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 (2)
大众传播学复习考点

沉默的螺旋1、沉默的螺旋假说:(三个基本命题)(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
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①多数传媒的报道内容具有高度的类似性(产生共鸣效果);②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具有持续性和重复性(累积效果);③媒介信息的抵达范围具有空前的广泛性(产生遍在效果);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含: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做“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可;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它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1)舆论观在此理论中,舆论与其说是“公共意见”或“公众意见”倒不如是“公开的意见”。
只有那些被认为是多数人共有的、能够在公开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
一种意见一旦成为舆论就具有强制力。
公开与之唱反调就会陷入孤立状态。
该理论强调了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播》课件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报纸媒介面 临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 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广告收入下滑、 读者老龄化等问题。
报纸媒介的优缺点
优点包括信息传递迅速、信息量大、 可随时阅读和保存;缺点是信息传递 的单向性较强,互动性较差,且报纸 媒介的受众群体相对固定。
杂志媒介
杂志媒介的特点
杂志是一种印刷媒介,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深入、印刷精美等特点 ,主要针对特定的受众群体。
。
大众传播遵循特定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 德,其目的是向受众提供准确、及时、 有效的信息,以满足他们的信息、教育 和娱乐需求,并同时推动社会的经济发
展和社会进步。
大众传播的特点
速度快
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迅速地传递信息,使受众 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新信息。
渗透力强
大众传播媒介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 群体,影响人们的观念和行为。
杂志媒介的优缺点
优点是信息量大、内容深入、印刷精美、受众群体相对固定;缺点 是传播速度较慢,且不易于保存和携带。
杂志媒介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杂志媒介也面临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 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面临着广告收入下滑、读者老龄化等问题。
电视媒介
1 2
电视媒介的特点
电视是一种视听媒介,具有形象生动、信息量大 、传播速度快等特点,能够同时传递声音和图像 信息。
跨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文化传播成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趋势,需要 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需求。
国际合作与交流
各国在大众传播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 战和机遇。
05
CATALOGUE
大众传播的伦理与法规
大众传播的伦理问题
媒体伦理失范
媒体在报道中可能存在伦理失范的问题,如偏见报道、侵犯隐私 等。
简述传播的类型

简述传播的类型
1. 内向传播:就是自己向自己传递信息,用于形成自我意识,促成自我觉醒。
2. 人际传播:依据两条原则,一是信赖,二是成本-效益。
3. 群体传播: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容易造成群体压力。
4. 组织传播:马克斯·韦伯说“有一个管理主体的群体就是组织”。
组织传播的特色就是存在“正式传播”和“非正式传播”,后者一般称为“小道消息”。
5. 大众传播:媒介组织通过技术性媒介与大规模受众进行沟通,就叫大众传播。
所以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有三个正面功能:传递信息、提供娱乐、以及教育大众。
(2)大众传播的三个负面功能:制造拟态环境(美国学者李普曼)、制造刻板印象、以及麻醉民众精神(拉扎斯菲尔德,人们满足于通过媒介接触社会,而不再积极地亲身参与公共事务)。
社会大众传播 第二章 传播的材料.

