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驿历史文化遗址简介

合集下载

甘谷的旅游景点

甘谷的旅游景点

甘谷的旅游景点
甘谷是陕西省咸阳市的一个县级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以下是甘谷的几个旅游景点:
1. 甘谷古长城: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境内,是中国北方境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年代最久的一段古长城。

这段长城是明代修建的,全长近25公里,是一处融山川风光和军事防御工程于
一体的旅游胜地。

2.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甘肃省甘谷县黄河沿岸,是中国黄河上游最大的一处瀑布。

瀑布有三级,总落差达50多米,宛如一
把壶口倒挂在黄河岸边,景色壮观。

3. 周原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境内,是中国远古时期至战国中期重要的一处人类活动遗址,被誉为“华北古代文明之根源”。

遗址内发掘出大量文物和人类遗骸,是学术研究和考古爱好者的重要去处。

4. 楼观台: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南2公里处,是一处古老的观景台,可俯瞰黄河风光和周边山川景色。

这里是观赏黄河壶口瀑布的绝佳位置,还可欣赏到壶口大峡谷的壮美景色。

5. 毛泽东同志视察甘肃纪念馆: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内,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在甘谷视察期间所留下的见证革命历史的地方。

馆内陈展了毛泽东同志的视察照片、手迹、纪念品等,展示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事业和精神风范。

以上是甘谷的几个旅游景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肃省甘谷县历史介绍

甘谷的历史文物
• 甘谷县历史悠久,是人文始祖伏羲氏、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石作 蜀、蜀汉大将军姜维、
• 甘谷县风光(28张)
• 清初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名人先贤的生息之地。县内文物古 迹众多,仅新石器时期的文物古迹就有11处,古墓葬18处,国 家一级珍贵文物人面鲵鱼瓶、以及被列为“四大汉简”之一的甘 保汉简、唐三彩凤首壶图案分别搬上邮票烟标。遐尔闻名的大像 山石窟位于县城西2.5公里处,始建于北魏时期的石胎泥塑大佛 高23.3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外,华盖寺石窟、天门山、蔡家寺、姜维墓、古风台、巩建丰 纪念馆、尖山寺森林公园等,已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 • • •
■魏绍武——魏绍武(1886——1982)字鸿发,甘谷县人。历任甘肃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甘肃督军 署参谋长兼省垣卫戎司令。
甘谷的历史人物
• • • • • • • • • • • • • • ■彭致圭——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 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山西省甲醇汽车领导小组副组长。 ■张臣刚——生于1948年6月,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少将军衔。男,汉族,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 人。
• • • ■太昊伏羲氏——伏羲: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早期,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 发明创造了八卦,成了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也结束了“结绳纪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 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驾辨》曲子,他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 始,也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 天水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中华民 族人文始祖伏羲及女娲都出生于天水,其中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相传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定都宛丘,河南省淮阳县。当地建有伏羲陵,中国十八大名陵之 首,占地875亩,规模宏大,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岁月3000年,历 代帝王51次御祭;建国50载,两位总理拜谒,威严有加的朱镕基总理,虔诚谒陵之后,一改从不题 词的常规,欣然题写“羲皇故都”匾额。 ■石作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 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 不远万里到鲁国求学,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甘 谷县县城大十字广场孔子庙(位于原南街小学校址)前立有石作蜀石雕像。 ■杨 阜——杨阜,字义山,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臣。早年以对抗马超而 出名,后期则多次进谏魏明帝。 ■ 姜 维——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东南)人。三国时期蜀 汉著名军事家、军事统帅。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甘谷名称的来历是什么历史记载,甘谷县名,因宋代名将杨文广曾在县城北的城子村筑筚篱城抵抗西夏,取名甘谷城,于是有甘谷之名。

甘谷古称冀城,县名历代多变更。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太昊山。

甘谷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

甘谷古属雍州,为冀戎繁衍活动之地,古代,为秦国的“开地千里,遂霸西戎”提供了有利条件。

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后,置北地、陇西两郡,冀属陇西郡。

秦始皇(赵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其中陇西郡辖冀县。

扩展资料:甘肃的县制甘肃建省约有700多年的历史,县的建制早于省,从春秋开始萌芽算起,迄今己达2200余年。

先秦时期,全国分为九州,甘肃省境大部属雍、梁二州,旧称“雍梁之地”。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分为36郡,省境东南地区为北地郡和陇西郡。

汉代先在省境置凉州,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省境先后改置武都、陇西、金城、天水、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10郡。

唐代改郡为道,省境分属关内道、陇右道和山南道,共辖22州。

北宋初期西夏统治河西时设有甘肃军司,驻甘州(今张掖市),辖甘州、肃州(今酒泉市)二州,取二州首字组成甘肃,这是最早出现的甘肃之名。

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黄河以西七路二州(黄河以东地区为陕西兴远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甘肃省的行政区划。

