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精校解析Word版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一生物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能够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A.淀粉酶B.脂肪酶C.蛋白酶D.蔗糖酶2.下列四组生物中,都属于真核生物的一组是()A.病毒和青霉B.细菌和草履虫C.蓝藻和酵母菌D.蘑菇和酵母菌3.生物体内能量代谢中ATP的合成和利用过程如图所示。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动植物体内都有呼吸作用为ATP的含成提供能量B.①过程和②过程的酶和场所不相同C.c表示吸收的能量,d表示释放的能量,两者形式相同D.ATP在活细胞中含量很少,但转换速度很快4.下列关于寨卡病毒、酵母菌的叙述,正确的A.都属于原核生物B.都含有核酸C.都含有核糖体D.都具有细胞膜5.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A.酵母菌产生的酒精和CO2排出细胞都需要消耗ATPB.人的肝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都需要载体C.植物根毛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土壤溶液中K+浓度成正比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消耗ATP6.下列有关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蓝藻和水绵细胞中都含有核糖体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它与酵母菌都有细胞质C.破伤风杆菌和叶肉细胞都有染色体和DNAD.念珠藻属于原核生物,含有酶和ATP7.在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的时期是()A.间期B.前期C.中期D.后期8.(10分)下图为某种高等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图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生物是一种动物B.此时该细胞中含有8个核DNA分子C.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D.此时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的后期二、非选择题9.(10分)根据下列化合物的结构分析回答:该化合物中,①表示,⑦表示。
2021 2021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北师大石竹附属学校高三(上)第二次月
2021 2021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北师大石竹附属学校高三(上)第二次月2021-2021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北师大石竹附属学校高三(上)第二次月2022-2022学年:北京师范大学石柱附属学校高中三(一)年级,广东省东莞市二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多项选择题:每题6分。
每个子问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问题的要求。
1.以下关于糖的陈述是正确的()a.葡萄糖是构成麦芽糖、纤维素、淀粉和糖原的基本单位b.在atp、rna、质粒和叶绿体中均含有核糖c.在细胞膜上糖类均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d.所有糖类都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2.如果该图是高级有机体细胞局部结构的示意图,那么该细胞可能处于什么样的分裂和什么时期?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分裂后可能会形成由多条染色体组成的子细胞?有这种细胞的生物体的代谢类型是什么?以及生态系统的可能组成部分?答案是()① 有丝分裂中期② 负中期I③ 负中期II④ 1种⑤ 2种⑥ 4种⑦ 自养的⑧ 异养的⑨ 制作人⑩ 消费者分解者a.③④⑧⑩b.②④⑧⑩c.③④⑦⑨d.①⑤⑧?答:疾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
B.B是一种绿色和红色的盲症。
在人群中,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4,携带疾病的概率是指携带疾病的概率是D,如果4和5要再生一个孩子,成为正常女孩的概率是D4.视网膜母细胞为恶性肿瘤,其发病与rb基因有关,r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称为rb 蛋白,分布于细胞核内,能抑制细胞增殖.正常人体细胞中含有一对rb基因,当两个rb 基因同时突变产生突变蛋白时,会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rb基因抑癌基因,能抑制细胞癌变b.上述rb基因发生的突变属于显性突变c.突变蛋白的产生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实质一d.突变蛋白可以延长细胞周期1835年,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观察到13种地雀。
他们的祖先属于同一物种。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下关于这13种地雀形成原因的陈述是不正确的:(a)自然选择在13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中的作用是不同的b.13个种群可能出现不同的变异,原因在于所生存的环境不同c、当13个种群之间的基因库存在明显差异,导致生殖隔离形成时,它们是13个物种。
广东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16-17学年高二下第二次月考--生物
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B.传代培养的细胞传至10代左右时,极少数细胞衰老死亡
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无限传代培养
16.单克隆抗体在医疗、诊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英国科学家米尔斯坦和柯勒设计了一个用被免疫的B淋巴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实验,图为其实验流程图.则相关的叙述或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若用Ti质粒作为抗旱基因的载体,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置应该在T-DNA片段内,且要保证复制起始点和用于转移T-DNA的基因片段不被破坏
B.将重组Ti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中时,可以用Ca2+处理细菌
C.用含有重组Ti质粒的土壤农杆菌去感染植物细胞,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成具有抗旱基因的植物
D.若能够在植物细胞中检测到抗旱目的基因,则说明该基因工程项目获得成功
5.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使用转录酶B.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
C.过程③使用的感受态细胞可用NaCl溶液制备
D.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已导入受体细胞
6.下列有关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都需用CO2培养箱B.都需用液体培养基
C.都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D.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13.关于现代生物技术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培养与动物组织培养均需使用胰蛋白酶制备体细胞悬液
B.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配比会影响组织分化
C.转入到油菜的抗除草剂基因,不可能通过花粉传入环境中造成基因污染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 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二生物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不是高尔基体功能的是A.与动物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B.参与蛋白质的加工和转运C.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D.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参考答案:C2. 扦插时,保留有芽的枝条比较容易成活,这是因为芽A.能迅速生长B.能进行光合作用 C.能产生生长素 D.储存较多营养物质参考答案:C3. 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素。
这些细胞位于A.大脑皮层B.垂体C.下丘脑D.脊髓参考答案:C4. 某种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图为该遗传病的系谱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为纯合子B.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4为纯合子C.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为杂合子D.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3为纯合子参考答案:C5. 杂交育种中,杂交后代的哪种性状一出现就能稳定遗传()A.优良性状B.隐性性状C.显性性状D.相对性状参考答案:B【考点】9A:杂交育种.【分析】在豌豆杂交实验中,只有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能够稳定遗传.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优良性状如果是显性杂合体,其自交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不一定能够稳定遗传,A错误;B、在杂交育种中,一定能够稳定遗传的性状是隐性性状,因为隐性性状是纯合子,自交后代不会发生性状分离,B正确;C、显性性状的个体可能是纯合子,也可能是杂合子,其自交后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所以不能够稳定遗传,C错误;D、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D错误.故选:B.6. 下列生产目的与原理(或涉及到的方法、技术)匹配正确的是()D7. 下列不属于人体免疫器官的是A.骨髓 B.胸腺 C.脾脏 D.小脑参考答案:D8. 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接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的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名SARS 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
2023-2024学年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高二10月月考生物试题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是()A.细胞内酶活性正常发挥B.体液中存在大量的缓冲物质C.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含量的相对稳定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2.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A.唾液B.组织液C.血浆D.淋巴3.“小儿麻痹症”是由于病毒侵染了位于脊髓的传出神经的细胞体,而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未受到侵染。
所以,小儿麻痹症患者会表现出下肢()A.能运动,对刺激有感觉B.运动障碍,对刺激有感觉C.能运动,对刺激无感觉D.运动障碍,对刺激无感觉4.某研究人员欲进行某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的研究,经过X处理后,发现动作电位不能形成。
则X处理最可能是()A.阻断了Na +通道B.阻断了K +通道C.降低了培养液中K +含量D.增大了培养液中Na +含量5.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相互影响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较广C.体液调节速度较慢D.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6.在人体的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A.丙酮酸的氧化分解B.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合成C.食物中的淀粉经过消化分解成葡萄糖D.Na 2 CO 3与 H 2 CO 3反应生成 NaHCO 37.高的动脉血压引起降压反射。
发生降压反射时,则出现()A.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频率降低B.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C.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降低D.心排血量和外周阻力升高8.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这三种细胞外液构成B.内环境稳态失衡会导致代谢紊乱C.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 2、尿素、神经递质、血红蛋白等物质D.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蛋白质和无机盐离子等9.给小白兔服用药物A可使其物质B水平下降,服用物质C则其物质B水平不变。
若同时给小白兔服用药物A和物质C,经过多次重复后,再给小白兔单独用物质C也会引起物质B水平下降。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生物6月月考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1.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将乙肝抗原导入酵母菌可以获得能生产乙肝疫苗的工程菌B。
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和高效复制C. 用氯化钙处理植物细胞,可增加细胞壁的通透性D。
大肠杆菌质粒上具有控制质粒 DNA 转移的基因2.某DNA分子中含有某限制酶的一个识别序列,用该限制酶切割该DNA分子,可能形成的两个DNA片段是()选项片段1片段2①②③④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3. 下面是四种不同质粒的示意图,其中ori为复制必需的序列,amp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为四环素抗性基因,箭头表示同一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amp和tet是一对等位基因,常作为基因工程中的标记基因B。
质粒指细菌细胞中能自我复制的小型环状的DNA和动植物病毒的DNAC. 用质粒4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该菌不能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D. 质粒1最适用作为基因工程的运载体4.下列有关人胰岛素基因表达载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表达载体中的胰岛素基因可通过人肝细胞mRNA反转录获得B.表达载体的复制和胰岛素基因的表达均启动于复制原(起)点C.借助抗生素抗性基因可将含胰岛素基因的受体细胞筛选出来D.启动子和终止密码子均在胰岛素基因的转录中起作用5.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羧酸酯酶(CarE)制剂的流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①需使用Taq聚合酶B.过程②需使用解旋酶和PCR获取目的基因C.过程③可将重组表达质粒导入所有的大肠杆菌D.过程④可利用DNA分子杂交鉴定目的基因是否己导入受体细胞6。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下列有关PCR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变性过程中破坏的是DNA分子内碱基对之间的氢键B. PCR与细胞内DNA复制相比所需酶的最适温度较高C. 延伸过程中需要DNA聚合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D. 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7.为了增加牡丹的花色类型,研究者从某植物中克隆出花色基因C (图1),拟将其与质粒(图2)重组,再借助农杆菌导入菊花中。
广东省东莞市北京师范大学石竹附属中学2025届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东莞市北京师范大学石竹附属中学2025届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2019年1 1月,我围原创的治疗“老年痴呆症”新药甘露寡糖二酸(GV- 971)获准上市。