二、信息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表达性、载体性、流动性、共享性 三、与信息相关的重要概念 噪音、冗余信息(巩固人际关系、克服噪音干扰、理解信息) 反馈与前馈 四、信息理论 (一)信息论 (二)控制论 反馈的概念 (三)系统论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数学模式把传播描述 成一种直线的单向过程, 整个过程由五个环节和一 个不速之客——噪音构成。 作为传播过程的第一 环节,信源负责发出将要 传播的讯息。此后讯息会 经发射器编码而采用与所 经渠道相适应的信号形式 到达接收器。接收器的功 能与发射器相反,它将接 收到的信号还原为讯息并 发送到传播的目的地即信 宿。
体态语言符号
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身体器 官的运动变化表达信息的符号。也叫体态语言。 体态动作可分为象征性,说服性,调节性, 表现性,适应性和表情性动作。 信息整体冲击力=0.07*言辞+ 0.38*声音+0.55*面部表情 (梅拉宾的公式)
14
2019/4/10
动作一样,意义不一样
动作态势语 汉语意义 英语意义 -------------------------------------------------1跺脚 气愤,悔恨 不耐烦 2表演者或讲话人 回应观众的掌声 感谢,表友好 为自己鼓掌不 谦虚 3目不转睛的看 好奇,惊讶 不礼貌 4嘘声 反对,责骂 要求安静 5拍别人脑袋 疼爱,侮辱人 安慰,鼓励
的传人”、出、重、牛、魚,符号与指代意义的关系。
社会共有性:符号的词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义,囧 发展性:赋予旧符号以新的意义,创造出新的符号。 火星语言
10
2019/4/10
3、符号分类: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
1、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符号两大部分。
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

简述大众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信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某种媒介传递给受众的过程。
而大众传播则是指在现代社会大规模传播媒介的基础上,将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受众群体。
它是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对于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提升公众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大众传播的定义、特征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进行简述。
大众传播的定义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将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信息传播给大量人群的过程,传输的信息可以是新闻、文化、娱乐等多种内容。
大众传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通过媒介将信息传递给大众,使人们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源,丰富自己的知识、拓宽视野、提升个人修养。
大众传播的特征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多媒体传播:大众传播利用多种媒介将信息传达给受众,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等。
不同的媒介在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上有所差异,但都能起到将信息广泛传递给大众的作用。
2. 大规模传播:大众传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信息可以快速、广泛地传播给大量人群。
媒体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大众传播具有了更大规模的传播能力,人们可以在家中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介获取各种信息。
3. 双向传播:大众传播不再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是通过互动的方式实现双向传播。
受众可以通过媒介参与讨论、提出意见或反馈信息,与媒体和其他受众进行互动交流。
大众传播的作用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社会进步:大众传播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媒体通过报道新闻、传播知识、宣传科技成果等方式,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变化、科技发展以及其他领域的新成果,推动社会进步。
2. 促进文化传承和交流:大众传播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媒体可以传播各种文化形式,包括音乐、电影、艺术等,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拓宽了人们的文化视野。
3. 增强公众意识:大众传播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增强公众意识。
第七章 大众传播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大众报纸(廉价报刊)特点、意义 (二)电视媒介特性与发展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大众报纸(廉价“便士报”) 特点和意义
1、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 报》的创刊为标志;发展和普及于19世纪后 半叶和世纪初。
2、特点:价格低廉;发行量大;内容以新 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 大众生活;读者不限于特定阶层或群体, 是一般大众;广告收入是报纸经营的主要 财源。
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事物通过大众传 媒的广泛报道就会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 会地位);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传媒将偏离社会 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开,造成强大的 社会压力,从而强制遵守社会规范);
(3)麻醉作用(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 息和通俗娱乐,失去社会行动力,负面作 用)。
3、意义
在此过程中大众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 “观点纸”→“新闻纸”,政党经费运营 市场→市场化和企业化运营,即报纸成为 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 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 传播媒介。
(二)电视的媒介特性及其发展
1、特性:集视听觉手段于一体,给受众强烈的现 场感、目击感和冲击力;提供新闻和信息,也提 供文化和娱乐。
1、信息环境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
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2)特点
(1)基本要素是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文字、声 音、图画等信息符号;
