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学观念与写作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学观念与写作

代后 期 也 提 倡 自由 主 义 的文 学 非 功 利 观 。在 《 阿 狗文 艺 观》 文 中 , 强 调 :文 学 和 艺 术 , 死 也 一 他 “ 至 是 自由 的 、 民主 的 。“ 文 艺 堕 落 到 一 种政 治 的 留 ”将 声 机 , 是 艺术 的叛徒 。 那 ” 不 仅 在文 艺 理论 上 自由主 义 文 学作 家 强 调 文 艺 的非 功 利 性 , 且 在 创 作 上 他 们 也 有 充 分 的表 而 现 。这 方 面最 具代 表 性 的作 家要 数 沈从 文 和徐 志 摩 。沈 从 文小 说 中所 表 现 出 的 湘 西 风 景 的原 始 粗

收稿 日期 .02— 3 6 ' 0 0 —0 2 作者简 介 : S 芬(95 女 , E 16 一) 河南温县 人 , 河南 财经学 院院报 编辑 , 士 , 硕 主要 从事 中国现 代文学思潮 研究 。
1 4
维普资讯
性挖 掘 的孜 孜 以 求 , 许 多 自 由主 义 作 家 一 以贯 是
但其 非功 利性 的文学 主张是最 突出 的原 因之 一 。 对 文学 本 体 观 的 固 执 坚 持 , 这 一 文 学 派 别 是
最 突 出 的特 征 自由主 义文 学作 家 严 格强 调 文 学艺 术 应 遵 循
现人生和怡 养性情 的功 用 , 丢掉 这 自家 园地而替 哲学 、 教 或政 治 做 喇 叭或 应 声 虫 , 无 疑 于 丢掉 宗 是 了主子不做而甘 心做奴隶。接 着在 14 ” 98年《 自由 主义 与 文 艺 》 , 再 次 强 调 了 他 的 自 由 主 义 观 中 他 点 :我 们不 能 凭 某个 人 或 某 一部 分 人 的道 德 或 政 “ 治 的 主张来 勉 强决 定 文 艺 发 展 的 方 向 ,文 学 家应 ” 该守 住 “ 自家 的 园 地 ” 保 证 自己 “ 立 自主 的 身 , 独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道德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道德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与道德观念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涵盖了20世纪初至今的文学作品。

在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挑战,这些变革和挑战也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英雄形象和道德观念是两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英雄形象如何反映道德观念的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形象往往被理解为具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的人物。

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英雄形象的定义发生了变化。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们可能是普通人,甚至是社会底层的弱者。

这种转变反映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重新审视。

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狂人通过自己的狂言疯语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他以自己的疯狂行为和言辞挑战了当时的社会道德观念,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英雄形象。

这种英雄形象的出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道德观念的重新思考。

另一个例子是茅盾的小说《子夜》中的主人公李靖。

李靖是一个普通的小人物,他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变革中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

然而,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最终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和社会活动家。

李靖的形象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成为一个英雄的故事。

这种英雄形象传递了对个人努力和奋斗的肯定,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个人价值的重新认识。

除了英雄形象的变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道德观念也发生了转变。

传统的道德观念强调忠诚、孝顺和正直等品德。

然而,在中国现代社会的变革中,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挑战。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往往具有复杂的品德和道德困境。

在余华的小说《活着》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挫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得不面对生存和道德之间的冲突。

他被迫做出一些艰难的选择,有时甚至违背传统的道德观念。

然而,他的故事并不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故事,相反,他通过自己的坚持和努力,最终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中国文学。

这一时期的文学经历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新中国的巨大变革,反映了社会变革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启蒙思想、民族主义、社会主义和现代性等。

启蒙思想启蒙思想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启蒙思想家们认为,要救国救民,必须进行思想启蒙,推动社会变革。

启蒙思想强调理性、科学、人权、民主等价值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观念。

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民族主义思想家们强调民族自强、民族复兴,呼吁抵制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

民族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和形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又一重要思想观念。

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大众的解放和幸福,提倡文艺为大众服务的方向。

社会主义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方法和主题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思想观念之一。

现代性强调个体、自由、创新、多元等价值观,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在探索文学现代性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推动了文学的创新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的思想观念是多元而复杂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面貌。

通过对这些思想观念的了解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创作的多样性。

### 例题1:简述启蒙思想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体现。

解题方法:1.回顾启蒙思想的定义和核心价值观。

2.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反映启蒙思想的具体情节和主题。

3.举例说明启蒙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例题2:如何理解民族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作用?解题方法:1.阐述民族主义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

浅谈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及民族化特点[摘要]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向正统文学提出了挑战,开拓了题材,深化了主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所进步,加快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文学审美形式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