CV- 971是从海藻中提取的糖类分子经化学修饰而成的,其作用机理是通过重塑肠道菌群平衡,问接改善“老年痴呆症”患者的症状。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海藻体内的糖类分子,都能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B.GV-971药物分子不需要进入人体内环境,就能发挥作用C.从海藻中获得药用原料,体现的是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不同肠道菌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共同组成复杂的营养结构2.下列关于促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B.促甲状腺激素可运送到下丘脑和甲状腺C.生长激素能减少糖元生成、促进脂肪分解D.生长激素能刺激细胞增大不能刺激细胞增殖3.大豆子叶颜色(BB表现为深绿,Bb表现为浅绿,bb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抗病、不抗病分别由R、r基因控制)遗传的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实验一: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F1: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浅绿抗病=1:1实验二: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F1: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1:1:1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父本的基因型不同B.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四种表现型的分离比为1:2:3:6C.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F2成熟群体中,B基因的频率为0.75D.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新品种常规的育种方法,最好用与实验一的父本基因型相同的植株自交4.北极熊生活在北极的冰原和浮冰上,海洋食物链中主要以海豹为食,陆地食物链中主要以驯鹿为食,食物网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鱼类、北极狐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冰原和浮冰不同地段的物种组成的差异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北极熊滞留在海洋中的时间延长,可使鱼类的数量先减少后趋于稳定D.农药DDT随污染的水流进入北极,北极熊体内该物质的浓度最高5.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A、a控制),该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广东省东莞市北师大石竹附属学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卷_Word版含解析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北师大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1.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2.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每个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相同的B.如果细胞②表示甲状腺细胞,①处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低于⑤处的C.如果细胞③表示胰岛细胞,正常情况下,③处的O2浓度较高D.如果细胞②表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的3.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D.血液中O2含量下降,肌肉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5.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6.将枪乌贼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B.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达到动作电位峰值所需时间变短C.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变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7.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8.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D.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10.为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个体发育的功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将一正常幼年家兔的甲状腺摘除并缝合后进行观察.对照组应设为()A.用一成年健康的家兔作相同的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B.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垂体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C.用一相似的幼年家兔在去除下丘脑后作相同处理,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D.用另一相似的幼年家兔作相同处理,外源补充甲状腺激素并在相同的环境中观察11.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④血糖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可以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A.①②③ B.C.②④⑤ D.②③④12.“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的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使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下列能引起“胰岛素抵抗”的是()①胰岛B细胞受损②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减少③胰岛素与其特定受体识别发生障碍④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3.大脑皮层在神经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与躯体运动、感觉密切相关B.运动性语言中枢(W区)受损的患者不会讲话C.大脑皮层既是高级中枢也是低级中枢D.产生渴觉的结构基础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14.当人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时,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C.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增多,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D.皮肤中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15.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为激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含量甚微的①经过分级调节作用,可明显增加③的分泌B.激素②是调节甲状腺细胞分泌功能的主要激素C.血中③的浓度过低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促进作用减弱D.③几乎作用于全身的靶细胞,促进其细胞代谢16.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A.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引起一系列反应B.艾滋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C.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D.艾滋病患者最终常常死于复合感染或者肿瘤17.在人类与埃博拉病毒的斗争中,有科研人员尝试将病毒引诱到人体的“陷阱细胞“中.例如:HIV通过识别T细胞表面的CD4,人侵到T细胞,给艾滋病患者注射适量用CD4分子修饰过的成熟红细胞,则该红细胞也会被HIV识别、入侵,但HIV在此细胞中无法增殖,最后随红细胞的死亡而被清除,所以红细胞成为HIV的“陷阱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HIV入侵到T细胞可刺激T细胞产生多种蛋白质,促进T细胞分裂B.红细胞死亡后被吞噬细胞清除的过程是属于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C.T细胞被HIV识别、入侵后可以分化为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D.用CD4分子修饰过的红细胞被HIV入侵后可使人丧失免疫功能18.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于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来自本人的干细胞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上的糖蛋白有关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19.假设图中含生长素(IAA)的琼脂块和胚芽鞘尖端所产生的生长素量相同,则一段时间后对a、b、c、d四个空白琼脂块中所含生长素量的分析正确的是()A.c>a=b>d B.a=c>b=d C.c>a>b>d D.a>c>d>b20.拟南芥P基因的突变体表现为花发育异常.用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处理正常拟南芥,也会造成相似的花异常.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生长素与花的发育有关B.生长素极性运输与花的发育有关C.P基因可能与生长素极性运输有关D.生长素极性运输抑制剂诱发了P基因突变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回答下列有关生物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问题:(1)若在图1中C和D两点的细胞膜表面安放电极,中间接记录仪(电流左进右出为+),当信号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时,检测到的结果是(2)人在炎热环境中大量出汗后,细胞产生兴奋,传导至产生渴觉,同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图2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据图回答:①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②维持机体稳态离不开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途径有:一是通过图中信息分子(两种)经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二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交流.如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就是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的,这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4)某同学认为一种植物(X植物)的提取液对SARS病毒有抑制作用,他以小白鼠为研究材料设计了下面的实验进行证明:实验步骤:①选择一只健康的小白鼠,让小白鼠感染SARS病毒;②给喂养小白鼠的饲料中加入一定量的X植物提取液,观察小白鼠是否出现患病症状;我们认为该同学的实验存在明显的不科学之处,请指出两点:①;②.22.为了研究早餐质量对学生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某研究小组选取40名健康学生志愿者,按平时早餐习惯分成不进早餐组、高糖组、高脂高蛋白组和均衡营养组,按组别给予相应早餐,并分别于空腹(餐前)和餐后1、2、3小时取静脉血检测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实验期间不食用其他食物,实验结果见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不进早餐组2小时后表现出精力不旺盛、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主要原因是.(2)在4组实验中,早餐后组血糖浓度升得最快,其主要原因是.高脂高蛋白组胰岛素水平较高,说明氨基酸和脂肪酸能.(4)若餐后1小时取血的同时收集尿液进行尿糖含量检测,不进早餐组(A)、高糖早餐组(B)和高脂高蛋白早餐组(C)的检测结果最可能的是(填序号).①A<B<C ②A<C<B ③A<B=C ④A=B=C(5)若对进餐组同时检测胰高血糖素含量,那么其变化曲线的峰值出现在胰岛素峰值(在“之前”、“之后”、“同时”中选择),这是因为.(6)胰岛素分泌的调节方式为,这与胰岛B细胞的多种受体有关.下列物质中可被胰岛B细胞受体识别的有(填序号).①胰淀粉酶②胰高血糖素③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④神经递质⑤甲状腺激素.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北师大石竹附属学校高二(上)期中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1.内环境稳定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分析】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解答】解:A、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为细胞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故A选项正确;B、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温度、PH维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故B选项正确;C、静息电位的维持主要依赖于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和维持依赖于钠离子内流,维持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故C选项正确;D、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内,不发生在内环境中,故D选项错误.故选:D.【点评】对于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的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2.如图是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⑤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每个细胞的内环境都是相同的B.如果细胞②表示甲状腺细胞,①处的促甲状腺激素浓度低于⑤处的C.如果细胞③表示胰岛细胞,正常情况下,③处的O2浓度较高D.如果细胞②表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①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⑤处的【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血浆,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细胞内液,④表示淋巴,⑤表示毛细血管动脉端.【解答】解:A、图中每个细胞的内环境不一定都是相同的,如血细胞与组织细胞的内环境就不同,A错误;B、若细胞②表示甲状腺细胞,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由血流方向可知,①低于⑤处,B正确;C、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如果细胞③表示胰岛细胞,正常情况下③处的O2浓度低于⑤处,C错误;D、如果细胞②表示肝脏细胞,饭后半小时肝细胞可以合成肝糖原消耗葡萄糖,故①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⑤处,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意在强化学生对内环境的物质交换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试题难度中等.3.下列关于人在剧烈运动时生理变化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A.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B.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导致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C.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和肌糖元分解D.