(2)信息符号按照一定结构相互组合构成具有完 整意义的讯息,传达消息或知识且包含特定的观 念和价值,告知性且指示性,制约人的行为;
(3)当某类消息的传播达到一定规模时,便形成 该时期和该社会信息环境的特色和潮流;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大众传播理论知识点总结大众传播理论是传播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它对于理解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规律、影响以及效果具有关键意义。
以下将对大众传播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点大众传播指的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包括: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缺乏及时而广泛的信息反馈。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环境监视功能大众传播能够及时提供关于社会环境变动的信息,帮助人们了解所处的环境,从而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决策。
2、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论,把社会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协调一致,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社会周围的环境做出有效的回应。
3、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播能够传承文化遗产,将社会的价值观、规范和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4、娱乐功能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提供消遣和娱乐。
三、传播过程模式1、拉斯韦尔的 5W 模式这一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它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框架。
2、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干扰,从而影响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效果。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拓展了香农韦弗模式,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和反馈的重要性。
四、传播效果研究1、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论”,认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
2、有限效果论认为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有限的,传播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播者与受众相互作用的过程,受众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
大众传播及特点

大众传播及特点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在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
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活动;(3)大众化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发展趋势:(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4)受众的大众化分众化、细分化(5)反馈的弱化强化(6)大众化媒体社会化媒体大众传播学: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内容,过程与效果的学问,是传播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大众传播的起点,以19世纪30年代大众报刊的出现为标志。
其发展过程大致有几个阶段:大众报刊;电报、电影、广播;电视。
报刊真正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确是在19世纪30年代,其代表性的事件是廉价“便士报”的出现(以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阳报》和《先驱报》的创刊为标志),这种大众报纸在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报纸完成了两个转变:一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二是由政党经费经营向市场化运营向市场运营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报纸开始成为“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
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电子媒介出现了。
1838年,赛缪尔·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美国开设了第一条电报线路。
20世纪初,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研究人员康莱德在他的汽车房内装了一台试验发射机,向外发射无线电通信,他放了一张唱片,他原本目的是要改良无线电装备,但是确不自觉地成了第一个早期唱片地播音员。
第九章 大众传播

四、信息环境的意义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著名新闻工作者李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著名新闻工作者李 普曼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 普曼便提出了现代人“与客观信息的隔绝” 的问题。 因此,李普曼告诫我们,大众传播形成的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 知和行为,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识和行为 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
二战以后,电视发展经历了由黑白到彩色, 由地上波传输到卫星传输,由信号模拟到 数字化的变革过程,每一次发展都大大加 强了电视媒介的影响力。
电视媒介的发展正在面临着一场新的革命: (1)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电视进入多频 道化时代,电视媒体的内容更丰富,选择 性更强;(2 性更强;(2)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 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高;(3 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高;(3)电脑 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 和互动性;(4 和互动性;(4)卫星传输技术的普遍采用 使电视进入了一个跨国传播的时代。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1、组织性 2、复制性 3、广泛性 4、两重性 5、单向性 6、制度性。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 (2)社会协调能力。 (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2、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 (2)解释与规定。 (3)社会化功能。 (4)提供娱乐。