明代废省设司,省境属陕西布政司、陕西都司、陕西行都指挥使司。

清代设陕西右布政司,后改甘肃布政司,行政中心从巩昌(今陇西县)迁至兰州市,辖今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省区范围。

光绪十年(1884)分出新疆。

1912年省境又划分为宁夏(原朔方)、西宁(原海东)、兰山、泾原(原陇东)、渭川(原陇南)、甘凉(原河西)、安肃(原边关)七道。

1927年废道,1929年分出青海和宁夏两省区。

秦文化重要遗址甘谷毛家坪

秦文化重要遗址甘谷毛家坪

秦文化重要遗址甘谷毛家坪
佚名
【期刊名称】《大众考古》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台地,总面积约60万平方米。

分沟东和沟西两部分。

2013年以来共发掘墓葬约120座,均为竖穴土坑墓。

死者头向均向西,除一座仰身直肢外均为屈肢葬式,部分墓葬殉狗,个别墓带腰坑。

陶器组合多鬲、盆、豆、罐,罐为喇叭口罐。

年代从西周晚期延续到战国。

【总页数】2页(P16-1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8
【相关文献】
1.秦文化探源:毛家坪遗址考古记 [J], ;
2.甘谷毛家坪遗址与武山洛门东旱坪遗址关联性略考 [J], 魏亚芳
3.甘谷毛家坪遗址秦人骨的碳氮同位素研究 [J], 王奕舒; 凌雪; 梁云; 侯宏伟; 洪秀媛; 陈靓
4.周秦历史文化最新考古动态(二)——秦早期文化考古获重要进展 [J],
5.周秦历史文化最新考古动态(一)周公庙遗址两大墓发掘获重要进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发掘报告

作者: 赵化成[1];宋涛[2]
作者机构: [1]甘肃省文物工作队;[2]北京大学考古学系
出版物刊名: 考古学报
页码: 359-396页
主题词: 考古学;文化遗存;发掘报告;甘肃省;文物工作;绳纹;口径;红陶器;遗址;灰陶
摘要: <正> 一、遗址概况与发掘经过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盘安乡毛家坪村,东距县城25公里。

遗址分布在渭河南岸的第二阶地上,与今河道相距约0.5公里,其间有陇海铁路和天兰公路穿过(图一)。

遗址东西长约300、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

南部紧靠丘陵,东部为冲沟,西北部为台地边缘,高差3—5米。

西北部台地下有渭河的小支流——南河流过。

遗址南部地势较高为墓葬区,今辟为梯地;北部低平为居住区,且大部分被今村庄所压。

中国甘谷古代遗迹作文

中国甘谷古代遗迹作文

中国甘谷古代遗迹作文中国甘谷古代遗迹,早在旧石器晚期就有人类活动。

至新石器时代初期,先民们已经会用磨制石器工具从事农牧业生产,并开始定居聚落。

甘谷县城西大约五华里处的西大坪子出土了仰韶文化早期的房基、陶片等文物,距今已4000多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坪墓群为东周战国墓葬,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韩家湾墓地发掘清理的汉墓共15座,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谷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秦置陇西郡和上邽县,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设雍县,隋改甘谷县,因城北有大像山(又名甘谷山)而得名,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

甘谷县辖14个乡镇。

1996年,面积3365平方千米,人口26万人。

有汉族、回族、藏族、满族、土家族、蒙古族、瑶族、侗族等8个民族。

县政府驻城关镇,邮编:743500。

行政区划代码:620927。

区号:0938。

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秦灭蜀国,在此建立上邽县。

三国曹魏时期,甘谷为天水郡地。

甘谷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有连云栈道、渭水栈道通往河西走廊。

这条南通长安、洛阳,北达西域的交通线自秦汉兴起至明清达到顶峰,历时1300余年,对我国古代经济和社会进步产生过巨大影响。

甘谷古代诗歌丰富,杜甫、岑参、高适、李白、王维、韦应物、刘禹锡、常建、张籍、杜牧、赵嘏、杜荀鹤、孙逖、陆游等都曾来此游览或作诗吟诵,留下许多著名篇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甘谷仍为上邽县地,设陇西郡。

后来废上邽县改称上邽县。

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田于上邽,又恢复为县治。

唐代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撤销了上邽县设为甘谷县。

为了取义《尚书》“谷雨三日”,把甘谷叫做甘谷。

宋代以后,该地成为州、郡、县的治所,金时属陕西路,元时属陕西行省。

明代洪武四年降为县。

直到解放前夕才隶属于武山专员公署。

1953年9月甘谷、武山合并成立甘谷县,归天水专署领导。

1961年10月恢复为武山专署领导。

1962年7月天水专署由武山迁天水市,甘谷县又归天水专署管辖。

甘谷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甘谷民俗文化调研报告

甘谷民俗文化调研报告甘谷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甘谷地区的民俗文化,探索其独特的传统和历史背景,为保护和传承甘谷民俗文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实地考察:我们分别参观了甘谷县博物馆、甘谷古城和当地民俗村落。