西方的文学特点传入中国,任何一种外来的文学艺术要进入本民族的文学领域,都要经历民族化的过程,与本民族的文学艺术进行碰撞与融合,两种文学相互借鉴、吸收、转化和创造,最终成为了中国化文学。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按创作体裁大致分为诗歌思潮和小说思潮。

[关键词]中国现代文学西方诗歌小说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264-01中国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社会内部条件下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被广泛接受的外国文学与新文学所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技术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创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作,具有现代化特征,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现代文学分为发展期、收获期和过渡期三个阶段,我们要将文学作为艺术进行研究,用美学的眼光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分析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过程。

中国现代文学是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是中国社会接受和使用现代文学的历史,现代文学为中国的近现代社会创造了民族共同的想象空间,并对中国近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具有重要作用。

新时期的现代文学思潮向正统文学提出了挑战,开拓了题材,深化了主题,在人物的形象塑造上有所进步,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和文学审美形式的变革,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

一、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内涵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最基本的区别在于表现对象的转移,传统文学比较注重人物的形象、性格、环境之间的联系,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重视外部世界,强调理性精神,追求生动曲折的情节、准确生动的语言、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表现力。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于20世纪初,从“新文学运动”开始,持续进行到今日,逐步形成丰富多样的现代文学体系,体现出了不同时期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当今文学发展的主旋律,影响着文学的实践和诠释,也是指导甚至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本文将从社会实践角度把思想、文学表达、情感体验三个层面对现代性的内涵进行浅析。

首先,从文学的社会实践角度来看,现代性彰显就是一种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以及关注社会关怀的精神,以新颖、开拓的文学表达形式,来回应、关注大社会背景下的浮躁与动荡,给出激发思想、抒发情感的文本以及适应社会制度变迁的正态化辩证思维,这种社会实践令中国现代文学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和古代思想的拓展性,为了帮助民众获得真正的社会发展,也不断给予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及解放人们的思想活动的批判性。

其次,从文学表达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在其表达形式上体现出现代性,包括尝试适用不同技巧应用于具体情况,比如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主流作家带领读者把这种思想应用于文学表达,以反映工业时期的中国史诗抑或现代当代主题;在多元文学流派的作品中,文学创作者追求多样性具有属于当代中国的审美;甚至可以采取多种谐调的方式来表达新的艺术效果,以展示对现代主题的关注,只有把文字的表现形式、思想内涵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抽象文本中体现现代性。

最后,从情感体验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批判和理性思维的一致性,它有助于塑造让具体读者能够识别和理解的情感内涵。

作品中对于累累篇叙的叙事技巧,对着细微和复杂的思想变化以及隐喻的表现,无不具有强烈的现实情感,能够引人共鸣,多种文体中体现的生活细节,也能够使读者沉浸其中参与于分析释析,激发情感和参与意识,从而增进现代性的理解。

因此,现代性是一种积极和动态的性质,是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反思和实践的指引,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下,现代性意味着以普遍性作为读者行动准则,以持续性作为读者探索目标,以全新性作为现代性文本诠释方法,而以传承性作为深化现代性诠释的手段;综上所述,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性文学的发展是有效把握历史走向的不变法则,更加深层次地体会实践中的解放思想、批判价值观和社会关怀,使中国可以有更大的国际影响力。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长起来的,与中国现代的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在不断变化着的现代中国社会中,中国的现代文学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现代文学目前的现状,可从文学内容、文学风格、文学创作方式和文学市场四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文学内容来看,当前中国现代文学涵盖了各个方面的主题和内容,包括历史、时代、社会、人性等,而且随着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变化,更加注重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达。

同时,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了大量的女性文学、民间文学、网络文学、游戏文学等新兴类型,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多样性和文学发展的新趋势。

其次,从文学风格来看。

前段时间,中国文学已经从传统的文学学派中走出,而开始更加追求多样性和个性化,这也使得现代文学的风格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各种文学风格并存,诸如现代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写实主义等,从而避免了文学风格的单一和僵化。

再者,从文学创作方式来看,互联网和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的新的创作方式,促进了文学制作方式的多样化,大大提升了文学的发展速度。

网络文学、手机小说、移动阅读已经成为主流,成为现代文学的又一种生动表现形式。

最后,从文学市场来看,文学市场正在发生“分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在将视野扩展到商业文学领域。

文学市场的“增长高地”正在向有些国际化、顶尖化的产业集群转移。

网络文学和在线出版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呈现出多元、个性和不断更新的特点,使得中国的文学发展具有了全新的面貌。

今天的中国文学正越来越注重展示乡村、城市、家庭之间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折射出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生活的深刻变化。

