向的性质也不一样。

对于晶体来说, 许多物理性质:如硬度、导热性、光学性质等,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产生差异,即为各向异性。

4 、加热晶体,温度达到晶体熔点时即开始熔化,在没有完全熔化之前,继续加热,温度不会升高,完全熔化后,温度才会升高,即晶体具有固定的熔点;加热非晶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软化,流动性很强,最后变为液体,从软化到熔化,中间经过一段很长的温度范围,即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

5 、当单一波长的X -射线通过晶体时,可发生衍射,会在记录仪上看到分立的斑点或谱线。

说明晶体可使X -射线产生衍射,而X -射线通过非晶体时只能产生散射。

因此,利用晶体的这一性质,来鉴别晶体与非晶体。

6 、熔融态物质凝固以及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时,在适宜的生长速率下可以形成晶体,但如果生长速率不当,则形成的晶体外形很不规则。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一遍过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备课含解析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一遍过第三章物态变化综合备课含解析

第三章物态变化1.了解:温度的概念;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物态变化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会:使用温度计和体温计测量温度;分析物态变化种类;利用理论解释自然现象。

3.理解:熔化和凝固概念;晶体的熔化过程及规律;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沸点与大气压强的关系;升华和凝华规律。

4.掌握: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吸放热;沸腾和蒸发的规律;影响蒸发的三种因素;汽化和液化过程的吸放热;升华和凝华过程的吸放热。

5.能:分析物态变化的类型。

6.认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生活中的汽化和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现象。

★知识点一:温度与温度测量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我们常说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如果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相同。

2.摄氏温度: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规定为0℃,沸腾的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0℃以下读作负**摄氏度或零下**摄氏度(如-10℃,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

3.温度计: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玻璃管、水银和刻度。

常见温度计如图(1)所示。

图(1)常见温度计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如图(2)所示)图(2)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图(2)中温度计的量程为50℃,分度值为0.2℃),估测是否适合测量待测物体的温度,待测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并看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2)测量时:如图(3)甲所示,温度计的玻璃泡应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并估测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3)读数:图(3)中温度计读数为: 16.0 ℃。

初二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初二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初二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初二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是凝固物质的两种大类,它们是从物理性质上做出区分的。

初二学生学习到的晶体和非晶体有石英、汞(等金属)、玻璃、沥青、橡胶等,其中符合晶体定义的有石英、汞等。

晶体具有高度的有序结构,它是由多个原子或分子按照重复射线几何分布组成的物质,即能够对对称性分类的物质。

它们有完全均匀的空间结构,就像灌装在可观察的空间尺度到比原子还小的结构中的立方空间网格。

它的形状是均一的,而且它的每一面都是平整的,这就形成了它典型的立方体结构。

而非晶体有着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它们不能对称性的归类的物质,由于结构上的不规则性,使其具有更复杂的性质,如玻璃、沥青、橡胶等,它们都是非晶体。

总之,晶体和非晶体是两类物质,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晶体有秩序的空间结构,非晶体有不规则的空间结构。

这种性质的差异使得它们用来表征和控制复杂的物理性质,应用场景各不相同。

特别是,晶体是量子计算机硬件的重要材料,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7热学实验(知识点复习+例题讲解+过关练习)-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一

2023年中考物理复习-专题07热学实验(知识点复习+例题讲解+过关练习)-备战2023年中考物理一

专题07热学实验一、探究熔化和凝固规律: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的熔点的物质;(1)常见晶体: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2)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吸热(缺一不可);(3)晶体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固液共存状态);(4)处于熔点的物质状态:固态、固液共存和液态;2.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1)常见非晶体的物质:蜂蜡、松香、沥青、玻璃、塑料等;(2)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3.熔化凝固图像:【冰熔化成水后,水的比热容更大(水的升温图像斜率比冰小)】【例题1】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1)锡的熔点是,凝固点是。

(2)在BC段,锡处于态;在DE段,锡处于态。

(3)锡的熔化用了min,它熔化过程中要热,但温度。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态。

【答案】(1)230℃;230℃;(2)固液共存;液;(3)4;吸;不变;(4)固液共存。

【解析】解:(1)由图可知锡在230℃时开始熔化,且温度保持不变,所以熔点为:230℃,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等,即凝固点也是230℃。

(2)在BC段,锡处于熔点温度下,所以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DE段,锡处于降温过程中,所以处于液态。

(3)由图可知锡从3分钟开始熔化,到7分钟熔化完成,所以锡的熔化用了4min,它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不变。

(4)锡从10min到12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凝固过程,所以为固液共存状态。

故答案为:(1)230℃;230℃;(2)固液共存;液;(3)4;吸;不变;(4)固液共存。

【变式1】(一)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1所示的图象。

(1)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的熔点是℃,在第2min末该物质处于(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该物质熔化过程的特点是不断吸热,温度,内能增大。

(3)比较图中AB段和CD段可知,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段吸收的热量较多。

初中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重难点详解

初中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重难点详解

初中中考物理物态变化重难点详解物态变化是初中物理一个难点,也是易混点,所以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区分!熔化和凝固熔化1.物态变化: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3.熔化⑴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⑵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⑶晶体的熔化: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⑷非晶体的熔化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⑸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凝固⑴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⑵凝固点: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⑶液态晶体的凝固: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⑷非晶体的凝固: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4.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5.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6.探究实验: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盛水的烧杯、试管(装有蜡或海波)、温度计、搅拌器、秒表、(火柴)。