血液中O2含量下降,肌肉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内环境之所以能保持PH相对稳定的状态是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比如H2CO3 /NaHCO3.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解答】解:A、钾离子主要在细胞内,主要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钠离子主要在细胞外,主要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大量失Na+,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对细胞内液的影响,A正确;B、乳酸为酸性物质,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一段时间内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但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的存在,所以血浆pH仍为弱碱性,B错误;C、剧烈运动时会消耗大量能量,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但肌糖元不能直接分解成葡萄糖,C错误;D、血液中O2含量下降,导致部分肌肉细胞因缺氧而进行无氧呼吸,但多数细胞仍进行有氧呼吸,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以人在剧烈运动时产生的生理变化为背景,考查了人体内环境中渗透压、酸碱度和血糖平衡的调节等相关基础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A.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B.血糖含量低于正常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D.组织细胞摄取萄葡糖加速【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甲状腺激素对动物或人的作用:①促进动物个体的发育;②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2、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解答】解:A、甲状腺激素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A错误;B、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血糖含量高于正常,B错误;C、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C正确;D、胰岛素能够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分解、从而降低血糖浓度,图表中胰岛素的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值,可推测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减慢,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考生对甲状腺激素和胰岛素的功能的识记和理解是解题的关键.5.当人看见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考点】反射的过程.【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条件反射题,人看到酸梅时,酸梅的色泽、形态大小等特征,刺激人的视网膜,让人知道是酸梅,从而形成条件反射,并分泌大量唾液.【解答】解:A、感知酸梅,形成条件反射,其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A正确;B、唾液大量分泌是唾液腺的活动,所以唾液腺是效应器,B正确;C、酸梅的色泽是引起条件反射的条件之一,另外还有形态大小等特征,并且色泽直接刺激的是视网膜,而非直接刺激中枢神经,C错误;D、在这一过程需要多个神经元细胞的参与,兴奋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发生“电﹣﹣化学﹣﹣电”信号的转化是必然的,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6.将枪乌贼巨大轴突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B.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达到动作电位峰值所需时间变短C.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静息时细胞膜对K+通透性变大,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不变【考点】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分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钠离子的内流有关.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解答】解:A、增大模拟环境中K+浓度,K+外流受阻,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A正确;B、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刺激引发动作电位所需时间变短,B正确;C、由于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C正确;D、静息时质膜对K+通透性变大,K+外流增多,静息电位的绝对值会发生变化,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7.如图为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C为组织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与A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D.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B、C、D、E分别是感受器、效应器、突触后膜、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A、与B端相连接的效应器指的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A 错误;B、兴奋在反射弧上传递时,C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B错误;C、刺激D点,在E处测到电位变化,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还需要刺激E点,在D处测不到电位变化,才能说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方向的,C 正确;D、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把某药物放在C处,刺激E点,D处没电位变化,无法说明该药物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反射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理解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8.若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A.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C.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D.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H7N9禽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会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若病毒存在于体液中,则会发生体液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若病毒侵入细胞,则会发生细胞免疫,其过程为:(1)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反应阶段: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解答】解:A、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A正确;B、在免疫过程中,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B正确;C、吞噬细胞能摄取和处理抗原,暴露出抗原决定簇,C正确;D、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结合社会热点,以禽流感为素材,考查特异性免疫和细胞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明确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在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考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的综合;动物激素的调节.【分析】激素是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多肽、脂质或氨基酸衍生物,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在细胞内外都能发挥作用,受温度、PH值得影响.神经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得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者抑制.激素和酶都不是细胞的能量物质和组成物质,有些激素作为信息分子能改变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代谢.【解答】解:A、激素调节属于体液调节,随着血液循环到达相应的组织器官,调节其生理过程;酶在细胞内或分泌到细胞外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组织液(突触间隙);A错误.B、部分激素是蛋白质,部分是脂质等;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C、激素和神经递质是信息分子,需要与特定的受体分子结合,酶也需要与特定的分子结合催化化学反应;C正确.D、酶化学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作用后就失去活性,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内酶和信息分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生物大分子知识的记忆及知识迁移能力,并能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025届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生物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曲线均为“S”型曲线B.t3时,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的时刻分别为t4和t6D.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为弱→强→弱2.某昆虫病毒是种双链DNA病毒,研究人员为探究该病毒的K基因对P基因遗传信息传递过程的影响,以缺失K 基因的病毒感染昆虫细胞作为实验组,以野生型病毒感染昆虫细胞作为对照组进行实验。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病毒利用昆山细胞提供的模板和原料进行DNA复制B.病毒利用自身携带的核糖体在昆虫细胞中合成蛋白质C.若K基因抑制P基因的转录,则实验组P基因的mRNA合成速率低于对照组D.若K基因促进P基因的翻译,则实验组P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合成速率低于对照组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倍体植物的体细胞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B.可遗传变异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基因中插入一小段DNA序列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D.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的新性状是生物进化的方向4.某研究小组从某湖泊中选取了四种不同的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2025届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生物高二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2025届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生物高二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
水肿的形成与内环境液体交换异常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下列关于组织水肿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合成减少时,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可引发组织水肿B.淋巴管发生细胞癌变引起淋巴管占位性堵塞可引发组织水肿C.当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时可引发组织水肿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可引发组织水肿2.以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不一致的是()A.植株上蚜虫卵的密度——样方法B.种群的S型增长——数学模型建构法C.酵母菌的种群密度——抽样检测法D.变形虫的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3.下列关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以及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中S区受损后引起运动性失语症B.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膝跳反射仍能完成C.胰腺受反射弧传出神经的支配,其分泌胰液时也受促胰液素调节D.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4.用下图装置测定种子萌发时进行的呼吸作用类型,同时关闭活塞,在25℃下经过20min再观察红色液滴移动情况,下列对实验结果分析不符合实际的是A.若装置1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B.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呼吸作用消耗O2的体积,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呼吸作用释放CO2和消耗O2的体积之差C.若装置1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D.若装置1红色液滴不移动,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则说明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无氧呼吸5.龙舟运动是一项中国传统体育运动,某同学参加龙舟训练后,感觉浑身酸痛,并伴随着大量出汗等。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生物试卷含解析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2024届高三第二次调研生物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下列关于“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实验中应分别加入甲基绿和吡罗红B.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C.该实验用口腔上皮细胞而不用叶肉细胞,是因为叶肉细胞不含RNAD.该实验证明了DNA只存在于细胞核中,RNA只存在于细胞质中2.如图为一种植物扦插枝条经不同浓度IAA浸泡30 min后的生根结果(新生根粗细相近),对照组为不加IAA的清水。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照组生根数量少是因为枝条中没有IAAB.四组实验中,300 mg/LIAA诱导茎细胞分化出根原基最有效C.100与300 mg/LIAA处理获得的根生物量相近D.本实验结果体现了IAA对根生长作用的两重性3.下列有关生物育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两种绿色开花植物杂交所得到的后代植株一定可育B.绿色开花植物的任一细胞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一定可育C.同一绿色开花植物的两个细胞进行植物细胞杂交得到的植株一定可育D.某一植物经一定浓度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染色体加倍的植株一定可育4.小叶锦鸡儿是一种典型旱生豆科灌木,根部具有根瘤菌,对水分和养分需求大,使周围浅根系禾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不能适应而退出群落,而根系发达的深根系丛生大禾草及轴根型杂草如灰绿藜等能适应这种环境。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最新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第三次月考高二生物试卷一:单选题(共20个.