浅谈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

浅谈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

浅谈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从白话文学运动开始的,中国现代文学是现代汉语的文学,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但迄今为止,我们对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却相对薄弱。

而曹万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一次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写作中国现代文学史,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编写中还是一次新的尝试。

这种尝试是非常有意义的,它将大大加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丰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方式,从而打开现代文学史的另一片天地。

我们可以把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看作是一种视角的变化,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范围的限定。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从根本上是现代文学的本体书写,它实际上是在文学史的层面上回归“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从“文学性”来说,现代汉语是现代文学最明显的表征,也是其最深层的本质。

现代汉语不仅把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区别开来,也把现代文学和其它语言的文学区别开来,它是现代文学最为简明的标志,通过这一标志我们能够轻易地把现代文学识别出来。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学的“文学性”从深层上受制于现代汉语的诗性,所以从现代汉语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可以说是真正潜入了现代文学的“文学”层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问题。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书写中国现代文学史,还可以解决很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比如旧体诗词是否可以入史的问题、翻译文学的性质问题、港台文学的归属问题、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差异性问题等。

当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在模式上太过于陈旧,太过于沿袭,太没有自己的理论了,而《中国现代汉语文学史》就是一本具有自己个性和特色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语言模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与其它模式比如阶级模式、审美模式、社会学模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之间并不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们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过去不论是阶级模式的,还是审美模式的以及社会学模式的文学史,都不注重语言变革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意义,都不注重现代汉语的诗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从而现代汉语作为现代文学的语言实际上被置于极其无关紧要的地位,现代汉语完全被当作了形式的因素。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中国现代文学是指自20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文学作品,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现代性特征。

现代性是指一种与传统观念和价值观有所区别的思维方式和表达形式。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现代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方面。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被视为神圣而不可动摇的观念和价值观,例如封建礼教、家族观念以及儒家思想的权威性等。

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则通过作品对这些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批判。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

中国在20世纪初经历了战乱和动荡的时期,社会问题丛生。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对这些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揭示。

例如,茅盾的《子夜》和老舍的《骆驼祥子》等作品,通过对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这种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探索了个体内心世界的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个体的内心世界往往被压抑和忽视,而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作品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使之得以表达和呈现。

例如,鲁迅的《药》和余华的《活着》等作品,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困惑和挣扎。

这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使中国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现代性。

总之,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等方面。

通过对传统观念和价值观的反思,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展示了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现代精神。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揭示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呼吁社会的改革和进步。

通过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作家让个体得以被关注和理解,使之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浅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摘要:陈思和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提出了”新文学整体观”这一概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文学史分期的讨论中有着巨大地影响,也影响了此后研究的进程。

本文在充分肯定其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就其中的某些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陈思和;新文学整体观;现代性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于文学来说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关于文学史的问题曾在八十年代有了两次争论。

一次是在1985年左右,1985年陈平原、钱理群、黄子平三人发表了《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986年9月开展了关于文学史分期的讨论会,1987年陈思和借《中国新文学整体观》这本书提出了”新文学整体观”这一概念。

第二次是在1989年,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艺》设”重写文学史”的专栏,又掀起了一股关于文学史争论的一个小高潮。

我们所熟知的现当代文学是以政治史为标准进行的分期,五四文学、左脸文学、民族解放战争下的文学、”十七年文学”、新时期文学,单从这些对各个时期的称谓上来看,社会政治性的气息都会扑面而来,而这些时期的划分分别是以十月革命、大革命失败、七七事变、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为起点,是否能让我们真正地认识到我们所接受到的文学史是以政治利益出发叙述文学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追求文学史的本来面貌的完整呈现的史,这更不用说在文学史写作过程中对作家作品的筛选,对文学内容的宣扬。

而这种方式忽略了文学本体,对文学自身的全面认识和自身发展均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八十年代现代文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死胡同,”现代文学目前研究队伍过于宏大,研究思路过于狭窄,以致于出现了学问越做越细,越做越小的趋向”[1],”越来越细的学科分野,越来越严格的操作规则,越来越艰涩的学术语言,在推进具体学术命题的同时会逐渐冲淡研究者与现实生活的关系”[2]。

故他们亟需找到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来解决他们所认识到的问题,摆脱所面临的困境。

