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地层序列与特征

合集下载

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

华北平原第四纪地层划分

土壤成份
华北平原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或褐色土。平原耕作历史悠久,各类自然土壤已 熟化为农业土壤。从山麓至滨海,土壤有明显变化。沿燕山、太行山、伏牛 山及山东山地边缘的山前洪积-冲积扇或山前倾斜平原,发育有黄土(褐土) 或潮黄垆土(草甸褐土),平原中部为黄潮土(浅色草甸土),冲积平原上 尚分布有其他土壤,如沿黄河、漳河、滹沱河、永定河等大河的泛道有风沙 土;河间洼地、扇前洼地及湖淀周围有盐碱土或沼泽土;黄河冲积扇以南的 淮北平原未受黄泛沉积物覆盖的地面,大面积出现黄泛前的古老旱作土壤── 沙姜黑土(青黑土);淮河以南、苏北、山东南四湖及海河下游一带尚有水 稻土。[5] 黄潮土为华北平原最主要耕作土壤,耕性良好,矿物养分丰富,在 利用、改造上潜力很大。平原东部沿海一带为滨海盐土分布区,经开垦排盐, 形成盐潮土。
• 华北平原滹沱《华北平原地貌演变和黄河改道与 泛滥的根源》,《华南地质与矿产》, 2000年,第04期 • 中国科学院.《华北平原土壤》:中国科学 院,1961 • 华北平原地形图 .湖北省教育厅基教处
2.1钻孔位置及采样
钻孔(编号ZD08-1)位于河北省正定县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院内 试验场,处于滹沱河冲洪积扇的扇顶部位(图1),地理坐标为E 114°34′20.6 ″;N 38°08′23.1″;井口海拔标高为74.95m;钻孔深度401.96m, 揭穿了第四系。对该孔进行了全孔取芯及现场编录,岩芯总长度291.97m,岩芯总采 取率72.61%。其中黏性土层厚度119.07m,岩芯长度111.94m,岩芯采 取率94.01%;砂层厚度129.87m,岩芯长度115.17m,岩芯采取率8 8.68%;卵砾石层厚度153.12m,岩芯长度76.56m,岩芯采取率50%。 在岩芯编录的同时,采集古地磁样品807个、释光年代样品17个、孢粉样品380个。 采样间距根据岩性的变化来确定,由于本孔存在大段的卵砾石层,因此采样不连续。所采集 样品分别送至中国地质科学院年轻沉积物年代学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下设的古地磁、光释 光和孢粉实验室进行测试分析。

华北地区含煤地层与特征

华北地区含煤地层与特征

2.三叠纪
晚三叠世华北聚煤区域为温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仅 在鄂尔多斯盆地发育次要陆相含煤岩系。
2.早、中侏罗世
早侏罗世:甘肃芨芨山组、阴山五当沟组、陕甘宁鄜县组和 三江河组; 中侏罗世:甘肃青土井群组、祁连地区窑街组、陕甘宁延安 组、大同组、豫西义马组、京西门头沟组等。
华北聚煤带为温带潮湿气候区 ,重要的煤 田均发育于该聚煤带,聚煤作用逐步向南、 向东扩展。
3.古近纪、新近纪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古近纪:古城子组、乌云组、五图组、黄县组、 沙河街组,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六盘山以东地区; 新近纪:仅河北等地含有少量的含煤地层。
4.华北地区煤系特征
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影响,局部叠加岩浆热变质作用。古生 代石炭二叠纪煤田煤的变质作用较高,主要为烟煤和无烟煤。 中生代煤田除宁夏汝箕沟、北京京西、山东坊子为无烟煤外, 大部分为长焰煤和气煤。新生代古近纪煤田多属褐煤,也有 少量长焰煤。
华北地区含煤地层 序列与特征
地质XX班 XX
1.二叠纪
太原组:规模大,分布广、煤层厚度稳定(成煤环境:海陆交互 相); 下石盒子组:次之(成煤环境:陆相); 上石盒子组:局部含不稳定煤层(成煤环境:陆相); 山西组:煤层厚度大、煤质好,且赋存稳定(成煤环境:陆相);
二叠纪煤层分布规律:晋北、冀中、晋南煤 层厚,煤层数多质量好;向北煤层层数及厚 度逐渐递减;往南含煤层位变高。