每题3分.共60分)1.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内环境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2.图1是测量离体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膜电位变化。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B测出的电位大小相当于图2中A点的电位B.若细胞外钠离子浓度适当降低,在适宜条件刺激下图2中A点下移C. 图2中B点钠离子通道开放,是由于乙酰胆碱与钠离子通道相结合D.图1中神经纤维的状态由B转变为A的过程中,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3.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元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膜具有完成细胞内信息交流的功能C.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具通透性造成K+内流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的开启4. 下丘脑在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调节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可引起尿量增加B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的反馈调节C.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神经可支配骨骼肌的活动D.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可引起机体产热量增加5.我们知道,抵御病原体的攻击,人体有三道防线。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口腔黏膜对病原体有一定的屏障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B.唾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C. B细胞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属于第三道防线D.吞噬细胞既参与第二道防线也参与第三道防线6.如图中①是对燕麦胚芽鞘所做的处理,一段时间后,接着进行②③④所示的实验,则②③④中燕麦胚芽鞘的生长情况依次是( )A.向B侧弯曲、向A侧弯曲、向A侧弯曲B.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向B侧弯曲C.向A侧弯曲、直立生长、向A侧弯曲D.向B侧弯曲、直立生长、向B侧弯曲7。
2021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
2021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含解析一、选择题1.(xx •肇庆二模)下列哪一项属于次生演替( )A . 冲积平原的形成B . 裸岩的风化C . 天然湖泊的淤积D . 荒化的农地考点: 群落的演替.分析:类型项目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起点 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 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时间 经历时间漫长 经历时间较短影响 因素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森林砍伐地、弃耕地上的演替解答: 解: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物、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冲积平原的形成、裸岩的风化和天然湖泊的淤积.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荒化的农地.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2.(xx •广州模拟)如图是3个圆所构成的关系图,其中甲为大圆,乙和丙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A . 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小体B . 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C . 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D . 生态系统功能、能量流动、食物链和食物网考点: 内环境的组成;突触的结构;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从图中三个圆的关系可以看出,乙和丙包括在甲中,属于甲的一部分,选项中只要符合这种关系的就可以.解答:解:A、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小体是指轴突末梢的膨大部分,其中只有一部分属于突触,A错误;B、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C、物种丰富度是群落的特征,并非种群的特征,C错误;D、食物链和食物网属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并非生态系统的功能,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各种生物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解答时先找出三个圆之间的关系,再找出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即可.3.(xx•清远二模)火龙果原产于中美洲热带,营养丰富.下列有关火龙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果树生长有典型的向光性,这与其体内背光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有关B.火龙果成熟时,脱落酸和乙烯的含量明显降低C.火龙果枝条扦插不易生根,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D.火龙果成熟时果皮红色,红色色素位于液泡中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1、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由于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因此背光侧生长快,植物向光弯曲生长;2、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在将要脱落的器官或组织中较多,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成熟的果实中乙烯含量升高;3、生长素具有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因此生产中常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提高成活率;4、植物细胞中的液泡含有花青素等各种色素,使植物器官呈现一定的颜色.解答:解:A、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使背光侧生长素比向光侧分布多造成的,A正确;B、火龙果成熟时,脱落酸和乙烯的含量明显升高,B错误;C、生长素能促进插条生根,可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火龙果枝条,促进生根,C正确;D、火龙果成熟时果皮红色,是由于液泡中含有红色色素的缘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和分布、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生产中的应用,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现象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4.(xx•东海县模拟)如图所示,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A.④⑤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④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解答:解:①由于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没有尖端的燕麦胚芽鞘左侧,使其基部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左侧多,所以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②由于胚芽鞘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所以用不透光的锡箔套套在②的胚芽鞘尖端,②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而直立生长,错误;③由于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胚芽鞘的尖端,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③的胚芽鞘尖端,其尖端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刺激下,不能横向运输,因而只能直立生长,错误;④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④胚芽鞘的右侧,使右侧生长素不能向基部运输,导致左侧基部生长素浓度大于右侧的,因而能引起燕麦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正确;⑤用不透水的云母片插在⑤胚芽鞘的尖端下面,则生长素不能运输到基部,不能促进基部生长,因而燕麦胚芽鞘不生长,错误.所以引起燕麦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只有①④.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胚芽鞘向光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格瓦斯”是由酵母菌和乳酸菌双菌发酵的传统谷物发酵饮料.传统做法是采用俄式大面包为基质,加入菌种发酵生成微量乙醇、一定量的CO2以及丰富的有机酸物质.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发酵过程需要密闭条件B.两菌种的代谢类型相同C.C O2由两菌种共同产生D.两菌种间为互利共生关系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种间关系.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呼吸作用的过程与应用.1、酵母菌为兼性厌氧型,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大量).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C6H12O62C2H5OH+2CO2+能量(少量).2、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其反应式为:C6H12O62C3H6O3+能量(少量).解答:解:A、酵母菌的发酵和乳酸菌的呼吸方式都是无氧呼吸,因此发酵过程要密闭条件,A正确;B、乳酸菌只能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两菌种的代谢类型不同,B错误;C、乳酸菌的无氧呼吸产物是乳酸,不产生二氧化碳,C错误;D、酵母菌和乳酸菌之间是竞争关系,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要求学生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过程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流程图分析,表格比较,典型练习分析强化学生的理解.6.“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B.放养鸭子的数量要与红萍生长量协调平衡C.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D.水稻和红萍垂直分层,提高了光能利用率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有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物群落除了水稻、红萍和鸭子以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A错误;B、放养鸭子的数量要与红萍生长量协调平衡,如果放养鸭子的数量太多,会使得红萍减少,最终会反过来使鸭子的数量减少,B正确;C、由题意分析已知在稻﹣鸭﹣萍共作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中存在两天食物链: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所以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正确;D、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于荫蔽环境,其与水稻分层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B.生长素都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C.C O2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D.植物开花和孔雀开屏都属于行为信息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分析:1、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2、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此外还有非极性运输方式解答:解:A、由于体温调节中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分泌,故垂体功能受损的幼犬会出现抗寒能力减弱等现象,A正确;B、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生长素,此外还有非极性运输方式,B错误;C、CO2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C正确;D、植物开花属于物理信息,孔雀开屏都属于行为信息,D错误.故选:AC.点评:本题考查动物激素调节和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8.如图所示曲线显示了两种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方法,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人被毒蛇咬伤时,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比较好B.采用方法1可以使人获得比方法2更持久的免疫力C.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2进行免疫预防D.方法1为被动免疫;方法2为主动免疫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病毒,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2、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解答:解:A、若某人被毒蛇咬伤时,可通过注射抗体,以尽快清除可能存在的毒素,可采用方法1,A错误;B、抗体发挥了作用后就会失活,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不长;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当遇到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可以识别该抗原,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发挥出免疫效应.所以,方法2比方法1可以获得更持久的免疫力,B错误;C、根据上述方法②的优点,记忆细胞可以存活更长时间,二次免疫时产生抗体快而多,相比于方法1注射的抗体只能存活较短的时间,方法1的免疫预防效果更好,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C正确;D、方法1为被动免疫;方法2为主动免疫,D正确.故选:CD.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人体获得免疫力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曲线图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需要注意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二、填空题9.(16分)(xx•天津模拟)乌鱼能治疗各种痔及湿痹,利大小便.为研究污染物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研究小组对某池塘中生物的食性进行分析,结果如图1.(1)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它与泥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两个物种.(2)根据表1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如表1太阳能光合效率能量传递效率水蚤河蚌10101% 10% 106106(单位:kJ).乌鱼从鱼塘获取的能量为8.1×105kJ.(4)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减少可使乌鱼的种群密度上升.