2. 访谈调查:我们采访了当地居民,了解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参与程度。

3. 资料收集:我们查阅了相关的书籍、资料和网上资源。

三、调研结果1. 甘谷县博物馆展示了丰富的甘谷历史和民俗文化资料,包括传统建筑、服饰、音乐、工艺品等。

这些展品生动地展示了甘谷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2. 甘谷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街巷。

在古城的游览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甘谷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

3. 民俗村落里的居民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俗习惯和节日活动,如年画、祭祀、舞蹈等。

我们与居民交流,了解到他们对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和传承意识。

四、调研分析1. 甘谷地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民俗文化。

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对于甘谷地区而言至关重要。

2. 部分年轻人对民俗文化了解不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这可能会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渐流失和淡化。

3. 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甘谷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民众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

五、建议1. 加大宣传力度:通过举办民俗文化展览、座谈会等活动,提高民众对甘谷民俗文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2. 引导年轻人参与:通过举办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吸引年轻人对甘谷民俗文化的兴趣,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 政府支持:加大对甘谷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行动。

六、结论甘谷地区的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底蕴。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文化,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年轻人参与,以及政府的支持和推动。

甘谷县

甘谷县

甘谷县甘谷武术甘谷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置县地之一,迄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

在甘谷古老灿烂的文化中,盛开着一朵经久不衰的花朵——甘谷武术。

甘谷武术自三国起开始兴盛,有“武术之乡”之美誉,久负盛名的蜀汉大将军姜维就出生在这里。

甘谷在明、清两朝以广出进士和武举人而驰名陇上,被誉为文风昌盛之地。

1929年,吉鸿昌将军曾在天水举办“陇南国术比赛大会”,设擂台选举武林高手。

1996年12月,甘谷县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武术之乡”。

甘谷普遍流行的武术,除拳术等传统套路外,以精通棍术、鞭杆者最多,曾有“甘谷的鞭杆,秦安的棍”之说法,这主要是以前甘谷人出外经商,都喜欢提条鞭杆,以作防身之用的缘故。

当时,外地经商者爱和甘谷人同行,认为甘谷人一般都好抱打不平,既有本领,又有胆量,因此,外地人称甘谷出外经商者为“甘谷鞭杆儿客”。

19世纪中叶,渭阳豹子坪人张金顺结交了山东江湖把式“铁头王二”,学得了换手鞭杆,他潜心苦练,并传给本族人。

张金顺所生4子中,以老大张秉业、老四张兔儿武艺最为高强。

张秉业步下快如闪电,平纵功夫惊人,尤其是换手着数,更是精湛。

除豹子坪的换手鞭杆外,还有沙石坡的铁门扭丝栓鞭杆,以及双头棍、黑虎鞭等60余套鞭杆。

鞭杆在国家套路中称“短棍”,演练中要求做到手不离鞭,鞭不离身,走鞭换手,进退自如,长短倏忽,干净利落,起伏转折,快如闪电。

身法伸屈吞吐,力法刚柔相济,力贯鞭梢。

其完整的攻防技术,集兵器之长,攻守变化莫测,中国著名武术师王子平先生誉之为“武术瑰宝”,堪称武械中一绝。

近年来,甘谷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甘谷武术除武术奇葩鞭杆外,还有拳术类、棍术类、刀术类、剑术类、枪术类、软器械类和稀有器械等几个大类近千种套数,可谓是诸艺俱全。

甘谷武术借鉴了南北流派风格,博采诸家之长,地方特色突出,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习武人数广泛,有着庞大的群众队伍,县、乡两级武术协会健全,经常进行大型、分散的习武、比武、交流活动和开展武术研究、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活动,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武术套路,形成了具有甘谷地方特色的武术文化,使武术之花在姜维故里越开越艳。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

简述甘谷石窟文化作者:苟金菊来源:《丝绸之路》 2017年第10期苟金菊(甘谷县大像山文物管理所,甘肃甘谷741200)[摘要]甘谷石窟文化是甘谷文化的象征,是见证甘谷悠远深邃的文明历史的“万世之宝”。

从布局、形制、功能、审美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看,甘谷石窟文化都表现出“纡余委曲”“若不可测”的东方文化的含蓄美。

其石窟和古建相间的格局,体现了中国古代延续至今的以中轴线为核心均衡布局、依地势地貌起伏变化的设计思想。

甘谷石窟还体现出自然与雕琢完美结合的艺术特点。

甘谷石窟文化所展示的不仅仅是石窟造像这种以宗教历史为背景的文化现象,更重要的是蕴含了文明进程的历史脉络。

其形成与发展受到宗教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度影响,给予人们的不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美感享受,更多的是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振奋。