华北片区构造单元及构造阶段

华北片区构造单元及构造阶段

地层分区划分对比表
(1)华北地层大区燕山地层区和山西地层区地层划分对比表
(2)华北地层大区阴山地层区和鄂尔多斯地层区地层划分对比表 (3)各省不同地层分区地层划分对比表(5个省区)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1)华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2)华北陆块区前燕山期构造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3)秦岭-大别-苏鲁造山系前燕山期构造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4)兴蒙造山系前燕山期构造阶段划分及主要特征表
阴山地层区和鄂 尔多斯地层区岩 石地层单位对比
二、构造单元划分
华北陆块区 基底形成阶段 秦岭-大别造山带 晋宁造山与裂解 加里东造山阶段 盖层演化阶段 印支碰撞造山阶 段 叠加改造阶段 海西造山阶段 兴蒙造山带 加里东造山阶段
叠加改造阶段
叠加改造阶段
华 北 地 区 的 地 貌 特 征
一 华北地区地质概况
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大陆边缘岛弧增生阶段
白乃庙群(Pt3-Є)绿片岩建造,温都尔庙群(Є) 绿片岩(斜长角闪岩)-千枚岩(黑云母变粒岩) -铁英岩建造和奥陶纪包尔汉图群(O1-2)浅变质 碎屑岩-中基性火山岩夹碳酸盐建造 ,
温都尔庙 蓝片岩
包尔汉图岛弧
白乃庙岛弧
Cu Fe
S2-D:造山后伸展,古亚洲洋扩张阶段
新元古代:
南秦岭大陆边缘火山-沉 积建造 (耀岭河岩群)
北秦岭大陆边缘盆地(陶 湾群、宽坪岩群? 龟山组)
峡河群 Pt 3
耀岭河岩群 Pt 3
龟山岩组(Pt3)?
造山及后造山裂解阶段: 新元古代岩浆弧(含后造山 裂解型花岗岩)
秦岭群 高压变质 二郎坪群 早古生代 岩浆弧
震旦-早志留世:
南秦岭大陆边缘碳酸盐台 地(陡山沱组具底砾岩)

华北地层、描述

华北地层、描述

各组地层岩性特征:三叠系中统二马营组:泥质岩色泽为紫褐、紫红色,岩石中普含灰质结核。

砂质岩为棕红色长石砂岩,成分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灰质胶结。

三叠系下统和尚沟组:泥质岩色泽为棕红、紫红色,岩石中富含灰质结核。

砂质岩为棕红色(少量紫红色)长石砂岩。

成分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灰质胶结。

三叠系下统刘家沟组:泥质岩色泽为棕红、紫红色,岩石中普含灰质结核。

砂质岩为棕灰色长石石英砂岩。

成分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泥、灰质胶结。

二叠系中统石千峰组:泥质岩色泽为紫红、棕红色,岩石质不纯,含砾,普含钙质结核。

砂质岩为棕灰色长石岩屑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成分石英为主,岩屑次之,长石少量,灰质胶结。

岩屑长石砂岩成分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灰质胶结。

二叠系中统上石盒子组:泥质岩色泽为紫红、灰紫红色,岩石质不纯,含砂,具蓝灰色斑块。

砂质岩为棕灰色长石岩屑砂岩、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成分石英为主,岩屑次之,少量长石,泥质胶结。

长石砂岩成分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少量岩屑,泥质胶结。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泥质岩色泽为褐灰、灰绿、灰色,岩石质不纯,含砂。

砂质岩为浅灰色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石英砂岩成分石英为主,岩屑次之,长石少量,泥质胶结。

岩屑石英砂岩成分石英为主,岩屑次之,长石少量,泥质胶结。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泥质岩色泽为深灰色,岩石质纯。

砂质岩为灰白色含白云母岩屑石英砂岩。

岩屑石英砂岩成分石英为主,岩屑次之,白云母、长石少量,泥质胶结。

煤岩燃烧时因不含硫而气味轻,燃烧后灰分大。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泥质岩色泽为灰黑色,岩石质纯。

砂质岩为灰白色纯石英砂岩。

石英砂岩成分石英为主,偶见少量岩屑、长石少量,泥质胶结。

煤岩燃烧因含硫而有臭味,燃烧后灰分大。

石炭系上统本溪组:底部泥质岩色泽为灰白色的铝土质泥岩,上部深灰色泥岩夹煤线。

奥陶系下统马家沟组:上部灰色(含灰)粉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中部灰色含泥粉晶白云岩、含泥泥晶白云岩,下部深灰、灰黑色泥晶灰岩、泥灰岩、藻灰岩、砂屑灰岩,底部灰色含燧石细晶、粉晶白云岩。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

华北地区地层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直至形成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

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一、大地构造背景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现对塔里木——华北地区论述如下:塔里木——华北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与天山——兴安地区相邻,南以科岗断裂、阿尔金南缘断裂、龙首山断裂、洛南——固始断裂和五莲——荣成断裂为界。

全区为一具前震旦系至前长城系基底的稳定古陆块。

几经改造并已支离破碎,但它却记载着地球发展演化之过程,沧海桑田之巨变,遗留了丰富多彩的地质遗迹,使地质学家得以通过对它们的深入研讨,重建地壳演变的历史画卷。

塔里木——华北地区是古塔里木——华北板块中的稳定区,自西向东,横亘中国,在中国构造格架中起着骨干作用,在稳定区北侧为天山——赤峰活动带,南侧为昆仑——秦岭活动带,这两个活动带与塔里木、华北陆块共同组成塔里木——华北板块。

本区地壳经历了陆核形成、陆块形成、陆块发展及滨太平洋、新特提斯发展四大阶段。

前两个演化阶段:吕梁运动以前,早前寒武纪为陆核及早期地壳发生发展固结演化阶段,这段地质历史在本区有较为清楚的记录;晋宁运动(塔里木运动)以前,晚寒武纪以拗裂槽发育为特点,为陆块形成阶段。