关于文学史分期的问题,研究者们争论不休,主要有三种观点:上文提到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另外是陈思和的”新文学整体观”、陈学超吸收海外学者王德威”没有晚晴,何来五四”这一观念提出的打通近代和现代。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
40年代文学即第三个十年的文学。指1937年芦 沟桥事变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12年 间的文学。以历史而论,包括抗日战争和解放 战争两个时期的文学活动。这十年历史的特点 是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文学担负起了救 亡的使命,同时也表现了战争情况下人的心灵。 战争把国土分成了4大块:国统区、解放区、沦 陷区、上海“孤岛”。 1941年“孤岛”消失, 成为3个大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剩下2个 大区。各个区域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
一般将1917—1949称为中国现代文学,1949—当下,称 为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继续与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不明确的概念) 一般包括了下述历史和文学内涵: 从历史角度审视,它的时间一般限定为1949年(“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下这五十多年的历史。 从文本所反映的内容来看,它的主体部分是以中国社会 主义时代的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学,就其主流而言 , 是中共引导下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蔡元培
周作人
主要代表性作家
冰心 郁达夫 郭沫若 徐志摩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 社,担任《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 编辑,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 篇小说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 重要地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 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 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 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 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 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后来默认45年为其卒 年),终年四十九岁。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它既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粹,又吸收了西方文学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与题材。

在当代社会,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和作家。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现状进行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呈现多样性。

在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下,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题材也随之变得更加多元化。

除了依然关注历史和人性的小说、散文以外,科幻、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新兴题材也开始崭露头角,引领着读者们进入全新的文学阅读体验。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也日益丰富多变,有的作品以清丽、唯美的风格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则以清新、率真的风格打动人心,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题材和风格上的多样性。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态度呈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在创作中更加注重真实与自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对社会、生活的思考,大胆地呈现出对生活的理解与关爱。

与此中国现代文学作家们也更加包容和开放,接纳着各种风格、题材、声音,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文学桎梏,创造更多元、更广阔的文学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传播和影响力上不断提升。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现代文学得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作品也能更快速地触达读者。

网络文学的兴起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文学创作的行列。

而且,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也在国际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一些作品也通过翻译被引入到国际文坛,为中国文学扩大了国际影响力。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政策和市场的支持。

政府对文学创作的支持力度加大,为作家提供更多的创作空间和保障。

文学市场也在不断壮大,为作家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激励,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能够更好地走向市场,获得更多的读者认可。

中国现代文学在当代社会呈现出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势,作品在题材和风格上更加丰富多变,作家们的创作态度更加自由真实,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

中国现当代⽂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论中国现当代⽂学思潮的特征及价值中国现代⽂学是在积极的思想⽃争中向前发展的现代中国⾯⼀个动荡的⼤变⾰的时代,处於这样历史时代的中国现代⽂学,呈现出不同阶级、不同趋向的⽂学作品和⽂学思潮纷然杂陈,彼此冲突⽽⼜互相影响与吸收的复杂⾯貌。

这种情况决定了现代⽂学在尖锐激烈的⽃争中取得⾃⾝的辩证发展。

在现代⽂学的历史发轫期,新⽂学即是通过⽂学⾰命与思想⾰命,在对封建传统⽂学的猛烈批判中,为⾃⼰开辟道路的。

此后,新⽂学每前进⼀步,都遇到旧⽂学的顽犟反抗。

从20年代封建主义的国粹派、学衡派、甲寅派、鸳鸯蝴蝶派⽂学,到30年代国民党政府的⽂化“围剿”、法西斯民族主义⽂学,直⾄40年代的战国策派、“勘乱⽂学”,以及⽇本帝国主义卵翼下的汉奸⽂学,构成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学发展中的逆流。

反帝反封建的新⽂学与上述形形⾊⾊的⽂学逆流的⽃争,决定著新⽂学的命运。

新民主主义⽂学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统⼀战缐性质,决定了其内部各种成分的⽂学之间,存在著既团结⼜⽃争的关系。

⽆产阶级和⾰命民主主义⽂艺思想同各种形式的资产阶级⽂艺思想之间,展开过反覆的讨论和⽃争。

从20年代的现代评论派,到30年代的新⽉派、“第三种⼈”、论语派,直⾄40年代的⾃由主义⽂学,尽管政治倾向⼗分复杂,就其⽂艺观⽽⾔,则是属於资产阶级范畴的。

通过这些讨论和⽃争,⽆产阶级和⾰命民主主义的⽂艺从理论上和创作实践上都获得了更健康的发展,为⽂学向社会主义⽅向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现代中国的历史条件下,⼩资产阶级的⾰命民主主义⽂学与⽆产阶级⽂学⼀起构成了现代⽂学的主流;⽽⽆产阶级⽂学运动的兴起,也⾸先是“经过⾰命的⼩资产阶级作家的转变,⽽开始形成起来,然后逐渐的动员劳动民众和⼯⼈之中的新的⼒量”(瞿秋⽩《〈鲁迅杂感选集〉序⾔》)。