所以利用石窟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明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能力,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化发展的最好形式。

[关键词]甘谷;石窟文化宗教文化甘谷地处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渭河中游,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人文初祖伏羲曾在这里留下开启文明的脚印,也是我国县制肇始之地。

自秦武公十年(前688)建县以来,甘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汉唐时期作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之要冲,不仅成为佛法东渐的主道,而且成为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

自魏晋以来,甘谷境内开窟造像颇为兴盛,造就了一幅“本乎天自然之美”的石窟文化大观。

可以说,在甘谷文明历史的进程中,石窟文化与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两汉文化、三国文化共同构成了甘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线。

恰如管子所言“万世之国,必有万世之宝”。

石窟文化几乎就是甘谷文化的象征,就是见证甘谷悠远深邃的文明历史的“万世之宝”。

沿渭河南岸的秦岭余脉朱圉山麓一线分布着大像山、显龙洞、华盖寺、马务寺、朝阳洞、雪岩山等多个石窟群,自东至西绵延20多公里,共有石窟200多个。

其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像山石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盖寺石窟,以及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处。

「鉴赏」河西黄土高原出土的简——甘谷汉简

「鉴赏」河西黄土高原出土的简——甘谷汉简

「鉴赏」河西黄土高原出土的简——甘谷汉简河西黄土高原出土的简——甘谷汉简书法报 2019-11-29 11:51:00甘谷是甘肃天水市的一个县,它位于天水市西北的渭河流域,其地貌属于陇西的黄土高原,这与甘肃省内出土简牍的大部分戈壁沙漠地貌不同,加之其内容和书体的重要性,使其在甘肃出土的数以万计的汉简中占有特殊地位。

甘肃出土的汉简最著名的有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这三批汉简都是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形制多样的具有代表性的西北汉简,而甘谷汉简一共才出土了23枚,但由于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竟跟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武威汉简并列为甘肃所出的西北汉简中最著名的四大汉简。

甘谷汉简甘谷汉简1971年12月发现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新兴镇刘家屲(wā)的一座汉墓中,共23枚。

其简多系松木制作,长23.5cm,宽2.5cm,厚0.4cm,两道编绳,先编后写,整齐划一,原件现存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甘谷汉简局部这是一组标准的“两行”木简,保存完好,每简上抄写两行文字,一般每行抄写30字左右,每枚简上大致60余字,第5枚简上所抄的字最多,有74字。

简的背面编有简序,分别标注为“第一”“第五”“第二十三”等字样。

甘谷汉简局部根据同墓出土的陶罐上朱书“刘氏之泉”“刘氏之冢”的记载,可以确定这批简牍的主人姓刘,简文内容是东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7)宗正府卿刘柜关于宗室事务上书给皇帝的奏章,经批准后转发给各州郡的官方文书,包括汉阳郡太守转发给所属县、乡的诏书、律令及敕命文书等。

其中第1至第21枚记的是东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宗正府卿刘柜关于维护刘姓皇帝宗室特权的文书。

第22和23枚是凉州刺史(刘)治与汉阳太守(刘)济逐级下移“属县令长”优复宗室的诏书。

其内容不仅涉及有关宗室管理等问题,而且其中所出现的许多地名、人名及官名,特别是赋税名如“门钱”,多不见诸史籍,故十分可贵,是研究东汉时期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走进甘谷驿

走进甘谷驿

走进甘谷驿作者:陶纯来源:《延安文学》 2020年第1期陶纯先前从未听说过甘谷驿这个地名。

这次随中国作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团赴延安访问,不期然就走进了这个位于延安市区以东35公里处的古镇,它属于宝塔区,地处延川县、延长县、宝塔区“两县一区”交汇处。

显然,它因古驿站而得名。

下车前,我上网快速地查了一下甘谷驿,得知它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太和元年,即在这里设广武郡,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有名的“三关门户”。

境内残存有古城墙、烽火台、古驿站、关帝庙、天主教堂、金代壁画、宝峰寺、骡马店等大量历史文化遗迹。

如今的甘谷驿镇总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辖30个行政村,1个社区,总人口1.6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3万多人。

2012年底被确定为市级重点镇,2019年7月,被授予“陕西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同月,甘谷驿镇还入选2019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

采风团的主题是见证延安“实施退耕还林20年”、“碧水蓝天青山净土保卫战”、“革命圣地告别绝对贫团”等内容。

为了让我们这些外地作家在有限的时间里多看一些地方,延安作协做了精心安排,采风团全体人员在市区照例参观过杨家岭等革命旧址之后,分组下区县采访,我所在的第二组将前往延长县、宝塔区。