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古地理及煤层变化规律

华北地台本溪组—山西组层序古地理及煤层变化规律

华北地台是我国古地理构造中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本溪组—山西组是华北地台上的地层序列之一。

它记录了华北地台在中生代纪中、晚期的古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也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煤炭地质资源之一。

通过对本溪组—山西组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华北地台古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还可以为煤炭资源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一、地层分布及发育特征1. 本溪组—山西组地层分布本溪组—山西组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台西部及北部地区,包括辽宁、河北、山西等省份。

该地层序列的地理范围广阔,地层发育较为完整,是华北地台上重要的地层之一。

2. 本溪组—山西组发育特征本溪组—山西组包括本溪组、三道庙组、兴和组、鲁山组、文水组等多个地层单元,地层统计厚度较大,发育特征明显。

其中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煤层的数量和产煤条件较好。

二、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1. 本溪组—山西组古地理环境初步概述本溪组—山西组地层的堆积环境主要包括湖泊相、河流相、河口相等。

这些地质特征表明华北地台在中、晚期的古地理环境主要受陆相沉积环境影响,煤层的形成大多与湖泊、河流沉积环境有关。

2. 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的主要特征通过对本溪组—山西组的研究发现,华北地台在中生代纪中、晚期主要经历了陆相向湖相演变的过程。

在湖相发育时期,煤层形成条件逐渐成熟,煤炭资源得到了充分的积累。

三、煤层变化规律1. 煤层的数量和产煤条件本溪组—山西组地层序列中煤层的数量较多,产煤条件较好。

其中以三道庙组、兴和组等地层单元的煤炭资源为主,厚度较大,成矿条件较为有利。

2. 煤层的储量和分布特点本溪组—山西组地层中煤炭资源储量较大,分布区域广阔。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河北、山西等地区,不仅储量大、品位高,而且易于开采利用。

四、研究意义及应用价值1. 对华北地台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的认识通过对本溪组—山西组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华北地台在中生代纪中、晚期的古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为认识华北地台的地质演化历史,探讨古地理构造问题提供重要依据。

地层层序及特征

地层层序及特征

第二章地层层序及特征实习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表1-1)。

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代地层零星分布。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第一节元古界青白口系(Qb)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

形成于至今800 Ma~1000 Ma。

层型命名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

1.长龙山组Qbc该组是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沉积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之上,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东部张岩子—东部落和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岩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下部为灰白色厚层状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底部含砾石,海成波痕和交错层理发育,含海绿石。

上部为紫红色、褐黑色、黄绿色页岩夹蛋青色、紫红色泥岩。

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构成。

属典型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2.景儿峪组Qbj景儿峪组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省蓟县城北景儿峪村,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李庄村北出露较全,厚度38m。

本组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到碳酸盐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点,与长龙山组整合接触。

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底部为黄绿色、黄褐色中—细粒含海绿石石英砂岩。

中部为紫红色、黄绿色薄层状泥岩夹钙质泥岩,水平层理发育。

上部为蛋青色中—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

其底部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具大型浪成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第二节下古生界Pz1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区极为相似。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构造简况——华北区域地质构造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中国的起源来自于古陆核的形成、发展以及演化至今天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大地。

46亿年前,地球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大约37亿年前,华北古陆出现,成为中国最早形成的大陆,也是中华大地的根基。

中国现代大陆,是由几个主要陆核经过漫长地质时期的发展、演化、拼接和改造后完成的。

晚元古代早期以前主要为陆核陆块发展阶段,晚元古代后期至中生代初期主要为陆缘发展阶段,中生代中后期至新生代主要为陆内发展阶段。

中国大陆第一次拼接发生于晚元古代中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陆块与华北陆块拼接,并与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汇合形成原始中国古陆;第二次拼接发生于晚古生代后期,其结果导致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与塔里木——华北板块北缘连为一体;第三次拼接发生于中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与华南板块北缘以及华南板块西缘与藏滇板块北缘连在一起;第四次拼接发生于新生代早期,其结果导致印度板块北缘与藏滇板块南缘连为一体,至此,作为统一的中国大陆形成。

大地构造演化的今天,中国各地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分区论述这五个不同地区:1 天山——兴安地区天山——兴安地区呈近东西向分布,北以俄罗斯、蒙古、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为界,南以乌恰断裂库尔勒断裂、阿拉善北缘断裂以及华北陆块北缘断裂为界,区内除几个稳定的微型陆块外,大部分属晚元古代以后不同构造期的的陆缘活动带,此说明该地区为塔里木——华北陆块在晋宁运动后的扩张表现。