如何对待⼩资产阶级作家、⼩资产阶级思想及⼩资产阶级⾰命民主主义⽂学,对於现代⽂学,特别是⽆产阶级⽂学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代⽂学史上的多次论争都与这⼀问题直接相关。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其发展历程中充满着起伏和曲折。

从抗日战争期间的抗战文学到新时期文学的出现,中国现代文学逐渐发展壮大,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

本文将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作家的思想倾向、主题内容和文学形式等方面来浅谈中国现代文学现状。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20世纪初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步阶段,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革命”引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大量运用白话文作为文学语言,追求真实性和生命感。

30年代中期,抗战胜利后,中国文学经历了一段“八年抗战,八年创作”的历程,由此诞生了大量以抗战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50年代初期,文学上出现了“三家文学”(波骨·夏衍、郭沫若、老舍)、“气氛派”(残雪、贾平凹、苏童)、“地方派”(张承志、张米克、蒲松龄)等文学流派。

文革期间,唯一被允许发表的文学作品是符合毛泽东思想的作品。

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现代文学不再受到这种限制,诞生了许多优秀作家及其作品,如阎连科的《离婚》、史铁生的《围城》、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余华的《活着》等都被誉为当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作家的思想倾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作家的思想观念也日益多样化。

有些作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获得大量的读者支持,如莫言、余华等。

他们以平凡普通的人物为主角,探讨人性、人类命运等问题。

还有些作家对诸如科幻、超级英雄等类型的文学感兴趣,如郭敬明、黄海岸等,他们更适合年轻读者的喜好。

此外,还有一些作家以“独立”、“自由”、“超脱”为主题,探讨人类的精神世界等,如严歌苓、金庸等,他们倾向于写意诗、自由诗等抒情文学作品。

主题内容中国现代文学中涉及的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一些作品关注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贫富差距、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的巨大差距、并不“幸福”的生活等问题。

还有一些创作者关注生态环境问题,谴责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如刘慈欣的《三体》、韩寒的《平凡的世界》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伦理与价值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伦理与价值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伦理与价值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表达和传递伦理与价值观念的媒介。

通过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伦理与价值观念,并从中反思和审视当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以几个重要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为例,探讨其中所体现的伦理与价值观念。

首先,我们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的虚伪和荒谬。

狂人通过自己的疯狂行为和言辞,对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

他指出了封建社会中人们对权威的盲从和对个人自由的压制,呼吁人们要独立思考,追求真理和自由。

这种对伦理观念的批判和对价值观念的反思,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伦理与价值观念的探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

接下来,我们来看茅盾的《子夜》。

这部小说以一个普通人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道德困境。

主人公子夜在面对社会的压力和诱惑时,经历了一次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他最终选择了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坚守和对伦理道德的追求。

通过这个故事,茅盾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伦理观念的多样性,引发了人们对伦理价值的思考和反思。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钱钟书的《围城》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描写,探讨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个人价值的冲突。

方鸿渐作为一个知识分子,面临着职业的选择和个人的追求之间的矛盾。

他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社会地位之间徘徊不定,最终选择了妥协和退缩。

这种对伦理观念和个人价值的冲突,使得方鸿渐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和迷茫。

通过这个故事,钱钟书探讨了人在现代社会中的伦理观念和个人价值的困境,引发了人们对伦理与价值观念的思考和反思。

最后,我们来看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

这个故事以两个女主角红玫瑰和白玫瑰的命运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和女性价值的困境。

红玫瑰和白玫瑰都是受到社会压力和家庭期望束缚的女性,她们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追求社会地位之间陷入了矛盾和冲突。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高三语文知识点: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在我国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学。

它与传统文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文学观念、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等方面。

中国现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和成就如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特点1. 文学观念的转变中国现代文学的首要特点就是文学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文学中,文学被视为附属道德和教化的工具,而现代文学则强调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提倡文学的真实性、多样性和创新性。

这种观念的转变,使文学创作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更好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

2. 文学形式的革新中国现代文学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创新。

新文学运动中,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文学语言更加贴近生活。

此外,现代文学还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多种表现手法,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力。

3. 文学内容的更新中国现代文学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文学开始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生活;另一方面,文学也开始关注个体命运,表现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这种现实主义精神,使现代文学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4. 文学群体的崛起中国现代文学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学群体,如“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太阳社”等。

这些文学群体有着共同的文学观念和创作倾向,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成就1. 诗歌中国现代文学在诗歌领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新月派、象征派、九叶诗派等诗歌流派,各有特色,丰富了现代诗歌的内涵。

其中,郭沫若的《女神》、胡适的《尝试集》、徐志摩的《翡冷翠的一夜》等,都是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2. 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鲁迅的《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