这是我第三次踏上延安的土地。

第一次来延安,是2002年年底,当时我在鲁迅文学院读第一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院组织我们来延安深入生活,记得是从西安坐半天的火车赶到的延安,正赶上漫天的大雪,我们坐在绿皮车厢里,望着外面雪团飞舞银妆素裹的黄土高原,仿佛一下子回到当年毛主席写《沁园春?雪》时的情景,令人感慨万千,顿生豪情。

那是我记忆中的红色的延安,也是黄色的延安,很轻易地就能与历史对接。

第二次来延安,是在2016年的秋天,参加中国作协组织的作家重走长征路活动,这次的感受已与第一次来大为不同,因为沿途看到山绿了,黄土高坡基本不见了,满眼都是青翠的颜色。

但由于那次重点参观革命旧址,并没有深入到乡村,对基层人民的生活知之甚少,留下了些许遗憾。

华夏第一县甘谷简介

华夏第一县甘谷简介

全县南北长60公里,东西宽49公里,总面积 1572.6平方公里。全县辖5镇10乡,405个村委, 2210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97个居民小组,城 乡共15.2万户,总人口61.2万人。
自然环境
甘谷属黄土高原地区,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全 县,境内长度41.6公里。 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北部山区为六盘山 余脉,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 滩交错如棋。渭河两岸为冲积小平原,地势平坦, 土层深厚,灌溉便利,宜于种植,是全县主要农业 经济区,也是全县工商服务业集中地,素有“金腰 带”之称。全县平均海拔1972米,最低1228米, 最高2716米,相对高差1488米。 甘谷县地处大陆腹地,属东亚季风区,为大陆 性季风气候。其特征为四季分明,冬干夏湿,光照 充足,雨量偏少,夏热无酷暑,冬冷无严寒。年平 均气温11.5℃,其中最高(7月)月均气25.4℃, 最低(1月)月均气温-1.1℃。年均降水量500毫米 左右,分布极不均匀,一般一至三月雨量偏少,七 至九月雨水较多。全年日照2350小时左右,日照 率约50%,无霜期190天左右。
历史沿革 甘谷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和
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 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出生在 甘谷县白家湾乡蒋家湾村的古风台 太昊山。有着近两千七百年的建县 史,是中国最早建县的地方。据 《史记· 秦本纪》记载:“秦武公 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邽、冀 戎,初县之。” 冀,为今甘谷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 年)将天水郡移置冀县,改为汉阳 郡。 东汉灵帝时(公元168—188 年)兼凉州治,凉州刺史治冀县。 三国曹魏时(公元220—265年) 为冀县,改汉阳郡为天水郡,属天 水郡。 晋武帝泰始五年(公元269年)置秦州治,泰康七年(公元286 年)秦州迁置上邽。北朝后魏武帝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改为 当亭县,属天水郡。 北朝北周时(公元557——581年)改为冀城县, 后又并入黄瓜县。 隋炀帝大业时(公元605——620年)复改为冀城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改为伏羌县,并入陇西,置伏州治。唐 代宗广德元年至宋太祖建隆三年(公元763——962年),为吐蕃占领。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

第一章 甘谷民间文化遗产的现状综述公元前688年,偏居中国西北一隅的秦国在秦武公的带领下西伐冀、邽的氐戎族部落,西伐告捷后旋于冀、邽之地建立由秦国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冀、邽二县。

此举不仅使秦国势力不久到达关中渭水流域,也宣告秦国开始的西伐东进,为其逐鹿中原拉开了序幕。

四百余年后的公元前221年,秦一统天下,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邽、冀二县归入陇西郡。

正如清代邑人巩建丰在《伏羌县志》中所写:“封建改为郡邑,虽职不世守,人民社稷存焉。

”由此拉开了中国君主集权的郡县制治理体系的帷幕。

秦国的冀、邽二县县城所在地大致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辖区的秦州区、甘谷县、清水县区域。

冀县所在地基本与现甘谷县县城重合,邽县则介于天水秦州区、清水县间。

就行政区划来说,古冀县所在的甘谷县所在地,自其开始建县以来,虽然经历了两千七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名字也几经更迭,但其基本县治没有多大变化,这从侧面印证了古冀县——甘谷——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甘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西南麓,渭河中游。

东邻天水市秦安县、麦积区,南接天水市秦州区、陇南礼县,西与天水市武山县接壤,北与定西市通渭县相连。

其南北长60千米,东西宽49千米,总面积1 572 6平方千米,整体介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交界处。

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出渭源鸟兽山,由西向东横贯甘谷全县,在甘谷县境内长度达40余千米,穿城北而过。

“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秦州时描写的“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大致也可说是甘谷县城的写照。