2、李普曼的“拟态环境”
《舆论》第一章的 “身外世界与脑海图 舆论》 景”。 身外世界实际上是“ 身外世界实际上是“不可触、不可见、 不可思议的” 不可思议的”。 脑海图景是个经过简化的“伪环境” 脑海图景是个经过简化的“伪环境”, 其作用在于把臆想的秩序及联系加诸庞 杂混乱、无所适从的身外世界,变无序 为有序,从而为自身提供一个“ 为有序,从而为自身提供一个“可触可 见可思议” 见可思议”的环境。 脑海图景应是由媒介隐性功能建构的身 外世界的全貌,人们就是对这一虚性世 界进行感知、体验、经历和反应的。
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三、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3.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 大众传播媒介都拥有广大的受众, 传播的信息扩散距离远,覆盖区域广泛,具备任何其他传播方式 都不能达到的影响面,并且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把信息传播到 社会的各个角落,传播速度非常快,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与传播效 率。利用大众传播渠道开展健康教育,可以使健康信息在短时间 内迅速传及千家万户,提高健康信息的覆盖范围。加强对大众传 播的特点和客观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改变健康传播的质量,提 高健康传播的效果。
三、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1.专门机构与人员进行传播 一般意义的大众传播其传播者是职业
性的传播机构和人员,并需要借助非自然的特定传播技术手段; 在健康教育中,通常印刷类或电子类传播方式,则是由卫生专业 人员和传播材料制作机构、人员共同完成。
三、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2.信息具有公开性 大众传播媒介面向整个社会,传播的信息是公
三、大众传播
三、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大众传播指职业性机构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书
籍、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向范围广泛、为数众多的社会大众传播 社会信息的过程。
三、大众传播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是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书籍等
媒介,健康教育中经常使用的卫生标语、卫生传单、招贴画、电 子信息屏等,也都属于大众传播媒介的范畴。这些媒介在传播方 式、对象等方面尽管略有差异,但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
1.大众传播的概念和特点

1.大众传播的概念和特点大众传播的媒介包括: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带、光盘等等。
随着电脑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也日益成为组织广泛使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有以下特点:(1)需要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
一般信息经大众传播媒介的传递,便具有了权威性、公开性和社会性。
(2)信息公开,面向社会。
大众传播的信息不再具有保密性。
(3)信息单向流动,受众反馈有限。
与人际传播相比,大众传播基本上还是一种单向传播。
(4)信息包罗万象,受众范围极广。
(5)信息传播速度快。
(6)信息内容要经过“把关人”的选择。
(7)受众有强烈的选择性。
2.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六项:即环境监测、社会整合、文化传递、娱乐、设置议题和授予地位。
3.几种传媒利弊分析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印刷类传媒的报纸和杂志,电子类传媒的广播、电视,因为这是组织最常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1)报纸。
报纸的种类繁多,有全国性的,又有地方性的;有综合性的,也有专业性的;有官方报纸,也有民间报纸。
发行量很大,覆盖面较广。
报纸是人类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报纸的优势有:①报纸发行范围广,读者稳定,深入社会。
②报纸信息量大,报道深入细致。
③读者选择的余地比较大。
④便于保存和检索。
记录性好是报纸的一大优势。
⑤制作比较容易,成本不高。
报纸的缺点有:①读者数量受一定条件的制约。
②传播新闻不如电子媒介及时,在一些恶劣条件下还会中断。
③传播信息不如广播、电视那样生动直观。
感染力较差,难以像电视新闻、录音新闻那样产生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2)杂志。
杂志目前也是各种社会组织进行公关、广告业务的重要传播工具。
杂志的优点有:①时效长。
②容量大。
③印刷精美,表现力强。
④针对性强。
⑤比较便于保存。
杂志的缺点有:出版周期长、发行量小、理解力受限制。
(3)广播。
广播媒介始于本世纪初。
电视出现并逐步普及以后,广播媒介一度受到很大的冲击,但广播因自身所具有的优势,仍获得继续发展,成为最为流行的几大媒体之一,广播的听众仍然有增无减。
大众传播的基本知识

1982年,媒介素养教育引起联合国教科文 组织的重视,欧美等国的学校媒介素养教育 开始形成规模;主要目的是培育公民对媒介 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1999年起,加拿大通过国家教育立法,媒 介素养作为独立课程进入了课堂,和语文数 学一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
目前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已发展成为系统的 教育体系。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德等国 也先后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部分地区 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启示:做了坏事尽可能不被媒介知道和宣扬
(二)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1.传播信息 2.社会化 3.知识教育 4.文化传承和交流 5.环境监测 6.社会协调功能 7.提供娱乐
1.社会交流和沟通
大众传播为人们提供了外部世界的有关情况,使单 个人和整个社会相沟通、相联系,促进个人社会化。 上传下达、相互沟通功能是传播媒介的首要功能。
而中国对媒介素养教育仍处于认识阶段。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1、培育公民的媒介批评能力;即公民 将媒介放置于社会的情境中进行批判性 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2、培育公民对媒介信息的接受和利用 能力以及传播能力;
3、提高公民对媒介负面信息的反省和 抵御能力
四、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
各国的具体内容不同。 公认三大模式: 1、英国模式:分为三个阶段:保卫精英文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及赖特的 补充
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解释与规定; 社会化功能; 提供娱乐。
2.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 监视(收集情报)
传播起什么作用
经济功能
