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师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授课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教学目标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一、课前检测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案
完整版)《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案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
2.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布局和揭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点。
3.了解廉颇蔺相如的思想品格;研究他先国后私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廉颇严于律己、有错就改的精神。
重点难点:1.归纳文中重点词语、语法现象和特殊句式;研究辨析词义,判断文言特殊语法现象和句式的方法。
2.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归纳法、引导探究研究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司马迁是一位史学巨子,也是一位文学奇才。
尽管他因仗义直言而身受酷刑,但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史记》。
这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上学期我们研究了他《史记》中的一篇作品《鸿门宴》,这一节课我们再来研究《史记》中另一篇作品《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解题1.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曾任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20岁以后,他遍游祖国南北,考察风土人情、文物古迹、搜集史料、研究社会,为他以后创作《史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公元前98年,他因替李陵辩解而触怒汉武帝,被迫入狱并受到宫刑。
在狱中,他完成了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
它记述了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文体简介:传记是记录某人生平事迹的文字。
《史记》全书共13篇,包括下列五种体裁:本纪(12):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30):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分享了5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篇一崔忠建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文中“沔池会”一段中有这样的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而到后面蔺相如怒逼秦王击缶之后,相如就让赵史官记录:“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一般人不大会注意这里的“令”与“为”二字的不同。
两句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秦王与赵王会饮”句。
赵御史记录的没有这句。
在这里我们倒不必在乎这一句话的有无的区别。
我们只分析这里“令”与“为”两个字。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迁作为优秀史家的高超笔法。
在“沔池会”这一段故事中,司马迁要表现的是蔺相如大义凛然、为争国体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气魄。
而要突出这一方面,须把他放到一个矛盾极为尖锐,甚至达到极端的场面。
在这里,秦王与赵王的会饮,可以说是一个特别恰当的场面。
首先是一个一贯飞扬跋扈蛮横不讲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强大势力欺负赵王,让赵王为他奏瑟。
秦王表面上听瑟,而实际上听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摆着辱没赵王人格,以及赵国的国体。
如果赵国就这样哑然罢会而回的话,赵国将在历史上留下永远的污点。
(这是用当时的标准来衡量。
现在恐怕也是如此。
)而这对于任何一个有气有血的人,是难以承受的。
更有甚者,秦御史记录的时候,竟然用了一个上级对下级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
然而,在强弱不等的势态下,赵王无奈地接受了。
这样,秦赵两国的国君态势优劣就尽显无遗了。
而就是在这种场合下蔺相如的挺身而出“请奉盆缶”,就显得高大而威严了。
相如毫不畏惧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胁,用“以颈血溅大王”的拼命架势相要挟,较终逼迫秦王就范。
接着蔺相如顾招御史记录,御史记作“为赵王击缶”。
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
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
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范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
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
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战国背景与人物简介廉颇、蔺相如活动的年代是战国末期“七雄”并峙的时代,当时秦强赵弱的形势已十分明显。
廉颇和蔺相如都是为了赵国的利益敢于和强秦进行斗争的杰出人物。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叙述,歌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维护一团一结的精神,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品质。
阐发了两人精神与品质上的相通之处,那就是大敌当前,捐弃了个人恩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二、初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给故事分段,并概括主要人物的精神品格〖理解、概括,口头表述,开放性__,多样化〗三、自主学习,找出通假字、词类活用字、被动句,并整理“以”字在文中的个中用法与意义。
〖通假字〗奉、不、案、孰、庭缪宾〖古今异义〗美人、左右、约束、因而、前进〖一词多义〗幸因负引道间〖词类活用〗臣请完璧归赵毕礼而归之闻于诸侯患秦兵来从大王前进缶秦王竟酒左打欲刃相如四、诵读重点语段,加深对文意的理解五、练习与实践1、整理巩固文言知识2、诵读全文,归纳廉颇与蔺相如的性__格特征第二课时一、学生口述故事梗概,提高概括与表述能力。
二、探究思考1、描写人物和事态,形象逼真是__的文学成就,试加以赏析。
〖典型事件表现人物性__格——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感人〗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教学目的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教这篇课文,应当思考以下两点:(1)这是学生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务必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务必有效地利用评点。
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
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能够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能够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思考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资料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预习要求:由于课文较长,能够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
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2023年《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六篇
2023年《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六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复习要点1、学会划读文言文高考考查的史传类__无非两类: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结构特点是: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个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结局。
我们要划读的内容,就是要划读出结构中的段落层次。
划读什么?划读“四名一性”:官职名、年号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史传类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
因为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随着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只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们就可确定为一个层次,用笔标注出来。
⑴一人多事型人物:廉颇,简历:赵之良将也。