甘谷县境内梁、峁、沟、壑起伏纵横,湾、坪、川、滩交错如棋,平均海拔1 972米。

渭河南北差异较大,渭河北为黄土覆盖的六盘山余脉,散渡河河谷将北部山区由北至南横切而过,形成南北走向的河谷通道,该区域基本为黄土峁梁沟壑区,山势较为低而平缓,干燥少雨,土地贫瘠,但可耕面积大,北宋时抵御西夏的甘谷堡和安远寨即位于此区域。

渭河南部山区为秦岭山脉西延——朱圉山脉,禹疏渭入河之踪迹。

甘谷县旅游景点

甘谷县旅游景点

甘谷县旅游景点
甘谷县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优美的旅游目的地。

以下是甘谷县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
1. 岐山:岐山是甘谷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其奇特的地质景观而闻名。

岐山有许多陡峭的山峰,山上垂直分布着数百个洞穴和寺庙,为游客提供了徒步和登山的机会。

2. 马蹄寺:位于岐山上的马蹄寺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寺庙,建于公元386年。

寺庙坐落在一座天然岩石的山崖上,由于其建筑形状独特,因此得名马蹄寺。

寺庙保存有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和壁画,吸引了许多信徒和游客。

3. 甘谷博物馆:甘谷博物馆是一个展示甘谷县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馆内收藏了大量的历史文物和艺术品,包括陶器、铜器、古代文献等,展示了甘谷地区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4. 岐山石刻:岐山石刻是中国历史最长、内容最丰富的石刻群之一,分布在岐山的各个洞穴和山崖上。

这些石刻记录了从唐朝到明朝的中国历史和文化,被认为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珍品之一。

5. 靖边县城:位于甘谷县附近的靖边县是一个保留了悠久历史和传统建筑的古老县城。

在靖边县城,游客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民居建筑和古街巷,感受到中国传统乡村文化的魅力。

以上是甘谷县的一些主要旅游景点,游客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悠久的历史、壮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

家乡的古迹遗址: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

家乡的古迹遗址:历史的见证与文化的传承

我家乡位于中国的中部地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许多古老的迹象和遗址,见证着这里的历史和文化。

走进这些古迹遗址,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一、洋县麻家坡遗址麻家坡遗址位于我家乡的洋县,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这里保存着一些人类遗址和墓葬,是研究当时人类生活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陶器、石器和兽骨等文物,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

走进麻家坡遗址,可以看到这里的建筑和设施都非常的完善,展示了当时人类的智慧和技艺。

同时,在这里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周围的山水风景令人心旷神怡。

这里的文化和自然景观相互交织,成为了这个地区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韩城蒿里遗址蒿里遗址位于我家乡的韩城市,是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

这里保存着许多古墓和器物,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风貌和文化。

在蒿里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和陶器,这些文物都非常的精美,展示了当时人类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观念。

走进蒿里遗址,可以看到这里的建筑和设施都非常的完善,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在这里还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这里的古墓和器物都非常的珍贵,是研究当时文化和生活的重要依据。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底蕴。

三、渭南华山石窟华山石窟位于我家乡的渭南市,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佛教石窟之一。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佛像、浮雕和壁画,是研究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重要遗址。

在华山石窟中,可以看到佛像和浮雕的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在这里还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底蕴。

走进华山石窟,可以看到这里的建筑和设施都非常的完善,令人感到宁静和安详。

这里的佛像和壁画都非常的珍贵,展示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精髓。

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类对美的追求。

四、咸阳秦城遗址秦城遗址位于我家乡的咸阳市,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建的都城遗址。

这里保存了许多秦代的建筑和器物,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风貌和文化。

甘谷文化传统

甘谷文化传统

甘谷文化传统
甘谷,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一个古老县城,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受历史和地域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甘谷文化。

甘谷文化传统在民俗风情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每逢春节,甘谷人民就会举行盛
大的庆祝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舞龙舞狮和打铁花。

舞龙舞狮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舞者们身着五彩斑斓的龙袍,手持长龙和狮子的道具,跳跃起伏,展现出生机勃勃的节日气氛。

而打铁花则是一种传统的技艺表演,工匠们在打铁时将铁水溅洒在空中,形成绚丽多彩的花朵,让人叹为观止。

除了民俗风情,甘谷文化传统还在建筑艺术上有着独特的表现。

甘谷的古建筑
群保存完好,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甘谷古城墙和甘谷古堡。

这些古建筑以其厚重的城墙和精美的飞檐翘角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在这些古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甘谷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也可以体味到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和独特。

甘谷文化传统还体现在饮食文化上。

甘谷的特色美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如
甘谷凉皮、甘谷豆腐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吸引了许多食客前来品尝,也成为了甘谷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甘谷文化传统以其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独特的建筑艺术和美味的
饮食文化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甘谷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甘谷的文化传统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马肇阳 美丽的甘谷

马肇阳   美丽的甘谷

美丽的甘谷甘谷县西关小学六年级一班马肇阳甘谷是中国版图西北部的一块富饶之地。

这里不仅四季瓜果飘香,还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勤劳的人民,因此,我为是一名甘谷人感到自豪。