一般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的意思和造句

大众传播的意思和造句大众传播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大众传播来造句?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大众传播的意思,欣赏和精选造句,供大家阅览!大众传播的意思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对社会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传统观念。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电视等传播工具向相对众多的人传递信息的过程。
大众传播是指媒体组织采用现代机器设备,通过大批复制并迅速地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的过程。
杰诺维茨1968年提出,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如报刊、广播、电视等等)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份复杂的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响他们。
大众传播造句欣赏一、当我面对一群人,或是大众传播媒体谈话时,我总是假想自己是和“一个人”进行推心置腹的谈话。
二、义守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的GeorgeHou说,由于报导不多,比赛项目也不是很出名,高雄市民对世界运动会其实所知甚少。
三、报纸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大众传播媒体,它与电视、广播、杂志合称为广告的四大媒介。
四、对于一个采行民主主义体制、且大众传播业极为发达的先进国家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大异其趣的独特现象。
五、自大一起,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成为我最喜爱的科目。
六、互联网本质上仍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同样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工具。
七、大众传播媒体除了赚钱,也要负起社会教育的职责。
八、本文以大众传播学的视角来分析企业危机中的媒介管理。
九、创新和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强化大众传播媒体和新闻通讯单位的社会责任。
第三章 大众传播

三、电报、电影、广播
1、电报
作为信息传递的手段 2、电影 应用影音技术向较多的人群提供信息 3、广播 覆盖面极大的信息传播方式。
四、电视媒介
电视被称为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大事
件之一。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开始电视 播放。1953年美国总统就职,有6000万人观看 了就职演说的电视报道。
第三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所谓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
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 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 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对大众传播的其它定义
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通
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众公开地、定期地传播各种信息的一
把这种技术用于社会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快速传播。 十九世纪前期,德国人爱登堡使用印刷机和金属 活字技术,在成功地印刷出了第一批油印的《圣 经》,施拉姆把这个日子称为“庆祝大众传播开 始的日子”。
二、大众报刊
印刷品成为大众媒介,需要具备数量大、速度快、
价格便宜等特点。 19世纪30年代,英国“便士报”的出现,使得报 刊成为大众传播手段的先导。 报纸成为大众传媒,经过了从“观点纸”向“新 闻纸”、从正常经费运营向市场化运营和企业化 经营的转变。
3、社会功能
(1)社会教育 (2)地位赋予 (3)社会规范
4、管理功能
管理功能也就是社会控制功能。通过媒介组织发 布特定的信息,引导和促进社会大众按一定的要 求去调整自己的行为,以符合社会管理者的目标。
5、娱乐功能
大众传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经营组织的性质, 因而其传播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大众 的精神生活需要,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的、 游戏的内容等,并通过提供这类服务来获取一定 的经济收益。
8.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影响力的原因:
(一)人与环境互动过程的变化 人与环境的关系包含四个基本元素:客观环境本身——人 对环境的认知——人的行为——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 影响。
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个人对村里保持经验的接触,
人对环境的认知建立在“第一手信息”的基础上。
工业革命和“交往革命”之后,人的环境超出了人际交往 的范围。只有通过大众传播的中介作用才能了解更大范围的环 境。这种环境已经不是纯客观的,而是带有大众传播的烙印,
些人甚至匆匆收拾行装,向西海岸驾车逃亡。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1948):
1、环境监视;“瞭望哨”;
2、社会协调;
3、社会遗产传承。
(二)C·R·赖特的”四功能说”(《大众传播:功能的
1969年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行走,实况转播被发回到地 球时,1亿2500万人收看了这一登峰造极的广播。据估计, 由卫星网带给全世界各地的观众有5亿。
电视的吸引力来自其媒介特性: 集视听觉于一体,通过影像、画面、声音、字幕及特
技,多方面地传递信息,给观众以强烈的现场感、目击感
和冲击力;
不仅是人们获得外界新闻和信息的手段,而且是丰富 多彩的文化和娱乐的主要提供者。
第八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 用传播技术和专业化手段,以大众为对象而进行 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大众传播”概念较早见于194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 杰诺维茨(1968):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 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 受众传播符号的内容。
简述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

简论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简论大众传播的发展与影响一、大众传播的概念及产生、形成和特点1、概念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了“大众传播”这个概念,“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后来的传播学学者不断对“大众传播”这个概念进行修正和发展,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如:大众传播是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可能大量复制的媒介,将事实,意见、思想、感情、美等精神内容传播给大多数人的过程。