此外,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等,都是现代小说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内涵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这些内涵不仅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一、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旨在通过文字表达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度思考。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痛苦。

作家们通过文学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矛盾。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些作品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共鸣,也激发了人们对社会变革的思考和呼吁。

二、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中国现代文学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传承了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例如,鲁迅的作品中融入了儒家思想的人文关怀和道德观念,而冰心的作品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些价值观念不仅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三、关注个体命运的情感表达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注重对个体命运的情感表达。

作家们通过对个体生活的细腻描写和情感抒发,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人类的情感世界和内心体验。

例如,余华的《活着》以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为线索,通过对他的生活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人生的苦难和坚韧。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使读者产生共鸣,也让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四、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与突破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与突破。

作家们通过对语言、结构、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尝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表现力。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采用了多重叙述的方式,使故事更加复杂和丰富。

这种创新与突破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也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什么是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
(一)思想内容的变革
1. 自由主义思想的涌现:自由主义思想的涌现,一些小说的作品刻画出革命时期的思考,阐述与传统观念相左的理念;
2. 社会参与的深化:作品更加真实细腻地反映了社会的生活独特的时空背景;
3. 审美视角的转变:从传统的审美视角发展到更多的理性主义审美;
(二)写作技法的变化
1. 前景性写作:在传统写作技巧中注重细节描写,开展前景性写作;
2. 情感体现更丰富:现代文学更注重运用现代文学手法和现代情感体现在文学之中;
3. 人物刻画更深入:现代文学对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刻画更深入,用词更精彩;
(三)新形态的出现
1. 电影、电视剧的流行:电影和电视剧的流行伴随着新媒介的到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文学的内容;
2. 数字文学的发展:新时代人们更加习惯于通过数字文学和多媒体结合的方式来阅读和观看;
3. 创新型文学形态的出现:如文字游戏、短篇小说、故事童话、选择你想要的故事等;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变革,写作技法的变化,以及新形态的出现,为中国文学的追求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丰富中国文化创造一抹精彩。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念中国现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宝库,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描绘人物形象、刻画社会环境和展示人性的复杂性,探讨了人类的道德选择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类价值观与道德观念。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类价值观体现在对人性的探讨上。

作家们通过塑造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描写主人公方鸿渐的内心挣扎和追求自由的心理历程,揭示了人类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在《茶馆》中,老舍通过描绘各种社会角色的喜怒哀乐,展示了人类的善良、狡猾、懦弱和勇敢等多种复杂的品质。

这些作品使人们深思人性的本质和人类的内心世界,引发对人类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类价值观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上。

作家们通过描绘社会现实和社会问题,探讨了人类的道德选择和社会责任。

在《家》中,巴金通过描写农民家庭的生活困境和个人命运的悲剧,揭示了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剥削,呼吁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

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描绘战乱年代的生活场景和人性的扭曲,探讨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道德选择和生存困境。

这些作品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社会道德的反思。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类价值观还体现在对历史的追溯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上。

作家们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传统文化的再现,探索了人类的文化认同和历史意识。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描写贾府的兴衰和人物的命运,展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人性的沉沦。

在《活着》中,余华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类对生命的尊重。

这些作品使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对历史的反思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人类价值观还体现在对人际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上。

作家们通过描绘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和人与自然的互动,探讨了人类的情感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的五种主要类型

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的五种主要类型

作者: 水渺(摘)
出版物刊名: 甘肃社会科学
页码: 111-111页
主题词: 文学价值观念;中国现代;《文学评论》;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中国文学;
系统论
摘要:程金城在《文学评论》1989年第三期发表《中国现代文学价值观念系统论纲》一文,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中,文学价值观念的变革是一个突破口.而在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关系中,现代所形成并得到遵崇的文学价值观念.则作为“新传统”的角色和一种无形的“模子”制约着文学的发展.文章从价值论的角度,依照系统的基本原理.全面考察现代文学价值观念,通过一个新的视角透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及其达到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摘要]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出版对“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具有突出的贡献,但这个结论往往比较空泛,还没有深入到具体层面。

我们从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入手,探索其中的文学观念,发现它们表现出四个方面的共性:一是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二是以西方文学为参照分析和评价“新文学小说”;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否定或漠视的态度;四是尊重作家的个性。

这些鲜明的共性深刻揭示了“现代文学”的基本特征,促成了学术界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关注。

[关键词]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导言;现代文学观念;现代文学;新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是1935年至1936年初,由赵家璧主编、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一套丛书,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对这一学科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它对“新文学”(现代文学)观念的形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但对这种“影响”的研究,学者们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论,而缺乏具体考察,导致结论往往大而不当。