甘谷随不发达,但却有着人类文明的气息。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闻到那如金子般耀眼的麦地里散发出的麦香;肥沃的土地里长的不是植物,而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土墙里散发的是古代军事重地战场上未熄灭的火药味。

甘谷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

甘谷民风淳朴,人文荟萃。

早在新石器时期,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存。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越陇山征服邽、冀二戎后,分别以族名在该地首次设立邽县、冀县(即甘谷)。

甘谷是丝绸之路的一个重镇。

甘谷地处丝绸之路之南线,为东汉以来,特别是东汉时期的西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名副其实的丝绸重镇。

甘谷多元文化的形成,和丝绸之路有着直接的关系。

甘谷有着灿烂的文化。

甘谷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多处;县城西南40里处传为秦先祖牧马之地。

出土珍贵文物1000多件,主要有汉简、摇钱树、唐三彩凤首壶、人面鲵鱼瓶等,或藏于北京故宫,或存于甘肃博物馆。

甘谷有许多名胜古迹。

有山势巍峨,连峰叠嶂的天门山;有山势陡峭,人迹罕至的石鼓山;有磅礴雄浑,丈夫似地直插云天的香台山;有西高东低,状如曲臂的秀金山;有森林面积五千余亩的尖山寺;有具有独特风光的神蜂寺;有山峦起伏,林草茂密的九墩牧场;有流经古坡乡而得名的古坡河;有培养人才的朱圉书院;有岗峦起伏,迤丽东来,飞翠叠嶂,峭壁雄峻的大像山;有周围丁香烂漫,松柏森碧,山崖流翠的金仙寺等。

这些都是古代甘谷人民智慧与精神的结晶。

甘谷是一个盛产名士的地方。

有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有负笈齐鲁,游学洙泗,师从孔子,名列七十二贤之一的石作蜀;有三国后期力撑蜀国半壁江山的辅汉大将军姜维;有清代翰林院侍读学士巩建丰等。

这些都是古代甘谷人的化身。

甘谷有着勤劳的人民。

那漫山遍野的迷人心灵的月季是谁精心呵护的?那独木成林的如海洋般的森林是谁种植的?那使人驻足痴望的雄伟的建筑是谁修筑的?对,就是甘谷人民。

千年延州从此始:甘谷驿历史沿革

千年延州从此始:甘谷驿历史沿革

千年延州从此始:甘谷驿历史沿革甘谷驿历史沿革甘谷驿原名为干谷驿。

北魏太和元年(477年),东部设广武县,并设遍城郡,隶北雍州,领广武、沃野两县。

北魏延昌二年(513年)设东夏州,领遍城郡、定阳郡、朔方郡、上郡。

西魏大统三年(537年)分广武县置文安县,隶文安郡。

恭帝元年(554年),改东夏州为延州,领遍城郡、神木郡、文安郡、上郡。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废神木郡。

真川、临真2县改属遍城郡。

北周建德六年(577年),改广武县为丰林县。

遍城郡治、延州州治均迁丰林。

遍城郡领丰林、沃野、真川、临真4县。

延州领遍城、文安2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制,以州统县。

遍城郡废。

由此可见,干谷驿作为广武县在北朝时期北魏的东夏州、西魏的延州和北周的延州治所所在地。

从公元477至577年,整整100年时间。

甘谷驿原属延长县,1935年5月30日工农红军解放延长县城,6月将甘谷驿乡划归延安县。

民国22年(1933)年,甘谷驿开办1户造纸作坊。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财政厅合股经营甘谷驿造纸作坊,有6个工人,1个捞纸池,以麻绳头、破布为原料制造麻纸。

1938年5月,陕甘宁边区政府以甘谷驿作坊为基础,筹建振华造纸厂,有捞纸池4个,碾子、火墙、压纸机各1个,职工21名,年产纸50令。

年底振华造纸厂,在安塞县沟槽渠村筹建新厂,次年5月投产。

1940年边区政府军工局用马兰草造纸取得成功。

1936年中央红军在吴起镇和瓦窑堡镇创办了军工被服厂。

1941年,八路军359旅在甘谷驿镇办起被服厂。

宋驿道延安府●绥德军路由丰林县(今延安市周家湾)北行经韦子驿(今延安市甘谷驿)至延川县,又北行25公里至清涧城(北宋筑城)至绥德军路。

明清驿道以肤施县城北金明驿为中心通往外地的驿道有3条。

1、延安府至西安府道2、延安府至榆林镇道由肤施县金明驿40公里至延长县甘谷驿(今属延安市),又40公里至延川县文安驿,再30公里至清涧县奢延驿,再35公里至清涧县石嘴驿,再35公里至绥德州青阳驿,再40公里至米脂银川驿,再45公里至榆林县鱼河驿,再40公里至榆林镇,共8站305公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谷驿历史文化遗址简介
甘谷驿镇位于延安市区以东35千米处,东、北部与延川县接壤,南与延长县接壤,西与姚店镇相接,辖30个行政村,总人口15420人。