它以不特定的多数大众为主要传播对象。
2、产生、形成大众传播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众传播是现代文明的衍生物,它是随着现代文明的兴起而兴起,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发展。
事实上,有史以来人类的传播活动已经经历了四个大的发展阶段,最早是口语传播,接着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限制的文字传播,然后是大规模复制信息的印刷传播,最后就是将全球日益连为一体的电子传播,而电子传播又经历了广播、电视和网络这样一个三级跳。
这里,前两个阶段都发生在现代文明之前,而后两个阶段即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则都隶属于现代文明,从15世纪末到18、19世纪,在商业发展促成的信息规模化需求、印刷技术、受众、交通、语言、文化等条件不断满足和完善的情况下,大众传播才作为一种常态的传播类型遍及全球。
3、特点(1)传播者既是个体又是团体,传播个体大多受过一定的专门传播训练;(2)传播对象面广量大,分布广泛;(3)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松散的;(4)传播媒介日益复杂化和现代化,具有大量生产信息和复制信息的能力;(5)对受传者的立场、观点、态度、行为、文化素养等方面能才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的功能1、信息传播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的最基本的功能,其他功能是在此基础上的延伸和发挥。
在当代信息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尤其是当下信息成为一种重要战略资源的信息社会,其功能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第五章大众传播共30页

《媒体与社会》,[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 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谢谢!
三、大众传播的基本结构
社会控制
内容来源
媒介机构
信息产品
受众
相关事业
经济支持
国家广电总局叫停“谍战 剧”
四、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媒介 组织
编码者
受
释码者
许多相同 的讯息众源自译码者反馈 来自信源的输入
五、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 5、反馈的弱化
遮蔽现实真相 虚构煽情故事 兜售廉价娱乐 侵犯他人隐私 迎合庸俗趣味 屈从经济利益 模糊道德责任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引发争议
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
参考书目(五)
《大众传播通论》 [美]德弗勒 等著 颜建军 等译 华夏出版社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美]施拉姆著 金燕宁等译 华夏出版社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前期:选题设计、报道提纲、策划书、日程 表及计划
摄录 后期:磁带审看;混录;成片审看 播出 播出后:收视率调查、摄制组集体研究观众
反应、总结经验
六、大众传播的新的发展
1、技术融合化 2、内容个人化 3、传受交互化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新闻网站之一: 《德拉吉报道》
《南昌晚报》出现编辑错误 (2019年6月27日)
tudou/programs/view/2u9e1_Wj3GU/ tudou/programs/view/2F4_TWl6uVA/?_cs=100_13
报纸出版流程:
第七章、大众传播_PPT课件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 报刊成为大众传播媒介 是19世纪30年代的事情, 其代表性的事件是“人 人都看的报纸”——廉 价“便士报”的出现(以 19世纪30年代《纽约太 阳报》和《先驱报》的 创刊为标志)。
一、大众报刊与大众传播
❖ 廉价报纸也称为大众报纸,除了价格低廉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一般为几万乃至几十万份。 (3)读者不限于特定的阶层或群体,而是面向“分散的、异质的、不定 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4)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关于社会规范、作用等的信息;接受或拒绝它们 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行使社会控制 向社会的新成员传递社会规范和作用的规定 娱乐(消遣活动,摆脱工作和现实问题,附带地学习和社会化)
(四)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 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 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这种地位赋予功能, 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 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 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 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 产和传播活动。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环境监视功能 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环境监视
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 这里包括两个方面:
提供娱乐
尤其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的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
(三)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政治功能
第七章 大众传播

第一节 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二、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大众传播的定义
“大众传播”概念首次出现于1945年11月在伦 敦发表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中。
Mass communication一词中,mass大致有三层含义:
一是指规模庞大的传播机构;
1896年8月9日,黄 遵宪、汪康年、梁启超 在上海创办了《时务 报》。《时务报》为旬 刊,每期出二十余页, 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 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 总主笔。
在梁启超主持下, 《时务报》先后出版 了六十九期,发表了 《变法通议》、《论 中国之将强》等一大 批鼓吹变法的政论文 章,最多时日销达一 万七千份,成为当时 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 报纸。
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 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enforcement of social norms)