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气事件①:年号:赵惠文王十六年官职:赵将,事件内容:战功赫赫新官职:上卿事件②:时间:其后(公元前281年)秦伐赵事件内容:(1)劝王赴会(2)与王诀别新性格:深谋远虑忠君爱国事件③:时间: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事件内容:负荆请罪新性格:知错能改人物:蔺相如简历:赵人也身份官职:舍人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缪贤时间:臣尝(曾经)有罪事件内容:为缪贤分析利害关系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士、有智谋事件②:新人名:于是王(赵王)召见新地点:赵王宫事件内容:(1)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式(2)提出对策:宁许以负秦曲(3)请缨出使秦国事件③:新人名:秦王新地名:章台事件内容:献璧取璧持璧欲击柱事件④:新地名:广成传舍事件内容:送璧归赵事件⑤:新时间:秦王斋戒五日后新地点:秦廷事件内容:廷斥秦王事件⑥:时间:相如既归新官职:上大夫事件⑦:时间:其后地点:渑池事件内容:(1)秦王步步紧逼戏弄赵王(2)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事件⑧:时间:既罢地点:归国新官职: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事件内容:(1)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2)向舍人说明退避缘由新性格特点:以大局为重结局:卒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优秀8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讲述的是战国末期的历史背景下,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
为方便教学,语文网小编整理了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该教案具有教学课堂模块明显、思维启发过渡自然,问题设计精当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起来学习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语1、简介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
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大全
中学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大全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卷八十一。
战国末,强秦实行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乐观对外扩张。
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
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爱!中学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大全一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学问(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实力。
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学问,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支配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溢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和相识。
思索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接着培育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支配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
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迟疑了,因为他把事业、志向看得比一切都珍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宏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
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闻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范文推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7篇(范文推荐)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8个通假字;2、掌握文中10个一词多义现象;3、掌握文中出现的一词多义现象;4、掌握文中涉及的词类活用现象;5、掌握课文中出现文言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6、掌握比喻和借代两种修辞方法;7、掌握司马迁和史记;8、把握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特点;9、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二、教学设想1、本篇课文较长,要在基本弄清课文内容的同时,掌握课文学习要点。
2、拟用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总第周第课时1.板题,介绍作者及作品1、作者介绍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中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2、《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分12本纪,30世家,72列传,10书8表,共130篇,50余万字,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第一部。
2.时代背景1、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东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仍比其它四国要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时间和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崐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重要的。
3.了解课文内容并加以概括、1、请生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2、请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共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4.课下通读全文,完成练习一。
5.教后记第二、三教时总第周第课时1.复习巩固1、正字。
(请生上黑板给课文中的生字注音、)2、概述课文主要内容。
2.根据课文内容,主生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可分为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高中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学问(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学问,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支配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和熟悉。
思索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勇敢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支配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
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迟疑了,由于他把事业、抱负看得比一切都珍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宏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
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闻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宏大的作品,是由于:A、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
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
自公元前1起,他开头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华】《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3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教学目的: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
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
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
教学设想:1、充分利用学生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文字、语句上拟采用鉴赏引导下的学生自读的方法,疏通字句。
2、课前布置预习。
预习注意:①对照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②划分课文段落层次;③划分“完璧归赵”一部分的层次,列出结构提纲(小标题)。
3、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
二、导入新课。
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
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
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
(如〈〈陈涉世家〉〉)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
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
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
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
《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