(5)若鱼塘中泥鳅的数量变化如图2所示,则图中d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接近稳定型型,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会(会/不会)大幅超过b点.(6)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价值一般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潜在价值;二是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其直接价值.根据表格分析,该湖泊生态系统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小球藻→泥鳅→乌鱼.食物链中是捕食关系,河蚌、水蚤和泥鳅都在第二营养级以水藻为食是竞争关系.根据题中食物链(网)的关系,只有乌鱼的捕食者和竞争者减少或者是乌鱼的被捕食者(食物)增加,乌鱼的数量才会上升,题中乌鱼的捕食者和竞争者不存在,只有食物增加才能实现,乌鱼的食物是泥鳅,泥鳅要增加,竞争者要减少,竞争者是水蚤和河蚌.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1)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其直接价值,乌鱼与泥鳅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2)根据表1可知泥鳅吃水蚤,泥鳅和水蚤都吃小球藻,所以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3)由表一列食物链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小球藻→泥鳅→乌鱼,结合表2能量传递情况分析:小球藻固定的总能量为1010X1%=108,乌鱼获得的能量={[108﹣(106/10%)﹣(106/10%)]×10%+106×10%}×10%=8.1×105.(4)结合上面的食物网及能量传递的特点知,当水蚤和河蚌减少,能量就尽可能多的流向乌鱼,所以当水蚤和河蚌减少时,乌鱼获得的能量增多,数量增加.(5)图中d 点时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可推知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接近稳定型,b点为环境的最大容纳量,环境条件不变,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会改变,所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不会大幅超过b点.(6)由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故答案为:(1)直接生殖隔离(2)捕食和竞争(3)8.1×105 (4)水蚤和河蚌(5)稳定型不会(6)次生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特征和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识图能力和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10.(16分)(xx•中山模拟)如图为人体神经元细胞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综合国力的根本是人才.孩子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结构F的数量将增加.(2)生命在于运动.与图中B形成关系最密切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B→C过程体现了细胞质流动性,C→D过程体现了细胞膜流动性.(3)健康是个永恒的主题.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适当进食些含磷脂丰富的食物(如卵黄、脑),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突起,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不仅磷脂丰富,且使其与信息传导功能相适应.(4)生命是一个信息交换器.若图中E为胰岛B细胞,则A位于下丘脑,伴随着信号物质D的释放,其信息转变过程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典型的反射弧中,若图中E为神经细胞,内环境中的D发挥作用后很快被酶分解,否则会使E发生持续性兴奋或抑制效应,通常D只能由BC处而非A处合成,只能作用于E细胞(神经、肌肉和腺体),正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效应T细胞只能作用于靶细胞一样,其根本原因是基因选择性表达.考点:神经元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是神经元的细胞体,B是突触小泡,C表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D是神经递质,E是突触后膜,F是突触间隙.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答:解:(1)研究表明,生活在刺激丰富的环境中的孩子,大脑皮层的厚度大,突触的数量将增加.说明非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能明显影响突触的数量,从而有利于智力开发.(2)B是突触小泡,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密切关系;B→C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所以体现了细胞质的流动性;C→D过程表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排出突触前膜,所以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3)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因此神经细胞因具较多突起,使其细胞相对表面积大,不仅磷脂丰富,且使其与信息传导功能相适应.(4)控制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神经元胞体位于下丘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神经递质不能很快被酶分解,会使E发生持续性兴奋或抑制效应.由于细胞分化,其基因选择性表达,因此,不同的细胞表面有不同的糖蛋白.故答案为:(1)增加(2)高尔基体质流动性膜流动性(3)突起(4)下丘脑电信号→化学信号持续性兴奋或抑制垂体靶细胞基因选择性表达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元细胞和突触结构、兴奋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1.(16分)(xx•广东)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图11是血糖调控模式图,据图回答:(1)当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如果机体通过途径①→②→③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其主要机理是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促进了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水平升高.(2)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可能的原因是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体内胰岛素分泌减少.(3)胰腺中调控血糖水平的主要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它们的合成和加工过程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直接参与.激素合成时所需的能量,只要由细胞呼吸产生的ATP直接提供.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当人体处于低血糖状态时,机体可直接通过①低血糖→②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③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最终使血糖水平恢复正常.2、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解答:解:(1)胰高血糖素能提高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类,从而升高血糖浓度.(2)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如果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可能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过少引起的.(3)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多肽,在核糖体合成,进入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能量由线粒体提供,而直接能源物质是ATP.故答案为:(1)胰高血糖素肝糖原(2)B 胰岛素(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ATP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和分析能力,难度不大.12.(16分)(2011•阳泉模拟)图1表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F.(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3)种群丙在a、d、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期.(4)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花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数量都将减少.(5)若图1示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都是当作燃料,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引起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C(填字母)产生的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分析:由图1分析,A为大气,C为分解者,B、D、F为消费者,E为生产者,构成的食物链E→F→D→B.图2,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乙为初级消费者、丙为次级消费者,甲为三级消费者.解答:解:(1)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即图中B、C、D、E、F,图2中的乙表示初级消费者,相当于图1中的F.(2)某一营养级固定的能量的去路有三个:第一自身的呼吸作用消耗、第二流向下一营养级、第三流向分解者,被分解者利用.(3)种群丙在a、d、c、d四个时期中,a点种群数量最大,所以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 期.(4)白化苗植物会死亡减少,F和D是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依赖于植物,所以F和D 的数量都会减少.(5)焚烧秸秆、粪便和废水直接施入农田,容易造成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引起环。
广东省北京师范大学东莞石竹附属学校高二语文上学期第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南北文化的差异很大,东西文化的差异同样显著。
即便是在南北两个区域内部,也存在不同的东西文化。
例如在黄河流域,由西向东,依次就有关陇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
文化的地域差异,是由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而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又影响了文学的多样性。
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造成影响,进而对文学家的创作造成影响,这些影响的表现形态或者载体,便是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另一方面,这种文学的地域性或者地域的文学,久而久之会融进当地的地域文化,成为当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人文地理环境又反过来对文学家的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产生影响。
一个地方的文学家愈多,文学作品的质量愈高,对一个地方的文化贡献就愈大,这个地方的文化土壤就愈厚实,它对新一代文学家的成长就愈有利。
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一个新的地方,他的感受、体验、思维方式、审美倾向等等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其作品的主题、题材、体裁、语言等等也可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也就是说,他的作品的本籍文化色彩会有所减弱,会融进客籍文化的某些成分。
另一方面,一个文学家迁徙流动到新的地方,除了有选择地吸收、消化当地的人文养料,他在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活动,也会对当地人文环境的总体构成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即反哺于当地文化。
还应该注意的是,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虽然大量存在,但不会是,也不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那么单纯。
大量情形下,这种影响并不是显在的,而是隐性的。
浙东农村的目连戏这种文艺形态对鲁迅的创作不能说没有影响,有时还相当明显,但更多的时候,还是浙东那个“报仇雪耻之乡”的精神文化因素潜在地影响着他,影响着他那辛辣、冷峻的精神气质与文学风格。
广东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广东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鹰和高山松鸡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A.能量交流B.相互竞争C.相同进化D.相互选择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C.一人屏息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4.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5.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细胞膜()A.5层B.3层C.6层D.4层6.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D.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二、综合题1.根据人体下丘脑、垂体调节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TRH是.(2)寒冷环境中激素A和B在血液中的含量,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3)常温下,血液中A的含量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这种调节属于调节.(4)若人体血液中的血糖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另一方面下丘脑可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该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间的关系是.2.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实验材料:略.(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5%、0.7%、0,.9%、1.1%、1.3%的,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相应的结论:.(4)讨论: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3.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变异,其来源包括、和.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请问A的基因频率为.4.如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图乙是图甲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个.(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融合,通过A细胞的作用,进入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5.半乳糖血症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病,图一表示半乳糖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图二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据图回答问题:(1)导致半乳糖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编码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使该酶合成受阻,导致积累,毒害细胞.