地层简况本区自晚太古界至新生代各时期地层都有发育,沉积类型齐全,以活动和过度型为主;上太古界主要为深变质岩;元古界主要为中浅变质岩与未变质地层,下古生界出露面积较小,层序齐全;寒武系主要为半深海及浅海夏理石、砂泥质岩;奥陶系分布较普遍,为深海的泥砂质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基性——酸性火山岩及其碎屑岩;志留系主要为浅海——半深海的泥沙质复理石及碳酸盐组合;上古生界分布广泛,沉积类型复杂,以准格尔——天山地区出露层序最全;泥盆系属半深海泥质岩、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伴有火山岩,分布涉及全区,以准噶尔——北天山发育最好,以火山岩为主,三统俱全;石炭系包括海相和陆相沉积,后者分布局限;二叠系,下统由厚度巨大的浅海相及海陆交替想组成,上统为陆相碎屑岩夹火山岩;三叠系海相及海陆交替相见于黑龙江,属碎屑岩及火山岩组合,含混杂堆积和蛇绿岩套,岩相、厚度变化极大,产特提斯及环太平洋动物群;陆相稳定型分布于准噶尔;活动型分布局限,仅见于本区东部;侏罗系十分发育,陆相沉积普遍全区各种类型的盆地中,大兴安岭和吉黑中部为火山岩与碎屑岩组合,海陆交替相沉积见于完达山地区。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

华北地区地质分组一、沙河街组(Shahejie Fm)的时代属始新世。

命名地点位于商河县沙河街镇华七井。

由一套灰色、深灰色泥岩为主的暗色砂泥岩组成,厚度大于2000米,是主要生油岩系。

自下而上分四段:四段下部为红色泥岩,中部为蓝灰色泥岩夹石膏盐岩,上部为灰色泥岩夹生物灰岩、白云岩、油页岩,含介形类Austrocypris Cyprinotus组合、腹足类Sino planorbis Lymnaea组合、轮藻Gyrogona Obtusochara组合、孢粉Eph edripites Ulmoideipites pinaceae组合。

三段为深灰、灰色泥岩夹砂岩,底部为含油页岩,含介形类Huabeinia chinensis组合、腹足类Li ratina tuozhuangensis组合、轮藻Shandongochara decorosa组合、孢粉Quercoidites Ulmipollenites组合。

三段和四段还含鱼类,Dipl omystus shengliensis、Knightia bohaienisis、Tungtingichthys eo canus和Clupeidae等,其生态环境可能与海水密切相关。

二段为杂色砂泥岩。

含介形类Camarocypris elliptica组合、腹足类Tulotomoide s Truncatus组合、轮藻Charites producta组合、孢粉Ephedripites Rutaceoipollis。

一段为灰色泥岩夹油页岩、生物灰岩、白云岩。

含介形类Phacocypris huiminensis组合、腹足类Bohaispira Gangetia组合、鱼类wangia yihezhuangensis、Serranidae等、孢粉Quercoidite s Liquidambarpollenites组合。

是一套河湖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

本组与下伏孔店组为整合或假整合接触,与上覆东营组为连续沉积。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

华北地层区地壳构造及古地理演化分析专业:地质工程学号:201411599 姓名:任亚平韩城实习区域,主要出露地层由老到新依次有太古界涑水群、元古界震旦系、古生界的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和第四系。

实习期出露地层见下表:实习区出露地层一览表一、地层情况1、前寒武系太华群和涑水群是陕西已知最老地层,前者出露于汾渭分区的渭河小区和豫西分区的金堆城小区,后者仅分布在陕甘宁盆缘分区的铜川—韩城小区部分地段。

太华群的可见厚度达5000余米,其层序划分尚有争议。

下太华群以混合化黑云斜长片麻岩和条带状混合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产脉金,厚度超过千米。

中太华群由长石石英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少量石墨大理岩、石墨片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厚200~650米,为该群标志层。

上太华群以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为主,夹斜长角闪岩、混合片麻岩、混合岩、变粒岩及少量麻粒岩、磁铁石英岩,厚1900~3870米,为铁的赋存层位。

上群所测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2301~2411百万年,可划入晚太古代。

其北的涑水群,工作程度甚浅,主要由混合花岗片麻岩、混合片岩麻和混合岩组成。

下中元古界铁铜沟组,亦分布在渭河、金堆城小区,主要由含白云母石英岩组成,岩性变化不大,但从南西往北东向有由薄变厚的趋势,厚315~2850米,与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分布在金堆城和陇县—永寿小区的中元古界地层有三套:第一套为熊耳群,主要由变质玄武岩、安山岩组成,夹变质流纹岩、英安岩等,局部见粗面岩及火山碎屑岩,厚1129~4376米,与下伏铁铜沟组或太华群呈不整合接触。

其顶部铀一铅法同位素年龄值为1545百万年。

第二套山河组,由石英砂岩夹粉沙或泥质板岩、白云岩一组成,层厚100~3920米,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或不整合接触;该地层化石,下部含微古植物Trachysphaeridium in-crassatum等,中部产叠层石Kussiella tuanshaziensis等。

华北油田地层特征研究备份资料

华北油田地层特征研究备份资料

1.储层地质特征1.1储层地质概况华北二连盆地是内蒙古一兴安岭西褶皱基地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带沉积盆地。