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背景简介: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
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
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0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10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目的1)学习本文叙事写人的技巧。
2)学习古人的博大胸怀、协作精神。
3)学习词类活用:使动、意动,掌握虚词用法。
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重点、难点1)写作技巧、波澜、刻画、悬念、虚实,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在古文中分析体会,为写人物小传铺垫。
2)巩固已有的词类活用知识,在翻译文句中体会上下文意,准确辨识其语法特征,并翻译准确活用的词。
3)结合课后练习的短文:王渔洋、李晚芳的文章,学习质疑的方法,找疑点,如何质。
4)掌握虚词用法:耳、乃,者、所、而。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见课后韩兆琦文)(二)关于本文背景的介绍。
一、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
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又一说,六国地连南北,故六国联合抗关中之秦为合纵;秦居关中,六国居山东,六国服秦曰合纵。
本文是说合纵之势中的。
二、据课文内容,赵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距秦灭六国前220年差63年。
此时,秦经百余年变法强国,已相当强大。
于前312年败楚军百万之众于重丘。
又于前299年拘囚楚怀王。
于战国期间,秦已成为最强的诸侯国。
战国期间有纵横家——士,进行“合纵连衡”,秦以“连衡”攻山东六国,六国以合纵对付西方的秦国。
当时,“合纵”之策已破,秦方得势于“连衡”(合纵连横以公孙衍、张仪、苏秦、庞煖等纵横家始谋,成为两种敌对战略)。
战国时的士,是各种人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他们活动于各诸侯国,以游说,荐举的方式,得到各诸侯国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廉蔺,都是当时的士。
秦孝公于前356和前350年(迁都咸阳)两次任用商鞅变法“内修法度务耕织,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变法以后,使得国家制度改进,士、民都有了发挥自身才能的机会,又向外扩张领土,国力日益强大,前283年,秦军伐魏,兵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撤去,秦人怨赵,由于当时尚有齐楚燕魏赵等大国首尾相救,所以不能以主力对付赵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1复习要点1、学会划读文言文高考考查的史传类__无非两类:一是一人多事型,其结构特点是:人物—简历—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事件①—事件②—事件③……(一般包括4至6个事件);一是一事多人型,其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①—人物②—人物③……结局。
我们要划读的内容,就是要划读出结构中的段落层次。
划读什么?划读“四名一性”:官职名、年号名、新地名、新人名、新性格史传类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
因为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随着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只要注意官职名,年号名,地名,人名等的变化,结合原文内容,遇到与官职有关字词,表示故事进展的年号名、新出现的地名、人名,作者再次交待的主人公的新性格,我们就可确定为一个层次,用笔标注出来。
⑴一人多事型人物:廉颇,简历:赵之良将也。
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气事件①:年号:赵惠文王十六年官职:赵将,事件内容:战功赫赫新官职:上卿事件②:时间:其后(公元前281年)秦伐赵事件内容:(1)劝王赴会(2)与王诀别新性格:深谋远虑忠君爱国事件③:时间:既罢(渑池之会结束)事件内容:负荆请罪新性格:知错能改人物:蔺相如简历:赵人也身份官职:舍人事件①:新人名:宦者令缪贤时间:臣尝(曾经)有罪事件内容:为缪贤分析利害关系性格特点(对人物评价):勇士、有智谋事件②:新人名:于是王(赵王)召见新地点:赵王宫事件内容:(1)向赵王分析强弱形式(2)提出对策:宁许以负秦曲(3)请缨出使秦国事件③:新人名:秦王新地名:章台事件内容:献璧取璧持璧欲击柱事件④:新地名:广成传舍事件内容:送璧归赵事件⑤:新时间:秦王斋戒五日后新地点:秦廷事件内容:廷斥秦王事件⑥:时间:相如既归新官职:上大夫事件⑦:时间:其后地点:渑池事件内容:(1)秦王步步紧逼戏弄赵王(2)相如针锋相对寸步不让事件⑧:时间:既罢地点:归国新官职: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事件内容:(1)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2)向舍人说明退避缘由新性格特点:以大局为重结局:卒为刎颈之交。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7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精选7篇)高二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一、要点解析1.用参差交错的双线叙事之法记叙复杂的故事。
文章以双起法开篇,同时推出廉颇与蔺相如,而后又单写蔺相如,将廉颇的悬念留给了读者。
写蔺相如,则先借缪贤之口,道出其平时为人的性格,推崇其临机处事的智谋,为下文张本。
接着才开始写“完璧归赵”的故事。
“渑池会”仍以蔺相如为主,虽只附带提及廉颇,但已露端倪,一人陪赵王会盟秦王,一人盛设兵善后,二人各司其职,合力为国。
“廉蔺交欢”中,廉颇才正式登场,这个故事里,作者写法是两人并重。
先写蔺相如度量宽宏、先公后私的襟怀,次写廉颇识大局、勇于改过的勇气。
如此参差交错,即节省了笔墨,又表现了廉蔺二人之于赵国的重要。
2.用反衬之法,以客体衬托主体,从而突现主体形象。
运用反衬手法,可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选文的主要人物是蔺相如,但还写了其他一些人。
秦王就是一个重要角色。
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中,作者写了秦王的贪欲、欺诈、色厉内荏、窘态毕露,主要是为了反衬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褊狭,反衬出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
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在这里,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出蔺相如的见识独胜廉颇一筹。
这样的反衬,蔺相如智勇双全,顾全大局,忠于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3.用巧妙的言辞从容地应对,展现了人物擅长外交辞令的特点。
本文中蔺相如的语言充分体现出外交语言有理、有利、有节,不失使者身份的鲜明特色。
表现了他“能言善辩”“娴于辞令”的外交家的身份和“知死必勇”“血气刚盛”的策士风度。
献璧之后,发现秦王“无意偿城”,他须机智取璧,随口说“璧有瑕,请指示王”,出语平和,意态从容,诚恳之意可见,机巧之心难明。
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优秀教案篇二:《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2)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
(2)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难点: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质疑和探究法。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他是一位史学巨子,又是一位文学奇才。
只因仗义直言,却身受酷刑。
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在肉体与精神的双重巨创之下,他发愤著书,写出了千古不朽的史家绝唱——他就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
他呕心沥血的创作结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能充分体现他史家风范的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基础积累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a、家学渊源其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渊博。
其父死后,继父任太史令,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史料。
自公元前104年起,他开始写《史记》,实践他父亲的遗志。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一: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师版)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
2.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1.简介: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
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简介:《史记》《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
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
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竭尽终生精力最后完成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著作。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给帝王作传的类别)十二篇,表(大事年表)十篇,书(典章、书籍)八篇,世家(给诸侯作传的类别)三十篇,列传(给名人作传的类别)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我国史书的新体例――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由于自身的不幸遭遇,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了解史传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大胆假设、全面求证”的史料分析方法;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讨论分析,深刻理解廉颇蔺相如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批判性解读思维。