210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地位优越,是宝塔区的东大门,也是中省市领导赴延川、延长的必经之路,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因古驿站而得名,如今残存古城墙、烽火台等历史文化遗址仍然依稀可见。

一、古驿站
据史料记载,从南北朝时即设置了广武县;北魏大统三年置文安县;北魏延昌二年就设东夏州,领多处郡县;西魏废帝三年,改东夏州为延州。

随后甘谷驿在许多的年代为交通枢纽和兵马驿站,为兵家所必争。

特别是宋代,由于边塞烽火,连年征战,这里就成了闻名遐迩的“三关门户”。

至清朝末该驿站尚编有驿马9匹、马夫5名、碎支银250两。

民国3年(1914)至民国23年(1934),属肤施县所辖的六个区公所的第六区。

民国25年(1936)12月18日,红军解放延安,翌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甘谷驿遂成为解放区。

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成立后,甘谷驿镇为延安县所辖镇。

新中国成立后,其为延安县城关区所辖乡。

1978年延安县并入延安市,其为延安市所辖乡级镇政府。

1989年,延安市政府报批甘谷驿为建制镇。

1996年12月25日,国务院批准延安市改称为宝塔
区,甘谷驿镇属宝塔区辖镇。

二、明城墙和烽火台
南北朝时期的太和元年(477),即在甘谷驿城设广武县,辖延长一部。

同年设扁城郡、定阳郡、朔方郡、上郡。

西魏大统三年(537),分广武县置文安县,隶文安郡。

西魏废帝三年(554),改东夏州为延州,任治光武,领扁城郡、神水郡、文安郡、上郡。

定阳郡在今宜川境、朔方郡在今子州境、上郡在今甘泉境、沃野县在今延安境。

随后在许多年代交通枢纽和兵马驿站,是兵家所必争之地。

特别是宋代,由于边塞烽火,连年征战,这里就成了文明遐迩的“三关门户”。

明时属于延安府延长县。

洪武中置,天顺中筑城。

矗立在两边的南北寨子山,似两只猛虎高据,照看着爪下的美好家园;环围一周的古城墙犹如一条蛟龙盘卧,把门封锁的严严实实。

镇的东门外有块土坪,人们叫它“杨家坪”,相传是杨六郎当年的演兵场。

据说当年的杨家将就在这了与辽兵交战,杨六郎镇守的“三关口”就是这里。

目前,甘谷驿的古城残留有多处,城墙高约3-5米,烽火台残存有4座,其古古城的基本格局尚能清晰可辨。

三、甘谷驿天主教堂
延安甘谷驿天主教堂辉映在绿树之中,是镇上的标志性建筑。

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清宣统元年(1909),西班牙人易兴华任天主教陕北教区主教,始将天主教传入延长。


国十三年(19240),西班牙人于甘谷驿境内,购地建窑,作为天主教会会址,从教者极少。

民国二十年(1931),该教会大量购地,雇用当地劳工300多人,动工修建教堂,3年竣工(一说建于1903年,是延安东川里第二座教堂)。

教堂内设圣母堂,塑圣母像,挂匾。

天主教堂落成后,曾一度成为教民传经布道弥散之场所。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一月二十四日,有教徒50余人。

1935年甘谷驿小学归延安县管辖,改名为延安县第一完小,以原天主教堂作校址。

教师2人,学生30余人。

1935年当地解放,教会搬离,教徒自散,教堂基本上停止了活动。

1944年甘谷驿天主教堂成为九旅纺织工厂厂址。

教会仍在,但无活动。

边区抗战时,因战事影响不能继续得到外汇。

生活异常困难,故天主教活动极少。

甘谷驿天主教堂经战乱及“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今教堂外观完好,内设荡然无存。

1984年5月2日,由延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曾由甘谷驿粮站用做粮库。

现在由区文物局进行保护性修缮。

建筑风格为哥特式风格,坐北面南,正面立有三座塔楼,呈笔架形。

内部并列两排立柱,为三通廊式。

教堂面阔10米,进深21米,高18米。

教堂为巴西里卡形式平面,长30.9米,宽12.7米。

北端为突出的圆弧圣坛,南端入口中央设六边形高14.6米的钟楼,内设楼梯。

里面以高耸的钟楼为中心,柱头、屋顶及门窗的细部均为尖券、尖拱形,表现出
哥特教堂的高耸特征。

教堂内部侧廊与中厅以连续的券柱式拱廊分隔,北端弧形圣坛墙面有6个尖券高窗,圣坛光线明亮。

墙面尖券假窗饰有地方特色的砖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