本文以《大系·小说选集·导言》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三篇“导言”中表现出的共性,以求揭示《大系》这套经典丛书的出版对“新文学观念”的形成所具有的突出贡献。

一、现代文学的诞生:1917年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位编选者在三篇《小说选集·导言》中为“新文学小说”设定了相同的起点,这反映了他们相似的文学史分期意识。

茅盾在《小说一集·导言》的开头写道:“民国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杂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的时候还没有‘新文学’的创作小说出现”[1](P1),民国七年鲁迅的《狂人日记》被他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

鲁迅在《小说二集·导言》的开头、郑伯奇在《小说三集·导言》的第一部分也毫无例外地把《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文学孕育的文化语境,把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作为新文学的开端,他们对新文学的讨论都是以此为起点的。

由此看来,三位编选者对“新文学”这一概念有着基本相同的认识,即他们都视“新文学”为一种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新生”事物,1917年便是它诞生的时机。

从“新文学”概念的运用方面来看,这一概念中十分重要的限定词“新”具有核心意义。

它反映的是“五四”时期以及20世纪30年代的鲁迅、茅盾等文化名人对自己倡导的文学运动所产生的“文学”的基本态度。

“新”与“旧”潜在的二元对立思想使他们积极主张“新”而坚决反对“旧”,即传统中国文学。

这种对“新”的事物的追求和张扬在文学转型时期具有极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杨义曾经指出:“转型的基本含义是弃旧求新,因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好的’思想逻辑,并且几乎成了这个世纪文学界的一种思维定式。

应该承认,这种逻辑和定式在转型期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尤其在转型初期或受某种非文学力量压抑而中断转型后的拨乱反正时期。

”[2]?(P67)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这样的明显转型期,对“新”事物的倡导更是随处可见,比如,20世纪初,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新小说》,“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新潮》杂志,都以“新”字相号召,在当时都带来一股强劲的新鲜气息,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新文学”概念的产生也与此有相似的文化意识,它与《新青年》所掀起的“新文化运动”一脉相承,在文化启蒙意识方面有着一致的目标和追求。

新文学在总体特征上表现出与传统中国文学的巨大差异,即思想方面的反封建和提倡科学民主,形式方面的以白话为其基本表达方式。

在小说创作方面,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思想和艺术方面显示了新文学的特点和方向,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

鲁迅的小说作品为“新文学小说”树立了典范与标准,对此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正是深刻意识到新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思想核心与语言形式方面的根本区别,茅盾、鲁迅、郑伯奇三人不约而同地把1917年“文学革命”的发生作为“新文学”的开端,而把伟大作品《狂人日记》看作新文学小说的开篇之作。

他们对“新文学”和“新文学小说”的描述就此开始,这也是他们心目中“现代文学”的诞生之时。

二、现代文学的理论参照:西方文化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在对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现象进行分析描述时,都十分重视以西方文学观念和文学发展状况为参照,表现了鲁迅、茅盾、郑伯奇对西方近现代文化和文学进行积极借鉴的热情。

这使得三篇《导言》的理论视野相当开阔,为中国新文学小说与世界文学发展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在重要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分析评价方面对外国文学发展状况的关注,我们能够看出他以西方文学创作为典范来引导中国新文学发展的文化立场。

茅盾在谈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的成立时,明确指出:“这一个团体的发起宗旨也和外国各时代的文学上新运动初期的文学团体很不相同”,“文学研究会的成立并不是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学理论要宣传鼓吹”。

[1]?(P2-3)在对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情况进行总体描述时,茅盾以1921年为界把这十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小说一集·导言》的第四部分,他以民国十年(1921年)八月《小说月报》上郎损(即茅盾)的《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为例来分析前期新文学小说创作以恋爱为主要题材且观念化严重、“贫弱单调”的形成原因时,“西洋文学名着被翻译介绍过来的,少到几乎等于零,因而所谓‘学习技巧’云者,除了能读原文,就简直谈不到”[1]?(P11)被他认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客观原因。

在对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运动做总体评价时,茅盾同样以外国的情况做参照,得出了“在我们这里,好像没有开过浪漫主义的花,也没有结过写实主义的实”[1]?(P12)的结论,很准确地概括了这一时期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总体成就。

另外,在对朴圆的《两孝子》和李渺世的《伤痕》的评价中,茅盾分别把它们与巴尔干那些小国的作品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进行对比,突出了这两位作家的特点,也表现出茅盾在作家作品批评方面的广阔的文化视野。

与茅盾一样,鲁迅同样把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和借鉴看作新文学创作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从《小说二集·导言》写作的内容来看,鲁迅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重视是超乎寻常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西方文化与文学是被鲁迅作为标准和尺度来使用的,它们是评价新文学小说的理论背景,新文学小说在这一广阔文化背景的对比映衬之下才彰显出了自己的成败得失。