这项功能主要来自它的公开性。当大众传媒将问题 公开化以后,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维护社会规范的“制 度性压力”,积极加入到舆论制裁的行列中去。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narcotizing dysfunction)
二是指大批复制的传播内容;
三是指人数众多的传播对象。
由此可见,所谓大众传播无非是指媒介组织通 过大批复制并迅速传播信息,从而影响庞杂的受众 这么一个过程。
西方学者对大众传播的界定进行了许多研究:
“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和组织化的专业人员创作传 播内容,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向一群广大但不确定数 量的人群,密集地、大量地传递信息的行为,就称之 为大众传播。”《韦氏大辞典》
梅尔文·德弗勒认为:大众传播是一个过程,在这 个过程中,职业传播者利用机械媒介广泛、迅速、连 续不断地发出讯息,目的是使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 受众分享传播者要表达的含义,并试图以各种方式影 响他们。
第6章 大众传播

发展趋势: (1)传播者的职业化 (2)媒介的机械化 (3)讯息的大量化 (4)受众的大众化 (5)反馈的弱化 (6)大众化媒体 组织化 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复制化 分众化、细分化 强化 社会化媒体
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发生,发展及其与社会 的关系,大众传播的功能,内容,过程与效果的学问,是 传播理论的延伸和发展。
特点:
(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2)大众传播是运用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
信息活动;
(3)大众化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 受众;
(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2 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而信息和通俗娱乐中,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 3 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 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4 媒介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 5 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观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6 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 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7 卫星直接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日覆盖范围,带来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 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
一是乐观主义的,一是怀疑主义的。
乐观主义的看法主要出现在大众媒介诞生之初,认为大众报刊会成为推 动民主进程的一种力量。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政治学家布莱士、法国社 会学家塔尔德和美国社会学家库利。 在《美利坚民主国》一书中认为,布莱士认为大众报刊推动舆论的形成, 而舆论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它经过了被动地忍受权威支配和统治的阶段, 正在迎来自身成为统治力量的时代。 在《舆论学)一书中,塔尔德认为,大众报刊促成了公众的形成,公众 一经诞生,便与报刊一起,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印刷意味着民 主”而民主只有在舆论获得某种组织性之际才能够成为现实。大众传播 的发达可以促进人类的交流,促进各国、各民族和各阶层之间的人性和 道德的共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传播: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3.媒介融合:有6种不同涵义——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术性联合、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新闻采访技能融合、新闻叙事形式融合。
4.信息社会: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
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5.符号: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10.把关: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活动
11.把关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把关)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2.受众(audience):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
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23.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
34.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35.“知沟”理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40.框架理论:框架可以界定为采取一种集中的组织思路,通过选择、强调、排除、增加和精心处理等方式,通过标题、导语、引文和重要段落的体现,对新闻内容做出报道的做法。
41.框架效果:框架是我们处理信息的认知结构,运用什么样的框架处理信息,会影响到我们对信息的处理结果,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态度及行为反应,这种影响,被称为框架效果。
42.第三人效果: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觉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想过,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
4、非语言符号的类型;
五种类型:外貌与衣着,表情与眼神,姿态动作,触模行为,空间与距离。
5、信息社会的特点;
1)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集约化;2)劳动生产率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企业组织和管理体制的灵活化;4)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个人自主化;5)信息化经济导致经济的全球化;6)信息经济可能成为环保经济;7)政府与公众的沟通加强和公开化;8)军事技术和未来战争的信息化。
6、怀特的把关理论,该模式说明了什么?有什么理论缺陷?
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
不足:这个模式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
8、“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及其评价?