盆地由五坳—隆组成,赛汉塔拉凹陷是位于该盆地腾格尔坳陷中最西部的一个凹陷。

凹陷东西宽23km,南北长108km,总面积2300km2。

二连地震勘探证实,该凹陷基本格局为东断西超,凹内为三个带,东部和西部洼糟带及中央隆起带。

基底地层中部为下古生界温都尔庙群变质岩系,南北两侧为石炭一二叠系分布区。

盖层从老至新依次为侏罗系下统阿拉坦合力群、侏罗系上统兴安岭群、百垩下统巴彦花群以及第三系、第四系。

该区块所钻井普遍钻遇地层为新生界地四系、第三系,中生系百垩系下统塞汉塔拉组,腾格尔组腾二段、腾一段,阿尔善组。

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地区的含油层系集中在腾二段、腾一段以及阿尔善组。

二连区地层层序见表1-1。

表1-1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地区地层简表地层界系统组段新生界第四系~第三系中生界白垩系下统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腾一段腾二段阿尔善组古生界冀中坳陷霸县凹陷鄚州构造带位于淀北洼槽以东、文安斜坡以西、任西洼槽以北地区。

区域地层西倾,区内构造由一系列北东向、反向断裂构造带,是断裂潜山与第三系挤压构造复合迭置的断裂构造带。

在断裂潜山背景上,第三系发育了一组轴向北西,雁行式排列构造,自西向东有七间房、鄚西、李庄、于庄等背斜构造。

这些构造被北东向断层切割,形成诸多的断鼻、断块、端背斜圈闭,该地区沙一下段为滨浅湖相沉积,砂体发育。

沙一段、沙二段、沙三段沉积了大套深灰色泥岩和油页岩,是主要的生油层系同时也具备了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有利条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本地区钻遇的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平原组、明化镇组、馆陶组、东营组、沙一段、沙二上段、沙二下段、沙三段。

其中淀18X井所钻遇的地层层序见表1-2。

表1-2淀南-鄚州地区淀18X井钻井揭示地层简表地层地层代号厚度(m)界系统组新生界第四系更新统平原组QP 194.5 上第三系上新统明化镇组Nm 1663.5中新统馆陶组Ng 1970.6 下第三系渐新统东营组Ed 2940.0沙河街组Es1(上)3178.5Es1(下)3294.0Es23433.5Es3(未穿)3480.01.2储层流体(地层水)特征分析二连赛汉塔拉凹陷地区从所取地层水资料来看,地层水水型以NaHCO3水型居多,另外还有CaCl2和MgCl2型,PH值在6.0~9.5之间,总矿化度因地层层系和井位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最高矿化度达到45209.80 mg/L,最低矿化度仅为47550.8mg/L,具体情况见表1-2。

华北地区地理特征

华北地区地理特征

华北地区地理特征华北地区位于中国大陆的北部,东临渤海,北界燕山山脉,西隔太行山与华东地区相隔,南界郑州至陕西大别山交界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华北地区的地理特征呈现出多样的地貌、气候和水文特征,对该地区的经济、农业和土地开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地貌特征华北地区地形起伏较小,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平原、丘陵和山地。

平原区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和河南省,以中原平原和华北平原最为著名。

中原平原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势平坦,黄河及其支流交织于此,形成了丰富的农田资源。

华北平原位于燕山以北、太行山以南,东临渤海,地势低洼,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集中地。

除了平原区,华北地区还有丘陵和山地。

丘陵地带一般分布在平原区的周边,起伏较大,山川纵横,水网密布,土地较为肥沃,适宜农业和林业的发展。

山地区域主要分布在燕山、太行山脉,地势较高,地形险峻。

山地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

气候特征华北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季节明显,冬寒夏热,年降水量较少。

由于华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且地域辽阔,气温和降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

西部山地区气温普遍较低,降水相对更加充沛,而东部平原区气温较高,降水较少。

华北地区的夏季炎热干旱,冬季则寒冷干燥。

夏季气温高,常年最高气温可超过40摄氏度,降水不足,带来了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的严重压力。

冬季则严寒干燥,气温常年最低可达零下20摄氏度左右,冻害和缺水成为农业和人们生活的主要困扰。

水文特征华北地区的水文特征主要受黄河和海河的影响。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青藏高原,穿越西部山地区,流经华北地区后注入渤海。

黄河的流域面积广阔,水量丰富,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供应者和灌溉基地,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海河是华北地区的第二大河流,发源于西藏的莽格勒山,经过河北省的山区和河北平原,最终注入渤海。

海河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也是华北地区城乡供水的重要水系。

然而,由于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河道的河岸退化等问题,这些河流的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了当地亟待解决的问题。

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特征

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特征

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特征①邢作云1,2,邢集善3,赵 斌3(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3.山西地勘局物化院,山西运城044004)摘 要:通过岩石圈厚度变化、大地热流值和莫霍面起伏,结合浅表岩浆构造活动,编制了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略图,建立了燕山期软流圈上涌与岩浆构造活动的关系模式,总结了该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岩石圈厚区与软流圈上涌区共存。

同时,按生成机制对该区软流圈上涌进行了类型划分:中生代燕山期(J—K1)、早新生代(E2—E3)主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中、新生代(K2—E1)及晚新生代(N—Q)被动机制形成的软流圈上涌。

关键词:华北地区;软流圈上涌;深部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849(2006)0620017207 笔者所研究的“华北地区”是指含华北板块、东秦岭2大别构造带及下扬子地块北缘地段;“深部构造”主要指岩石圈2软流圈构造。