在对罗家伦恋爱小说评论时,他谈到了易卜生《娜拉》和《群鬼》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在指出弥洒社是“为文学”的团体时,他标注出“弥洒”一词的原文“Musai”(希腊神话中文艺女神缪斯的统称),指示我们了解它的真正含义;为了表现沉钟社的锐气,他引用了《沉钟》周刊第一期上吉辛的诗句;在揭示沉钟社青年的文化心理时,鲁迅又敏锐地发现了他们在文化资源上所受的王尔德、尼采、波特莱尔和安特莱夫等人“世纪末”思想的影响印记。

鲁迅以匈牙利诗人彼兑菲因婚姻幸福而导致创作衰退的故事为类比,表现了他对冯沅君的惋惜,也反映了他一定程度上认为“苦恼是艺术的渊源”的创作观。

在对蹇先艾等人的小说创作深刻了解的基础上,鲁迅与勃兰兑斯提出的“侨民文学”的概念相对照,提出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十分重要的“乡土文学”的概念,为我们的文学批评做出了理论贡献。

《小说二集·导言》中,鲁迅以尼采的言论和命运做比,是鲁迅对狂飙社命运和作家特点进行分析的巧妙之处,而巴札罗夫、沙宁和半绥惠略夫的不同结局正预示了狂飙社深层的虚无主义可能导致的文学前途。

郑伯奇所写的《小说三集·导言》也有很多内容是对西方文化与文学的思考与借鉴。

在讨论创造社作家所接受的文化影响时,郑伯奇主要关注他们与西方文学思潮和着名作家的联系,这既反映了创造社作家所受的西方文化影响,也彰显了郑伯奇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热情和深刻理解。

在《小说三集·导言》中,美国心理学家史丹莱·霍尔的发生心理学关于人类进化的观点,被郑伯奇用来作为文学史发展进程考察的理论参照。

通过对落后民族如日本、德意志、爱尔兰等国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的考察,郑伯奇论述了中国作为落后民族其文学发展可能表现出多种思潮迅速演进的发展特点,并结合中国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实际对新文学发展初期整体状况做出了较客观的历史概括。

对创造社文学风格的形成,郑伯奇发现了:“西方浪漫派的代表诗人和哲学家如歌德、海涅、拜仑、雪莱、基慈、恢铁曼、许果、太戈尔、尼采和伯格逊等人对创造社成员的影响,同时他也注意到长时间在国外留学的创造社作家所接受的国外文学发展思潮对他们浪漫主义倾向产生的影响。

”[3]?(P11-12)另外,对创造社的重要作家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的评论,郑伯奇也十分注意分析他们所受到的西方文学思潮和具体作家的影响,这为我们研究这些作家的文艺思想与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资料线索和启示。

从三篇导言的写作内容来看,他们在研究和评价新文学小说的发展和创作时都不约而同地把西方文化作为参照和标准来使用,这表明了他们在文化取向上倾向于认同西方的文化标准和发展方向,希望中国的“新文学”向西方看齐以求进步。

三、现代文学的否定对象:中国古典文学三篇《小说选集·导言》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的态度方面表现出比较一致的倾向。

茅盾和鲁迅在导言中只言片语地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他们都表现出明显的否定和反对的立场;而在小说三集中,郑伯奇对这一方面的内容竟近乎完全忽略,这种明确的漠视不能不说是他的表态方式,暗示了他的否定和不屑。

三位编选者对待古代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态度与他们对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推崇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小说一集·导言》中,茅盾在以下几处或隐或显地提到了古代的文化和文学,从不多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大致窥见他的态度。

《小说一集·导言》第二部分的开头,茅盾对《新青年》杂志的特点进行分析时指出:“他们的文学理论的出发点是‘新旧思想的冲突’,他们是站在反封建的自觉上去攻击封建制度的形象的作物——旧文艺。

”对这一事实,茅盾认为“这是‘五四’文学运动初期的一个主要的特性,也是一条正确的路径。

”[1]?(P2)在这里,茅盾坚定地认为对文学所持的“创作态度”的不同是新文学与旧文艺的根本区别。

他曾在《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一文中说:“我们要在现代小说中指出何者是新何者是旧,唯一的方法就是去看作者对文学所抱的态度;旧派把文学看作消遣品,看作游戏之事,看作载道之器,或竟看作牟利的商品,新派以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诉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扩大人们的同情的。

”[4]?(P233)他始终把“反封建”的彻底程度与新文学发展的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坚定地认为“反封建”活动的进行对“新文学”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