受众即市场: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
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理论基础)a媒介是经营组织,须在市场上交换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b.产品和服务应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c.传媒竞争的对象是消费者。
评价:a.易把传媒与受众关系固定为“买方和卖方关系“;b.着眼于人口统计学属性,未能
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c.易把商品销售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
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d.传媒一方的观点,不是从受
众立场出发。
13、电视媒介在新技术支持下面临的变革?
1)、数字压缩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视进入多频道化时代,电视媒体的内容更丰富,选择性更强;
2)、多媒体技术使电视的表现手段更多彩,传输的信息质量更高;
3)、电脑和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4)、卫星传输技术的普遍采用使得电视传播进入一个跨国传播和全球传播时代。
14、媒介在新技术支持下面临的变革?
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互动性;
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c.媒介资源丰富化→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员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件;
d.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
15、为什么说在未来的信息社会中大众传媒依然是影响最大的传播?
大众传媒的特点:
①地位稳固,②是一种专业的社会组织,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③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
优势:①强大的信息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能力;②有相对公开可靠的信源,权威性较高;③悠久的新闻传播实践历史,使其形成了一套为社会所认可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能更有力地吸引广大受众。
总之,大众传媒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即使在新的信息时代,大众传媒仍将是大众传播活动的主导者。
16、主要的受众观?
①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②作为市场的受众
③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
19、“使用与满足”研究及其评价?
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
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意义: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1)提醒我们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很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的程度上掌握控制权,该理论引导我们更加关注受众,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2)认为受众的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进行的,强调受众的能动性,推翻了受众被动论;(3)指出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基本效用,矫正了有限效果论。
三、能力考察(6)
1、传播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麦克卢汉“延伸”一词概括了媒介技术的这种影响力,请论述传播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传播媒介的进化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
核心思想是: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看,真正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
因此,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
如果我们把媒介和媒介技术理解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媒介的进步对社会变革的巨大影响是无可否认的。
媒介的极大丰富和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发达,更加增加了信息及其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信息社会由此产生。
2、体外化信息系统经历功能分化和多样性的过程,正在迎来一个重要新系统的时代。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社会信息系统的相对自主性不断增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推动。
制约作用不断增大。
人类的社会信息系统已经超越了高度分化和多元发展阶段,迎来了重新统合的时代。
这是社会信息系统演化中的一大飞跃,同时也是这个系统规模更加巨大结构更加复杂。
体外话信息系统在各自的领域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功能也越来越强。
3、考察具体的传播过程的传播效果应考量的环节与因素?
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
文本分析是基本方法。
3)讯息载体与传播效果。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求法。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
1)传播主题与传播效果——考察传播者
2)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考察内容的主题和,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在内的因素与传播效果的关联。
3)寻系载体与传播效果——寻系是通过语言,文字,声音,图形,画面,影象等载体传递的。
4)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传播技巧指的是唤起受传者的注目,引起他们呢的特定心理和行动的翻译,从而实现说服或宣传之预期目的的测略方法,包括内容提示法,说理法,诉讼法等,这些研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5)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受传者不是完全被动的信息接受者,相反,受传者的属性对传播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4、传媒的经济功能与产业化考察?
经济功能(见简答7)传媒产业化就是指媒介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过程。
它是媒介经济属性的一个延伸。
一方面,现代传媒业高度商业化,激烈的竞争使公共传媒渗透到社个领域。
另一方面,高技术手段的应用更加广泛,传媒业正在成为一个综合最先进科技、最新颖思想、最快捷信息的不断创新的产业
5、回答并评价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它是媒体发展的结果:一方面,人们广泛接触大众媒介,其所建构的信息环境已经成为人了解外在环境的主要渠道;现代媒介除了为人们提供信息外,还可以代替现实环境帮助人们日常事务,使得媒介“地球村”的现实功能更强。
信息环境越来越具有环境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媒介话语和媒介技术很强的拟真性与包容性以及对信息的垄断式占有,使得媒介信息又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内容和认知行为,进而影响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现实环境也越来越具有信息化的色彩。
6、试析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
答:组织目标:宣传、传授或讨论,社会成员的参与具有自发性。
制约因素:(1)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2)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3)公共性与公益性。