(2)半乳糖血症患者喝牛奶会导致病症加重,原因是.(3)根据图二可判断,半乳糖血症的遗传方式是,11号基因型是(半乳糖血症和血友病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血友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11号和12号这对新婚夫妇生育的孩子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是.广东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鹰和高山松鸡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进行()A.能量交流B.相互竞争C.相同进化D.相互选择【答案】D【解析】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生存(结果).解:鹰和高山松鸡速度都变快说明鹰和高山松鸡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故选:D.【考点】种间关系.2.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C【解析】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3)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4)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3、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解:A、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A正确;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C、细菌的抗药性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故选:C.【考点】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要依靠机体的调节,但外界环境也会影响稳态,除哪项外,下列事实都支持这一观点()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容易引起“空调病”B.有人到青藏高原后会头疼乏力、血压升高C.一人屏息段时间后,呼吸运动会明显加强D.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可能会引起“中暑”【答案】C【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解:A、夏天长期呆在空调房间引起的“空调病”是温差大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A正确;B、到青藏高原后出现的头疼乏力、血压升高是因为缺氧导致内环境失调引起的,B正确;C、一人屏息段时间后,呼吸运动明显加强是机体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结果,C错误;D、中暑是高温导致体温调节失调引起的疾病,D正确.故选:C.【考点】稳态的生理意义.4.如图为正常人体内肝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体液的成分,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肝糖原的形成发生在③中B.体液①中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C.图中②③构成了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D.正常情况下,①②④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细胞內液和淋巴.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解:A、肝糖原在肝细胞内合成,既发生在③中,A正确;B、体液①为血浆,含有胰岛素和血浆蛋白,B正确;C、肝细胞生存的直接内环境为组织液,C错误;D、正常情况下,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C.【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5.血浆中的1个葡萄糖分子进入组织细胞被彻底氧化分解,需要穿过几层细胞膜()A.5层B.3层C.6层D.4层【答案】B【解析】必修三中涉及:养料(如葡萄糖)转移途经为消化(外环境)→吸收(内环境)→血液循环→组织液→组织细胞,通过膜的层数:进上皮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组织细胞(1)=7层,而本题是从血液循环系统开始,则为3层膜.解:血浆中的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的运输途经是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再进入组织细胞,在细胞质基质中氧化分解形成丙酮酸,丙酮酸再进入线粒体被彻底氧化分解,则葡萄糖需要经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和1层组织细胞膜,膜层数共3层.故选:B.【考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综合.6.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I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D.图2中C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可以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答案】D【解析】图1中A是蛋白质,B是磷脂双分子层;图2中E是突触前膜,C是神经递质,D是受体,F是突触后膜;脂类物质的跨膜运输是自由扩散.解:A、多糖分布在膜的外侧,故Ⅰ侧为细胞膜外侧,Ⅱ侧为细胞膜内侧,A错误;B、脂质分子优先通过细胞膜与膜中的磷脂分子有关,B错误;C、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释放方式为胞吐,C错误;D、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使突触后膜由静息电位变成动作电位,即外正内负→外负内正,D正确.本题选:D.【考点】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突触的结构.二、综合题1.根据人体下丘脑、垂体调节的主要途径示意图回答问题:(1)图中TRH是.(2)寒冷环境中激素A和B在血液中的含量,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后,形成Y产热的原因是.(3)常温下,血液中A的含量有增加趋势时,TRH和TSH的分泌量将,这种调节属于调节.(4)若人体血液中的血糖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另一方面下丘脑可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该激素与胰高血糖素间的关系是.【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上升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量(3)减少负反馈(4)肾上腺素协同作用【解析】据图分析可知,体温相对恒定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通过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共同调节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2、产热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散热器官:皮肤(血管、汗腺)3、体温调节过程:(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解:(1)根据图分析可知,下丘脑分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通过体液调节,作用于垂体,促使其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2)寒冷环境中激素A甲状腺激素和B肾上腺激素在血液中的含量上升,作用于骨骼肌和其他组织后,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量,增加产热量.(3)常温下,血液中A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即TRH和TSH的分泌量将减少,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4)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维持血糖相对平衡.若人体血液中的血糖降低时,一方面可通过下丘脑作用于胰岛A细胞使其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另一方面下丘脑可通过内脏神经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促使血糖含量升高.该激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促进血糖含量升高.故答案为:(1)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2)上升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从而增加产热量(3)减少负反馈(4)肾上腺素协同作用【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血液中的红细胞源源不断地为人体组织细胞输送氧气.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请设计实验进行探究.(1)实验材料:略.(2)方法步骤: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5%、0.7%、0,.9%、1.1%、1.3%的,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3)请完善下列预期结果及分析:相应的结论:.(4)讨论: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他的探究结果会.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精确,可采取什么样的实验措施?.③生理盐水与体液为等渗溶液,过多注射是否会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为什么?.【答案】(2)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3)②体积变大③维持正常形态 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4)①偏高②分组更精细③会影响,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解析】由题意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为患者输液治疗时为什么要用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实验原理是血浆中无机盐含量的相对稳定对于维持红细胞正常的形态与功能至关重要,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因变量是红细胞的形态,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解:(2)由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因变量是红细胞的形态,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完善实验步骤如下:①取5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5号,分别加入2mL浓度为0.5%、0.7%、0,.9%、1.1%、1.3%的NaCL溶液,并各加入2滴抗凝剂(或柠檬酸钠).②将左手无名指消毒,用消毒的采血针刺破皮肤,用小滴管吸血.③向1~5号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血,摇匀,放置5min.④分别取5支试管中的混合液各一滴,置于5张洁净的已编号的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镜检,观察红细胞的形态.(3)实验结果预期及结论:试管1:红细胞体积变大或涨破;试管2:细胞体积变大,试管3:红细胞维持正常形态;试管4:红细胞体积缩小;试管5:红细胞红细胞皱缩.结论: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4)讨论:①某学生配制生理盐水时,由于操作不规范致使溶液浓度偏低,由于表观浓度比真实浓度高,因此他的探究结果会偏高.②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应该将NaCL溶液的浓度梯度更小,分组更精细.③过多注射生理盐水,使血浆中钠离子、氯离子浓度增大,破坏内环境稳态,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故答案为:(2)①NaCl溶液④红细胞形态有何变化(3)②体积变大③维持正常形态 0.9%的NaCl溶液能够维持红细胞的正常形态(4)①偏高②分组更精细③会影响,理盐水的过多注入会打破无机盐离子的稳态,进而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3.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104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107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经观察,该种群中果蝇有多种多样的基因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是在突变过程中产生的等位基因,通过有性生殖中的基因重组而产生的,使种群中产生了大量的可遗传的变异,其来源包括、和.它们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3)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请问A的基因频率为.【答案】(1)基因库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方向(2)2×106(3)65%【解析】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基因库中,某一基因占该种群中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较基因频率.解:(1)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2)该种群的种群数量是107个个体,每个果蝇的基因是104对,如果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107×104×2×10﹣5=2×106.(3)由题意知,随机从该种群中抽出100只果蝇,测知基因型AA(灰身)35只,Aa(灰身)60只,aa(黑身)5只,则A的基因频率是(35×2+60)×(100×2)×100%=65%.故答案为:(1)基因库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方向(2)2×106(3)65%【考点】基因频率的变化.4.如图甲是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图乙是图甲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个.(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融合,通过A细胞的作用,进入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答案】(1)感受器 d 胞体膜或树突膜(2)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出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3)神经中枢 a、c、d、e 3(4)高尔基体突触前膜胞吐(5)兴奋或抑制【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甲表示反射弧的相关结构,其中f是感受器、e是传入神经、c是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b表示传出神经、a表示效应器.乙图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丙图中①是感受器,②是传入神经,③是神经中枢,④是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3)丙图中由于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由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刺激b点,发生兴奋的点有a、c、d、e.图丙中共有突触3个.(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高尔基体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突触前膜融合,通过A细胞的胞吐作用,进入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故答案为:(1)感受器 d 胞体膜或树突膜(2)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出前膜释放,作用于突出后膜(3)神经中枢 a、c、d、e 3(4)高尔基体突触前膜胞吐(5)兴奋或抑制【考点】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5.半乳糖血症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病,图一表示半乳糖在体内的代谢途径,图二为某家族的遗传系谱图,据图回答问题:(1)导致半乳糖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编码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使该酶合成受阻,导致积累,毒害细胞.(2)半乳糖血症患者喝牛奶会导致病症加重,原因是.(3)根据图二可判断,半乳糖血症的遗传方式是,11号基因型是(半乳糖血症和血友病的基因分别用A、a和B、b表示,血友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11号和12号这对新婚夫妇生育的孩子患半乳糖血症的概率是.【答案】(1)1﹣磷酸﹣半乳糖(2)牛奶中含乳糖,乳糖水解后可得到半乳糖(3)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AAX B X b或AaX B X b【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从图一的半乳糖在人体内的正常代谢途径可知,半乳糖在半乳糖激酶和1﹣磷酸﹣半乳糖尿苷转移酶③的共同作用下,转变为1﹣磷酸葡萄糖,说明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同时也说明一个性状是由于多个基因控制的.图二中,9号是患半乳糖血症女性,而其父母都正常,由此可判断半乳糖血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解:(1)根据图一代谢途径可知,导致半乳糖血症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编码1﹣磷酸﹣半乳糖尿苷酰转移酶的基因发生突变,使该酶合成受阻,导致1﹣磷酸﹣半乳糖积累,毒害细胞.(2)由于牛奶中含乳糖,乳糖水解后可得到半乳糖,所以半乳糖血症患者喝牛奶会导致病症加重.(3)根据图二可判断,半乳糖血症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于血友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且10号患半乳糖血症,所以11号基因型是AAX B X b或AaX B X b.由于1号和9号患半乳糖血症,所以7号的。