【设计实验】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实验表格】【图象】物质熔化的温度变化曲线”,甲图为海波,乙图为石蜡。

图象需要标明温度。

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对曲线(1)的分析:AB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固态;BC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实验注意事项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实验注意事项

在进行晶体与非晶体比较的实验时,需要考虑几个重要因素,以确保准确和有意义的结果。

在进行这一试验时,需要铭记一些关键因素。

在进行实验之前,必须明确了解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差异。

晶体的特征是高度有序和重复的原子结构,这导致特定的几何形状和平面。

另非晶体,又称非晶体固体,缺乏规律和重复的原子结构,导致形状和表面不规则。

进行实验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选择调查材料。

关键是选择晶体和非晶体的代表性例子,以确保全面比较。

常见的晶体例子包括盐,糖,石英,而非晶体物质如玻璃,塑料,橡胶等可以作为非晶体的代表。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关键方面是实验程序本身。

必须谨慎和精确地处理材料,因为晶体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可以对温度和压力等外部因素敏感。

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如显微镜和反射计,可有助于准确观察和测量样品。

还必须考虑到进行试验的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照明等因素都可能对晶体和非晶体的外观和行为产生影响。

应认真控制和监测这些条件,以确保取得一致和可靠的结果。

除了这些实际考虑之外,重要的是要以一种批判和分析的心态对待试验。

仔细观察和记录样品的物理性质,如透明度、硬度和表面规律性,对于就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差异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至关重要。

必须严格评价试验结果,并考虑可能的错误或可变性。

通过对调查采取系统而严格的方法,可以对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特征获得宝贵的深刻认识,加深我们对材料科学基本原则的理解。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的一项研究利用先进的显微镜技术来调查晶体和非晶体的原子结构。

通过仔细分析各种材料中原子的排列,研究者得以识别这些物质分子结构的关键差异,揭示了晶体与非晶体之间的根本区别。

在进行晶体与非晶体比较的实验时,必须考虑材料的选择,实验程序,环境条件,仔细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结果的批判性评价。

从这些考虑出发进行实验,有可能对这两类材料的独特性获得宝贵的见解。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要理解这几个概念,首先要理解晶体概念,以及晶粒概念。

我想学固体物理的或者金属材料的都会对这些概念很清楚!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固体又可分为两种存在形式:晶体和非晶体晶体是经过结晶过程而形成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中原子或分子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的排列。

晶体共同特点:均匀性:晶体内部各个部分的宏观性质是相同的。

各向异性:晶体种不同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固定熔点:晶体具有周期性结构,熔化时,各部分需要同样的温度。

规则外形:理想环境中生长的晶体应为凸多边形。

对称性:晶体的理想外形和晶体内部结构都具有特定的对称性。

对晶体的研究,固体物理学家从成健角度分为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显微学则从空间几何上来分,有七大晶系,十四种布拉菲点阵,230种空间群,用拓扑学,群论知识去研究理解。

可参考《晶体学中的对称群》一书(郭可信,王仁卉著)。

与晶体对应的,原子或分子无规则排列,无周期性无对称性的固体叫非晶,如玻璃,非晶碳。

一般,无定型就是非晶英语叫amorphous,也有人叫glass(玻璃态).晶粒是另外一个概念,搞材料的人对这个最熟了。

首先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凝固理论。

从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首先要成核,然后生长,这个过程叫晶粒的成核长大。

晶粒内分子、原子都是有规则地排列的,所以一个晶粒就是单晶。

多个晶粒,每个晶粒的大小和形状不同,而且取向也是凌乱的,没有明显的外形,也不表现各向异性,是多晶。

英文晶粒用Grain表示,注意与Particle是有区别的。

有了晶粒,那么晶粒大小(晶粒度),均匀程度,各个晶粒的取向关系都是很重要的组织(组织简单说就是指固体微观形貌特征)参数。

对于大多数的金属材料,晶粒越细,材料性能(力学性能)越好,好比面团,颗粒粗的面团肯定不好成型,容易断裂。

所以很多冶金学家材料科学家一直在开发晶粒细化技术。

科学总是喜欢极端,看得越远的镜子叫望远镜;看得越细的镜子叫显微镜。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初中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
中的异同
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异同:
1、相同点:
1.都是从固态(液态)变成液态(固态)的过程
2.在熔化(凝固)过程中都需要吸热(放热)
2、不同点:
1.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

即晶体升高到一定温度时,才能熔化;非晶体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逐渐由固态变成液态。

2.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虽然持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直到晶体全部熔化为液体后才继续升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也要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

3.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图像不同。

晶体的熔化图像是一条折线,而非晶体的是一条曲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物理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中考物理知识点: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场上有一种“55℃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数分钟后,水温降为55℃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后”在55℃()
A。

一定处于固态
B。

一定处于液态
C。

一定处于固、液混合态
D。

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这种神奇物质在吸热时,温度能保持在55℃不变,所以可知这种物质属于晶体物质,55℃就是这种物质的熔点,晶体物质处于熔点温度时,可能是固态,也可能是液态,还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故应选D。

相关推荐:中考物理知识点:温度计的读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