教学时数4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猜一猜,下列对联,哪句是评价司马迁的?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人间疾苦,笔底波澜。
2、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他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
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自此发愤著《史记》。
3、《史记》简介:《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
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
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
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
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注意文中重要词语的读音。
2、文章思路;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明确: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①1—2段,廉蔺简介;3—13段,完璧归赵;14—16段,渑池之会;17—21段,负荆请罪(廉蔺交欢)。
三、具体研讨(一)廉蔺简介1、指名朗读。
2、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3、探究: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为下文埋下伏笔。
同时,传的后半部叙谦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二)完璧归赵1、朗读:指名朗读,梳理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2、感知:清理故事情节。
开端:强秦索璧→赵王求使发展:缪贤举蔺→相如使秦高潮:章台斥秦→持璧胁王结局:完璧归赵→拜上大夫3、设疑。
问题1: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问题2:你如何看待蔺相如言行上的矛盾?4、探新。
探新1:蔺相如的这场外交,是否存在失败的隐患?①蔺相如失败了,那么会产生哪些结果?明确:或“人璧俱毁”,或“强取(暗夺)和氏璧”,或“秦王怒,杀相如,兴兵攻赵”,或其他。
总之,有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发生。
②战争打得起来吗?为什么?能从哪些方面求证?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明确:战争打不起来:赵国有实力,不愿战,但是并不畏战;秦国虽强,但并不愿战。
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有眼光敢冒险。
探新2:你如何看待蔺相如言行上的矛盾?①“宁许以负秦曲”反映了蔺相如怎样的心理?赵王采取了蔺相如的策略,接下去要考虑什么?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明确:表面言行与深层心理的矛盾。
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敢表现,有追求。
②能把蔺相如定位成一个“汲汲于功名的战国士子”吗?蔺相如此举,只为追求功名,那么奉璧入秦是他唯一的出路吗?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明确:“蔺相如,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由此可以看出蔺相如的英勇无畏。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
”(三)渑池之会1、朗读:指名朗读,梳理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2、感知:清理故层次。
第一层(14段):会前计议。
第二层(15段):会上斗争。
第三层(16段):斗争结果。
概括故事情节:开端(14段):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经过(15段):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结果(16、17段):秦小胜赵→位居将右。
3、表演;学生代表上台演示故事。
4、探究。
(1)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2)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3)渑池相会一方面突出了蔺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另一方面也写到了廉颇。
说一说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正是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表现了他的勇敢和不畏强暴。
廉颇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
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
说明他足智多谋谨慎持重,有长远眼光。
(四)负荆请罪1、朗读:指名朗读,梳理重要字词和文言句式。
2、感知:清理故事层次.第一层(17-18段):居功自傲,相如避让。
第二层(19段):迫不得已,说明原因。
第三层(20-21段):廉颇自省,负荆请罪。
概括故事情节:开端:廉颇恃功。
经过(18-19):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
礼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
结果(20-21):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3、探究。
⑴诵读”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回答这段话”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己非。
⑵苏轼评价蔺相如“大勇若怯,大智若愚”,依据本部分情节谈谈你的理解。
⑶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四、总结拓展1、归纳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
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
有智谋: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从决定要奉壁及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当相如看顾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急智胁秦王击缶地,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勇敢,机智: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璧玉送回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近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色过人。
爱国,忠心: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
鲁莽善妒,心胸狭窄:只知自已立下很多战功,看顾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思考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
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勇于改过:当明白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神。
2、概括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磊落胸怀。
3、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总结。
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
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
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⑵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
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⑶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完璧归赵”中写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冠。
”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
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
左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
4、拓展延伸。
⑴从来史笔求简。
试比较下面两组话,说说哪一种写法好?①a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b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勇而有谋,宜可使。
”②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臣等不肖,请辞去。
”b 于是舍人相与谏蔺相如,欲辞去。
明确:b的写法不好。
①用b的写法,则缪贤敢于荐舍人去充当使者、赵王同意召见相如,均不可得而知,视国家大事为儿戏,不贴合史家选材原则。
②用b的写法,略去谏的资料,则下文“独畏廉将军哉”失去所本。
⑵紧接本文,原作还有这样一段话:“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
居二年,廉颇复伐齐畿,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