广东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广东高二高中生物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加热可使血红蛋白变性,原因是高温导致其()A.分子量发生变化B.基因发生突变C.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D.空间结构发生改变2.建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施莱登和()A.施旺B.沃森C.达尔文D.克里克3.猎豹高速奔跑追捕羚羊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 )A.葡萄糖B.蔗糖C.肝糖原D.ATP4.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导致该地区人群中癌症发生率明显增高,致癌因子属于()A.物理因子B.化学因子C.病毒因子D.细菌因子5.为了便于统计高等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最适宜的观察时期是有丝分裂的( )A.间期B.前期C.中期D.末期6.孟德尔在研究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时,设计了对现象解释的验证实验,在遗传学上称为()A.测交B.杂交C.自交D.正交7.基因型为YyRr的个体不可能产生的配子是()A.YR B.yRC.Yr D.Yy8.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相比,精子形成过程特有的是()A.染色体数目减半B精细胞的变形C.非同源染色体自由D.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9.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中,正确的碱基配对是()A.A与T B.A与CC.C与T D.A与U10.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A.蛋白质是遗传物B.DNA是遗传物质C.R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蛋白质和DNA是遗传物质11.基因的化学本质是()A.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B.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特定的氨基酸序列12.在某DNA分子的所有碱基中,鸟嘌呤(G)的分子数占22%,则胸腺嘧啶(T)的分子数占()A.11%B.22%C.28%D.44%13.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染色体数目()A.保持不变B.减少一半C.减少一条D.增加一条14.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A.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B.DNA分子的多样性C.自然环境的多样性D.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多样性15.1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最终形成 ( )A.1个精细胞B.2个精细胞C.3个精细胞D.4个精细胞16.细胞核中的DNA不能直接到细胞质中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充当信使的物质是()A.ATP B.mRNAC.氨基酸D.DNA聚合酶17.俗话说:“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
广东省东莞市北师大石竹附中高二生物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人教版高二全册生物试题
2014-2015学年某某省某某市北师大石竹附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1.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营异养生活B.酵母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乳酸C.酵母菌在有氧气存在时,能将C6H12O6分解成CO2和水D.酵母菌不属细菌2.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 A.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B.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碳源C.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D.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3.果醋的制作原理为( )A.醋酸菌将C2H5OH还原为醋酸B.醋酸菌将C2H5OH氧化成醋酸C.醋酸菌将C2H5OH分解成CO2和醋酸D.醋酸菌能将C2H5OH直接氧化成醋酸,不需要生成中间物质乙醛4.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的酶类主要有( )A.蛋白酶和脂肪酶B.蛋白酶和淀粉酶C.脂肪酶和淀粉酶D.肽酶和麦芽糖酶5.下列微生物参与豆腐发酵的是( )①青霉②酵母菌③毛霉④曲霉⑤小球菌.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6.在腐乳制作的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的步骤是( )①让豆腐长出毛霉②加盐腌制③加卤汤装瓶④密封腌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7.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A.防止水分蒸发B.防止菜叶萎蔫C.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D.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8.如图为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正确曲线的是( )A.B. C.D.9.下列操作与消毒、灭菌无关的是( )A.接种前用火焰灼烧接种环B.接种前用酒精擦拭双手C.培养基在50℃时搁置斜面D.接种在酒精灯的火焰旁完成10.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 )①化学消毒②灼烧灭菌③干热灭菌④紫外线灭菌⑤高压蒸汽灭菌⑥巴氏消毒法.A.⑤③②①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⑥②③④①⑤D.③④②①⑥⑤11.急性肠胃炎、手足口病分别是由细菌和病毒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导致的,因此检测饮用水中的细菌含量和病毒含量是有效监控疾病发生的必要措施.检测水中大肠杆菌的含量时,通常将水样进行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水样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记录菌落数量,这种方法称为( )A.稀释涂布平板法B.平板划线法C.显微镜直接观察法D.目测估计法12.下表是关于四种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描述正确的一组生物是( )A.硝化细菌、乳酸菌B.乳酸菌、根瘤菌C.根瘤菌、衣藻D.硝化细菌、衣藻13.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这是因为( )A.由于细胞分化而丧失了全能性B.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具有选择性C.不同的细胞内基因不完全相同D.在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细胞内的基因会发生变化14.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B.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时期C.经过细胞分化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D.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15.组织培养常用的MS培养基和培养微生物所配制的培养基的主要区别为( )A.MS培养基一般含植物激素,微生物培养基不含植物激素B.MS培养基不需要氨基酸,微生物培养基含各种氨基酸C.MS培养基不需碳源,微生物培养基含碳源D.MS培养基含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微生物培养基不含有16.某同学在进行组织培养过程中,发现只分裂而不分化出芽和根,可能原因是( ) A.未见阳光B.培养时间不到C.培养基营养过多D.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配比不对17.下面为番茄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的流程图解,以下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脱分化发生在b步骤,形成愈伤组织,在此过程中植物激素发挥了重要作用B.再分化发生在d步骤,是愈伤组织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的过程C.从叶组织块到种苗形成的过程说明番茄叶片细胞具有全能性D.人工种子可以解决有些作物品种繁殖能力差、结子困难或发芽率低等问题18.关于花药培养技术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不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花药培养需发育时期适宜的花蕾B.花药培养对培养基配方的要求更为严格C.培养基配制方法不同D.花药裂开后释放出的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要及时更换培养基19.果胶是构成哪一部分的成分( )A.细胞核B.细胞质C.细胞间隙D.细胞壁及胞间层20.在果胶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其结果应该是( )A.产生气泡B.溶液呈蓝色C.溶液呈紫色D.产生砖红色沉淀21.下列不是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 )A.水的用量B.表面活性剂C.酸碱度D.温度22.固定化酶技术常采用( )A.包埋法B.化学结合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C.活化法D.微囊化法23.在混合物中提取DNA分子的基本思路是( )A.根据各种大分子的理化性质的差异B.根据各种大分子的理化性质的共性C.根据各种大分子在细胞内的功能D.根据各种大分子的结构和在细胞内的位置24.玻璃棒搅拌出的较纯净的DNA的颜色以及DNA遇二苯胺(沸水浴)染成的颜色分别是( )A.黄色紫色B.白色砖红色C.白色蓝色D.蓝色砖红色25.欲使溶有DNA的2mol/L的NaCl溶液中DNA析出,最有效的方法是( )A.加蒸馏水B.加矿泉水C.加清水D.加生理盐水26.PCR含义是( )A.亲子代反应技术B.多聚酶链式反应C.DNA片断复制D.DNA序列测定27.PCR技术的操作步骤依次是( )A.高温变性、中温延伸、低温复性B.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C.中温延伸、高温变性、低温复性D.中温延伸、低温复性、高温变性28.的蛋白质能进入凝胶内部通道( )A.相对分子质量大的B.吸附性高的C.相对分子质量小的D.溶解度低的29.在提取玫瑰精油时,根据玫瑰油的特点,应选用的提取方法是( )A.水中蒸馏法B.水气蒸馏法C.压榨法D.萃取法30.在玫瑰精油提取过程中,依次用到清水、NaCl、无水Na2SO4,它们的作用分别是( ) A.溶解、萃取、除水B.蒸馏、萃取、除颗粒杂质C.蒸馏、油水分层、除水D.溶解、油水分层、萃取二、第二部分填空题(本题4小题;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后的横线上)31.下表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成分列表,据此回答:(1)蛋白胨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2)要用此材料配制观察细菌菌落状况的培养基,还需添加的成分是__________,如__________.(3)培养基配制好后,分装前应进行的工作是__________.(4)从配制培养基直到培养完成,所采用的预防杂菌污染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5)在培养基凝固前要搁置斜面,目的是__________.32.回答下列有关泡菜制作的习题:(1)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为了缩短制作时间,有人还会在冷却后的盐水中加入少量陈泡菜液,加入陈泡菜液的目的是__________.(2)泡菜制作过程中,乳酸发酵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__________的过程.该过程发生在乳酸菌的__________中.(3)泡菜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4)从开始制作到泡菜质量最佳这段时间内,泡菜液逐渐变酸,这段时间内泡菜坛中乳酸菌和其他杂菌的消长规律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33.近10年来,PCR技术(多聚酶链式反应)成为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一种常规手段,其原理是利用DNA半保留复制,在试管中进行DNA的人工复制(如图),在很短的时间内,将DNA扩增几百万倍甚至几十亿倍,使实验室所需的遗传物质不再受限于活的生物体.(1)加热使DNA双链打开,这一步是打开__________键,称为__________,在细胞中是在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进行的.(2)当温度降低时,引物与模板末端结合,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引物沿模板延伸,最终合成2个DNA分子,此过程中的原料是__________,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3)PCR技术的必需条件,除了模板、原料、酶以外,至少还要三个条件,即:液体环境、适宜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4)通过PCR技术使DNA分子大量复制,若将一个用15N标记的DNA分子放入试管中,以14N 标记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4次之后,则15N标记的脱氧核苷酸链占全部脱氧核苷酸链总数的比例为__________.34.乙醇等“绿色能源”的开发备受关注,利用玉米秸秆等生产燃料酒精已成为大势所趋.(1)植物组织培养可实现玉米等大规模快速繁殖,如上图,把外植体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成完整植株,利用了__________原理.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植物繁育,可以很好地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原因是__________.(2)A、B分别代表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过程①、②分别表示__________和__________.(3)在玉米组织培养过程中,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A.培育出的玉米植株个体都是纯合子B.A细胞的全能性最高C.从外植体到A的过程不需要光照D.从外植体到完整植株,细胞的分裂方式都是有丝分裂.2014-2015学年某某省某某市北师大石竹附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60分)1.关于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酵母菌营异养生活B.酵母菌无氧呼吸时能产生乳酸C.酵母菌在有氧气存在时,能将C6H12O6分解成CO2和水D.酵母菌不属细菌考点:无氧呼吸的概念与过程;有氧呼吸的过程和意义.