华北地区为一古老陆块,位于中国东部的中心位置,早前寒武纪就已克拉通化并形成结晶基底且相当稳定。

至中生代燕山期,该区进入板内构造活跃期,形成较多的大型、超大型金属矿床,如燕山地区的金钼铜矿和铅锌矿,豫西、东秦岭地区的金钼矿,胶东地区的金矿,长江中下游的铜、铁矿等。

新生代时期,该区进入局部形成大陆裂谷的新构造期,盛产油气。

在前人研究成果[1215]的基础上,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大地热流值、深地震测深等手段,笔者试图剖析该区浅表岩浆构造活动与深部岩石圈2软流圈结构及其演变的关系,总结出华北地区的深部构造的基本特征,并按生成机制对该区的软流圈上涌进行类型划分。

1 华北地区深部构造基本特征华北地区基底比较坚硬,其深部的高、低速体波速差异较大,高速体波速v p1≈7.3~7.8km/s,低速体波速v p2≈8.5~9.2km/s,两者的波速差为15%~18%。

对华北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的研究发现该区深部构造的总体特征是:若干大小不等的上涌低速体和厚度不同的高速体共存,并以65~75km深度为界将高速体分为上、下两套。

华北各时代地层及特征

华北各时代地层及特征

新生代地史特征第四纪Q:1.8Ma至今,人类的出现和进化;冰川现象广布,气候冷暖多次变化;大陆面积增大,新构造运动活跃;沉积类型繁多,未完全谷结成岩的松散堆积。

第三纪(N、E):65Ma至1.8Ma陆相地层广泛分布,海相地层仅局限于藏南、台湾、塔里木西南等局部地区,第三纪中期古印度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对中国大陆强烈影响造成上下第三系不整合、沉积、构造、古地理差异。

矿产:煤、石油、油页岩、膏盐岩。

全球重要聚煤时期,重要含油层系,膏盐产地较为普遍。

中生代地史特征陆生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及海生无脊椎动物的菊石类繁荣为主要特征(裸子植物时代、恐龙时代、菊石时代)白垩纪末著名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动物:早T两栖类的迷齿类及原始爬行类的二齿兽类,中晚T期恐龙类及似哺乳动物类;JK脊椎动物已呈现典型的中生代面貌,爬行动物在陆海空占统治地位植物:T裸子中的松柏、苏铁、银杏类及蕨类中的真蕨类繁荣为特征;J与白垩总貌相似裸子主导真蕨类重要;早K被子植物在全球广泛分布,晚K占统治地位。

白垩纪K:135Ma至65Ma大兴安岭、太行山、武夷山东侧的岩浆活动减弱,空间分布东移。

中晚K出现了松辽华北江汉等重要含油气盆地;西侧的大型盆地萎缩,川滇地区最为明显。

侏罗纪J:205Ma至105Ma T末的印支运动使古特提斯带最终闭合,南方海退和古中国大陆的形成。

东部地区T前的南海北陆结束,东西分异开始。

三叠纪T:250Ma至205Ma海西阶段以后华北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形成统一的北方大陆。

早中T以秦岭昆仑为界的南海北陆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依然醒目,拉丁期后东部开始东西分异。

T末大规模陆壳增生古中国大陆雏形形成。

与J明显不整合。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加里东运动之后的阶段。

晚S至早D裸蕨类半陆生植物,晚D乔木型陆生植物;C晚期植物界维度分异;晚P裸子植物兴起。

陆生脊椎动物的鱼类两栖类大发展:D鱼类繁盛,晚期向两栖类发展;CP两栖类空前大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腕足类的石燕贝类、长身贝类三带型四射珊瑚、蜓类、棱角菊石繁盛为特征二叠纪P:(285至250Ma)华南板块二叠纪遭受了最大规模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形成了鲜明的南海北陆的差异。

华北地区时代地层

华北地区时代地层
海相
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底部含砾岩
不详
太古界
涑水群
Ars
角度不整合
不详
不详
肉红色花岗岩片麻岩有不同程度的混合含石英脉花岗岩质长英质脉。磁性矿脉

海相
灰色、灰黑色隐晶微晶石灰岩,中厚层状
三叶虫、腕足类
第四岩性段
O2-4
整合
33.43
海相
黄色薄层灰岩、白云质灰岩、灰色薄—中厚层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
三叶虫、腕足类
第五岩性段
O2-5
整合
87.37
海相
深灰色中厚层状细晶白云岩
三叶虫、腕足类
第六岩性段
O2-6
整合
38.29
海相
浅灰、黄褐色灰岩、泥质灰岩、中上部岩溶发育
时代地层
岩性地层
岩性符号
接触关系
厚度(m)
沉积
环境
主要岩性
主要化石
中二叠系
上石盒子组
P2sh
整合
277
湖泊沼泽相
紫杂、黄绿、灰绿色砂泥岩系,底部含有铁质鲕粒灰岩
植物化石
早二叠系
下石盒子组
P1sh
整合
70
湖泊沼泽相
灰绿、黄绿色砂泥岩
植物化石
山西组
P1s
整合
60
陆相
灰、灰黑色砂泥岩夹煤
植物化石
石炭纪
晚石炭世
三叶虫、腕足类
第七岩性段
O2-7
整合
48.13
海相
浅灰、黄褐色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
三叶虫、腕足类
寒武纪
晚寒武世
160
下部灰色中厚层白云岩、含鲕,中部浅灰色薄板至中厚层细晶灰岩,上部为黄灰色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竹叶状灰岩