分析:酵母菌是单细胞真核生物,从同化作用来看,酵母菌不能制造有机物,属于异养生物,从异化作用看,酵母菌既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也可以进行无氧呼吸,是兼性厌氧生物.解答:解:A、酵母菌不能制造有机物,营异养生活,A正确;B、酵母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酒精和二氧化碳,不是乳酸,B错误;C、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正确;D、酵母菌是真菌,不是细菌,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酵母菌的新陈代谢类型的熟练掌握.2.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未经杀菌,但其他杂菌不能生长的原因是( ) A.经冲洗后的葡萄上只有野生型酵母菌无其他杂菌B.其他杂菌不能利用葡萄汁中的糖作碳源C.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D.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分析: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兼性厌氧型,属于真核细胞中的真菌,适宜生存的温度条件是18~25℃,酵母菌能在pH值为3.0﹣7.5 的X围内生长,最适pH 值为pH4.5﹣5.0.在酿酒过程中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其相关的化学反应式为:C6H12O62C2H5OH+2CO2+能量.解答:解:A、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浮尘,在冲洗过程中,杂菌和酵母菌被洗掉的机会是均等的,A错误;B、异养微生物都能利用糖,B错误;C、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酵母菌能大量繁殖,其他杂菌不适应环境而被抑制,C正确;D、酵母菌发酵产生大量酒精,杀死了其他杂菌,但同时也会抑制自身的生长,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果酒制作的相关知识,考生要理解在利用葡萄自然发酵产生果酒的过程中,无需灭菌处理,这是酵母菌特殊的生活条件决定的,即其在缺氧和呈酸性的发酵液中能大量繁殖.3.果醋的制作原理为( )A.醋酸菌将C2H5OH还原为醋酸B.醋酸菌将C2H5OH氧化成醋酸C.醋酸菌将C2H5OH分解成CO2和醋酸D.醋酸菌能将C2H5OH直接氧化成醋酸,不需要生成中间物质乙醛考点:酒酵母制酒及乙酸菌由酒制醋.分析: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就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而形成的.解答:解:果酒酿制成果醋过程的总反应式为C2H5OH+O2CH3COOH+H2O+能量,所以果醋的制作原理为醋酸菌将C2H5OH氧化成醋酸.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果醋的制作,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及其特点;掌握果醋制作的原理、条件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4.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的酶类主要有( )A.蛋白酶和脂肪酶B.蛋白酶和淀粉酶C.脂肪酶和淀粉酶D.肽酶和麦芽糖酶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分析:腐乳制作的原理:(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2)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常见于土壤、水果、蔬菜、谷物上,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3)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解答:解:毛酶等微生物能产生的酶类主要有蛋白酶和脂肪酶,其中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故选:A.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腐乳的制作,只要考生识记腐乳制作的原理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5.下列微生物参与豆腐发酵的是( )①青霉②酵母菌③毛霉④曲霉⑤小球菌.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分析:腐乳的制作过程主要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将豆腐块平放在笼屉内,将笼屉中的温度控制在15~18℃,并保持在一定的湿度.约48h后,毛霉开始生长,3d之后菌丝生长旺盛,5d后豆腐块表面布满菌丝.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菌、曲霉和毛霉等,豆腐块上生长的微生物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繁殖体如毛霉的孢子.解答:解: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菌、曲霉和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腐乳制作过程中的发酵微生物,意在强化学生的识记与理解能力.6.在腐乳制作的过程中,不需要严格灭菌的步骤是( )①让豆腐长出毛霉②加盐腌制③加卤汤装瓶④密封腌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考点:制作腐乳的科学原理及影响腐乳品质的条件.分析:本题是对腐乳制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的考查,回忆腐乳制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然后结合题干信息进行解答.解答:解:①传统的腐乳制作过程中,多种微生物参与发酵,让豆腐长出毛霉不需要严格灭菌;②加盐腌制时,盐的重要用之一是抑制微生物生长,因此加盐腌制过程不需要严格灭菌;③加卤汤装瓶需要严格灭菌,防止杂菌污染;④密封腌制过程需要严格灭菌,防止杂菌污染.故选:A.点评:对于腐乳制作过程中的无菌操作的掌握是本题考查的重点.7.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其原因是( )A.防止水分蒸发B.防止菜叶萎蔫C.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D.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考点:制作泡莱.分析:乳酸菌是厌氧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生存,有氧时,其无氧呼吸会受到抑制,因此制作泡菜、酸菜时,所用菜坛子必须密封,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防止其氧气进入抑制乳酸菌发酵.解答:解:A、密封的目的不是防止水分蒸发,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A错误;B、密封的目的是为乳酸菌提供无氧环境,不是防止菜叶萎蔫,B错误;C、密封的目的是防止氧气进入,而不是防止产生的乳酸挥发,C错误;D、乳酸菌是厌氧菌,需要无氧环境,所以密封的作用是为了防止乳酸菌在有氧条件下发酵被抑制,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熟记泡菜制作的原理,掌握乳酸菌的异化类型,能理论联系实际,合理解释菜坛子必须密封的原因,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这需要考生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构建知识网络结构,熟练掌握微生物的代谢类型.8.如图为泡菜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正确曲线的是( )A.B. C.D.考点:用比色法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制作泡莱.分析:本题是对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考查,回忆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曲线模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解: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是先增加,然后逐渐减低,稳定在较低水平.故选:C.点评:对泡菜制作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变化的模型曲线的理解记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9.下列操作与消毒、灭菌无关的是( )A.接种前用火焰灼烧接种环B.接种前用酒精擦拭双手C.培养基在50℃时搁置斜面D.接种在酒精灯的火焰旁完成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分析: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一切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消毒是指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仅杀死物体体表或内部的一部分微生物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紫外线或化学药物消毒法等.解答:解:A、接种前用火焰灼烧接种环属于灭菌,A错误;B、接种前用酒精擦拭双手属于消毒,B错误;C、培养基在50℃时搁置斜面属于接种后的培养,与灭菌和消毒无关,C正确;D、接种在酒精灯的火焰旁完成属于灭菌,防止杂菌污染,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培养时的灭菌与消毒,关键是要求学生弄清二者的区别于联系,并学会应用.10.培养基、培养皿、接种环、实验操作者的双手、空气、牛奶所采用的灭菌、消毒方法依次是( )①化学消毒②灼烧灭菌③干热灭菌④紫外线灭菌⑤高压蒸汽灭菌⑥巴氏消毒法.A.⑤③②①④⑥B.①②③④⑤⑥C.⑥②③④①⑤D.③④②①⑥⑤考点: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分析:无菌操作技术有消毒和灭菌,消毒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和化学药剂消毒法,灭菌有灼烧灭菌法适用于接种工具、干热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和金属工具、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培养基及容器的灭菌.解答:解:①实际操作者的双手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用酒精擦拭双手;②接种环可用灼烧灭菌达到迅速彻底的灭菌效果;③培养皿能耐高温,需用干热灭菌;④空气可用紫外线消毒;⑤培养基用高压蒸汽灭菌;⑥巴氏消毒法用于牛奶及其制品的消毒,不会破坏其营养成分.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无菌操作的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11.急性肠胃炎、手足口病分别是由细菌和病毒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导致的,因此检测饮用水中的细菌含量和病毒含量是有效监控疾病发生的必要措施.检测水中大肠杆菌的含量时,通常将水样进行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水样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记录菌落数量,这种方法称为( )A.稀释涂布平板法B.平板划线法C.显微镜直接观察法D.目测估计法考点:测定某种微生物的数量.分析:对微生物的分离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进行接种,但稀释涂布平板法适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据题意分析将水样进行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水样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解答:解:A、稀释涂布平板法是指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A正确;B、平板划线分离法是指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B错误;C、利用特定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数量,C 错误;D、目测估计法不适合微生物的计数,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接种计数与培养,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12.下表是关于四种生物的能源、碳源、氮源、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描述正确的一组生物是( )A.硝化细菌、乳酸菌B.乳酸菌、根瘤菌C.根瘤菌、衣藻D.硝化细菌、衣藻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分析:硝化细菌是化能合成型微生物,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乳酸菌是厌氧型生物,其地下类型为异养厌氧型;根瘤菌能固定N2,其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衣藻是光能型生物,其代谢类型为自养需氧型.解答:解:(1)硝化细菌能利用氮源,且能利用氧化NH3释放的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需要型生物,正确;(2)乳酸菌是异养厌氧型生物,不能直接利用氮气,且能量来源为糖类,错误;(3)根瘤菌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糖类等有机物的氧化分解,错误;(4)衣藻是低等植物,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自养需氧型生物,正确.所以描述正确的一组生物是硝化细菌和衣藻.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微生物与发酵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考微生物的相关知识,如它们所需的能源、碳源、氮源及它们的新陈代谢类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表中各种生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并没有表现出全能性,这是因为( )A.由于细胞分化而丧失了全能性B.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具有选择性C.不同的细胞内基因不完全相同D.在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细胞内的基因会发生变化考点:细胞的分化.分析:1、全能性﹣﹣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2、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3、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解答:解:A、一个生物体内,每个细胞中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因此每个细胞都具有全能性,A错误;B、在生物体内,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不能表现出全能性,而是分化成为不同的组织器官,B正确;C、受精卵通过有丝分裂产生的体细胞中遗传物质相同,即不同的细胞内基因相同,C错误;D、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4.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中B.细胞分化仅发生在胚胎时期C.经过细胞分化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D.细胞分化是一种持久性的变化考点:细胞的分化.分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解答:解:AB、细胞分化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A正确,B错误;C、经过细胞分化会形成各种不同的细胞和组织,C正确;D、细胞分化具有持久性,D正确.故选: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睛】本题结合“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综合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正确解答此题,需要理清脉络,建立知识网络;此外还需要与细胞呼吸、血糖平衡调节等知识建立联系。
8. 下图是机体生理调节的三种方式,相关叙述错误
..的是()
30. 生长于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冷箭竹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用竹,此种竹子可成片生长为竹林。
竹笋位于竹林最下层,幼竹位于中层,成年竹子位于最高层。
竹林中不同地段上生长有不同密度的冷箭竹,冷箭竹稀疏的地方生有较多的其他植物。
从群落的空间结构的角度来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竹笋、幼竹、成年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成片的竹林中不存在水平结构特征
C. 竹笋、幼竹、成年竹等所有大大小小的冷箭竹构成了一个群落
D. 竹林既具有垂直结构,也具有水平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