大地构造-华北陆块

大地构造-华北陆块

泛 大 陆 旋 回 ?
泛大陆I Pangea
超级大陆II Rodinia
超级大陆III
超级大陆Iv?
一、华北陆块
(一)早前寒武纪基底发育 1.太古宙-陆核发育与结晶基底形成 2.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褶皱基底形成 (二)晚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1.中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再破裂 2.新元古代-中国古大陆的会聚和拼贴 (三)古生代-稳定大陆演化 (四)中新生代-构造活化与陆内造山
(据崔盛芹等,2002)
(据崔盛芹等,2002)
(据崔盛芹等,2002)
华 北 下 辽 河 裂 谷 盆 地 构 造

(据崔盛芹等,2002)
(据崔盛芹等,2002)
华 北 陆 块 成 矿 系 统 类 型
华北陆块和扬子陆块

前寒武系分布
陆 核 分 布
东胜陆核 临 汾 陆 核
渤海陆核
赤峰陆核
辽吉陆核
基结 底晶
济宁陆核
辽吉陆核分布
赤峰陆核分布
东胜陆核分布
渤海陆核分布
临汾陆核分布
底形 的成 构华 造北 热地 事台 件基
(一)早前寒武纪基底发育
2.古元古代-古陆块演化-褶皱基底形成
( 2500Ma-1800Ma )
石 盐 假 晶
中雾 风迷 暴山 岩组 碳 酸 盐 岩
雾迷山组叠层石
洪水庄组
雾迷山组
洪水庄组与雾迷山组之间的上超面
洪水庄组泥岩
铁岭组下部之叠层石
铁岭组上部叠层石灰岩
铁岭组中部竹叶状灰岩
不燕 同山 时坳 期拉 古槽 构中 造新 剖元 面古 图代
密云-平泉-凌 源断裂
滦县-抚宁-建 昌断裂
一、华北陆块

华北盆地构造特征

华北盆地构造特征

在我们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沉积岩总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星罗棋布地分部着近300个沉积盆地,发育着从震旦亚代到新生代的沉积岩系。

从古老的前震旦亚界变质岩系到到最新的第四系都找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我国海域辽阔,面积285万平方公里,共有10个大中型沉积盆地,初步勘探证实,大都具有形成大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一)华北盆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辽宁等省市的全部或一部分及渤海海域,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

盆地东临胶辽隆起,西与太行山隆起为邻,北为燕山台褶带。

是一个新生代的沉降平原,广为第四系所覆盖。

华北盆地是迭置在华北地台古生界盖层之上的中、新生界断陷盆地。

有人也称其为复式迭加型沉积盆地。

盆地内广泛发育震旦亚界、古生界与中、新生界海陆两套沉积地层,累计厚度约33000米。

吕梁运动后,沿着内蒙地轴南缘,张家口-北票深断裂南侧形成了一个北北东方向的沉降带,沉积了晚元震旦亚界,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厚达9000余米。

青白口纪末的蓟县运动使华北地台曾一度上升,早寒武世时又沉没在浅海中,一直延续到中奥陶世末才结束。

在内蒙古陆以南和鲁东古陆以西的广阔浅海内,沉积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泥质岩和蒸发岩,厚1000-1500米。

这是一套有利的生油气岩系。

加里东运动使华北地台整体上升成陆,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岩溶作用。

中石炭世又下降接受沉积,沉积了海陆交替相煤系地层,厚200-400米。

二叠纪为陆相碎屑沉积,仅堆积在一些坳陷内,厚度不等,300-1500米。

中生代三叠纪分部零星,仅在太行山东麓的平顺、峰峰和燕山的平泉有沉积,广大地区均未发现,说明印支运动在华北地区主要以大面积隆起为主。

侏罗、白垩系主要分部在一些断陷盆地内,燕山地区沉积厚度大可达100余米;辽胶地区7000余米;河淮地区厚2800余米;鲁西和太行山地区厚度更小。

这些断陷和凹陷为华北盆地的进一步大面积坳陷开创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3)、华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以河南平顶山为代表,自下而 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大风口组和石千峰组。此间之大风口组可以与太原的上石盒子组 相当,但由于其中含可采煤层而且岩层颜色明显不同而另有组名。 和华北北部不同,这里的太原组一般只局部可采的薄煤层,其主 要含煤层位为山西组和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煤层 组成,厚约70m,含可采煤1~3层,主要可采一层,称二1煤, 实即全区可以对比之大煤。大风口组由砂岩、粉砂岩、紫斑泥岩 和煤层组成,厚500m左右,含局部可采煤5~6层。由河南向东 淮南一带的大风口组含可采煤层更多,其中13号煤成为首要主采 煤层。
3) 、中国南方在二叠纪形成主要含煤地层
4)、 中国三叠纪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西南区、东南区和西北区 5)、 侏罗纪是中国最主要的成煤时代,其资源量占全国50%以上,且以 早、中侏罗世为主,在地域上则主要集中于西北,包括陕甘宁盆地和新疆的四 个大型煤盆地
6)、 白垩纪含煤地层主要指下白垩统,分布范围集中于中国东北部, 包括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 7) 、中国重要的第三纪含煤盆地主要分布于两个地区,又分属 于不同时期。即东北区早第三纪含煤地层及云南区晚第三纪含煤地层
二叠纪:山西期,华北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潮湿,沉积了广泛稳定 的山西组含煤地层;石盒子群沉积期,气候由潮湿变干旱,地形高差加大,南 部相对潮湿,普遍含煤;石千峰组沉积时期,华北形成一些彼此隔离的干旱的 内陆盆地。
2、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
华北北部石炭纪—二叠纪含煤地层以山西太原为代表,自 下而上的岩石地层单位为本溪组(或铁铝岩组)、太原组、山西 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其中太原组和山西组 是主要含煤层位。
1)、太原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和层数不等的灰岩及煤层组成, 厚90-100m。愈向北灰岩层数愈少以至缺失,向南则层数逐渐增 多。含可采煤4~6层,其中主要可采层2层,位于太原组下部, 一般称为8号煤和9号煤。 2)、山西组:山西组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50-60m ,不含石灰岩,含可采煤4~5层,其中主要可采1层,位于山西 组中上部,一般称为2号煤。这一煤层在广大的华北盆地稳定分布, 多成为各地最主要的可采层,常被冠以不同名称,如大煤、香煤、 2号煤、3号煤等等。
1)、石炭纪含煤地层分别位于下石炭统及上石炭统。早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 分布于中国南部,以湘中、湘南、粤北、赣西等地发育较好,并在湘中形成一些 重要的煤矿区。 2)、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主要分布于中国北部,并且和以上的二叠纪 含煤地层形成一套连续的、密不可分的含煤沉积,因此常统称为石炭纪— 二叠纪含煤地层。
近海型
近海捌含煤岩系形成于近海地区。 沉积区一般为滨海平原、 滨海三角洲平原、 溺湖、 海湾、 浅海等
5.含煤岩系的类型:
内陆型
内陆型含煤岩系形成于大陆地区。 其沉积区一般为内陆盆地、 内陆山问盆地等
由于煤是由植物遗体形成的沉积矿床,因此其分布与地史时期植物演化。早古 生代植物演化处于低级阶段,只有水生菌藻类植物,因此只形成高灰分、低热值的 “石煤”。泥盆纪开始,植物在陆地繁衍, 才产生具真正意义的腐植煤,中国云南 禄劝中泥盆世地层中即夹有薄煤层,但经济价值不高。中国主要成煤时代为石炭纪、 二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第三纪。
原西山晚古生代含 煤层序地层划分
中国含煤盆地分布略图
1、华北地层特征详细介绍
华北板块是元古代中国北方形成的古陆,到早古生代仍在不断扩大,中奥 陶纪以后,华北整体上升,形成华北陆台,并与西部塔里木古陆,东北、朝鲜连 成一片陆地,称为中朝陆台。在晚奥陶纪的时候就已上升为陆地。沉积间断了一 亿数千万年之久,到了中石炭纪,地壳才发生沉降,出现多次短暂的海侵,这种 时海、时陆的海陆交互作用,最有利于成煤。所以我国华北地区多产煤。而华北 煤田,主要形成于中、上石炭纪及早二叠纪,如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等这些 古生代的地层中,均广泛分布煤田。至晚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 相地层,一直延续至今,这样华北板块结束了海侵。古生代结束时,我国华北板 块与西北、东北以及华南部分地区已经连成大块陆地。所以华北地区是二叠系 发育特征。华北地区是以陆相为主,并在二叠纪时期形成红色砂岩。期间气候 由温湿转为干燥。
主讲人:彭虹智
含煤岩系及其沉积体系类型 中国的成煤时代与含煤地层 华北地区含煤地层特征因上有共生关系并含有煤层的沉积岩系,通常 又称为含煤岩系、含煤建造、含煤沉积、含煤地层等。 2.煤系的命名:煤系常按形成时代命名,如华北的石炭二叠纪煤系等。 3.煤系的特征:煤系最大的特点是含有煤层,不同地区煤系中的煤层层数和煤层 厚度各不相同。 4.研究了解煤系的意义:煤矿开采的煤层赋存于煤系中,因此研究了解煤系是矿 井建设和生产的基础。对煤系研究了解的越清楚,矿井 建设和生产就进行的越顺利。
奥陶纪:华北地台区的奥陶系以下奥陶统为主,岩相横向稳定,古生物化石丰富, 其中鹦鹉螺类化石最多;早奥陶世,华北地壳上升和海退具有普遍性,仅局部地 区残留小片海水,沉积了中奥陶统的下部层位
石炭纪:中,晚石炭世,华北地台地壳稳定,地形平坦,气候温暖,生物繁盛, 地壳升降频繁,海水进退多次发生,形成海陆相互含煤沉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